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自考教材答案公众号文案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
自考结束后怎么对答案1、可以关注自考树等公众号,这些是自考的平台。考完当填就会公布答案。2、可以关注哔哩哔哩,里面很多自考过来到学习博主,会跟进自考的情况,第一时间公布答案。
有什么值得推荐的文案类公众号?一个好的文案可以让他人产生共鸣,能够帮助销售转化,传播品牌美好价值,揭示某种真理或常识,可以传播一些积极的价值观念,是传播的一种方法,文案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让人眼前一亮,吸引别人的注意无论是销售、广告、短视频、情感类等等都要有一个好的文案,人们第一次看都是先看文案介绍,所以有一个好的文案是至关重要的。
在此,我将推荐一些高质量文案公众号。
一、情感类文案公众号:产生相近感情频率,与读者产生共鸣。
1、晚安叮咛
正能量情感文案的分享,主要是一个温暖、正能量、积极向上的话题探讨小站,适合年轻人阅读;有原创的深度好文,结合热点时事的思考文案,是比较推荐的感情类文案公众号,可以轻易让人产生共鸣,本人是比较推荐的。
2、夜的私房话
该文案公众号,感情文案写的十分好,是比较推荐的,专注于写情感类文案,可以搭配视频、公告,小说等等内容,写作范围广,不局限于写喜还是悲,文案质量也你较高。各类情感文案的微信公众号量多,素材很精,不大众,也不小众,值得入手。
二、心理成长类:与读者内心想法产生共振
1、KnowYourself
主要从心理学角度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有认识自己、情绪、人格性格、孤独、减肥、睡眠、家庭、成长、创伤、亲密关系、相处、婚姻、两性关系、沟通、人际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内容很全面,很专业和严谨,并且有一些免费的心理测试,帮助你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内心,文案写作水平高,是比较推荐的。
2、张德芬空间
文章以心理学的观点,从不同角度解读了自我实现、亲密关系、情感,主要以女性的心理为主,专注心灵成长教育,倡导自我负责的个人成长理念,可以让你更好的认识自己的内心,获得心灵的力量与成长。
三、个人成长经历类:真实细腻,产生共鸣。
1、墨多先生
主要关注于职场和个人成长,会分享成长,赚钱,思维方法的知识,教我们从思维,心理上在职场逆袭原创文案,
都是自身经历文案写作经验分享,以文案内容为主
,个人比较推荐。
2、高冷冷
她以犀利的风格分享了切实有用、有趣的干货、思维,心理,方法论等,
包括学霸养成,考研,读书,自我改变,时间管理,人际关系,心理学,思维,性格以及个人的体验等细分领域,都是干货,是个不错的自我成长和自我提升的学习文案平台
,文案写作风格温柔细腻。
3、温血动物
文案风格以温和幽默为主,理性中有个性,针对年轻人写的故事和道理,文案风格主要针对年轻人。每篇推送都很优质,完全对得起良心,内容紧扣当下热点,并且用自己独特的图文方式展现出来,洞察人类内心,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个人很推荐
4、汤小小
文案以治愈系为主,犀利,温暖,接地气,作者汤小小,她喜欢分享生活的智慧,总结实用接地气的方法,已经用这些方法帮很多人实现了月入过万。她还擅长从不同角度解读情感问题,告诉你如何掌控婚姻情感和生活,让你变得更清醒,有写作培训的课程,爱好写文案的朋友可以关注。
四、文化读书类:文化底蕴深厚,文字功底强。
1、小丰品道
里面有基础的学习,语体,也有提到很多案例,推荐,不仅可以获得文案,还可以学习相关的文案写作知识,是比较推荐的文化类微信公众号!
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公众号,宝藏公众号,里面有文案,品牌,广告营销,里面有蛮系统的学习,短视频、公告等文案写作。强烈推荐!!推荐!!
3、木木老贼
我关注得比较久了,文案,新媒体一些方法论都有,案例学习也有!!还有他自己的思考,主要高产新媒体文案写作。
4、4A广告圈、文案匠、文案君,顶尖文案、文案与美术
等这些都不错的。搜集以前或当下比较好的案例,这些都是比较好了微信公众号,可以帮助我们在文案写作不同方面得到提升。
文案公众号还有许多类型,例如品牌文案、产品文案、视频文案、广告文案等等文案类型。各种公众号文章和运营文案数不胜数,关注一个文案类的公号,要搞清楚你的目的是什么。其实要是纯粹说是文案的号,可能会很少,其他答案里推荐的包括社会化营销、广告创意、行业资讯,甚至和菜头的槽边往事都被拉了出来。文案写作时应该紧跟当下热点,当下流行什么,怎么和你的素材联系在一起。也可以关注同行的动态,一个人的想象力是有限的,所以可以向同行高手学习,向他们学习文案写作。文案型公众号数不胜数,要有选择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有价值的公众号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微信公众号怎么可以转发别人的文案吗微信公众号怎么可以直接转发别人不能转发,你只能通过复制粘贴,修改部分内容在发布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第二十九课:古文两篇
--------------------------------------------------------------------------------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生字。
2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课文中的两个故事。
4 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准备
1 教师:课件。
2 学生:搜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教材简析
本课安排了两篇浅显的文言文:一篇是《司马光救友》,另一篇是《矛盾》,都是孩子们很熟悉的故事。
《司马光救友》通过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矛盾》通过一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自相矛盾的语言,讽刺了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告诫人们说话做事不要前后矛盾。这两则文言文,篇幅短小精悍,内容浅显易懂,叙述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因为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教学前,应让孩子们知道: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悠久的民族文化,有传统的民族美德,有浩如烟海的文化艺术瑰宝。古代的很多东西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学习一点浅显的文言文,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先认认真真读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对照注解,试着读懂每一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最后说说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建议本课教学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一、司马光救友
1词语解释。
戏:游戏。于:在。瓮:一种盛东西的陶器,腹部较大,这里指陶制大水缸。没():淹没,沉下去。皆:都。弃:放弃,扔掉。持:拿。击:打,敲打。迸:向外溅出或喷射。
2重点内容提示。
“与群儿戏于庭”中的“戏于庭”与现在的表述方式有明显的区别,要引导学生体会;“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通过其他小孩和司马光行为的对比,突出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3全文大意。
司马光七岁时,与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游戏,一个孩子爬到水缸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掉进缸中淹着了,其他的小孩子都吓得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着石头把水缸砸破,水流出来了,小孩得救了。
二、矛盾
1词语解释。
鬻():卖。誉:称赞。盾:古代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箭的武器。其:他的。坚:坚固,坚硬。莫:没有。陷:攻破。矛:古代兵器,在长杆的一端装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头。如何:怎么样。其人:这个人。弗:不。应:回答。
2重点内容提示。
“物莫能陷也”“物无不陷也”对比明显,应让学生准确理解,这样有利于想象“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结果,充分体会这则寓言的寓意。
3全文大意。
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称赞自己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攻破它。一会儿又夸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戳穿。”
一个人反问他:“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这个人回答不上来。
教学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大致了解文中的意思即可。教师不必作过高、过深的讲解。要重视朗读训练,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意思,领悟文章内容揭示的道理。
* 课后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学,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 课后第2题不要求直译,只要正确讲出意思,并说出自己的体会就行。
* 在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就易背诵了。
教学设计参考
司马光救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言文是怎样叙述《司马光救友》这个小故事的。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老师先读一读,请同学们注意听。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悟大意
1 请同学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2 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
3 教师抽查学生读文情况,学生评议。
三、看注释,自解句意文意
1 自读自悟。读一句,看这句有关词语的注释,把注释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这样读懂每一句话,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 小组合作学习。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意思,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3 全班交流。
①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意思的说法不求完全一致,但求主要意思不错。学生说不准,教师应予以点拨。
②各组提出疑难问题,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③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全文大意。
四、朗读课文,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能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光持石击瓮破之)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中,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能帮助自己理解“持”“击”的意思吗?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这两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怎么想?
(5)继续探寻司马光的心理,感受一下砸缸之前司马光在想什么。
(6)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
(7)了解结果,引读“水迸,儿得活”。
2.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3.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你想对他说什么话?
五、品读,读出理解和韵味
1 自己练习朗读,把对词句的理解读出来。“与群儿戏于庭”要读出欢快的语气;“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要读出着急的语气;“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沉着的语气,敬佩的语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2 指名读。评议是否读出文句的情感、韵味。
3 齐读,读出语气和韵味。
六、拓展延伸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写下了著名的《资治通鉴》。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吧。
矛盾
一、指名背《司马光救友》
二、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引入新课的学习
先认认真真读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对照注释,试着读懂每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最后说说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三、读通课文
先自己读,再同桌互读互评,再在全班交流。
四、精读课文
1 结合插图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看课后注释,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答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
(教师先列举一句作示范,让学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 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组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
五、自由交谈
启发学生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从文中悟出的道理。
如:说话做事前后要一致,不能夸夸其谈,不能自吹自擂,要实事求是……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把你读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
3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或朋友听。
(薛正琪)
参考资料
1司马光是北宋时最有名望的大臣之一,他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的名声,从幼小的时候已经开始传开了。据说他七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不论是三伏天,还是数九寒冬,他总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司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这件偶然的事情,使幼小的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2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家世代为宦,父亲司马池为宋仁宗宝元庆历间名臣,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生以清直仁厚享有盛誉。司马光受家庭熏陶,笃诚好学。7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15岁时所写文章,时人称之“文辞纯浑,有西汉风”,20岁时中进士甲第,可谓功名早成。但他并不以此“矜夸满志,昆明于物,如谓大下莫己若也”,而是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这些话反映了青年司马光的胸怀与胆识,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不求虚名。因此,步入仕途后的司马光,继续广泛深入地学习,音乐、律历、天文、术数无所不通,其中最用心力的是对经学与史学的研究,尤其对古籍阅读极广,考察极细,可谓通习知晓,烂熟于胸。他随读随作札记,仅26岁一年所写读史札记,便多达30来篇,就中萌发了删削卷帙浩繁的古史成一部编年体通史的著史想法,以方便阅读,而更为深沉的动力,则是封建政治的需要。
司马光通过编纂史著,从历史的成败兴亡中,提取治国的借鉴,“使观者自责善恶得失”。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命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编写,大致分三个步骤:首先,排列丛目;然后,编写长编;最后,删改定稿。一、二两步,在主编司马光指导下由助手完成,第三步则完全由主编一人完成。全书的发凡起例由主编拿出后,编写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和原则,司马光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严格的选材。丛目、长编的取材尽量广泛,提出“宁失于繁,毋失于略”,所选史料内容则着重在国家兴亡、政策得失、君臣道德等方面,目的在提供治国借鉴,反映生民休戚。这样,所收史料除正史之外,诸如稗官野史、百家谱录、总集别集、传状碑志等总数不下300多种。长编长达6500多卷,3000多万字。
第二,精心的考异。只有真实才有价值,只有有价值才能具备借鉴作用。任何史家著史都要对史料进行考异,而司马光除将考异所选史料收入正文之外,又将各种不同的说法和鉴别理由加以逐条说明,著成《通鉴考异》30卷,与“通鉴”一起奉上。由于考异中“抉择幽隐,校计毫厘”的严谨态度,大大增强了史著的可靠性、真实性,“通鉴”以信史著称,离不开“考异”的辅翼作用。而这种著史方式,为后世史家沿用,清代以考证史实见长的乾嘉学派,正是沿着这条路子发展起来的。
第三,编制目录。《资治通鉴》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史实,是一部总计294卷的长篇巨著,为翻检方便,于修史同时编写《通鉴目录》30卷,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因按年纪事,故没有篇目,不作目录,只是以年检索。司马光突破这种旧例,分三部分将年表、帝纪、历法、天象、目录、举要、索引集于一块,开创了编年体史书多功能目录的新体例,使“通鉴”体更臻于完善,将我国的历史编纂学推进到了新的水平上。
第四,完善史体。编年体记事简明扼要,但受时间限制使史事拖沓割裂,不易反映全貌。司马光注意吸收纪传体的优点,为交代前因后果,大量采用连载、主载、附叙、追叙、补叙等写法,带有以事件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性质,表现出突破编年体,酝酿纪事本末体的趋势,对南宋袁枢编纂《通鉴纪事本末》一书,有启迪先导之功。这一改造,使古老的编年体例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后世仿作接踵而起,形成了一个从古至今的编年史书系统。这一系统中,《通鉴》以通史成书,便于“探明变化之由,寻求演变之迹”,与唐宋以来社会上“主通明变”的思潮相吻合,也与“资治通鉴”的目的相一致。
第五,加工贯通。集体写书,由于手笔不同,风格各异,容易产生割裂驳杂的现象,但《资治通鉴》的语言风格如出一人之手,浑然一体,毫无雕琢弥缝的痕迹,这正是司马光精心改编和加工的结果。有着深厚文字功底的司马光,尤长于叙事,款款写来,原委了然,文字优美而质朴,格调古雅浑厚而又简洁晓畅,真可谓别具匠心,自成一体。有许多场面和人物描写,已成文学史上的名篇,而大型战争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叙述,更是脍炙人口,引人入胜,超越了所有其他史书的记载,成为历史散文的上乘。
第六,撰写附论。我国史家借论赞以寓褒贬劝诫之意,已成传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一书中附论,不仅数量多,而且篇幅长。全书附有180多篇,80多篇援引他人之论,其余全为亲手撰写。所论多为治乱之因、君臣之道,是在以往所写史论与奏疏基础上,因史事而发挥,就时事而议论。字里行间,充满着匡辅的诚意和情感,寓褒贬臧否于其中,体现出因事劝谏的良苦用心,无论是民族问题还是用人原则,都针对现状提出了革除弊政的历史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更具匠心的是,这么多的附论,与《资治通鉴》的内容取舍编排,竟是这样的浑然一体,成为贯彻“资治”这一著史目的的点睛之笔。翔实、体例精善、叙事生动、议论深刻、文风质朴的史学巨著终于完成了。主编司马光所耗费的心血是难以估量的。
实际上,《资治通鉴》的著述意义,已远远超过作者的本意,它不仅为统治者提供“资治”的借鉴,也给全社会提供了借鉴。近千年的历史证明:《资治通鉴》已与《史记》一样,被人们并称为史学瑰宝,广为流传,教益大众。
没答案,自己总结
这是教案,以备参考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关雎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孔子说:“《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2.蒹葭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
二、问题研究
《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
《关雎》与《蒹葭》都可以看做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练习说明
一、背诵这两首诗,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此题意在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两首诗,并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这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试从诗中找出一两处,反复朗读,加以体会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诗经》中常用的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三、朗诵下面这首诗,并和课文中的两首相对照,体会其思想感情
木瓜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琼:赤色玉;亦泛指美玉)琚(jū 佩玉)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瑶:美玉;一说似玉的美石)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jiǔ 黑色玉石)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此题意在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
有关资料
一、译诗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水荇菜长短不齐,
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
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
尽翻身直到天光
长和短水边荇菜,
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
弹琴瑟迎她过来
水荇菜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
娶她来钟鼓喧喧
(余冠英译)
蒹 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
清早露水变成霜
心上人儿她在哪,
人儿正在水那方
逆着曲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
逆着直水去找她,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芦花一片白翻翻,
露水珠儿不曾干
心上人儿她在哪,
那人正在隔水滩
逆着曲水去找她,
越走越高道儿难
逆着直水去找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一片芦花照眼明,
太阳不出露水新
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逆着曲水去找她,
曲曲弯弯道儿拧
逆着直水去找她,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余冠英译)
二、关于《诗经》的名称
《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司马迁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后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三、关于《诗经》中作品的产生年代
经考定,《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周颂》的时代最早,是西周初年的诗,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描写农业生产的诗《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大雅》也是西周时代的诗,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还有几篇是叙述周室祖先的事迹和武功的,是我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大雅》的作者也都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也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内容一部分与《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国风》相同,其中有不少好诗
《国风》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篇)”
四、关于“诗六义”说
“诗六义”的说法,是《诗大序》(又叫《毛诗序》)最先提出来的这个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的,实际上是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风、雅、颂是诗的种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方法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合称“六义”呢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中是这样解释的:“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此说可供参考
五、《毛诗序》(节录)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长声)歌之,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反常);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莫过)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使夫妇之道正常),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教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谲谏(用委婉的言辞劝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指衰世中的风、雅之作)作矣国史(王室的史官)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注:“四始”,指风、小雅、大雅和颂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始,王道兴衰之所由)
六、《关雎》赏析(褚斌杰)
这是我国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首篇古代说《诗》本有“四始”之说,列《关雎》为“风”之始,故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诗经》的“十五国风”大多数是民歌,民歌作品本多男女爱情之作,《关雎》正是一篇产生于两千多年以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由于爱恋的深切,这位少女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出现,使他不安,使他难以忘却他幻想着终有—天,能与这位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直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这首诗有人把它分为四句一章,计五章;有人则把它分为四、八、八句,共三章从全诗结构和内在脉络上看,分做三章则较适宜首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爱情和愿望次章写自己的寤寐不忘三章则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
全诗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然后写出自己的一片情思雎鸠,水鸟;古代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关关,指其一递一声的相和而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或者是作者的即目所见,或者解做以挚鸟为比,以挚鸟的求偶为兴,故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正不必如此拘泥一个青年小伙儿,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会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细绎这四句诗,第一句“关关雎鸠”,是写传来的鸟鸣,是听;第二句“在河之洲”,是寻声而望,是所见;第三句“窈窕淑女”,是对自己倾心人之所思,是想;末句“君子好逑”,是主人公强烈的向往,默默的自我祝愿虽短短四句,却极有层次,而语约义丰
第二章,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自己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这个青年男子所恋的乃是河边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一种水生植物,叶径一二寸,马蹄形,可食(见李时珍《本草纲目》)“左右流之”,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的去采摘“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朱熹《诗集传》)正是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不能须臾忘怀“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思念)”极写他追求、想念的迫切心情;“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写他相思之苦,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悠,长,形容其夜长不寐时绵绵不断的忧思这里把两“悠”字,双双以感叹语气出之,着意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现了出来
情到极处必生幻紧接着第三章,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琴瑟友之”,“友”,亲密相爱;以弹琴奏瑟,喻其相会相处时的谐和愉快“钟鼓乐之”,则是结婚时的热闹场面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幻想当然并非现实,但幻由情生,也是极自然的而这位抒情主人公,却简直陶醉在预想的成功之中了这一爱情心理的描写,正与《秦风·蒹葭》中的主人公追寻所爱不得,而出现了“宛在水中央”的幻影一样,富有浪漫情调而其实这又正是对生活中所习见的爱情心理的深微的捕捉和真实的刻画
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但孔子在评说这首诗的风格特点时所说的两句话,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孔子说:“《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这首诗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它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它感情率直、淳朴、真挚、健康,正是一篇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七、《关雎》赏析(聂石樵)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应作流动讲这是以荇菜流动从而比喻淑女的难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八、《蒹葭》鉴赏(尹建章)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儿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这首被人传诵不已的诗,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且看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兮收潦而水清;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这里通过对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