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依恋

什么是依恋,第1张

依恋(attachment),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2]依恋的主体是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可以是儿童,也可以是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看护者;依恋的客体或对象一般是能形成对主体的感情呼应并与之建立强烈情感联结的特定个体,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某一特定的群体。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3]也就是说,依恋是儿童与抚养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感情上逐渐形成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关系。这种情感联结,使得个体在与依恋对象相互作用时感到安全愉悦,在面临压力时通过接近依恋对象获取安慰。作为一种社会情感,依恋的形成与维持既有其内部心理机制,也有其外部行为表现。在婴幼儿阶段,儿童的依恋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固定倾向的行为:(1)想接近某人;(2)与该人分离时紧张不安;(3)重逢时高兴或轻松起来;(4)即使没有紧密接触,也喜欢朝向此人,听其声,观其行,与之交往(Macobby)。[4]总的来说,寻求亲近是儿童依恋的核心与基本的外在行为表现,而强烈的相互依存的情感则是依恋基本的内在心理表征。[5]与其他社会关系相比,依恋具有一系列重要特征:1、在对象上,依恋具有选择性。儿童倾向于那些能够激起特定情感与行为、满足自身需要的个体,而并非依恋所有人。2、在行为表现上,依恋者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的亲近。依恋母亲的婴儿倾向于偎依在母亲身上或在母亲身旁活动。3、在对个体的心理意义或直接后果上,依恋双方特别是依恋者可从中获得一种慰藉和安全感。它既是依恋行为的必然报偿,同时也是巩固和加强这种依恋关系的情感基础与内在动力。4、在其所具有的强烈的情感意义上,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双方尤其是依恋者的分离焦虑和痛苦。这是依恋的个体意义的另一方面。5、在其赖以形成的基础上,依恋双方具有某种和谐性,他们能保持行为与情感的呼应与协调。

首先,依恋是对自己的依恋。这不是自恋,而是接受自己、认同自己、尊重自己、充实自己,和自己建立一种和平的、充满爱的依恋关系。这是和孩子建立依恋的基础。一个不爱自己不接受自己的人,又如何去爱自己的孩子呢?让心灵敞开,迎接自己吧,带着感激的心情去体验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发生的奇迹。

其次,依恋是对这个世界的依恋。我们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必然要与这个世界发生联系,包括山水风景和各种各样的生命。如果我们能用一种依恋的眼光来看待整个世界,世界在我们的眼里又怎会不可爱不美丽?世界养育了生命万物,我们又怎能不心怀感激,对世界怀有深深的依恋?

再次,依恋是与其他生命的依恋。我们不仅与自己的孩子有着深情的依恋,还应与其他生命建立一种依恋关系。因为,我们是相生的。有时,不禁会想,也许,他们前生是相识的,在另一个时空,他们属于同一个层次的生命。我们同来到这个世界,需要同样的尊重和爱。没有这种对其他生命的热爱,而只爱自己的孩子,那这种爱便不是真爱,是一种狭隘的、自私的占有。

因此,从广义上说,依恋是对世界万物的接受、认同、信任和爱。

我愿意和世界建立这样一种依恋关系,我不再执着于只和孩子搞好亲子依恋。依恋是一扇门,为我们打开了通向儿童精神世界的道路,但我们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仅靠天然的生理上的依恋是不够的,它不足以支撑我们和孩子的广阔人生,我们更需要爱,那种智慧的爱,博大的爱,用心去体悟去经营的爱。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满怀感激,我们心中的爱便永不止息。

所谓依恋,就是一个人的情感,能够向情感对象打开。

1人都是自恋的,而依恋意味着你要低头。

2低头这个动作,就像是要放下高高的自恋,愿意表示处在比你低的位置上。

3依恋的发生是因为自体都在寻找客体,“我”永远都在寻找“你”。

4依恋的对立面是自恋,也就是你的生命力都憋在自己体内,对外部世界失去了兴趣。咨询师对这样的来访者,妈妈对最初的婴儿,都需要扮演自体客体的角色,让自体能够伸展、表达自己的能量。

5妈妈以及其他抚养者要允许儿童使用自己。孩子,特别是婴幼儿,需要“我可以自由地使用这个世界”的感觉,这样他才能够把他的动力指向客体、指向万物、指向世界,成年人也是一样。

6 最好是在孩子时学会依恋,学会低头,学会去信任一个有力量同时善意的情感对象。希望在“我”不能控制的边界之外,有一个善意的“你”存在,这时“我”愿意向“你”低头。

7然而,成年人这一点会变得麻烦很多。成年人和孩子一样需要情感,但相对有充分的资本可以自恋,或至少去保持自己的骄傲。我能照顾自己,为什么要向你表示低头?就算你再爱我,我还是想保持我的自恋和骄傲,而且我也有能力保持。

6依恋是人生的第一次“恋爱”

61依恋。“一对一不可分”的 情感 被称为“恋情”。只不过这种恋情出于依赖抚养人,所以心理学将其称为“依恋”。

62依据与形成。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孩子的依恋 情感 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焦虑、苦恼、烦躁等情绪问题,成年人的情绪困扰大多来自依恋期的 情感 缺失。

依恋的形成,需要一个稳定的抚养人。每当孩子有需要,这个人能马上出现并作出适当反应,孩子就会身心愉悦。相反就会害怕并以哭闹反抗。所以,人早年缺少一对一的抚养,就容易焦躁。

依恋一般在半岁左右出现,即孩子开始认人。这表明他已经信任了某个人,这个人的存在和出现,可以给他带来可预知的愉悦感,因而他对这个人产生了强烈的排他的“恋”情。一直持续到12岁。孩子年龄越小,依恋越强烈。

63依恋的意义。一是孩子见到熟悉的面孔会高兴,情绪很快就稳定下来。二是孩子跟这个人在一起有种安全感。

安全感与熟悉度是相关的,如果孩子没有安全感,就会出现惊恐,对人保持警觉,不愿轻易表现自己。安全感是个人 社会 性发展的基本保障,有安全感才会有信任,有信任才会融合,他才会愿意与人亲近。安全感是紧随生理满足后的第二个需求点。

64人生两次“恋”。人的一生正常情况下有两次“恋”:一次是来到这个世界的初期,他对抚养人的依恋;另一个是成年初期,对愿意相伴一生的人的爱恋。我们依恋一个人,是源于这个人给我们带来的美好、舒服、快乐的记忆和感受。

7依恋 情感 是教养的心理资本

71依恋是心理脐带。依恋 情感 不是发乎天然,而是源于抚养过程。如果人在孕育中与母体的连接是生理脐带,没有生理脐带胎中的宝宝就无法生存,那么依恋就是人在离开母亲身体后与抚养人之间的心理脐带,没有这种心理脐带,孩子的心理就无法正常发展。

72依恋 情感 是教养资本。当孩子依恋一个人时,这个人说什么他都愿意听,他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他的要求,尤其当他接触陌生人或陌生环境时,只要他依恋的这个人在,他就有勇气去尝试。这种依恋不仅仅是孩子的需要,真正的意义是让抚养人积累教育的心理资本。资本,在经济学中是指可以增值的投入,只有真正地付出辛苦的抚养过程,才能让抚养人获得这种心理资本,即拥有了他对你的依虑,你才拥有对他的心理影响和约束力即心理控制力。

73心理控制力与要求。“心理控制力”并非指借助外部具体的强制命令、动作,或者借助钱财等物质资源的力量施加的控制,而是通过良好的亲自抚养,让孩子春恋、依赖、信任你,形成一种依恋 情感 ,从而使他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要求,信任你的话语,愿意听你的话。只有 情感 关系,包括成年前的依恋 情感 ,成年后的恋爱 情感 ,这些因爱而生的“心甘情愿地被控制”的 情感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控制力。

这种因 情感 而形成的心理控制力具有形成的时间性要求和背景要求,只有在人完全无能无助时、陷人不能自主和自助的痛苦之中时,他人的耐心陪伴、及时呼应、不计辛苦地帮助他解除痛苦的过程,才有可能积累起这种 情感 力量,形成这种心理控制力。

74依恋的影响。这是大自然的设计,让父母在孩子出生时必须付出辛苦,这样早年辛苦的抚养积累的是心理资本,养出的依恋 情感 可以唤醒孩子的人性,进而在这种依恋的 情感 基础上扩展亲情、友情、爱情、乡情、民族 情感 等。

8未成年弑母多有幼年脱离母亲的背景

81不亲自抚养有风险。父母早年没有亲自带孩子,之后的严管会具有极高的风险性,因为他没有对你怀抱的记忆,依恋的人也不是你父母亲,即父母已丧失去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和约束力。

如果孩子在早年对谁都没有形成依恋,那么发生心理异常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这种孩子容易出现冷漠、无情、残酷等表现。如果一个孩子早年所有的快乐都跟母亲联系在一起,不管他今后变成什么样,都会对母亲有情有义,他心里还有一个空间是留给母亲的。所以,母亲付出的每一分辛苦都是值得的。

82建议。恋爱中或初入婚姻的年轻女性,无论你的生活多难,你要想好,你有没有时间和耐心去陪伴一个弱小的生命?若没有,你要慎重!不要轻易地怀孕!

母亲非得把孩子送到祖辈家去养,那也要等到一岁半之后再送。不然,孩子依恋的就是祖辈,祖辈是他最亲近的人。每当心里难受的时候,他第一个想见的就是祖辈。如果母亲和祖辈发生冲突,他会恨母亲,心里向着祖辈。

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抚养的特殊职业者,建议选择祖辈中相对年轻的人比如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把孩子交给他们抚养,让他们一直带到16至18岁。这样,孩子的依恋 情感 是连贯的。在青春期前期,孩子的叛逆是非常严重的,这个阶段一定要有他依恋的人来陪伴,才能安全度过。在青春期前更换抚养人,是最糟糕的抚养方式。

83亲自、稳定抚养。在孩子早年的成长过程中,亲自抚养和稳定抚养是非常重要的。连续稳定的抚养,可以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人格是一个人整体的、稳定的、独特的心理活动倾向和心理征象,其形成一直要持续到18岁,所以需要稳定的抚养。

依恋对幼儿的社会性适应与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是幼儿早期社会性发展重要研究课题。如何选择给儿童正确的依恋模式,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意义。

一、依恋

(一)依恋的定义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地、充满深情的感情连结。它对于激发父母和照顾者更精心地照料后代,对形成儿童最初信赖和不信赖的个性特点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依恋的形成

依恋是在婴儿与成人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依恋最早是产生于母婴之间,因为母亲是婴儿接触最多、最广泛的抚养者。在与母亲最亲密、最密切的感情接触与交流中,婴儿与母亲之间建立一种特殊的社会情感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依恋。虽然婴儿最初的依恋对象是母亲,如果父亲与婴儿交往的事件增多,婴儿也会形成对父亲的依恋。依恋的形成是相互的,父母对婴儿的精心护理、关爱,婴儿对父母产生依恋,但婴儿的微笑、发声、长相可爱及满足父母希望等也吸引父母对婴儿的依恋。

(三)依恋理论的发展

依恋理论是一个毕生发展的理论,依恋关系是在幼儿期为了个体的生存而建立起来的,并在个体以后的人生中不断发生着作用。因此,依恋理论自本世纪六十年代兴起至今,一直得到研究者的关注,成为西方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发展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

二、依恋的类型

继Bwobly提出依恋理论之后,以美国心理学家艾斯沃丝为代表,依恋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通过精心的家庭和实验室观察,艾斯沃丝(1975)等人发明了著名的陌生情境测验法来测量幼儿与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通过对多个样本的分析,探讨了影响母子依恋质量的因素,并根据陌生情境下幼儿与母亲分离与重聚时以及陌生人在场时的表现,将幼儿的依恋类型划分为典型的三类:安全型依恋、焦虑—回避型依恋、焦虑—反抗型依恋。

(一)安全型依恋 

这种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类型。安全依恋型的幼儿对母亲有较强的信任感,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530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