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是指个体在生命全程中,与重要的人建立的亲密、持久、强烈的认知连接。
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其照顾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因而,最初的研究者把对依恋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母婴相互关系如何随婴儿的成长而丰富和变化的方面。
现在,研究者普遍认为,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提高婴儿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构了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并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依恋理论的核心原则:
1、依恋是一种天生的基本动机
寻求和维持与重要他人的接触是人类终身具备的一个基本动机。“依赖”以往被我们的文化视为病态,应当随着年龄成熟而消失,但事实上它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
依恋和与依恋相关的情感,是亲密关系的特征,是婚姻治疗的实质。这个观点跟人类成为文化动物的演变有关,是一个普遍适用的观点,就像沙吹进眼睛会感觉刺痛一样,每个人都害怕失落和孤单。
2、安全依赖和独立自主是互补的
按照依恋理论,世上没有完全不需要别人的独立,也没有过度依赖这回事。而只有有效的和无效的依赖。安全的依赖有助于建立独立自主和自信心。
安全的依赖和独立自主是一体的两面,而不是分歧对立的。研究显示安全依恋与一贯、明确和正面的自我形且有关。关系愈稳固。就愈能有区分和差异。在这个模式中,健全的意思是维持可感知的相互依赖,而不是保持自足与他人分离。
3、依恋给人一个重要的庇护所
和依恋对象的接触是人类求生存的本能。依恋对象(通常指父母、子女、配偶或爱人)的存在提供了安全和舒适的感觉,而缺乏依恋对象则会造成痛苦和焦虑。和所爱的人在一起,可以使神经系统镇静。
这是人遭遇紧张与损害的天然解药。对任何年纪的人而言,正向的依恋经验创造了一个“庇护所”,缓和外界的挑战与变动所带来的冲击,也提供了人格继续发展的环境。
什么是依恋?依恋具有怎样的特征?这是依恋研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依恋(attachment),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2]依恋的主体是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可以是儿童,也可以是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看护者;依恋的客体或对象一般是能形成对主体的感情呼应并与之建立强烈情感联结的特定个体,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某一特定的群体。
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3]也就是说,依恋是儿童与抚养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感情上逐渐形成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关系。这种情感联结,使得个体在与依恋对象相互作用时感到安全愉悦,在面临压力时通过接近依恋对象获取安慰。作为一种社会情感,依恋的形成与维持既有其内部心理机制,也有其外部行为表现。在婴幼儿阶段,儿童的依恋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固定倾向的行为:(1)想接近某人;(2)与该人分离时紧张不安;(3)重逢时高兴或轻松起来;(4)即使没有紧密接触,也喜欢朝向此人,听其声,观其行,与之交往(Macobby)。[4]总的来说,寻求亲近是儿童依恋的核心与基本的外在行为表现,而强烈的相互依存的情感则是依恋基本的内在心理表征。[5]
与其他社会关系相比,依恋具有一系列重要特征:1、在对象上,依恋具有选择性。儿童倾向于那些能够激起特定情感与行为、满足自身需要的个体,而并非依恋所有人。2、在行为表现上,依恋者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的亲近。依恋母亲的婴儿倾向于偎依在母亲身上或在母亲身旁活动。3、在对个体的心理意义或直接后果上,依恋双方特别是依恋者可从中获得一种慰藉和安全感。它既是依恋行为的必然报偿,同时也是巩固和加强这种依恋关系的情感基础与内在动力。4、在其所具有的强烈的情感意义上,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双方尤其是依恋者的分离焦虑和痛苦。这是依恋的个体意义的另一方面。5、在其赖以形成的基础上,依恋双方具有某种和谐性,他们能保持行为与情感的呼应与协调。
有弹性的变化,才能更好的依恋伴侣。自己的伴侣的选择首先是看重自己的心意吧!就是,这个人是你满意的,要不然,你不会把他定义为你自己的伴侣。那么已经选择了他,他的情况,你应该是清楚的,就是他的人品,性格,他的喜好你都是清楚明白的!就是说他的基本情况要了解。
现在说依恋的定义:白话就是婴儿和其照顾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这是依恋在医学上的定义,仔细分析,依恋是存在母亲和婴儿之间的,是有血缘关系的。那么伴侣之间呢,没有血缘关系,就是因为两人感情好,你就能把你所有的除却亲情和友情的其他的感情放在伴侣身上吗!这是豪赌不是选择。
不是说依恋就不能存在伴侣之间,而是要分清楚这个依恋要存在那些方面,不能是全部,自己内心一定要有能够让自己有足够并且充实的安全感。只有自己是完整的,才能看接下来的依恋。
开篇提的,弹性的变化,这个弹性是根据对方需要的依恋程度,如果伴侣是带有一点大男子主义的,那么可以适当多依恋一点,不是说要完全依恋,而是要看具体面对的问题和情景,如果自己是那种很独立的女性。自己的伴侣希望自己能够多依恋他一点。自己又做不到的话,那么这种情况要和伴侣讲明白。
依恋是一把催化剂,用的好的话,他是能够使感情升温的,用的不好,就是使感情快速走向灭亡的催化剂。
所以依恋这个催化剂要在什么时间用,用量是多少,能够持续时间是多长,效果如何,这些都是要深深思考和值得仔细推敲的。
希望,天下的伴侣们都能运用好依恋,让彼此的感情在依恋能够更上一层楼。
慢慢的夫妻生活在一起的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会产生那种比较深的那种依恋的情感。就是那句俗语的少年夫妻老来伴。我们每当看到那些老年夫妻互相搀扶着,慢慢的在一起,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会慢慢地从他们的肢体语言和行为动作上,读出那种依恋的情感的。
希望每对伴侣都能够知道依恋本身和依恋所隐含的那些重要的意思。
愿每天下的每对伴侣都能最终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份依恋。
依恋关系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人们在亲密关系中对伴侣的依赖和信任。依恋关系根据婴儿时期的依恋经历和后来的生活经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人通常有良好的家庭关系,父母对他们的照顾和关注程度较高,这种依恋关系让他们能够信任自己和对方,有较好的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
2 固执型依恋:固执型依恋的人通常有被忽略或者受到拒绝的经历,这种依恋关系让他们非常依赖对方,希望对方能够回应自己的需求,但往往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3 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的人通常有被忽略或者受到拒绝的经历,他们往往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常常担心伴侣的离开和背叛,需要不断的确认和安慰。
4 避免型依恋:避免型依恋的人通常有独立性和自我保护的需求,他们往往不愿意依赖他人,可能会避免亲密关系或者表达情感。
以上是依恋关系的几种类型,不同的依恋类型对人际关系产生着不同的影响,了解自己的依恋类型及其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小孩跟自己的父母,尤其是跟自己的母亲存在一种非常独特的情感联系 。 在心理学里面,这种现象叫做依恋。 依恋 这种现象有以下4个特点。
①彼此都对对方有强烈的情感联系。(强烈的思念)
依恋的第1个特点是,父母和孩子相互彼此都有强烈的情感联系(或者讲叫强烈的思念)。
这种强烈的情感联系表现在,比方说,一旦你有了小孩,因为一些原因暂时需要你离开小孩身边的时候,你会特别的难过。
与此同时,当小孩见不到自己父母的时候也会特别的伤心。这就是依恋的第1个特点。
父母和孩子相互对彼此都有强烈的情感联系。
②彼此都对对方的反应本能地即刻回应。
依恋的第2个特点是, 父母和孩子都会对彼此的反应本能的做出即刻回应
比方说孩子开心的时候望着父母微笑,如果父母看到了,那么父母会本能的马上报以同样的微笑。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忽视了孩子的微笑,那么孩子这个时候就会变得很失落。
之所以孩子会变得失落,是因为父母跟孩子有强烈的情感联系。( 依念的第1个特点 )
在比方说当孩子不舒服的时候 ,父母也会本能地马上做出其他的一些反应,来缓解孩子的痛苦。
这就是依恋的第2个特点,父母和孩子都会彼此的对对方的反应本能的做出即刻回应
③任何人都无法替代(依恋关系下的)彼此双方
依恋的第3个特点是,一旦建立了依恋关系,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处于依恋关系下的彼此双方。
比方说,无论其他的照料者对这个孩子有多好,其他的照料者都无法替代妈妈这个角色。与此同时,妈妈也很难随便找一个孩子来代替这个孩子。
这就是依恋的第3个特点,在依恋状态下的彼此双方,任何人都无法替代。
④依恋关系是最纯粹的情感关系,无关其他。
依恋的第4个特点是,处于依恋关系下的彼此双方只存在最纯粹的情感关系,而不是利益关系或者其他关系。
虽然有养儿防老的说法,但实际上父母更多的爱的是孩子本人,而不是孩子带来的用处。
与此同时,孩子最看重的也是与父母的情感,而不是父母的养育功能
依恋关系包含许多不同的类型,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依恋关系类型:
家庭依恋:这是人们对于家人的依恋关系,包括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和子女的关系。
友谊依恋:这是人们对于朋友的依恋关系,包括对于同学、朋友、同事等的关系。
情侣依恋:这是人们对于配偶或伴侣的依恋关系。
主人依恋:这是人们对于宠物的依恋关系,包括对于狗、猫等宠物的关系。
物品依恋:这是人们对于某些物品的依恋关系,例如收藏品、家具等。
依恋关系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情感需求,它可以帮助人们感受到安全和支持,并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但是,依恋关系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例如持久的分离焦虑、过度依赖、依恋困扰等。
因此,在建立和维护依恋关系时,应该注意保持平衡,同时尊重彼此的独立性和个体需求。
一个人天赋很好,又能在思维和身体上花很大力气时,这个人就可以锤炼出非常好的能力。
假如人还是在孤独中,那么人很难有幸福感。
幸福感的主要源泉是关系,特别是人际关系。
生命主要有两个维度
依恋的类型
自恋是依恋的对立面,彻底的孤独,会带来彻底的黑暗。
自体客体 :让自体能够伸展、表达自己的能量。母亲相对婴儿是客体,在婴儿这个自体之外,觉得“你好像是我自身的一部分,我可以像控制自己的手臂一样控制你”。让婴儿感觉妈妈好像是他自身的一部分一样好使,婴儿的能量因此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向妈妈去表达了。
依恋最好是在孩子的时候完成,如果是一位成年人,还没有学会依恋,这就会变得很麻烦。这是因为人都是自恋的,而依恋意味着你要低头。
成年人和孩子一样需要情感,但相对有充分的资本可以自恋,或至少去保持自己的骄傲。我能照顾自己,为什么要向你表示低头?就算你再爱我,我还是想保持我的自恋和骄傲,而且我也有能力保持。最好是在孩子时学会依恋,学会低头,学会去信任一个有力量同时又善意的情感对象。
自恋和依恋的重要区别
学会了依恋的人,他会拥抱真实世界;
需要一个不会报复的人,以滋养出这种感觉: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
如果依恋没有形成,该怎么办?
首先,要看破自己重重的心理防御,透过这些复杂的防御,看到自己的初心,也就是我们说过很多次的: “ 我 ” 永远都在寻找 “ 你 ” 。
同时特别重要的是时间累积和空间变换。如果一份关系伤透了你的心,你经过认真考虑,知道这份关系已经没有希望,那么可以变换空间,换一个人去寻找。
同样重要的是当你基本断定,一份关系是OK的,那么,请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关系的基本稳定,逐渐在这个关系中,去实现依恋的完成。
基本稳定的关系背后,依恋完成的背后,都藏着对人性的深刻信任。
而一直停留在自恋中的人,容易呆在自己的世界中,并认为自己的世界才是精神的归宿。
得到
自恋和依恋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学会了依恋的人会拥抱真实世界,而一直停留在自恋中的人容易待在自己的世界中,并认为自己的世界才是精神的归宿。
依恋的形成,需要孩子有一种基本的感觉:妈妈基本上是“好”的,有时候是“坏”的,但“坏”不会淹没“好”;我基本上是“好”孩子,有时候是“坏”的,但“坏”可以被接纳。
如果依恋没有形成,首先要看破自己的重重心理防御,看到自己的初心:“我”永远都在寻找“你”。生命原本的样子就是我们一方面试着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另一方面在寻找情感依恋。
在“听话教育”中长大的孩子,身体容易迟钝,因为身体和自己头脑的链接被切断了,相反,在自由和爱中长大的孩子,身体容易敏感,因为身心合一。
自恋和依恋,还会带来一个很重要的影响——身心分离和身心合一。
得到
如果外部世界是充满敌意的,是“它”的世界,那“我”就会倾向于控制一切,并陷入自恋;但如果外部世界是基本善意的,是“你”的世界,那“我”就会放下控制,把“我”交付给“你”,这就是依恋。
自恋和依恋不仅仅是情感的事情,也是伟大的隐喻。婴儿依恋妈妈,孩子依恋大人,成年情侣依恋彼此,这都是在皈依“你”的世界,“我”之外的世界是何等丰富宽广,而自恋的世界何等孤独狭窄。
我们陷入自恋和控制中,是为了防御外部世界的敌意的“它”,这时我们还需看到我们内在也住着一个“它”。在“它”之世界,我们会切断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选择封闭。
自恋和依恋还会带来身心分离和身心合一。当我们想切断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时,会切断头脑和身体的联系;而当我们愿意和外部世界保持链接时,也会保持头脑和身体的天然链接。
我们与车、船和飞机这些交通工具的关系,的确有自恋与依恋、控制与失控的隐喻。
先在防止晕上做足功夫,例如准备好晕车药等,这让晕的人知道,是有充足准备的;
治疗的核心,是感受身体的感觉,当身体能很好地感受时,就意味着放松和信任就发生了;
治疗的障碍,是一个人在强烈控制中,而这时他的身体和头脑都是紧张的,所以当感受身体没办法进行时,可以让他谈谈,自己在控制什么;
控制都是为了对抗失控,而失控的原始体验,是情感依恋的失败,如果能说出这份失败体验,会很有帮助;
治疗的关键是身边有一个信任的人,对于晕得程度很厉害的人,这是必不可少的。
得到
晕车、晕船、晕机,都是和控制感与失控感有关,背后也有自恋和依恋的深刻隐喻。晕,就是失控感。控制都是为了对抗失控,而失控的原始体验,是情感依恋的失败。
关于胃的不舒服和呕吐,也有深刻的隐喻。在婴儿时,我们必须吃进妈妈的奶水或妈妈给的其他食物,否则就会死。如果婴儿感知妈妈是敌意的,那么他会有恐惧和担心,好像这份食物有毒,他吃了之后会抵触,严重时想呕吐。
整个专栏就在讲两件事:成为自己,找到你。后者就是完成依恋,如果按逻辑来讲,它涉及到这样几个问题:
看到自己对依恋别人的防御;
看到自己对关系的渴求;
在时间累积和空间变换中,逐渐和另一个人,建立起真实、全面而具有深度的情感关系。
一个人假如还在孤独当中,很难感觉到幸福。是的,曾经我我感觉自己是孤独的。认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进入到自己的内心。
对外界对他人是充满的不信任感。即使在两个人的关系当中还是会充满着恐惧。
曾经的自己一度陷入自己的全能自恋之中。害怕失控认为除自己之外,任何人都做得不够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