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散文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雨,细读文章,我们感受到作者朱自清先生

这段散文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雨,细读文章,我们感受到作者朱自清先生,第1张

朱自清的散文都写得缜密深厚、情真意切,但具体分析起来,其思想内容又可概括为如下几类:  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最擅长浓书彩墨、精工细描水光山色,淋漓尽致地再现自然景观的风彩神韵。这类散文文笔优美、绮丽纤浓、雍容典雅,是他笔下的“美文”精品,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尤其可贵的是,这些散文无不深蕴着作者生命中的人生体味和感情色彩,表达出作者在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复杂的思想内涵。对于社会人生和自然景色,朱自清都很善于进行精确和缜密的观察,作出细腻和深入的描写。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与好友俞平伯一起泛舟郊游六朝金粉胜地的秦淮河,备极朦胧奇诡的美,作者在涂抹丰富浓郁的色彩来描绘秦淮河的灯影、水色、月光和歌声时,将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进去,让人深味作者心中隐藏的“幻灭的情思”。作者产生这样的心境,是可以理解的,当时,“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高潮已过去,他在文化思想界处于暂时沉寂的苦闷氛围中,不免有些“寂寞”和“惆怅”,但他依旧踏踏实实地进行着探索和思考;又如《荷塘月色》,文章一开头就将“我”的一时心情告诉读者,接着用简笔勾勒荷塘四周的轮廓,再以浓墨描绘荷叶、荷花和月色、蝉鸣、蛙叫,其中直写荷塘独处的妙处,曲写荷塘的清幽静谧,从而一起一伏地道出“我”由于夜游荷塘而牵引起一缕乡愁,折射出动乱的现实在知识分子精神上引起的时代忧思;即使象《绿》、《春》这种似乎纯粹写景状物的散文,也流露出作者执着现实,向往光明与美好未来的乐观情绪。此外,还有诸如《扬州的夏日》、《白马湖》、《南京》、《重庆一瞥》、《潭柘寺戒坛寺》、《松堂游记》等写景记游篇什,也都表现了作者对山水和乡土的热爱之情。总之,在朱自清的笔下,自然已是人格化的自然,情感也是自然化的情感,朱自清的此类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他作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积极探求,使之成为作者生命中的一部分东西。  记人叙事散文。最能传达朱自清散文神韵的,还有这类作者自叙性质的散文,如《背影》、《给亡妇》、《儿女》、《择偶记》等,这类散文,用笔朴实平淡,写得本色自然,甚至有点琐碎,但有着很强的感情冲击力,作者通过写人叙事,做到以事传情,从侧面暴露出旧社会的黑暗,洋溢着作者沉痛的无奈与申诉。《背影》所叙,是一件普普通通的生活琐事:父亲在车站为远行的儿子送行。作者着墨,笔力老到,情感内含,平静自然。此文没有从正面去刻画父亲的肖像、神情,而是以父亲的“背影”来作为全文布局的中心和行笔的线索,文淡而情深,着力地展示了父亲的慈爱之情,也出色地表现了在当时的社会里中下层知识分子家庭每况愈下的惨淡境遇。《给亡妇》是作者悼念亡妻之作,在这篇至情文字里,几乎都是家庭事:妻子变卖首饰,为他助学;忍气吞声,为他受两家之气;操持家务,为他解除后顾之忧;她时时想着丈夫的需要和爱好,却瞒着自己的病情,不愿打搅丈夫的安宁。这一件件、一桩桩都集中叙述了亡妻无私的母爱和妻情,字里行间也浸透了作者深切的哀思和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灰暗的世态,展示了日暮途穷的社会哀愁。在《择偶记》中,作者老实、冷静地叙述了四次择偶的简单经过,揭露了牺牲于旧式婚姻枷锁下的青年男女的无限辛酸。而在《儿女》中,他哀叹的则是自己儿女成群如同“蜗牛背了壳”的痛苦。这些深刻地揭露人生凄凉与冷漠之作,实在是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而这类作品表露出来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同时又具有共通性,极易引发读者的共鸣,成为朱自清的名作。  在朱自清记人叙事散文中,除了他写个人和家庭的自叙性质散文外,还有一部分散文是为怀念朋友而作的,从《我所见的叶圣陶》到《怀魏握青君》等,作者均在朴实平淡的述说中,袒露出于朋友诚挚信爱的胸襟,散发着友情的温馨,从而也折射出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影子。  反帝反封建主题散文。朱自清的散文多为写景状物、记人叙事,或写疆内域外名地胜境,或写家人亲情及友人友情,一般说来,这些散文题材都不算很大;但也有好些作品是重大题材的,这就是《执政府大屠杀记》、《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等。这类散文虽仍表现出他固有的细致沉着的风格,却细致中透出抑郁,沉着中透出激愤,显示出他作为正直作家应有的是非观以及很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因而能尖锐地触及社会现实,具有明显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意义。  《执政府大屠杀记》是朱自清散文中比较特殊的一篇,此文与他一贯的温文尔雅、老成持重的作风略有不同,全文语调冷隽,竟有些“金刚怒目”之势。作者以自己的亲历目击,控诉了“三一八”惨案中段祺瑞执政府对北京学生和市民的血腥大屠杀,在事件的叙述和场面的描绘中,我们可以感到作者的激情,虽然压抑,仍存激荡,其中交织着对反动当局的愤怒、对无辜死者的痛惜、对英勇女性的钦佩以及作者自省的惭愧之情,表现了作者反抗暴政、追求民主、热爱青年、挺身而出的思想内涵。《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作者描写自己在电车上受到西洋小孩凶恶的逼视而痛切感受到民族歧视的屈辱,表达了自己反对民族歧视、反对强权政治的思想,抒发了自己反帝爱国的感情。《生命的价格──七毛钱》写的是在旧社会里经常可以见到的悲惨事件──卖小孩,全文主题的揭示──表现了对受污辱、受压迫的弱小者的同情,揭露和抨击了吃人社会的黑暗。在《航船中的文明》中,作者则从航船中男女分坐的习俗写起,辛辣地讽刺了所谓的“国粹”和所谓的“精神文明”。  朱自清散文的思想内容,除上述三类外,还有一些作品,内容以写女性见长,笔调高雅,别有情趣。如《女人》、《阿河》等。《女人》是一篇格调高雅的优秀散文,作者站在圣洁高尚的起点,俯视和选材,令我们在欣赏女人时,原本是一些模糊的感受和体验,顿悟到其中的奥秘所在,使人的情感超越平庸、浅薄,而向更高一层的精神境界升华。《阿河》则是《女人》的姐妹篇,《女人》是宏观地描述艺术的女人美,而《阿河》是微观地描摹女人的艺术美。但是《阿河》中,却又有《女人》里没有的“感时花溅泪”的伤情情绪。可以说,这些作品也是朱自清散文情趣不可忽视的一面。  二、个性独特、风韵别致的艺术特色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大家,他的笔就象一支万能的神棒,不论什么题材,都能幻化成优美动人的散文。他的散文,内容上无不渗透着他个人经历与体验的社会内容与生活内容,而这些内容,每事每物,他“必要拆开来看,拆穿来看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朱自清《山野摄拾》),他认为,“人生的丰富的趣味,正在细端末节的千差万别里,能显明这个千差万别的个性的文艺,才是活泼的、真实的文艺”(《文艺的真实性》),所以,他的散文,无论写景状物、记人叙事、抒情寓意,在艺术上都是风韵别致、个性独特的。正如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中所言,他的散文“风华从朴素中来,幽默从忠厚中来,腴厚从平淡中来”。这正是对朱自清散文艺术风格的中肯概括。  1、真挚深厚的感情流露。朱自清散文之所以亲切感人,脍炙人口,是因为他无论写个人、友人、家庭、景观、时政,都倾注了深厚的情感,且率直细腻,朴素自然,或温厚、或幽默、或感伤、或激愤,概因题材不同而强弱相宜、浓淡得度,以情动人。《背影》、《给亡妇》、《儿女》等流露的是父亲的舐犊之情及作者悼念妻子怜爱儿女之情,《我所见的叶圣陶》、《怀魏握青君》等流露的是作者怀念友人之感,《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流露的是作者当时的迷惘与忧思之意,《执政府大屠杀记》、《哀韦杰三君》等流露的是作者对时政的悲愤之旨,等等。这些感情的真诚流露,都深刻地打动了读者,令人难以忘怀。  2、情景交融的意境描画。“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朱自清善于将主观感受与客观景物融化为有机统一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他原是诗人,所写散文自然不失诗情画意,作者笔之所及,无论是写春花、状瀑布,还是记秦淮灯影、染河塘月色,都做到传情寄意,要么融情入景,要么借景抒情,使情随景生,景随意动,具有“情景合一,形神兼备”的艺术意境美。《荷塘月色》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那原是一个平凡的荷塘,然而经过作者的渲染、着色,却变得十分美丽、富有诗意:那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春雾、蓊蓊郁郁的树及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构成了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梅雨潭醉人的绿、秦淮河迷人的灯影、扬州城的风流古朴,威尼斯的异国情调……作者妙笔绘来,无不让人有亲临其境之感。又如《背影》,作者对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跳下去又爬上来,去那边月台栅栏外为儿子买桔子的情景描写,父亲那胖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令作者流泪,也令无数读者心里感慨万千。  3、精巧缜密的结构布局。朱自清散文大多篇幅精短,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或以“情”为线,或以“物”为线,或以时间变化为序,或以空间转移为序,或先整体,后局部;要么一线贯穿、前后呼应,要么明暗交错、穿插交融,要么分散重合、反复点染。总之,纵观其文,布局缜密,衔接自然,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背影》中,作者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文中四次出现“背影”,首尾呼应,并以此为文眼,反复点题,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荷塘月色》开头写“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结尾又写我“轻轻地推门进来”,前后照应,缜密自然;此文立意本写“心里不宁静”,文中却处处见“静”。《冬天》一文,作者超前地运用了当今摄影艺术手法,用变幻的镜头摇出了三幅冬日的大特写,主画面中又重现出若干连动的小画面,大中套小,大小衔接粘合,主次相间补充,形成一组冬天里独有的不同景观,别有一番韵味。至于作者欧洲诸地的游记,行文力避“我”的出现,但“我”的情思及感受,却又历历可见。  4、灵活多变的技巧运用。朱自清的散文技巧老练,灵活多样。他既注意“形与神、虚与实、张与弛、动与静、详与略”等艺术手法的巧妙结合,又注意“对照、排比、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法上,更注重“白描”手法的应用。如作者在《白水氵祭》中刻画瀑布的细薄轻盈时,是这样着墨的:  “……白光嬗为飞烟,已是影子;有时却连影子也不见。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成了一个软弧;但她的手才松,它又象橡皮带儿似的,立刻伏伏贴贴的缩回来了。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双不可知的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微风想夺了她的,她怎么肯呢?”  这里有实景,有虚象;或比喻,或拟人;或白描,或议论。短短的一段文字,把小小的一个白水氵祭描绘成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令人叹服他的灵活多变的艺术才能。下面再着重论证他是擅用“通感”手法和“白描”手法的高手。  通感手法。朱自清在他的散文中大量运用这种手法,而且是现代散文作家中运用得最好的。例如《荷塘月色》有这么两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缈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前句写荷花的“清香”,本来是诉诸嗅觉的,他却用“远处高楼上缈茫的歌声”这种听觉来形容,让人感觉到香气的悠远、飘缈,若有若无,形象生动;后句写“光”和“影”的和谐,却用“梵婀玲上的名曲”来比喻,将视觉通感为听觉。在《绿》一文中,作者形容梅雨潭的水:“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这里则是视觉与触觉的通感,用“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形象地描绘了潭水的柔滑、细腻。  白描手法。擅用白描手法,是朱自清散文创作,尤其是他后期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色。写父亲、写亡妇、写叶圣陶、写韦杰三等,都是平平实实地述其行状,描其神韵,表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其中最典范的便是《背影》中描写父亲“背影”的文字: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段文字,作者抓住几个细节,将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艰难动作真切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写得平静自然,没有任何修饰,平平道来,简洁勾勒,但情景细致,情感含蓄,人物神态栩栩如生。这种白描手法,在《给亡妇》、《儿女》、《我所见的叶圣陶》、《执政府大屠杀记》、《扬州的夏日》、《伦敦杂记》等篇章中均运用得非常出色,形成了简炼、流畅、朴素、平实的语言特色。  5、平淡清幽的语言艺术。朱自清是一位丰富了现代白话文学语言表现力的大师,他的散文语言“在新文学运动初期,便已在领导着文坛”(杨振声)。他的散文语言有着多样的风格,显出了华美与朴素相结合的多种间色。《背影》质朴平实,《绿》绮丽纤浓,但总的说来,大多自然流畅、清新淡雅,甚至是纯粹的口语。这种平淡,真醇而不虚泛,丰富而不浅薄,朴素而不乏味,是他独有的“从朴素中来”的风华,“从平淡中来”的腴厚,“从忠厚中来”的幽默。这种平淡是上乘的平淡、成熟的平淡。《儿女》中的“蜗牛背了壳”、“要剥层皮呢!”都是平日生活中常用的口语,用来形容多子女带来的生活重负,可以说再也形象不过了。文中转述妻子的两句话,一是“手太辣了”,二是“真心寒呢!”都是在幼小的孩子无端的挨打后发出的,话语简短生动。《给亡妇》中的一段:“你的短短的十二年结婚生活,有十一年耗费在孩子们身上;而你一点不厌倦,有多少力量用多少,一直到自己毁灭为止。你对孩子一般儿爱,不问男的女的,大的小的。也不想到什么‘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只拼命的爱去。”这段文字可以说白到再不能白了,也精练到再不能精练了,它充分表现出她那无私的奉献和母爱,同时也表明作者对亡妻的深刻了解,在赞扬中有惋惜,在疼爱中有哀怨,把感情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是真正至情的美文。因此,作者的得意门生王瑶认为:他的散文用字遣句“十分凝练和贴切”、“在朴素自然中见精工”(《念朱自清先生》),堪称确论。同时,爱用叠词,也造成了朱自清散文语言的节奏感与音韵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用了72个叠词,《荷塘月色》用了26个。如“淡淡的”、“田田的”、“亭亭的”、“朦朦的”、“阴阴的”还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等,读来错落有致,朗朗上口,颇有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的动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他反映了真情实感,而至诚的感情总是朴素的、自然的,绚烂至极归于平淡,这种平淡是有着丰厚的内涵和巨大的感染力的,所谓“豪华落尽见真纯”,便是这样的一种语言风格。

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有:《背影》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荷塘月色》 文章写了清华园中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航船中的文明》 作者朱自清在不到两千字的行文中,辛辣地讽刺了所谓“国粹”和所谓“精神文明”。《航船中的文明》,不像《荷塘月色》那么秀美,也不像《背影》那么沉重,此文写得活泼,幽默,作者运用“漫画”式的语言达到了尖锐的讽刺的效果。《阿河》 上个世纪20年代江南乡村一个普通村妇的生活境遇,以及当时知识分子面对被生活与时代蹂躏的妇女时的情感片段的累积,是一个在外求学并具有一定进步思想的青年归乡之后与阿河之间所发生的的零散的事实叠加。《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这篇文章记叙的是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作者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风景描写技巧中,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标志着“五四”散文创作所达到的艺术成就。《绿》 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颂扬了祖国大自然的绚丽风光,写得清新细腻,漂亮缜密,精致玲珑,诗意盎然。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境界的赞美和追求。

1《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写在自己国家电车头等车厢里,受西洋小孩凶恶的目光的逼视而生的屈辱,愤怒和“迫切的国家之念”:“谁也是上帝的骄子;这和昔日的王侯将相一样,是没有种的!”

这里,被压迫者的阶级意识升华为半殖民地的中国人民的反帝的民族意识,后来朱自清拒领美国救济粮儿贫病以终的中国人的气节,由此可见。

2《生命的价格——七毛钱》。

写了农村底层儿童和妇女的普遍的非人的“人生”:在人口可以买卖的黑暗旧中国,“人货”成了商品的一种,“人货”中,妇女是价格低廉的一种,男女小孩又是价格最低的“生货”,而低廉到七毛钱便可以买一条人的生命,更是超出人的想象。

然而,这还不是被卖的女孩飞人生涯的开始,等待她的将是辗转被卖的命运:或卖为婢,或卖为妾,或卖为妓,总之,她将度过的是血与泪的一生。对照祥林嫂和包身工,便可知道这类花七毛钱便可以买到的女孩今后的万劫不复的命运。

3《阿河》。

写的是年轻的阿河被卖,帮佣,逃婚,被绑,再逃,告贷赎身不得,而终于自卖的事,题材有些近似祥林嫂前半生的故事,结局虽不如祥林嫂的悲惨,但在冷酷人群的笑骂声中独自和命运作拼死一搏的阿河,也是欲哭无泪了。

对个人家境和生活艰难的描写,也是朱自清写人生的一个重要的侧面。

4《儿女》。

写的是“蜗牛背了壳”的那种“幸福的家庭”,无论自责或自嘲,都透露着艰辛生活得苦涩。

5《背影》。

文中“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的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若非自身也领尝了人生坚信的况味,便不能发此浩叹。

儿子从背后看父亲,既扫去了平素父亲面对作者时所作的对一切不如意之事的掩饰,使其喜怒哀乐真实呈现,又暗示了儿子是在一种为父亲所不知的情形下去领会这份爱心的。

6《荷塘月色》。

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抒写作者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情绪以及对未来美好自由的向往。

7《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秦淮河热闹的景象中夹杂着“被逼以歌为业”的歌伎的卖笑生涯,虽则“卖歌和卖*不同”,对她们的身世,我们“究竟应该同情的”,所以当听到“一只载妓的板船”经过时传来的响亮而圆转的清歌,清游中的作者,却感到了寂寞。

8《执政府大屠杀记》。

朱自清此文记述的是1926年“三·一八惨案”。朱自清是“三·一八”大游行的参加者,自始至终;也是“三·一八”大屠杀的身历者,亲眼目睹。

面对“各报记载多有与事实不符”的情况,他挺身而出了,仗义执言,为了揭露,控诉,谴责。然而统观全文,却甚少横眉怒目、声色俱厉的感情词语。他好像只是作为一个游行示威的参加者,絮絮地述说着一个平凡的人的不平凡的一天。

9《绿》。

通过梅雨潭的绿绿的潭水,抒写作者之情,它是一篇写景散文,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将他对祖国山水的一片“至情”融于对梅雨潭景物的细致刻画之中,“溶景入情”,情景交融;

使景物既写得细腻生动,又具有绵密深厚、真挚清幽的情致,抒写出“作者心灵的歌声”,从而使全文充满着诗情画意。

10《白水漈》。

朱自清突出描写白水漈瀑布的细和薄,他写那凌虚而下的瀑布,“只剩一片飞烟”似的“影子 通过“影子”的轻,“软弧”和“橡皮带儿”的软,精密地描写出了白水漈瀑布在微风中的形态。

11《匆匆》。

《匆匆》所借以抒情的具体物象是极难把握,极难表现的虚无缥渺的时光然而作者却能赋予这一"无形物"以具体可感、栩栩如生的形象,而且藉此淋漓酣畅地抒发了作者的满腔情怀。

12《航船中的文明》。

作者“因急于来杭”只好乘“很苦的”“精神文明”之夜航船,航船上除了曾读过几年书的“我”以外,满船没有一个士大夫。

尽管那些“士大夫虽也搴着大旗拥护“精神文明”,但抵挡不住那“物质文明”的引诱,竟“忍心害理的撇了那老相好”全跑到“满身洋油气”的汽油船上去了。那些高唱“昌明国粹”的人都跑到哪儿了?

作者为了证明在这“礼义之邦,文明之古国”,“国粹将亡”的事实,抓住了航船上所发生的两件戏剧性的场面,抨击了在这“礼义之邦,文明之古国”竟会有“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

13《给亡妇》。

作者的叙述似乎预备由“我”直抵亡妻。“谦,日子真快,一眨眼你已经死了三个年头了。”这是一个从生者导向死者,从思念者导向被悼者的句式,按照惯常的抒情方式,接下来的叙述该是作者在这三年里如何思念亡妻,抑或是没有妻子的日子里自己的寂寞。

但是,作者突然转变叙述角度,他从亡妻那一面来打开全文的叙述缺口。先是亡妻死后对“我”和孩子们的不舍与惦记,后是亡妻生前为孩子们和“我”的日夜操劳。明明是作者深怀着亡妻,但通篇所叙的都是亡妻对我们的不舍与爱,几乎没有一件是直接表现“我”投射给妻子的思念与爱。

14《春》。

描绘春景:"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作者抓住色彩的连锁关系,写景物色彩层次清晰、意趣盎然,洋溢着春之生命舞动的美感,烘托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之世界,如诗如画,意境优美。

15《怀魏握青君》。

大革命失败后的血雨腥风的时期。这正是作者的绝望期,他感到自己好像是“一张枯叶,一张烂纸”,是“寻常人所难堪”的“苦在话外”。

正因为处于这样的低潮,所以友情、亲情、师生情中散逸出来的爱成了滋润寂寞、痛苦心灵的玉液琼浆,特别是“玩世不恭”的魏握青,更成了他心中的一丝暖色。“我想,握青也许不那么玩世了吧。”这仍是一种“曲说”,是“明抑暗扬”。

更何况,这一时期,也是他审视自己内心的时期,对于自己在人伦关系中表现的粗疏、随便、懈怠,他表示出了深深的自责和无尽的悔恨。达成魏握青的心愿即是例证。

16《白采》。

作者跟白采的交往并不频繁。他们第一次打交道,是为学生诗集的事,双方都有误会。后来平伯在信中屡次谈到他,说他是个有趣的人。待读了一遍白采的诗稿《赢疾者的爱》,觉得大也意思,于是承认他是一个有趣的人。

他们仅见过一面,几分钟的匆匆一谈,便握别了。想不到这最初的一面也是最后的一面。去年年底,作者收到一张白采“聊寄伫盼之意”的小照,反复把玩而不忍释手,觉得他真是一个好朋友。

当作者得知他最初给白采的那封长信,还留在他的箱子里时,一种惭愧感,使作者喊出鞭挞自己的声音——“我真是小器的人哪!”

扩展资料:

朱自清的散文,从思想内容说,他散文的核心是一个“真”字。用真挚的感情,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记写真实的景物,发表真实的议论。朱自清的散文,从题材上说比较狭窄,大多为亲友的交往、家庭的琐事,即使后期那些议论的文字,也很少发空论。

但正如当年作家赵景深说的:“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就是因为这样,朱自清的散文才取得了感人的力量。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里大都是身边的凡人琐事,但是在这些事情中传达着他对生活的思索和感悟。

先生的语言清丽凝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背影》、《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等都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也让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因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而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本书收录了朱自清先生的25篇散文名篇,如《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背影》、《春》、《绿》等。

参考资料:

-朱自清散文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著作书目:

  《雪朝》(诗集)1922,商务

  《踪迹》(诗与散文)1924,亚东图书馆

  《背影》(散文集)1928,开明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开明

  《你我》(散文集)1936,商务

  《伦敦杂记》(散文集)1943,开明

  《国文教学》(论文集)1945,开明

  《经典常谈》(论文集)1946,文光

  《诗言志辨》(诗论) 1947,开明

  《新诗杂话》(诗论)1947,作家书屋

  《标准与尺度》(杂文集)1948,文光

  《语文拾零》(论文集)1948,名山书屋

  《论雅俗共赏》(杂文集)1948,观察社

  《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开明

  《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古籍

  《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三联

  《朱自清散文选集》1986,百花

  《朱自清全集》(1-3卷)1988,江苏教育(未出齐) ----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北大哲学系。毕业后先后在江苏、浙江的中学任教。

  他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如《绿》中,就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细腻深切地画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质和色,文字刻意求工,显示出驾御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

  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时,作者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奇妙。

  朱自清还有另一语言风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这类作品常常能表现作者正直、热情、进步的心怀,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均为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背影》。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铅华,透过父亲的一举一动,读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惨淡的家境及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085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