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约派代表人物有哪些?

婉约派代表人物有哪些?,第1张

婉约派代表人物有:

1、李清照:

李清照,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2、欧阳修: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3、晏几道:

晏几道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4、张先:

张先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判官。皇祐二年,晏殊知永兴军,辟为通判。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5、柳永:

柳永,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著有《安陆集》,长调颇多。

 张先之父张维,好读书,以吟咏诗词为乐。张先于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明道元年(1032年)为宿州掾。康定元年(1040年)以秘书丞知吴江县,次年为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祐二年(1050年),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四年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嘉祐四年(1059年),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年)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此后常往来于杭州、吴兴之间,以垂钓和创作诗词自娱,并与赵抃、苏轼、蔡襄、郑獬、李常诸名士登山临水,吟唱往还。

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原文:

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翻译及注释

翻译 晚上恋人相会在花前月下,可很快就结束了,痛恨那些阻止我们的理由。酒醒之后,美梦断了,花儿谢了,月亮也有些黯然失色。花开不败,月亮也会升起,我们的心思也会永远一样。这个时候,多希望我是杨柳的枝叶,这样就可以一直和春风相伴随了。

注释 诉衷情: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又名《一丝风》、《步花间》、《桃花水》、《偶相逢》、《画楼空》、《渔父家风》。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三十三字,平韵、仄韵混用。双调四十一字,平韵。苦恨:甚恨,深恨。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达更进一层的意思。绊惹:牵缠。

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鉴赏

 词表现了不甘屈服于邪恶势力的美好爱情,表现出不幸命运中心灵的高贵、圣洁,表现出苦难人生中一对情侣的至爱情深,堪称爱情词中的千古绝唱。

 全词从上片的悲怆沉痛转向下片的美好期待。心灵升华,笔力不凡,波澜起伏,感人至深。词中用「花」、「月」的形象贯穿而成,既写了「花前月下」的相恋,也写了「花谢月朦胧」的爱情受阻,还写了「花」不尽,月无穷的美好祝愿。随着花月意象所呈示的象征意义的流转,词人情感精神所经历的曲折变化也凸现出来。

 起首一句缅怀昔日两人相恋的幸福情境。花前月下相逢,原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但句中插入一「暂」字,便暗透出一丝悲意。次句进一步点出恋人隔绝、欢会难再的现实。「苦恨」二字叠下,足见词人痛苦之深重。接下来「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用比兴的手法,喻说爱情受阻的现实。「酒醒」,有「愁醒」之意。「梦断」,喻往事已成空,而「花谢月朦胧」,则见证昔日美好爱情的春花已经衰谢,明月已经黯淡,竟成为情缘中断的象征。「何况」二字,强调好事难成,不仅写恋人隔绝,而词情因之倍加悲怆沉痛。

 过片以千钧之力,从悲怆沉痛中陡然振起,将词情升华到一个美好的境界。「花不尽,月无穷」两句是对偶,用比兴:花不尽,是期愿青春长;月无穷,是期愿永远团圆。紧接着,迸出「两心同」,则是坚信情人与自己一样对爱情忠贞不渝。由此可见恋人之间的离别,决非出于心甘情愿,实有难以明言的隐痛,则爱情实为横遭外来势力之摧残可知。衰谢了的春花再度烂漫,而且永远盛开;黯淡了的月亮再度光明,而且永远团圆。这是美丽的幻境,也是美好的期愿,这些要升现词人破碎痛苦的心中,需要的正是「两心同」这种极大的力量。如果没有对情人无比的爱和最大的信任,是决不可能产生这种精神力量的。作者《千秋岁》词云「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可以注解「两心同」的深刻意蕴。「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词人把甘为挽回春天即挽回爱情而献身的意愿,寄托结笔这优美的比兴之中。

 综上,此词通过叙写一段横遭挫折的爱情,表现了词人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同时也表现出一种美好期望不断升华的向上精神。宋晁补之评张先曰:「子野韵高」,乃深透之语。

诗词作品: 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 诗词作者: 宋代 张先 诗词归类: 爱情

  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

 宋代:张先

 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译文

 晚上恋人相会在花前月下,可很快就结束了,痛恨那些阻止我们的理由。酒醒之后,美梦断了,花儿谢了,月亮也有些黯然失色。

 花开不败,月亮也会升起,我们的心思也会永远一样。这个时候,多希望我是杨柳的枝叶,这样就可以一直和春风相伴随了。

  注释

 诉衷情: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又名《一丝风》、《步花间》、《桃花水》、《偶相逢》、《画楼空》、《渔父家风》。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三十三字,平韵、仄韵混用。双调四十一字,平韵。

 苦恨:甚恨,深恨。

 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达更进一层的意思。

 绊惹:牵缠。

鉴赏

 词表现了不甘屈服于势力的美好爱情,表现出不幸命运中心灵的高贵、圣洁,表现出苦难人生中一对情侣的至爱情深,堪称爱情词中的千古绝唱。

 全词从上片的悲怆沉痛转向下片的美好期待。心灵升华,笔力不凡,波澜起伏,感人至深。词中用“花”、“月”的形象贯穿而成,既写了“花前月下”的相恋,也写了“花谢月朦胧”的爱情受阻,还写了“花”不尽,月无穷的美好祝愿。随着花月意象所呈示的象征意义的流转,词人情感精神所经历的曲折变化也凸现出来。

 起首一句缅怀昔日两人相恋的幸福情境。花前月下相逢,原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但句中插入一“暂”字,便暗透出一丝悲意。次句进一步点出恋人隔绝、欢会难再的现实。“苦恨”二字叠下,足见词人痛苦之深重。接下来“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用比兴的手法,喻说爱情受阻的现实。“酒醒”,有“愁醒”之意。“梦断”,喻往事已成空,而“花谢月朦胧”,则见证昔日美好爱情的春花已经衰谢,明月已经黯淡,竟成为情缘中断的象征。“何况”二字,强调好事难成,不仅写恋人隔绝,而词情因之倍加悲怆沉痛。

 过片以千钧之力,从悲怆沉痛中陡然振起,将词情升华到一个美好的境界。“花不尽,月无穷”两句是对偶,用比兴:花不尽,是期愿青春长;月无穷,是期愿永远团圆。紧接着,迸出“两心同”,则是坚信情人与自己一样对爱情忠贞不渝。由此可见恋人之间的离别,决非出于心甘情愿,实有难以明言的隐痛,则爱情实为横遭外来势力之摧残可知。衰谢了的春花再度烂漫,而且永远盛开;黯淡了的月亮再度光明,而且永远团圆。这是美丽的幻境,也是美好的期愿,这些要升现词人破碎痛苦的心中,需要的正是“两心同”这种极大的力量。如果没有对情人无比的爱和的信任,是决不可能产生这种精神力量的。作者《千秋岁》词云“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可以注解“两心同”的深刻意蕴。“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词人把甘为挽回春天即挽回爱情而献身的意愿,寄托结笔这优美的比兴之中。

 综上,此词通过叙写一段横遭挫折的爱情,表现了词人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同时也表现出一种美好期望不断升华的向上精神。宋晁补之评张先曰:“子野韵高”,乃深透之语。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词选讲

张 先

作者简介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今属湖北),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1078)卒,年八十九。张先以词名,与柳永齐名而韵更胜。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韵味隽永。有《张子野词》二卷,又名《安陆词》。今人吴熊和、沈松勤有《张先集编年校注》。

天 仙 子

时为嘉禾小倅[1],以病眠不赴府会。

题解

《天仙子》,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此词为伤春怨别之作,风格闲雅优游,写景出色。“云破月来花弄影”尤为人所称道,张先因此句与另两句“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坠风絮无影”,而被称为“张三影”。

《水调》[2]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3]池上暝[4]。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张先集编年校注》)

注释

[1] 嘉禾小倅:张先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出任秀州(今浙江嘉兴)通判之职。倅:宋时州府长官之副职。

[2] 《水调》:唐代流行的曲调名。唐杜牧《扬州》诗:“谁家唱《水调》。”自注:“炀帝开汴河,自作《水调》。”

[3] 并禽:鸳鸯,因为鸳鸯雌雄相随而得名。

[4] 暝:日落,天黑。

集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学生佳作赏析

如烟往事,怎堪回首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赏析

此词是北宋词人张先所作,其词与柳永齐名而韵更胜,擅长小令,亦作慢词,因“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坠风絮无影”三句,人称“张三影”。本词便是一首小令,作于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不同于其他词“男子作闺音”的代言体,完全是词人自己的真情实意,当时的张先五十四岁,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暗想从前纵情声色、诗酒风流的生活,再到如今的老来迟暮,只剩“往事后期空记省”。

上阕,词人直接言情。在悠悠的《水调》曲声中,词人一个人喝着闷酒,想消去心中的几分愁绪,但正如李太白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就算经过一番迷醉,梦醒时愁绪仍旧萦绕在心间。是什么样的愁,竟叫词人如此难以释怀?

是“送春春去几时回”。词人临老伤春,面对春天如落花流水般逝去,词人无法挽回,只能无奈惜别,反复追问其何时能再回来。同时“春”又有青春年华之意,词人在此不仅感叹年华的流逝,也追忆着当时的年少风流。“临晚镜。伤流景。”这“晚”,既是指此时天色之晚,又暗指词人晚年之晚,此时此人,又叫人怎不想起过往的美好景致、盛情韵事,却也感伤时光的逝去之快,物是人已非。“往事后期空记省”,往事历历,过后纵有千般期许,如今也只有徒自回想感悟,平添几分凄苦。

下阕,词人借物言情。“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缠绵的鸳鸯此时在夜色笼罩的池边小洲上相依相偎地入眠,风起,云雾散开,恰好投下一道月光来,而花枝也在月光下摆弄它的倩影。这“鸳鸯”“月弄花影”皆是如此美好,词人以沙禽和花自喻,既是对过去情事的怀念,又反衬出词人如今形影单薄的惆怅。“云破”一句是本词的词眼,“破”“来”“弄”三字以拟人的手法使静的云、月、花、影都富有动态美,形象跃然眼前。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中评论:“‘云破月来’句,心与景会,落笔即是,着意即非,故当脍炙​‍‌‍​‍‌‍‌‍​‍​‍‌‍​‍‌‍​‍​‍‌‍​‍‌​‍​‍​‍‌‍​‍​‍​‍‌‍‌‍‌‍‌‍​‍‌‍​‍​​‍​‍​‍​‍​‍​‍​‍‌‍​‍‌‍​‍‌‍‌‍‌‍​。”“重重”三句,词人起身拉上重重叠叠的帘幕,将烛灯紧密地遮挡住,屋外的风依旧吹拂着,而屋内的词人的心却开始沉静下来。“明日落红应满径”,想到明天清晨,走在屋外小径上,满目所见,应该是落花遍地。此句表面上是写花谢,实为词人自己的落魄写照。

全词语言工巧,情韵沉郁,刻画出一个风流才子老来的感时伤春之情。浅读此词,我仿佛与词人产生了共鸣,虽有“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嫌,但于如今的我而言,大一的生活已临近尾声,而我却还沉浸在对当初高中生活的回忆中,当年的那间教室,那张课桌,那个人,现在已离我远去了,不知何时才能再相会。时间如白驹过隙,轻轻地在人们的谈笑声中流过,只在我心中留下了些许的遗憾和伤感。走在校园的小径上,四周的长凳上都坐着缠绵相偎的情侣,我独自一人行在这夜色的朦胧中,背影渐逝。

(阙文 20134242 2013级生工2班)

简评

作者从词人和此词的背景进行赏析,能够更加贴切张先创作时的内心想法。文末由词及己,张先词中的伤感印染在作者心中、笔下。

#诗词鉴赏# 导语《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是宋朝词人张先的作品。这首词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用铺叙的手法把春郊月夜、柳花烟渚,以及此背景上活动的人物,描写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下面就和 一起来了解下张先的这首诗词,欢迎阅读!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宋•张先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赏析

 张先这首《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单从题目上看就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白乐天的《琵琶行》,尤其是下阕的“玉盘大小乱珠迸”,更容易让人联想到《琵琶行》里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两者形相似,神也近,不同之处是白居易对琵琶琴声本身的描写着墨更多,手法也更夸张飘渺,张先则是在景色描写上更胜一筹。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是对黄昏时水岸环境的特写。这二句,乍一看写得有些稀松平常,作者只是将眼前之景,直率写出,了了两句,淡墨一痕,并不能让人眼前为之一亮。但这两句的妙处也正在这里,以平淡的句子化入意境,才见功力。尤其是“堕絮”加了“无影”二字,最是生花之笔,整个画面立即就灵动起来。你看那柳絮身子飘忽,动作轻盈,兼有形神之妙,而且随着微风吹拂,花絮到处翻飞,微暗的树荫中,依稀看见它们游荡回转,若隐若现,忽有忽无,一点影子也不留在地面,真有一种捉摸不定的妙趣。

 这句词是张先的得意词句之一。《古今诗话》载:“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此余平生所得意也。’(《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可见此句亦为作者的得意之作。

扩展阅读:张先的简介

 张先之父张维,好读书,以吟咏诗词为乐。张先于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明道元年(1032年)为宿州掾。康定元年(1040年)以秘书丞知吴江县,次年为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祐二年(1050年),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四年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嘉祐四年(1059年),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年)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此后常往来于杭州、吴兴之间,以垂钓和创作诗词自娱,并与赵抃、苏轼、蔡襄、郑獬、李常诸名士登山临水,吟唱往还。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

 《宋史》无传,《宋史翼》卷二六载其事。著有《张子野词》(一名安陆词),存词一百八十多首。

 北宋词人张先,号子野,诗句精工而受人称赞。《古今诗话》中说:“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子野曰:‘何不日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此余生平所得意也。"后来,人们就称呼他张三影。

扩展阅读:张先的文学创作

 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他以登山临水、创作诗词自娱。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郁。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词写得很有情韵。《一丛花令》中有“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之句,比拟新颖而饶有风趣,可谓刻划闺中怨女的心理活动极为细腻而又生动,从而拥有“桃杏嫁东风郎中”的雅号(具见阿袁《宋词故事——意中人欲弄花影》)。贺裳在《皱水轩词话》中评此词尤为「无理而妙」。他的诗歌在当时也享有盛名。

 其词意韵恬淡,意象繁富,内在凝练,于两宋婉约词影响巨大,他是使词由小令转向慢词的过渡过程中的一个不能忽视的功臣。张先词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善于以工巧之笔表现一种朦胧的美。他以善于用“影”字。宋祁很赞赏他〔天仙子〕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称之为“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遯斋闲览》)。清末词学理论家陈廷焯评张子野词云:“才不大而情有余,别于秦、柳、晏、欧诸家,独开妙境,词坛中不可无此一家。”(《词坛丛话》)陈廷焯又称:“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前此则为晏、欧、为温、韦,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秦、柳,为苏、辛,为美成、白石,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适得其中,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越亦不似豪苏腻柳。规模虽隘,气格却近古。自子野后一千年来、温、韦之风不作矣。亦令我思子野不置。”(《白雨斋词话》)恰当地指出了张先在词的地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192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