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爱的三个层次

心理学爱的三个层次,第1张

其实心理学上爱是有四个层次的。一个成熟称得上真爱的恋情必须经过四个阶段,那就是:共存        反依赖        独立        共生

之间转换所需的时间不一定,因人而异。

第一个阶段:共存。

这是热恋时期,不论何时何地总希望能腻在一起。    

第二个阶段:反依赖。

等情感稳定,一方想多一点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时另一方就会感到被冷落。  

第三个阶段:独立。

这是第二个阶段的延续,要求更多独立自主的时间。  

第四个阶段:共生。

这时新的相处之道成形,你们已经成为最亲密的人。

你们在一起相互扶持、一起开创属于你们人生。

你们在一起不会互相牵绊,而会互相成长。

他(她)就像是你的亲人。

但是,好多人都通不过第二或第三阶段,选择分手。    

其实很多事只要好好沟通就会没事,可是想太多和任性就是无法避免。

世界上遇到唯一的你多么不容易,能不能不要轻言放弃。

不要一直满足她,你需要学会在恋爱中保护自己。

每一段情侣关系当中,两个人都会在相处中磨合出合适的方式来维系感情发展。当两个人身处异地时,钱不应该成为你们两个人之间唯一的牵绊,你也应该学会保护好自己,生活才有可能更幸福快乐。

异地恋的情侣关系当中,一切都有可能发生。

我曾经有过一段异地恋,只是那个时候我们都还是学生,手里都没什么钱,两个人的异地情感,纯粹靠感情来维持。我想这种情感是纯洁的,只是在现实生活中想要找到这样的感情并不容易。

我见识过太多异地恋分手的情侣,也见过太多拿自己的恋人当提款机的异地恋,你现在的状态就好像成为了你女朋友的取款机。

如果你清晰的知道她身上所发生的一切,为自己爱的人花钱也不算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可是异地的两个人,你根本不清楚她的生活里发生了什么,你所给的每一份钱,都有可能让这份感情更快的坠入深渊。

不要一直满足你的异地恋女友,你要学会保护自己。

异地恋的情感生活当中,爱才应该是维持你们继续下去的关键。可是在你们两个人的恋爱当中,钱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牵绊。如果你一直满足她,也许你是在拿自己的钱养着一对情侣。

或许你是真的爱她,可是在感情中的付出,也要有自己的分寸,也应该学会保护自己。找个机会去看看你的异地恋女友,更多的了解她的生活,你需要知道她的生活里发生了什么,需要知道她为什么伸手要钱,你们的感情才有可能继续下去。

感情中一个人的无限付出,往往都不会有太好的结局。我们当然需要在恋爱里用心去爱,可是也不要让自己在感情中受太多伤害。

适度的满足你的异地恋女友就好,否则当你无法提供金钱的那一天,也许就是你们分手的那一天。

**《肖申克的救赎》当中,在监狱里长期服刑的布克终于刑满释放了!按说被管制了那么久,重获自由应该让他欣喜若狂。可是,走出监狱的那一刻,布克却步履沉重,目光游移……由于陌生的社会生活让他无法适应,最终布克上吊自杀了!

这种表现就是典型的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起源于1973年瑞典的一起绑架案。当时劫匪们劫持了4名人质,虽然后来以失败告终,但令人不解的是被救后的人质拒绝与警方配合,反而极力维护劫匪,甚至还有一人爱上了强盗!

心理学家解释说,这种反常的举动是因为人质在被劫持期间意识到,只有与劫匪合作才能保存性命,于是他们先是屈从于暴力,随后渐渐地对劫匪产生了同情心和依赖感,认为他们也有苦衷,是不得已而为之。

由于案件发生在斯德哥尔摩市内的一家银行,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因此而得名。它的主要特点是人们对所处境遇感到恐惧;但同时又同情、甚至帮助加害者。

不要以为这种情况只会出现在极端的事件当中,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广泛存在,尤其是在亲密关系当中。

为什么那么多被肉体暴力、精神暴力折磨的人没有离开家暴者呢?有些人甚至还会在施暴者受到谴责时,站出来为他们开脱?这其实都是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在作祟。

尽管如此,这里面还是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对了!亲密关系终究和服刑人员、人质不同。后两者是没有人身自由的,而在亲密关系当中,如果发现对方不对头,完全可以随时分手的呀!可他们为什么就是无法离开呢?!

这一点,别说是普通人了,就连心理学专家也感到很不解。

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 苏珊·福沃德 带着同样的困惑,在接诊了众多类似的来访者之后,终于找到了答案: 伴侣们毫无幸福可言却不了断,多半是因为女人遭遇了控制型男人,并且双方对彼此有深深的依恋!

依恋?怎么可能?!真是那样的话不是应该彼此珍惜吗?!这可真是让人越听越迷糊了。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躲避和走出这难解的情感困局, 苏珊博士 出版了一本书《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在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真实案例向读者讲解了控制型关系是如何取代纯真的爱,让二人的关系变了味,以及它的形成原因,同时还给出了详细而有效的解决方法。

《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这本书的作者共有两位: 苏珊·福沃德博士与琼·托雷斯 。

其中苏珊 · 福沃德这个名字,对于广大心理学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此前曾出版的两本书《原生家庭》和《情感勒索》让苏珊博士被读者们广泛熟知和认可。而琼 · 托雷斯则是一位知名编剧,他的参与让本书故事性极强,更易于阅读。

这想必也是苏珊博士为了普及心理学,帮助更多朋友认识自己、寻找幸福的一个非常有心的举措。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苏珊博士的专业视角,来了解一下两性关系当中的控制模式,并看看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破解它,让爱情重回幸福的轨道。

说到控制型男人,我们首先来看看他有什么特点,会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先来个小测试:

1,他是不是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有权利左右你的人生和一举一动

2,他是不是瞧不起你的观点和感受,总是刻意贬低你

3,他是不是说翻脸就翻脸,让你不知所措

4,他是不是个醋坛子,占有欲极强

5,他是不是一出状况就把错误一股脑地归咎到你身上

6,他是不是只要不顺心就会找你的茬儿,不是冲你大喊大叫,就是躲起来生闷气

7,为了取悦他,你是否放弃过自己想做的事,甚至断绝了与亲友的来往

8,你是不是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说错话惹怒了他

9,你是不是经常感到自己很蠢,根本配不上他

 如果以上这些问题,有一半的答案为‘是’,那你很可能是遇到了一个控制型的男人。

这样的男人通常会用语言来否定女人,限制她们的活动范围、推卸责任,久而久之让女人的自信被打击为自卑,而且变得抑郁、急躁,甚至有些人还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比如胃部痉挛,头痛,浑身发抖等等。

这看起来貌似很容易识别啊,碰上这样的人直接分手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纠缠在一起,甚至组成家庭呢?

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男人和女人两方面来寻找原因。

除非受虐狂,否则如果在交往之初就发现对方喜怒无常,冷嘲热讽的话,人们肯定是会躲得远远的,别说谈恋爱了,恐怕连话都懒得和他说。

所以,控制型男人最初并不是这副面孔——

初次来见苏珊博士的南希,体重超标近60斤,衣着邋遢,蓬头垢面,刚刚34岁的年纪却俨然一个中年大妈。

看着南希现在的样子,谁能想到4年前的她还是一位时尚采购,不但足迹遍布全球,而且打扮入时,追求者无数……

南希一直对自己的老公杰夫赞不绝口,并声称就凭自己现在这副德性,除了杰夫谁也不会接纳她。所以她对杰夫感恩戴德,认为问题都出在自己身上,来寻找心理医生也是想要改变自己。

可是随着交谈的深入,作者发现南希口中这个完美丈夫其实并不完美。

相识之初,他俩确实郎才女貌,浓情蜜意,被很多人羡慕。可关系确定以后杰夫就变得喜怒无常,他一时恶语相向,一时又体贴细腻。高兴时把南希捧成女王,可生气时却又把南希骂得一无是处。

婚后在杰夫的一再坚持下,南希辞去了工作。从此真正的噩梦开始了——杰夫处处限制南希的自由,甚至连她在家做什么都要管。只要南希有一点不听杰夫的,杰夫就会大吵大闹,没完没了,所以南希只好妥协。

南希说,做了全职太太以后,她觉得生活很无聊。可现在就算有人想请她去上班,她也不敢答应了,因为她已经完全失去了自信,拿不了主意了……

南希不知所措、自暴自弃,发胖以后整个人就彻底废了,而这却让她更对杰夫充满感激——自己现在变得越来越差劲,可杰夫条件那么好却没有抛弃她,还不是因为他爱她?

所以,无论如何,杰夫都是个好男人,而南希却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痛苦当中。

这虽然是个案,却很有代表性地显示出男女双方在关系发展过程中的变化——

他:是从温柔体贴被惯得暴躁易怒的。

她:是从自信阳光被逼得自卑邋遢的。

在相识之初,控制型男人通常都表现得非常优秀,他们深情款款,风趣幽默,温柔体贴,从而给女人造成一种错觉:自己太幸运,找到了如意郎君。

但是随后,控制型男人就会展露出他的真面目——大发脾气。如果此时女人感到无法忍受,当然可以马上分手。

但大多数情况下,惹恼男人的通常都是不起眼的小事儿,比如:他嫌她给出租司机的小费太多而大喊大叫,或者因为她要去约见自己的朋友而摔烂了家里的盘子;他的暴怒与一贯的优秀表现实在反差太大了,于是女人会不由自主地去给他找理由:也许他最近压力太大了;也许他今天心情不好;也许真的像他说的那样,是我太自私……

总之,比起男人粗鲁无礼的一面,女人更爱他通情达理的一面。能够找到合拍的伴侣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女人被爱冲昏了头脑。她宁愿相信这是男人偶尔为之,却不想多看一眼残酷的事实。

直到两人的关系确定了,比如同居、订婚、或者结婚以后,男人就开始变本加厉,除了发脾气,他开始打击女人的自信,进行经济封锁(不让女人工作),甚至切断对方的社交关系,一步步地把女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掌心儿里。

而女人呢,在经受持续的指责和贬低后,开始怀疑、并渐渐深信问题都出在自己身上。此时的女人在不知不觉中竟成了男人的同谋,她们唯唯诺诺、低声下气,和男人一起责怪自己。失去人际交往和经济来源的女人孤立无援,再想到自己如此不堪,却得到身边男人的收留和照顾,内心怎么能不充满感激呢?

所以,在控制关系中,女人倍受折磨,却对男人充满依恋。

那么男人对女人的依恋又表现在哪呢?如何珍视,不是应该小心呵护才对吗?

说起控制型男人的形成,就不得不追溯到他们的童年经历。

作者借由自己所接触的案例告诉读者,从小与父母的相处模式是造就控制型男人的主要原因。

艾德的父亲是个暴君,一言不合就拳打脚踢,这让艾德从小就建立起错误的观念:要控制女人只能靠打。

马克的母亲很强势,但马克却没有像父亲那样软弱。由于母亲管得太多,马克感到很压抑。他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凡事一定要自作主张,要让女人听自己的。可是在母亲那里,这一套显然吃不开。于是他就不知不觉地在与伴侣相处时,来剥夺女人的控制权,以此让自己重获安全感。

由此可见,只要是在不平衡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都有可能成为控制型男人。 而他们之所以一定要在亲密关系中去争夺绝对的控制权,最根本的原因是害怕女人弃自己而去,因此男人对女人的过度掌控同样是缘于依恋。

正是因为控制型的关系是基于爱,才让改变有了可能。但通常男人掌握着控制权感觉良好,是不会想要改变的。所以,改变总是从女人开始。

即使改变有可能,苏珊博士却依然指出:就算控制型男人是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但要去改变他人的想法依然会让你败兴而归。

所以 不要企图去改变别人,但你可以改变别人对你的态度,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你要改变自己。

然而,在控制关系已经稳定之后,想要改变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所以作者为女人提出了以下几个忠告:

1)、最初的改变会叫你不舒服

杰姬在接受了作者的辅导后有些沮丧,她说:“”以为辅导能让我好受些,没想到还不如以前呢?心情这么差,还有必要继续下去吗?”

杰姬的反应非常典型——人们误以为心情的好坏显示了改变的过程是否出了问题。其实不然,刚开始改变行为的时候,人们感觉到的多半是害怕、焦虑和无所适从。只有持续下去,心情才会慢慢好转起来。

明白这一点至关重要,否则很容易中途放弃。

2)、控制好你的愤怒

当女人恢复了自信以后,由于终于看清了真相,所以往往感到非常愤怒,甚至会再次陷入自我否定当中:我真是瞎了眼!我怎么会爱上这种人?

此时,一定要控制好情绪,千万别在冲动之下轻易做决定,或采取行动。因为大吵大闹只会火上浇油,而马上分手、离婚又让你失去了挽救自己幸福的可能。

所以,面对愤怒,女人需要做的是明确自己的愿望,并把它写下来,但描述一定要具体。

不要这样写:希望他对我好一点。这太笼统了,等于没说。

要这样写:

我希望找一份工作;

我希望有时间陪陪朋友和家人;

我不许他再对我嚷嚷……

3)、写好剧本后一定要多多排练

所谓剧本,其实就是前面提到的你写下的那些愿望,这是你设置好的底线。

排练……,这听起来好像有点傻。

可经历过无数案例的作者告诉女人,当男人再次对你大喊大叫时,多年的习惯会让你下意识的去为自己辩解或者道歉,过后才反应过来:之前写好的剧本早就被吓忘了。

另外,改变本身所带来的恐惧也很容易让人放弃。

葆拉就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开始犹豫的:我看还是算了吧。他那套这些年我也习惯了,推翻可不是闹着玩的!

于是作者又让她进行了练习,直到这些内容都背熟了才作罢,同时作者叮咚她:不要指责他,也不要任他指责,而是直接告诉他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你不爱听。

葆拉照做了,当她对老公说出‘我不吃你这一套’时,对方很惊讶,随后摔门走了。几小时后,他又灰溜溜的回来了。

这让葆位有了自信,也更加坚定了改变的决心。

4)、准备好应对由改变带来的冲击

当然,女人一反常态的回应一定会让男人感到突然。他们通常会有两种反应:要么更加暴躁,要么装可怜。此时既不要被他吓倒,也不能心软,一定要保住自己的底线,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好自己。

女人的坚持将会带来两种可能:一种是使关系得到改善,这当然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还有一种是男人拒不配合,反倒变本加厉,对于这种情况,女人有权选择分手,而不是委屈求全,让自己回到老路上去。

总之, 《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 让我们知道,控制型的男人既不是自恋狂,也不是虐待狂,他们如此行事无非是因为害怕失去自己心爱的女人。

因此,对于控制型男人,女人们完全可以尝试通过努力改变关系模式。

当然由于控制欲的强弱不同,男人的反应也不同。女人只要能把握好自己的底线,就可以重新获得幸福。就算对方真的无法相处,女人也照样有权力、有魄力抽身离开。

一句话,只要女人能保持自信和自强,幸福始终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上。

——完——

门外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 

人从出生到死亡,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们一生都在玩一个游戏——找自己。

你是否经常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困扰?你是否总是觉得不快乐?你是否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别担心,这不是你一个人的困惑而是大部分人的困惑,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面对。2019年读了几本不错的心理学书籍,真诚地介绍给有需要的人。

这本书我读过两遍,如果说只推荐一本2019年读过的好书,那我必推这一本。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通过哲人与青年对话的形式,运用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观点,深入浅出地解答了人的一生逃不开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为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说认为, 人生有三大课题:交友、工作和爱。 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想法千差万别,与他人不断发生交互的过程中,烦恼产生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阿德勒提出“课题分离”的主张。所谓“课题分离”,就是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 对别人课题的干涉和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的根源。

消除烦恼的第一步就是课题分离。一方面,不是自己的课题不要瞎操心。另一方面,不要让别人对自己的课题指手画脚。

《边界意识》一书分析了情绪如何产生,如何区分人与狼,如何维护自己的边界,总结了10个树立边界意识的招数帮助解决人际关系中边界不清的问题。

情绪不等于情绪表达。不正确的情绪表达,如情绪勒索、道德绑架,本质上就是一种越界。 人际交往中越界时常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搞不清自己和他人的边界在哪里。

赖宇凡认为, 边界就是我们的情绪。 人们可以随意评价他人的情绪或边界,但是没有任何人可以定义他人的情绪或边界。

边界被侵犯常见的场景是遇到父母、上司等排序比我们高的人。这时我们应该如何守住自己的边界?有效的沟通是关键,要告诉别人你的边界在哪里,进而坚持和肯定自己的边界。

“情感勒索”这个概念是由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首先定义的。她认为, 利用亲密关系迫使我们让步的行为就是情感勒索。

苏珊·福沃德的《情感勒索》根据亲子关系、婚姻、职场中的案例,从情感勒索过程、分类、背后的原因以及常用伎俩入手,教读者们如何科学、理性地了解情感勒索以及如何正确应对情感勒索,防止个人的自我完整性遭到破坏。

情感勒索者善于运用恐惧感、责任感、罪恶感制造迷雾,通过重现恐惧记忆,不断考验他人的责任,引起他人自责三种途径掩盖自己的真实动机,实现向受害者施加压力,并最终达到目标。

避免陷入情感勒索漩涡的核心是提高自我认知,消除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这三个情感键。现实思考法、照亮黑洞、做自己的守护天使、罪恶盒等方法都能够帮我们提高自我认知,做好自己。

不成熟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爱的艺术》这本书里讨论的爱是很宽泛的爱,不仅只包括男女之爱。人是生而孤独的,如何克服孤独感是我们一出生就要面对的问题。弗洛姆认为,通过爱与他人产生联结就可以对抗孤独。

爱本身是一种积极的行为,由给予、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组成。那么怎么去实践呢?弗洛姆认为, 爱是一门艺术,是可以习得的。

学会一门艺术需要哪些步骤呢?弗洛姆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学习理论、进行实践以及成为这个领域行家的目标。

《爱的艺术》以此为主线,通过明确对爱应有的态度、关于爱的理论、爱的现状以及爱的实践四个篇章进行了论述。尽管成书很早,但真的是一本值得读的经典之作。

我想要一个苹果,你却给了我一车梨。这大概是婚恋中最常见的问题了。归根结底,还是每个人表达爱以及接受爱的方式不同。

盖瑞·查普曼博士从事了12年的婚姻辅导,发现: 使一个人感觉到被爱的事物,并不一定能让另一个人感觉到被爱。

《爱的五种语言》一书中,通过大量案例,阐述了表达爱的五种方式: 肯定的言词、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及身体的接触, 教人们如何用对的方式去爱另一半。具体来说就是,

书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比喻是爱的箱子。 每个人都渴望被关心、被爱,这种需求就像是一个箱子。 当箱子被填满时,人能感受到爱,他的需求被满足了。反之,当箱子未满甚至是空的时候,人心中那种被爱的需求未得到满足,不满不断加剧之后,最终关系会走向破裂。

世界上有完美的母女关系吗?五百田达成和樱场江利子在《完美母女关系的秘密》这本书中,从恋爱、结婚、工作、家庭四个角度出发,围绕分析母女冲突的根源,如何与母亲相处,揭开了母女关系和谐的相处之道。

在东方文化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羁绊颇深,母女关系间的冲突甚至会令人感到窒息。这本书给出了平衡母女间的关系的三个方法:

- 抛弃母亲

- 作为一个成年人与母亲和解

- 组建自己的家庭

母女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形式。而我们始终无法左右他人的想法和行为,因此人际关系的核心始终只是自己。 作为女性,要觅得幸福,不是向外求取,而是活出自我。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写道: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居高不下的离婚率、频发的未成年人轻生事件,在我看来就是家庭不幸的缩影。那么,究竟我们应该如何维护家庭稳定呢?《热锅上的家庭》成书于1978年,是家庭治疗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厚厚的一本书围绕布莱斯一家的真实个案,揭露了家庭问题背后的三个心理真相。

- 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 家庭问题的核心是婚姻关系。

- 原生家庭中的问题会延伸到新的家庭中。

《热锅上的家庭》一书中指出, 家庭犹如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家人之间的作用力此消彼长,每个人都在使劲,每个人都有份。

因此,透过孩子的问题去发现家庭中的问题,避免使孩子成为夫妻关系不和谐的“替罪羊”,同时阻断原生家庭中存在的不良行为模式,能够促进家庭的和谐。这一结果需要每一位家庭成员做出改变。

著名心理学家欧文·亚隆在自己的《当尼采哭泣》一书中提到:“所谓心理学,就是用艰深晦涩的说法,来解释生活中简单的道理。” 

之所以喜欢看心理学的书在于它能够引导我去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在不断的自我探索中获得成长。2020年的自我探索之旅就要来了,我满怀期待。

1、诵读更容易接近孔子和他的弟子。看文字和读文字的感觉是不同的,尤其是读论语,一句一句的学习,比如,我关注了逐字逐句讲论语的公众号,每天一讲,跟着诵读,还可以听音频,这样就可以不用翻看纸质的书也一样学习了。

2、学习论语要发挥想象力。因为论语都是孔子和弟子们的谈话,如果你只是念文字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你要在脑海中出现一些交谈的细节和影象,这样学习起来很生动,不枯燥。

3、可以找一些好的讲座听听。现在讲论语的讲座很多,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一两个讲座,这些大师们会娓娓道来,让你对这个论语产生情感,也愿意去努力学习。

恋爱的人们总不可避免经历分分合合的过程,有些人能好聚好散,平和分手,而有些人则不甘心,会做出极端的行为来挽回感情,拼命死缠烂打,甚至因爱成很,让双方都付出很多虐心的代价,以生命为代价要挟不能分手。

在《执迷:学会正常地爱与被爱》一书中,作者把处于这种失控状态的恋爱称之为执迷爱恋。

这本书专门为深陷感情困境的朋友提供有效的解救方法。

苏珊·福沃德,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她的著作有《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如何识破男人的谎言》《金钱魔鬼》《情感勒索》等。目前,她的作品已被翻译成1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

克雷格·巴克,影视编剧兼制片人,他曾为全美许多杂志和报纸撰写文章,探讨人类行为问题,现居于美国洛杉矶。他曾与苏珊·福沃德合著过多部作品,如《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金钱魔鬼》《对天真的背弃》等。

本书主要讲述三大问题,什么是执迷爱恋?执迷爱恋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摆脱执迷爱恋的困扰?

健康的爱情需要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和相互尊重。执迷的爱恋则恰恰相反。它只不过是一种渴望,渴望一些自己没有的东西。一位执迷者即使身处一段恋情之中,也还是不满足,总是想要更多的爱、更多的关怀、更多的承诺、更多的安全感。执迷爱恋的本性是贪得无厌,对方终究会受不了无休止的索取,选择离开。

身陷执迷爱恋中的男男女女,他们要么热切渴望一个得不到的人,挫败而痛苦;要么是被一个执着的追求者百般纠缠,困窘焦躁;有的人甚至两种角色都体验过。

执迷爱恋是一所监狱,囚禁了执迷不悟的人,也囚禁了他们不屈不挠恋慕着的“目标”。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处于执迷爱恋之中?

首先 执迷爱恋有以下四个特征:

满脑子都是自己的恋人,或想要得到的那个人。

对执迷的对象有着难以满足的渴望。

已被对方明确拒绝,或者得不到:要么肉体上得不到,要么精神上得不到。

被拒绝或者得不到后,自己的行为开始失常。

我们如何诊断自己是属于执迷爱恋者还是被执迷爱恋者(执迷爱恋者的目标)?

作者列出了13个问题,如果你的答案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是”,那么你就是一个执迷爱恋者。例如,

1.你是否对一个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都不可能得到的人念念不忘?

7.你是否感觉很受伤,或者认为对方欠你很多,因为对方没能给你你想要的?

13.你是否有报复那个人或自虐的倾向?

如果你被自己不喜欢的人追求,想弄清楚追求者是不是执迷爱恋者,作者列出12个问题。

哪怕你的答案只有一个“是”,你也极有可能已经是执迷爱恋者的目标了,例如,

1.对方的行为是否让你感觉压抑?

2.被你拒绝过的人是否一次又一次试图说服你,说你其实并不清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其实你是爱他/她的?

3.你的前任是否拒绝相信你们之间已经结束了,尽管你一再拒绝,他/她还是没完没了地纠缠?

读到这里,相信你已经能够按照作者的引导判断出自己处在什么状态了。

书中作者说,被抛弃是执迷爱恋的引爆器。

在爱情中,成年人的行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包括:

基因决定的人格特征

体内生化失衡影响情绪和性情

与兄弟姐妹的关系

童年时与小伙伴的关系

青春期的感情经历

以上任何一种因素都能够极大地影响我们成年后的爱情模式。最新研究表明,基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基本的人格类型;体内生物化学物质的变化可以让人抑郁或喜怒无常;手足关系或童年伙伴关系出现问题会导致我们成年后好斗、善妒或者孤僻;当我们脆弱的时候,青春期的情感挫折难免伤口上撒盐。

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父母的行为是我们学习如何与恋人相处的课本,我们从父母身上学到男女之间应该怎样互动。父母如何对待对方,是我们长大后对待恋人的范本,同时我们也希望自己被那样对待。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是我们对爱的理解的基础。

书中案例,诺拉的故事就是所谓“童年被拒”的典型例证。

诺拉和大多数有过类似遭遇的孩子一样,把父母去世或离婚视为自己被抛弃。实际上,父母并没有摆明了要抛弃孩子,但很多情况下,孩子一样能体会到被抛弃的感觉。

作为成年人,执迷恋人遭到“目标”的拒绝时,他们已经没法“就事论事”地对待了:那是揭开了他们童年的伤疤。

作者很肯定地说,执迷是可以被治愈的。也许你正在为一段已逝的恋情悲伤不已;也许你还在苦苦纠缠一个不喜欢你的人;也许你明知自己的执迷快要毁了这段恋情,还在笨手笨脚地挽留。

只要按着作者的指导,做一些特殊的练习,运用书中教给你一些技巧来帮助你摆脱执迷,你一定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痛苦会慢慢减少,你会慢慢地平静下来。当然,治愈之旅并不容易,这些需要你拿出足够的时间、精力、勇气、决心和耐力。

如果你想摆脱执迷的痛苦,那么你必须把注意力从你的恋人身上转移到你自己身上。

你也全力以赴找回错位的尊严、自信、自我价值感以及好好恋爱、享受爱情的能力。

在你着手从执迷的念头、感受和行为中逃脱之前,你应该弄清楚它们是如何影响你的。要弄清楚这些,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给你的执迷记本账,即记日记。

日记的形式很简单。你的执迷行为——无论是否涉及你与恋人的接触——都是由你对他/她的强烈情感驱动的,所以每当你满心都是他/她的时候,或者与对方接触的时候,就记录下来。

每一条记录将包括日期、时间和以下六个问题的答案:

1.是什么触发这个想法的?

2.我想了些什么?

3.我有什么感受?

4.我想做什么?

5.我做了什么?

6.结果怎样?

你的答案长篇大论也好,寥寥数语也行,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记录下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这样以后你可以清楚地反观自己。

摆脱执迷之苦只有一条路可走:关闭“执迷系统”。该系统由三个组成部分——执迷的想法、执迷的感受、执迷的行为。这三个部分相互维持、相互供养,就像一台机器上的齿轮,你让一个齿轮停下来,其他齿轮也会不可避免地跟着停下来。

你可以给感情放个假,核查你的感情处境,为逝去的感情写一篇悼词

为了帮助你洞察自己的感情处境,作者设计了下面的感情处境核查单。

如果你的恋人切断了和你所有的联系,那么你们的关系已经结束了。

如果你的恋人有酒瘾、毒瘾、赌瘾或其他严重问题,而且不愿为自己的问题承担责任那么你们的关系不能再继续了。

你获得一段健康感情的唯一可能是:你愿意努力改变自己的执迷行为,而且你的恋人愿意给你时间和机会去做出改变。

因被拒绝而产生负面情绪很大程度上源于童年时期被拒绝的痛苦感受。童年期的心理阴影引发“连接强迫”,当你作为一个成年人被拒绝的时候,蛰伏在你内心深处的童年时代的恐惧和焦虑被激活了,所以你必须同时面对两份拒绝:当下的和过去的,必须将连接强迫的根源斩草除根。

书中案例,安妮因为执迷恋情自杀未遂。她相信她的父母很爱她,因为她哥哥染上毒瘾,父母忙于处理而疏忽了她,她也仍然相信自己的父母是好父母。

只是她没有看到,父母的疏忽或许跟她后来试图自杀的事情有关系。

感到被“忽略”与感到被“拒绝”只是措辞不同而已,其潜在的感觉没什么不同。

安妮的故事说明了童年期被拒绝的经历可以多么的微妙,对于很多“救世主”来说更是如此,尤其是当他们的父母患有身体或精神疾病,而不是酗酒吸毒的时候,拒绝往往不是有意为之。但是,不管你的创伤是明显的还是隐晦的——如果你想治愈它们,就必须面对他们。

作者建议通过写信的方式来自我疗愈,勇敢面对被拒绝的童年,回忆和表达你的童年感受,不要评判,不要犹豫。

你可以用那些最能表述你的处境的话开头,比如:

“当你离开我的时候,我感到……”

“当你忽略我的时候,我感到……”

“当你总是数落我的时候,我感到……”

“当你打我的时候,我感到……”

“当我不得不照顾你,好像我是你的父母,我感到……”

“当你醉酒的时候,我感到……”

写信没有对和错,没有好与坏,其目的是拨开你内心压抑已久的阀门,写下你能触及的感受。

最后,我们回顾一下本书的精髓内容,什么是执迷爱恋?执迷爱恋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摆脱执迷爱恋的困扰?

读完本书,感觉就像把心理医生和感情专家请回了家里。

希望这个分享对你有帮助。

为什么很多家长喜欢用愧疚感让孩子学会感恩?如何看待这样的教育方式?

1因为这样的教育方式最为直接有效。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会有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这些父母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生命的全部,把孩子的喜怒哀乐当成了自己的。这意味着父母会过多地干涉孩子的生活,对孩子的生活进行绝对的控制,使孩子失去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最终使孩子失去自我。只有接受了这种教育,孩子才会懂得真正的感恩。他从心底里懂得感恩父母,感恩帮助过他的人,甚至懂得善待他人。

2无条件的爱,让孩子知道无论怎样都值得被爱。爱和被爱都是能力。知道什么是真爱,也能有足够的精力去回报同样的爱。要学会接受孩子的爱,小的时候,没有给孩子一个付出爱的机会。一旦长大了怎么给你爱?让孩子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可以得到信息来判断某件事是否应该做。小事可以自己决定。大事可以商量。最后,如果孩子做了正确的决定,他们可以放手去做。

3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可取。让孩子产生负罪感,从而胁迫孩子,影响孩子决定和行为的教育方法,表面上是让孩子学会感恩。其实这种方法是控制孩子,是一种情感勒索。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有罪的环境中,会不断影响他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使他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对于孩子总是压制的父母来说,孩子容易产生恐惧,也会影响双方的沟通,根本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作为父母,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体谅孩子的内心,让孩子无忧无虑的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437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