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信仰带有情感

为什么说信仰带有情感,第1张

信仰是要有情感的,信仰的目的就是让人回归人性,而人是需要有情感的,是有善恶是非观的,好的信仰可以让人性光辉的一面展现出来,比如善良,勇气,敢于担责任等等,信仰就是围绕着人性的话题,所以信仰是需要有情感的

信仰与信念的区别如下:

1、就对象而言,信念的对象较为具体,信仰的对象则较为抽象,具有整体性。因此,信念是多样的,而信仰往往是一元的。 信念是人们对事物的存在及其性质、状态、功能和变化等方面坚信不移的判断或命题。也就是说,当人们对事物的存在及其性质、状态、功能和变化等不仅有所肯定、断定或相信,而且形成了一个在主体看来毋庸置疑的判断或命题时,就形成了人们的信念。所以,信念总是表现为一定的观念、概念、定理、公理等,具有具体性,因而也具有多样性。在各门学科中,都有一些这样的信念,如数学、力学、化学等。 离开这样一些信念,就形成不了科学。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一系列这样的判断、观念、断定,正是这些判断、观念、断定,才使得人们能够做出选择,能 够生活下去。 与信念相比,信仰则涉及人类生活的整体,涉及人们精神生活的最高领域。“信念往往是针对具体事物的,当它上升为对宇宙人生总体性和普遍性的观念和态度时,信念就成为信仰。因此,信仰是一种整体性的精神活动,它以人的最高信念为核心,形成完整的精神导向,并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它服务。 就信仰的客体或信仰的对象来说,自古以来,人们所信仰的上帝、神灵、神仙、佛祖、天使,先知、天堂地狱、因果报应、理想社会、美好主义等,无不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并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居于主导和统摄地位,从根本上影响和支配着人的所有其他信念。 信仰是人类意识对包括宇宙背景在内的生存条件、生存历史、生存结局的全面审视与反思,是对自身与外界关系的自觉体认与主观调整,是人类的最高意识形式。作为人的精神支柱,信仰支配着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活动。 信仰体现着人对人生和社会的价值理想的建构或最高价值的承诺,融系着人对 精神家园和终极关怀的寻觅,因而它在根本上影响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活动,凝聚和整合着人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它站在价值观的最高处,又像人生海洋彼岸的灯塔,照亮并指引着人类的各种具体的价值生活。

2、就主体而言,信仰比信念更具有景仰、敬仰、虔诚等情感因素。 信仰比信念更高一层次,这种更高突出表现在主体对信仰对象的更加虔诚、笃信、景仰、敬畏等主观层面。从字面上看,信仰和信念在主体的内心情感中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信念”之“念”重在对某对象的相信,这种相信表现为人们的观念、概念、论断,往往具有对理性、实证性、科学性的诉求,带有更多的认知成分。而“信仰”除了相信、笃信,更突出的还在于“仰”,在于人们对信仰对象的仰慕、崇敬、敬重、景仰、敬仰,包含着期盼、向往、追求,令人们心驰神往、身心相许。《说文解字》中对“信”、“仰”的解释是:“信。诚也。从人言。“仰,举也。从人,从印。”合而言之,信仰是指人们对某一对象的相信达到了“敬 仰”的程度。“信”主要包含的是认知成分,“仰”主要包含的是人的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信仰承负着人的知情意的高度统一。信仰是主体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最高价值的自我意识,是对具有最高价值的对象高度信服、景仰、向往、追求,并以之统摄自己的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的思想倾向,是主体对终极价值的追求。

3、就表现形式而言,信念较多地表现为理性的概念、判断、推理,多在经验和先验范围,而信仰则更多地表现为非理性的形式,多在不需实证也难以证实的超验领域。 信念往往需要通过判断或命题表现出来。它不仅有其感性的基础,而且有了理性判断的性质。信念常常以经验为基础。在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经历过并被验证过的经验判断,对人们的生活来说显得十分重要,和人们的行为选择密切相关,特别值得相信和恪守的认定和态度,就会在人们的意识中升华为人的信念。就个体来说,信念也可以是先验的,即先于经验而存在的。比如,在数学、力学、化学等自然科学中。很多原理、定理、公式、概念、判断、推理被个体所接受并笃信,并不是来自他自己的经验。信念较多地表现为理性的概念、判断、推理,这些构成了人们自觉坚持的思想观点,是人们进行生活的思想原则。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灵与肉、义与利、生与死、理想与现实等关系 时,会形成一系列的信念,这些信念的公共作用构建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规范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实践导向。 如果说信念具有更多的认知特性和实证诉求,那么,信仰则多是对某些非实证的事物所持有的坚信不移的态度;如果说信念的形成和表现形式具有更多的经验特征和先验性质,那么,信仰则更多地具有先验特征和超验性质。所谓“超验”,就是超越人们的经验和经验能力,是人们感觉不到的、体验不到的。比如,人们没有体验到死亡,却坚信人有生必有死。一些人从没有也永远不可能见到老天爷、上帝、鬼神、天堂地狱、来世⋯⋯却坚信这些是存在的,并对自己的生活目标、生活态度、人生道路的选择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如果说,信念是人们自觉坚持的思想观点,是人们进行行为选择的思想原则,那么。信仰则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社会、人生的总体上的先验的、超验的把握,这些把握具有最高的价值指导性质和终极关怀的意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信仰的根本问题或本质是一种生活价值导向问题。对社会而言,它通常表现为某一社会、民族和社群所选择并确定的以一贯之的价值理想和终极目标,有着鲜明的社会意识形态特性。对个体而言。它总是显现为某一特殊的成熟个体在其生活实践中所选择并坚信不移的主导价值观,对其言行有着支配性和决定性的影响。

个人觉得这个东西不能一概而论,在某些特定的时候某种东西也许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不过可以说:爱情不是必不可少的,实践也证明了许多人根本不需要爱情。

而信仰可能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只是某些人比较坚定,有些人比较模糊,不知道自己到底信仰什么。有些信仰,能让人舍生忘死,也有些信仰能让人充满动力。就想古代那些人,因为信仰,不惜流血百里,而现在的人恰恰是缺乏对某种东西的绝对信仰。

现在的爱情能经得住考验的实在太少,所以个人觉得信仰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比爱情重要,但是也不排除有些人对于爱情的热衷,就是生命的全部。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自由”也是一种信仰……

信念和信仰是密切相关的但二者又有区别的

信念指人们对某种观点、原则和理想等所形成的内心的真挚信仰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意识的核心部分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道德观等都属于人的基本信念信念和信仰是密切相关的但二者又有区别信仰,侧重强调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的认识和态度;信念,则主要表现为人们内心深处的判断标准和行为动机信念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它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对各种观点、原则、理论和事业经过鉴别和选择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当某个人确认某种思想、某种理论和某种事业是正确的,是真理,并去自觉维护这种思想理论和事业,就确立了信念在阶级社会,信念属于不同的阶级意识基于不同的信念,人们就会对事物有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是一种综合性、稳定性和持久性很强的心理品质在社会生活中,各人总是从自己的信念出发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又总是根据自己的信念,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去判断是非同时,人们又总是为了自己的信念去努力奋斗人们既有共同的信念,又有不同的信念共同的信念是人们共同活动的思想基础信念是可以培养的,也是可以改变的在社会主义事业中,我们要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信则有,不信则无。不是愚昧让人幸福。是聪明的人会选择让自己幸福。信与不信都是一种意识,而信的意识就象是通灵的钥匙,因此有与没有都是针对个人而言。信了,就打开了那扇门,对你来说自然就有了;不信,通灵的门是关着的,你看不到,听不到,对你来说自然没有。永恒的爱情,是要我们去用心经营的。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里面有许多我们未知的东西,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追寻。当我们拥有了爱情的时候,请用自己的诚心、恒心、耐心和爱心去好好地经营,这样我们就一定会幸福。

爱情不是冲动,也不是迷恋,爱情包含激情,但又不等同于激情,爱情包含快乐,但又不仅仅是快乐。真正的爱情是包容,是牺牲,是患难与共,是不离不弃。真正的爱情或许缘于一种心动,但一定会伴随着一种高于感觉与欲望的精神性东西存在——爱的神圣感与责任感,也就是爱情的信仰。有了爱情信仰的人便有了一种宗教情感,会用一颗珍惜的心用一生的时间去写好“爱情”这两个字。他们不管贫穷富贵,生老病死,都相依相伴,不离不弃。当爱情达到最高境界时,是可以超越欲望甚至生死的。

柏拉图与苏格拉底有一段对话: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爱情。爱情是一种理想,而且很容易错过。”

这个故事就是说明人往往都是凭着内心的感觉,怀着一颗贪欲的心寻找爱情,期望得到世间最好的那株“麦穗”,而又永远不觉得身边的“麦穗”之好,于是错过了一次又一次,最后空手而回。当感觉与欲望支配了你寻爱的心时,你一定会走入爱情的无底洞中,永远也到不了彼岸。

不过爱情毕竟是一种情感,首先肯定是来自感觉与吸引力,但感觉上的激情是建立在彼此新鲜感的基础上的,一旦彼此习惯之后就不复存在,尽管有些人懂得制造浪漫,但这种激情不会再是两人重要的生活内容。激烈的浪漫式爱情必然有一天会走向平淡的亲情式爱情。这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依然知足地乐在其中。

用“感觉、吸引力、激情”等作为理由而抛弃对方的人,不是在爱情问题上过分幼稚,就是在爱情问题上分外老奸巨猾。幼稚的人是因为不懂珍惜而无意丢失,这类人往往初谙人世,年少轻狂,没有经过生活的砥砺与风雨的洗练,并未意识到真情的内涵与可贵。而老成的人惯于风月,用这种看似合理的抽象语言作为借口是再好不过的了,一则可为自己脱责,一则可掩饰自己的薄情负心。

不管是哪种情况,在爱情中持这样爱情观的人往往是靠不住的,他们不会是负责任的人,即使他不坏,不是故意想背叛变心,但他的爱情观左右了他的思想与行为,使他在爱情上随着感觉走,一旦感觉丧失,他就成了爱情的叛徒。

永葆浪漫式爱情是人所向往的,但人生是苦难的,不完美的,人不可能常葆青春,不可能永远健康快乐,特别是一个人老去时,被病痛折磨时,那种丑样决不会受“爱美之心”的人性所欣赏的。人生既然是五味俱全的,那爱情也当如此,也是既有甜也有苦,既有酸也有辣的。单单是甜味的快乐往往都非真正的爱情,因为只有两个彼此都不太在意对方的人在一起才会永远快乐,他们不会要求那么多,也不要结果,要的只是当下这一刻快乐就够了。这样自然不会伤心痛苦。所以一不快乐就分手的人往往是在玩弄感情,视感情为游戏。抱这种态度的人在对方与自己争吵或对方生病出事时便会翻脸无情,甩手而去,因为对方已经不能让他达到那种目的,对方的存在已经成为他一种难以承受的负担。而真正爱一个人时,他的承受力应是非常强大的,即使发生争吵也会回头来沟通讲和,甚至主动认错让步,对方生病出事时更是守护在旁,不离不弃。所谓患难见真情,亲情友情如是,爱情也如是。检验两个人爱不爱,不是看他们平常如何如胶似漆,关键看他们是否患难与共,白头偕老。所以我说爱超越欲望其实是存在的,爱到深处时,不管这个人容颜是否老去,功能是否丧失,依然会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28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