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初夏午睡起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闲居初夏午睡起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第1张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首》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松_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杨万里当官的时候,因为反对朝廷向金国割让土地而一直得不到重用。一年夏天,诗人赋闲在家,吃了几个酸梅子就睡着了。他睡醒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他起床走到门口,看见几个小孩正在院子里玩耍。他们蹦蹦跳跳地追赶随风飘舞的柳絮,想要捉住它们。这时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掉到了水坑里,小伙伴们看着他浑身湿透,都禁不住笑了起来。看到这样的情景,诗人想起了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那时,自己也可以像这些孩子们一样自由地玩耍。但是现在呢虽然身为朝廷的官员,却不能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大好时光只能靠睡觉来打发!想到这里,杨万里随口作出这首诗来。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无法为国家效力而产生的苦闷心情。 (来源:红蕾·快乐读写)

闲看儿童捉柳花

        ——咏初夏古诗词赏析(下)

        王传学

        春去夏来,时序更替,自然景物的变化,也容易引起诗人伤春、惜春,感叹时光流逝。

如唐代诗人鲍溶的《首夏》:

        昨日青春去,晚峰尚含妍。

        虽留有馀态,脉脉防忧煎。

        幽人惜时节,对此感流年。

        春天刚刚过去,夕阳下的山峰还有些许春意。虽然还有春天的余味,但此情此景却让人更加忧愁,因为春天就要一去不返。幽居山林,感受四时变化,更感觉时光流转飞逝,不胜感慨。

        全诗描写了春末夏初的山林景色,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春日光阴流逝的惋惜之情,表达了诗人一种伤春情怀和时不我待的感触。

        特别是“幽人惜时节,对此感流年”两句,将诗人内心的惆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了“幽人”本已够体现出萧索孤凄的味道,一句“感流年”更是表现出春光如流水逝去,难于回返的惆怅、感伤情怀。

        新蝉啼鸣,槐花初放,这是初夏的典型意象。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闻新蝉赠刘二十八》,写出了自己的初夏感慨:

        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

        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

        白发生头速,青云入手迟。

        无过一杯酒,相劝数开眉。

        此诗是白居易写给好友刘禹锡的,借“一声”蝉鸣、“两枝”槐花,写出蝉之新鸣、槐花初放的初夏特点,抒发了诗人既感伤又豁达的复杂情感。既因季节变化和“青云”(指高官显爵)迟到,而生人生易老与功名难得之叹;又认为“杯酒”就能释怀,应坦然面对人生起落与功名得失,表现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刘禹锡接到白居易的赠诗后,写了一首《答白刑部闻新蝉》: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

        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

        晴清依露叶,晚急畏霞天。

        何事秋卿咏,逢时亦悄然。

        诗中写道,自己在蝉未鸣叫前,已经感到时光流逝,韶华难留。当一听到蝉声,内心顿生凄凉,如同听到琴声时断时续。蝉在晴天早晨的鸣叫清亮悦耳,萦绕在带露的树叶间;而傍晚叫得又急又噪,似是害怕满天的晚霞。“何事秋卿咏,逢时亦悄然”,写蝉的鸣叫是逢时而为,感叹自己的时运不济。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晚晴》,表现了初夏时节内心的喜悦: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李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年)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宣宗继立,牛党把持朝政,形势对他更加不利。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郑亚对他比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同时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免时时遭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这首诗即是在此背景下写成的。

        这首诗描绘雨后晚晴明净清新的境界和生意盎然的景象,表达出诗人欣慰喜悦的感受和明朗乐观的襟怀,反映了诗人桂幕初期的情绪心态。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一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

        初夏多雨,岭南尤然。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这就使作为自然物的“幽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这里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地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或者说正由于有已往的厄运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这就自然引出“人间重晚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晚晴美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在赞赏流连的同时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然而诗人并不顾及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颔联写得浑融概括,深有托寓,颈联则转而对晚晴作工致的描画。雨后晚晴,云收雾散,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所以说“并添高阁迥”(这高阁即诗人居处的楼阁)。这一句从侧面写晚晴,写景角度由内及外,下句从正面写,角度由外及内。夕阳的余晖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了一线光明。因为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而柔和,故说“微注”。尽管如此,这一脉斜晖还是给人带来喜悦和安慰。这一联通过对晚景的具体描绘,写出了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把“重”字具体化了。

        尾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仍是登高览眺所见。“巢乾”、“体轻”切“晴”,“归飞”切“晚”。宿鸟归飞,通常是触动旅人羁愁的,这里却成为喜晴情绪的烘托。古诗有“越鸟巢南枝”之句,这里写越鸟归巢,带有自况意味。如果说“幽草”是诗人“沦贱艰虞”身世的象征,那么,“越鸟”似乎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诗人的化身。

        作为一首有寓托的诗,《晚晴》的写法更接近于“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兴”。诗人也许本无托物喻志的明确意图,只是在登高览眺之际,适与物接而触发联想,情与境谐,从而将一刹那间别有会心的感受融化在对晚晴景物的描写之中,所以显得特别自然浑成,不着痕迹。

        宋代诗人司马光的《客中初夏》,借初夏景物表明志向: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

        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在皇帝支持下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因而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直到哲宗即位才回京任职,这首诗就是在洛阳时写的。

        前两句写雨后初晴的景色,四月的天气清明暖和,雨过天晴,对着门的南山更是青绿分明。诗人的感情倾注不在此,真正想要写的不是雨后乍晴的清明和暖的天气,也不是明净如洗的南山,而是要借此引出后面的“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来表露坚定的不可动摇的政治情怀。

        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是有寄托的,是在抒情。诗人客居它乡,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诗人的视野。看看那些像柳絮般随风转舵的小人,唯有那向阳怒放的葵花才值得尊敬。这里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是性情使然,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却无论如何也不愿自己“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做向日的葵花,心犹如葵花向日,任雨打风吹,不动不摇,绝不改变自己的政治理想。

        宋代大词人苏轼的《阮郎归》,写初夏的闺阁生活,淡雅清新: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此词写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

        上片写初夏已悄悄来到一个少女的身边。“绿槐高柳咽新蝉”,都是具有初夏特征的景物: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还有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一片阴凉幽静的庭院环境。“熏风初入弦”,又是初夏的气候特征。熏风,就是暖和的南风。这里是说《南风》之歌又要开始入管弦被人歌唱,以喻南风初起。由于以上所写的景物分别诉诸于视觉(绿槐、高柳)、听觉(咽新蝉)和触觉(熏风),使初夏的到来具有一种立体感,鲜明而真切。“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进入室内描写。碧纱窗下的香炉中升腾着沉香(即水沉)的袅袅轻烟。碧纱白烟相衬,不仅具有形象之美,且有异香可闻,显得幽静闲雅。这时传来棋子著枰的响声,把正在午睡的女主人公惊醒。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而棋声能“惊”她的昼眠,读者可以想象,在这么静的环境中,她大概已经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声便会把她惊醒。醒来不觉得余倦未消,心中没有不快,可见初夏清和天气之宜人。

        下片写这个少女梦醒以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结尾二句,写弄水叶面,琼珠碎而复圆,更觉清新可爱。“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又是另一番园池夏景。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这生机,这秀色,大概使这位少女陶醉了,于是出现了又一个生动的场面:“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着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持。

        全词采用从反面落笔的手法,上片写静美,从听觉入手,以声响状环境之寂静;下片写动美,却从视觉落笔,用一幅幅无声画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此词的动态描写很形象生动,且不说“棋声惊昼眠”、“玉盆纤手弄清泉”的人物活动,就是景物也呈现出某种动感。小荷为微雨而翻动,可以想见它的迎风摇曳之姿。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这些动态描写对活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此词景中含情,将众多的景物以情纬之,故散而不乱,给人以整体感。词人善于抓住细微的心理感受,并在无形中将客观环境的细微变化加以对比,通过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并在其中寄寓女主人公的单纯、天真,和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词中的少女形象,与一般闺情词中疏慵倦怠、孤闷愁苦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充满了美好清新的勃勃生机和青春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作品中活泼健康的少女形象,与初夏时节富有生气的景物、环境,构成了一种和谐、清丽、灵动的情调,令人流连忘返。

        明代女诗人叶小鸾的《浣溪沙·初夏》,透露出少女的情思:

        香到酴醾送晚凉,荇风轻约薄罗裳。曲阑凭遍思偏长。

        自是幽情慵卷幌,不关春色恼人肠。误他双燕未归梁。

        叶小鸾,明末才女。工诗,善围棋及琴,又能画,绘山水及落花飞碟,皆有韵致,将嫁而卒。有集名《返生香》。

        《诗经·关睢》:“参差荇菜,左右流之。”酴醾飘香,荇风轻约,词人曲阑凭遍,情思悠长,以至忘了卷帘,耽搁了双燕归梁。全词着墨纤细,抒怀曲婉,表现出女词人体物的精微和咏物的巧思。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于无情思中现出生活情趣: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前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明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软”字,表现出他的闲散的意态;“分”字也很传神,意蕴深厚而不粘滞;“闲看儿童捉柳花”,一个“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儿童捉柳花”的描写,尽显农村生活的情趣。

        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初夏即景》,绘景寓情:

        竹摇清影罩幽窗,

        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

        困人天气日初长。

        竹子在微风中摆动着,清雅的影子笼罩着幽静的窗户,成双成对的候鸟在夕阳中翻飞,聒噪个不停。海棠花已经凋谢了,柳絮也已飘落尽了;容易使人困倦的初夏天气已经来临,白天也渐渐长起来了。

        这首诗描绘了春末夏初的景象,同时也借景抒发了诗人郁郁寡欢的心情。前两句有静有动,表态中的“清影”和“幽窗”,动态中的“竹摇”和“鸟噪”,真是绘声绘色。后两句将前句中的烦躁情绪进一步深化,初夏时分海棠花谢了,柳絮也飞尽了,白天越来越长了,实在给人一种“困人”的感觉。全诗寄情绪于景物,淡淡几笔,却极具感染力。

        再看南宋诗人陆游的《幽居初夏》(其一):

        湖山胜处放翁家,

        槐树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

          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己过头番笋,

        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

        睡来谁共午瓯茶。

        这首诗是陆游晚年居山阴时所作。八句诗前六句写景,后二句结情;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展开,四字中又着重写一个“幽”字。景是幽景,情亦幽情,但幽情中自有暗恨。

        首句“湖山”二字总领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一起便在山关水色中透着一个 “幽”字。次句写到居室周围,笔意微阖。乡间小路横斜,周围绿荫环绕,有屋于此,确不失为幽居;槐树成荫,又确乎是“绕屋树扶疏”的初夏景象。这一句暗笔点题。颔联紧承首联展开铺写。水满、草深、鹭下、蛙鸣,自是典型的初夏景色。然上句“观”字,明写所见;下句却用“蛙鸣”暗写所闻。明、暗、见、闻,参差变化,且上句所言,湖水初平,入眼一片澄碧,视野开阔,是从横的方面来写。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人的视线随鹭飞从上至下,视野深远,是从纵的方面来写。而白鹭悠然,安详不惊,又衬出了环境的清幽,使这幅纵横开阔的画面充满了宁静的气氛,下一“观”字,更显得诗人静观自得,心境闲适。景之清幽,物之安详,人之闲适,三者交融,构成了恬静深远的意境。从下句看,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表面上似与上句清幽景色相对立,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是渲染幽静的侧笔。而且,这蛙鸣声中,透出一派生机,又暗暗过渡到颈联“箨龙”、“木笔”,着意表现自然界的蓬勃生意,细针密线,又不露痕迹。“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是初夏常见之物。“箨龙”已过头的笋,则林中定然留有许多还没有完全张开的嫩竹;“木笔”才开放“第一花”,枝上定然留有不少待放的花苞。诗人展示给读者的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读者想象的却是时时在生长变化之中的动态的景物。

        诗的前六句极写幽静的景色之美,显示诗人怡然自得之乐,读诗至此,真令人以为此翁完全寄情物外,安于终老是乡了。但结联陡然一转,长叹声中,大书一个“老”字,顿兴“万物得时,吾生行休”之叹。原来,尽管万物欣然,此翁却心情衰减,老而易倦,倦而欲睡,睡醒则思茶。而一杯在手,忽然想到往日旧交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于是,一种寂寞之感,袭上心头。四顾惘然,无人可诉说。志士空老,报国无成,言念至此,只能怅怅。所以说这首诗在幽情中自有暗恨。

        清人梁清远在《雕丘杂录》中说:“陆放翁诗,山居景况,一一写尽,可为村史。但时有抑郁不平之气。”这是陆游一生忧国忧民,热爱生活,积极用世,坚韧执着的个性的闪现,也正是这首《幽居初夏》的特色。

“闲”字。

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原诗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宋代: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译文

吃过梅子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漫长的夏日,从午睡中醒来不知做什么好,只懒洋洋的看着儿童追逐空中飘飞的柳絮。

扩展资料:

这首诗写作者午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首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明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

-闲居初夏午睡起

回答 共 8 条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唐)

风吹柳花满店香,

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题 解

李白在出蜀当年的秋天,往游金陵,也就是今江苏南京,大约逗留了大半年时间。开元十四年(726)春,诗人赴扬州,临行之际,朋友在酒店为他饯行,李白留诗告别。

句 解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和风吹着柳絮,酒店里溢满芳香;吴姬捧出新压的美酒,劝客品尝。“柳花”,说明时当暮春。“金陵”,点明地属江南。这是柳烟迷蒙、春风沉醉的江南三月,诗人一走进店里,沁人心脾的香气就扑面而来。这一“香”字,把店内店外连成一片。金陵古属吴地,遂称当地女子为“吴姬”,这里指酒家女。她满面春风,一边压酒(即压酒糟取酒汁),一边笑语殷勤地招呼客人。置身其间,真是如沐春风,令人陶醉,让人迷恋。

这两句写出了浓浓的江南味道,虽然未明写店外,而店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杨柳含烟的芳菲世界,已依稀可见。此时,无论是诗人还是读者,视觉、嗅觉、听觉全都调动起来了。如钟惺所说:“不须多亦不须深,写得情出。”诗中的“唤”字,在一些版本中又作“劝”。

“柳花”,即柳絮,本来是没有香的,但一些诗人却闻到了,如传奇“莫唱踏阳春,令人离肠结。郎行久不归,柳自飘香雪。”故明人杨升庵说:“其实柳花亦有微香,诗人之言非诬也;柳花之香,非太白不能道;竹之香,非子美不能道。”其实,对“满店香”的理解完全不必拘泥于此,那当是春风吹来的花香,是泥土草木的清香,是美酒飘香,大概还有“心香”,所谓心清闻妙香。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金陵的一群年轻人来到这里,为诗人送行。饯行的酒啊,你斟我敬,将要走的和不走的,个个干杯畅饮。也有人认为,这是说相送者殷勤劝酒,不忍遽别;告别者要走又不想走,无限留恋,故“欲行不行”。

李白此行是去扬州。他后来在《上安州裴长史书》说:“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白之轻财好施也。”李白性格豪爽,喜好交游,当时既年轻富有,又仗义疏财,朋友自是不少。在金陵时也当如此。一帮朋友喝酒,话别,少年刚肠,兴致盎然,没有伤别之意,这也很符合年轻人的特点。“尽觞”,意思是喝干杯中酒。“觞”,酒器。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金陵一行,诗人是快乐的。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诗人却要走了。面对美丽的江南风物和朋友们的盛情挽留,诗人依依不舍,怎样才能表达自己的无限惜别之情呢?也许饯别的酒店正面对大江,诗人顺手一指,以水为喻:请你们问问那东流的江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情感是抽象的,即使再深再浓,也看不见摸不着;而江水是形象的,给人的印象是绵绵不绝。但诗人不是简单的相喻,而是设问比较,迷迷茫茫地,似收而未收住,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采用这种表现手法,李白可能受到前人的启发,如谢朓就写过“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但李白写得更加生动自然。

评 解

很多人写离别,大多少不了言愁,所谓“离愁别绪”。然而,李白这首诗中连一点愁的影子都不见,只有别意。沈德潜说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诗人正值青春华茂,他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这种惜别之情在他写来,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富于青春豪迈、风流潇洒的情怀。

参考资料:

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

回答者: 无言5211314 - 首席运营官 十二级 10-20 20:42

金陵酒肆留别

唐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斛。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

酒肆:酒店。

吴姬:金陵古属吴国,酒店的侍女故称吴姬。

压酒:吴人方言,指米酒酿制新熟时榨取酒汁。

欲行不行:分别指李白本人与相送的朋友。

尽觞:饮尽杯中的酒。

君:指相送者。

之:指“东流水”。

评析

此诗为李白送别的名篇。诗描绘了在春意盎然的江南水乡的一家酒肆,诗人满怀别绪酌饮的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风吹柳花,离情似水。离情绵绵,别意切切,句短情长,吟来多味。第三联以设问方式作结,问水不问人,将离情别意推向极致,设想奇妙,以实代虚,耐人寻味。以流水喻别恨愁苦,从此成为经典。

诗人所写的是色彩斑斓的离愁别绪:春色迷人,畅饮佳酿,在离别中亦充满欢聚的快乐。全诗语言清新,节奏明快,很具艺术特色。

这首小诗描绘了在春光春色中江南水乡的一家酒肆,诗人满怀别绪酌饮,“当垆姑娘劝酒,金陵少年相送”的一幅令人陶醉的画图。风吹柳花,离情似水。走的痛饮,留的尽杯。情绵绵,意切切,句短情长,吟来多味。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全诗可见诗人的情怀多么丰采华茂,风流潇洒。

白话译文

春风吹拂着柳花满店酒香。吴姬捧出新酿的美酒劝客品尝。一批相识的年轻人,闻讯赶来饯别相送,将要启程和赶来送别的人,相互开怀畅饮。面对滚滚东流的长江之水,试问诸君,别意离情与之相比,哪个短来哪个长?

回答者: 醉凋零 - 助理 二级 10-20 20:44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唐)

风吹柳花满店香,

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题 解

李白在出蜀当年的秋天,往游金陵,也就是今江苏南京,大约逗留了大半年时间。开元十四年(726)春,诗人赴扬州,临行之际,朋友在酒店为他饯行,李白留诗告别。

句 解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和风吹着柳絮,酒店里溢满芳香;吴姬捧出新压的美酒,劝客品尝。“柳花”,说明时当暮春。“金陵”,点明地属江南。这是柳烟迷蒙、春风沉醉的江南三月,诗人一走进店里,沁人心脾的香气就扑面而来。这一“香”字,把店内店外连成一片。金陵古属吴地,遂称当地女子为“吴姬”,这里指酒家女。她满面春风,一边压酒(即压酒糟取酒汁),一边笑语殷勤地招呼客人。置身其间,真是如沐春风,令人陶醉,让人迷恋。

这两句写出了浓浓的江南味道,虽然未明写店外,而店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杨柳含烟的芳菲世界,已依稀可见。此时,无论是诗人还是读者,视觉、嗅觉、听觉全都调动起来了。如钟惺所说:“不须多亦不须深,写得情出。”诗中的“唤”字,在一些版本中又作“劝”。

“柳花”,即柳絮,本来是没有香的,但一些诗人却闻到了,如传奇“莫唱踏阳春,令人离肠结。郎行久不归,柳自飘香雪。”故明人杨升庵说:“其实柳花亦有微香,诗人之言非诬也;柳花之香,非太白不能道;竹之香,非子美不能道。”其实,对“满店香”的理解完全不必拘泥于此,那当是春风吹来的花香,是泥土草木的清香,是美酒飘香,大概还有“心香”,所谓心清闻妙香。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金陵的一群年轻人来到这里,为诗人送行。饯行的酒啊,你斟我敬,将要走的和不走的,个个干杯畅饮。也有人认为,这是说相送者殷勤劝酒,不忍遽别;告别者要走又不想走,无限留恋,故“欲行不行”。

李白此行是去扬州。他后来在《上安州裴长史书》说:“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白之轻财好施也。”李白性格豪爽,喜好交游,当时既年轻富有,又仗义疏财,朋友自是不少。在金陵时也当如此。一帮朋友喝酒,话别,少年刚肠,兴致盎然,没有伤别之意,这也很符合年轻人的特点。“尽觞”,意思是喝干杯中酒。“觞”,酒器。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金陵一行,诗人是快乐的。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诗人却要走了。面对美丽的江南风物和朋友们的盛情挽留,诗人依依不舍,怎样才能表达自己的无限惜别之情呢?也许饯别的酒店正面对大江,诗人顺手一指,以水为喻:请你们问问那东流的江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情感是抽象的,即使再深再浓,也看不见摸不着;而江水是形象的,给人的印象是绵绵不绝。但诗人不是简单的相喻,而是设问比较,迷迷茫茫地,似收而未收住,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采用这种表现手法,李白可能受到前人的启发,如谢朓就写过“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但李白写得更加生动自然。

评 解

很多人写离别,大多少不了言愁,所谓“离愁别绪”。然而,李白这首诗中连一点愁的影子都不见,只有别意。沈德潜说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诗人正值青春华茂,他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这种惜别之情在他写来,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富于青春豪迈、风流潇洒的情怀。

参考资料:

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

回答者: 昊空星 - 助理 二级 2-14 18:29

我来评论>>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50% (0) 不好

50% (0)

相关内容

• 补全诗句: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

• 李白一生有多少个夫人?有多少个红颜知己?一生写过

• 有谁知道唐诗三百首的全部内容[诗]

• 李白的 风吹柳花满店香的题目是什么?

• 李白 的“风吹柳花满店香”是出自哪首啊!再说说背景吧

查看同主题问题:李白 柳花 内容

其他回答 共 1 条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题 :金陵酒肆留别

内容: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

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

2、酒肆:酒店。

3、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卖酒女。

4、压酒:酒酿成时,压酒糟取酒。

5、尽觞:干杯。

简析:

诗人所写的是色彩斑斓的离愁别绪:春色迷人,畅饮佳酿,在离别中亦充满欢聚的快乐。全诗语言清新,节奏明快,很具艺术特色。��这首小诗描绘了在春光春色中江南水乡的一家酒肆,诗人满怀别绪酌饮,“当垆

姑娘劝酒,金陵少年相送”的一幅令人陶醉的画图。风吹柳花,离情似水。走的痛

饮,留的尽杯。情绵绵,意切切,句短情长,吟来多味。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此

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全诗可见诗人的情怀多么丰采华茂,风流潇洒。

回答者: 由x - 举人 四级 2-14 18:23等待您来回答

关于理想的诗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掌握好专业理论和提­高操作技能写景记叙文开头怎样写写景记叙文最理想的抽样框应具有­那些特点?朱自清《春》的大解析xx为理想奋斗事例有关“理想”的谚语、­成语和名人名ju

回答者: 苦涩的沙 - 初入江湖 二级 10-21 21:02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唐)

风吹柳花满店香,

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

回答者: 魅力小恬使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0-22 20:47

柳花。

回答者: 想学习呵呵呵 - 童生 一级 10-22 21:43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题 :金陵酒肆留别

内容: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

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

2、酒肆:酒店。

3、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卖酒女。

4、压酒:酒酿成时,压酒糟取酒。

5、尽觞:干杯。

简析:

诗人所写的是色彩斑斓的离愁别绪:春色迷人,畅饮佳酿,在离别中亦充满欢聚的快乐。全诗语言清新,节奏明快,很具艺术特色。��这首小诗描绘了在春光春色中江南水乡的一家酒肆,诗人满怀别绪酌饮,“当垆

姑娘劝酒,金陵少年相送”的一幅令人陶醉的画图。风吹柳花,离情似水。走的痛

饮,留的尽杯。情绵绵,意切切,句短情长,吟来多味。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此

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全诗可见诗人的情怀多么丰采华茂,风流潇洒。

回答者: 由x - 举人 四级 2-14 18:23等待您来回答

关于理想的诗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掌握好专业理论和提­高操作技能写景记叙文开头怎样写写景记叙文最理想的抽样框应具有­那些特点?朱自清《春》的大解析xx为理想奋斗事例有关“理想”的谚语、­成语和名人名ju

回答者: huojiaqi1990 - 兵卒 一级 10-26 20:10

金陵酒肆留别

唐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

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斛。

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

酒肆:酒店。

吴姬:金陵古属吴国,酒店的侍女故称吴姬。

压酒:吴人方言,指米酒酿制新熟时榨取酒汁。

欲行不行:分别指李白本人与相送的朋友。

尽觞:饮尽杯中的酒。

君:指相送者。

之:指“东流水”。

评析

此诗为李白送别的名篇。诗描绘了在春意盎然的江南水乡的一家酒肆,诗人满怀别绪酌饮的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风吹柳花,离情似水。离情绵绵,别意切切,句短情长,吟来多味。第三联以设问方式作结,问水不问人,将离情别意推向极致,设想奇妙,以实代虚,耐人寻味。以流水喻别恨愁苦,从此成为经典。

诗人所写的是色彩斑斓的离愁别绪:春色迷人,畅饮佳酿,在离别中亦充满欢聚的快乐。全诗语言清新,节奏明快,很具艺术特色。

这首小诗描绘了在春光春色中江南水乡的一家酒肆,诗人满怀别绪酌饮,“当垆姑娘劝酒,金陵少年相送”的一幅令人陶醉的画图。风吹柳花,离情似水。走的痛饮,留的尽杯。情绵绵,意切切,句短情长,吟来多味。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全诗可见诗人的情怀多么丰采华茂,风流潇洒。

白话译文

春风吹拂着柳花满店酒香。吴姬捧出新酿的美酒劝客品尝。一批相识的年轻人,闻讯赶来饯别相送,将要启程和赶来送别的人,相互开怀畅饮。面对滚滚东流的长江之水,试问诸君,别意离情与之相比,哪个短来哪个长?

回答者: wangpengfang - 门吏 二级 10-27 18:23

金陵酒肆留别

唐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

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斛。

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

酒肆:酒店。

吴姬:金陵古属吴国,酒店的侍女故称吴姬。

压酒:吴人方言,指米酒酿制新熟时榨取酒汁。

欲行不行:分别指李白本人与相送的朋友。

尽觞:饮尽杯中的酒。

君:指相送者。

之:指“东流水”。

评析

此诗为李白送别的名篇。诗描绘了在春意盎然的江南水乡的一家酒肆,诗人满怀别绪酌饮的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风吹柳花,离情似水。离情绵绵,别意切切,句短情长,吟来多味。第三联以设问方式作结,问水不问人,将离情别意推向极致,设想奇妙,以实代虚,耐人寻味。以流水喻别恨愁苦,从此成为经典。

诗人所写的是色彩斑斓的离愁别绪:春色迷人,畅饮佳酿,在离别中亦充满欢聚的快乐。全诗语言清新,节奏明快,很具艺术特色。

这首小诗描绘了在春光春色中江南水乡的一家酒肆,诗人满怀别绪酌饮,“当垆姑娘劝酒,金陵少年相送”的一幅令人陶醉的画图。风吹柳花,离情似水。走的痛饮,留的尽杯。情绵绵,意切切,句短情长,吟来多味。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全诗可见诗人的情怀多么丰采华茂,风流潇洒。

白话译文

春风吹拂着柳花满店酒香。吴姬捧出新酿的美酒劝客品尝。一批相识的年轻人,闻讯赶来饯别相送,将要启程和赶来送别的人,相互开怀畅饮。面对滚滚东流的长江之水,试问诸君,别意离情与之相比,哪个短来哪个长?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首

南宋杨万里

其一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其二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题解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午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第二首诗写作者从书斋来到庭院里,百无聊赖,便捧起水来洒在芭蕉叶上,使儿童误以为下雨,表现其慵懒的情绪。全诗精于炼字,充满生活情趣。

赏析

第一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首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明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软”字,表现出他的闲散的意态;“分”字也很传神,意蕴深厚而不粘滞;尤其是“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杨万里,本卷《伤春》已介绍。南宋高宗绍兴末年(1162),孝宗即位,重新起用张浚,抗金的呼声日高,杨万里被荐为临安教授,因父丧未能赴任,赋闲住在故乡吉水(今江西吉水)。张浚出师不利,迫于妥协派的压力,被罢去相位,于孝宗隆兴二年(1164)病死。金军南侵,于是孝宗又割地输币求和,并于隆兴三年(1165)与金国订立了和议。杨万里此诗作于乾道二年(1166),系《诚斋集》卷三《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之一,《千家诗》不仅删改了题目,而且还将作者误题为杨简。“睡起”与“午睡起”的含义是不同的,所以将题目恢复原貌。

首句扣题写初夏的时令水果杨梅给诗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常听说梅子把人的牙齿都酸掉了,此句就描写了类似情况,读罢都使人觉得自己的牙齿酸酸的。

次句写窗外芭蕉的绿色,但是写得很有创意,不是写作者观赏芭蕉,而是写窗外的芭蕉将绿色分配到窗口供人欣赏。“分”字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绿”采用了词性活用的方法,在这里用作名词,指绿色。这样就把芭蕉写活了。

后两句突出一个“闲”字。三句写午睡醒来无所事事,“日长”指夏日白天长,黑夜短。长夏无事,遂以午睡打发时间,午睡后起来仍然无事可做。末句写“看儿童捉柳花”也是为了说明“闲”。宋人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中称此诗“极有思致,诚斋亦自语人曰:‘功夫只在一捉字上。’”“捉”字好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它将飘来飘去的柳花说成是故意躲来躲去,不让儿童抓到。这就将“儿童捉柳花”的场景写得非常生动活泼。

但是宋人叶寘《爱日斋丛钞》已指出这句诗是从白居易《前日别柳枝绝句梦得继和又复戏答》中的“谁能更学童孩戏,寻逐春风捉柳花”两句化出,两相比较,我们会觉得杨万里的这句诗简单明了,朗朗上口,流传得更加广泛。所以学习前人要努力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705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