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急!!!请加快给答案!!

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急!!!请加快给答案!!,第1张

  原文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①,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②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③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④,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⑤。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释译文

  注释

  ①洞庭青草:洞庭湖在岳阳市南,青草湖在洞庭之西南,二湖相通,总称洞庭湖。 ②玉鉴琼田:形容月下湖水晶莹如玉。界:一作“鉴”。 ③著:安放,安置。 ④素月:银色的月亮。 ⑤ 明河:天河,银河。 ⑥岭海:指两广之地,五岭以南。 ⑦ 经年:经过了一年。 ⑧澄澈:晶莹透亮。 ⑨短发萧骚:头发稀少。襟袖冷:谓两袖清风,廉洁清贫。 ⑩“尽挹西江”三句:舀尽长江水当酒浆,以北斗做酒器盛酒,大地万物当做宾客。西江:指长江。 注释⑵ 1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2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 3风色:风势。 4琼:美玉。 5着:附着。扁舟:小船。 6素月:洁白的月亮。 7明河:天河。明河一作“银河”。 8表里:里里外外。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9岭表: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岭表一作“岭海”。 10孤光:指月光。 11肝胆:一作“肝肺”。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12萧骚:稀疏。萧骚一作“萧疏”。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 13沧浪:青苍色的水。沧浪一作“沧溟”。 14挹:舀。挹一作“吸”。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15北斗:星座名。由七颗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状。 16万象:万物。 17扣:敲击。扣一作“叩”。啸:撮口作声。啸一作“笑”。 18不知句,赞叹夜色美好,使人沉醉,竟忘掉一切(包括时间)。

  译文

  洞庭湖边静立着的纤草,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倾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象冰雪一样透明。而此刻的我,正披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赏析

  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尽长江做酒浆痛饮。全词格调昂奋,一波三折。 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当时,他被谗言落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这首词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作者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景,景中寓情。 一、二句是说,已经临近中秋了,这浩瀚的湖面竟是碧空万里,水波不兴,一派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这里的“青草”指的是与洞庭湖联成一片的青草湖,又名巴邱河。青草在南,洞庭在北,自来并称。 三四句的“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是指湖面的广阔,点出了在这美玉一般的偌大湖面上,扁舟一叶真似仙境。 五到七句进一步描述在月光下的湖面,上下辉映一片晶莹,天上人间如同共处在一个玲垅剔透的琉璃世界中。“表里俱澄澈”,这既是写景,更寄寓了作者高超的精神境界。最后二句点明这种极妙境界是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的。这里大概不是指景,主要的是指心物相融的美妙体验 词的下阕着重抒情,意转激昂。开头三句是他的内心独白。“岭海经年”的岭海一作岭表,指五岭以外的地区。这里是指作者被贬担任广南西路经略抚使,在岭南过了一年。“孤光自照”,就是不管别人是否理解,自省无愧于心,表明了作者的孤高心态 下阕的“肝胆皆冰雪”与上阕的“表里俱澄澈”可以互为呼应,意思是他襟怀坦白,如同冰雪一样晶莹。因此四五句他略带几分萧瑟而不无骄傲地说:虽然现在头发少了,衣衫单薄,但在这冰凉的夜晚,他仍然稳稳地泛舟在这碧波浩淼的湖面上。 接下来三句更是气魄雄伟,他要汲取长江的水以为酒,把北斗星当作酒杯,再请天上的星辰万象作为宾客来和他一起细斟慢酌。真豪情万丈!最后大概他喝够了酒,浑然忘却了天地物我,他扣打着船舷对天狂啸,简直不知道今晚是什么夜晚了。 这首词,通篇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表现了作者胸襟洒落、气宇轩昂,显示了作者的高尚品质。因此南宋学者魏了翁认为:“张于湖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这首词历来为人称颂,还因为他在词中所创造的独特意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因而受到后人的重视。 总的说:夜半更深,一个人划小舟泛于广阔的洞庭湖上,天地间唯有自己,“表里俱澄澈”,“妙处难与君说”。但这寂寥仍让他想起往事,“应念岭表经年,肝胆皆冰雪”。当职期间,自问心中无愧,也就把这往昔打点。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西江水作酒,北斗星作盅,天下万物邀作宾客,举杯畅饮。扣舷而啸,将心中郁闷尽散入虚无之中,其气势之恢宏,让人心胸登时为之开朗。 张孝祥的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首词,上阕主要是写景,景中寓情;下阕着重抒情,意转激昂。通篇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表现了作者胸襟洒落、气宇轩昂,显示了作者的高尚品质。因此南宋学者魏了翁认为:“张于湖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这首词历来为人称颂,还因为他在词中所创造的独特意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因而受到后人的重视。在写作此词的同时,作者还写了一篇小品《观月记》,记载了这次夜游的经过,可以并读。

  品评

  此词别本题作“过洞庭”,此词为月夜泛舟洞庭,写景抒情之作。上片描写广阔清静、上下澄明的湖光水色,表现作者光明磊落,胸无点尘的高尚人格。下片抒发豪爽坦荡的志士胸怀,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肝胆皆冰雪”可谓是一切志士仁人的共同品性,是人类最可宝贵的品格。结尾几句以西江北斗、宾客万象的奇思妙想和伟大气魄,表现他淋漓的兴致和凌云的气度。表现出对宇宙奥秘,人生哲理的深深领悟,达到一种超越时空的极高的精神境界。有人说本词相当于苏轼的《前赤壁赋》,可谓真知灼见。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后,尚能泰然自若,游于物外的处世态度,表现出对宇宙奥秘,人生哲理的深深领悟,达到一种超越时空的极高的精神境界。清·王闿运极力推崇此词说:“飘飘有凌云之气,觉东坡《水调》犹有尘心”(《湘绮楼词选》)。全词将清奇壮美的景色,与词人的主体人格相一致,达到一种宠辱皆忘,物我浑然不分的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曾任礼部员外郎、建康留守等职。为南渡初著名豪放派爱国词人。有《于湖词》传世。《全宋词》存词二百二十余首。

1 文言文《观月》的译文谁有

我找了一篇,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得,翻译不全啊,只是单个词的解释 观月记 张孝祥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胜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临水之观,宜〔宜 适宜,应当〕独往;独往之地,去〔去 离开〕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安得 哪里能〕皆临水?盖有之矣〔盖有之矣 假如有这样的地方盖,句首语气词,表示假设,推测之,指代有中秋月而又近水的城郭宫室〕,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若夫……则…… “如果不是……那么……”或者“要么……要么……”〕诚〔诚 果真〕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独行以夜 在黑夜中独行〕而之〔之到〕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蕲顷刻之玩 求一时的快乐蕲(qí),通“祈”,求顷刻之玩,一时的快乐〕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金沙堆 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其具是四美〔四美 指文中开头提到的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者与?盖余以八月之望〔八月之望 八月十五〕过洞庭,天无纤云〔纤云 一丝云彩〕,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尽却 全部退去〕童隶〔童隶〕书僮仆役而登焉沙之色正黄〔正黄 纯黄 〕,与月相夺〔与月相夺 和月光争辉 〕;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激射 喷射 〕,体寒目眩〔目眩(xuàn) 眼花〕,阆风、瑶台、广寒之宫〔阆(làng)风、瑶台、广寒之宫 古代传说中的仙境阆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广寒宫,即月宫 〕,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如是而止耳如此而已〕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于是为备在这里完备、齐全〕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2 语文初三周记《好奇》

好奇,是一种天性,是一种自然,是真情实感的火花。

在生命之初,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世界是未知的,是陌生的,一切都是那样新奇。但随着年龄增长,人们被凡尘世俗侵扰,心湖翻滚激荡,思绪杂乱。在追名逐利中,渐渐失去最初的好奇,渐渐习惯于机械的生活,内心世界也变得空虚而苍老。

其实,好奇心不是孩子们的专利。只要我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充满渴望,就会有收获,就会从中得到乐趣。

凝视花开,看花瓣缓缓舒张开来,楚楚动人。每开放一点,就露出一个胜利的笑靥。待完全开放,柔嫩的花瓣几乎吹弹即破,却又仿佛傲气十足地在宣扬着澎湃的美。怀着对花开的好奇,欣赏一幅被赋予了魔法的画在轻轻微笑,心也变得温柔多情,枯竭的心河得到滋润。

远望流星,奔驰是流星的形影,璀璨是流星的华装,燃烧是流星的性格。流星,匆匆逝去,义无反顾,生命短暂而辉煌,给宇宙增添了一道凄美的风景。没有依恋,没有彷徨,没有哀伤,他彻底地牺牲自己,换取灿烂的一瞬,演绎青春的绝唱。怀着对流星的好奇,惊诧于那夺目的一瞬,思索生命的价值,空虚的心灵得以充实。

仰望蓝天,看它的可爱、洁净、梦幻与浪漫。忧伤的时候,看它的博大,看它的宽广,看它怀中的乌云,看它面前的黑烟。知道它不以乌云为袍,不以黑烟为纱,总会等到烟消云散。看得心开了,不轻言悲。兴奋的时候,看它的澄净,看它的无限,看它眼前掠过的飞鸿,看它掌中亘古的日月。理解它不以明日为荣,不以圆月为耀,它不用光明彰显自己。看得明了了,不轻言喜。怀着对天空的好奇,从天空的内在品质中得到启迪,心灵得到洗礼与升华。

迎接黎明,看它拥有的一天中最纯澈、最鲜泽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增强信心和热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有神力的水晶球,它唤醒了我们对生命的最初印象,唤醒了体内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即将忘却的东西。怀着对黎明的好奇,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认真审视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的感受。迎接晨曦,是一种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它给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启示,新的发现……

……

心怀好奇,接近自然,感受生活,是一种独特的心灵体验,是一次全新的情感历程,能让人从纷繁的事务中得到解脱,让人冲破世俗的樊篱,获得心灵的涤荡。好奇心,让人心不致在时光流逝中老去,而是在季节变换的档案中将最初的情感完好保存。

让我们心怀好奇,一起成长!

1 观月文言文翻译

观月记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①,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②。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③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④,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⑤童隶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翻译:观赏月亮最明亮在中秋之夜,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

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可是,中秋往往又多没有月亮。

况且城郭宫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泽呢?假如有这样的地方,要么是远离人居、人迹罕至,要么是空旷幽静少有之处。果真有喜欢猎奇的人士,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达这样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我现在金沙堆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吗? 我于八月十五路过洞庭湖,天空明朗,没有一丝云朵,月光皎洁,宛如白天。

金沙堆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正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徐步向上攀登。

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天上月亮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

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注释 [1]金沙堆: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位于湖南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本文原题《观月记》。

[2]临水胜:靠近水的地方最好。 [3]观:观赏。

[4]宜:适宜,应当。 [5]去:离开。

[6]盖:句首语气词。之:指代中秋月和近水的城郭宫室。

[7]若夫:至于。必:一定。

[8]诚:果真。 [9]独行以夜:在夜中独行;“以”:于。

之:往。 [10]蕲(qí):求。

玩:欣赏。 [11]“其具”句:大概具备了这四个好的条件吧?其:语气词,大概。

四美:指上文所说赏月最理想的四个条件:中秋月,临水之观,独往,去人远。 [12]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夏历每月十五日。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东北。 [13]天无纤(xiān)云: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14]沙:指金沙堆。当……之中:处在……之间。

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 [15]“四环”二句:谓金沙堆四周环绕的水域,距离近的都还有几百里宽。

[16]却:退,退去。童隶:书童仆役。

[17]正黄:纯黄,指没有杂色。 [18]与月相夺:和月光争辉。

[19]激射:喷射。 [20]目眩(xuàn):眼花。

21]阆(là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

广寒宫:即月宫。 [22]如是而止:如此而已。

[23]于是:在这里。备:齐全,完备。

作者与题解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二十三岁举进士,廷试第一。

孝宗乾道五年(1169)三月,以显谟阁直学士退休;不久,病卒于芜湖。他主张抗战,寄情于词,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有《于湖居士文集》。 这篇《观月记》即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在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 任上被免职,自桂林北上,途经洞庭湖,舟泊金沙堆,时当中秋,独登观月,作本文以记之。中秋观月,是诗文中常见的题目;在洞庭湖中的金沙堆观中秋月,则别有一番景象与情趣。

金沙堆由沙积而成,在明月映照之下,沙色与月光争辉,黄金般的积沙与白玉盘似的湖水“光采激射”,作者用语言文字描绘出一幅光、色可见的图画。这是本文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文中提出观月“四美”之说,表现了作者的审美趣味,其中“独往”、“去人远”云云,与作者罢官后的心情也不无关系。这篇短文有议论、叙述,有描写、抒情,意到笔随,流畅自如,与苏轼的散文风格颇为相近。

2 《记雪月之观》文言文翻译

记雪月之观·(明)沈周 丁未之岁[1],冬暖无雪。

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2],五日始霁[3]。风寒冱而不消[4],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

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5],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

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6]。寒浃肌肤[7],清入肺腑,因凭栏楯上[8]。

仰而茫然[9],俯而恍然[10];呀而莫禁[11],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12],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13],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

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14],而返其怀。汗漫虽未易平[15],然老气衰飒[16],有不胜其冷者。

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17]。仍归窗间,兀坐若失[18]。

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数日[19],则又荒荒不知其所云[20],因笔之。 注释: [1]丁未: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

[2]戊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 [3]霁:这里谓雪停放晴。

[4]冱(hù)寒冷凝结。 [5]虚澄:空虚清彻。

[6]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 [7]浃(jiā):透。

[8]栏楯(shǔn):栏干。纵为栏,横为楯。

[9]茫然:迷蒙不明。 [10]恍然:模糊不清。

[11]呀(xiā):张大了口。 [12]太素:素净。

[13]敷:铺陈。 [14]挟:依仗。

八表:谓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 [15]汗漫:没有边际的。

[16]衰飒:衰落。 [17]二鼓:二更天。

[18]兀坐:独自端坐。 [19]改:更。

[20]荒荒:暗淡不明的样子。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及长,郡守欲以贤良荐,周筮《易》,得循之九五,遂决意隐循。

巡抚王恕、彭礼先后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沈周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

书学黄庭坚;画擅山水,兼工花鸟,与文征明、唐寅、仇因合称“明四家”。其诗学白居易、苏轼、陆游,文学《左氏传》,并为世所重。

诗文著作有《石田诗选》、《沈石田先生诗文集》。 本文选自《沈石田先生诗文集》卷九。

文章作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时作者六十二岁。

吴地连下两天大雪,天气特冷,雪几天都没有融化,这在江南是少见的。文章以画家特有的眼光,诗人的气质,生动地再现了月光照跃下的雪景,如“若涂银,发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

好个“骨肉相莹”,把人都净化了。这是一篇很美的散文。

翻译:(在一位资深的语文教师博客找到的) 丁未这一年冬天,天气暖和未降雪。第二年(戊申年)正月初三开始下雪,正月初五天气放晴。

但依然寒风肆虐,冰封雪冻,直到正月初十大地依然银装素裹。当晚,明月升天,雪月相映,我坐于纸窗之下,感到明亮无比。

于是添加衣服出门,登上溪水西侧的小楼。小楼临着溪水,(溪水)清澈见底,四周覆盖着皑皑白雪,如同涂上了一层白银,又如同水银泼了一地,晶莹闪耀,人的肌肤也被映照得晶莹洁白。

明月映照着寒冷的水波,树影在水中摇曳,如同镜子中映照着的头发,历历分明。清冷的寒气透入肌骨,沁入肺腑,我扶着栏杆而上。

仰视,茫然无际;俯视,混沌一片。不觉间呀然惊叹不止,久久地凝视着不愿收回自己的目光。

人的精神与外物融为一个整体,自己同周围的环境都变成了一份神奇的景观。上苍将我放置于宇宙之间,这份景致竟然无以用笔画来传达,也不便用文字来铺陈、传达于没有亲临这份情景的人。

这样看来,自己得到的不也很多吗!同时我也想到,天下名山大川此刻应该比这里更为壮观,那里雪月辉映的精致应当更为神奇。我的思绪因之而驰骋于四面八方,很久才回过神来。

茫无边际的思绪无法平抑,可是因为年老身体衰落,我已禁不住寒冷的侵袭。于是便放声歌唱走下小楼,此时已过二更。

回到窗前,独自端坐。想到这辈子这样的景致并未多见,并且一天天地淡忘,一天天地被改变着,很多都已经茫然与模糊。

于是我用笔记下了这次经历。 思考与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是实词,并写出一个含有此字的成语或短语。

①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 ②五日始霁 ③月与雪争烂 ④骨肉相莹 二、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意义或用法最接近的一项是() ①离离然可爱 ②觉明彻异常 ③俯而恍然 ④殆不可以笔画追状 三、作者所描述的“雪月之观”极富诗情画意,请简要说明。 四、作者写作该文时已六十二岁,因此他笔下的感受也打下了年龄的印记。

试想,如果是一位风华少年,临此雪景当是日、如何感慨?老年沈周的心境又是如何体现的? 五、将“是夜月出……因凭栏楯上”一段话改写成现代文。 参考答案 一、①下雨,下雪;风雨大作。

②天放晴;云销雨霁。③灿烂,明亮有光彩;春光灿烂。

④明净、纯净;晶莹美丽。 二、② 三、月映积雪,雪月交辉,如画;情景交融,融合了作者沧桑的心境与独特的人生体验。

四、作为血气方刚的风华少年,其特定的年龄印记应该是热情、奔放、飘逸、浪漫;老年沈周的心境则如从容平淡中流露沧桑与茫然心境,美丽中孕含着凄寒,快乐中孕含着茫然与无奈。

3 文言文观月翻译

我找了一篇,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得,翻译不全啊,只是单个词的解释观 月 记张孝祥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胜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

〕;临水之观,宜〔宜 适宜,应当。〕独往;独往之地,去〔去 离开。

〕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安得 哪里能。

〕皆临水?盖有之矣〔盖有之矣 假如有这样的地方。盖,句首语气词,表示假设,推测。

之,指代有中秋月而又近水的城郭宫室〕,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若夫……则…… “如果不是……那么……”。或者“要么……要么……”。

〕诚〔诚 果真〕。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独行以夜 在黑夜中独行〕。

而之〔之 到〕。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蕲顷刻之玩 求一时的快乐。

蕲(qí),通“祈”,求。顷刻之玩,一时的快乐〕。

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金沙堆 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其具是四美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32633563〔四美 指文中开头提到的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

〕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八月之望 八月十五。〕过洞庭,天无纤云〔纤云 一丝云彩。

〕,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余系船其下,尽却〔尽却 全部退去。〕童隶〔童隶〕书僮仆役。

而登焉。沙之色正黄〔正黄 纯黄 〕,与月相夺〔与月相夺 和月光争辉 〕;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激射 喷射 。

〕,体寒目眩〔目眩(xuàn) 眼花〕。,阆风、瑶台、广寒之宫〔阆(làng)风、瑶台、广寒之宫 古代传说中的仙境。

阆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

广寒宫,即月宫 。〕,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如是而止耳如此而已。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于是为备在这里完备、齐全。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4 《记雪月之观》文言文翻译

记雪月之观·(明)沈周丁未之岁[1],冬暖无雪。

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2],五日始霁[3]。风寒冱而不消[4],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

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5],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

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6]。寒浃肌肤[7],清入肺腑,因凭栏楯上[8]。

仰而茫然[9],俯而恍然[10];呀而莫禁[11],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12],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13],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

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14],而返其怀。汗漫虽未易平[15],然老气衰飒[16],有不胜其冷者。

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17]。仍归窗间,兀坐若失[18]。

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数日[19],则又荒荒不知其所云[20],因笔之。注释:[1]丁未: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

[2]戊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3]霁:这里谓雪停放晴。

[4]冱(hù)寒冷凝结。[5]虚澄:空虚清彻。

[6]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7]浃(jiā):透。

[8]栏楯(shǔn):栏干。纵为栏,横为楯。

[9]茫然:迷蒙不明。[10]恍然:模糊不清。

[11]呀(xiā):张大了口。[12]太素:素净。

[13]敷:铺陈。[14]挟:依仗。

八表:谓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15]汗漫:没有边际的。

[16]衰飒:衰落。[17]二鼓:二更天。

[18]兀坐:独自端坐。[19]改:更。

[20]荒荒:暗淡不明的样子。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及长,郡守欲以贤良荐,周筮《易》,得循之九五,遂决意隐循。

巡抚王恕、彭礼先后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沈周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

书学黄庭坚;画擅山水,兼工花鸟,与文征明、唐寅、仇因合称“明四家”。其诗学白居易、苏轼、陆游,文学《左氏传》,并为世所重。

诗文著作有《石田诗选》、《沈石田先生诗文集》。本文选自《沈石田先生诗文集》卷九。

文章作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时作者六十二岁。

吴地连下两天大雪,天气特冷,雪几天都没有融化,这在江南是少见的。文章以画家特有的眼光,诗人的气质,生动地再现了月光照跃下的雪景,如“若涂银,发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

好个“骨肉相莹”,把人都净化了。这是一篇很美的散文。

5 《金沙堆观月》文言文翻译

《金沙堆观月》文言文翻译: 观赏月亮最明亮在中秋之夜,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

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 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

可是,中秋往往又多没有月亮。 况且城郭宫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泽呢?假如有这样的地方,要么是远离人居、人迹罕至,要么是空旷幽静少有之处。

果真有喜欢猎奇的人士,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达这样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我现在金沙堆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吗? 我于八月十五路过洞庭湖,天空明朗,没有一丝云朵,月光皎洁,宛如白天。 金沙堆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整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

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童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徐步向上攀登。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

这时候,天上月亮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

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原文: 金沙堆观月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

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扩展资料 介绍: 《金沙堆观月》是一篇古文,出自于南宋张孝祥之手。文中描写了沙堆与明月相互辉映,水波光采明亮的优美景色,同时也隐含了作者罢官之后内心孤寂的情感。

作者介绍: 张孝祥,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东北)人。南宋词人,书法家。

父亲张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出生于明州鄞县,少年时阖家迁居芜湖。

绍兴二十四年廷试,高宗亲擢为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

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当时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

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

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乾道五年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

是年夏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岁。

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全宋词》辑录其223首词。

注释: [1]金沙堆: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位于湖南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本文原题《观月记》。

[2]临水胜:靠近水的地方最好。 [3]观:观赏。

[4]宜:适宜,应当。 [5]去:离开。

[6]盖:句首语气词。 [7]之:指代中秋月和近水的城郭宫室。

[8]若夫:至于。 [9]必:一定。

[10]诚:果真。 [11]独行以夜:在夜中独行;“以”:于。

[12]之:往。 [13]蕲(qí):求。

[14]玩:欣赏。 [15]“其具”句:大概具备了这四个好的条件吧?其:语气词,大概。

参考资料来自:-观月。

6 猴投水月文言文翻译

猴投水月原文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奈,国名伽尸。

于空闲处,有五百猕猴,游行林中,到一尼俱律树,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时,猕猴主见是月影,语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暗冥。”

共作议言:“云何能出?”时,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时,诸猕猴即如主语,展转相捉,小未至水,连猕猴重,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

尔时,树神便说偈言:是等呆榛兽,痴众共相随。坐自生苦恼,何能救世间?译文释迦牟尼佛告诉众和尚:过去的时代,有一座城叫波罗奈,国名叫伽尸国。

在空闲之处,有500只猕猴,(他们)在树林中游玩,来到一株尼俱律树前,树下有一口井,井中有月亮的影子出现。当时,这群猕猴的猴王见到这月亮的影子(在井中),就对他的同伴们说:“月亮今天消失不见落在井中,我们应当一起把它救出来,不要让世间在漫漫长夜里昏暗不明。”

众猴齐声说:“您说怎么才能救出月亮来呢?”当时猕猴王说:“我知道就出月亮的办法,我抓着一根树枝,你们抓住我的尾巴,一个接一个连起来,就可以救出月亮来。”当时,众猴就按照猕猴王说的办法,一个接一个互相抓住各自的尾巴,树枝的末梢慢慢接近了井水,(但是)连接着众猴太重了,树枝太细弱就断了,所有的猕猴都掉入井中(淹死了)。

那时,尼俱律树神便念了一首偈子:是等呆榛兽,痴众共相随。坐自生苦恼,何能救世间?意思是:像猴子这等愚笨的动物,愚笨的众人一起跟着。

只会自生无限苦恼,如何能够普度众生呢?注释1、比丘:亦作“比邱”。佛教语。

梵语的译音。意译“乞士”,以上从诸佛乞法,下就俗人乞食得名,为佛教出家“五众”之一。

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俗称和尚。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时有三比丘赴火而死。”

南朝梁沈约《述僧设会论》:“佛率比丘入城乞食,威仪举止,动目应心。”元张宪《酬海藏主纸扇歌》:“终焉不得志,屏弃妻子祝发为比邱。”

明徐渭《九流》诗:“九流渭也落何流?戴发星星一比丘。”清和邦额《夜谭随录·藕花》:“遂髠缁为比邱,云游不知所终。”

胡适《〈西游记〉考证》七:“于彼山中,有一比丘名功德云。”2、暗冥:昏暗不明。

汉扬雄《羽猎赋》:“汉女水潜,怪物暗冥,不可殚形。”《隋书·天文志上》:“阴气暗冥,掩日之光。”

3、展转:重复貌。形容次数多。

这里指一个接着一个。唐元稹《答胡灵之》诗:“鈆钝丁宁淬,芜荒展转耕。”

元高栻《集贤宾·怨别》套曲:“我这里展转的疑惑,越思量越越的难为。”《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满生)肚里展转了几番,却就变起卦来。”

4、小未:指树枝的末梢,即树梢。未:指事字,本义树梢。

5、尔时:犹言其时或彼时。《左传·襄公十三年》“使士匄将中军,辞曰:伯游长,昔臣习于知伯,是以佐之,非能贤也”晋杜预注:“罃代将中军,士匄佐之。

匄今将让,故谓尔时之举,不以己贤。”6、偈:也说偈子,即偈颂。

是梵语“偈佗”的又称。即佛经中的唱颂词。

每句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以至多字不等,通常以四句为一偈。亦多指释家隽永的诗作。

宋苏轼《和黄鲁直烧香》诗之一:“四句烧香偈子,随香遍满东南。”《西游记》第二十回:“这一篇偈子,乃是玄奘法师悟彻了《多心经》,打开了门户。”

鲁迅《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纪念》:“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凡觐国王,必有赞德,经中偈颂,皆其式也。”

宋苏辙《全禅师塔铭序》:“自是言语偈颂,发如涌泉,不学而得。”7、榛兽:即黑榛兽。

黑熊、狗熊之类的动物。附注:这个典故最早出自《摩诃僧只律》卷七,为佛陀对弟子们所说。

大意是说,众生不明白事物的真相,而认假作真,迷惑颠倒,就像可怜的猴子一样,看到水中的月影,便谓月亮掉到水里,成群结队地发起“救月”运动。结果,全部都掉进水里淹死了。

这个故事说明有“悲心”而没有“智慧”,不但不能救济别人,连自己的生命也有危险。佛是用这个故事来说明智慧不够,却野心勃勃地想普度人间,最终只能得到可怜的结果。

所以接下去,他指出了当时的猕猴主就是现在的提婆达多,其他的猴子都是六群比丘。在《涅槃经》里面佛就把这个比喻的含义明白地说出来了,如《大般涅槃经》卷九说:“复次,不见所作者,谓一阐提,所作众恶,而不自见。

是一阐提,憍慢心故,虽多作恶,于是事中,初无怖畏。以是义故,不得涅盘。

喻如猕猴,捉水中月。” 梁朝宝亮等人所撰《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二十二:“猕猴捉水中月者,为阐提作喻,夫水中之月,月之影也!猕猴譬阐提,月譬涅盘,水譬有漏相善,水中月譬涅盘影也。

无水则无月影,缘有佛说有漏之善,善本资向涅盘,气分相关也。凡夫修相善,故遏重惑,得人天报,无大粗苦,颠倒谓乐,犹如阐提,见生死中,五欲之乐,谓为真实也。

作恶不即受,如乳即成酪,犹灰覆火上。

1 观月有感

哥们是望月有感吧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是一个多难的时代,他从十多岁开始,即因战乱而离家四处飘泊。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军(治所在开封)节度使董晋死,其部下举兵叛乱。继之彰义军(治所在汝南)节度使吴少诚亦叛,唐朝廷不得不发兵征讨,河南一带再次沦为战乱的中心。由于漕运受阻,加上旱荒频仍,关内(今陕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肃一部分地区)饥馑十分严重。就在这一年秋,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这首河南经乱书怀的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2 观月文言文翻译

我找了一篇,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得,翻译不全啊,只是单个词的解释

观 月 记

张孝祥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胜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临水之观,宜〔宜 适宜,应当。〕独往;独往之地,去〔去 离开。〕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安得 哪里能。〕皆临水?盖有之矣〔盖有之矣 假如有这样的地方。盖,句首语气词,表示假设,推测。之,指代有中秋月而又近水的城郭宫室〕,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若夫……则…… “如果不是……那么……”。或者“要么……要么……”。〕诚〔诚 果真〕。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独行以夜 在黑夜中独行〕。而之〔之 到〕。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蕲顷刻之玩 求一时的快乐。蕲(qí),通“祈”,求。顷刻之玩,一时的快乐〕。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金沙堆 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其具是四美〔四美 指文中开头提到的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八月之望 八月十五。〕过洞庭,天无纤云〔纤云 一丝云彩。〕,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尽却 全部退去。〕童隶〔童隶〕书僮仆役。而登焉。沙之色正黄〔正黄 纯黄 〕,与月相夺〔与月相夺 和月光争辉 〕;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激射 喷射 。〕,体寒目眩〔目眩(xuàn) 眼花〕。,阆风、瑶台、广寒之宫〔阆(làng)风、瑶台、广寒之宫 古代传说中的仙境。阆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广寒宫,即月宫 。〕,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如是而止耳如此而已。〕。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于是为备在这里完备、齐全。〕。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3 观月记的文言文

观月记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①,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②。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③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④,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⑤童隶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翻译:观赏月亮最明亮在中秋之夜,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

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可是,中秋往往又多没有月亮。

况且城郭宫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泽呢?假如有这样的地方,要么是远离人居、人迹罕至,要么是空旷幽静少有之处。果真有喜欢猎奇的人士,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达这样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我现在金沙堆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吗? 我于八月十五路过洞庭湖,天空明朗,没有一丝云朵,月光皎洁,宛如白天。

金沙堆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正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徐步向上攀登。

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天上月亮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

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注释 [1]金沙堆: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位于湖南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本文原题《观月记》。

[2]临水胜:靠近水的地方最好。 [3]观:观赏。

[4]宜:适宜,应当。 [5]去:离开。

[6]盖:句首语气词。之:指代中秋月和近水的城郭宫室。

[7]若夫:至于。必:一定。

[8]诚:果真。 [9]独行以夜:在夜中独行;“以”:于。

之:往。 [10]蕲(qí):求。

玩:欣赏。 [11]“其具”句:大概具备了这四个好的条件吧?其:语气词,大概。

四美:指上文所说赏月最理想的四个条件:中秋月,临水之观,独往,去人远。 [12]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夏历每月十五日。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东北。 [13]天无纤(xiān)云: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14]沙:指金沙堆。当……之中:处在……之间。

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 [15]“四环”二句:谓金沙堆四周环绕的水域,距离近的都还有几百里宽。

[16]却:退,退去。童隶:书童仆役。

[17]正黄:纯黄,指没有杂色。 [18]与月相夺:和月光争辉。

[19]激射:喷射。 [20]目眩(xuàn):眼花。

21]阆(là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

广寒宫:即月宫。 [22]如是而止:如此而已。

[23]于是:在这里。备:齐全,完备。

作者与题解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二十三岁举进士,廷试第一。

孝宗乾道五年(1169)三月,以显谟阁直学士退休;不久,病卒于芜湖。他主张抗战,寄情于词,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有《于湖居士文集》。 这篇《观月记》即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在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 任上被免职,自桂林北上,途经洞庭湖,舟泊金沙堆,时当中秋,独登观月,作本文以记之。中秋观月,是诗文中常见的题目;在洞庭湖中的金沙堆观中秋月,则别有一番景象与情趣。

金沙堆由沙积而成,在明月映照之下,沙色与月光争辉,黄金般的积沙与白玉盘似的湖水“光采激射”,作者用语言文字描绘出一幅光、色可见的图画。这是本文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文中提出观月“四美”之说,表现了作者的审美趣味,其中“独往”、“去人远”云云,与作者罢官后的心情也不无关系。这篇短文有议论、叙述,有描写、抒情,意到笔随,流畅自如,与苏轼的散文风格颇为相近。

4 观月文言文翻译

观月记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①,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②。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③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④,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⑤童隶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翻译:观赏月亮最明亮在中秋之夜,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

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可是,中秋往往又多没有月亮。

况且城郭宫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泽呢?假如有这样的地方,要么是远离人居、人迹罕至,要么是空旷幽静少有之处。果真有喜欢猎奇的人士,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达这样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我现在金沙堆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吗? 我于八月十五路过洞庭湖,天空明朗,没有一丝云朵,月光皎洁,宛如白天。

金沙堆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正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徐步向上攀登。

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天上月亮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

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注释 [1]金沙堆: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位于湖南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本文原题《观月记》。

[2]临水胜:靠近水的地方最好。 [3]观:观赏。

[4]宜:适宜,应当。 [5]去:离开。

[6]盖:句首语气词。之:指代中秋月和近水的城郭宫室。

[7]若夫:至于。必:一定。

[8]诚:果真。 [9]独行以夜:在夜中独行;“以”:于。

之:往。 [10]蕲(qí):求。

玩:欣赏。 [11]“其具”句:大概具备了这四个好的条件吧?其:语气词,大概。

四美:指上文所说赏月最理想的四个条件:中秋月,临水之观,独往,去人远。 [12]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夏历每月十五日。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东北。 [13]天无纤(xiān)云: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14]沙:指金沙堆。当……之中:处在……之间。

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 [15]“四环”二句:谓金沙堆四周环绕的水域,距离近的都还有几百里宽。

[16]却:退,退去。童隶:书童仆役。

[17]正黄:纯黄,指没有杂色。 [18]与月相夺:和月光争辉。

[19]激射:喷射。 [20]目眩(xuàn):眼花。

21]阆(là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

广寒宫:即月宫。 [22]如是而止:如此而已。

[23]于是:在这里。备:齐全,完备。

作者与题解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二十三岁举进士,廷试第一。

孝宗乾道五年(1169)三月,以显谟阁直学士退休;不久,病卒于芜湖。他主张抗战,寄情于词,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有《于湖居士文集》。 这篇《观月记》即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在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 任上被免职,自桂林北上,途经洞庭湖,舟泊金沙堆,时当中秋,独登观月,作本文以记之。中秋观月,是诗文中常见的题目;在洞庭湖中的金沙堆观中秋月,则别有一番景象与情趣。

金沙堆由沙积而成,在明月映照之下,沙色与月光争辉,黄金般的积沙与白玉盘似的湖水“光采激射”,作者用语言文字描绘出一幅光、色可见的图画。这是本文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文中提出观月“四美”之说,表现了作者的审美趣味,其中“独往”、“去人远”云云,与作者罢官后的心情也不无关系。这篇短文有议论、叙述,有描写、抒情,意到笔随,流畅自如,与苏轼的散文风格颇为相近。

5 观月有感作文309字

我爱月亮,爱她的纯洁,爱她的永恒,爱她的神秘。

中秋节来到了。为了看月出,傍晚的时候我早早的出去,等着月出。

这时,天色逐渐暗下来了,大地笼罩着一片朦胧的夜色。月亮姑娘悄悄地露出了那圆圆的笑脸,俯视着辽阔的大地。村庄、山川、田野,好象一座逼真的玉雕,庄严而美丽。

奔腾一天的小河,在皎洁的月光下慢慢的流淌。晚风吹来,波光粼粼,就像无数小鱼在水面追逐、跳跃。河边沙滩上有许多人在那里乘凉,轻松而闲适。连歌声、笑声、说话声也像月亮那样轻柔、和谐。

月亮越升越高,已经爬上了大楼顶。她俯视大地,把光辉挥洒。皓月当空,我眯起了双眼,确确实实看到了明月高悬中模模糊糊的景物。是山?是水?是天空?是云雾?还是我的影子?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虽然我不是第一个见到月亮的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月亮的无私,月亮的默默奉献,还有她那促使人类不断进行探索的神秘感,。也许,月亮上的黑点是蕴藏着宝藏的山脉,正等待着我们去开发。

啊,月亮你是一条淙淙的溪流,时时刻刻为人们送去情感的活水,你是历代文人溺爱的孩子,使他们的文字千百年来一直年轻、灿烂。你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沧海桑田,高山平地。你丰富的阅历,你的饱含风霜之美,使世人永远有如面对得道的高僧——可望而不可及。你的纯洁、永恒、神秘永远得宠于时空的长河,赢得世人无限的眷恋与赞美。

6 观月文言文翻译

我找了一篇,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得,翻译不全啊,只是单个词的解释

观 月 记

张孝祥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胜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临水之观,宜〔宜 适宜,应当。〕独往;独往之地,去〔去 离开。〕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安得 哪里能。〕皆临水?盖有之矣〔盖有之矣 假如有这样的地方。盖,句首语气词,表示假设,推测。之,指代有中秋月而又近水的城郭宫室〕,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若夫……则…… “如果不是……那么……”。或者“要么……要么……”。〕诚〔诚 果真〕。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独行以夜 在黑夜中独行〕。而之〔之 到〕。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蕲顷刻之玩 求一时的快乐。蕲(qí),通“祈”,求。顷刻之玩,一时的快乐〕。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金沙堆 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其具是四美〔四美 指文中开头提到的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八月之望 八月十五。〕过洞庭,天无纤云〔纤云 一丝云彩。〕,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尽却 全部退去。〕童隶〔童隶〕书僮仆役。而登焉。沙之色正黄〔正黄 纯黄 〕,与月相夺〔与月相夺 和月光争辉 〕;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激射 喷射 。〕,体寒目眩〔目眩(xuàn) 眼花〕。,阆风、瑶台、广寒之宫〔阆(làng)风、瑶台、广寒之宫 古代传说中的仙境。阆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广寒宫,即月宫 。〕,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如是而止耳如此而已。〕。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于是为备在这里完备、齐全。〕。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7 文言文观月翻译

我找了一篇,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得,翻译不全啊,只是单个词的解释观 月 记张孝祥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胜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

〕;临水之观,宜〔宜 适宜,应当。〕独往;独往之地,去〔去 离开。

〕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安得 哪里能。

〕皆临水?盖有之矣〔盖有之矣 假如有这样的地方。盖,句首语气词,表示假设,推测。

之,指代有中秋月而又近水的城郭宫室〕,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若夫……则…… “如果不是……那么……”。或者“要么……要么……”。

〕诚〔诚 果真〕。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独行以夜 在黑夜中独行〕。

而之〔之 到〕。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蕲顷刻之玩 求一时的快乐。

蕲(qí),通“祈”,求。顷刻之玩,一时的快乐〕。

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金沙堆 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其具是四美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32633563〔四美 指文中开头提到的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

〕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八月之望 八月十五。〕过洞庭,天无纤云〔纤云 一丝云彩。

〕,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余系船其下,尽却〔尽却 全部退去。〕童隶〔童隶〕书僮仆役。

而登焉。沙之色正黄〔正黄 纯黄 〕,与月相夺〔与月相夺 和月光争辉 〕;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激射 喷射 。

〕,体寒目眩〔目眩(xuàn) 眼花〕。,阆风、瑶台、广寒之宫〔阆(làng)风、瑶台、广寒之宫 古代传说中的仙境。

阆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

广寒宫,即月宫 。〕,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如是而止耳如此而已。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于是为备在这里完备、齐全。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726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