南宋与金的战与和:
1 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岳飞率军取得郾城大捷,收复大片失地。
2 绍兴十一年(1141年)秋,金国统治者重新撕毁和约,两年四个月之内,发兵南侵,岳飞等率军抵抗,屡次大败金兵。
3 绍兴八年(1138年),宋高宗与秦桧决策向金称臣,每年进贡银绢各二十万匹;自此以降,宋金关系从战争转入和平。
4 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金帅宗弼见宋军兵力强盛,乃引军北还,岳飞亦被迫班师。
5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南宋与金达成《绍兴和议》,两国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宋向金称臣,每年进贡银绢各二十万匹。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帮助您。
导读:「 ”唇亡齿寒”是一个十分形象的成语。它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最早就是形容国与国之间的依存关系。 当年,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国,虞国一位大臣向国君劝谏说:虞、虢两国,就像是嘴唇和牙齿的关系,如唇亡,齿必寒。但虞国国君并未听从劝告,最终晋国在灭了虢国以后,也把虞国给灭了。 假途灭虢 在后来的历史上,「 ”唇亡齿寒”的故事,又不止一次的发生过。仅在宋朝时期,就发生过至少两次:一次是北宋的「 ”联金灭辽”,导致北宋也在随后被金所灭;另外一次则是南宋的「 ”联蒙灭金”,结果金亡后,南宋也重蹈了北宋的覆辙。 但是,如果我们还原宋金战争最后20年的历史就会发现:南宋的选择其实与北宋有本质区别,看似违背「 ”唇亡齿寒”的道理,但实际上却是十分明智的。 一、宋朝历史上的两次「 ”唇亡齿寒” 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开封被金军攻破,徽钦二帝被俘,一个曾经锦绣繁华的王朝就此终结,史称「 ”靖康之变”。 北宋之所以被金国轻松所灭,除了其自身腐朽没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外部原因,那就是宋徽宗不顾「 ”唇亡齿寒”的道理,选择了「 ”联金灭辽” 的昏招。 宋辽对峙时期 在此以前,宋辽之间已近百年无战事,维持着和平友好关系,然而宋徽宗好大喜功,竟想通过金国的力量消灭辽国,以重金买收中原故土——「 ”燕云十六州”。 对金国来说,一个外强中干的辽国倒下了,暴露在他们眼前的却是更加臃肿无力的宋国。 丛林法则讲究弱肉强食,此时金国不撕毁合约南下攻宋,更待何时? 宋徽宗 而反之,如果宋徽宗当年明白「 ”唇亡齿寒”的道理,支持辽国抵御金国,或许不一定能阻止两国相继覆灭的悲剧发生,但起码能延缓整个历史进程。 历史没有假如,但却可以重演。在将近一百年后,作为北宋延续的南宋,一样面临着这样一个生死抉择: 铁木真统一了蒙古以后,开始了南下灭金战争,并且如当年的女真人一样摧枯拉朽、势如破竹。 蒙金宋对峙时期 南宋既可以选择「 ”联蒙灭金”,也可以选择「 ”联金抗蒙”。 对于第一种选择,有「 ”联金灭辽”的前车之鉴摆在那里,金国一旦灭亡,蒙古的下一步动作肯定是灭宋;如果「 ”联金抗蒙”,或许两国还有生存的可能。 而南宋的最终选择,仍然是「 ”联蒙灭金”。历史的走向也与上次几乎完全一样,在金国灭亡后,蒙古撕毁合约,南侵攻灭南宋。 虽然从结果上看,北宋和南宋的选择,都造成了「 ”唇亡齿寒”的局面,也最终演变出相似的历史结局。但从过程中看,北宋和南宋的选择,又是大不相同的。与北宋的昏招迭出相比,南宋的选择是明智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回溯宋金战争的最后20年,并详细分析之。 金灭北宋前夕 二、金国的「 ”国土补偿”战略 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以后,就开始磨刀霍霍,准备发起南下灭金的战争了。 而此时的中原,宋金之间也刚刚经历了一番血战的洗礼。 公元1206年,南宋发起了「 ”开禧北伐”,从四川、荆襄和江淮三路对金国发起了全面进攻。 结果,金国采取避其锋芒、后发制人的战略,在宋军进攻不利之时,发起了全线反攻。 最终,「 ”开禧北伐”以南宋的失败而告终,宋金之间签订和议: 「 ”南宋皇帝称金国皇帝为伯父,岁币银绢各三十万 ,又以三百万缗钱赎回淮、陕两地。” 应该说,这个时期的金国占据中原已近百年,女真族汉化程度也非常之高,他们的铁骑早已不复当年之勇。但在战力方面,金军依然能保持对宋军的优势。 金与南宋对峙时期 但这也造成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金国人一直将南宋视为自己的大敌,而对蒙军掉以轻心、疏于防范,导致了「 ”后院起火”。 当蒙古人真正大举南下后,女真人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一路溃败。 公元1211年,蒙古人在野狐岭、会河川大败金军,数十万女真精锐部队付之一炬,金国因此丧失了与蒙军野战争锋的能力。 慑于蒙古人的强大战力,金宣宗不得不迁都开封,放弃了金中都以及北方大片土地。 而随着蒙军进一步南下,原来金国占据的两河、山东等地也相继丢失。 女真人 到了1216年,金国皇帝的实际控制区仅剩下了河南一隅之地。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南宋也趁金国势微,中断了「 ”岁币”,金国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 此时,金国内部就如何处理与南宋的关系,进行了激烈的交锋。 结果,主战派一方战胜了主和派,而他们的主张是:被蒙古人夺走的土地,要从南宋身上抢回来,以此来增加金国的战略纵深。 金国不思抵御蒙古人,收复失地,反而整军备武,南下侵宋。不得不说,正因为几十年以来南宋备受金国欺负,金国人才会有这种「 ”神逻辑”。 公元1217年,金国以南宋断绝了岁币为由,大举进攻南宋荆襄地区。 南宋军人时刻 他们的用意也非常明显:攻取荆襄,一方面可以化解南宋对开封的威胁,另一方面则割裂南宋川蜀、两淮战区之间的联系,方便下一步逐个击破。 可是,自认为南宋软弱可欺的金国人,这回碰到了一个硬钉子,他就是负责荆襄战区防务的京湖制置使赵方。 赵方一方面根据荆襄地区的地理特点,依山恃水,打造了具有战略纵深的立体防御体系;另一方面,他还提拔重用了扈再兴、孟宗政、孟珙等将领,他们在随后的抗金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孟珙,这位被誉为13世纪中国最伟大的「 ”机动防御大师”的军事家,其功绩可与岳飞比肩,不仅亲手攻灭金国,还在后来以一己之力独抗蒙古,是为南宋续命几十年的擎天一柱。 岳飞雕塑 在赵方等人的积极防御下,金军两次侵宋均告失败。而与此同时,蒙军也在多路南下,开封岌岌可危。 在此情况下,金国决定与南宋议和,专心于蒙古的战事。 然而,南宋在经历了两次胜利后,决定与金国斗争到底,史载:「 ”开封治中吕子羽等以国书议和于宋,宋人不受。”(《金史》) 一直将南宋视为附庸的金宣宗大怒,于是再次下诏攻宋。公元1219年,20万金军再次南下,进攻荆襄地区。而南宋凭借着赵方、扈再兴、孟宗政等人出色发挥,再次战而胜之。 眼看荆襄这块「 ”硬骨头”实在难以下咽,公元1220年,金军又进攻淮西,结果在多路宋军的围攻下,又以败北收场。 金国本来想把被蒙古人夺走的土地,从南宋人手里抢回来,没想到却多次损兵折将,一无所得。 蒙古灭金路线 三、金国的「 ”借道入蜀”战略 金军不断在南宋折戟沉沙的同时,蒙古人也在北方不断深入金国腹地,金宣宗采取的策略是:将所有精锐主力集中于河南地区,依靠着一些关隘、天险作为屏障,做困兽之斗。 这个时期的蒙军,虽然野战水平一流,却缺乏攻坚能力。于是,铁木真在去世以前,就制定出了从南宋「 ”借道”,迂回包抄开封的策略: 「 ”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弊,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元史》) 铁木真想利用宋金之间的世仇,从南宋借道,攻取唐州、邓州等地,然后直捣开封。如此,金国就会从潼关撤离主力去防守开封,因而顾此失彼,人马疲惫,则金军可破。 铁木真 不过,铁木真显然是低估了南宋的气节,南宋对此提议断然拒绝。然而,这并不能阻止蒙军强行借道,他们攻占南宋在川北的重镇沔州,顺利东进,成功绕过了金军重兵把手的潼关,进入河南地区。 在随后的「 ”三峰山之战”中,蒙军将前来迎战的金军主力全歼。 眼看大势已去的金哀宗,不得不遣使向南宋求救: 「 ”大元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金史》) 金哀宗这段话说得十分清楚:蒙古灭国40,攻灭西夏以后再攻金国,而如果金国亡了,下一个就是宋了,唇亡齿寒的道理,你们南宋还不明白? 宋理宗 然而,这个时候的情势,与北宋末年已大不相同: 第一,宋金乃世仇,南宋皇帝面临国仇家恨,很难背离天理民意,与金国合作; 第二,此时金军已经丧失了全部主力和绝大部分国土,已是大势已去,南宋与之合作已无必要; 第三,在面临蒙古南侵的情况下,金国不思全力防御,反而进攻南宋,这也让南宋再无可能与金国联合。 于是,南宋断然拒绝了金哀宗的请求。 公元1232年,蒙军围攻开封。第二年,金哀宗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弃城逃往最后的根据地蔡州。 蔡州乃四战之地无险可守,为了不坐以待毙,金哀宗又想出了另一个版本的「 ”国土补偿”战略,即攻取南宋的川蜀地区,依托当地的天险,继续抵抗蒙古。 因为目标在川蜀,这也叫「 ”借道入蜀”战略,而金哀宗所倚重的,是金将武仙七拼八揍起来的十余万残兵败将。 宋蒙灭金 结果,孟珙率军将武仙击溃,金军还没踏入川蜀就已经全军覆没。 金哀宗「 ”借道入蜀”战略的失败,不仅标志着金国再也无法组织起像样的野战力量,只能选择在蔡州坐以待毙,而且,宋蒙两家也开始联手,合力攻击金国最后的据点蔡州。 公元1233年十月,孟珙率兵两万,与蒙军合围蔡州。公元1234年正月,在宋蒙联军围城三个月之后,蔡州陷落。金哀宗自尽,其遗骨被宋蒙两家平分,金国灭亡。 南宋参与了灭金最后一战,洗刷了百年「 ”靖康之耻”,也实现了南宋历代君王灭金的夙愿。 然而,取代金国的,是更具威胁的蒙古人。宋蒙之战,也就此拉开了帷幕。 结语:南宋选择拒绝「 ”联金抗蒙”,是在金国首先发动不义战争的情况下做出的正义选择。 而且,当时金国灭亡已成定局,南宋选择「 ”联蒙灭金”,还能瓜分一部分胜利果实,为接下来的宋蒙之战拓宽战略纵深。 另外,从情感上讲,南宋坚决选择灭金,也是抱国耻家仇,提升国内士气的需要。 所以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南宋这个不顾「 ”唇亡齿寒”而做出的选择,是明智的。
参考资料:
②赵构就是宋高宗2.北方义军抗金斗争 背景:金军控制了北方大片土地,把许多汉人掠去服苦役,甚至当作奴隶出卖②斗争:北方各地人民抗金义军十分活跃,著名的有太行山的八字军等3.岳飞抗金 南宋抗金将领岳飞,率领宋军给金军以重大打击②岳飞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被称为“岳家军”,是当时抗金力量的中坚③1140年,岳飞率军在郾城迎击金军主力,取得大捷④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四、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1.“绍兴和议” 时间:1141年; ②和议双方:南宋与金; ③内容:A.规定疆界: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归金朝统治; B.南宋皇帝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输纳岁币④当时,宋高宗的年号为绍兴,史称“绍兴和议”2.南宋与金对峙 绍兴和议使南宋与金对峙的局面确定下来②宋金之间后又进行了几次战争,金始终不能灭亡南宋,双方处于均衡状态③金把都城迁到燕京,改名中都、、、、、、、、、、、、、、
宋朝先抗辽朝再抗金朝。
北宋建立后就一直抵抗着辽朝,之后1125年辽被金所灭国,宋朝就开始抵抗金朝。
天庆四年(1114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于翌年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建都立国,国号大金,建元“收国”。并于1125年灭辽朝,两年后,再灭北宋。
天会八年(1130年),南宋(赵构)向大金皇帝上降表称臣,南宋成为金朝的属国。
扩展资料:
宋朝与辽、金的外交:
宋朝有名的外交家有富弼、沈括与洪皓。富弼在外交上面对大军压境的辽朝时屡立奇功。他以理挫败自傲的辽使,迫使辽使行参拜之礼,后又两次出使辽廷,挫败辽兴宗割地要求。
富弼分析宋、辽、西夏三国的关系,认为辽与西夏强盛的原因是获得中国的资源与人力而至,并且协助宋朝撬开辽夏同盟,使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渐稳定下来。沈括以翰林侍读学士的身分,出使辽交涉划界事宜,获成而还。他在出使途中绘记辽国山川险阻及风俗人情,完成《使虏图抄》,上于朝廷。
洪皓在南宋危难之时出使金朝,被拘15年,但仍不愿降金。洪皓曾屡次派人向被囚禁在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的宋徽宗、宋钦宗及在临安府的宋高宗秘密传递消息。归国后,宋高宗称他“虽苏武不能过”。
这首诗在描绘具体形象时着墨不多,却起到了重要的点染作用。
“黄金错刀白玉装”一句,描绘宝刀外观之美。黄金装饰的刀身,白玉镶嵌的刀柄,金玉相映,华美无比。“夜穿窗扉出光芒”一句,描绘宝刀内质之佳。它在黑夜中光芒四射,竟可穿透窗户,确实不凡。这两句,从诗歌意脉上说,是托物起兴,通过对宝刀的描绘和赞美,自然引出下面的提刀人形象。而从内在意蕴上说,又对提刀人的身份和志趣起着一种映衬作用,实质暗示了宝刀无用武之地,英雄无报国之门。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这里有三层意思:“提刀独立”写提刀人的动作,显出其急欲上阵杀敌;“顾八荒”写提刀人的神态,既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寞惆怅,更顾盼自雄的豪迈气概;“丈夫五十功未立”则慷慨直陈,向天浩叹,更显出了提刀人的胸怀大志。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写终南山顶山石嶙峋、白雪耀眼,虽只是略施点染,但雪光与刀光相辉映,却为爱国志士之“一片丹心”大大增色,最终还是突出了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凛然不可屈服的形象。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诗人在诗的最后发出了“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时代最强音。引用战国时“楚虽三戾,亡秦必楚”的楚车民谣作比,用反诘句表明:汉族人民定有英雄人物能赶走女真统治者收复中原。楚民谣虽仅八字,但深刻说明民心不会死、民力可回天这一道理。陆游虽生活于国力衰微偏安江左的南宋,但基于对民心、民力的正确认识,在述志时他坚信中国有人,定能完成北伐事业,其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歌行体诗往往转韵,此诗在用韵上是四句一转,与诗人情感表达的流泻起伏变化相适应,读起来抑扬顿挫。
陆游生活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南宋国势衰微,恢复大业屡屡受挫,抗金志士切齿扼腕。陆游年轻时就立下了报国志向,但无由请缨。他在年将五十时获得供职抗金前线的机会,亲自投身到火热的军旅生活中去,大大激发了心中蓄积已久的报国热忱。于是他借金错刀来述怀言志,抒发了誓死抗金、“中国”必胜的壮烈情怀。这种光鉴日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体现,永远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起的巨大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