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散文时,我该如何表现角色的情感或精神状态而不是叙述例如,我该如何表现一个角色感到快乐而不是说“他们感到快乐”
这里有一个指导原则:通常情况下,展示依赖于行动,而讲述依赖于阐述。一般来说,你应该让故事继续进行,而不是停下来解释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但把它想成一部**。你会满意一部镜头永远不动,一个演员坐在椅子上讲故事的**吗这可能是一种智力和艺术上有趣的练习,但它可能不会吸引一般公众。
在小说中,任何时候你停下来用阐述的方式来解释某件事,你就暂停了故事。你可以也应该这样做,但时间要足够长,以提供读者需要了解的基本细节,以了解即将发生的事情或刚刚发生的事情。然后,再次点击play,继续进行操作。让我举个例子:
约翰很紧张。玛丽迟到了,玛丽从不迟到。公园里很拥挤,随着时间的流逝,约翰的挫败感与日俱增。他环顾四周,希望能看到那红色的卷发,但没有成功。
好吧,尤其是初稿,但它依赖于阐述。我告诉过你约翰的感受,但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放松,”约翰自言自语道,尽管他已经无数次从公园的长凳上站起来。他有意识地努力,松开了紧抓着他的掩护。白色的织物皱巴巴的,这是他从他的士兵那里捕捉到的。他飞快地转身,勉强避开了挡在路上的腊肠狗,和一个用皮带拉着它的老妇人。他看了看手表,看到她那令人发指的眼神,他道歉了。
“嘿,水手,”他身后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约翰猛地转过身来,即使想忍住也忍不住咧着嘴笑。他一只手跳过长凳,跑过草地,奔向嘲笑他热情的天使。他把她卷起来,她的红色卷发在旋转,她惊讶地叫着。约翰吻了她,这是百万年来的第一次,他向自己保证不会放手。
它仍然是初稿材料,但它在展示正在发生的事情方面做得更好。在第二个例子中,我没有告诉你John很担心,但是我在动作中提供了关于这个效果的线索。我没说公园里很拥挤,但你可能会因为他差点撞上遛狗的女士而产生这种印象。从约翰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玛丽的热情。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但这比直接指出事情更清晰,更吸引人。
我绝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尤其是“即兴的”,所以我建议看看已经出版的作品,看看受欢迎和知名作家是如何展示而不是讲述的,但希望这能给你一些想法,如何在你的写作中展示而不是讲述。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
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议论散文: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咏物题材-------托物言志;表达作者对实物的喜爱之情
送别题材-------即事于情、即景抒情;表达作者对朋友的留恋 依依不舍的情怀
咏史题材------借古讽今、借题发挥;表达作者对社会的批判和对现实的不满
这是我参考了其他资料 得出的结论,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联想与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0、引用 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11、渲染与烘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烘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五种常用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散文常用的是描写、记叙、议论;议论和抒情往往为点题服务。
几种常考的修辞: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反问、设问、引用、比拟
长句:结构复杂,容量大,多用关联词语,逻辑性强,表意周密、严谨、精确、细致,多用于书面语;
短句:结构简单,容量小,但生动活泼,富于变化,表意简洁、明快、灵活,常用于口语及文艺语体中。
个人觉得散文的抒情性指的是你要运用美丽的形容词与个性新颖的语言,委婉的表达你的感情与思绪的一种抒情方式。
散文的抒情性表达主要是动用你积累沉淀下来的美丽,漂亮的词汇,准确的表达你的感情与感觉;表面上好像在说很多事物,实际上所有的事物在描绘和表达过程中都具有同一个特点,那个共同的抒情方式下的通点,就是主题。俗称“形散神不散”。
1、散文的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和说明。
(1)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有揭示意义(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地作用。
(2)散文中的描写:往往为了展示人物特征、暗示时代背景、渲染情感氛围。
(3)散文中的抒情:往往有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蕴、表现形象意图的作用。
(4)散文中的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5)散文中的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6)散文中的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使思路更清晰,相互照应更得体。
(7)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描写自然风光,营造某种氛围,烘托人物情感或思想。99(8)散文中的环境描写:交代背景,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心理或形象。
(9)散文中的人物描写:包括肖像、行为、心理、语言、细节描写,往往是为了展现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同时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10)散文中的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2、散文中的修辞方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排比、对比、衬托、渲染、夸张、反复等。
(1)散文中的比喻:作用在于把要说地事物反映得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散文中的拟人:给物赋予人的形态和情感,使之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散文中的排比:使内容表达更集中、更突出、更鲜明;情感抒发更强烈、更有气势。
(4)散文中的对比:能使所表达的事物特征或所阐发的道理更鲜明、更突出;能彻底揭示矛盾,使文章内容表达更显爱憎分明。
(5)散文中的衬托: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使所议论或描写的事物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6)散文中的渲染:通过某一方面的铺陈叙写,集中描绘,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
(7)散文中的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8)散文中的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3、散文的表现手法:常用的有联想想象、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铺垫照应、制造悬念、言犹未尽等。
4、散文的行文布局:常见有包括文眼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点睛句等的“重要句子”的安排,以及详略得当、叙议结合、引经据典、巧譬善喻、过渡衔接、铺垫伏笔、首尾照应等。
(1)文眼句:显示作者的写作意图,体现行文脉络,表明主题思想。
(2)总起句: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
(3)总结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发人深思。
(4)点睛句:揭示主旨,点明中心;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不少老师认为“感情”从认识中来,只要“读懂”了内容,也就能读出感情来。一般的教学思路是:呈现(确定)读的内容——理解意义——读出感情来。
什么是“感情”?它是一种对外界刺激产生比较强烈的心理反映,或由此引起的心情变化。阅读中能促使学生心理反映和心情变化的“外界刺激”是什么呢?作用于感官引起心理反映的直接因素不是文字所负载的信息或意义。众所周知,课文大多是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是其主要特征,作者是通过描绘意境、塑造形象来表情达意的。确立和认同这一理念具有关键的意义。现代语文阅读学认为,文学作品是信息或意义不确定的文本,它内涵深邃,有许多认知的“未定点”。阅读时获取一定的文本信息或意义是需要的,但因其模糊性、不确定性,需要学生慢慢去解读。再说,理性层面的认识很难让小学生立即转化为朗读的情感。上面这段课文要是让学生通过想象,置身于“天塌之灾”的可怕情景中,想象“创造了人类”的女娲目睹了“许多人被火围困”、“许多人在水里挣扎”的心情,朗读时难道还不动感情吗?这说明阅读的理性化倾向,或者认识与情感的分离阻隔,是朗读难以出感情的症结所在。
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是朗读指导的主要途径
语言是存在的家,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寄寓在文字中的,“情动而辞发”。阅读则是“披文而入情”,感知课文的语言文字,感知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审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情朗读是情感熏陶的主要手段。这是一个过程,课文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字里行间作者所倾注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世界相互作用,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第一步是学生“潜入课文”,触摸言语形态,引起阅读冲动;第二步感受形象,体察情感,内化以至物我交融;第三步感情朗读,激情在朗读声中得到释放。“感情”一词由“感”与“情”所组成,朗读先“感”(感知课文)而生“情”;再者,情用读的形式来宣泄,变成“情感”了。其中,感受课文形象、体验作者思想感情是朗读指导的关键环节。
由此可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阅读的一种高峰体验。如同登山,一步一陟,才能登临险峰观赏到奇丽的景色。孤立地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或者蜻蜓点水式感知课文,游离于课文语言文字、课文形象之外,学生少有真情实感,用一种矫情、虚情来朗读,是有悖朗读的规律和目的的。
感受形象、体验情感的具体方法,要根据学生年级、课文、教师自身条件有异而变化,不能一概而论。根据上面的认识,以下略举荦荦大者以供参考和研讨。
1.充分自读自悟,渐入佳境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正确”、“流利”、“有感情”,既是朗读的不同层次,也体现了朗读指导的渐进性。“有感情地朗读”基于“正确”、“流利”,不可越位,否则欲速则不达。我们应改变眼下动辄让学生快速读课文,读了就说出意思的做法。“感悟感悟”,不能“赶着学生悟”。宋代学者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读“流利”了,教师可提示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画面,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生活图景。触景生情,由感生情。叶圣陶先生说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是也。在学生自读自悟想象画面以后,教师可适当进行朗读的指点。如这样提醒学生: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觉得哪些词呀、句啊,要怀着感情来读?还可以走到学生身边去听听,个别交流、指点,了解学情为集体朗读指导做好准备。
2.交流朗读体会,相互启发
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要交流朗读体会。学生个体自读时难以准确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有时找不到读的感觉是难免的。这就需要学习伙伴在读中相互比较、相互启发,一个学生读得到位会立刻感染大家,让大家豁然开朗。教师应及时点评,以点带面进行指导。
教师指名朗读课文,要有重点地抓住词语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3.入情感知形象,移情体验
移情是朗读指导的重要方法。朗读指导需要通过课文言语创设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情境中的文字原本是有声音的、有色彩的,学生读着读着会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譬如写人物的课文,要在情景中揣摩人物的个性及其言行和神情。
联系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小朋友更为有效。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来。
你爱写散文很好。散文既容易写也难写,要写好一篇散文真不容易。你提及的散文感情问题,表明你已经写了不少散文,而且是情感方面的散文。散文中的感情问题如何写才能体现,你多在细节描写上下功夫,把情感方面的细节写深写细些,感情就体现出来了。谢谢
“明明心中有很多意象很多话语,可不知怎么一提笔就全部消失了”
因为你是想着用笔去描绘心中的意象。何不用心去写,用笔做记录。
散文是形散,心神却如一。优美的散文不只是辞章的华丽,更是心神的抒发。
写到一半没得写了是因为你注意力由心转移到笔上了,希望你把书写当画画,不要受拘于写作的框架。
哪一个梦有安排有计划?那都是心神得杰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