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哀乐,悲伤恐惧是人之常情。人在认识周围事物和与其他人的交往中,总会表现出某种相应的情感,或喜或忧,或悲或恐,或爱或憎,故《素问·气交变大论》云:“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也就是说人的情绪变化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这种现象可以说是一种本能,从生下来就会表现喜怒等。正如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所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弗学而能”。
情志变化引起发梦,在我国很早就已被注意,并且在同神灵托梦等迷信认识的斗争中,对此认识越来越深入。人们从现实做梦中不难体验,梦有时和当天或最近的情态变化有关,有时却和很久以前的情志变化有关,这无疑是由于以往的情志变化被存入记忆的缘故。
情志变化引起发梦,既可因正常的情绪变化所引起,也可因过度的情志变化所引起,而且过度的情志变化较正常的情绪变化易于引起发梦。由于情志变化表现不一,对梦的影响也有差异。喜为心之志,是一个人追求并达到所盼望的目的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当喜乐情绪波动时,就会感到心情愉快,全身舒畅,使气血通调,故《素问·举痛论》云:“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喜的感受不仅见于清醒时,亦可见于梦中,有时梦中之喜正是由清醒时的快乐感受所引起,是醒觉时快乐感受的延续。对于喜可致梦,我国人民很早就有所认识。说明由于喜悦引起发梦这一现象早已为我国古代人民所重视。因喜致梦,可以是一个十分快乐的梦,也可以是一个相反的梦。怒之为梦,常常表现为梦中亦受压抑,或对压抑自己的对象采取清醒时无法采取的手段。忧之为梦,有时与所忧之事相关。悲是由于感伤而哀愤不胜所产生的情志,常由于失去亲人,损失爱物,理想破灭等因素产生。轻者仅仅表现为失望和遗憾,重者则可致哀痛不已。因悲而梦,有时梦象与悲伤的原因有关。思,是最常见的致梦原因。所谓“昼有所思,夜梦其事”,或“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人所共知的现象。但无论认识有何差异,对于思能致梦这一点都是相同的。
因思而梦,其梦象常与所思内容有关。恐是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危险情形时产生的情绪感受。恐常与惊同时产生,但二者又有所区别。恐之为梦,可以表现为恐惧之梦,陈士元在《梦占逸旨》中说:“过恐则梦匿”,就是指在梦中亦表现为因恐惧而到处藏匿。由于恐伤肾可以影响心,故又常伴心悸等症。
惊是突然遇到危险,或碰到出乎意料之外的变化,如目见异物,耳闻巨响等产生的情绪感受。综上,所谓七情致梦,也就是上述人的精神情绪变化而引起发梦。
情绪和意志。
1、情绪可以对心脏产生直接影响,引起多种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等。
2、意志可以影响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处理压力和情感的能力,以及做出积极的改变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
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
科学家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说法。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可以把一切分为矿物、植物、动物三大类。矿物是没有生命的;植物有生命但没有欲觉,只有接受而没有感受;动物有生命有欲望,而且知道“感受”。人是动物,当然具有求生存的基本欲望,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但人毕竟不是禽兽,而是高等动物,是“万物之灵”,比起禽兽的欲望当然要高级得多,也就是说,人类不仅能接受信息,感受信息,而且还能因授受信息而感动、激动、冲动,并理智地加以节制或处理,把动物的欲望发展到情感和理智的高度,而普通动物的欲望和感受只停留在本能的水平上。
王夫之划了两条界限。第一条界限,“诗”和“志”的界限。“志”就是思想情感(“情志一也”)。王夫之指出,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有混淆。“诗言志”,这是不错的。艺术总是要表现人的思想情感。
但是“志”不等于“诗”,“意”佳不等于“诗”佳。八十年代我们国内文艺界有些作家主张艺术的本体就是情感,就是把“志”当成了“诗”。其实情感的表现人人都有,但不能说每个人都是艺术家。
你愤怒的时候可能骂人,你悲伤的时候可能大哭一场,但那不是艺术,别人不会来欣赏你骂人或大哭。当然你会说,骂人骂得好,或者哭得好,也是艺术。这我也承认。但那情况已经变了,变成了意象。
王夫之划的第二条界限是“诗”和“史”的界限。“史”就是历史实录。王夫之认为,“诗”和“史”的性质和任务不同,不能互相代替。
他和明代的杨慎(升庵)一样,反对宋人给杜甫加上“诗史”的桂冠。“鄙哉宋人之见也,不足以言诗。”他认为杜甫那些被宋人称赞为“诗史”的作品,并不是杜甫最好的作品,“于史有余,于诗不足”。
诗和历史实录不一样,它和实录是有距离的。“诗”不是“志”,“诗”不是“史”,那么“诗”是什么呢?“诗”是“意象”。
明代王廷相有一句话:“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王夫之把王廷相这句话作了发挥。诗(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
意象的基本规定就是情景交融。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意象就是一个包含着意蕴于自身的一个完整的感性世界。“意象”和“意”(“志”)是两个性质不同的东西。
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正如《养性延命录》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则将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式列为致病内因。但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
起因
引起疾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中医科学理论认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金匮要略方论》),即六*、七情、饮食劳伤。六*,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毒侵入人体而引发的疾病;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所伤所引起的疾病;饮食劳伤,是指饮食不节,起居不慎等引起的病变。
情志致病与七情太过
人在认识周围事物或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对任何人、事、物,都不是无动于衷、冷酷无情的,而总是表现出某种相应的情感,如高兴或悲伤、喜爱或厌恶、愉快或忧愁、振奋或恐惧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或心情,在正常范围内,对健康影响不大,也不会引起什么病变。《黄帝内经》里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意思是说,一个人有时高兴、喜笑,有时发怒、有时忧愁、有时悲伤,好像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有时候下雨、有时候干燥一样,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内外刺激引起的七情太过,则能导致人发生多种疾病。
喜,指狂喜。旧时有所谓“四喜”:十年久旱逢甘露,千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捐生金榜题名时”。这种突然的狂喜,可导致“气缓”,即心气涣散,血运无力而瘀滞,便出现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一类病症。成语“得意忘形”,即能说明由于大喜而神不藏,不能控制形体活动。清代医学家喻昌写的《寓意草》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昔有新贵人,马上扬扬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岳书传》中牛皋因打败了完颜兀术,兴奋过度,大笑三声,气不得续,当即倒地身亡。可见过喜对人体健康不利。有一个患急性心肌梗塞的女病人,经过住院治疗,病情已经好转。出院的那一天,她突然见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女儿从外地赶来接她,兴奋过度而倒在地上死了。这些例子皆说明,暴喜、大喜、狂喜同样不利于健康。
忧,是指忧愁、苦闷、担心。表现在情绪上,失去欢乐,悲伤恸哭,气怯神弱。轻者,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少言少语,忧郁寡欢,意志消沉,独坐叹息;重者,难以入眠、精神萎颓或紧张,心中烦躁,并会导致咳喘、噎逆、呕吐、食呆、失眠、便秘、阳痿、癫痫等症,甚至诱发癌症或其他疑难重症。俗话说:“多愁多病,越忧越病”,“忧愁烦恼,使人易老”、“愁一愁、白了头”。事实上正是如此,东周伍子胥,因无计闯过昭关,一夜之间愁白满头青发;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才华出众,但由于遭到打击,长期被贬,沉闷、忧郁的贬谪生活,把柳宗元折磨得形容憔悴,体质虚弱,得了毒疮又患霍乱,47岁就含恨长逝了。
怒,指暴怒或怒气太盛。它是由于某种目的和愿望不能达到,逐渐加深紧张状态,终于发怒。可表现为暴跳如雷、拍桌大骂、拳打脚踢、伤杀人畜、毁坏器物。轻者会肝气郁滞,食欲减退;重者便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抖,甚至昏厥死亡。《三国演义》中周瑜是一位“文武筹略,雄姿英发…的将才,但好生气发怒,被诸葛亮“三气”之下,大怒不止而死。当然,若是轻度的发怒,有利于压抑情绪的抒发,有益于健康。
思,思是集中精神考虑问题,但思虑过度也会导致多种病症。其中最易伤脾,脾胃运化失职,则食欲大减,饮食不化,故中医有“思虑伤脾”之说。据《吕氏春秋》记载,齐闵王因为思虑过度,损伤了脾胃功能,以致积食内停,久治不愈,后经文挚用激怒的方法,令其吐出胃中积食而告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大脑高度紧张的知识分子,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和消化道溃疡病,这和中医学的“思虑损伤心脾”的理论是一致的。
悲,是指悲伤、悲痛、悲哀。如幼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或者是失恋;或者是丢失了心爱的珍贵物品,或者是遭劫受灾,等等,都会感到非常难过和伤心,伤心到极点便会变成沮丧和绝望。总之,悲的产生与失去所追求、所盼望的事物和目的有关;悲哀的程度与失去的事物的价值有关。若悲哀太甚,可致心肺郁结,意志消沉。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悲则气消。”悲痛欲绝,还能引起昏厥或突然死亡,容易悲伤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癌症或别的疑难重症。
惊,是指突然遇到意外、非常事变,心理上骤然紧张。如耳闻巨响、目睹怪物、夜做噩梦等都会受惊。受惊后可表现为颜面失色、神飞魂荡、目瞪口呆、冷汗渗出,肢体运动失灵,或手中持物失落,重则惊叫,神昏僵仆,二便失禁,常谓如:“惊弓之乌”。几乎谁都有这样的体验,惊慌时会感到心脏怦怦乱跳,这是由于情绪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的缘故。血压升高,也是最常见的表现,有人特制了一张靠背椅,一按电钮,椅背便立刻向后倾。让受试者紧靠椅背而坐,并测量血压;随后突然按动电钮,椅背立刻倒下,这人突然受惊,血压便骤然上升。科学试验表明,由惊恐所致血压升高,大多表现为收缩压升高,其机理是心脏搏出的血量增加。
恐,是指恐惧不安、心中害怕、精神过分紧张。例如临深渊、履薄冰、人将捕之等。严重者亦可导致神昏、二便失禁。中医认为,恐惧过度则消耗肾气,使精气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调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严重的会发生精神错乱,癫病或疼厥。恐与惊密切相关,略有不同,多先有惊而继则生恐,故常惊恐并提。然惊多自外来,恐常由内生。
综上所述,七情太过可致病。太过,主要指两种情况:一种是情绪波动太大,过于激烈,如狂喜、盛怒、骤惊、大恐等突发性激烈情绪,往往很快致病伤人;另一种情况是七情持续时间太长、过久,也会伤人致病,如久悲、过于思虑、时常处于不良的心境,皆可积而成病。
情的笔顺是点,点,竖,横,横,竖,横,竖,横折钩,横,横。
一、基本解释
1、感情热~。有~。无~。温~。
2、情面人~。讲~。托~。求~。
3、爱情~书。~话。谈~。
二、详细解释
1、(形声。从心、青声。本义:感情)
2、同本义
又如:情熟(亲密);情款(情意诚挚融洽);情悃(情意;感情真挚、诚心诚意);情热(感情深厚);情肠(感情;情意);情悰(情愫;感情、本心;真情实意);
无情(没有感情;不留情);友情(朋友的感情;友谊);情交(情感相通);情好(情谊、交情);情志(情感志趣);情思(思念之情);情切(感情真切)
3、本性
又如:情性(天赋的本性);情心(本性;性情);情尚(性情与爱好);情品(性格);情素(真情;本心);情行(犹品行)
4、情欲、性欲 。
如:情天欲海(情大如天、欲深如海);色情(性欲方面表现出来的情绪);发情期;情尘(指情爱、情欲)
5、爱情
6、实情、情况7、私情;人情;情分
8、情趣、兴趣
情组词:
情不自禁qíng bù zì jīn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人情世故rén qíng shì gù为人处世的道理:不懂~。
合情合理hé qíng hé lǐ合乎情理。
即景生情jí jǐng shēng qíng对眼前的情景有所感触而产生某种思想感情。
不近人情bù jìn rén qíng不合乎人之常情。多指性情、言行怪僻,不合情理。
声闻过情shēng wén guò qíng名声超过实际。
手足之情shǒu zú zhī qíng手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的感情。
徇情枉法xùn qíng wǎng fǎ徇:曲从;枉:使歪曲。曲从私情,歪曲和破坏法律,胡乱断案。
入情入理rù qíng rù lǐ合乎情理:他说得~,大家听得心服口服。
故剑情深gù jiàn qíng shēn故剑:比喻结发之妻。结发夫妻情意浓厚。指不喜新厌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