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和情感有哪些机体变化和外部表现

情绪和情感有哪些机体变化和外部表现,第1张

植物性神经系统与情绪

人们早就发现,情绪是在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控制之下的。

植物性神经系统是整个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它的主要机能是支配有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生殖等内部器官的活动,调节内脏、平滑肌和腺体的功能。它与这些器官在解剖和生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以保证有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植物性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的控制之下进行活动,它起源于下丘脑,它的神经联系从下丘脑下行到脊髓,在脊髓的一些部位离开脊髓,通过植物性神经节达到各内脏器官。

植物性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它们共同控制内脏器官(心脏、血管、胃肠、肾等),外部腺体(唾腺、泪腺、汗腺等),以及内分泌腺(肾上腺、甲状腺、胰腺等)的活动。

交感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从下丘脑经中脑、延脑而到脊髓,在交感干神经节交换神经元之后,分别达到各内脏器官。它所带来的神经兴奋普遍影响很多器官,引起普遍的神经兴奋和广泛的效应,因此它的作用在于普遍的发放,如引起瞳孔放大,心率增加,血压升高,血

液从内脏输送到四肢,这些反应以整体的形式为有机体的应急活动作准备。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从下丘脑经中脑、延脑到达脊髓,而后沿着单个神经元达到内脏器官,因此它只能引起特定的反射活动。副交感系统的机能作用与交感系统是相对立的,二者互相起颉颃作用。例如,通过交感系统引起瞳孔放大、心率增加,皮肤及内脏血管

收缩而冠状动脉舒张,消化道蠕动减弱,括约肌收缩,肾上腺素大量分泌,血糖浓度升高等;副交感系统则表现为瞳孔缩小,心率减低,内脏血管舒张,胃肠蠕动增强,括约肌弛缓,刺激胰岛素分泌使血糖降低等。交感系统使身体准备应急,副交感系统使之恢复到正常,两种神经的作用对立统一,相反相成,以保证内脏和整个机体的正常活动。

  心率告诉我们许多健康问题,所以应格外关心它。

  一、心率预示生命的长短

  动物的生命,有的如昙花一现,有的又寿比南山,在差别如此悬殊的生命周期背后人们发现,它们的心脏都跳动了8亿次左右。

  动物中的“寿星”——乌鬼有500多年的高寿,它的心脏每分钟最少时只跳动10次;而有一种小老鼠心跳得飞快,每分钟高达1200次,只活一年多便要寿终正寝。据研究发现,所有动物的生命周期都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律:心率越快,寿命越短。

  万物之灵的人也概莫能外,只是文明的生活使其心跳极限可以数倍于8亿次而已。于是生命学家说,长寿的秘诀就是让心脏尽可能跳得从容些。

  二、心率预示心脏病发病的危险

  就人类而言,虽然在安静时60~90次/分钟的心率都属正常范围,但最佳心率却是70次/分钟左右。一项对34000人的调查表明,心率比正常人快12次/分钟的人死于心血管病的危险性要比正常人高27%。这提示人们不能无视心率的快慢。

  三、心率预示心脏病的预后

  一个心脏病患者一年内有无生命之忧,心率的快慢和差异就是一项独立的预测指标。患者的心率若总是高于正常,或最快和最慢心率之间的差异很小,一年内的死亡几率就相当高。这提示人们,稳定和减慢心率的治疗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存率。

  四、心率提示运动量是否适宜

  运动量的大小主要是通过心率衡量的。比如有氧运动达到有效而安全时人的心率是170减去年龄数,或掌握在108~144之间。

  五、心率是预测是否过劳的指征

  一个人的劳动或运动是否会因过度而产生疲劳,要看次日早晨的心率,若心率比前一天快5次/分钟以上,便可以认为是疲劳过度,应调整运动量或劳动量。

  六、心率提示运动健身的效果

  运动健身是否有效,晨间的心率也能告诉你。若运动一段时期后的心率比运动前减慢5次/分钟以上,就是有效。据专家调查,通常坚持3个月的运动就能使心率开始下降4~5次/分钟。

  相关链接:降低心率的几种方法

  1坚持运动。运动之所以使人长寿,与其使心率减慢有关。若心率平均被减少5次/分钟,按普通人寿命70年计算可“节省”心跳55亿次,由此而延长的寿命就相当可观。

  2合理饮食。适量少食或清淡饮食能使餐后2~3小时内的心率比饱餐后减慢2~3次/分钟。日积月累也不可小觑。

  3控制体重。肥胖和超重会使心率加快。只要有效地减肥,肾上腺素分泌就会减少,心率也会减缓。

  4心理调适。养成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心胸豁达、宁静致远、宽厚待人,能使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心率也会减缓。“仁者寿”是佐正该方法有效最为典型的例子了。

  5药物治疗。某些疾病如心脏疾病引起的心率加快,新型β阻滞剂卡维地洛就能减缓心率,也比较安全。一些人晨间的心率加速,用维拉帕米可使心率减缓3~8次/分钟。

很多家长朋友问我,有了心理问题是看心理咨询师还是心理医生,在这里我给大家科普一下。

心理医生与心理咨询师的区别

也许在很多人眼中,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没有什么不同。但其实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1)心理医生多为精神科医生或神经内科医生,拥有处方权,将有心理治疗需求的人称为病人,通过简单的几分钟问诊和护士提供的测评结果数据诊断病情,然后在门诊或住院条件下接受药物治疗和作息饮食规律建议。

(2)心理咨询师,是有心理学教育背景的心理学工作者,将有心理治疗需求的人称为来访者,不会将人的心理问题贴上一个病态化的标签,而是通过对来访者的心理成长、人格发展、智力、社会化及家庭、婚姻生活事件等进行全面评估,综合专业的心理测评结果诊断问题性质,借助多种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帮助来访者恢复社会功能和身心健康。

举个例子:

主诉:进入高三之后,近两个月来,心情压抑总是想哭,一想到考试就紧张难受不想上学。也曾多次想自杀,感觉活着没意思,痛苦压抑,头痛、无食欲,不想做任何事情。休学在家时又控制不住情绪,想发脾气,时常大喊尖叫,多次摔打东西。经医院身体检查报告并无躯体疾病。

治疗方法对比

(1)心理医生通常的做法是:根据患者和家属描述,诊断该患者为双相情感障碍,也叫躁郁症。然后让病人遵医嘱,病情严重要求住院治疗,首选药物治疗(氟西汀,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兰,舍曲林或者安非他酮等)来治疗症状,延缓思维,迟滞行动。除了有副作用外,并不能改善家庭氛围、也解决不了成长过程中创伤事件的影响,改变不了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力、也不能有效完善认识偏差。

(2)心理咨询师的做法:在排除由脑器质性病变的前提下,根据症状表现、病程长短、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先判定来访者是否符合心理咨询师从业范围内,即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疑似神经症。经过评估后,如果认定来访者症状为不属于心理咨询范围的神经症或者精神障碍,例如严重心理障碍、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或其他严重情绪障碍、脑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心理或精神活动异常的患者,或者咨询问题是与心理咨询无关的来访者,将会及时转介相关医院或者帮助联络其他部门协调处理问题。如果来访者属于心理咨询范围的,将以精神分析的方式通过基因遗传因素、原生态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及压力因素、成长过程及认知性格因素等和专业心理测评结果进一步确诊并找到具体根源,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物理康复疗法、放松训练、家庭疗法、情景疗法等制定治疗方案并指导和陪伴式进行治疗,达到解决家庭关系,处理成长的心灵创伤,改善社会适应力,提升自我价值感,调整生活模式,培养自我内在动力与自信。

心理医生总是以病为中心,谈“病”治“病”,紧紧围着“疾病”开展,针对躯体症状开药抑制和缓解,而很少考虑患者健康发展问题。而有心理咨询与治疗需求的人往往是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停滞,甚至是其心理防御机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弗洛伊德,原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特别重视早年心理创伤对疾病的作用与影响,其治疗方法也特别重视对创伤的治疗与处理,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弗洛伊德也是以病为中心的模式和采取了疾病取向的,因此,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受到了“病”的局限。

求助心理医生的目的原本是心理健康,却被心理医生贴上一堆疾病的标签,开始服用药物,更加坚信自己得病,严重而危害极大。

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不仅是为了消除心理疾病,更是为了发展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综上,心理问题真正治愈之路,从你揭掉医学诊断的病态标签的那一刻起,如同正常人一样,找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给予专业的帮助,而不是挂号心理科。

一个人如果每分钟心跳次数少于60次,就是“心跳过慢”,也叫“心动过缓”。正常人或者运动员都可能出现,特别是运动员,因为经常锻炼使心脏的收缩力量增强,每搏动一次所输出的血量增加,足够供应身体各器官的需要,所以心跳每分钟50-60次就够了。但是如果心跳每分钟只有30—40次,则可能属于不正常,就要查一下原因。

引起心跳过慢的常见原因大致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迷走神经功能亢进,在大脑的延髓部位有一个调节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中枢。这个中枢可以有抑制心跳也可以加速心跳的功能。迷走神经就是由这个中枢发出的神经纤维用来支配心跳等作用的。当迷走神经兴奋时它的末梢可以释放一种称为“乙酰胆碱”的物质,对心脏起抑制作用使心跳减慢。由“迷亢”引起的心跳过慢心律多数是整齐的,心跳虽慢但很少低于每分钟30-40次,正常人包括老年人可以出现。

第二种心跳过慢叫“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这是一种病态的心脏表现,它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心跳的起搏点———窦房结。使窦房结不能很好发出冲动或延迟发出冲动,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心肌病以及老人心脏传导系统的退行性病变。“病窦”患者心跳很慢,有时每分钟只有30-40次。

第三种是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所致的心跳过慢,就是原来由起搏点窦房结发出的冲动波不能传到房室结,被阻断了,这时心室只好代偿性地自己发出冲动,所以心跳十分缓慢,一旦发生完全性的房室传导阻滞时,心跳每分钟在20次以下时,可因心脏排血明显下降直接影响脑供血而出现头晕,甚至晕厥和抽搐,这就是阿斯综合症的严重发作。引起严重的传导阻滞的病因多数为心脏本身的器质性病变,如冠心病、心肌病变或某些心脏病的晚期严重变化等。

总之,心跳过慢时,主要应从“迷亢”、“病窦”及严重传导阻滞等主要原因去考虑,也可以通过详细的病史和心电图检查,以寻找引起心跳过慢的原因,这样就可以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跑步后,安静心率降低的原因

安静心率在60~100次/分都属于正常范围。安静时心率如果低于60次/分通常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前提必须是窦性心律)。但是窦性心动过缓并非都是疾病,运动训练特别是耐力训练可使安静时心率减慢。优秀中长跑运动员静息心率可低至每分钟35次左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性窦性心动徐缓。主要由以下两点原因造成:

1 心脏神经控制的变化

心脏活动受到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共同作用,交感神经主要使心率加快、使得肌肉血流量增加、动员身体运动能力,迷走神经则抑制心脏活动,使心跳减慢。

长期的耐力性运动训练后在同样的运动或静息状态下,交感神经活动就会减弱,而迷走神经作用提高,因此,出现了安静时心率下降的情况。这是神经控制优化、心脏活动越来越“经济”的表现。应对同样的生命活动,无需让心脏活动那么剧烈,同时心脏也趁着安静状态尽可能得到更多的休息。

2 每搏输出量增加

长期训练后,心肌纤维超微结构发生适应性改变,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增加,心脏血液循环加强。同时,心脏体积有可能发生增大,心室壁厚度有所增加,心室腔扩大(耐力训练多是以心室腔扩大为主),而心室腔扩大增加了心室舒张期血液的充盈量,这样就使每次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每次搏动时射出的血液更多),也即心脏不需要跳那么快,就可以满足全身供血需要,导致心率降低。

安静心率变慢的好处

长期训练者与普通人相比,安静时每分钟的心输出量差别并不大,只是长期训练者每搏输出量更大、心率更低。这一方面说明心脏在安静状态下保持良好的节能状态;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心率的储备空间(心率等于最大心率减去安静心率的差值,代表心率增加的潜力),这对运动的意义更大。从事最大运动时,两者心率都可以达到同样高度,可达次/分,但运动员的心率储备空间明显更大

比如一名未经训练者的安静心率为70次/分,其最大心率为180次/分,那么他的储备心率就是10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他安静心率降到了55次/分,其最大心率同样为上升到了125次/分,也就是增加了15/分由于心率和摄氧量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心率/最大心率”,约等于“摄氧率/最大摄氧率”,也就是心率上升和摄氧量的增加成正比。这样一来,储备心率增加就说明有能力摄入更多氧气,

心率过低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心率低于60次/分就称为心动过缓。如果心率50次-60次/分之间,患者本身也没有不舒服的症状,不影响运动工作生活和学习,其般对人体危害不大。如果心率在40次-50次/分之间,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胸闷、乏力等不特异的症状,从事日常一般的活动就会发现体力不足。如果心率进一步下降到40次/分以下,轻微活动就容易出现胸闷、头晕、心悸、气短等,并且容易影响到心脏的功能。如果心率进一步下降到30次/分以下,很多病人除了有胸闷、头晕不舒服的症状之外,严重的可以发生黑朦和晕厥,甚至能引起猝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354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