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一般都会有愁思,思念,千古同悲之类的意象,在诗词中应该以作者此时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当时的写作背景为主,由此来判断
明月有时也会有比喻自己的生命只短暂的意象,明月是永恒的,而我只是沧海间的一粟,明月是不变的,而我的生命却只有短短几十年,比喻时光之仓促,人生之短暂
或者有时是中又提到远方的家人时,也可想,是否他们也同我一样,此时望着这番明月
一、引言
诗词是侧重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但感情并不是诗,从感情到诗,这中间有一个具体外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意象来发挥作用。一首诗词有无诗味,说到底是看这首诗有没有优美巧妙的意象。诗词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不同于物象,它注入了诗人的感情色彩。意象把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生活中的多种物象相交相融,相契相合,在勾画出整个诗篇脉络的同时,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词的艺术境界。在苏轼的词中存在着大量的意象,下面就其中三个意象展开研究。
二、苏轼词中的意象研究
(一)明月意象:广漠时空下的人生诘问和苦难排解
明月意象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在历代的诗词曲赋中,明月意象“大放异彩”,让文人百写不厌。清代黄宗羲一语道破:“好诗多在月明中。”在苏轼的词中,有大量的月意象,他一生咏月、赏月、问月,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有很好体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正是他仕途上不如意的时期,由于当时变法派当政,他的改革意见不被采纳,且感觉朝内政治争斗激烈,受到外放冷遇,于是他在丙辰(熙宁九年)中秋之夜欢饮达旦,大醉。作者在全词一开篇就问“明月几时有?”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问话?在词人心中,月亮是光明、高洁的象征,苏轼通过问月来试问社会上正直的人和事还有多少?“天上宫阙”有隐喻朝廷之意,“高处不胜寒”,暗含朝廷难处之慨,他当时既不能“致君尧舜”,兄弟又不在身边,政治关系和血缘亲情都得不到慰藉,双重的人生失意使他不禁在月下“把酒问青天”。他既向往超凡脱尘,又担心高处孤寒,处于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中,他乘醉在天上和人间徘徊,最后还是落实到“人间”、“忠爱”的政治性寄托上来。他为什么会在矛盾中作这样的选择呢?因为他自幼学儒,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很大,是他一生立身处事的根本。儒家的人生态度基本上是就积极用世的,它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苏轼虽然很羡慕陶渊明,有“归隐”的思想,但由于他对儒家忠君报国的思想接受很深,终究没有归隐。
中秋明月的美好寓意与坎坷不平的人生形成鲜明的对照。诗人一生充满波折,政治生涯、家庭生活的憾恨悲愁,使他再次问月“何时长向别时圆?”当他想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心头掠过一丝忧伤,这些都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他把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进行类比,通过月展开对人生命本质的探究。由于诗人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宠辱、忘得失、超然物外的处事态度,所以在词的收尾处写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词人一个良好的祝愿,把平安、幸福、安康献给弟弟苏辙,并以共勉。既然人长团圆月长圆不现实,既然“此事古难全”,就不必徒然忧伤,而应该应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苏轼正是借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来感悟人生的道理,人的悲欢、月的圆缺,自然规律从来就是如此,于是以旷然自得、乐以忘忧而收结。
苏轼写词的月意象除了单独存在之外,还有着独特的意象系统。他写词中的意象系统主要表现在“江、月系统”。苏轼词中的“月”大多时候是和“江”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后夜松江月满”(《如梦令•题淮山楼》),“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有他的(《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等。在这些词作中,“江”和“月”紧密相连,合二为一。江是很宽阔的,一眼望不到边,,江水清澈而平静,明月倒映在江水之中,画面幽静而美丽,使得烦恼抛之脑后,一切杂念都不存在了。“江”因其气势而使词境开阔,“月”因其灵妙而使词境空灵,江月的结合很完美,把诗情、画意、哲理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词人一生的波折不断,命运多舛,把天上的“月”与地上的“江”结合在一起,用“江月”、“江水”可以用来洗涤心胸、排遣胸中苦闷,消解诗人人生的悲剧意识。
另外,苏轼词中的月意象与人之间还存在着亲和关系。他一生是孤独的,以月为友,与月为伴,他把月当作与自己同等的存在。月是孤独的,同时它也是皎洁的,这正与苏轼高尚的品质相似。例如作品《西江月•黄州中秋》中的“月明多被云妨”。当时苏轼被贬到儋州已经是年过六旬的老人,心中不免有一些感慨,正值秋季,万物凋零,诗人想到自己的人生也不过如此,凭添了一些孤寂和愁绪。云遮月本是很正常的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在这里却意义不同。明月在这里指的是诗人自己,云则指的是小人,诗人没有得到重用,并不是因为自身的才学问题,而是因为在朝中政局中小人当道,自己被小人排挤,正直之声不能上达。诗人借用云妨明月来比喻自己被小人陷害,正是因为二者有着相似的遭遇,才会觉得月与自己是朋友,能达到心灵上的共鸣,由互相理解而产生默契,因此也才会有诗人一次次的“问月”。
写离别的意象
解读意象
(一)折柳赠别
在别离词的意象群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蓄的离思最深,因而也最为引人注目。“柳”者,留也。这一字音上的联系,已足以使柳获得诗人的青睐,更何况它那长条依依的体形活脱就是一种款款惜别的天然姿势。“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带话,别情无极”,周邦彦《六丑》即着眼于此。
正是鉴于它在字音上和体形上的这些特征,柳不仅成为送别时约定俗成的赠物,更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主要意象:《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因为有了袅袅的柳枝为意象,离别的伤感仿佛更多了些春意与诗情。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而“灞桥”一词,不仅屡屡出现于别离文学作家笔下,且载于史籍。《三辅黄图》卷六云:“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开元天宝遗事》卷下亦云:“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销魂桥也”。由此可知它之成为别离诗词中司空见惯的意象,决非偶然。
在诗人笔下,柳有时以“多情”的形象登场有时又以“无情”的面目亮相。
高拂危楼低拂尘, 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 不解迎人只送人。
诗中,对柳的无情的判断从何而来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从来都是折柳赠别,但从来都没有一次是能够将人留下来的,因此说柳是无情的。这里翻用其意,通过对柳树的“无情”的判断,更曲折、因而也更强烈的表达了惜别之情。有点类似于毛阿敏的一首歌《思念》:“又把聚会当成一次分手”。因此这是一种更强烈的表达。这种表达,在特定的情境中,意味要比正话正说更浓烈。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一—折柳赠别 (板书)
(二)芳草惜别
唐宋两代是诗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而“芳草”意象的内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绵延不绝的连天碧草,不正应合了诗人心中无限的别思吗?
(播放背景音乐李叔同《送别》,情真意切,激发学生情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阳光下翠绿的野草一路蔓延连接着荒城。又要送走了那出门远行的友人,萋萋的芳草不也象极了我们此时依依不绝的别情?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同样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这里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生。
芳草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情,离别的愁情似乎在“芳草”意象中得到了最好的表达。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二—芳草惜别 (板书)
(三)长亭饯别
古人长途远行,由于道路崎岖,水陆交通都不发达,山河阻碍,跋涉艰难,且风餐露宿,路上有各种危险,亲故分别,再见难期,因此各地都有自己的送别之地。当时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饯行送别是古人怅惋兴悲、触动心灵之事。“长亭”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地。
既然有陆上的送别之地,就有水边的送别之所,如“南浦”。屈原《九歌` 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它不断渗透进作家们的离情别绪,终于取得了被作家们争相用作意象的殊荣。
除此,还有谢亭、西楼、劳劳亭等,都是著名的送别之地。且看李白的《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一、二句不说天下伤心事是别离,而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李白另翻新意,超越了离别之事写离别之地、离别之境。
以上几种意象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见到这些意象,就有可能表达一种送别之情。似乎可以说,凡是使用“南浦”或“灞桥”一词的诗词,必定与送别有关。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三—长亭饯别 (板书)
(四)歧路歌别
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 “ 临歧 ” 。聚宴送行的人,怀着离愁别恨,依着乐曲节拍和声调,边唱歌辞,边传柳条,此情此景则又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古人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尽管我们很难统计当时的别歌曲子,但是从“渭城”“折柳”在唐诗中出现的频度,可以窥见歌别的流行程度。
《阳关三叠》是唐代一首著名艺术歌曲,其歌词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之安西诗》。因诗中有“渭城”“阳关”两个地名,所以又称《阳关曲》《渭城曲》,又因其曲式有"三叠"的结构,故又称之为《阳关三叠》。
“长爱夫怜第二句,请君重唱夕阳关”(白居易);“我有阳关君未闻,若闻亦应愁煞人”(白居易)。刘禹锡《与歌者何戡》中也唱到“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
许浑历来为选家钟爱的《谢亭送别》也是一个例子: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谢亭又叫谢公亭,为谢眺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著名的送别之地,加之后来诗人在此不断的歌咏,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四—歧路歌别 (板书)
(五)饮酒劝别
饮酒送别是一种起源更早、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覆盖面的习俗。古籍中经常提到的所谓“祖送”、“祖席”、“祖帐”、“祖筵”、“祖饯”等,都只不过是对这一习俗的雅化的异称。正因为这样,酒也就与别离文学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
辛弃疾《满江红》“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在作者眼中,酒俨然成为主司人间离愁的神祇,它与离愁的关系是多么直接而密切!
《送殷溆》有云: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因不忍就此分别而再度干杯,意在掩饰各自的伤感之态。
贯休《古离别》云:“离恨如旨酒,古今饮皆醉。”索性将离恨比作旨酒,说二者都能醉倒古往今来的任何人。
借酒抒离情的诗句中,传诵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推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两句看似脱口而出的劝酒之辞,却是作者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映现。作者“劝君更进一杯酒”,用意是极为深长的,其中既有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也有对友人处境与心态的深刻体察,同时还寓有前途珍重的恳切祝愿。在作者想来,友人多饮一杯美酒,就多带走自己的一份情谊——这酒,可是浸透著自己的相思、关切与祝愿的感情的琼浆啊!不仅如此,多饮一杯美酒,还可以使相聚的时间多延长一刻。这普普通通的一句劝酒之辞,意蕴是多么丰富、多么深厚!似乎可以说,酒之所以被后代作家一再袭用为别离诗词的意象之一,王维此句功莫大焉!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五—饮酒劝别 (板书)
(六)挥泪泣别
在中国古典别离诗中流动着两种液体,一是酒水,一是泪水。酒的味道又辛又辣,泪的味道既咸且苦,可以说是五味俱全。这种纯感性的特色几乎构成了别离作品的全部。而酒与泪的飞洒,于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意义,它们也因此成了常写常新的题材。
在别离的场合,泪总是适时地挥洒而出,以致“挥泪而别”几乎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常用语。
在别离诗词中,泪往往有着神奇的效应。它不仅能损伤离人的眼睛:“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北周·庾信《拟咏怀》);沾湿离人的衣裳:“赠言未终竟,流涕忽沾裳”(唐·杨炯《送临津房少府》);落满离人的酒杯:“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宋·黄庭坚《和答元明黔南赠别》);而且能染红枫叶、霜林:“莫道男儿心似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金·董解元《诸宫调》);“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
在以泪为意象的别离诗词中,有唐代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既然“蜡烛有心”,那就难免为“多情”所感,而主动加入“惜别”者的行列。于是,在作者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也就带有惜别的意味了。较之正面描写离人自己通宵垂泪,这样著笔自然更加纡曲有致。
显然,泪的介入,往往不仅使别离的氛围变得更加惨淡,也使别离曲的旋律变得更为哀婉。别离,之所以为“黯然销魂者”,不就是因为它能催人泪下吗?作为内心苦水的结晶,泪的挥洒,说明离人委实已伤心到极点。而古往今来,有多少这样的伤心人啊!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六—挥泪泣别 (板书)
(七)以水喻别
水,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水的纤柔,象征着离情的缠绵;水的悠长,象征着离思的绵邈。(此处插播歌曲李之仪《卜算子》,在悠扬乐曲中品味离情的缠绵)
(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析读]词写得言短意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展现一个女子的思念与离恨,表达了她“定不负相思意”的决心,感情由低向高层层发展,起伏跌宕。上片重复长江而有变化,下片又紧扣江水写思念而不得的怨恨。语言明白如话,质朴自然,既体现了民歌的艺术特色,又极好
地传达出相思情深的意味,是一首充满民歌风味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
古代作家习于用水来写照离情离思,恰如他们习于借柳咏别一样。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水是具体的意象,作者以此来表达具体的情感,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更形象地表达离别之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宋丹丹说:“你要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就是此道理。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七—以水喻别 (板书)
(八)借月咏别
借月咏别,滥觞于南朝作家谢庄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这一飘落天外、匪夷所思的想像,开了借月咏别的先河。唐诗中的“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韦应物《寄李儋元锡》),“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等等。都是独运灵光的借月咏别佳句,而晏殊《蝶恋花》“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明月的银辉搅得离人彻夜无法入梦;天亮以后,残月的余辉仍斜射房中,不肯罢休,这是因为它不知道别离的痛苦。反用张泌诗意,而各有千秋。月,这一别离文学作家递相沿袭的意象,在宋代词人笔下分明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段几乎家喻户晓的名言以月之圆缺比喻人之离合,兼具诗情与哲理,曾激起古往今来多少离人的强烈共鸣!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八—借月咏别 (板书)
关于宋词中离别的意象和典故月 柳
以流水这个意象写一首离别的小诗沁园春
(北宋)黄庭坚
把我身心,为伊烦恼,算天便知。恨一回相见,百方做计,未能偎倚,早觅东西。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著无由得近伊。添憔悴,镇花销翠减,玉瘦香肌。
奴儿。又有行期。你去即无妨我共谁。向眼前常见,心犹未足,怎生禁得,真个分离。地角天涯,我随君去。掘井为盟无改移。君须是,做些儿相度,莫待临时。
古时候关于告别,分别,离别的典故,意象柳,取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相送。其来源一般认为是古代的兵役,阳春三月的时候新兵入戍边疆,亲人沿河(护城河)相送,恰逢杨柳新枝,又有留的谐音,故而折柳相送,久而久之柳就成了离别不舍的象征。
亭,古代军事交通机构,十里一亭。其起源大概也和古代兵役制度有关。后来亭变为行政单位后就成了地理标示。古人送别友人的时候为表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往往会在长亭中驻足遥望,只到友人的身影消失或夜幕降临。李叔同的《送别》就是取义亭以表离别之意的。
还有的一些要放于诗词中辨别,比如孤舟,孤帆,辽阔的江面,飞鸟,甚至是常见的表其它意义的意象如:青雨、孤灯、甚至是山等等。
典故的话就不很清楚了,大概一些长说的十里相送什么的
找一篇离别的古诗,从中找出几个意象的词语,写出一篇400字有关离别的短文找个 毛,,离别之诗 是有感而发 有心而生。不是 T~M~D 让那个 老师让你找个意像词来 糊弄 卖弄文字的。 回头 告诉 你老师 。 古诗的 精髓 不是 找字眼。而是 意境。 意境 就是 与 诗人 同感,有 相似的经历。 是一个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妙音。 真怀疑现在 的 教、、育 是不是太脑残了。
中!国!教!育~~~~~ 终! 国 ! 教!育 啊
老师让用其中的意象写离别的场景如果有什么作文
踏上飞机的那一瞬间,我的心是多么依依不舍。时间为何过得如此之快,一晃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即逝,我不得不向这片美丽如画的人间仙境告别了。繁华都市的水土、空气、环境都比不上那里,我多么希望能永久地安居于此呀!
如今回想起来,“彩云之南”的美景再次浮现在眼前。回到宁波那天,机舱门一打开,迎面刮来了一阵雾霾,我的心情瞬间降到了冰点,如同即将来到的瓢泼大雨一般地沉重。当时,我有种想哭的感觉,虽然在云南的时间不长,但我知道,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那方土地。人生有多少次的遇见,就会有多少次的离别,它会让人不舍,更会让人发狂。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每当想起这句话,脑海里立刻就会浮现出记忆里沧海一粟的夏令营来。努力拾起当时的情景,有些淡淡的忧伤,更有些哽咽在喉间。那年的夏天没有骄阳似火,和天高云淡的秋天相似。到了和父母告别的时刻了,我努力地提起“千斤”重的行李箱,坚定不移地向父母挥手道别,努力不让自己的泪珠不要流出眼眶,要让他们见识一下我坚强勇敢的一面。踏上大巴车,自如地和一群陌生的小朋友们聊着天,好似毫不在意短暂的分别。其实当时我的心还是牵挂着车外的父母,车子即将启动的时候,我转过身紧紧地盯着他们,那目光中流露出的依依不舍被父母领悟到了!一名男子汉在遇到离别时,何尝不会有着铁汉柔情。
每年都在经历着不同的离别,每次离别都让人变得成熟。我悠悠地回忆着不同的离别,心底不禁吟道: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写意首离别的诗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矄,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象征离别的花彼岸花 金盏菊 六月菊 冬菊 香豌豆花 。
蒲公英。。。。
写离别的诗离别的诗14首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辛弃疾木兰花慢
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位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张元干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
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
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咏史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燕昭王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苏轼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周邦彦西河
金陵怀古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
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沈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 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
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姜夔永遇乐
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
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
使君心在,苍崖绿嶂,苦被北门留住
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
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
中原生聚,神州耆老,南望长淮金鼓
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
六月的离别
晴空万里
轻风煦暖
在这美丽的季节
我们即将离别
你可知道
我有多不舍
我有多无奈
三年前
你我相识
你是多么地无助与孤独
久久无法融入生活
现在的你
是多么活泼顽皮
天真烂漫
我是多么喜欢你
看着你的成长
满心喜悦
我们就将离别
当你离开
还会想起曾经有个我----
一个曾经真心爱过你的人
我知道
你已经长大
应该可以放飞理想
走吧
孩子
希望你一路走好
=======================
--离别的诗
作者;Marcia
小雨沙沙,
落叶飘飘。
你像是风雨中的友谊之神。
我向你走去,
而你呢?
你却变的模糊,
模糊……
直到消失。
不,那不是你,那只是你的影子!
你在哪?
“我在海边的风雨中……”
我的脑海里响起了你声音,
“我们在通往离别的路上”。
细雨沙沙,
柳叶飘飘。
只有我独自站在雨中,
那是什么感觉?
是忧伤、难过,
还是离别的伤感……
==========
离愁别绪——现代离别诗四首
生死离别是人类共有的一种伤痛。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哀叹,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叮嘱,有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表述,更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哀思。我们早就对这些古典诗词耳熟能详,说起别离的诗句总是先想起这些古典诗词。其实在我国现代文学的文学家们的笔下也不乏好的别离诗词。余光中的《乡愁》就是这样一首经典之作: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然而好诗可不只这一首,这几天看书时,又看到了几首关于别离的好诗。现在传上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纸 船
作者: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
和悲哀归去。
也 许
——葬歌
作者: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 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花 环
(放在一个小坟上)
作者:何其芳
开落在幽谷里的花最香。
无人记忆的朝露最有光。
我说你是幸福的,小玲玲,
没有照过影子的小溪最清亮。
你梦过绿藤缘进你窗里,
金色的小花坠落到你发上。
你为檐雨说出的故事感动,
你爱寂寞,寂寞的星光。
你有珍珠似的少女的泪,
常流着没有名字的悲伤。
你有美丽得使你忧愁的日子,
你更有美丽的夭亡。
赠 别
作者:杨牧
人生有多少别离
唯天山下,这多急切
我骑着马
你也骑着马
我要去追赶我的马群
你要去赶最后一班车
送你什么?
冰雪太冷
炽沙太热
野草带走容易凋萎
小溪给你容易枯竭
残阳不错,诗意很多
但那过分得有些像血
人总是要离别的
阴晴圆缺,天山月
唯有心,像这草原
一岁一荣,消了残雪
地球没出都是中心
随便那里都可辞行
别就别在这马背上吧
在同一张鼓面
敲出鼓点
为了连结往后的思念
奔赴一场离别的意思何以笙箫默 演唱:黄晓明 等一场别离 盛大的别离 长亭连短亭 儿女共沾巾 既然琴瑟起 何以笙箫急 孤帆远影碧空尽 等一场别离 衰老的别离 晚来秋风起 谁解凭栏意 既然楚天阔 何以笙箫默 此情更与谁人说 等一场别离 盛大的别离 长亭连短亭 儿女共沾巾 既然琴瑟起 何以笙箫急 孤帆远影碧空尽 等一场别离 衰老的别离 晚来秋风起 谁解凭栏意 既然楚天阔 何以笙箫默 此情更与谁人说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等一场别离 盛大的别离 长亭连短亭 儿女共沾巾 既然琴瑟起 何以笙箫急 孤帆远影碧空尽 You are my sunshine My only sunshine You are my sunshine My only sunshine You are my sunshine You are my sunshine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比较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都是北宋著名作家苏轼的代表作,均入选中学或中师课本,也是学习中文的学生所要掌握的篇目。这两篇(首)作品,同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同是以赤壁为题,都写赤壁景色,都缅怀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然而细细品味这两篇(首)作品,会发现它们同中存异。
1 都写赤壁景,但景色迥然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开头一句“大江东去”写出了长江水浩浩荡荡,滔滔不绝,东奔大海。场面宏大,气势奔放。接着集中写赤壁古战场之景。先写乱石,突兀参差,陡峭奇拔,气势飞动,高耸入云——仰视所见;次写惊涛,水势激荡,撞击江岸,声若惊雷,势若奔马——俯视所睹;再写浪花,由远而近,层层叠叠,如玉似雪,奔涌而来——极目远眺。作者大笔似椽,浓墨似泼,关景摹物,气势宏大,境界壮阔,飞动豪迈,雄奇壮丽,尽显豪放派的风格。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作了铺垫,起了极好的渲染衬托作用。
《赤壁赋》写景则迥然不同。作者在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后即写景。诗人泛舟江上,正是初秋时节,柔柔的秋风徐徐吹来,摆弄着诗人的衣角头发,吹走恼人的暑热,大江江面,水波不兴,风平浪静。诗人信笔写来,心情闲适潇洒。在写了诗人和客人饮酒咏诗之后,诗人再写日出后的赤壁江景:白茫茫的薄雾浮起在宽阔的江面上,在皎洁的秋月照射下,江面水天相接,晶莹透明。诗人所写秋夜月下江景,反衬其澄澈无滓、洒脱无求的内心世界,《赤壁赋》所写的赤壁景写得空明柔美,反衬出了诗人怡情山水,闲适洒脱的心境。
2 都写有关赤壁的历史人物,但人物成败不同。
这词和赋,不但写了赤壁景,并且写了有关赤壁的历史人物。我们知道,赤壁以赤壁之战而闻名,赤壁之战战场上敌对双方的主帅是周瑜和曹操。周瑜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遂成三国鼎立之势。赤壁之战,周瑜功成名就,英名远播;盖世英雄曹操遭到其一生中最大的失败。
词所缅怀的古人,是赤壁之战中取得巨大胜利的周瑜。诗人写周瑜,可谓是极尽赞美之能事。先从侧面描写,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衬英雄,英雄美人,风韵无限;次写肖像,姿态威武,英俊奋发,风采动人;最后写风度,面对强敌,谈笑自若,胸有雄兵,稳操胜券。诗人通过从不角度的描写,写出了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儒将风范和过人的胆识和才智。诗人以浓墨重彩渲染在赤壁之战中胜利的英雄周瑜,实是以古人的年轻得志建功立业衬托自己身处逆境有志难伸功业无成的失意,为下文抒情蓄势。正如古人云“词是赤壁,心实为已发。周瑜是宾,自己是主,寓主于宾”。
赋缅怀的是被周瑜打败的曹操。诗人先写其势如破竹的攻势,“破荆州、下江陵”、一“破”一“下”,势不可挡;次写军队之多,气势之大,水军船队首尾相接千里,军旗遮蔽了天空;再写曹操不可一世的骄态,面对长江喝酒,横执长矛吟诗,这实在是一个盖世的英雄,诗人在极力渲染曹操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后,最后却来一句“而今安在哉?”来否定虚化。是啊!拥有百万雄兵,视天下为无物的曹操,一样“困于周郎”,一样被“浪淘尽”,何况是被贬谪放逐的诗人呢?故诗人生发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哀叹。诗人写失败英雄曹操,是为了抒发其“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感慨,由败者引发已悲,用得恰到好处。
诗人同怀赤壁的历史人物,却胜负不同,成败各异但又各得其所,各尽其妙。
3 都抒怀,感情基调又各不相同。
词中,诗人倾笔于周瑜,以浓墨重彩写出了他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飒爽英姿,盛赞了他所立的赫赫战功和辉煌业绩。诗人自比古代英雄,从而引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喟和怅惋。诗人半生颠簸,命运坎坷;先是不支持变法,不被宋神宗重用;后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旋即又遭贬谪。诚及“报国欲死无战场”。故诗人“早生华发”,而“人生如梦”,一声长长的喟叹,即可见其深深的痛惋和颓唐。但是,诗人毕竟性格旷达乐观,“奋历有当世志”,尽管身处逆境,岁月蹉跎,有志难伸,“人生如梦”这种虚无的佛老思想仅仅是一闪念,“一尊还酹江月”。诗人以酒祭月,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景仰,更表现了自己壮心未泯,夙志犹存,诗人内心虽有苦闷傍徨,但是思想还是乐观旷达、昂扬向上的,所以该词词风气势磅礴,雄壮豪放。清代文人评苏轼词曰:“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该词可算代表作。
赋中,苏轼充分利用赋重铺排的特点,思想感情发展过程一波三折。诗人月夜泛舟赤壁,欣赏明月秋水,心情恬淡闲适,怡然自得;但因听萧声,怀古人,羡水月而悲;最后诗人通过一番哲学思辩,摆脱“哀吾生之须臾”的烦恼。思想得到升华,由悲而喜,开怀畅饮。赋亦写作者被贬谪放逐,壮志难酬的苦闷及旷达乐观的思想,但和词相比,它没有词的雄壮豪放,而是显得深沉蕴藉。
不管是词和赋,诗人都写了他被贬后有志难伸的苦闷,但最终都得以解脱,这也充分体现了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
对于两篇(首)具有相同背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写的作品,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合起来学,注意比较其异同,我们将学得更深更透,对我们的学习将大有裨益。
重读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在新旧党争中,因为坚持自己的政治操守,以致一生境遇坎坷。他的思想境界亦随境遇之变、阅历之广而不断深化。他在元丰五年那个看不到政治希望的秋冬里所写下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不仅反映了他思想境界的转化,也反映了他创作风格的新变,成为代表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新境界和文赋一体新高度的重要作品。
一、变化的结构和不同的创作心态
文赋作为宋朝出现的一种新文体,事实上是多种文体的“嫁接物”。它大体以散文语言为主,在体式上部分借鉴汉大赋的主客问答的结构和押韵格式,以及六朝抒情小赋的骈偶句式。与赋体相比,它更为散化;与散文相比,它又改变了惯常以议论、说理、叙事为体式的特点,而借用了诗歌的“意境”来传情达意。在其中,整散结合的语言,设为主客的结构,情感浓挚的意境,是文赋三种最主要的文体特点。这三大文体特点由前辈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定型,苏轼的《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追随其后又出以变化,使“从心所欲”与“不逾矩”完美结合。这在前赋中表现尤为明显。因此,向来谈论苏轼文赋者多重视前赋而忽略后赋,或以前赋涵盖后赋,从未把它们当作在思想上相呼应、在境界上相对照、在结构上有区别的“连体双婴”,因而难以识别二赋结构的同中之异对了解苏轼的创作心态有何妙用。事实上,前赋起伏有致的情意变化与主客之间畅恣的问答,后赋情意的隐曲性与主客之间问答的浅表性,已经暗示了作者写作两赋时不同的思想状况和创作心态。在解说这一点之前,具体比较一下两赋的主客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是他们的关系产生两赋有差别的结构,而松紧异趣的创作心态就因结构的差别而显示。
两赋的主客关系如下:
第一,前赋的主客之间,感情的旨趣更和谐。此赋首言“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主客同船共游、同饮共乐、同调歌吹,极朋友相和相知之情。末有“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描写,这里更是渲染出经过一番思想交流之后,朋友之间更深一层的情意和谐。而后赋虽也设为主客,主客之间也以宴饮游乐始:“二客从余过黄泥之坂……行歌相答……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但二客却不能像前客一样与苏子始终同趣,当苏子游赤壁断岸时,“二客不能从”,显示了主客之间情致之异,和作者的孤寒之情。至于末尾部分的“须臾客去,余亦就睡”的意兴萧索正和前赋末尾形成鲜明对照。
第二,前赋的主客之间,思想的交流更深入,主客情感上的和谐并未成为思想交流的障碍,反而成了其交流的基础。主客先后坦言对个人存在的不同感受和思考,在了解沟通之后主人才翻进一层,以带有禅意的哲思开导客人思想的淤塞。当然,如果我们还记得苏轼作于同一时期的《念奴娇》(大江东去)一词,就会明白,客方的人生如梦、个人渺小思想其实也是苏子心中盘桓不去的阴影。所以,主客问答的内容又分别代表了苏轼思想中对立互抑的两个侧面。主之答客,不仅替客破闷,而且自通关节。而在后赋中,主客的感情交流既停止在一个浅表的层次,思想之间更形不成碰撞或互慰。一个明显的迹象是主客除了在开头寻找酒菜以消良夜时兴趣相近略有问答外,在文章的其它部分特别是在苏子借景抒情的重要段落,主客之间并没有形成问答交流,以至于作者不得不借一只突兀的孤鹤意象来寄其情怀。文章的末尾部分虽采用主客问答体,然此客非彼客,他是与“二客”风马牛不相及的梦中道士,也就是曾在前赋中与苏子甚相得的道士之魂。而且他与主人之间的问答也是引而不发,他只以一句“赤壁之游乐乎”挑动苏子的心弦,使之发出袅袅的余音。这不仅在文赋的结构上实属变体,即使仅从形象而言,也已不纯,它反映了后赋主客关系的松散性。这是两赋主客关系的主要区别。
这种主客关系的紧密与松散之别,与情思起伏幅度的大小共同决定了两赋或以动荡见奇、或以平进示幽的不同结构。而结构的差异则表明了作者在写作两赋时,松弛与紧张两种不同的创作心态。前赋结构在张弛有度、首尾圆合中表现出的完美性,是苏轼才情没有受到精神压抑的自由松弛心态的体现。惟有在这样的心态中,创作才会出现不可重复的高潮,技巧才会融化到不见痕迹的境界,使思想与感情表达如那只滑翔在不辨水天、无尽空明之境的小舟,全然感觉不到局限羁绊,全然不见安排与勉强。前赋的感情与思想表达之所以令人感受到行云流水般的舒畅自然,从而被视为文赋一体不可再现的杰作,关键就在于它是善思的苏轼在松弛自由的创作心态中完成的精神遨游。“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是自由飞动的境象,客之悲哀、主之宽解是自由宣发的内情,或歌或忧、或悲或笑,是自由无忌的生活态度。它们都是从松弛的苏轼心中自由奔赴到他的笔下的。
然而自由的心态不易获得,它受到外境内情的各种制约。缺乏境界相同而相得的朋友,缺乏令感觉滋润的美景,缺乏内在情怀的畅通无阻——或者说因为前缘、因为思考所必经,内在的情绪节奏刚好处在一个低点,都不能使创作完成于松弛自由的心态之中。与自由松弛相对应的是紧张,全然的紧张根本不能使人创作出完整的作品,而部分的紧张则无碍。后赋就完成在部分的紧张这一创作心态之下。所以它的整体情思是含蓄的、内倾的,在结局处也没有打开,没有表现出前赋那样如波涛般起伏的情思节奏。对文赋这种文体来说它不免属于异数。这种紧张的心态不仅在内情上显现,也在它的外境上显现。“断岸千尺”所喻示的自然的挤压感,“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形成的瘦硬与紧张感,孤鹤横江、掠舟而过形成的意象突兀感,别借一道士以完成主客问答所造成的断裂感,将道士梦影与孤鹤对接所造成的着意感,以及明知是与道士梦中问答、醒后却要“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的勉强感,都说明了作者作此赋时心态不够自然而处于某种紧张状态。当然,比较紧张的心态虽造成了其情思表达的不够跌宕自如,且露出着意安排的痕迹,但它在审美经验上却别造一境,使散文具有了抒情诗意味深长的效果。
二、水与月——松弛自由的精神象喻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面对赤壁的山水风月、主客的扁舟渔唱等可入诗境的各种物象,着重描写了水、月两种优美的意象。水是七月长江之水,月乃八月中秋之月。其时之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其时之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水状茫茫无际而雍容舒展,月色浓华可人而与水相照。水若无际,月若无际。不辨何处是水,何处是月,只觉得置身于一片无挂无碍的“空明”之中。万千毛孔,俱为舒展;百端俗虑,一齐抛撇。于是才引发了“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极度自由之感。这是散文自《庄子》以后久违了的精神逍遥游的再现。冯“虚”即游于“空明”也,它将水月的色性融为一体,比谢庄的《月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更能得水月相交之神髓。因为谢庄借月写相思之情,月在天外;张若虚见水月兴人生之感,月在心外。而苏轼则将水月之美用心去感觉去揉合了——这才能找到“空明”一词来形容水月相融之境,和它给予人心的无比熨贴和自由感。而“浩浩乎”、“飘飘乎”直陈襟怀恣畅之感,已是顺乎水月之美的导引,自然产生的了。“冯虚御风”、“羽化而登仙”皆是借用道家典籍所记真人、成仙之事表明内心极度自由、不虑世情之境。它们意味着,如此不见水月、只觉空明之境不仅是作者摆脱俗情的诱因,也是其精神臻于空明后外在的象喻。由此空明见彼空明。空明的境界是一种万虑都歇的无欲无机之境,而水月则是一种能滤洗人的烦忧、使人进入自由思考的有意味的物象。平日兴趣落于人伦的孔子之见流水而感慨时间与存在,性格潇洒无羁的李白之因明月而人静起乡情,最能表明水月的这种精神导向性。佛教禅宗认为它是一种思想的象喻。“一月能映千江水,千江水月一月摄。”释子借一月与千江之月的关系喻言自性(佛性)与他性(一切性)、有和无、变和常的辨证关系,在世界的差别之中更注重无差别的觉悟。因此,水月之象也是佛徒参禅证道的入门处。宋代禅思想深入人心,理学济以禅思,诗学济以禅喻,士大夫们大都将禅思作为思想的增容剂,苏轼也不例外。在此空明静观之夜,苏子见水月而起幽情,在静观中超越得失人我的思想局限,由道入禅,合道与禅,仰观宇宙、俯察自身,反思自身与宇宙的本性,进入哲学本体思考之境。他和释子一样,也借水月为喻,在仿佛永不消逝——“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水月中,感觉到永恒同样潜伏在自己的体内:“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样,即使明知一切都在微小的时段中发生变化,“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也因为自己具有与天地宇宙一致的“变中寓有不变”的本性而欣喜,为自身融入自然、获得自然性而满足。思想在自由之境穿行而获得的这种禅思如佛光自照,令他在一瞬间释滤了长期以来囤积的压抑和苦闷,精神与肉体一起放松在这空明的禅境中。沐浴着无尽的清风明月,主与客一起摆脱了,自由了,安然酣眠在水月奇境之中,仿佛连梦也不来骚扰一下。
三、山与鹤——孤怀苦闷的情感对应
在《后赤壁赋》中,水依然在,月依然在。月色十分清朗,正可谓“月白风清”,因为这冬夜的月轮竟可照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令人在“顾而乐之,行歌相答”之后,仍觉得不能畅意,而发出“如此良夜何”的叹息;水势犹可放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然而此际月色已在作者心外——“山高月小”。那“断岸千尺”的险峻之山耸立在苏子面前,成为他感觉的中心,而月亮则高高地孤悬在空中,成了疏离的自然物。水呢?水也失去了七月江水丰满无涯的风采,在“江流有声”中改变了前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的境界。它的的确确是“往”了,以至都露出了水下的巨石来——“水落石出”。如此之水再也不能引发作者的禅思妙想了。而石头,那坚硬、峭立、永远也不能与人相融的石头瘦棱棱地突现在江边、岸上,与高耸的山体一起压迫着作者的视觉,它们的包围引发了他精神上的紧张。难怪苏轼当此荒寒之境,要发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慨,意识到了他所曾忽略的变化的伟力。
水月诱发了苏轼的情绪,使他先因月色清美而生再游赤壁的兴致,又因逝水无情而对自然的变化不居产生惆怅之情。但若是人情和谐,惆怅应可以淡化,情绪将再臻高潮。无奈其时的客人已非前时,他们虽在消此良夜的兴趣上与苏子浅合,但对自然的情味却不如苏子浓厚。他们与他之间,既没有同登山崖的兴致,又无思想的真正碰撞。这样,由自然之变所兴的愁情就愈积愈重了,酿成了无可倾发的孤独苦闷。而消退之水高远之月,也就不再是对应他当下情怀的中心意象。壁立万仞的高山(与岸边累累的巨石)和突兀飞来的孤鹤,就成了新情怀的对应之象。他那“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即登山而上直至“攀栖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驻顶回望的动作,既反映了其暂离人间的潜意识,又表明了他跃出苦闷包围的心态。而他那种令“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的恣情长啸,更是以我御物即召唤主体能量以化解苦闷的象征。然而高岸气寒,无伴寂寞,啸声也不足以舒解心中物不相融、人不相知的忧恐与悲哀。当其下山之时,已是游兴都消,苦闷未解,处于跟前番游赤壁相对照的心情当中。
山石高峻怪异,既是对立、压迫着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征了他积郁难消的苦闷之情。杜甫就曾以终南山象征其忧愁之重——“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苏子的赤壁高岸也有相似的比喻效果。鹤呢?鹤则是这一苦闷孤独情感化育出的意象。歇于松柏、不作稻粮谋的鹤在苏轼的心中,就像在其他隐逸者的意中一样,本是高蹈于世外者的象征。苏轼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共处来宣发内心弃世的幽情,鹤的意象尤其为他所钟爱。此际在苏子最感孤独时,忽然有一东来孤鹤振翅横江而掠过小舟西去。这只在暗夜独飞独鸣的鹤是孤独的,弃世而自举的,它可以慰藉同样感受状态中的苏子之心。因此与客不交一言的苏子对它注意极深。而且它不仅是苏子此际情怀的象征,也是七月之夜的道士形象所化。苏轼以“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的觉悟问前来入梦的道士,表明作者在这只孤鹤身上寄予了自己的怀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苏子思想中的一个键面,苏子一孤鹤一道士的联结,暗示着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踏于世外的逸士隐者。“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结尾处写自己梦醒后开门寻找,夜色茫茫,不见孤鹤,也并无道士。一笔双绾,余味深长。将苦闷与希望揉合在诗化境界中。山(石)形与鹤象,使苏轼因自然的变化和人事的不谐所生的精神不适感,和在孤独中向往自由的念头找到对应了。
《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创作时间相隔不过三个月,写作时的语气还连接着,但作者创造的境界却处于对照中,思想情感也处于两般境地或者不如说处于矛盾之中。何以会如此呢?关键在于“佛性”不敌“一切性”,前赋中永恒不变的“道”不足以回答现实中时时变化、处处差别的存在所包含的复杂“问题”。苏轼在观念上的“打通”是抽象的,并不能使他面对千变万化的现象漠然无情。观念永不能代替实感,抽象总是遗漏丰富的细节,而细节往往与情感相连。这是每一个富有生活经验的伟大作家都不能回避的矛盾。苏轼之观水逝而惆怅,知道永恒为虚言;对俗客而生悲,怀想世外之高人。其理之通塞,其情之悲喜,其境之或明或暗,或空明或幽峭,正表明了其思想中那神秘的感情诱发者,也观坐在哲思与人生的裂缝中。
1中国诗词中水的意象及写水的诗词名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愁(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唐·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唐·李白)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唐·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唐·李白)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唐·白居易)
水心如镜面,千里无纤毫 (唐·白居易)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唐·王维)
天壤之间,水居其多 (宋·苏轼)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宋·汪元量)
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 (唐·李白)
初惊银河落,半洒云天里 (唐·李白)
波涛万里堆琉璃 (唐·杜甫)
水真绿净不可睡,鱼若空行无所依 (宋·楼钥)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 (明·罗贯中)
水万物之本源也 (春秋齐国·管仲)
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战国赵国·荀子)
源清流洁,本盛木荣 (汉·班固)
清泉自爱江湖去,流出红墙便不还 (清·查慎行)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写水的诗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愁(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唐·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唐·李白)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唐·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唐·李白)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唐·白居易)
水心如镜面,千里无纤毫 (唐·白居易)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唐·王维)
天壤之间,水居其多 (宋·苏轼)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宋·汪元量)
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 (唐·李白)
初惊银河落,半洒云天里 (唐·李白)
波涛万里堆琉璃 (唐·杜甫)
水真绿净不可睡,鱼若空行无所依 (宋·楼钥)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 (明·罗贯中)
水万物之本源也 (春秋齐国·管仲)
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战国赵国·荀子)
源清流洁,本盛木荣 (汉·班固)
清泉自爱江湖去,流出红墙便不还 (清·查慎行)
2古诗词中的水意向赏析中国古典诗歌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春水、秋水,江水、河水、波平如镜的水、怒涛拍岸的水,一泻千里的水、曲似柔肠的水,泠泠作响的水、脉脉无声的水……水在诗歌中形态万千,水在诗人心目中引起的联想也是复杂多样的。
水难以跨越,水是阻隔,宋代词人晏殊“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蝶恋花》),就是对这种阻隔的感叹。但是远在晏珠一千多年之前,就有不知名的诗人发出更为深沉的慨叹,他的慨叹穿越时空,感动着无数后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秦风·蒹葭》 所谓伊人,到底是谁呢?有人说是所访之友,有人说是所求之贤。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或许是情人最为适切吧。
在芦苇苍青茂盛、白露凝结为霜的清晨,诗人去水边寻找意中人。他沿着曲折的水岸去寻找,道路艰难遥远;他沿着直流的水道去寻找,那人却好像被水包围着,可望而不可企及。
蒹葭白露的苍茫意境、一水相隔的痛苦无望,令千百年后的读者仍为之惆怅不已。 这是人世间的不自由,汉末《古诗十九首》中有歌咏牛郎织女为天河阻隔的诗篇: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蒹葭》是写男主人公对女性的追求,此诗则是从女性角度入手,描写织女的机织生活,写她因相思而无心织布,泪零如雨。
最可感慨的是:诗中不写河汉宽阔无边,而是强调它“清且浅”,二人相距并不遥远,却只能隔着轻盈闪烁的水光含情相视。这才是让人心摧骨毁的伤痛、地老天荒的遗憾。
水意象的阻隔意义在后代诗歌中反复出现:“送君此去令人愁,风帆茫茫隔河洲”(李白《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由来浙水偏堪恨,截断千山作两乡”(方干《别孙蜀》),“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茫茫烟波,隔断望眼,隔断离情,却让离情更加深沉。直到当代,“在水一方”的海岛上,诗人余光中仍在感叹:“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 然而,从另一角度讲,水可以流动,因而水又具有沟通的意义。杜甫《所思》: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樽酒定常开。
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寓居蜀地的杜甫思念荆州友人,想要问声平安,却找不到可以寄信的使者;倒是门前锦水(即锦江,流经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锦得名,杜甫草堂临近江边)辗转汇人长江,流经三峡,就可以到达荆州。
诗人想象自己思念友人的泪水滴入锦水,就可以随水东流,直到友人所在之地。在这里,万里长江不再是阻隔,反倒成了诗人传达情感的媒介。
这种把水意象作为沟通情感之媒介的用法在诗歌中亦是多见,如我们熟悉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友人所乘之舟已从视线中消失,眼前的长江却流向天际,那正是孤帆远去的方向,茫茫江水,不正像诗人牵连不断的离别之情吗?“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李白《江夏行》),“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陈与义《临江仙》),是水意象的沟通意义更为直接的表现。 水的阻隔与沟通这一相互矛盾的意义,可以在诗中同时表现出来,最典型的当数宋人李之仪的《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一对有情人被江水阻隔,又共饮一江水为不幸之幸,江水于他们既是痛苦的根源,又是精神的慰藉。诗人以这种既是阻隔又是沟通的矛盾统一,将爱情写得缠绵悱恻。
造成阻隔的水自然是无情之水,沟通情感的水又是多情之水,水意象因水的不同作用,也具有不同的情感意义。《卜算子》下片中,抒情主人公以江水比喻自己对情人不得相见的怨恨,江水无尽无休,则怨恨之情无穷无已。
水的特征是纤柔、深渺,人们常说“柔情似水”,水意象的确适合用来暗示缠绵悠长的情感。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悠悠流水映着无语斜阳,不正是眺望归舟的思妇那寂寞哀怨的情感吗?此为倚楼盼归者眼中的水,欧阳修则把迢迢春水意象用于表现送别主题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同样是楼上女子,同样是一江春水,此次却是所望之人在暖风中摇着马鞭远行。行人越行越远,她心中的离愁越积越深,如丝如缕,恰如迢迢春水。
流水也可比作相思之情。“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姜夔《鹧鸪天》),水无尽期,正是相思之无尽期。
思归之心甚至可以化作流水,流到诗人向往的地方:“欲知别后思今夕,汉水东流是寸心”(钱起《秋夜送赵列归襄阳》),“白云西上催归念,颍水东流是别心”(刘长卿《颍川留别司。
3求有关江水的诗句,有意象和情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赞美江水的两句诗: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抒写思念故乡,眷念亲友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作者借物言志的诗句:千槌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李白《将进酒》中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白居易的《忆江南》中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水 :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5、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6、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望庐山瀑布
孟浩然 李白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一、天地山水
1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2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3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4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7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8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1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2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13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1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5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6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
1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9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20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4以水为意象的诗词句咏水
骆宾王
列名通地纪,疏派合天津。波随月色净,态逐桃花春。
照霞如隐石,映柳似沉鳞。终当挹上善,属意澹交人。
咏水
张文琮
标名资上善,流派表灵长。地图罗四渎,天文载五潢。
方流涵玉润,圆折动珠光。独有蒙园吏,栖偃玩濠梁。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韦应物
凿崖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
春水
杜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5以流水为意象的诗句及意义(至少10句)流水落花无问处,只有飞云,冉冉来还去。--秦观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柳永
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白居易
落花坛上拂,流水洞中闻。--李易
无限春愁莫相问,落花流水洞房深。--赵嘏
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刘长卿
黄卷清琴总为累,落花流水共添悲。--李嘉祜
诗成流水上,梦尽落花间。--钱起
远山芳草外,流水落花中。--司空曙
落花流水草连云,看看是、断肠南浦。--欧阳修
酒到强寻欢日路,坐来谁为温存。落花流水不堪论。--李之仪
钱塘江上客归迟,落花流水青春暮。--向滈
流水落花都莫问,等取,榆林沙月静边尘。--王质
桃溪近、幽香远远,谩凝望、落花流水。--黄裳
忆高阳,人散后。落花流水仍依旧。--王雱
醉归来、恰似出桃源,但目送、落花流水。--黄庭坚
门外落花流水。日暖杜鹃声碎。--谢逸
落花流水两关情。恨无凭。梦难成。--张继先
暮雨朝云相见少,落花流水别离多。--赵鼎
欢心未已。流水落花愁又起。--向子諲
玉楼依旧暗垂杨。楼下落花流水、自斜阳。--邓肃
歌声里。落花流水。明日人千里。--冯时行
一瞬光阴,霎时蜂蝶,还付落花流水。--史浩
问伊今夜在谁行。遗恨落花流水、误刘郎。--赵善
括烟雨楼台,晓来独上无滋味。落花流水。--陈亮
此情苦,问落花流水,何时重见。--高观国
流水落花去路,画象棠阴陈迹,霄观傍楼台。--魏了翁
记年年、曾来几度,落花流水。--陈以庄
流水落花芳草渡。明年好记归时落。--陈德武
流水落花,夕阳芳草,此恨年年相触。--周端臣
碧草烟淡,落花流水,不堪回伫。--赵以夫
宿粉残香随梦冷,落花流水和天远。--汤恢
恍出山、红尘吹断,落花流水。--刘辰翁
斜阳落花流水,吹紫宇、澹成林。--赵文
夕阳芳草,落花流水,依然南浦。--詹玉
春来春去。人在落花流水处。--吕岩
流水断桥芳草路,淡烟疏雨落花天。--牟融
利及生人无更为,落花流水旧城池。--熊孺登
兰浦苍苍春欲暮,落花流水怨离琴。--李群玉
落花流水认天台,半醉闲吟独自来。--高骈
百年流水尽,万事落花空。--韦庄
流水物情谙世态,落花春梦厌尘劳。--谭用之
古岩寒柏对,流水落花随。--修睦
落花徒绕枝,流水无返期。--张生妻
愁以碧溪南岸。流水落花无限。--侯善渊
去去天荒地老,流水无情,落花狼籍。--白朴
流水落花何处路,绿阴幽草可怜生。--程文海
6古诗词中关于特殊意象(如:月,水~~~~~~~)的诗句有哪些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青楼君去后,明月为谁圆?”(罗邺《秋别》)
不堪分袂后,残月正如钩。”(唐求《邛州水亭夜送顾非熊之官》)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苏轼《赤壁赋》)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不完全正确。爱国诗所代表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不乏九州、楼兰、玉门关等典型的代表形象。九州形象出现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楼兰出现在《敕勒歌》中,玉门关则独立成篇,因此也被称为《玉门关》。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代表意象,如《大江东去》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将大江、秦岭、巴山等地理元素巧妙运用,展现出诗人的爱国热情;《登高》中则通过赞美山水搭配、咏史颂德等手法,表达了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总体来说,爱国诗代表了中国诗歌中最为重要、庄严的文学类型之一,形象丰富,寓意深刻。
1求有关江水的诗句,有意象和情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赞美江水的两句诗: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抒写思念故乡,眷念亲友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作者借物言志的诗句:千槌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李白《将进酒》中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白居易的《忆江南》中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水 :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5、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6、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望庐山瀑布
孟浩然 李白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一、天地山水
1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2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3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4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7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8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1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2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13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1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5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6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
1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9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20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2关于江水的诗句仲夏小旱方致祷忽大雨连日江水为涨喜而有作(陆游)
旱苗垂槁叹何堪,大雨谁知变立谈。
翠麓青林吞欲尽,恶风白浪战方酣。
江翻龟窟连云泽,雷挟龙腥起雪潭。
从此年丰真少事。
炷香终日坐蒲龛。
----------------------------------------------
望喜驿别嘉陵江水二绝(李商隐)
嘉陵江水此东流,望喜楼中忆阆州。
若到阆中还赴海,阆州应更有高楼。
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
今朝相送东流后,犹自驱车更向南。
----------------------------------------------
蜀江水(熊孺登)
日夜朝宗来万里,共怜江水引蕃心。
若论巴峡愁人处,猿比滩声是好音。
3形容江水的诗句八月涛声孔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唐·刘禹锡《浪淘沙》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宋·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
海上波涛回荡极,眼前洲渚有无中。云磨雨洗天如碧,日炙风翻水泛红。 清·陈去病《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晋·乐府民歌《西洲曲》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三国·魏·曹操《观沧海》
八月涛声孔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唐·刘禹锡《浪淘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4有关江水的诗句,越多越好唐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唐 王勃 滕王阁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南唐 李煜 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唐 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 李白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 白居易 忆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宋 柳永 八声甘州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 苏轼 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宋 秦观 踏莎行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5形容江水的诗句有哪些1、江水沉沉帆影过,游鱼到晚透寒波。唐代 阎选《定风波》
释义:江水深沉,船帆的影子在江面上划过。水中的鱼从早到晚在寒冷的江波中游动。
2、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唐代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释义: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3、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唐代 李白《峨眉山月歌》
释义: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4、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唐代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释义: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5、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宋代 王安石《江上》
释义:江面上吹过一阵秋风,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纷纷飘落。
6、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唐代 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释义: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7、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唐代 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释义:不见情郎归,小女子我焦灼了。我对情郎的思念如西江之水延绵不绝,流水有多长,我的思念就有多久。
8、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明代 袁凯《京师得家书》
释义:绵绵的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
9、思君不可得,愁见江水碧。唐代 李白《江行寄远》
释义:刚刚离别一天就想你了,只看到江水碧绿,平添愁绪。
10、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唐代 顾况《登楼望水》
释义:还要上那高楼眺望着江水绵绵,故乡里哪个地方会迎来一只归船?
6描述江水的诗句1、江流外山色(王维《汉江临眺》)
2、江东浪淘尽千古风流物(苏轼《赤壁怀古》)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江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广陵》)
4、门断楚江碧水东流(李白《望门山》)
5、江花红胜火春江水绿蓝(白居易《忆江南》)
边落木萧萧
尽江滚滚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江际流
江东浪淘尽千古风流物
我住江君住江尾思君见君共饮江水愿君似我定负相思意
门断楚江,碧水东流自
江万山,山势尽与江流东
山随平野尽,江入荒流
道残阳铺水,半江瑟瑟半江红
波逐若泻,连山凿劈
江流外,山色
咏怀
魏晋阮籍
湛湛江水枫树林
皋兰径路青骊逝骎骎
远望令悲春气我
三楚秀士朝云进荒*
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
黄雀哀泪谁能禁
行简书闻欲峡先寄
唐白居易
朝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
书报九江闻暂喜路经三峡想愁
潇湘瘴雾加餐饭滟预惊波稳泊舟
欲寄两行迎尔泪江肯向西流
晴江秋望
唐崔季卿
八月江万晴千帆道带风轻
尽水色洞庭南岳阳城
放鱼
唐窦巩
金钱赎免刀痕闻道禽鱼亦恩
江千万须辛苦龙门
白沙渡
唐杜甫
畏途随江渡口绝岸差池舟楫杳窕入云汉
寒荒野外暮流半我马向北嘶山猿饮相唤
水清石礧礧沙白滩漫漫迥洗愁辛病疏散
高壁抵嶔崟洪涛越凌乱临风独首揽辔复三叹
登高
唐杜甫
风急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边落木萧萧尽江衮衮
万悲秋作客百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梅雨
唐杜甫
南京西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江冥冥细雨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竟蛟龙喜盘涡与岸
江
唐黄滔
曾搜景象恐通神应主
若江比湘浦离骚合自灵均
送柳八员外赴江西
唐皇甫冉
岐路穷极江九派行随旅雁楚树入湘云
久征南役何殊蓟北勋离问岁暮雪纷纷
7形容江水的诗句是什么1、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到此回。
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
作者: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2、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忆江南
作者: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城子密州出猎/ 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纱山下兰芽短浸溪/满庭芳蜗角虚名/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临江仙送钱穆父/临江仙送王缄/望江南超然台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沁园春孤馆灯青/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江城子
密州出猎①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②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③亲射虎,看孙郎。④酒酣胸胆尚开张。⑤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⑥会挽雕弓如满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注释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品评1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
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品评2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作者在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XheOny517WpnjDlRlfTGA
pwd=28t2 提取码: 28t2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