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在幼儿园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陶冶幼儿的思想情操,提高幼儿的情趣,使幼儿树立美妙的理想,在幼儿园五大领域中有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要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感受音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幼儿对音乐产生情感,对教师产生好感,才能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创造一个平等、互爱、轻松、愉快直至教师与孩子间相互需要得到满足的和谐气氛,达到开发情商的作用。
二、在感受、理解音乐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表现力
在音乐活动中注意培养幼儿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幼儿的表演潜能,使他们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中使幼儿享受到美的愉悦,感受到情感的陶冶。
三、发展幼儿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能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各种音乐所表达的形象、意义,最终用自己认为最适合的动作和声音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同时进行即兴创造和创作实践活动(音乐律动,舞蹈),创造出属于孩子们自己新的音乐过程
关键词 音乐教学;感受;表现;创造
“音乐是人类文化绝不可少的部分,对于一个缺少了音乐的人来讲,他的文化是不完善的。没有音乐的人是不完全的人”。这就清楚地表明,在任何教育活动中一定要包括有音乐教育”。音乐活动在幼儿园五大领域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在幼儿园教育中起着其他领域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拿音乐艺术来说,它以婉转悠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奏、丰富多采的音色、醇厚明亮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织体,严密完美的交织在一起,以它特有的方式撼动人们的心灵,对幼儿内心世界产生直接的感应作用。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懂得创造美、表现美、欣赏美的重要意义,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实践、创造美,进而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下面是我在音乐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托尔斯泰说:“作文就是把自己体验到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为这感情的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狄德罗说:“ 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积极的情感能产生情感驱动力,鼓舞人们去行动,产生情感效能。情感是作文的源泉,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生命。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索:
1巧设悬念,诱发情感
评书、相声、魔术、小品要想扣人心弦,都离不开悬念,即行话所谓的“包袱”。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平就是有曲折,起波涛。怎样做到这一点?巧设悬念,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巧设悬念”就是在作文中设置一定情节后故意不揭开谜底,写出结果。这种方法,可以紧紧吸引读者的目光,让读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沿着作者巧布的谜局读下去。当然,设置悬念时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符合人物性格,否则就会显得虚假。如果作者能在记叙类作文中巧妙地设计出扣人心弦的悬念,就可以使读者产生追根究底的阅读冲动,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神奇的构思效果。构成文章悬念的技巧一般为“起悬――垫悬――释悬”。此外,还可以运用“误会法”“巧合法”等,以凸显矛盾,增加波澜,从而深化主题。
2以情传情,情感共鸣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写作活动中的催化剂……一个没有写作热情,对客观事物毫无情感体验的人,是写不出什么好作品的。”由此看来,只有将情感渗透在写作的各个环节,才能使写作真情流露,使文章鲜活灵动。因此,不断地引导学生调动情感、积累情感、丰富情感,乃是作文教学之本。教师要拥有童心,回味童趣,驻守童真,用自己不泯的童心去感染学生,一句真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灿烂的微笑,甚至是一次激动的啜泣,都会生动传神,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在流露真情的同时,还要善于捕捉时机为学生创造表露真情的氛围,如在班级获得荣誉称号后的集体欢呼,在某个所谓“差生”做出精彩回答后的热烈鼓掌,在大扫除时的互相帮忙,在遇到误解又得到支持后的开心一笑……学生从生活中具体的人、事、物、景,得到喜、怒、哀、乐的亲身体验,得到诸如生命价值、人间真情、做人真谛、生活激情等的感悟,有了弥足珍贵的“情感积累”后,再加上语言文字、作文章法方面的知识积累,就会内化为个人的语文素养。动笔习作时,就有了一股股源源不断的“活水”,就会催生出一篇篇说真话、诉真情,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好习作。
赞科夫也说过:“我们要激发学生的独立的探索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好的情绪使学生振奋,而坏的情绪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表达难度较大的作文,有时还要立足学生,实现教师经历和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情感互动。例如在一次自由习作中,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我最快乐的一天》,但文中却没表达出快乐,评讲时我决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拨动他们情感之弦。我对学生们说:“老师也有过最快乐的一天,你们想听吗?”学生们一下子来了精神,齐声说:“想!”当我讲到多年失去联系的好友突然送来端午节祝福,电话中那种久别“重逢”的激动,嘘寒问暖,聊了一个钟头,学生不由得发出“哇”的赞叹;当回忆起和好友一同学习、玩耍的美好时光时,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甜甜的微笑,充满了快乐和幸福。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语言的神奇魔力――虽然他们没有经历我的故事,却被我的快乐深深感染着。我刚讲完,学生就好奇地问:“真的吗?”我肯定地说:“真的!”只有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勤于思考,记录下自己的体验,才能写出真情实感,作文的情感其实就是作者与读者心灵的碰撞。
在我的引导下,几个反应快的孩子高高举起了手。他们这次讲的明显比作文本上好多了,不光取材广泛,在言词中无一不流露出自己的情感,有的不光神采飞扬,还手舞足蹈,甚至讲到高兴处有同学还笑出了声。可见,只有真情的自然流露,才会写出一个真实的世界、一个真实的自我,也才会塑造出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
3以景传情,情景交融
以景传情,是用特定的景物,传达作者某种情感的一种写作技法。“情”是核心,“景”是载体,“景”只为“情”服务。运用以景传情可具体分为:(1)选取具有特定意义的景物。(2)选取不同色调的景物,传达不同的心情。(3)使用不同的修饰语,或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使景物与你的心境吻合。比如有学生在《想念我的好友》中这样写道:“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又到了栀子花开的季节,空气中弥漫了一股清幽的香味,我又想起我们一起在校园读书的情景。这里的一切几乎没怎么变,只是多了几声鸟鸣,天空还是那样蔚蓝,阳光还是那样温暖,我亲爱的朋友,你在哪里?”寥寥数笔,就把对朋友的思念勾画纸上。
4以美传情,情满胸怀
世界是美好的,人生也是美好的,反映主客观的文章也应该多写美好的人生和景物,陶醉自己,也感染读者。生命的过程,人生的意义,从根本上说就是对美不息追求的过程。我们在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的过程中,要时常关注和感悟其中的美,并把它再现出来。美和情一样,不是孤立的,它是客观景事物在人们心理和情感上引起的愉悦。因此,感受美和表现美,也需要通过具体的景事物及情,才能有较好的表达效果。
如一位学生在《秋天的校园》中这样写道:“枯黄的杨树叶随着袭来的阵阵秋风,打着旋儿飘在空中,就好像翩翩起舞的蝴蝶,美极了。不大一会儿就给树下的‘串儿红’穿上了柔软的彩鞋。‘串儿红’火红火红的,犹如天边洒落下来的片片红霞,点缀着操场的四周。”小作者从对落叶的姿态描写到树下的“串儿红”的颜色描写,细腻逼真,语言优美,想象丰富,反映出了秋天的美。
5以理激情,陶冶情操
理,主要是指哲理。哲理,并不神秘,我们每个人对宇宙万物、人生世事,总会有自己的一些基本看法。把这种对宇宙和人生的基本看法系统化、理论化,就是所谓哲理。生活中本来就充满着辩证法,充满着哲理。哲理反映了生活的本来面目,体现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借写花生给我们阐述了一番做人的道理,形象生动。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充分的感受和思考,教他们在谈天说地、写景状物中揭示生活的本质和人生奥秘的真谛。而不是让他们说大话、空话、假话。重点教他们如何融理于情、于景,不用大段的理论说教,而是用三言两语,点睛之笔突出文章主旨,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情动而后辞发,要想以理服人,必须重视作者与读者之间情感的沟通。
6以神传情,内化品格
作文是学生个体情感活动的表达、生命体验的倾吐和主体人格的坦露。鲁迅先生也曾告诉我们:“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因此,我们在辅导学生写作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人品与文品的关系,让学生懂得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质和写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情感的流露必须是健康的高尚的,有人文性的,决不能是低级庸俗的。作文的命题尽量做到切合学生实际,使之有话可谈,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如:我被( )触动了心灵,学生可以填充动物、植物、一句话、一件事、一个眼神……在他们进行作文构思的同时,也在内心里重新审视了自我,校正了自己的精神航向。我们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产生创作的灵感,激发出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写 调查报告 ,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其具有健全的人格。
“言为心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挖掘学生内心的这些潜在的情感,鼓励他外化成文。于漪老师说过:文章不应该是硬写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陶行知先生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笔下的文章就会生意盎然。教师应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与挖掘,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才能使师生在愉悦的写作氛围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在激情满怀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使作文教学富有生机活力。
现代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重性。在教学中让学生怀着快乐的情感进入学习,就能发挥情感功能的积极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认知活动的效率,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与各方面素质的发展。而教学中的“乐”应从学生的内在体验中来,从学生自主学习和成功的欢乐中来。在品德生活化的教学实践中,如何以乐促学,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发展呢?
一、激发情感体验的乐趣
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乐学、善学,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新教材《品德与生活》的实施过程中,我变说教课为生动有趣的活动课,设计了许多为孩子们所喜欢的实践活动,即儿童的观察、操作、探索、调查、游戏等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两年来,我和孩子们一起探索“生活”的秘密,把教学内容直接融入学生的具体生活中来认识,开展了一系列有趣的活动:举办“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照片、展,动手自制贺年卡、用废纸盒做玩具,开“诚实故事会”、“动物故事会”,种植小植物,在操场上和春风一起玩,探究水的秘密及纸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做影子的探索实验……在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中,引导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寓品德教育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已慢慢地喜欢上我,喜欢上我的生活课了,因为他们喜欢这些活动,在活动中,他们表现出极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比如:在开展“动物——我们的朋友”主题活动时,我开展“动物谜语大竞猜”、“动物知识大比拼”、“办动物知识小报”等活动,同学们兴趣盎然。下课铃响了,孩子们还在编写保护动物的宣传小报,有的画、有的剪、有的贴、有的写,谁也没有急着收书包,不知是谁还说了一句:“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当我宣布下课,请小朋友回家继续做时,同学们围着我问这问那,让我欣赏他们的作品,分享他们的快乐,却没有要下课的意思,他们收集材料编写小报的积极性很高。记得有位老师说过:“学生不愿下课,是这节课最大的成功。”的确,当看到学生乐于参与到活动中来时,我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就这样,以趣促学,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浓厚兴趣,发掘了他们的内在潜力。
二、做好情感体验的准备
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必须重视课前准备活动,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丰富学生的感知,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我经常要求学生进行学习新课的准备,这种“预习”通常有:
1查阅、收集资料
课前让学生收集与主题活动有关的、文字、音像、数据等资料,建立学生的多维认知表象,既有助于加强感性体验,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及探究学习的能力。如,在开展“好大的一个家——我所知道的民族”这一主题活动前,考虑到学生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了解甚少,我引导学生通过请教父母、查阅书报、上网搜索等多种途径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鼓励学生与人合作获取信息。孩子们积极参与,收集了各种及文字资料。在查阅收集的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地认识了各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为课堂上同学之间的交流展示、资源共享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再如,在“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这一单元施教前,让孩子们收集家乡的风景名胜和现代化建筑的、照片及文字资料。孩子们在收集的过程中,欣赏了家乡的美景,感悟到家乡的变化,同时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2调查、参观访问
课前让学生深入生活、接触社会,对所关注的问题进行调查,通过参观、访问等亲身体验,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帮助他们领会有关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认知,如开展“节约用水、保护环境”这一主题活动。我引导学生调查家乡的水资源,调查龙津河受污染的情况,并写好简单的调查报告。在调查过程中,让学生自我体验,感悟水资源的珍贵,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再如开展“节约用纸、保护森林”这一活动,我带领孩子们参观了造纸厂,了解纸的生产原料及生产过程,并让孩子们调查全班同学一天的用纸量和每个同学家里每天的用纸量,围绕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组织活动。在参观、调查活动中,“节约用纸,保护森林”的观念就这样一点一滴地渗入学生的心里。
总之,课前的生活体验,能让学生早一步进入情景,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做了必要的铺垫,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改善情感体验的方式
1在主动学习中体验
“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景,吸引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我们应该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和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如通过课件的演示、录像的呈现让学生在“看一看”中感受,也可让他们在“演一演”中体会。低年级学生天性爱表现自我,表演中的角色体验,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引发自身的情感转化,如《我爱我家》的课堂活动中,我通过创设儿童熟悉的情境,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角色表演:爷爷年纪大了经常腰酸背痛,你会怎么做?妈妈下班回到家,你会怎么做?如果能让孩子们和家长一起表演就更有吸引力了,台上台下的学生情不自禁融于直接的体验中,在体验中感悟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应该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学会关心父母,孝敬长辈。此外,还可以在“玩一玩”中体验,玩游戏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在《我爱我家》的活动中,我设计了“亲情碰碰碰”游戏:游戏一,“猜猜看”,即请家长在小黑板上写出自己最爱吃的菜,让学生站在前面猜。游戏二,“你知道吗?”即先请家长写出孩子的生日日期,再请孩子说出父母的生日及怎样为父母过生日。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中的问题。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父母的爱,家的幸福,同时也感悟到平时要与父母多沟通,多关心了解自己的父母。
2在合作学习中体验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品德课堂中,引导学生组成合作伙伴,目的就是为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活动时间和交流机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互助性学习,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为此,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开展一些小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教学《我爱我们的班集体》一课中,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班级实际情况一起定个班级公约。学生在讨论、交流、制定公约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合作精神,又使自身的行为得到正确引导,感悟自觉遵守班级公约的重要性,激发对班集体的热爱。
3在探究学习中体验
在课堂中教师要坚持“少讲多学”,即教师少讲,坚持放手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如:我执教《影子的探索》时,先和小朋友们一起表演了手影游戏,然后让每位同学都拿着手电筒亲自做实验,在照来照去中他们发现了许多秘密,有的说:“我发现当手电筒从笔盒的正上方照下来,笔盒的影子最小。”有的说:“我用手电筒从前边照这个擦子,它的影子在后边,从左边照,影子就在它的右边。”有的说:“影子会变大变小呢!我用手电筒照手,发现手电筒离手越近,手的影子就变得越大。”学生们兴致勃勃,他们学到的这一切都不是老师教给的,而是他们自己探究获得的。就这样,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四、扩展情感体验的时空
课堂体验让学生们有了思考和收获,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虽能获得正确的道德认知,但道德认知经过内心然后转化为道德行为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应该提供学生课后实践体验活动的时空,作为品德课教学的补充、扩展和延伸。如:教学《我们的校园真美》一课后,让学生结合课外活动课,开展“爱花草·护树木”活动,到校园的花圃里给花浇水、拔草,自制爱护花草树木的宣传牌子,让人人都来做“保护花草树木的小使者”,为美化校园作出自己的贡献。再如:在开展《动物——我们的好朋友》活动之后,让学生亲自认养动物,进一步调查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生活习性,并写好观察日记。通过亲自实践,孩子们感受到动物的可爱,了解到动物的作用,增强喜爱动物的情感。在课后延伸实践活动中,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得到了不同的收获和真实的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在引导儿童课前、课中、课后获得了许多体验和经验及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后,最终还要让“品德回归生活”,即让儿童进入或重新进入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感悟和反思,从而促进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在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对于情感体验是这样要求的:“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听音乐会使人手舞足蹈,也会使人潸然泪下,能让人陶醉,也能让人忘掉自我。他能直接强烈地影响人的情感,触及人的心灵深处。所以我们的音乐教育不能忽视感情的培养,应当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将情感体验进行到底。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共同拥有一个家》这一课的实例,谈一谈如何让学生在音乐课中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
一、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导入中得到情感体验
创设情境是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聆听音乐的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音乐情感体验。要想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投入情感,那首当其冲我们老师就要先被音乐感染,用自身的真挚情感来打动学生。在教学《共同拥有一个家》这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放映下雪的片段,然后在背景音乐《共同拥有一个家》的伴奏下导入:“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天渐渐黑了,透过玻璃窗,昏黄的灯光显得格外的温暖。大伙儿都躲进暖烘烘的小屋里,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说着一天发生的许多有趣的事情。大地一片白茫茫,路上没有一个行人。(停顿)突然,风儿传来了布娃娃的哭声,(停顿,并播放娃娃的哭声)她哭得那么伤心……(停顿)小朋友们,如果你遇到了这只布娃娃,你会问她些什么问题?又会怎么做呢?”学生在优美的背景音乐和老师深情的导入中一下子便进入了情境,纷纷举起小手,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对布娃娃的同情和怜悯之心。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老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有利条件,创造良好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进行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初步得到情感体验。
二、 着手意境,让学生在歌曲意境中得到情感体验
音乐的奇妙在于能描绘出让人心动的意境和让人心醉的情感。无论是歌曲还是乐曲的教学,都可以从意境着手,以情感为切入口,这样符合艺术审美的客观规律。《共同拥有一个家》是一首很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歌曲,从歌曲本身的意境出发,首先描绘了在寒冷的冬天,一只布娃娃孤零零地躺在马路边哭泣,一个小朋友发现了,询问布娃娃为什么不回家?有没有爸爸妈妈?并安慰布娃娃不要伤心不要害怕,最后小朋友收留了这只可怜的布娃娃。歌曲反复以“让我借给你一半妈妈,和你共同拥有一个家”结尾,展示了新中国儿童的纯真无私的宽大胸怀,最后一个“家”字,以长音结束,扩大了“家”的含义,突出了人与人之间关怀的无限温暖。基于这首歌曲是以故事的形式描述,于是我利用电教媒体,根据歌曲内容,做了一个鲜艳、生动,活泼的课件,将歌词、音乐、故事场景融为一体,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唱以后,再根据歌曲意境,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中朗诵歌词,再次体验歌曲的情感。事实的课堂效果证明了一切,学生很快地进入歌曲中的意境,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然后老师再趁热打铁,启发学生说出身边有哪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们。这样让学生在得到情感体验的同时,增强关心别人、乐于助人的爱心。
三、 鼓励创造,让学生在创造活动中得到情感体验
音乐课有不同与其他学科课的特点。学生往往不满足于安安静静地听音乐或是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而是更喜欢用动作来补充。边唱边跳边表演,动静结合,相辅相成。在教学《共同拥有一个家》时,学生会唱后,我安排同桌合作创编,一个演布娃娃,一个演小朋友,进行表演唱。学生边演边唱,将歌曲的内容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创编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拓展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并使情感体验变得更加强烈深刻,在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审美体验。
四、 多种评价,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表演中的各方面的评价,让学生在自我评价及互评中锻炼评价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评价中获得满足,体验快乐。在教学《共同拥有一个家》时,学生表演唱完毕以后,我先让学生自评,然后互评,最后老师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善于应用激励性评价,如:“看看,你们演得多棒!”“瞧!你们简直就是表演小明星!”等等。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五、 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拓展中得到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门极富人文性的学科。它需要心灵地自由参与,需要情感地积极投入。音乐要真正在学生心灵上产生作用,教师必须选择适当的时机,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抓住适当的内容,对作品进行延伸拓展,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促使其思想感情的内化。在教学《共同拥有一个家》时,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我出示一张SOS儿童村的照片,向学生介绍SOS儿童村的情况,让学生了解SOS儿童村,并说一说自己能为那些孤儿做些什么。然后再播放舞蹈《千手观音》的片段,介绍这个舞蹈都是一群聋哑艺术家在表演,让学生感受到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并及时教育学生不能歧视残疾人,更要加倍地关爱这个特殊的群体。最后再学习一句手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启发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增强关心别人,乐于助人的爱心。通过这一拓展,让学生有了更多情绪的感受,不断地提升情感,在心灵中掀起一定的波澜,进一步丰富了音乐情感。
《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学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因此,只有让学生拥有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才能使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音乐,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满足,促进个性和谐发展,以宽容与慈爱的情怀去观察世界、拥抱世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