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德育课中贯疏学生初步具有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与劳动课的兴趣,使劳动实践意识深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了解没有劳动的创造,就没有今天幸福的生活,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德。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我们的学生要经常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来了解社会,学好本领,将来去改造社会。
2、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劳动意识。学生家长希望孩子把书念好,多学些知识,只要考出好成绩,家里其它事都不用管。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他们不懂得教育方法。相反,家长们只有为孩子不主动完成作业而烦心,为孩子每天过量的消费而头痛。我们的学生在自己过生日的时候却很少有人知道父母的生日,在将吃不完的零食弃之路边时却很难想到留一点给长辈。因此,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意识还要体验生活,在体验中感悟。
3、引导学生去体验父母生活的艰辛,了解父母的职业特点。作为老师要让学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做亲身体验,并交流畅谈体验的酸甜苦辣……学生心灵中那份对父母长辈的亲情必然被激活、催化起来,产生强烈的深刻的生命力,为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创造条件。
4、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要通过一定的劳动实践来进行,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每天给学生安排一定量的劳动,由简单到复杂。不光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还要求“家里的事情主动干”,“不会的事情学着干”“集体的事情抢着干”等。
5、增强学生劳动意识的方法,知道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还不行,在日常工作中,要时时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要能很好地完成这一点,非有一些好点子、好方法不可。
一、要重视劳动教育,让孩子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
从教多年我观察到,从小不爱劳动的孩子自理能力一般都比较差,这与家庭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大多数家长因为孩子小,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累,便不让孩子劳动;有些家长则怕孩子干得慢,干不好,不如自己干来得省事;还有些家长则认为孩子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与其让孩子去劳动,还不如利用这些宝贵的时间去看看书、算算题。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不爱劳动的坏习惯。要想让孩子改掉这种坏习惯,就要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告诉孩子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要使孩子初步懂得“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世界”的道理。所谓“不劳动者不得食”,要让他知道劳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言传身教,让孩子学会一些劳动技能。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劳动需要一定的技能,只有掌握了劳动的技能,才能在劳动中做到游刃有余,不费力。对于学生来说,在学校最大的劳动就是打扫班级的卫生。记得那是我们班学生刚上学的时候,每次值日,就会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到班级来爬上爬下替孩子打扫卫生。几次下来,我觉得这样做对孩子来说没有好处,不仅没有让孩子得到锻炼,反而让孩子养成了不爱劳动的坏习惯。所以,我就决定和孩子们一起值日,手把手教他们扫地、洗抹布、擦桌子、拖地等。其实我们的孩子非常聪明,模仿能力强,一教就会。而且,他们也非常愿意和老师在一起劳动。没过多久,没有老师的指导,孩子们做的也非常好。由此可见不是孩子不爱劳动,只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做,当孩子一旦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时,他也会爱劳动的。
同样,在家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父母成了孩子心中的第一偶像。因此,在培养孩子劳动习惯方面,家长也要成为孩子的表率。一方面,父母应表现出勇于承担家务,热爱劳动的精神,切忌流露出厌烦劳动的言行。比如吃晚饭时,作丈夫的可以对妻子说:“你烧饭够辛苦的,饭后事情我就包了。”这样就体现了长辈之间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的精神。在这种家庭气围的熏陶下,孩子会逐步地从父母身上学到为他人着想,热爱劳动的好品质。另一方面,父母应该耐心地教孩子,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千万不要简单地对孩子说:“你自己想办法吧!”或者把孩子搁一边不管他,或者严厉地责怪孩子无能,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没有本事,从而产生厌倦的情绪。父母要注意示范,教会孩子劳动程序。孩子只有掌握了劳动的技能,他才会愿意去做。
三、要尊重孩子的劳动,并给予鼓励。
人都有一种要获得别人肯定和赞许的心理,尤其是孩子。在孩子劳动的过程中我们要多做具体的指导,尊重孩子的劳动果实。及时鼓励孩子,并对他们的能力进行肯定,这对他们的成长有一定的好处。当我看见我的学生劳动时,我会表扬他们干得非常好,称他们为“劳动小能手”或“劳动标兵”等,并号召别的同学向他们学习。孩子在劳动中受到表扬,得到尊重,从而也帮助孩子树立了自信。
做家长的特别要注意,切忌在孩子喜欢做家务事时泼冷水,说一些使孩子扫兴的话,当孩子正兴致勃勃地洗袜子时,你却大喊“别洗了,不但袜子没洗干净,衣服倒给弄脏了。”这样会把孩子愿意干家务的积极性给打消了。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哪怕这个进步是非常微小的,我们也要鼓励孩子,让孩子从劳动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比如当你得知孩子洗了碗后,可称赞说:“哇,这碗谁洗的呀,这么干净。孩子听了,比奖给他一块糖还要甜得多。”
四、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生活,获得成功感 。
一些家长认为让孩子参加劳动,会浪费时间,耽误孩子的功课,不值得。有这种想法的父母主要是没有正确认识到劳动教育的意义,不知道劳动教育与智力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让孩子参加劳动是从小培养他们勤劳的美德,高尚的情操,使他们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事实上,劳动在智力发展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学习是一种劳动,劳动也是一种学习。劳动中也包含着事物的规律性,在劳动中可以锻炼孩子思维的条理性、灵活性,以及创造性。瓦特不是在烧开水的时候,发现蒸气的巨大威力吗?阿基米德不是在洗澡的时候,悟出浮力与比重的关系吗?再说,孩子在劳动中养成勤奋、认真、刻苦的良好习惯,必然会迁移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爱劳动,对孩子的好处太多,比如可以让孩子懂得尊重劳动的果实,让孩子明白付出的不容易,还可以让孩子从中找到许多的乐趣,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呢?
1、培养孩子“劳动光荣”的意识
孩子要形成勤劳的品质,需要具有“劳动光荣”的观念。爸爸要让孩子在劳动过程中拥有一种充实、幸福、愉悦的感觉。劳动给孩子带来了美好的体验,孩子也就会喜欢上劳动。“劳动光荣,懒惰可耻”是孩子要从小铭记于心的。孩子要明白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来源,人的劳动是创造世界的活动。孩子认识到劳动的光荣、伟大,才会喜欢做个勤劳的人。
2、引导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都有爱劳动的天性,在学会走路,手脚比较灵活之后,看见父母做什么就会凑上前帮忙。这时候,孩子刚开始学做事情,可能会因为手脚还不能很好地协调,做起事情来很费力,有可能还会越做越糟,但父母不能因此喝止孩子,也不能因为心疼孩子而限制孩子做事。父母应该对孩子做到耐心地引导,给孩子做示范或者与孩子一起把事情做好。
即便孩子不主动上前,父母也要吩咐孩子学着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从自己穿衣、整理自己的玩具、收拾自己的日常用品等等做起,从易到难地教孩子学做一些家务劳动,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孩子动手的能力,使孩子体验到父母的辛苦,而且能够使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3、多让孩子分担家务劳动
孩子在幼儿期好奇心和模仿力很强,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家务劳动充满了热情,爸爸要抓住时机,让孩子参与到家务活动中来,无论大小,让孩子在参与中体验到劳动的乐趣。爸爸别怕孩子干家务活慢、质量差,要给孩子劳动的机会。孩子的技能是在反复实践中提升的。爸爸多给予孩子鼓励,才能够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让孩子乐于做家务。
4、尽可能努力让孩子做家务活觉得轻松愉快
孩子的劳动带有游戏的性质,孩子在劳动过程中常常是边玩边做。如洗手帕时就玩肥皂,擦桌椅时就玩水.家长对此不要苛求。因为当劳动只成为纯粹的义务而无任何乐趣的话,是很难让宝宝热爱劳动、坚持劳动的,这将不利于劳动情感的培养。
孩子对待劳动的态度受到父母劳动态度的影响。如果父母认为干家务活是令人讨厌的或降低身份的事,是因为没办法才不得不为之的,那么这种消极态度将会影响你的孩子.因此,做父母的首先要具有对劳动的尊重和自豪的感情。
11主动劳动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各种思潮、文化、生活方式等都在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这些对大学生的劳动观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压力。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的广泛传播,使得当代大学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金钱崇拜”。但是很多大学生主动劳动意识淡薄,啃老,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取向,这些不良的价值观也会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塑造造成一定的消极作用。
12 理论实践脱离
在传统的高校劳动教育过程中,往往以理论知识为中心,忽视了对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教育,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劳动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的劳动观和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然而,目前大多数的研究只是关注了社会经济问题,而忽略了对人的价值进行挖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人的重要性。
13 劳动教育价值分割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学生们的价值观念出现了一些偏差,尤其是在劳动价值观上出现了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以劳动获取的金钱和权力来权衡付出劳动的多少,将劳动带给社会的价值去除化。较之稍有一点觉悟的学生可能会认为劳动实践会对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有一定的提升,更多的是从自身的角度考虑劳动的付出所带来的个人收获,将自身劳动带给社会的价值考量的较少。
二、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路径
21 加强主动劳动意识观念培养
劳动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上的主观意识和行动上的实际行为,行动上的主动需要从思想意识形态层面入手,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将劳动价值观念以高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由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思潮的涌入以及网络的普及都为人们带来了很多的机遇与挑战,这就需要国家政府、高校、企业等各个方面的积极应对,加强宣传力度,引导正确的劳动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也要注意到,随着信息化的到来给传统的文化造成的巨大破坏,使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危机。
要想将劳动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权牢牢握住,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正确的劳动观,并能够自觉的践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而在社会的进步中,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作为当代大学生产生的主要来源的青年劳动者,其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时间的检验和学习,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其劳动行为的监督与引导,使大学生有明确的自我认识,从而树立起积极的劳动态度。其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其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并能深刻的理解劳动价值,才能真正的将‘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内化。因此,高校教师应该重视对大学生意志的培养与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如网络、媒体等进行广泛的传播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劳资的意义所在,进而形成良好的劳动文化氛围。
第一,学校应组织大学生参加企业实习,使其了解到当前的经济形势,熟悉自己所面临的岗位以及所应该做的事情;第二,高校应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校园活动,如“三下乡”等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大学生产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提高其对劳动的责任感,增强责任意识;第三,举办劳作示范基地,让大学生有机会亲身参与到劳作中,体验劳动的快乐;第四,鼓励大学生人才的选拔、交流通过多种途径,为用人单位输送更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供给条件,促进用人单位的良性竞争,为用人单位的良性循环提供保障。
22 加强实践行动,做到知行合一
做到主动劳动意识和劳动行为知行合一,需要三措并举,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推动,从三个维度保障知行合一的有利推行。学校不仅从思想层面教授学生劳动层面的理论知识,更应该策划一些实践活动作为劳动理论知识的考核,也是锻炼学生劳动能力的机会;社会层面要净化社会环境、改造社会风气,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具体而言,家长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示范。家长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一定要在日常的生活行为中热爱劳动,并且表现最真实的劳动价值观,用行动感化子女。也可以在行动中穿插对子女的劳动理论教育,让孩子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杜绝用奖励零花钱这种物质性表面性的方法鼓励孩子劳动,不利于孩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反而会误导孩子们劳动的功利性价值。学校可以加强劳动文化建设,将劳动文化建设融入校园的文化建设中,结合学校的办学地方特色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将各个时代的优秀劳动楷模的雕像放置在醒目且具有教育意义的位置上,时刻提醒学生们劳动的重要性和重要价值。让学生们在精神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之后学校 可以举办一些劳动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将思想层面的劳动付诸于劳动实践中,切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价值。
23 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和思维的发展者,在面对就业时,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因此,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劳动英明,必须加强实践行动,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锻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
首先,要以身作则,为人先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大学生在劳资关系中,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出发点,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是要正确认识劳动价值。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的创造财富,也是人的自由意志的体现”。因此,大学生应正确定位劳动的内涵和外延,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参与和体验劳资的本质和意义,从而自觉的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再次,要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看待劳资的评价与取舍,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事物的发展趋势,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一样的方法来理解劳方的行为对集体的贡献程度。最后,还要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拓宽眼界,提升自我,丰富阅历,开阔视野,增强自信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运用理论的意识等。
结语
本文主要是通过研究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来展开论述的;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现实性的问题: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家庭经济条件对大学生产业的影响较大,而在就业的时候,又有着许多的压力;学校的管理制度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等。而新时代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核心在于劳动价值观的构建与塑造。
大学生提升劳动素养主要是从坚持理想信念和培养劳动意识以及推动实践,这三个方面来实现。
第一:坚持理想信念作为引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汲取营养,当前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大踏步前进。要坚持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因为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培育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与动力。
第二:锻造劳动精神较好的劳动,素养首先来源于劳动意识的培养这种意识,不可能,先天形成,只能灌输要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意识,能够积极主动劳动意识到,亲身劳动对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决定性意义,正确认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关系。正确认识农业生产工作生产家庭劳动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家庭,大学与社会三方联动形成工作网络才能切实提高劳动成果。
第三:推动构建实践育人立体网络针对大学生的相关实践活动是提升其劳动素养的有效途径。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机制。引导教育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大学可以充分的利用实习工厂实训车间校外实习基地等作为劳动实践的开辟场所。加强对军训,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等环节的管理和研究,不能流于形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