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做好准备迎接考试了吗心理咨询师栏目诚意整理“2017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之人际关系”,欢迎广大考生前来学习。
2017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人际关系
1、定义: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特点包括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
2、阶段: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稳定交往。
3、自我暴露与深度:自我暴露也称自我开放,指在沟通和交往的时候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奥特曼发现自我暴露的程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按程度由浅到深是情趣爱好、态度、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隐私等四个方面。
4、原则:相互性、交换性、自我价值保护、平等。交换性原则指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得大于或等于失,至少得别太少于失。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的心理倾向,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贬低和否定。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给予肯定与支持。
5、舒茨的三维理论(人际关系取向FIRO理论):(1)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①包容:指与他人接触、交往、相容②支配: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③情感: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2)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就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3)对于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和被动表现两种满足方式(4)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再加上主动与被动的满足方式,就构成了六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取向。即主动包容式(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被动包容式(期待他人接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主动支配式(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被动支配式(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主动情感式(对他人的喜爱、友善、同情、亲密)和被动情感式(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5)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影响①包容需要:儿童与双亲交往少,会出现低社会行为。如果儿童与父母适宜地沟通、融合,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无论群居或独处都会有满足感,并能根据情境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较好②支配需要: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③情感需要:儿童在小时候得不到双亲的爱,经常面对冷淡与训斥,长大后会出现低个人行为。舒茨提出了群体整合原则是用三维理论来解释群体的形成与解体。群体形成过程包容-控制-情感,解体感情不和-失控-难以包容。
心理咨询师考试社会心理学要点(六)
第6节: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 人际关系的类型
知识点:人际关系的概念(识记,领会)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人际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其特点是:
(一)个体性
在人际关系中,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二)直接性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没有直接的接触和交往不会产生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经建立,一定会被人们直接体验到。人们在心理上的距离趋近,个体会感到心情舒畅,如若有矛盾和冲突,则会感到孤立和抑郁。
(三)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人际间的情感倾向有二类:一类是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的情感;另一类是使人们互相排斥分离的情感。
知识点: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识记)
(一)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经过定向、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1.定向阶段来源:考试大的美女我们
包括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及初步沟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
2.情感探索阶段
在此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建立感情联系。随着双方共同的情感领域的发现,彼此沟通越来越广泛,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
3.情感交流阶段
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发生重要的变化。双方的信任感、安全感开始建立;彼此沟通的深度有所发展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此时,双方会提供评价性的反馈信息,进行真诚的赞许和批评。
4.稳定交往阶段来源:考试大
此阶段中,彼此在心理相容性方面进一步拓展;已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的私密性领域,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
(二)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任何个体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他人。喜欢是有前提的,相互性就是前提,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人际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是相互的。
2.交换性原则
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交换的原则是: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人际交往是双方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来源:考试大
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和贬低。由于自我价值是通过他人评价而确立的,个体对他人评价极其敏感。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投以肯定与支持;而对否定自我价值的他人则予以疏离;此时可能激活个体的自我价值保护动机。
知识点:人际关系的类型
知识点: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识记)
美国学者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称自己的理论是基本人际关系取向(FIRO)理论。其要点是:
1.个体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2.人际关系需要决定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它严重问题,如精神崩溃。
3.对于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形式,二者互补。
4.六种人际关系取向。
5.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以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其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影响。
要点: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以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其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影响(识记,领会)
1.包容需要
如果儿童与双亲交往少,会出现低社会行为,如倾向内部言语,与他人保持距离,不愿参加群体活动等;如儿童对双亲过分依赖则会形成高社会行为,如总是寻求接触,表现忙乱,要求给予注意;如果儿童与父母适宜地沟通、融合,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无论群居或独处都会有满足感,并能根据情境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较好;
2.支配需要
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双亲如果过分控制,则易于形成专制式行为方式,如儿童倾向于控制他人,易独断独行;或者形成拒绝式行为方式,表现顺从,不愿负责,拒绝支配他人;或者儿童焦虑过重,防御行为明显。
3.感情需要
如果儿童在小时候得不到双亲的爱,经常面对冷淡与训斥,长大后会出现低个人行为,如表面友好但情感距离大,常常担心不受欢迎,不被喜爱,从而避免有亲切关系;如果儿童生活在溺爱关系中,长大后会表现出超个人行为,如强烈寻求爱,希望与人建立亲密的情绪联系;如果儿童能获得适当的关心、爱护,就会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长大后既不会受宠若惊,也没有爱的缺失感,能恰当对待自己。
舒茨的三维理论在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分解中提出群体整合原则,即群体形成的过程是按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这种循环不断发生;群体分解的原则是反其序,先是感情不和,继而失控,最后难于包容,导致群体分解。
第二单元 人际吸引
知识点:人际吸引的概念(领会)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知识点:影响喜欢的因素(识记)
(一)相似性
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相似性包括:
1.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
2.吸引力的相似。
3.社会地位的相似。
4.年龄的相似。
实际的相似性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
(二)互补
互补对于喜欢也是重要的,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有三种互补:
1.需要的互补。
2.社会角色的互补。
3.人格某些特征的互补如内向与外向。
当双方的需要、角色及人格特征呈互补关系时,所产生的吸引力是很强的;
(三)外貌吸引力
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在形成人际情感中的作用往往是很大的。外貌美容易造成一种好的第一印象,人们容易以貌取人。外貌美能产生光环作用,即倾向认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它的优秀品质,虽然实际上未必如此。
(四)人格品质
美国学者安德森研究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下表是其主要结果。可以看出,排在序列最前面、喜爱程度的六个人格品质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它们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同真诚有关;排在系列最后受喜爱水平最低的几个品质如说谎、假装、不老实等也都与真诚有关。安德森认为,真诚受人欢迎,不真诚则令人厌恶。
(五)熟悉性和邻近性
熟悉能增加喜欢的程度。邻近性指的是,如果其它条件大体相当,个体喜欢邻近的人。熟悉性和邻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处于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们,见面机会较多,容易产生吸引力,使他们的心理空间距离拉近。常常见面容易彼此了解,因而相互喜欢,但是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即过低与过高的交往频率条件使彼此喜欢的程度都不高,而中等交往频率条件下,彼此喜欢程度较高。
第三单元 人际互动
知识点:人际互动的概念
知识点:人际互动的形式:合作与竞争
1.合作及其基本条件
2.竞争及其基本条件
3.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要点:合作及其基本条件(领会)
合作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其基本条件是:
1.目标的一致;
2.共识与规范——合作双方对共同目标,实现途径有基本一致的认识,并在合作过程中遵守双方共同认可的社会规范;
3.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
以上基本条件只有在合作者双方人际互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要点:竞争及其基本条件(领会)
竞争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其基本条件是:
1.只有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才能形成竞争;
2.目标是较为稀有或者难得;
3.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一方赢另一方输),也可能出现双赢结局;
4.竞争是有理性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
要点: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识记)
社会心理学者多伊奇提出一种解释产生竞争与合作的理论——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认为,个体行为的目标或手段与他人行为目标与手段间如存在相关依赖关系,他们之间就会产生相互作用。当不同个体的目标与手段之间存在积极的、肯定性关系时,即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采取某种手段实现目标时,个体的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他们之间是合作关系。当不同个体的目标手段存在消极或否定性的依赖关系时,即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不能达到目标或实现手段时,自己的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他们之间是竞争关系。
奥尔特曼和泰勒认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从交往及情感的由浅入深,需要经过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根据交往双方的情感卷入水平、自我暴露水平的不同,奥尔特曼(1973年)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需要经历四个阶段,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情感卷入和交往由浅入深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交往双方通过采用自我暴露的方式来增加相互间的接纳性和信任感。自我暴露水平越高,表明人际关系交往水平越深。
一、定向阶段:
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和初步沟通等心理活动。
二、情感探索阶段:
随着双方共同情感领域的发现,双方沟通也越来越广泛,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也逐渐增加。人们的话题仍避免触及别人私密性的领域,自我暴露也不涉及自己基本的方面。
三、感情交流阶段:
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个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此时的人际关系安全的安全感已经确立,谈话也开始广泛涉及的自我许多方面,就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四、稳定交往阶段:
人们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自我暴露也更加广泛深刻,可以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个人领域,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一段过程中,彼此借由思想、感情、行为所表现的吸引、排拒、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互动之关系,广义的说亦包含文化制度模式与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人们心理上的距离远近、个人对他人的心理倾向及相应行为等。
人际关系的好坏反映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的心理满足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人们所结成的大部分社会关系,可以分成使人的物质、精神需要得到满足的酬赏性关系和破坏这种满足的处罚性关系。
因满足与不满足程度的差异、人们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可以形成一个连续分布的区间,制约着人际关系的亲疏情感。
婚姻出现情感问题找心理咨询师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很多人虽然已经察觉婚姻出现问题,但却无法正视这一问题,女人内心期望男人良心发现,期望裂痕自动愈合,对裂痕的规避是人之常情,但这也导致你在这个阶段的婚姻中,只能处于被动的位置,不正视问题会让裂痕在你们的感情中生根发芽,你们无法相互倾诉,相互理解,你也无法用行动让感情升温,问题出现的第一刻,你要做的不是逃避,而是面对它。
如果一直埋藏在心里,即使不明说,但在日夜的相处和累积中,问题会被引燃和爆发,修复婚姻的步骤都是要断联、冷处理,给自己一个时间提升,让对方降低心理防线,让他对感情进入重新考察期,但是断联只会让他产生抵抗心理,从而更想离婚,而我们原有的情感基础会呈现一种消耗的状态。
一方对另一方的认知一旦产生了,就会遵循内心的想法,从各方面说服自己,而我如果一直跟他联系,在他的潜意识里就会对我产生一种预期,保持他对我认知的时刻刷新。
当然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去做,可以找豚海心理咨询对于两性的情感咨询有很多经验,可以客观的分析两人之间出现的问题,帮助更好的化解矛盾,让情感更加稳固。
我是看到广告到店后可以领取免费心理测评,怀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体验一下,没想到老师和蔼可亲、也非常专业,首先了解了我个人情况,还签了保密协定,这个非常赞,确实效果不错,老师引导我去探寻内心真实的想法去认清自己,然后给予意见和建议
没有百分之百的挽回率
正规的情感挽回,是有着科学依据的,而且要大量的运用心理咨询的知识和技术。专业的情感挽回跟其他心理咨询服务是一样的,都是基于个人的心理需求、性格以及情感历史,进行一系列全面且深度的分析。一个专业的情感咨询师,对全局有精准的分析和预判能力。也只有这样的咨询老师,才有资格指导你,给出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操作。而在能不能挽回这件事上,一个合格的情感咨询师都会告诉你,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咨询师指导力、自身感悟力,对方抗力。他不会跟你保证百分之百的效果,但是一定会让你有新的发现,用更健康的方式去面对那段逝去的感情,去修复、以及挽回。
挽回,是一个二次了解的过程
专业的心理咨询能为你做什么?1、了解你寻找深层次的原因,为什么你在这段感情中感到痛苦,闹到无法挽回的地步,却又舍不得?
2、了解对方基于对对方的了解,了解两个人思维模式的差异,沟通方式的差异等等,让你更好的理解另一半。
3、了解亲密模式恋人之间相处,因为各自性格不同,所以拥有独特的亲密模式。比如女生想看对方的手机,表面上是女生希望对方与自己更亲密,但事实上是女生喜欢侵入对方的边界。刚开始男友或许因为跟女生在一起感到自己被需要、被依赖,很有价值感,但当多次被女生侵入他的边界后,男友也就不自觉地把自己保护起来,并且通过各种方式来跟女生保持距离。
4、处理情绪每一个失恋的人,最难管理的就是自己的情绪。只有把情绪调整过来,才能去进一步挽回!哭泣和哀求是不能打动人的,甚至会让人厌烦。
5、制定挽回策略基于前期的资料和了解,制定适合你的情感挽回策略。用错误的方式,去挽留一个深爱的人,结果只能带着遗憾离开。我们寻寻觅觅,遇到一个合适的人实在不容易。不要轻易放弃一个曾经合适过的人。或许以后,你再也不会奋不顾身了。再坚持一下,尝试一次,或许一切都会不一样!
何时不迷茫朋友你好;
1 既然,你准备做心理咨询,首要的、第一位的问题是树立绝对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改变、相信心理咨询师的水平。
2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会引导你怎么开始的。我引导来访者这样开始;从你记事开始,谈谈你的经历吧,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不必回避什么。
3 在和咨询师交流的时候,注意两点;一个是自己的困惑,这个必须谈。另一个就是自己的探索,自己对问题的分析、看法,这个必须谈。
这句话可能是女生在旅行途中发的朋友圈,表达了她对旅行中的感受和心情。具体含义解析如下:
天很蓝:表示天空非常晴朗,色彩鲜艳,给人一种清新明亮、心情愉悦的感觉。
水很绿:可能指海水或湖水,也许是她所在地方的水质非常好,颜色清澈透明,让人看起来很舒服。
我很热:这个“热”指的是身体发热或者感到身体不适,可能是因为天气比较炎热或者因为长时间旅行造成的身体不适。也有可能是一种口语化表达方式,表示自己非常兴奋、激动或者期待等等。
碎片试营业:这个词组暂时无法确定具体意义。它可能指旅程中发生过一些小事情或小插曲,也有可能是某个景点、餐厅或商店推出了试营业活动。此外,“碎片”和“试营业”也可以被理解为这次旅行的某个特点或元素。
总之,这段文字主要表达了女生在旅行中的感受和心情,同时也带有一些口语化和幽默的表达方式。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做到爱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达到“不教而教”,爱成了维系师生间教育的纽带。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过:“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爱构筑教育的生命线。如何体现师爱,让每一名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获得充足的发展,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前提——明确师爱的内涵,营造师爱的氛围。
师爱是平凡而伟大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由衷的热情,是一种自我牺牲、依恋不舍的道德情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缘于爱的”,作为爱,她具有高度的责任性(从培养民族接班人的高度出发)、高尚的无私性(如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师爱又是对学生成长全方位、全过程殷切的关爱和呵护。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呵护儿童。”爱生的心,是唤起交流的激应器,是抚慰心灵的秒方。曾经见过这样一段话:“教师是船长,于浪谷潮尖,急流险滩导航掌舵,将年轻的水手送往希望的大海、成才的彼岸。”教师是船长,更是园丁,精心的培育着祖国的希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或许这就是对师爱最好的阐释。
如何在教育实际中营造师爱的氛围呢?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本位论,蹲下身子去看待学生,明确教育是唤醒,而不是对学生的给予;其次,要注重营造好“大家”,做好“家长”民主管理。通过组织各种类型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认识自我;再次,教师要细心、耐心的帮助每一位学生
从细小处入手,发现学生的优点、缺点,给予表扬或帮助改正,给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最后,注重教育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师只有无私的去爱学生,对学生慈爱,才能激起学生感情上对教师的敬爱。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师信道,本文来自文秘家园赢得教育。
二、关键——体现师爱的公正性,做一名阳光的使者。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期待教师对自己作出评价超越了父母的评价。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保护期”阶段,他们期待教师具有慈母严父与知识传播者、教育者的多重身份。(不论其个性的强弱,成绩的好坏,道德品质的差异)然而在我们的身边,许多教师依旧放不下师道尊严:在教学上,对于处于落后的学生,没有去分析原因,因材施教,却是板着面孔,横眉怒目,不管学生的接受于否一味空洞的说教;在班级管理上,对品行较差拖班级后腿的学生,更多的是机械呆板的纪律约束。
一段时间下来,这些学生不是惧怕学习,就是行为变的更难以约束,与老师成了相对立的一派。造成这种原因的关键就是缺乏爱。爱如阳光,记得全国模范教师窦桂梅这样说过:“哪怕天底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学生,做教师的也要眼含热泪欣赏、拥抱、赞美他。”教师应同阳光的使者一样,用坦荡的胸怀去认同、信任、激励每一位学生,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让他们无一例外的均衡的享受阳光的温暖。如春风一缕,扬起他们信心的风帆,去劈波斩浪驰向希望的彼岸。让我们每一位教师牢记这句话“要教师阳光到别人心里去,先得自己心中有阳光。”(罗曼罗兰语)
三、重点——把握师爱的教育性,注重引导催化。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师爱如同和煦的春风,无声的'拂过学生的心灵。她要求教育方法的改变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润物无声指的是在进行感化时无刻意教育的痕迹,朴素自然,了无声息,但效果极佳。教育学生无不出自爱的目的,但惟有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获得润物无声的效果。
班上
有个调皮的学生,恣意妄为,我行我素,学习成绩不理想,不遵守校纪校规,多次与同学打架,很难管住他。在一次学校的队列队形韵律操比赛中,班级未能获得名次,他很难受。通过这一点,我发现他具有了很强的集体荣誉感。抓住这个机会,我给他写了一张卡片,委婉的提出了他身上的优缺点。
接到卡片后,我发现他对待他人不再那么蛮横,态度改变了许多。后来我又了解到,他由于父母事情忙,缺少管教,之前老师因为他的成绩差,又不太在意他,久而久之养成了这个不良习惯。经过几次私下交流,他慢慢的改变了:开始听老师的话,行为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自信心也重新树立起来。他重新获得了同学的认可,融入了充满爱的集体当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意图应隐蔽在美好的、毫不拘束的氛围中。”教师应化粗暴的批评斥责为关爱与信任,这样才能于无声中收到良好的效果。由此我想到:课堂上学生表现出色时,给予一个微笑;开小差时,给予一个微嗔……这些就如同滋润心灵的春雨,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达到教育的效果。
四、走出师爱的误区,领悟探索师爱的深刻、崇高。
师爱是崇高的,深刻的。他要求教师以人格、文化、智慧、情感去影响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感受,而不是装摸做样的平易近人,是建立在平等与真诚的基础上的。
由于教育对象的众多,在教育过程中,多数的教师只注重抓两头、促中间。这种做法的结果是:好的学生获得了教师多数的爱,大部分学生被遗忘,他们成了阴暗的一角,给他们带来一种失落。为此,教师必须兼顾全体对象,全身心的投入,爱护、关心、帮助每一位学生。让教师真正成为全体学生的贴心人,让师爱成为教育的润滑剂、催化剂和黏合剂。
师爱是一名教师真心(对教育事业的挚爱),真情(对学生无比的关爱)的融合,是值得每一位教师用一生的心血去追求的。她作为教育的纽带,架起了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维系着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影响教师道德修养的差异。
每一位学生都需要教师的爱。让我们从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罗森塔尔效应”中得到启示,自觉的在教育实践中,毫无保留的施展自己的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