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在精神上达到一定的满足。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幼儿参加活动的原动力,更是幼儿发展的前提。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是指导幼儿早期阅读的关键所在。
幼儿阅读兴趣的培养方法有哪些一、创设趣味教具,让幼儿的眼睛“动”起来
要让幼儿参加阅读活动,首先要引起他们对学习强烈的渴求感。所以笔者在每次教学前,尽量设计一些幼儿觉得新鲜有趣的绘本画面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动画图文,使幼儿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他们迅速进入阅读新知识的情境中,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果。
1巧设绘本,让幼儿学会关 注
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合奏的,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定的悬念绘本,既能使幼儿的注意力较快集中,深深吸引住幼儿的眼球,又能充分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为教学活动的成功开展创设有利条件。
2利用多媒体,让幼儿学会观察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虚拟的科学实验,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止为运动,使幼儿在多媒体的引导下具体、直观、形象的观察事物,激发学习兴趣,积极思维,主动学习,在短时间内让幼儿获得较多的直观鲜明,易于理解的知识,同时也让幼儿对所学知识得到充分的感知,在比较、对照中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二、借助音乐氛围,让幼儿的耳朵“动”起来
让幼儿参加阅读活动,教师要善于用音乐来表达阅读内容的情感,给予幼儿视听感官上的刺激,以便巧妙地利用音乐来增强幼儿学习的兴趣,并创设美好的阅读氛围。
1配乐的故事,激发倾听力
音乐作为一种声音艺术,它需要准确的音高、良好的音质,人们通过对音调、节奏引起某种联想而达到对音乐所表达情感的感知。多次反复地欣赏,指导他们将其中故事的变化与音乐背景结合,并学着迁移性倾听和辨析。使幼儿在快慢鲜明的音乐的伴随下,生动地感知故事中事物变化的快慢,从而激发阅读故事的愿望。
2鲜明的音乐,增强理解力
在倾听故事的基础上,运用节奏鲜明的音乐可以唤起幼儿思维的能动性,根据音乐的变化,幼儿以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出相应的事物、情景,使之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所以适当选用一些韵律鲜明的音乐来让幼儿倾听,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能让幼儿的耳朵动起来,达到良好阅读的效果。
三、营造动手氛围,让幼儿的双手“动”起来
幼儿通过动手绘画、动手表演的形式,将沉静的绘本变得充满活力和生气,也让幼儿对绘本产生乐此不彼的学习兴趣。
1绘画故事情节,增强想象力
阅读带给孩子充分的想象空间,幼儿期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想象一切,那么通过绘画的形式将孩子想象的事物内容记录下来这是在阅读过程中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又一提升。通过绘画,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孩子们共同欣赏阅读自己的创作时,孩子们的兴趣再一次得到了激发,充分地调动了幼儿主动阅读的`兴趣。
2表演故事内容,提升表现力
幼儿生来就喜欢用手接触事物、表现事物,在阅读过程中让幼儿亲手来表演内容将是幼儿更乐于接受和尝试的一种学习方式。经过一次次地表演幼儿既掌握了故事的内容,又清晰地理解情节发展的变化过程,既提高了幼儿的表现力又提高了创新性,使阅读活动既轻松又富有童趣。
四、善用提问方式,让幼儿的脑“动”起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要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思维能力。在阅读活动中幼儿有许多自己的想法,教师利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把自己的想法有效表达出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启发想象思维、引导操作实践,通过讨论交流判断事物解决问题, 预定的教学效果。
1发散式提问,引发幼儿的想象
引发探索、讨论的提问,即发散性设问应能激发幼儿的思维,使幼儿在相互讨论中得出多种答案,这种问题主要是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热烈的讨论。对同一问题,教师引导幼儿从多方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知识,以求问题灵活解决的方法。
2开放式提问,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
开放式的提问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判断、推理,以提高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如:语言讲述活动《开小船》中,让幼儿想想说说:小动物把香蕉船、莲藕船、茄子船都吃了,他们怎么回家了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发展其扩散性思维的能力,另外,在语言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提问:“你喜欢……,为什么”等判断分析性问题,“如果……,你会用什么方法”等,假设性问题以及创造性问题等等,可以激励幼儿联想创造,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探索问题解决的多种可能性,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
五、续编故事,让幼儿的嘴巴“动”起来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明确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的环境。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尝试说明事物或过程。“语言是思维的拐杖”,离开语言的思维是虚晃无力的。当然,在续编故事时需要幼儿具备有关的知识和经验,对他们具有积极的挑战作用,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教师重视让幼儿欣赏、理解和学习各种文学作品。
1大胆想象,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在幼儿熟悉和理解绘本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幼儿扮演绘本故事中自己所喜欢的角色来巩固绘本阅读。从而将内心深处的想法通过语言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表达的时候即说明原因又说明结果,使语句具有连贯性又具有逻辑性,从而大大提升了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这些想象的内容让绘本阅读不仅仅局限于绘本本身,而是使得绘本阅读更加丰满、更加立体。
2创设宽松的环境,提升表达能力
语言是幼儿续编的操作材料,因此,幼儿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直接影响他们创编故事的质量,教师努力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练习机会,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应重视组织引导幼儿续编故事的环节,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通过几次交流讨论,孩子们将自己的想法都有机会大胆地表达了出来,通过交流不仅让孩子的嘴巴动起来,还培养幼儿独立思考与独立发言的能力,在讨论中,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更加提高了幼儿对阅读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精彩。
总之,幼儿阅读活动中,教师只有通过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幼儿的耳朵、眼睛、双手、嘴巴等多种感官动起来,从而才会使阅读活动更生动,更有趣,更显魅力!
答案要点(1)道德感。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之后,随着幼儿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他们的道德感也逐渐发展起来。
(2)美感。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形成审美的标准。
(3)理智感。理智感也是人所特有的情绪体验,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儿童理智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一般来说,在幼儿5岁左右,这种情感明显地发展起来。
孩子在不同的时期,身体变化是不同的,尤其是情绪情感方面的发展特点等,这些都是不同的,家长们在平时是需要学会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在情绪情感发生变化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对孩子做出调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好处的,并且还能帮助孩子改掉一些不良的坏习惯。
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从幼儿情绪和情感的进行过程看
1情绪和情感的不稳定:幼儿情绪和情感的稳定性经常变化和不稳定的,甚至喜怒、哀乐两种对立的情绪也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互相转换。如,“破涕为笑”。
2情感比较外露:如,孩子往往“开心就笑,不开心就哭”。或者幼儿小时候受一点委屈就在父母面前大哭,企图寻求父母的安慰,但是长大后,无论在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受多大委屈,对于父母都是报喜不报忧;在工作中为了不让自己时而的负能量感染同事,有时候强装微笑等。
3情绪极易冲动:情绪的易冲动性在幼儿初期表现特别明显,他们常常处于激动状态,而且来势强烈,不能自制。例如,小班幼儿想要一个玩具而得不到时,就会大哭大闹,短时间内不能平静下来。成人这时要求他“不要哭”或“不要闹”,往往无济于事,他甚至一句话也听不进去。情绪冲动性还常常表现在幼儿会用过激行为表现自己的情绪。例如,幼儿看到故事当中的“坏人”,常常会把它抠掉,即用动作把“坏人”去掉。
从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看
从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看,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1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不断丰富:如,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儿童情感的分化逐渐精细、准确。以笑为例,大班儿童除去微笑、大笑外,还会羞涩的笑、偷笑、嘲笑、苦笑等。
2情感所指向事物的性质逐渐变化,情感日益深刻:幼儿社会性需要的发展是与幼儿认识事物的发展相联系的。随着幼儿言语和认识过程的发展,他们的社会性需要和情感也发展起来。
从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看
从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看,幼儿的高级情感开始形成。幼儿的高级情感是指由幼儿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社会性情感。
幼儿的高级情感主要体现在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三个方面,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道德感:是幼儿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是在掌握道德标准的基础上产生的。如,从幼儿中期开始,学前儿童不仅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具有道德感,而且开始对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产生明显的情绪体验。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的时候,就会出现“告状”的行为。
2美感:如小朋友画画时强调颜色的搭配。
3理智感:(又称为智慧感)如,好问好学,以及“与动作相关的破坏行为”都是理智感发展的表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