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发颜文字的人的性格怎么样

喜欢发颜文字的人的性格怎么样,第1张

你好!

其实女孩子喜欢用颜文字的很少,都是男生在用。

不会啊,

给人的感觉就是

这样的男生比较娘

也可能他们经常和女孩子聊天

女孩子用很多

他们也学着了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些东西每个人都不知道,可能是他内心的另一个人格,很正常,谁都有怪癖和爱好。

对男生聊天带可爱的颜文字有什么看法_ :} 要看是那种 网上的--认为你是一个很聊得来的人 面对面--认为你是一个很傻的可爱的人(前提那男的比你大) 有点喜欢你的意思(猜测) 还有一种就是认为你很傻、很笨、很蠢、很呆(一种有点讨厌你的感觉)

男的喜欢用颜文字,是不是变态_ :} 其实女孩子喜欢用颜文字的很少,都是男生在用

为什么有些男生喜欢发颜文字_ :} 这种男生一般内心活动比较丰富吧,觉得语言不能完全表达他的情绪,所以用颜文字让他的表达更加的明朗形象,有很多时候我也喜欢用,一般是在我聊得兴起的时候,当然不仅仅是男生,很多女生也喜欢用

男生经常用颜文字是怎样一种体验_ :} 可能就是单纯的卖萌是一个平时看动漫的男生不然就是和其他喜欢发颜文字的女生聊天,跟着习惯了

和喜欢的男生聊天一直用颜文字会显得很蠢吗 :} 是我的话,我感觉会很可爱的,我感觉大多数男生也会喜欢这样的妹子

男生用颜文字表情,会显得很宅很作吗 :} 会显得很幼稚无聊

关于说话这个问题,用颜文字真的很容易被嫌弃么 :} 撸主是个小白,平时喜欢用颜文字,其实也不是喜欢,就是习惯了(#生气)但是好像很多人不喜欢这样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突然特别讨厌那些说话带一堆颜文字的人,这病要治么 :} 平看他们,不要带情绪不过就算带情绪,也没什么关系,就是他们也不知道,你的情绪起不到任何作用

我暗恋的男生和我聊天会发颜文字,而以前他从不发,而且是在我很长一 :} 有可能是开玩笑说的,无心这样说你,所以别往心里去,毕竟男生喜欢开玩笑,还有一种就是他不喜欢你,排斥你,对你比较应付,损你的话不会想太多就说出来,如果只是暗恋的话,不用那么在意这些,聊天要轻松点,不要只是你一句我一句,要找话题。

因为表情比较生动有趣,可以很好地表达内心的想法,比文字看起来更有感情,还可以在无意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现在聊天随随便便都能看到几个表情,如果不用表情聊天,感觉就是缺少灵魂的,而且大家运用起表情来也是得心应手,各种各样搞怪的、可爱的、呆萌的表情包是应有尽有,个人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用表情来聊天有以下的几种原因:

恰到好处。表情可以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种表情的魅力是文字所不具备的,文字看起来冷冰冰,而表情看着更加有“温度”,而且表情看起来更加轻松幽默,让人不会反感,比方说想揍人,如果用文字描述可能会让人觉得你的脾气不大好,可是用表情就不一样了,别人反而认为这样很搞笑,而且我们大多数时候是通过手机来联系的,没有面对面无法获知对方的面部表情,用了表情看起来就更加细腻了,没有太大的距离感。

实用高效。打开聊天页面,聊天框那里系统就已经自带了一组表情了,喜怒哀乐什么样的表情都有,如果没有的,直接输入文字搜素表情包就可以了,而且在最上面一栏会显示你最近使用的表情,不用在里面翻找,方便快捷,点击就能直接发送给别人。使用起来方便效率高,所以受年轻人的喜爱。

符合潮流。表情可以紧跟网络潮流的发展,比方说一些网络词语“躺平”“栓Q”“听我说谢谢你”等,把它们制作成各种表情包在网上会迅速地流传使用,可以很好地避免尬聊,也更容易制造出轻松的氛围,所以有人调侃文字不够,表情来凑。表情的风格多变,也符合当下年轻人追求新奇事物的心态。

我自己平时跟别人聊天也是很喜欢使用表情,打完字发送过去了然后在后面追加一个表情,觉得这样更能表达我此刻的想法,或者在一段话的开头/中间/结尾处加几个表情,比纯文字看起来生动很多,平时遇到一些有趣的表情包也会收藏起来,偶尔会在表情商城里面更换一批新的表情包,毕竟总是用那几个表情也会觉得腻的,用的时间长了就觉得没什么新意了。

可不是跟谁聊天都适合用表情的,即使再喜欢用也要分清楚场合,比方说在工作群里面说话,或者跟上司聊天的时候,尽量就少用表情/表情包了,因为进行交流是在讨论工作的,本着严谨的态度比较好,发表情不合时宜,可能显得你“吊儿郎当”,给领导的感觉是你没有重视工作,所以要慎用表情,未必这样做就是错的,但本着不出错的道理,就尽量避免吧~

其实表情(包)的出现给我们的沟通搭建了一座很好的桥梁,让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感到轻松愉悦,反而更加喜欢这样的聊天模式了,既可以用表情来调侃、讽刺,又不会让别人觉得有被冒犯到,还可以用表情来哄哄对象,但在交流时也要避免过高频率地给对方发送表情,不然对方会觉得你太敷衍,同一时段出现太多就让人觉得很没意思了。

︵   、,

/          ゚Д゚)  <  ゃ ら な い か

¦     ∪      /丿

这个打不出来,我尽力了,刚做好的,哈哈不能说完全一样,简直可以算是毫无关系吧,过程挺好玩的。

颜文字就是用标点符号及英文字弄的一些十分简单的面部图案,非常的萌萌哒。目前很多手机输入法中都有颜文字的功能,我使用的是百度手机输入法,里边的颜文字功能做的还是很不错的,你可以试一下。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摘要:网络表情符号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可以归纳为强调、缓和、起哄、娱乐和漂移等几种类型。网络表情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语言表达所必备的情绪辅助,并且在特殊语境下起到缓和与消解沟通中产生的尴尬,但前提是网络表情符号应当被恰当使用。利用网络表情符号还成为增强自身存在感、确认彼此之间关系存在的一种方式。而网络表情符号虽然是肖似性象征系统,但在被转化成符号时往往只挑选了其中富有代表性的特征,约定俗成的意义在细节丢失的情形下会产生误差,而人们在对网络表情符号作出诠释时包含了更多主观上的解读。网络表情符号的出现是对交流缺憾的一种补偿,将现实人际交流中的表情和声音抽象为图像符号,以模拟的表情和发声动作唤起交流双方对于现实交流情景的想象。正是在这种由想象性参与的互动语境中,符号和它的意义被生产出来,也被不断赋予新的表意内涵并创造出新的符号表征。

关键词:网络表情符号;象征系统;肖似性;交流情景;意义生产

人是符号和文化的动物,文化的创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符号的创造。“符号之所以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向人们传达某种意义。”[1]1如今,网络表情符号是为了适应网络在线交流与沟通而出现的一种符号,如今已经深深介入网络空间的交流之中,承担起意义生产和互动表达的重要功能。统计显示,大量网络表情符号在线上交流时常常被使用,而随着网络表情符号被广泛运用,其自身的含义也在逐渐产生变化。例如,“微笑”的网络表情符号本意是用于表示友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网民在使用微笑表情时被赋予了更多内涵。如今,“微笑”的网络表情符号可以在不同情境中来表示讽刺、无奈、尴尬等。网络表情符号的意义也不再局限于创造之初的定义,而是随着语境的变迁更为丰富。在不同语境中,网络表情符号使用起来会产生不同意义,可以归纳为强调、缓和、起哄、娱乐和漂移等几种类型。

一、强调——意义的增强

“意义的增强”指的是在某种语境下,网络表情符号的使用不仅起到对文字解释与补充等作用,更增强了情绪的表达,起到了对当时情绪、感情、暗示等强调的作用。网友们在表达强烈的情感、情绪时感到语言文字的表达总是欠那么一点“火候”且显得“冷冰冰”,于是产生了“强调”的网络表情符号,它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网络交流中情感缺失带来的不足与缺憾。微博中有大量表现意义增强的网络表情符号,尤其在同一个表情被连续重复使用时,这种强调的作用更为明显。例如,美国演员吉姆·帕森斯因主演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而深受观众喜爱,情景喜剧中的谢尔顿·李·库珀博士是一位智商较高的物理天才,该角色十分精明又吹毛求疵,在生活中一定要按规律行事,缺乏对幽默、讽刺的理解。然而,剧中人物的这些性格构成情节的笑点,加上吉姆·帕森斯传神的表演与演绎,这一人物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娱乐,作为演员吉姆·帕森斯本身也因此获奖并拥有大量粉丝。2016年的愚人节,吉姆·帕森斯首次开通新浪微博,并在纸上书写了“你好”字样,配以“爱心”“笑脸”符号。粉丝们开始以为是愚人节的恶搞,纷纷要求新浪认证,确认之后又在微博下评论留言,并配以大量网络表情符号以表达疑惑、喜爱、惊讶等心情。这些网络表情符号一方面缓和了评论中“解释”和“指正”的意味,另一方面强调了粉丝需要表达的哭笑不得的心情。而这种心情正是建立在对偶像的喜爱之上,即使有任何的“小误会”也是“美好的小误会”。更多网友则用了大量“爱心”“笑脸”“亲吻”等网络表情符号表达了对于偶像的喜爱。

由此可见,作为一种图像符号,网络表情符号与事件、言辞一起建构出特殊的语境与谈话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在此空间中得到了某种强化。在面对面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传达除了依靠语言之外,还包括身体、语气、表情、姿势等信息。因此,在网络空间中身体等信息无法在虚拟空间中“被看见”,而语言由于其自身的规范和限制,传达的信息量相对较少,而图像化的网络表情符号就像一个“模拟”的身体,能够对文字语言的含义进行补充和强调,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现代网络表情符号渐渐成为语言表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络表情符号不仅用于意义的解释和强调,而且已经成为语言表达所必备的情绪辅助。单个网络表情符号是对表达意思的解释和增强,多个重复性网络表情符号的使用可以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进而营造出一种氛围。例如,网络中的一些狂热的粉丝,常常会使用大量网络表情符号来表达自己的狂热、喜爱、疯狂、痴迷,使得该群体可以较为直接地感知彼此的心情。这一现象表明,网络表情符号的使用背后有其相对固定的群体,网络表情符号作为共同的表达方式,代表了网络群体之间的某种认同,加强了双方的认知与理解,以及交往与发展。

二、缓和——尴尬的消解

在交流的过程中,有时会经历一些文字或语言难以表达的时候,这时使用者可以运用网络表情符号,对方既能够充分理解信息的含义,同时又避免了交流中的尴尬。通常在表示强硬的态度或者沟通不顺而产生尴尬时,使用网络表情符号就可以适当缓和气氛。例如,在双方或者多方交流结束时,通常要进行礼貌性告别,如果仅用文字“再见”“回聊”或者“拜拜”来表示未免显得生硬,如果用网络符号表情来表示,则更显得友善风趣。再如,表示“拒绝”“反对”“提出意见”等,这些态度通常情况下会给人带来负面情绪,造成不愉快。为减少不必要的误会或不愉快,防止负面情绪可能造成的关系破裂,利用网络表情符号例如“道歉”“微笑”“难过”等,则利于缓和尴尬的气氛。早期的QQ表情中曾经推出过一系列表示道歉的网络表情符号,虽然不常见于输入法当中,却曾经一度十分流行,并且经常用于自制表情包中。其中,最常见的两个模仿动作是“哭泣”与“下跪”。值得玩味的是,主流文化中男性依然是不擅表达情感以及不应当直白表露情感的角色,如果在别人面前会显得这个人“不男人”。在诸如“老婆,我错了”等系列表情中,男性“流泪”的动作通过卡通图像表现出来,一方面将男性不易表达情感的心理状态明白晓畅地表达出来,通过在亲密的人面前的自我展露达到一种交流沟通上的共情;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逐渐认识到,直白地表露情绪不仅仅是女性的专利。网络表情符号中的“下跪”动作更是对传统文化习惯中男女性别定位的一种消解,丈夫为了道歉而向妻子下跪会被理解为是男人屈辱的象征。通过网络表情符号“下跪”动作,可以缓和彼此之间的尴尬气氛,丈夫表现自己比妻子地位低,是对妻子的一种示好,而用虚拟图像进行模拟也是对男女关系的一种善意的调侃。

通过网络表情符号可以某种程度上感知对方心理,而这些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非语言信“流泪”2017年第3期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双方的感情联动。网络表情符号中有趣的动作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会对接受者产生情绪诱导,并使其在无形之中受到感染。貌似简化的网络表情符号,接受者会将其与自己已有经验和观念进行联结,继而诱发与之相应的情绪与情感体验。网络表情符号在特殊语境下起到了一定的缓和作用,替人们消解了沟通中产生的尴尬氛围,但前提是网络表情符号应当被恰当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网络表情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或缓和了尴尬、懊恼等负面情绪,改变了长期以来的固执思维,但从网络表情符号本身来看,其所起到的作用并非是决定性的,这主要是由于图像本身的娱乐属性造成的。

网络表情符号的出现与使用省去了现实交往中具体而真实的互动,个体对获取信息的加工与分析活动变得简单与快捷。随着图像化时代的到来,图像作为主要的认知产物占据了人们的眼睛,比起严肃的语言文字,图像成为大众的喜好和消费品。此时的网络表情符号逐渐脱离了发明之初的意图,而成为主导产品并占据了交流的空间。网络表情符号的多种形式和发展,渐次脱离了谈话的语境而成为自身的代名词。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中提出了“伪语境”的概念,即当利用照片进一步阐释一句话的内容时,照片为话语提供了语境,话语又为照片提供了某种语境[2]100—101。网络在线交流中,网络表情符号和文字在交流中共建了一个谈话场,网络表情与文字互为语境,其看起来是真实的,但无论是文字还是图像都是被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虚拟的。因此,网络表情符号在被使用的过程中,只能部分地反映出自身真实的表情和情绪,当人们在发送道歉的网络表情符号时,也许并非是真诚表示道歉的心意。更有甚者,道歉的网络表情符号只是与假设的或者是想象中的情绪或态度有关,仅仅成为一种自娱自乐的语言符号工具。

三、起哄——氛围的营造

“起哄”的意思是指许多人故意胡闹、捣乱,或者是一群人取笑、嘲弄某一个人。在网络空间中,起哄常见于群、论坛等适合“造势”的平台,表现起哄的方式可以通过不断发送同一意思或同一类型的网络表情符号实现。利用网络表情符号起哄时,交流过程中注重的是氛围的营造而非理智层面的意义交流。当群聊中出现某个“热点”时,只要能够引起群里部分人的兴趣,并引发他们参与到话题讨论中,很可能就会出现起哄现象。即群里的人连续不断用各自的网络表情符号造势,形成一种网络表情符号的。例如,微信聊天的便捷直接改变了人们之间的关系,最明显的就是过年期间频繁出现在微信群中的各种新年祝福,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了一种狂潮。传统习俗中的人际网络属于社会关系中的强关系网络,关系紧密且具有很强的情感因素,人际关系在此期间得到维系。便利的网络平台却逐渐突出了人际交往中的弱关系网络,在同一情境中,利用网络表情符号营造同一氛围成为增强自身的存在感,确认彼此关系存在的方式。在各种节庆活动中,利用网络表情符号挑起节目的祝福话题,能够增强节日氛围,确认彼此存在并强调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对人际关系的维护。

当然,强关系人际网络中也会出现起哄的现象,并且在不同语境中起哄的方式与选择的网络表情符号也不尽相同。网络交流中常出现的“斗表情包”,也是一种起哄的方式。“斗”不是指特意的争斗,而是在聊天中由某个话题引发,随后成员之间不断用网络表情符号进行对话。网络成员在交流过程中完全用网络表情符号,此时理智层面的意义传达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参与进了这样一种狂欢的氛围中,并从中获得彼此认同和娱乐的快感。而在一些学习类的群中,一旦群主用自己的网络表情符号确定了风格基调,群成员起哄的方式大多会使用相似风格的网络表情符号。如果群主使用的是“暴走”风格的网络表情符号,跟风参与起哄的表情几乎都是“暴走”风格的,从而达到一种视觉上的统一。再如,朋友圈里转发了有关打麻将的文章,并且附上一句“还好没学会”,然后评论中第一个人用“我们教你”并加上了微笑的网络表情符号,这本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流,而随后几位都会用同样的句式和微笑网络表情符号回复,从而形成“列队”形式,将个人的想法扩张为所有人的起哄,将一个人的回复变成了所有人的游戏,同时使不同时空中的主体实现了“在场”的欲望。

四、娱乐——表达的肆意

追求娱乐是人“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某种意义上是出于寻求愉悦和逃避社会控制的天性。网络表情符号除了一部分用于解释传达情绪的基础功能,如今网络中存在的大量风格迥异的表情符号大多是为了娱乐而存在。网民们用轻松、搞笑、幽默、无厘头、低俗等一切方式来进行表达,而这些肆意的表达都成为交流中的一种游戏。单个的网络表情符号就好似单个的镜头,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和含义,但如果进行网络表情符号之间的组合则会产生新的情节,达到单个网络表情符号所无法产生的含义。例如,网络表情符号中的“看到这朵花没”“丢掉不给你”“啪”三种表情形成了一个系列,在对话中贯穿出情节,用让人啼笑皆非的方式表示某种不友好”的行为,可以说是某种“调侃”的行为。所谓在煞有介事和一本正经之间从事着淋漓酣畅的表现,显现平民的智慧和狡猾,使得某些貌似神圣、道德的形象在嬉笑中烟消云散。甚至,用正经的情态演绎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3]。现实生活观念中,分享、赠与等都是美好而值得赞扬的品质,然而网络表情符号展示出“摔到你脸上”等动作与我们值得称赞的品质完全相反,可以说调侃了生活中的美好,给人一种在逻辑常识上的错位,最后达到娱乐的效果。而此时网络表情符号的语境以及本身到底代表什么,已经不太重要,也无人关心,只要看完之后能够达到娱乐效果,该系列网络表情符号的使命就算完成了。

有时人们对于一些事象做出漫画式的描述,似在解构其基本形态,呈现其悖谬,其实正是对于某些事象的认同与张扬[3]。例如,由真实的建筑背景环境加上虚拟的网络表情符号所构成的网络表情包,画面上满是情侣的大街上走过一个身影,而仔细看这个身影的脑袋却是一只狗。这是情人节时微信微博中经常被推送的网络表情图,用来嘲讽“别人成双成对幸福,而你只能是单身狗”。“单身狗”特指没有恋爱对象或者没有结婚的人,与“光棍”近义,在词义上有自贬和自嘲的意味,带有诙谐的色彩。“单身狗”特指“互联网大规模普及后的第一代网民”们,他们刚好达到26—35岁这一晚婚的集中年龄段,该群体数量庞大,受互联网影响最为深刻,而且普遍受到来自各方面压力,外加自身已达晚婚年龄,这些因素让他们产生忧虑。在传统语言环境中,“单身狗”极易让人产生被侮辱或被贬低的感觉,但在网络环境中“单身狗”则没有嘲讽与侮辱的取向。“狗”的印象在网络空间中发生变化,逐渐开始产生符合狗原本形象的意义,例如依赖人、忠诚、机灵、呆萌等特质。所以,“单身狗”一词也自带了关联色彩,可爱和鄙贱产生出一种诙谐,而网络流行词包含着不同程度的民间幽默感,存在戏谑的成分。

以色列学者艾弗纳·兹夫在《个性与幽默感》中说到:一般情况下玩笑的自我保护与在不良社会环境中是不同的。不良社会环境中人与人等级区分森严、群体对立严重、冲突和敌意不能在现实中得到化解,这给他们带来了高度的压力和身心伤害。由此,他们也就更倾向于用玩笑减轻压力带来的焦虑、抑郁和愤怒。“单身狗”所反映出的个人与社会问题也就在娱乐中被一笑而过。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言:“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2]5—6从信息传播角度观察,互联网的出现其实是为民众提供了一个较为通畅的表达途径,民众逐渐进入了相对比较自由而随意的表达状态。网络表情符号具有游戏性与娱乐性等特点,而娱乐可以说是人的本性需求,一定程度上恶搞、搞笑、搞怪成为民众宣泄与表达自我较为便捷与廉价的出口,而游戏恰恰也成为人本质特性的体现。

五、漂移——语境的跨界

语言的产生是为满足表达、交流与沟通的需要,但语言本身具有局限性,并不能完全成为主体表意的工具。于是,“无以言表”“词不达”“宁愿丢掉也不给你”2017年第3期意”“只可意会”就成为理所应当。网络表情符号可以说是新媒介技术发展的产物,作为社会化沟通的中介,它帮助年轻人缓解与避免了语言本身在表达方面的局限,并在不同人群之间逐渐达成约定俗成,以实现便捷的生产、分享与交流。随着交流范围的扩展,约定俗成的规则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同时代与不同语境中,同一个网络表情符号代表的含义也会不同,这就产生了意义的漂移。例如,有人提出:为什么网络表情符号中“挥手”只代表“再见”,而不可以代表“你好”。但当问题提出者聊天时用此表情开场,对方会觉得很奇怪甚至误解。同一个表情,微笑加上摆手,在不同人眼里就有了不同的理解。无论是在语言转换成网络表情符号的过程中,还是在理解网络表情符号的过程中,网络表情符号本身意义就十分模糊。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看到挥手的表情,第一印象是表示,少部分人有不同理解。

网络表情符号的拟像化让网民们在接触符号的第一眼,自然联想起与之相符的动作、表情、情绪。例如,当说“再见”的时候,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是注视、微笑、挥手。而这个动作与日常生活中打招呼的步骤几乎是一致的,而区别可能是口中说的是“再见”还是“你好”。对于部分人而言,“再见”是手高举过头顶左右小幅度挥动,与那些为了引起远处人注意的大幅度摆动不同。因此,这个表情虽然普遍,根据不同人的理解就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如今,“再见”的表情用途颇广,不仅用作告别还可以用于“友尽”。“友尽”是指朋友之间的关系已经走到尽头的意思,所以挥手不再见。联系“友尽”本身使用的语境,“再见”的网络表情符号又能够使用在对某件事极其诧异、无奈、无语以至于不能接受的情形,所以挥手告别。在一些场景中,文字加上“再见”的网络表情符号,更形象有趣地展现了难题带来的困扰,也是面对难题处理友谊关系的一种调侃。

不仅符号本身所指的意义模糊,符号在不同场合下的细微差别也会造成意义的千差万别。例如,网络表情符号“微笑”的笑脸很多情况可以被当作微笑来使用,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却变成了所谓的嘲讽脸。当“微笑”的网络表情符号表现出嘲讽的意义时,微笑表情就改变了原本约定俗成的表示友好的含义,这也正如语言表达中“呵呵”一词,本来是一种友善的微笑,而如今网络中的“呵呵”被用作“无语”“冷漠”或者冷嘲热讽。造成这种意义上的差异是因为表情处于不同语境中,从最初单纯的拟声词逐渐演化得“意味深长”。网络表情符号中的“笑脸”,有时在传递一个笑容,给人高深莫测的感觉,有时却让人不明白真正的含义,也有时表示无话可说,或者对于对方的态度不置可否,表示一种无奈。网络中流行的一句话叫“流言止于智者,聊天止于呵呵”,正是表现了网民们对于“呵呵”一词的无奈,而“笑脸”的网络表情符号有时与“呵呵”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网络表情符号中“笑脸”系列中有“愉快”“大笑”“坏笑”“微笑”四类表情符号,即使都表示“笑”但在表现细节上有所区别,因而会产生认知上的不同。“愉快”与“微笑”从情绪上看并无太大区别,“大笑”和“坏笑”也都传达出笑意里的亲切感,并未给人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笑脸”系列表情中最大的区别就是眼睛,真正的笑是眼睛的变化。所以,网络表情符号虽然是肖似性象征系统,但其在被转化成符号时,往往只是挑选了富有代表性的特征,这会直接导致生活中的细节、情绪特征等信号丢失,因此约定俗成的意义在丢失细节的情形下会产生误差,人们在对网络表情符号做出诠释时就包含了更多主观上的解读。由于认知不同,不同语境中对于网络表情符号的解读也不同,因此表达的意义也不同。

网络表情符号具有约定俗成的特性,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不同语言之间的界限,而成为一种通用性语言,跨越了民族、国家、语言等障碍,仅凭借通用的符号就能进行简单的交流。网络表情符号的解读也引来不少争议,例如在西方国家“双手合十”的网络表情符号表达“祈祷”“祝福”,而在日本却表示“拜托”“谢谢”,而在一些国家却表示“击掌欢呼”。网络表情符号会在不同脉络中转变意义,意义会随着脉络和语言的规则而改变。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符号的世界,是诠释工作让符征与符指之间的关系在符号和意义的生产过程中变得流动而积极[4]38。正如同一个“微笑”表情,在父母那里就只是和蔼的微笑,而在年轻的网民眼中则可能是无奈、生气、冷漠、友好等多种含义。当情境发生变化时,对于表情的诠释也会随之产生变化。网络表情符号与其约定俗成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约定俗成的意义是由人们来赋予的,也会随着时代、环境等变化而变化。

结语

网络表情符号发展至今,已成为网络空间交流必须掌握的“语言”,在虚拟空间的特殊语境中借由主体“书写”完成自由表达和意义阐释,许多互动表达行为主体需要掌握符号背后的意义才能正确表情达意,与别人达成意义共享和情感交流。这使得正确使用网络表情符号的能力,成为网络交流主体必须掌握的文化素养。网络表情符号的产生与意义生产依赖特定的场域,恰恰在于网络互动中交流双方身体的缺席——网络屏幕终端作为一种交流中介,虽然跨越了人际交流在时空上的阻隔,但也让现实空间交流中最生动的表情和声音受到“屏蔽”。网络表情符号的出现是网民主动建构个体身份认同和群体交往关系的结果,是对现实社会中存在交流缺憾的一种补偿:它将现实社会人际交流过程中的表情和声音抽象为图形符号,以模拟的表情和发声动作,来唤起双方对于现实交流情景的想象。正是在这种由想象参与的互动语境中,符号和其意义就这样被生产出来,也被不断赋予新的表意内含,创造出新的符号表征。

详细注释参见原刊。

民俗学论坛

编辑团队

我们

投稿|合作|交流|联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484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