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对待孩子总是耐心十足,而面对父母却缺乏耐心?

为什么人对待孩子总是耐心十足,而面对父母却缺乏耐心?,第1张

为什么人对待孩子总是耐心十足,而面对父母却缺乏耐心?

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无遗是最为包容的,也是复杂的。父母那么大岁数无遗阅历比我们丰富得多。父母认为自己身上的积累的经验,可以作为孩子的路标,却忽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在变。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生出了属于自己的自我,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性格、兴趣爱好,在这些方面父母无法给予自己的经验。父母如果想要把自己的经验强加到孩子身上,孩子自然会使出各种手段逃离,不耐烦只是其中一种,不必大惊小怪。

在孩子离家之前,和父母往往处在附属的关系(在中国尤其如此)。父母情感绑架不在少数,有时不自觉地就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时候,孩子仿佛成了父母的一个财物,供父母使用。学医之后,跟家联络得少,因为太忙,最常听到老一辈说,他们在替别人培养孩子;有的人说早恋迟早要分手的,不想早恋的原因就是不想替别人养老婆。他们完完全全忘记了,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她有情感、有思想还有人格,她并不是谁的,她只可能是她自己的。她应该为自己做的事负责。

与其说是不懂得爱,不如说是不懂得方法。情侣吵到最后如果还能在一起,一定是摸索出合适的相处之道、合适的距离感。距离产生美是有道理的,不仅是给彼此一个喘息的空间,也是两个人相互独立的必经之路。孩子也需要独立,这就涉及到与对父母的依恋相分离的过程。

怎样对待缺乏耐心的孩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成为一个战败国。战后的日本孩子有一段时间发生了欲求不满的情况,很多孩子成了问题儿童——痴呆地咬著指甲,尿床,动不动就生气、反抗。问题的主因大多是由于欲求不满造成的。许多母亲为了避免孩子欲求不满而战战兢兢地呵护他们。 现在的孩子多半也都没有耐性,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旦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莫名其妙地哭闹,或一气之下把作品、工作全部捣毁。上课不专心,老是乱动,或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幼儿,在儿童专家的档案中经常可见。 许多学者认为,要改善孩子的欲求不满,必须帮助孩子培养耐性,并实施斯巴达式的教育。的确,如果孩子不能养成克服欲望的耐力,后果实在令人担忧。譬如:一旦不如己意,便立刻产生不满,产生攻击性的态度或冲动的行为。对于这种孩子,上述的建议是必要的。 上述的理论固然没错,但换一个角度来说,一味地压制孩子的欲望,问题可能更大。不但会养成没有主见、凡事依赖的性格,也会使一个原本精力充沛的孩子,变成反抗的孩子。 总之,为人父母者必须以宽大的胸怀去包容孩子的错误,并尽量地满足孩子的愿望。然而,绝对不能容许的要求,就必须断然拒绝。事实上,这也是让孩子学习忍耐的方法之一。 举例来说:带孩子逛街时,若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父母以家里已经有类似的玩具或这件玩具不适合孩子为理由拒绝。这样做对吗?答案是肯定的。应该断然拒绝,不管孩子怎么哭闹,干脆当做没听到。因为,这时如果父母在孩子的逼迫或哭闹下投降而买下玩具,那么,孩子不但很容易被宠坏,养成威胁父母的坏习惯,培养耐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最重要的是父母二人的教育方法不能矛盾或对立,若是三代同堂,更应该先和长辈商议,以免教导时发生因意见分歧而左右为难的情况。问题儿童的家庭通常都有溺爱孙儿的长辈,他们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已不能和现代社会相融合,所以要和他们事先沟通,以求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援。 孩子没耐心是家长溺爱的结果,其实从长远看,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所以,父母应该积极地帮助他们培养耐心,以免到他们长大闹事时,才泪流满面,悔不当初。 父母训练孩子的耐力,一定要从自身做起,给孩子树立榜样。如果家庭中的长辈本身就缺乏耐心,稍不顺心就把桌上的东西摔到地上,那又怎么能要求孩子呢?俗话说:“有样学样。”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千万别做坏榜样,以免孩子效仿。那时候就算你花再多的精力去教导他们,也很难成功。

为啥在孩子面前总是缺乏耐心!

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无遗是最为包容的,也是复杂的。父母那么大岁数无遗阅历比我们丰富得多。父母认为自己身上的积累的经验,可以作为孩子的路标,却忽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在变。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生出了属于自己的自我,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性格、兴趣爱好,在这些方面父母无法给予自己的经验。父母如果想要把自己的经验强加到孩子身上,孩子自然会使出各种手段逃离,不耐烦只是其中一种,不必大惊小怪。在孩子离家之前,和父母往往处在附属的关系(在中国尤其如此)。父母情感不在少数,有时不自觉地就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时候,孩子仿佛成了父母的一个财物,供父母使用。学医之后,跟家得少,因为太忙,最常听到老一辈说,他们在替别人培养孩子;有的人说早恋迟早要分手的,不想早恋的原因就是不想替别人养老婆。他们完完全全忘记了,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她有情感、有思想还有人格,她并不是谁的,她只可能是她自己的。她应该为自己做的事负责。与其说是不懂得爱,不如说是不懂得方法。情侣吵到最后如果还能在一起,一定是摸索出合适的相处之道、合适的距离感。距离产生美是有道理的,不仅是给彼此一个喘息的空间,也是两个人相互的必经之路。孩子也需要,这就涉及到与对父母的依恋相分离的过程。

耐心是法宝 为什么父母会对孩子失去耐心

一般父母不是对孩子失去耐心,更多时是失望而不愿意再付出耐心了。

面对一年级的孩子,总是缺乏耐心,怎么办呢

如果是你的话,你要学会转换角度看问题和输入自我调控的意识,孩子还小,不能过激对待。

如果是孩子,那就要多鼓励鼓励他,让他的心静下来(比如让孩子闭上眼听听轻音乐,盘腿坐着)

祝你开心

望采纳

孩子缺乏耐心

你好,显然孩子对完成大人给的任务有点失去信心了,所以才说出这样破罐子破摔的话。不过从你的留言中我看到的不仅是写字的问题。其实,反映出你和孩子的交流关系出了问题。孩子是在用写字的事反抗你的其他要求。原因我暂时不了解,但基本能感觉到的是,你对他平时的要求是否太高?是否太多?给孩子提要求,一定要从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过高的要求只能让孩子沮丧和放弃。因此建议,你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孩子要少说,一说就要说到点子上。提要求不要空泛,每次就要求他改一个现实发现的问题。鉴于你已经与孩子的沟通出现了问题,可能孩子不愿意再听你的说,因此,你可以跟孩子谈一次话,就自己说的太多道个歉,让他看到妈妈的诚恳态度。然后,希望以后更多的是他自觉做好自己的事情,妈妈只在旁边帮忙和提醒。但做的不好的,妈妈可以指出,他应该改正。因为国家法律规定,妈妈对未成年的孩子有教育的责任。而对妈妈做的不好的地方,他完全可以指出来。只要说得对,妈妈也要改。通过重新建立沟通关系,让他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担起责任。

这样的问题可以到心援网问答提问,那里有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他们会回答你的问题。

总是对父母没耐心怎么办??

父母的确也是急性子,没耐心,LZ不小了,不是小孩子了,也知道这种行为不对,情商低就不会觉得这是错误的了。但是自己的性格脾气有时候控制不了,想自己能少些浮躁,平心静气下来,如果内心不急不躁,也就不会这样没耐心了把

为什么总是对爱自己的人缺乏耐心

这个其实主要看对他是否足够有感情,如果是陌生人,谁都不会有什么耐心,特别是做了让自己不高兴的事了,仅有的耐心也不复存在了,如果是关系特别好的,就算自己现在没有了耐心,也不会那么容易就像对陌生人那样了

孩子为什么对父母缺乏感恩之心

道家认为生命的存在虚无的,那么,抗争是没有必要的,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顺自然之道,视死如生,视生如死(生死在道家眼里似乎区别不大),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要做的事情不是建构生命意义,而是消解人生的意义,让自己觉得生死并无区别从而能走得安心。 如果从人生的终结来看,儒家其实也一样认识到死去元知万事空,他希望通过立德立言而流芳百世来让自己的精神生命在死后依然能够延续。 而西方的哲学,比如弗弗西斯推石头上山的经典故事表明了,人生的荒诞虚无是可以理解的,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于过程。圣埃克絮佩里在他的《小王子》一书也提到了,人并不是生而有意义的,所谓的意义是在人的生活过程中获得的,也就是说自己给了自己生命的意义,这样的哲学至少让我获得对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程度上的控制权。 生命抗争最终的结果当然是毫无例外地失败了,但自己抗争的过程也表明了我不怕困难,甚至不怕生命意义的荒诞,是因为我比苦难比荒诞更强大,我在这强大里看到自己的力量,从而获得一种对自身的的控制感。 所谓的人生控制感,就是自己有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一种感觉,也就是说有决定自己命运重大问题的自由,如果一个人离开一个地方,都要审批,都要被监视,都要被审问,那么,他还能有自由吗?三年的饥荒饿死的人为何那么多,就是因为人不能自由的迁徙,即使是面临着饥饿至死亡的威胁,也不能离开,甚至连向上反映问题的渠道也全部被切断,信件被检查,电话被监听,出行路上有民兵站岗,这样严厉的控制只有在专制集权的条件下才能长生。在这样的丧失了自由的条件下,人那里还能有控制自己命运的能力呢? 不自由,毋宁死革命的口号也是西方人生哲学表现,东方的哲学总是教导人们好死不如赖活着,认为人的生存只需要物质,如果监狱里有好的生活,在失去自由的监狱里生活也不错。 可惜的是,我接触的许多学生对提供了良好的衣食住行的父母并没有感恩之心,原因是他们认为他在得到衣食住行的时候,他们已经付出了很惨重的自由的代价自己命运只能由父母来安排。如果父母再强调自己的为孩子多么辛苦的工作,孩子当然是不屑一顾我已经付出了代价,我不欠你什么了,你干嘛还向我要债呢?当然这样的孩子到了自己能独立生活的时候自然是义无反顾地离开父母,有的甚至在无法独立生活的时候都等不及地离家出走了。 人都有控制自己命运的欲望,任何人如果无视这一点,必然给双方带来了毁灭,许多被强迫读书的孩子在无法忍受家庭对他自由控制命运权力的大量的剥夺,最后采取的不是自杀就是弑父戮母的决绝的毁灭方式来表达对自己对失去控制感的人生的极度的绝望。

一、 断联式挽回

很多机构会教你们先断联,但是我不建议这么做,断联是挽回不了一个人的。

挽回是一个主动的动作,你坐在家里断联了,什么动作也没有,对方就能被你挽回了吗?

当然不能,断联被很多挽回机构宣扬的天花乱坠的,实际上最多的收获就是凉凉了。

为什么我不支持分手后断联,从两个方面来看:

▷从挽回者自身角度来讲,

你断联了,我就问你自己在家坐得住吗?忍着不去联系一个自己深爱过的人,大部分人都在这个过程里情绪反弹了。

什么意思呢?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断联会激发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外力干扰下反而更加相爱,同样地,越不让你干什么,你就会越想干什么。不让你联系这个人,你会更疯狂的不断想他,更觉得自己离不开他,越得不到越觉得他好,逐渐对这个人产生更多的需求感,这本身就不利于情绪稳定,不利于挽回。

▷从被挽回者的角度来看,

被断联了是会是一种什么心态?

曾经有一对复合的情侣跟我说过,刚分手那段时间,谁也没有联系谁,他们彼此就觉得彼此都没有那个挽回的意思了,内心里其实觉得很失望,尤其是提出分手的那个人。

提分手的人是什么心理呢?

如果他是假性分手,

那么你断联就是在拱火,什么是假性分手?就是我提分手是在试探你的意思,我就是想让你妥协,想让你迁就我,所以我就拿分手来吓唬吓唬你。结果你断联了,你这不就是真的要分手的意思么?假性分手的情况下,断联就是自断生路。

如果他是真性分手,

我知道那些选择断联的人,都是判断自己的前任是在真性分手,因为对方斩钉截铁的告诉你"咱们俩没可能了,你不要骚扰我了"。

但是请注意,分手当下的情绪全都不要当真!!!

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手时说的狠话,只是一种情绪发泄,而情绪的背后,通常都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比如你的父母不同意你远嫁或者远游,本质上是希望你陪伴在他们身边,对你有陪伴的需求。你前任跟你说狠话,其实也是对你有一种情绪发泄的需求,本质上他希望你能明白你某方面做错了,你有一些对不起他的地方。

这时候你断联了,你听了他的话不再去骚扰他了,那么你就切断了你们俩之间的这个情感链接,对方的情绪一下子戛然而止了,无处发泄了,另外他会认为你不可能理解的了他分手的那个点,你也不可能改,更可怕的是,他会认为你也认同这个分手的决定。

二、 跪舔式挽回

与断联相对的另一个极端就是跪舔。

跪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苦苦哀求对方"你不要离开我"

有的人去挽回,二话不说一开口就跪下了"我求你了再给我次机会吧",姿态放得很低,但是对方并没有反应,因为越容易得到的东西,越没有价值。一跪下,框架全无,没有任何资本跟对方谈条件了,还拿什么吸引对方,拿什么挽回呢?

更可悲的是,这还会引起前任的反感和排斥。

"我给过你多少次机会了?我还要再给你什么机会?"

"你早干什么去了,现在求我有什么用?"

求他,反而会暴露你情绪化和幼稚的缺点,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2盲目进行分手归因,把错都往自己身上揽

为了挽回对方,挽回者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认错了。

"以前都是我不对,以后我不会这样了"

"都是我不好,惹你生气了,我以后会改"

认错有用吗?我承认认错有点用,确实会缓解对方的怒气,但是你要知道,盲目认错,把所有的错误都揽到自己身上没用,不是所有的错都是你一个人的错,对方也深知这一点,你要是把错都认完了,对方只会觉得你没诚意,觉得你为了挽回口不择言,不是真的要改。

3消息轰炸式的跪舔

对方不回消息就一直狂轰滥炸的发消息,对方不愿意见你就天天堵上门,对方说分手你说你不同意,然后还以男女朋友的身份干涉对方的交友自由,生活自由,这就是死缠烂打。

为什么有的男人追女孩,天天黏在对方身边当舔狗,也追不成功呢?因为死缠烂打让人很不适,正常生活都被影响了,能挽回成功才怪。

三、 以受害者的姿态,情感绑架式挽回

1极端心理,闹自杀威胁

比如有的人分手了闹自杀,给前任打电话说自己要割腕跳楼,"你要是不来我就死给你看",这种威胁无异于在想对方喊话:要是我死了全是你害的,你要是不想我受伤你就得跟我在一起。这种挽回压迫感太重了,必将适得其反,可是我那些咨询者里面,还真有不少干过这样事的。

2以受害者心理发朋友圈

我朋友圈经常见到人发分手的状态。分手了,对方也不理自己,然后又想让对方看见自己的想法,于是就经常在朋友圈发状态,比如"我付出了那么多,没想到你还是离开了我""离开你的第X天,想你想的落泪"等等。

塑造一种被抛弃的怨妇的形象,被很多人点赞安慰,但是对方就是不出现,有的还会直接把你拉黑,因为被伤害的不只有你还有他,他看见自己变成了一个加害者,还可能跟你复合吗?你想让他看见你的被抛弃以后有多可怜多伤心,好像他不跟你和好就成了渣男或渣女,这就是加深矛盾的情感绑架。

当爱情遭遇到亲情的阻扰时,我们的感情该何去何从呢,是放手这份爱情,还是忠于亲情,做一个乖巧的服从父母命令的孩子呢?爱情和亲情二者之间到底应该要如何做选择。

放手,说的轻巧,忘记一个人是很难的。爱的难分难舍的时候,强行让自己退出是很残酷的伤害。但是亲情的阻扰,这是横亘在爱情面前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要突破这道障碍,就必须认清这个事实,获得亲人之间的理解,这是解决这道难题的破解方法。如果真的足够爱一个人,不要一开始就打退堂鼓,勇气和信心是突破所有困难的有力武器。

你坚信你可以拥有这份爱情,而且能够做到平衡好这份亲情,就会有办法让父母同意你们之间的感情。和父母保持良好的沟通,尽量用实际行动慢慢去化解父母的各种误解与顾虑担忧,千万不要因为爱情去顶撞父母,用最粗鲁莽撞的行为去做反抗伤害亲情,这样是行不通的。

恋人之间也要做好沟通,安抚彼此的情绪,让彼此都可以坚信这份感情是可以长久的,只要两个人同一条心,其力断金。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阻扰,选择互相去埋怨,互相伤害。

要知道,父母的阻扰是有原因的,只要沿着这个方向针对性去解决,共同去努力,在一定的期限,交给亲人一个比较完美的答复,相信亲人也不是真的如此冷血,非要去阻扰孩子之间的感情。

遇到问题,彼此都要做到冷静处理,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难就退缩。只要心中有爱,这份爱足够牢固,相信没有谁可以分开彼此。

如果爱,就不要害怕亲人的阻扰,有信心决心将爱进行到底,自然会共同努力兑现彼此爱情的美好,只要一条心,共同努力,一定会收获亲人的美好祝福,携手共进。

不快乐。

我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对父母的情绪感同身受,也对家里的经济状况了如指掌。

所以我从来不会和其它的小孩一样主动去跟父母要什么,因为我太害怕看到妈妈脸上的疲倦和愁云。我穿的都是哥哥甚至姐姐剩下的衣服,虽然穿上时我就知道衣服上面的粉色的小花对于一个上小学的男孩会受到多少嘲笑,但是我还是会咬着牙穿上。

鞋子变得挤脚了,走路很难受,我也不会说,因为哥哥的还没换下来。家里炖肉菜的时候,肉总会剩到第二顿,里面的青菜却已经吃光。我想让妈妈吃,妈妈舍不得吃,想让我吃。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虽然早已丰衣足食,却还是舍不得动盘子里面的大块的肉。

贫寒日子留下的伤口,过了这么久,依然不能完好的愈合。我忘不了,邻居小孩来家里吃饭,大口大口地吃鱼肉的时候,我寥寥几口后就跟大家说吃好了,然后自己跑去后面的院子里哭了出来,那鱼肉应该给妈妈吃的啊,那可是妈妈都舍不得吃的鱼肉啊。可能那时候家里已经可以负担得起一条鱼了,但我还是不想让父母再辛苦一点了。

我到小学之前都没吃过饼干,一天我看到地上的一块饼干,四顾无人就捡起来赶紧塞在嘴里,一边嚼着一边对自己说,哎,饼干就是这个味道,也不好吃。现在想起来,真的会心疼小时候的自己。到我上大学的时候,其实家里条件已经好转了,但是面对和父母提要求的时候还是会纠结好久,最难过就是打电话跟家里要生活费,拿起电话,我总是先笑着说一些之前已经想好的无关的学校发生的事,最后再用假装云淡风轻的语气说,没有生活费了。这让给他们打电话渐渐成了一种负担,到现在每次在电话里,我总觉得和父母说话的语气不对距离很远,我一直在试着改变,希望有一天会好起来。我最怕的地方就是医院,从挂号开始就会紧张的不行,体检的时候,心电图医生每次都奇怪的问我,为什么心跳会这么快,进一步检查就没问题,我每次都会笑着说,可能是紧张。

只是我知道,是因为高三的时候,妈妈脑出血上手术室前,半昏迷状态时候嘴里还一直在说,别用孩子上大学的钱。我当时就跟爸爸说,我不上大学了,我明天就出去打工赚钱。虽然最后妈妈好转了,我也还是读了大学,但是妈妈在手术室的那一夜,我一直坐在地上,医院的味道仿佛浓缩成了一阵恐惧的药剂,永远扎在了我的心底。工作后,经济独立了,朋友们聚会的时候,我会细心的观察朋友的表情,如果有人稍有犹豫,我总会假装出去上厕所然后偷偷的把单买掉,回来和朋友说,这次我请客,下次你再请。因为我总会克制不住的想,他可能最近经济不好家里有些事情。有时在黄昏的公园长椅,在午夜的窗台,我会想自己为什么活得这么累这么克制和压抑,嗯,因为我懂事。

嗯,因为懂事的孩子,不配拥有快乐。昨天,好朋友小敏和我说,她觉得自己对不起妈妈。原因是她30岁了,还没出嫁。其实,结婚这件事,小敏自己并不急,是她妈妈着急,这让小敏觉得自己对不起妈妈,认为自己不懂事。我问她:“为什么没结婚,就是不懂事呢?”她说:“因为没结婚,让妈妈没面子,当然是不懂事。”

我理解她“恨嫁”的心情,也理解她妈妈的焦灼状态,但并不认同“不结婚,就是不懂事”的逻辑。我和小敏认识多年,知道她和妈妈的生活状态。小敏在她妈妈眼里是一个懂事、听话的乖孩子。小敏7岁时,妈爸离婚,她跟妈妈一起生活,直到现在。小敏明白妈妈把她养大不容易,更懂得自己成家对妈妈意味着什么,于是小敏经常自责,为什么自己这么大还不懂事,让妈妈为自己操心。在我看来,小敏的自责和内疚,是因为她不想打破自己“懂事”的形象,但这样一心想让妈妈开心的想法,与她自己的真实感受是背离的。

换句话说,太懂事的孩子,内心并不快乐。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懂事和听话,但我们却很少反思,“怎么做才叫懂事”,或“什么样的孩子算懂事”:是安静、不惹事、好好学习,而且十分了解父母的预期,并主动实现这些预期;还是遇到不良情绪时,会自动安抚和压抑自己,不给父母增添任何情感负担;抑或是在生活和物质上没有过分要求,并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又或是当父母争吵时,主动回避,或尝试安抚取悦;再或是帮助父母承担家务,以缓解父母的疾苦……等等,我们看到,这个“懂事”范围很大,可以罗列很多。

说到底,这些“懂事”就是满足父母的期待,而且这个期待是一个黑洞,无法被填满。就像小敏,她就是在主动满足妈妈的期待。因为自己不结婚,妈妈会着急,所以自己就是不懂事;因为自己没结婚,妈妈觉得丢人,所以自己就是不懂事。而这里的问题在于,小敏并没有考虑到自己的真实感受。因为结婚这件事,小敏不着急,但妈妈着急,她就必须着急,否则就是不懂事。这就是有些家长在用“懂事”的标准,来鼓励孩子压抑自己来换取他人的认同感,其实就是用“懂事”来强迫孩子顺从。

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是无意识的,因为他们会把父母的要求理解为客观理性的评价,进而忽视自己的真实感受。就像小敏,她觉得妈妈都是为她好,自己应该结婚,不应该不懂事,但是她忘记了”自己并不着急结婚”的真实感受。换句话说,她一直没找到合适的男朋友,很可能是她无意识地在抗拒。因为她从小目睹父母的不幸婚姻,在无意识中是惧怕婚姻的,进而在和陌生男生交往时,会出现“不想交往下去”的语言或行为的暗示。

当然,这种分析只是一种可能,未必准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小敏渴望得到妈妈的表扬和关注,于是才急着结婚。记得以前和小敏聊过,她说她特别害怕妈妈不高兴,因为小时候妈妈和爸爸吵架,妈妈经常离家出走,那时的她,特别害怕妈妈抛弃她,所以她从小就知道,只要妈妈高兴,自己就不会没有妈妈,于是她习惯顺从妈妈,听妈妈的话。小时候的小敏,已经“被迫成长”为让妈妈开心的大孩子,她听话、懂事、满足妈妈心愿,为的就是得到妈妈的爱。在我看来,有些孩子懂事早,那是缺爱导致的。

因为孩子在家庭中是弱势的一方,他们渴望被父母“看见”,特别是在高冲突家庭里,孩子要变得懂事、听话,才能得到父母的称赞,这时的孩子就是在被迫成长—不能哭泣、不敢说“不”、惟有忠诚。在我们这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做一个懂事的乖孩子,努力学习,为父母赢得他人的称赞和认同,已经成为孩子们最常选择的让父母开心的策略,同时,很多孩子也在被迫长大,成为“小大人”。

就像小敏,她小时候懂事听话,不仅满足了妈妈的期待,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父母的争吵或冲突。因为只要她懂事,学习好,妈妈就开心,和爸爸的争吵就少很多。通过取悦妈妈来缓和家庭关系的方法看似管用,但却让小敏承受巨大代价,即她在逐渐丧失对自己喜好和感受的把控。因为小敏顺从妈妈的期待去做事,是被恐惧感和焦虑感驱使的,并非来自于她自己的兴趣,换句话说,她好好学习,是为了妈妈开心,而不是为了自己。

当孩子做任何事的动机都来源于外界时,这个孩子就失去了真实的自己,而这就是让孩子承担不属于自己责任的后果。另外,我们要承认,有些父母是失责的,或者说是不合格的,他们只会用批评的方式来挑剔孩子,对孩子要求苛刻,无法对孩子做出客观评价,这也导致很多孩子承担额外责任。

就像有些离异家庭的孩子,他们之所以冷漠或抑郁,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觉得父母离婚,是自己不懂事,是自己的责任。前面说了,很多孩子懂事并非自己的选择,他们只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渴望得到父母的爱,进而被迫成长,承担着自己不该承担的责任,而这些懂事的孩子,不仅是父母塑造出来的,也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孩子真懂事”,这句话未必是在赞扬孩子,也未必在认同父母的教育方式。这里并不是要求孩子和父母对着干,刻意“不懂事”,更不是要求父母不教育孩子,任其“得意忘形”,而是在“懂事”这件事上,父母和成人的孩子,要时常反思。首先,父母要清楚,自己的问题不该让孩子来解决。对于高冲突家庭,父母不要把孩子作为工具或媒介,用孩子来要挟伴侣,或用孩子来控制或攻击伴侣,这样才会避免孩子过度承担责任,被迫长大。

父母要告诉孩子,父母离婚也好,吵架也好,并不是你的错,更不是你不够好。只是能做到这些的父母不多。长大后的孩子,也要明白自己不该为父母的婚姻不幸负责,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不该由他人来负责。其次,父母要意识到,不能一味鼓励孩子“懂事”。很多父母一味要求孩子懂事,鼓励孩子听话,甚至用“懂事”来赞美和奖励孩子,实质上就是鼓励孩子不断通过自我牺牲和自我压抑来换取别人的肯定。

就像有些孩子长大后,做出不符合父母心意的事情时,很多父母就觉得孩子“不懂事”、“翅膀硬了”,进而抱怨或愤怒,而这就是鼓励孩子“懂事”不起作用后,通过生气来强迫孩子懂事的行为。其实,这就是父母通过愤怒让孩子内疚,进而顺从自己的情感绑架。再次,成人的孩子要懂得,尊重自己的感受,做出自己的选择。小时候,很多孩子会把“懂事”作为好形象来维护,愿意听到父母的夸奖和他人的称赞,但是长大后,“懂事”会时常成为违背心意的做法。

因为成人肯定会有自己的选择,且自己的选择不可能都顺从父母的意愿,那么,这时要做的就是多尊重自己的感受,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然后做出自己的选择。成人的我们,应该把“这孩子真懂事”作为警醒自己的一句话。回到前面说的小敏,她和妈妈都要反思,尤其是小敏,因为结婚与否是她自己的事情。

对于小敏来说,可能无法改变妈妈因为自己不结婚而不开心的事实,但她可以通过回顾和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明白事情的因果关系,从而清晰地意识到哪些想法和感受是自己的,哪些是在家庭关系的互动中被强加进去的,这样就为自己独立人格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和空间。总之,父母不能让孩子太懂事,因为他们会失去自我,无法快乐生活;成人的孩子要明白,不该把“懂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为这样自己会成为取悦型的人,无法活出自己。要知道,没有自我的人和无法活出自己的人,都不是一个真正活着的“人”。

正如20世纪著名小说家、哲学家安•兰德说的:“我以我的生命和对生命的爱发誓,我绝不为他人而活,也绝不要求他人为我而活。”希望父母和孩子,都能活出自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30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