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1

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1,第1张

我是在完成课堂阅读任务时候看了这本书,读书笔记已经上交,感触颇深希望在此分享。

苏珊博士的这个系列书籍确有直击内心的力量,执迷、依恋和原生家庭探讨的是我们每个人毕生十分重要的亲密关系,通过这部分阅读可以了解到,如何建构真实的亲密关系也会刹那间发现,所谓的套路和技巧多么不堪一击。

或许你会天然地代入自己,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执迷者,越读越害怕,没关系,在心理学的学习中产生这样的困惑很正常,在我们了解更多理论的过程中,我们的自我察觉能力会不断增强,会不断反思并发现那些看似荒唐的行为背后的合理理由,一旦我们发现、悦纳他们,问题的解决也就容易多了。

(一)执迷者的界定

心理学家苏珊在本书中让我们了解到执迷者、协同执迷者的特点,分析这种病态爱恋的原因,并教会我们一些实用方法来摆脱执迷的牢笼。首先是执迷爱恋的界定,执迷是一种在心理学被称为“强迫”的行为,执迷者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也没有性别、职业、年龄方面的集中特征,特别注意的是酗酒、吸毒、工作狂、洁癖有很大可能出现执迷行为。从本质上说,执迷的爱恋是一种渴望,渴望自己没有的东西,本性是贪得无厌,总想要更多的爱、更多的关怀和承诺,对对方无休止地索取。一般而言,深陷执迷爱恋的人有以下四个特征:满脑子都是自己的恋人,或想要得到的那个人;对执迷的对象有难以满足的渴望;已被明确拒绝,或者得不到:要么肉体得不到,要么精神得不到;被拒绝或得不到后,自己的行为开始失常。 (二)四种执迷爱恋者的特点

1疯狂追求

这类执迷者按照自己的期许爱上了自己心目中的完美情人,相信这个唯一最爱的人能让他们感到幸福和满足、解决他们所有的问题、让他们感受到被爱,然而他们的爱人实际上与他们的幻想没有什么关系,甚至可能问题百出。但正由于执迷者内心对爱人的塑造,即便他们发现了爱人的缺点也仍然不会放手,这种执迷者只会选择性地关注自己想要看到的一面,几次亲密地接触就可能被无限地放大,全然不顾真实情况。假如根本没有得到对方的爱,则会出现远距离崇拜和被拒焦虑,前者与心仪的情人根本没有接触但却因自己的幻想而疯狂,后者每天疑神疑鬼,生怕遭到抛弃,在亲密关系中小心翼翼。

书中,唐爱上已婚的辛西娅,出于良好的第一印象,强烈要求和辛西娅交个朋友,在接触的过程中了解到辛西娅不幸的婚姻就误以为她把自己当成唯一可以倾诉的人,随后又荒唐地认为她会马上和丈夫离婚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竟然开始幻想自己和辛西娅未来的幸福生活。实际上摇摆不定了两年多,即便已经和丈夫分居,辛西娅仍旧没有和唐在一起。然而在这段时间,唐尽管受尽分分合合的折磨依旧没有放手,一旦辛西娅来到他身边他就欣喜若狂,拼命为她的摇摆找借口,说服自己辛西娅是爱他的。

2情感绑架

面对被拒绝,执迷者无法直面痛楚就此放手,而是反复做一些伤人伤己的傻事,用消极的行动转移痛苦,这种行为会对以往的恋人造成情感绑架,对于双方都十分痛苦。

情感绑架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自我惩罚:执迷者不能很好地表达消极情绪,这种情绪深入潜意识,表现成各种症状,伤害自己的身体和心灵。第二,死缠烂打:为了不让对方离开自己,采用不停打电话、跟踪、突然出现在对方家里、威胁自伤、送礼物等方式对对方穷追不舍。第三,品尝痛苦:保持着与爱人的最后一丝联系,觉得这样体现自己对于爱情的勇敢。当所有这些方式不能奏效时,常常会产生伤人的怒火。

3因爱生恨

爱之深,恨之切,一旦真的无法挽回爱人,这类执迷者就开始沉迷于复仇的幻想,主要有情感暴力、肢体暴力两种。

书中的安妮,无时无刻不在用幻想的方式排解痛苦,她想烧对方的房子,砸对方的车子,给对方制造情感纠纷,尽管意识到自己的疯狂却还是无法摆脱这样的心理。

4救世主情节

这类执迷者经常被问题人物吸引,相信自己能拯救对方并把对方变成完美情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拯救对方的无底洞,最后心力交瘁。实际上,问题情人才是亲密关系中的掌控者,因为他们只要表现得无助,就能诱使对方无条件地付出。

书中的里克和娜塔莉,里克大娜塔莉八岁、常年困于自己的经济压力、在亲密关系中性致低落,在他身上麻烦层出不穷,娜塔莉花大量的钱帮里克解决财务问题,想尽办法调情激发里克的性趣,在他们的关系中,娜塔莉透支自己的情感、金钱和性爱,尽管情况一如既往的地糟糕,娜塔莉却始终不忍丢下里克。

“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像跌进一个深渊。 ——茨威格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一位年轻女子在弥留之际,在她因流感高烧刚刚死去的孩子身旁,写下了一封凄婉的长信,向作家R诉说了她隐藏了一生的执迷爱恋和情感痛苦。

女孩的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13岁那年,她偷偷爱上了邻居一位英俊潇洒的年轻作家R。女孩在单相思的苦恋中,出落成一个美丽的少女,每天晚上悄悄来到作家住宅的周围徘徊。

在日复一日的痴情等待中,容貌出众的少女终于引起了作家的注意。他们渡过了销魂荡魄的三夜。但她却没有诉说对他的爱情,作家也没有认出她这个当年的邻家女孩。

少女怀孕了。她知道作家生性风流,不愿意受婚姻的束缚。她不想让作家觉得自己是个累赘,并因此恨她,于是在贫民医院里生下孩子后,独自承担起生活的重担。为了能让他们的孩子能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她不惜委身于一个个有钱的男人。

在陌生女人与作家最后一次见面的舞会上,他们又渡过了一个销魂之夜。当作家小心地把几张钞票塞进她的暖手筒的那一刻,她的心彻底碎了。而现在上帝又夺走了他们孩子的生命,她已生无可恋。于是她写下了这封绝笔信,只为说一句:“我爱你,永别了。”

然而,读完信后,作家R却始终没能回忆起她的样子,以及他们之间的故事。

这是女人对爱的执迷。她们炽热、痛苦、痴迷,对爱至死不渝,更有自我牺牲精神。

男人对爱的执迷更加疯狂,更具破坏性。当被拒绝、被分手之后,一些男人因爱生恨,裸照威胁,或持刀报复新闻屡见不鲜。比如,江歌案中的那个杀人凶手。

这种男人和女人们为爱所困 、 执迷不悟 、 相爱相杀的情感困惑 ,苏珊·福沃德博士称之为“爱的执迷”。

苏珊·福沃德博士是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她在《执迷:学会正常地爱与被爱》中提出 “执迷”这个概念,用于指代思维和行为上的持续、重复、反常的特定现象。类似于心理学上的“强迫”概念。

一段恋情开始的时候,执迷爱恋和健康恋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天空是那么的晴朗,花儿是那么的芬芳,身旁恋人的笑语,像音乐一般悦耳动听。

当一方提出分手,或者拒绝进一步发展关系的时候,健康的爱恋和执迷的爱恋之间的分水岭出现了。 在健康恋情中,恋人被拒绝后会很伤心、很痛苦。但他们有勇气结束过去,继续生活。但是,执迷的恋人往往走不出痛苦和恐惧的阴影,拼命似的死缠烂打,甚至不惜自我毁灭。

基于二十年的情感咨询经验,苏珊·福沃德博士总结出四个特征,用来帮助判断一个人是否处于执迷爱恋之中。

1满脑子都是自己的恋人,或想要得到的那个人。

2对执迷的对象有着难以满足的渴望。

3已被对方明确拒绝,或者得不到:要么肉体上得不到,要么精神上得不到。

4被拒绝或者得不到后,自己的行为开始失常。

当一个人处于执迷爱恋之中,他们/她们的行为反应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四种类型。

1焦虑型执迷者。

焦虑型执迷者的典型行为是,一整晚都在打电话,但是对方不接。于是就不停地打电话,一遍又一遍,像个机器人,重拨,再重拨……心里有一个声音在不停地呼喊:“我必须跟她说话,要不然我会死。”

2痛苦型执迷者。

他们/她们挽回爱情的方式往往很过分,甚至是危险的。最常用的追求攻略如下:

·不断送一些礼物、鲜花或情书给对方,尽管对方并不想接受。

·找借口与对方见面,或不断地电话骚扰。

·总是不打招呼就跑到对方家里或办公室。

·跟踪对方。

·威胁要自残或伤害对方。

结果,他们越是“争取”,就把对方推得越远,自己也就愈加痛苦、绝望、自卑。

3复仇型执迷者

他们/她们最终放弃了唤回旧爱的艰难斗争,因爱生恨,决心惩罚那个让自己如此痛苦的人。

他们/她们的心理是自己得不到就想毁掉。例如,美发师安妮被男友分手后,曾沉迷于复仇幻想:“我曾经一边给客户梳头发,一边想着到哪去弄到汽油,怎么样泼到他家四周,如何点火。一开始我想把他和他的房子一起烧掉,后来考虑一下,还是留他个活口,让他亲眼看着房子被烧,那才痛快。我常常一想好几个小时,我知道这样很恶毒,但这是我唯一排解痛苦的方法。”

这种复仇的幻想会让人迷失自我,行为失控,做出自己事后都不敢相信的事情。

4圣母型执迷者

有的女性很容易被那些“问题先生”吸引:无业游民、酒鬼、骗子、吸毒者,甚至是虐待狂或者逃犯。

这些执迷的人坚信只要有足够的付出,就一定能挽救情人于水火之中。这是一种“救世主情结”。就像中国人常说的,“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对方越坏、越渣,自己反而更爱他。

“问题先生”最擅长利用对方的内疚感、同情心,一次一次提出更多的要求,特别是金钱上的索取。他们看上去软弱又无助,但实际上他们才是感情的操纵者。

如果你发现自己陷入了执迷爱恋的困局,如果你想结束过去重获新生,那么你可以从《执迷:学会正常地爱与被爱》获得有力的指导,帮助自己走出这一困境。

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学理论书籍,苏珊·福沃德博士的著作更注重于情感疗伤和实践操作。针对执迷爱恋者情感问题,她在书中介绍了一整套经过实践证明有效的治愈课程。

这一课程可以分成两个阶段,走出执迷和斩断执谜。

第一阶段包括记录、暂停、评估、改变四个步骤。大约需要四个月的时间。

在治愈课程的前两周,你不必改变自己执迷的念头、感受和行为。你依然会经不住想去见你的爱人,你依然会午夜梦回,抱枕痛哭。

你唯一要改变的是,给你的执迷记本账。日记的形式很简单。每当你的心里都是他/她的时候,或者与对方接触的时候,就记录下来。

每一条记录将包括日期、时间和以下六个问题的答案:

1是什么触发这个想法的?

2我想了些什么?

3我有什么感受?

4我想做什么?

5我做了什么?

6结果怎样

你不要在意别人怎么看、怎么说,鼓起勇气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执迷。

因为你必须弄清楚执迷的念头、感受和行为是如何影响你,这样才可能实现真正的改变。

在这两周的情感假期中,你可以外出旅游,或者租住在旅店。不管用什么方式,你必须暂时离开你的恋人,双方不再联系。

因为你必须一个人集中勇气和注意力,和自己抗争,努力关闭“执迷系统”。这个 系统由三个组成部分——执迷的想法、执迷的感受、执迷的行为,就像魔鬼撒旦手中三叉戟的三枝尖刃。

要关闭执迷系统,首先要从执迷的行为下手 。 因为行为是外在的、具体的、明显的,就是你这两周情感日记上“我做了什么”的答案。

你 要 给自己的行为下通牒 。具体办法是“空椅子” 教育 法。 找个安静的地方,把窗帘拉上,把手机关掉,在你对面摆上一个空椅子。

想象你的行为是一个不听话的熊孩子,这会儿正坐在那张椅子上。你自己就是这孩子慈爱而坚定的父母,你必须要详细说明他给你造成的混乱,给他设定底线,并且说出你对他的期望。你甚至可以像一名严格的老师,指着那张椅子痛斥一番。

通过这一办法,就好像给你大脑中安装了很多的警报器。每当你感到又要冲动行事的时候,它们都会尖叫着提醒你停下来。

关闭执迷系统, 还 要截停执迷 想法 这个齿轮 。 具体的方法包括,移除“执迷的扳机”、“贴标签”、“设置时限”等。

你要尽最大可能 移除 、绕开,避免触碰 “执迷的扳机”。 “执迷的扳机”就是你在日记中回答“是什么触发这个想法的”那些答案。可能是你们俩的合影、恋人送给你的礼物、你们都喜欢的唱片等等东西,也可能是你们曾经去过的餐馆或**院等地方。

当然,有很多“执迷的扳机”是我们内心的,这就很难拔除。比如,每年你生日时,情不自禁地想起恋人为你举办的那一场难忘的生日party,又想起了过去的美好时光。

这时,你可以用“贴标签” 的 方法 , 给你的执迷想法泼冷水 , 立刻告诫自己:“这是执迷。这是幻想。马上停止!”

另外一种方法是, “设置时限” 。 特许自己每天一次让执迷的想法放纵一会儿。情感假期的第一天,给你的执迷想法十四分钟,第二天十三分钟,第三天十二分钟,以此递减。两周之后,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有能力控制心里那匹脱缰的野马了。

情感假期的最后一天是评估日。不要安排任何工作、聚会,在书中提供的两份核查清单,理清目前两人关系的实际状况,好好思考你们感情的实质。

第一个核查单只有一条内容,你的恋人是否切断了和你所有的联系?如果你回答是,那么你们的关系已经结束了。无论你有多么痛苦,你必须要接受这个现实。

坐下来,拿出纸和笔,怀念这段爱情带给你的感动和伤痛,花一点时间写下来。然后大声读出来,就像是爱情葬礼上的悼念词。

就像亲人死去,活着的人们再痛苦也有走出来的一天。埋葬执迷恋情再怎么痛苦,也有治愈的那天。这个疗程的长短取决于你自己。

第二个核查单有九条内容。比如,是否每次都是你主动联系对方的?九条内容,如果你的回答有一条是肯定的,那么你们的恋情不宜再继续。

但如果你不愿意就此放弃,认为自己的爱情尚可挽回,那么你也必须要做出改变,再给自己三个月的恋情治疗时间。

在这三个月的时间内,你不要尝试去改变你的恋人,你能改变的只有自己。你要改变自己过去执迷的老套路,给对方保留一些自由呼吸的空间。

要知道两个恋人之间关系再怎么密切,也只是两个鸡蛋,而不可能合二为一,变成一个鸡蛋。两个恋人之间最恰当的关系应该像冬天的两只刺猬,挨得够近,互相取暖,又保持了一定的距离,避免互相扎伤。

三个月后,重新做一次“情感处境核查单”。如果你们双方的关系还是像过去一样糟糕,那么你最好放手。

因为 你的幸福太重要了,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它交给曾经拒绝过你的人手里。

执迷爱恋治愈课程的第二个阶段是斩断执迷。

苏珊·福沃德博士认为,大部分执迷者成长于不健康的原生家庭,他们小时候经常感觉自己没人爱、没人关心、被父母抛弃。可想而知,这种反反复复被拒绝的感受会让孩子对爱更加渴求。

这些孩子长大之后,表面上已经成人能够独立生活,但内心依然是弱小的孩子:害怕被抛弃。 当他们遇到心动之人时,被爱的渴望被唤醒。他们陶醉,他们索取。

如果对方不接受或者提出分手,必将撕开他们曾经的创伤,蛰伏在内心深处的童年时的恐惧和焦虑被激活了。

在治愈课程的第一阶段,你做出了艰难而勇敢的尝试,走出了原有的执迷模式。但如果你想把这些改变内化成自身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外来强制,那么就必须将内心被抛弃的恐惧感斩草除根。

你可以尝试下面几种方法,看看哪一种更有效果。

书中有个案例,玛格丽特的爸爸在她小时候就离开了家。她非常地伤心和无助,这种感觉终身难忘。在苏珊博士的鼓励下,她写下了这样的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

你离开的时候,我的心都碎了,我害怕极了。我能理解你为什么会离开妈妈,很多人都离婚了,可是你为什么还要离开我呢?你为什么不来看看我?当我看到别的孩子跟爸爸在一起的时候,我就更加伤心了。我永远都无法理解你怎么能那样对我,你就那样走了,头也不回。你不该这样对我,我做的一切都是因为我爱你。

她读这封信的时候,哽咽难言,断断续续。她觉得自己很痛苦,但读完后发现也没有那么可怕。每多读一次,她内心的痛苦就减轻了一分。

针对小时候受到父母虐待的成年人,苏珊博士设计了一个“重塑父母”康复练习。

想象时光倒流,小时候的自己就坐在面前的空椅子上。而成年的自己就是父母,就站在那个小孩面前,对他说对不起,让他承受那么多的痛苦和折磨。请求他的原谅,一家人相互拥抱,热泪盈眶。

通过每天坚持这个奇妙的练习,重塑父母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重新给自己灌输充满爱意的、肯定的信息,一点点地化解自己内心的恐惧。

最终,你将建立面对恋爱中被拒绝的健康反应模式。被拒绝只是正常交往中的一部分。你会哭,会痛,但对生活不会绝望。

当你为情所困、痛不欲生、执迷不悟的时候,问自己一声,你的内心在害怕什么?这样的爱,值得吗?不要着急回答,看一看苏珊·福沃德博士的这本《执迷:学会正常地爱与被爱》。它能帮助你,带你走出心的牢笼,学会健康地爱与被爱。 你要 相信,你的幸福也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很多人都说,分手见人品。

有的情侣能够和平地分手,彼此祝福,然后退出对方的舞台,开始新的生活。

有的情侣尽管分手了,但其中仍有一方,或者双方都互揭对方短处,掀开撕逼大战,让曾经美好的回忆都烂在无尽的指责中。

还有一种情侣,一方提出分手,而另一方却坚决拒绝分手。他们会通过各种“特殊”手段,比如跟踪骚扰对方、没打招呼就捧着各种礼物出现在对方的公司或家门口,不停地给对方发微信、打电话,对对方死缠烂打、没完没了地来回纠缠,严重侵犯对方的私人空间,甚至以暴力或者生命为代价,来要挟对方不能分手、不能拒绝。

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把这称为“ 执迷的爱恋 ”,而被抛弃是点燃执迷爱恋的导火索。

作为一个拥有几十年心理咨询经验的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发现,她的来访者当中有很多人都身处在“执迷”的情感困境中,有些人自己就有执迷倾向,因为恋爱或婚姻失败,有很强的报复冲动,而有些人则不幸成为执迷者的“目标”,为此她专门写了一本书就叫做《执迷:如何正常的爱与被爱》,以此帮助这些人不再为情所困、为爱所伤。

执迷的爱恋者有哪些特征?

执迷的爱恋者一旦喜欢上对方,就会自我催眠,主动忽视对方的缺点,把对方看做自己生命中最独特、最唯一、最完美的情人。

① 执迷者会把对方幻想成自己唯一的“完美情人”,会把对方当成自己的精神支柱

执迷者会天真地相信这个完美的情人,能够填补他生命中所有的空虚,能够给予他从未感受过的爱、温暖和喜悦。

相比普通人,这些执迷者对另一半的期望和幻想明显更浪漫化、更理想化,也更“一见钟情”化。

有时候即便只见了对方两三次,对对方还没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就感觉自己陷入了爱情,且不能自拔。

与其说他们着迷的是对方这个人,不如说他们迷恋上的是自己头脑中所幻想的“完美情人”。

② 被拒绝、提分手、离婚都极易点燃执迷者被抛弃的焦虑感

执迷者和普通的恋人不同的地方,主要显现在分手的行为上。

普通的恋人面对拒绝或分手,他们首先会很难过,然后会做出一些积极的补救措施,但如果还是无法挽回这段感情,他们会尊重对方的决定,承认世事无常,并选择放手。

但执迷者完全不同,他们从不给自己留退路,也绝不接受现实,不管对方喜不喜欢自己,不管对方直接或间接提出分手,他们都一概视而不见。

他们已经把对方当做了自己的精神支柱,没有她简直活不下去。

他们会极其自恋地认为,她只属于自己,一旦发现她要逃跑的时候,他们就会拼命地死缠烂打,因为他们无法接受精神世界的崩塌,无法忍受被拒绝、被抛弃的痛苦和恐惧。

执迷者对被拒绝、被抛弃格外敏感,这会打击他们的自尊,击碎他们的美梦,让他们产生很多负面的情绪,比如说愤怒、抑郁、悲伤、怨恨等等。

③ 越是得不到,执迷者越容易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

执迷者最大的执迷不悟就是无法选择放手,让他们选择放手,就好像要他们的命一样。

所以很多执迷的恋人,会反复做出自残或者伤害对方的行为。

苏珊·福沃德指出,如果一个执迷的恋人,刚好具有偏执型性格,那么他很可能产生暴力倾向。

比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的男主角,就是一个典型的执迷型恋人。

执迷型恋人由于过分重视对方,会对恋人的一举一动特别在意。比如,看到喜欢的人跟陌生男人交谈甚欢,听到她电话里有男人的声音,执迷型恋人都会很不高兴,猜忌对方跟其他人有一腿,怀疑自己即将被抛弃。

为了把对方牢牢地攥在手心里,他们会悄无声息地跟随对方,或者采用暴力手段“警告”对方别妄想做出出格的事情。

当所有挽回的手段都做了,仍然达不到他们想要的结果时,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过激的、失控的行为,比如去对方的办公室大闹一场、去对方的朋友或者熟人那里搬弄是非、故意透支对方的信用卡、毁坏对方的财物,甚至以自杀相威胁,或者因为得不到她就毁掉她。

可以说,他们为了目的会不择手段,而更讽刺的是,不管他们耍什么手段,他们都会告诉对方,我是因为“太爱你”,才这样做的。

什么样的人会陷入执迷的关系中?

大部分人在恋爱的过程中,如果感到很压抑,发现对方是一个偏激、执迷的人,他们一般会选择主动结束这段关系。

正常人并不迷恋执迷的恋情,但是有一部分人内心里本身就有潜在的执迷情结,他们追求激情和刺激,喜欢戏剧化的、浪漫的爱情,内心极度空虚,也害怕被抛弃。

苏珊·福沃德把这类人称为“协同执迷者”。大部分协同执迷者对自身并不了解,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也很难确定自己的感受是真是假、自己的想法是错是对。

他们一边享受执迷者给予他们的激情澎湃的爱和浪漫,一方面又忍受着对方难以想象的控制欲,他们在离开的恐惧和留下的痛苦之间犹豫不决、左右为难。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协同执迷者和执迷者的需求是一致的,他们内心都极度缺乏爱、极度空虚,对爱情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想象,且对爱的需求永不满足。

如何挣脱执迷的爱恋?

在感情中,恋人对执迷行为的容忍,只会鼓励执迷这种行为继续下去,长期以往,两人之间的关系,只会越来越糟糕,越来越不健康。

那么要如何摆脱执迷的爱恋呢?苏珊·福沃德在书中给出了以下方法。

① 了解执迷恋情的根源

为什么执迷者会对拒绝、分手如此敏感?为什么执迷者会如此害怕失去?为什么执迷者总是对对方纠缠不休?为什么执迷者永不满足?

这还要从他们的童年开始说起,大部分执迷者都成长于不健康的家庭,他们从小就感觉自己不被爱、不被关心、不被呵护。

当他们尝试主动去获得父母的爱时,他们总是被拒绝、甚至感觉自己被抛弃,长此以往,他们的自信心和对他人的信任,就会受到破坏。

倘若他们从小得到了父母的尊重、鼓励和爱,能够建立一个相对安全的依恋关系,能够对他人有基本的信任,他们就不会在一个人身上如此“执迷不悟”。

心理学通过大量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渴望回到那个令人满足、感到安全的妈妈的怀抱。

越是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过爱的人,长大成人后越对爱有一种疯狂的渴求,只不过这种渴求隐藏在人的潜意识中,通过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

成年的执迷者之所以对拒绝敏感,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这种不好的经历会勾起小时候那些痛苦的、绝望的回忆。

当然这并不是说小时候没有得到过爱的孩子都会变成执迷的恋人,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小时候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会基本决定我们对待恋人的方式,以及我们对爱的理解。

② 意识到执迷行为是一种主动选择

很多执迷者都会认为自己是因为一时冲动,才做出一些过激的、失控的行为,但苏珊·福沃德认为,大多数执迷的行动并不是冲动,是深思熟虑后的产物,是执迷者主动选择的结果。

意识到这一点非常关键,如果一个执迷者认为自己是因为冲动、因为管不住自己才去伤害别人,他就会拿这个当借口,以此来逃避自己的责任。

如果他认识到,所有发生的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而不是无意识操控的,那么他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他会开始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负责,而这是改变的开始。

③ 做一个爱情记录本,记录自己的执迷经历

想要彻底关闭“执迷系统”,执迷者需要记录那些执迷念头、感受和行为是如何运作和影响自己的。

具体如何记录呢?

举个例子:

0是什么触发这个想法的?—— 我在吃早餐,忽然想到她做的早餐都特别好吃。

0我想了些什么?—— 我在想,如果她现在在我身边,一起吃早餐该有多好啊。她现在在干什么呢?她会不会也在想我?如果我出现在她的家门口,她会不会很惊喜?还是她在跟其它男人一起吃早餐?她是不是暗地里背叛了我,才选择跟我分手的?

0我有什么感受?—— 我感到很孤单,也很气愤,她最近不理我,还很坚决地要跟我分手。

0我想做什么?—— 我想去找她,我想去看她,我想知道,她现在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0我做了什么?—— 我开车到她家门前,去找她,疯狂地敲她家的门。

0结果怎样?—— 没有人开门,我又回到了家里。

这样简明扼要地、持续地记录,能够帮助执迷者看清他们哪里出了问题,能够揭示他们是如何通过一些不合理的想法,使自己的行为变得越来越糟糕的,从而帮助他们逃出执迷的魔咒。

④ 给自己放一个假期,花时间跟其他人在一起

执迷者一般都沉浸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他们越是把对方想的很坏,把事情想的很糟,他们内心的愤怒、复仇的火焰就会越猖狂。

想要从执迷的束缚中走出来,执迷者需要让自己走出去,把注意力转移在其他事情上。比如,给自己放一个假期,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旅行,跟一帮朋友出去打球,参加一个培训班,购物等等。

这些事情都可以让执迷者认识到,失去眼前的恋人会让自己痛苦一阵,但生活仍然能够继续。

只有放弃执迷,才能够放弃内心的痛苦、焦虑、混乱和占有欲,才能够真正解放自己。

不是吧

你这种情况是心理稍微有点问题。但绝对构不成心理疾病甚至是强迫症!我虽然不是专家,但我也很有把握说这话= =

人的心理状态其实是一个整体。如果你的心理状态很差,并不可能是仅仅因为某一方面的原因,而是和你整个的生活有关。内心的宁静也好,幸福感也好,安全感也好,绝不可依赖别人。如果一定要找个什么来依赖,那宁可依赖事物。

你把自己完全挂在别人身上了,要放得下首先得把自己的脚放在地上呀。你这还算不上什么病态,充其量只能算是想不开。

至于方法么,这些东西多少和天性有关吧,我很难体会你的心情。因为我自己是个对现实不太在意的人,不管是感情也好,其他也好,我总能在消遣和爱好里找到支柱。而这些东西只靠我自己,不由别人。所以只能设想,如果你肯尝试花些精力去建设自己的精神生活以及精神世界,那你的状态一定会改观的。

强求和不强求其实是一回事,主要是你并没有想通。这些东西说道理是说不通的,只能从侧面去慢慢的疏导。所谓水到渠成。有可能的话看看哲学书,再培养一种至爱至纯的兴趣,专注于你自己的世界,你会发现原来人不用依赖外界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也能过的蛮好。试着让自己过的意识一些=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744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