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 急啊

古诗鉴赏 急啊,第1张

南北朝·江晖: 边城风雪至,客子自心悲。

唐·贺知章: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岑参: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唐·李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宋·晏殊: 春风不解禁扬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唐·赵嘏: 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

宋·程致道: 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

唐·杜甫: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唐·李贺: 东风方来满眼春。

唐·李白: 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

明·丰坊: 东风一夜吹桃萼,桃花吹开又吹落。开时不记春有情,落时偏道风声恶

宋·杨万里: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清风明月无人管 并作南来一味凉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晌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风(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提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之多少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

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赏析

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晚 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夹城:城门外的曲城。幽草: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高阁迥:高阁,诗人居处的楼阁。迥,远。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赏析

李商隐自开成三年 (838)人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人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唐宣宗继立,牛党把持朝政,形势对他更加不利。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郑亚对他比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同时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免时时遭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正因为这样,诗中才有幽草幸遇晚睛、越鸟喜归干巢之感。首联写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颔联写得浑融概括,深有托寓(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颈联转而对晚晴作工致的描画。末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仍是登高览眺所见。全诗写得自然浑成,不着痕迹。

初夏睡起 (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赏析

这首诗写初夏景色,很富有情趣。初夏日长,容易困倦,诗人卧起,却又感到情绪无聊,只有“闲看儿童捉柳花”,用以解闷释愁,这一句写得特别精彩,表现出诗人心情的恬淡宁静,又是那样富于情趣。“捉”字用得十分准确,不能用别的字代替。

有约

[宋]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赏析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山亭夏日

[唐]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赏析

绿树映日浓阴,楼台倒影池塘,多么幽静清和。而当微风吹动水晶般的帘子叮叮作响的时候,架上的蔷薇也正在满院飘香,又是多么沁心迷人。明丽的语言,细腻的描写,把这夏日山亭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赏析

四月天,雨后乍晴,清明而和暖;雨中,对着门的南山,蒙蒙中只见一轮廓,此刻,雨过天晴,历历分明春尽夏来,已不见那因风起舞的柳絮,惟有那向日葵对着太阳开放着 前两句写景:四月的天气清明暖和,雨过天晴,对着门的南山更是青绿分明。后两句抒情:看看那些像柳絮般随风转舵的小人,唯有那向阳怒放的葵花才值得尊敬。这里须了解的是,作者司马光其时与王安石不合,此诗在退居洛阳时所作,他把王安石等人比作“柳絮”,用“葵花”自比,表达自己对君王的一片忠心。

黄鹤楼闻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赏析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此调题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所以《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是很有见解的。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人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这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三衢道中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赏析:

梅子黄的五月,正是江南的雨季,却遇上天天晴朗的日子。坐着小船游到了小溪的尽头,回程正好走山路,现在看到的是一路绿荫浓浓并不比以前看到的少,而绿荫深处传来的黄鹂的声声啼鸣,更增添了不少游兴。 字面浅显,风格也轻快怡人,山路上轻风拂面的感觉。 去时满道绿阴铺地,浓密得像一潭碧水;回来时,几声黄鹂的鸣叫往这潭水投了几个小小的石子儿,景致一下子灵动起来,仿佛溅出了几点春意。

初夏游张园 (戴敏)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赏析

这是一首写初夏载酒游园的诗。这种事情,是封建时代文人常有的,他们在风日晴和时节,载酒遨游,酣醉而归,这固然是赏心乐事,但没有什么社会意义。诗的首句写园中小鸭戏水,第二句写天气时雨时晴。后两句说载酒到东园,后来又到西园醉了一场,把那一树金**的枇杷也摘下来下酒了。语言通俗明畅,形象生动。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明月别枝惊鹊”,“别”字是动词,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桥,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词人是快乐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值得学习。

《梅花·落梅》咏梅花诗鉴赏

律然

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

林下积来浑是雪,岭头飞去半为云。

不须横管催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

啁哳青禽岂无恋,放衙蜂晚任纷纷。

“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首联承题,说随着和煦春风的吹拂,晰晰春雨的沥洒,梅花也开始凋谢了,凋落的琼英玉蕊点缀在绿茸茸的青苔上,而在风消雨停、平心静息时面对落英,缕缕梅馨又不时地潜入嗅觉。这是一种纯客观的自然观照,风和雨柔,梅花不是受任何外力的摧残,而是随时合律地自然陨落,随意点缀,与南宋女诗人朱淑真《落花》诗“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更相催。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截然两样情怀。正象柏谦评价律然的诗是“穆若清风,静若止水”,而朱淑真则是情急如火。

接着便更进一步描写了梅落的景象:“林下积来浑是雪,岭头飞去半为云。”落英陨蕊为雪为云,极言其多,极言其洁白,极言其轻盈,诗句很美。如果我们深思一层,不光看到描写极多之状,那么用雪和云这两种可化可变、可融可散的事物作比,不能说与诗僧“皆空”佛思无关。

“不须横管催江郭”,郭茂倩《乐府诗集》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曾这样写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是李白因水王李璘事件受牵连,被流放到夜郎路经武昌,在黄鹤楼上听到有人吹《梅花落》时,伤感自己的遭遇而作,他似乎感到自己就象一片遭受摧残的落梅一样,尽管当时的江城是五月天。而律然这里加上“不须”二字,一反李白诗意,说梅花是自生自灭,不须江边城郭里横管玉笛之类的外物催逼,而诗僧自己呢 则又是皈依佛门,超身尘外,也没有李白那种愤郁之情,自然即使吹奏《梅花落》,他也无动于衷。但是,“最惜空枝冷夕曛”,则也流露出诗僧的情感,在他寂静的心境中漾过一层涟漪。落去繁花的空梅枝在夕阳昏冷的余辉中可是够可怜的,一个“惜”字表现出诗僧一点怜物伤景的情怀,也有诗僧对自己一生清苦生活的喟叹。

然而律然毕竟是自幼出家修行,颇得佛典奥旨的高僧,感性的流露是有限的,因而随笔一转:“啁哳青禽岂无恋,放衙蜂晚任纷纷。”又恢复了静穆的心境。春暖花开,春鸟都会发出欢快的啼鸣,然这时的梅花却是凋落了,所以它们发出烦杂的啼叫声,充满了留恋之意。但梅花并没有因为它们的留恋而仍葆艳丽,还是调落了;而以花为生的蜜蜂却也没有因为梅花的陨落而停下辛劳的双翼,而是由于天晚到了返归蜂房的时候,正在蜂房附近纷纷攘攘。而诗僧则从大自然这动的自律中获得了静的复归,一个“任”字便把一切情感杂念隐入心底。而且正是因为他此时的心境恬淡而宁静,超然物外,才能发现大自然这有规律的喧闹。

通感。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听到的梅花落的笛声转化为漫天飘落的梅花形象,形象具体地抒写了迁谪的冷落凄凉之感。这句诗出自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抒发了诗人满腔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

 “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此调题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所以《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是很有见解的。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人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这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85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