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如下:
一、从幼儿情绪和情感的进行过程看,其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三个主要特点
(一)幼儿情绪和情感不稳定
到了幼儿期,幼儿情绪和情感的稳定性虽然比婴儿期稍有提高,但仍是经常变化和不稳定的,甚至喜怒、哀乐两种对立的情绪也常常在很短的时间为互相转换。比如,当幼儿由于大人不给他买衣服而哭时,如果给他一个玩具,他就立刻会破涕为笑。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情绪和情感逐渐趋向于稳定,受一般人的感染较少,但受老师的感染仍然很大。
(二)幼儿的情感比较外露
幼儿初期,幼儿的情感完全表露于外,几乎不加控制或掩盖。比如初上幼儿园的幼儿,由于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环境而大哭大闹起来,几乎不顾及周围是否有人看见自己的行为。
(三)幼儿的情绪极易冲动
幼儿的情感非常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冲动,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这种现象在幼儿初期尤为突出。当幼儿处于非常激动的情绪状态时,他们完全不能控制自己,而且在短时间内不能平静下来。幼儿晚期,他们的情绪冲动性逐渐减少,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逐渐发展。
二、从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看轮胡基,幼儿情绪和情做弊感的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不断丰富
幼儿期的社会性需要比婴儿期大为发展,需要所指向的事物的范围也不断扩大。随着学前儿童社会性需要的发展由于满足或不满足需要而引起情感体验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随之也不断丰富。比如,对人的情感,可按需要分为亲爱、尊敬和同情,怨恨、愤怒和厌恶;对周围的事物,出现好奇或诧异;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则有骄做和羡慕、惭愧和失望、忧愁和悲痛等。到上学前,学前儿童已经具备了各种重要的情感体验,并表现出对周围现实的多种多样的态度。
(二)情感所指向事物的性质逐渐变化,情感日益深刻
幼儿的社会性需要发展是与幼儿认识事物的发展相联系的。由于幼儿需要的变化,引起幼儿情绪和情感的事物及其性质也发生变化。随着幼儿言语和认识过程的发展,他们的社会性需要和情感也发展起来。有些能引起较小学前儿童情绪体验的事物,对较大学前儿童则不起作用了;反之,较小学前儿童不关心的事物,则能引起较大学前儿童的情感体验。
三、从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看,幼儿的高级情感开始形成
(一)幼儿道德感的发展
道德感是幼儿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是在掌握道德标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于幼儿来说,掌握道德标准不是件易事,形成道德感更是比较复杂的过程。幼儿的道德情感是在成人的道德评价和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它是从初步认识到好与坏的标准开始的。到幼儿中晚期,学前儿童的道德感逐渐发展起来。
(二)幼儿理智感的发展
理智感是与幼儿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解决问题、探求真理等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腊谨联系的内心体验。幼儿会说话之后,其求知欲开始日益发展,好奇心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来,求知欲的扩展和加深是幼儿理智感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
大约5岁时,幼儿的求知认识兴趣开始萌发,理智感也同时开始迅速地发展。幼儿晚期理智感的发展,还表现在他们喜欢开展各种“动脑筋”活动或以科学常识为内容的智力游戏。到五六岁,学前儿童不仅积极提问,而且能主动、努力地去寻求答案,并会由于得到问题的答案而感到极大的满足与愉快。
(三)幼儿美感的发展
美感是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它是一种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环境美的爱好和欣赏。很小的学前儿童就知道新衣服、新鞋袜是美的,“红红绿绿”是美的,喜欢看鲜艳悦目的颜色,喜欢听优美动人的音乐。
到四五岁时,爱美的情感更为明显和强烈。他们对形象可爱、会动、会发声的玩具爱不释手,看到色彩鲜艳情节生动的,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并会以极大的注意和热情,去欣赏美妙动听的音乐,画他熟悉和喜爱的事物。
到幼儿晚期,幼儿对美的标准的理解和美的体验较之中期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喜欢去参观公园动物园,喜欢观赏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喜欢观看海上的日出和晚霞,喜欢观察夏夜的星星和月亮。鉴别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发展,标志着学前儿童美感达到了一个新的较高的水平。
(1)情绪的动机作用;
(2)情绪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3)情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4)情绪对儿童性格形成的作用;
(5)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学前儿童依恋类型及情绪发展的条件如下:
1、出生:婴儿情绪包括两种主要的唤醒状态:趋向愉快的刺激,以及回避不愉快的刺激。
2、2-3个月:婴儿表现出社交微笑,能对成人的面部表情做出反应。
3、3-5个月:当大人使劲逗孩子时,婴儿能用大笑来回应。婴儿把面部表情知觉为有组织的模式,能把声音和面部表情里传达的情绪匹配起来。
4、6-8个月:基本情绪的表达得到很好的组织,并随着环境事件的变化而发生有意义的变化。婴儿更频繁地、在更多的情境中愤怒。恐惧,尤其是怯生开始出现。对熟悉的养育者具有明显的依恋,出现了分离焦虑。婴儿把养育者当作探索环境的安全基地。
5、8-12个月:理解他人情绪表达的能力提高,出现社交参照。婴儿对着惊奇、滑稽的表情大笑。
6、18-24个月: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情感,如羞愧、尴尬、内疚和自豪。表述感情的词汇迅速发展,情绪调节能力提高。婴儿开始知道,别人的情绪与他们自己的情绪可能不同。出现了最初的共情信号。
学前儿童依恋的作用:
1、首先,依恋关系能够为儿童提供安全感和信霜离任感。在与亲密伴侣相处时,鉴争儿童会逐渐形成一个安全的内在工作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影响他们未来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更加自信、有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2、其次,依恋关系有利于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攀晃泰。儿童在依恋关系中学习如何感知和处理情绪信息,通过互动和相互沟通,学会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并开始建立自我身份感和独立性。
3、此外,依恋关系还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益。研究表明,安全依恋关系可以减轻儿童应对压力的困难,并且可以降低患病率,提高儿童的免疫力。同时,依恋关系还可以提高儿童的自尊和自信心,增强心理健康。
(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良好、和睦的环境有利于孩子较稳定情绪的形成,能给教育带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可以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入手。
1、创设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首先,要创设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温湿适宜、采光照明良好、有充分的活动空间、无噪音干扰、导出充满了绿色植物和美的画面的环境。
其次,教室的环境和玩具和投放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如小班的教室应有娃娃家、简单的建构区等;中大班的教室角区相应要复杂些,如较有创意的表演区、创意画廊等。
最后,幼儿可在教师设计好的角色游戏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如在布置娃娃家时,主题墙面可以张贴孩子的家庭合影或自己房间的照片,粘贴幼儿手工作品等。创设这种家庭化的生活空间,使幼儿感受到家庭般的氛围,产生安全感、信赖感、愉悦感。
2、创设和谐的社会环境
满足孩子的正常需要是使孩子保持良好情绪的基础。在家庭中要有意识地保持良好的情绪气氛,布置一个有利于情绪放松的环境,避免脏乱、嘈杂;成年人之间要互敬互爱,家庭成员之间也要用礼貌用语,并努力避免剧烈的冲突。
(二)使用积极有效的教育方法
1、建立幼儿合理的生活常规
给幼儿制订科学合理的生活作息表,内容要丰富并要考虑动静交替,使之养成良好的常规和行为习惯。注意不要轻易破坏常规。行为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持之以恒,让幼儿为人处世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当幼儿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情绪也相对能稳定的发展。
2、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服务意识
当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自我服务。幼儿只有学会了关心、爱护自己,才能学会关心、爱护别人,才能懂得别人为其所付出的一切。因此要让幼儿参与一切有关并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动,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服务能力、意识以及责任感。
3、加强幼儿的体能锻炼
幼儿的体能训练除了帮助幼儿消除体内多余的能量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幼儿广泛的兴趣,从而培养其勇敢、坚强、不怕苦的意志品质。
4、巧用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同时也是促使幼儿情绪智力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各种角色,体验各种角色所经历的情绪状态;形成换位思考的品质,能经常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去思考、看待问题,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获得有关情绪情感的各种感性知识。
另外,幼儿的自控能力差,情绪的冲动性高,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常常被外界情境所支配,所以,幼儿的情绪有易变性的特点。而在游戏中,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和遵守各种游戏规则,接受游戏规则的约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情绪的调控能力。
再者,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情绪情感会得到合理的宣泄。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条安全的途径来宣泄情感,使儿童逃避现实生活的强制和约束,宣泄在现实生活中不被接受的危险冲动,缓和心理紧张,发展自我力量以应付现实的环境。所以,教师在组织幼儿游戏时,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素材,启发他们的思路,创造各种游戏必需条件——包括各种游戏材料和场地,还有足够的时间等。幼儿的游戏离不开老师的正确指导,但是老师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随意打断孩子的游戏。总之,要将孩子的主动性、创造性同教师的指导作用完美地结合起来,不能让游戏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影响幼儿情绪智力的健康发展。
5、榜样表率法
家长、教师和幼儿朝夕相处,是幼儿直接模仿的对象,在家长、教师长期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幼儿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和是非标准,并由此来检验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不进行着榜样的示范和暗示,孩子的品德、性格、举止、习惯都会在家长和教师身上找到蛛丝马迹,甚至将其延伸或扩大。所以,家长和教师要严于律己,从自己的思想、言论、作风、情绪等方面身体力行,做好幼儿的表率。
学前儿童那么不就是幼儿园的孩子吗,那么他情绪发展的三个特点,第1个是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这个时候的孩子虽然说展现出了一定的自主性,但是大部分的时候还需要家长来陪伴完成,那么就有很强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的话,不仅仅在生活中,那么在学习中也是这样子的,
那么第2个是一个情感发展的话,应该是好动型,这个时候的孩子还是比较好动的,注意力算不上集中,个别注意力比较集中的那也是很少数的,
那么第3个情感的话,那么我觉得就是1个求知性,在情感过程中有的孩子比较求知他们好奇,外界事物那么求知性,就是他的第3个方面。
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它具有调节人的行为,推动人的认识活动发展的功能。愉快积极的情绪或情感,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忧悲的消极情感会削弱人的活动能力。对幼儿来说,也是如此,良好的情绪、健康的情感能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在各种环境中进行活动,对其以后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 重视、加强幼儿良好情绪的培养尤为重要。那么, 我们怎样培养幼儿的良好情绪和良好情绪行为呢 情绪本身是具有情境性的,而幼儿的情感的培养是深受外界情境所支配。因此,要努力为幼儿创设能引发幼儿产生愉快、友好情绪的环境,以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情绪和情感。我们小组通过查找资料和讨论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营造良好环境,软硬环境都适宜 1、营造整洁有序、合理协调的活动环境
对幼儿而言,环境是会说话的。当他们看到五彩的玩具,夸张的墙饰,美丽的区角时,幼儿便知道可以在这里快乐地玩耍;当看到一排排整齐的小书架、小椅子时幼儿就知道应该安静地看书„„在一个整洁有序的环境中,幼儿会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幼儿园内外环境的布置应注重幼儿的情趣,为幼儿营造整洁、和谐的环境。 2、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
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因此, 幼儿园环境创设不仅要注意物质环境的安全,而且更应当注意心理环境的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充满爱的生活环境, 有助于幼儿形成轻松愉快的态度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首先, 教师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 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幼儿。一方面, 幼儿模仿性强, 成人的情绪对幼儿有感染作用, 如果教师自己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幼儿的情绪就愉悦不起来。另一方面, 幼儿教师每天面对几十个活泼的孩子, 吃喝拉撒睡事事都要操心,弹唱跳画说样样都要会教, 加上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评估、园内的互评、家长的高期望值以及自身面临的继续教育、教育教研与评级晋升等问题, 都给教师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 容易表现出急躁、情绪易变、偏激、动辄训斥等不良情绪, 这些都会给幼儿造成心理上的紧张, 使他们产生无助感和压迫感。如果幼儿经常处于这样的情境中, 就很难产生积极的情绪。因此, 教师自身的情绪调节非常重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情绪, 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充满热情的言语和鼓励期待的目光, 来面对繁杂的一日保教活动, 这对幼儿良好情绪的发展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 教师要耐心细致地观察, 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幼儿具有获得安全、关爱、尊重、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只有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 幼儿才会形成良好的心理感受, 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 我们要善于设身处地地体验孩子们的所作所为, 以关怀、理解、尊重、支持、平等交流、共同分享的态度与幼儿
幼儿情绪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一) 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
幼儿最初的情绪和情感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幼儿的成长,情绪情感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因此,情绪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情感的发展过程。社会化是情绪和情感发展的一种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⒈ 情绪中社会性交往成分不断增加
幼儿情绪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例如,美国心理学家爱姆斯利用两年的时间,对幼儿交往中的微笑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从1岁半到3岁,非社会性微笑的比例下降,社交性微笑的比例则有所增长。法国心理学家列鲁阿·布斯旺类似的研究表明,在同一情况下,8岁儿童比4岁幼儿在看**时的情感交往次数有所增加;4岁幼儿看**时主要同教师交往,而8岁儿童则主要同邻近儿童交往。
以上两个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情感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幼儿与老师的情感交往多于与同伴的情感交往。
⒉ 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1岁以内幼儿情绪反应的主要动因。而1-3岁幼儿情绪反应的动因除了与满足生理需要有关的事物外,还有大量与社会需要有关的事物。3-4岁的幼儿,情绪动因处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幼儿有要求别人注意、要求和别人交往的需要,如果成人对幼儿不理睬,或者其他幼儿不和他一起玩,这对他来说,就成为一种惩罚手段,使他感到烦恼不安,甚至痛苦。同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性情感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了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
⒊ 表情的社会化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有的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而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
面部表情是情绪生理过程的一部分,但它又与社会性认知有密切的联系。掌握社会性面部表情有赖于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而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是社会性认知的重要标志。表情所提供的信息对幼儿和成人交往的发展与社会性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解释面部表情和运用表情手段的能力都有所增长。黄煜锋的研究表明,幼儿园小班孩子已能辨认到别人的表情,对愤怒表情的识别,则大约在幼儿园中班开始。前苏联的雅可布松认为,婴儿的特点是毫不保留地表露自己的情绪。以后则根据社会的要求调节真实情绪的表现方式。幼儿从2岁开始已经能够用表情手段去影响别人,并学会在不同场合下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二) 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从情绪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情绪日益丰富有两个含义:一是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绪分化主要发生在两岁之前,但在学前期也继续出现一些高级情感,如尊敬、怜惜等。二是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先前不能引起幼儿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后来引起了幼儿的情感体验,如亲爱的情感。首先是对父母或其他照顾婴儿的成人,然后是对兄弟姐妹和家中其他成员有了这种情感。进入幼儿园以后,先是对老师,然后对小朋友有了亲爱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范围也是逐渐扩大的。
情绪的深化,是指它指向的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例如,被成人抱起来,较小的孩子感到亲切,较大的孩子会感到不好意思;年小幼儿对父母的依恋,主要由于父母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年长的幼儿则已经包括对父母劳动的尊重和爱戴等内容。
(三)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能力得到加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⒈ 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年小的幼儿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这与其生理因素主要是大脑皮质的兴奋容易扩散、皮质对皮下中枢的控制能力发展不足相关。随着幼儿的发育以及语言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幼儿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起初是被动的,由于服从成人的要求而控制自己的情感。直到幼儿晚期(5-6、7岁),幼儿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才逐渐发展。成人经常不断的教育和要求,以及幼儿的集体活动和集体生活的要求,都有利于他们逐渐养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减少冲动性。
⒉ 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婴幼儿的情绪非常不稳定,具有情境性、易变性、易受感染的特点。婴幼儿的两种对立情绪,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相互转换,随着情境的变化而迅速变化。幼儿晚期情绪较少受一般人的感染,但仍然易受家长和教师的感染。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加强,情绪逐渐趋于稳定。
⒊ 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幼儿初期(3-4岁)的幼儿还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情绪完全外露,丝毫不加掩饰。随着语言和幼儿心理活动随意性的发展,幼儿逐渐能够调节自己的情感及其外部表现,这一阶段的幼儿,从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到开始产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的意识,但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因此,情绪仍然是明显的外露。
幼儿晚期(5-6、7岁)幼儿调节自己情绪表现的能力已有一定的发展,能较多地调节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学前到学龄期间,幼儿情绪的发展成就惊人,他们的许多情绪技能例如控制消极情绪的爆发、表现出不同于真实感受的“表面情绪”或“情绪外壳”,尤其在3-12岁之间飞速增长,这时儿童在交往中掌握了许多情绪技能,并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情绪调节策略。儿童情绪逐渐内隐。
第一,家庭要创造快乐、和睦、民主、平等的气氛,使孩子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有说有笑地生活;有进取的要求和自信心,而无精神负担和压力。这就需要家长做到以下方面: 1 家庭成员相互关心,和谐幽默,常常轻松地说些笑话,有条件的要常开家庭联欢会。父母决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平时交往也要做到自然、礼貌。 2 让孩子轻松地参与家庭中的日常谈话。他的话要受到同样的尊重,说得不当时,不允许笑话他和责备他,应该和气而友好地纠正。 3 要常带孩子外出旅游、参观、照相、购物、访朋友、走亲戚、看**、上图书馆和书店,活动内容要和孩子商量,就连上餐馆点菜也要征求孩子的意见。 4 应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要鼓励他,并谢谢他关心大人的生活。适当地让孩子知道家里的困难,并让他参与克服困难。 5 对孩子的学习、锻炼要以鼓励为主,表扬为主,宽严并济,有时适当批评。严肃批评时仍要流露出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家长帮助孩子学习和锻炼,应当做“教练员”“指导员”“参谋”和“顾问”,不可当“督学”和“监工”。 6 要热情对待孩子的同学和伙伴,适当参与一些孩子们的文娱、游戏和智力活动,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孩子的好伙伴也是你的小朋友。 7 家长在孩子面前,应尽量表现自己的美好形象,如喜爱学习,积极工作,学有所长,或有正当爱好,与人为善,知识面宽等。在孩子面前的举止应适当庄重,使孩子产生信赖、尊敬和幸福感。 8 经常细心观察孩子的情绪(但一定不要引起孩子注意),尽可能让他保持在“快乐而平静”这一条“最佳情绪线”上。当孩子的情绪处在这条水平线时,他的心情最愉悦,身体最舒适,智力活动最专注,学习、劳动、锻炼效率最高。如果孩子的情绪低于这条水平线,就要了解原因,帮助、逗引他高涨起来;如果孩子太兴奋,忘乎所以,不能自制,也要了解原因,泼点凉水,帮助他控制感情,使之多一份理智和冷静。孩子犯错误、破坏生活规律时,应严格要求、批评指正,因为娇惯溺爱、放任自流的孩子决无快乐活泼可言。 第二,在孩子身心承受的范围内,尽量丰富他的精神生活,培养广泛兴趣,形成中心兴趣和特长。 关于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本书已从不同角度多次提及了它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丰富哪些生活内容,这里就不赘述了。但是,怎样才能使孩子产生广泛的求知兴趣,并很自然地逐渐形成中心兴趣,甚至显现出爱好与特长呢?这就需要引导。家庭常有以下一些引导方法: 1 榜样示范法 带孩子去看名家高手的表演或优秀的同龄孩子的表演,如看画家作画,看小发明手制作,看大姐姐操作电脑,观察大哥哥做实验,看邻居叔叔下围棋,看专业户养甲鱼,看著名演员的歌舞表演等等,让孩子看得有趣,听得入神,提些问题,参与谈话,懂得人的本事都是慢慢学来的,谁都能学好,尤其是孩子。 2 亲身实践法 孩子初步感兴趣的事,要鼓励他去做,带动他去实践,最好是与同龄伙伴一起做。例如每人准备一个最精彩的故事,开故事会;与孩子一起建立小小实验室,做科学小实验;买来小动物,给它做窝,饲养它长大;买来花籽、花钵、肥料或自制肥料,进行栽培;父子俩学下国际象棋,邻居的孩子也来参加等等。兴趣是在实践的快乐中发展起来的。 3 表演展览法 孩子对有兴趣做的事或自感有了进步的方面,都有极强的表现欲,一旦满足了这种欲望,就能获得极大的鼓舞和幸福感,同时更有兴趣去继续进取。所以,孩子经过努力而获得的成果,能表演的一定要表演,不能表演的一定要展览,这将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例如家庭中布置孩子的绘画、书法习作,或将孩子的手工制作成果整齐地陈列起来;建议学校每年数次展览小学生的优秀作品,定时让孩子们表演音乐、舞蹈、朗诵、讲演、小魔术等各种节目。居委会或街道文化室也可以办类似的展览和演出。总之,要让孩子有能够展现自己成果的场所,并能获得奖励和表扬,这样他定会更加快乐,更加多才多艺。 4 兴趣班培训法 孩子有了广泛兴趣和求知欲望以后,由于自身的素质差别、环境的不同影响以及教育在无形中的导向作用,他会慢慢形成一些特殊兴趣与爱好,这就有了“中心兴趣”。但小学生的中心兴趣是不稳定的,也不要过早追求稳定的兴趣和特长,要允许他常有变换。当孩子一个时期对某种活动产生特殊兴趣时,就应当送他参加相应的假期兴趣培训班,如少儿电脑班、游戏英语班、小发明培训班、自然夏令营、书法班、美术班、舞蹈班、围棋班、写作班、智力游戏班、武术班、摄影班、趣味数学班、钢琴班、小提琴班、电子琴班、手风琴班等等。争取一年参加一种班,如果当地没有这类兴趣培训班,那就得请辅导老师个别指点。但是父母的指导思想必须明确,让孩子参加一些“班”,并不是为了定向培养什么“家”,而是让孩子多掌握一些事物的规律和学习的规律;因为“隔行不隔理”的关系,孩子会变得更加聪明、能干和快乐。至于孩子发展的专业方向,他今后的变化还大着呢,他的发展空间和前景还广阔得很呢,家长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当“近视眼”! 5 竞赛和发表法 孩子有了一些中心兴趣,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就应该鼓励他自由参加这方面的竞赛活动,或是在儿童报刊上发表作品,这更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活力。父母要经常搜集这方面的信息,鼓励孩子报名或投稿,并全身心地投入活动,积极准备,自觉地锻炼自己。例如学校和社会上的讲演比赛、钓鱼比赛、书法比赛、小发明比赛、征文比赛、歌咏比赛、电脑比赛、珠算比赛、数学比赛、球类比赛、棋类比赛、琴类比赛、外语讲演比赛、环境知识比赛等,孩子只要有准备地参加了,即使得不到名次,也会受到鼓舞和锻炼,甚至永远不忘其中的酸甜苦辣,并获得经验和教训。 即使孩子在比赛和发表作品方面获得了相当的成功,也不可过早定向。按“早教方案”培养起来的武汉的于苗小朋友,整个小学阶段竟在13个方面获得全国、省、市、区级比赛40多次奖励;但这也只是让孩子生活更丰富,更获得全面和充分发展罢了,以便为她将来树立和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多打下一分坚实的基础。这个孩子后来被评为全国百佳儿童。武汉另一个孩子祝宁,四五岁即学会摄影及冲洗、放大技术,接着在报上发表摄影作品,成为著名的小摄影记者,团中央、团市委等单位常点名让他参加全国和省市少年夏令营,担任“随军记者”。这既锻炼了他的能力,又培养了认真负责的精神,上中学后他又成了“电脑迷”。 第三,认真培养孩子注意观察、提出问题、喜爱思考的兴趣,养成不断讨论和探索的习惯,使他从认识周围事物、世界万象中得到快乐和满足,并使思想、心灵更加活泼。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和每一瞬间,都可随意启发孩子提问与思考。 例如吃饭时讲到菜咸了、淡了,就可以问盐是哪里来的,为什么海里有盐而江河里的水却是淡水;又可以问为什么现在提倡用碘盐,碘对人体有什么用处等。当孩子了解了这些知识,懂得了一点这方面的道理,满足了求知欲之后,愉快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久而久之则会形成快乐的心境。 生活中这一类问题随时随处都有,让孩子去发现它,思考和解答它,会带来无穷的乐趣。例如,叠衣服时首先应抓住什么部位,为什么主要***人们称之为“领袖”;冬夜脱衣服时为什么常看到火花直冒,噼啪作响,什么衣服会产生这种现象,这与天上闪电打雷是不是一回事;穿棉衣使人暖和,但为什么冰棍、雪糕也用棉絮裹着而不融化;看用活鱼做菜的过程,问为什么鱼是流线型的,鱼鳞有什么用,背鳍、尾鳍、侧鳍有什么用,体内的鱼泡学名叫什么,它有什么用处;吃饭时讨论各种食品的名称、产地、味道、营养成分;看到精美的餐具,可问瓷器是怎么生产出来的,与陶器有什么不同,仿瓷产品又是用什么做的;看到象牙筷可以谈到大象,谈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到野外散步时拔一棵小草玩玩,问小草为什么要有根、茎、叶、花、籽,小草是怎么长大的,为什么海外游子要到大陆来寻“根”;鸽子为什么放出千里之外仍能回家,蚂蚁为什么能排长队行进又不迷路,为什么蝴蝶飞舞而蜻蜓却是振翅和滑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