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艺术》:社交媒体时代,怎样沟通才能更安全、更有效

《沟通的艺术》:社交媒体时代,怎样沟通才能更安全、更有效,第1张

近期,成都某高校的一位大学老师,因为在微信群里与学生沟通时,说了一些不太妥当的话,被学生截图举报,受到很严重的处分。据说是学生想整他,故意在微信群里激怒他,让他急不择言说出那些话来,最终以师德有亏受到处罚。

且不论学生的居心以及老师观点的对错,单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这位老师缺少沟通技巧方面的刻意训练。如果是和学生面对面交流,他可以从学生的表情和神态就能判断来者不善,可能会在说话中加以注意;即使不是太注意,也能比较充分、全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最重要的是,不会被截图作为证据。

但他偏偏采取了微信这种社交媒体进行沟通,这位大学教师又缺少自我保护措施,最后落入学生的“陷阱”。很多人感慨:这一届学生真可怕!呼吁老师不要建立微信群。

但是,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沟通,当代人怎么可能避免呢?

而且,虽然社交媒体到处是“坑”,只要深入了解社交媒体的特性,掌握好沟通的技巧和原则,社交媒体就会成为有效沟通的好助手。

《沟通的艺术》(第15版)一书就是探讨如何进行有效沟通的著作。这本是美国学者罗纳德·阿德勒( Ronald Adler)和奈尔·道恩(Neil Towne)两人合著的,初版至今已经近40年了,笔者看到的是第15版,这一版修改由罗纳德·阿德勒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 (RussellF.Proctor)合作完成。罗纳德·阿德勒是沟通领域的专家。除了本书之外,他还出版过其他六本跟沟通有关的著作,主题包括肯定训练、社交技巧、商务沟通、公共演说技巧、小团体沟通等。

作者把这本书定位为大学生接触人际关系课程的基础读本,每一版本修订都会添加最新的人际关系研究成果及时代变迁的新议题,使得全书内容与时俱进。比如在最新的版本中,作者添加了社交媒体对沟通与人际关系所造成的冲击,并对如何正确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沟通提出一些可行性很强的建议。

说到沟通,在电话发明之前,人们会不假思索地理解为面对面交谈。19世纪70年代末,人类发明了电话。当时一些沟通领域的专家认为,电话作为面对面沟通的替代选择,实在不怎么样:它只留下“真实世界”互动之表象。 

大约一个世纪之后,个人电脑流行起来,类似担忧再次出现。一些专家相信:“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并不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反而会导致没有人情味的、以任务为取向的关系。”

历史发展证明,这些专家多虑了。无论电话还是电脑,客观上都提高了人类沟通的效率与效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今天人们更多地依赖社交媒体进行沟通。

那么,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沟通,与传统的沟通方式有什么不同?《沟通的艺术》一书指出主要有以下几点:

面对面沟通的内涵是丰富的,因为充足的非语言线索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明晰对方话语的含义,而且还暗示了对方的感受。相比之下,社交媒体传递的信息就要精简得多了。

例如,好几个星期你没有收到某一位好朋友的消息,于是你问她:“发生什么事了吗?”你的朋友回复:“没什么,我很好。”这个回应够不够形象,就要取决于你们的交流方式:

如果是面对面回应,你会读出更多的信息,如面部表情、声音语调等;如果是短信或者微信,那么文本消息包含的就只有字词基本含义;而如果是电话的话,你的信息丰富度就介于两者之间,传递了声音,却没有视觉上的线索。

相比之下,社交媒体的信息是最精简的。

同步,是指沟通者全都是实时联系的情况。面对面交流是同步的,有些媒介渠道也是同步的,如电话交谈、视频会议等。

多数社交媒体的沟通是异步的,信息的发送与接收之间存在时延。比如发邮件、短消息和社交媒体留言、发布状态等。在它们被阅读之前,会有几秒到几天的滞后时间。用户还可以选择忽略或跳过这类异步信息。异步沟通能让沟通者灵活选择发送、接收、回复信息的时间与方式。

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沟通,信息在理论上是可以永久保存的,有时候也是公开的。

这一点很好理解。近年来,我们社会很多艺人明星的微博,往往遭到“挖坟式”地搜索、举报,还有很多官员遭到“人肉搜索”甚至因此落马,都展示了社交媒体的永久记录能力。

《沟通的艺术》指出,人们普遍采用社交媒体进行沟通,已经影响到了各种亲密关系,包括家庭、情侣和友情。不过,作者认为,这种影响首先是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1 、社交媒体便利家庭成员沟通

家庭沟通受到新技术的影响常常是积极的。例如,在一项研究中,参与者表示发短信让他们与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对他们的家庭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女性对此的感受比男性更强烈)。他们还说,通过短信能比面对面交流让他们更真诚地向家庭成员表达自己的感受。 

作者是美国人,他所说的案例主要是来自美国。但在我们社会,也可以感受到社交媒体带来的家庭沟通便利:很多人在大城市生活,以往只能逢年过节回到家里才能团聚,才能鸡毛蒜皮无所不谈。但现在我们有了微信群,随时随地都可以交流沟通。大量的老年人积极上网,因为在手机里可以随时随地见到子女们,不仅是对话,还可以见到实实在在的影像。

作者指出,在网上开始感情关系已经很寻常了;但即使是在现实中开始感情关系的情侣,也需要管理自己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陷入感情关系的成年网民中,有27%的人说网络对他们的关系产生了影响。

感情承诺的一个指标就是“努力定期沟通”,打电话和发短信就是一种很便捷的方式。研究发现,在感情关系中,移动设备使用与承诺和爱的感觉之间存在一种积极的关系。

当然,并非所有影响都是积极的。研究显示,大约四分之一的手机用户说,他们的爱人在与他们独处的时候,会因为手机而分散注意力(在18岁到29岁的年轻人中间,这一比例甚至更高)。

正如其名称所表示的,社交媒体最初是作为扩展人脉的工具研发出来的,确实也为我们与朋友交流带来了新维度。但是研究表明,人们主要使用社交网站来维持现有友谊或者恢复旧日友谊,而不是建立新关系。

作者举的例子是Facebook上的,说Facebook里联系比例最高的是高中同学。像这样的发现说明,社交媒体很明显不是面对面沟通的替代品,而是一种支持或者恢复往日当面建立的友谊的手段。即便是在网上认识的陌生人,如果他们想要变得更亲密,也很可能会进行面对面沟通。

国内网民一般无法使用Facebook,但我们的微信也是这样的。你可以想想,是不是微信为你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老同学、老战友?是不是认识了新人然后加个微信来巩固一下交情?

另一方面,除了不谙世事的年轻人和存心沾花惹草的人,谁会真心对待“摇一摇”摇出来的人或者QQ搜索添加的人呢?如果两个人通过社交媒体建立了联系,是不是只有线下“面基”过,才算是真正建立了朋友关系?

《沟通的艺术》指出,社会科学家们已经在重度使用社交媒体与人际关系问题之间发现一种关联模式。

研究发现,一个人与别人的人际关系亲密度,和他沉浸于在线社交网络的程度呈负相关。另一些研究也显示,当人们面对面讨论个人话题的时候,仅仅是有移动设备在场,就会对他们的亲近感、联系感和谈话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人员在概要性地分析美国的人口统计数据时,发现社交网络使用、婚姻不满意和离婚三者之间也有关联。其中,Facebook使用作为“预测离婚率和婚姻烦恼的一个重要指标”被凸显了出来。

不过,研究报告的作者明确指出,社交媒体也许不是关系问题的肇因,而更像是其症状,在那些关系问题中,“对自己的婚姻感到烦恼的男男女女会转向社交媒体来寻求情感上的支持”。

贯穿所有这些研究的一条主线是:与他人在网上交流的时间过长,可能会对我们与最亲密的人之间的关系造成伤害。

作者指出,在Twitter上抱怨你那可怕的领导可能看起来无伤大雅,直到你因此而丢了工作。发布在Facebook和其他社交网站上的内容经常会被用作法庭上的证据——从证明离婚案里的某一方不忠,到辩称父父母不适合取得孩子的监护权。

尽管这都是些极端的例子,但它们说明了仔细考虑你在网上发布什么内容,你允许别人在你的博客和社交网站上发布什么内容,以及谁有能力查看和传播你在网上分享的内容,这些都是十分重要问题。

虽然世界各地的一些法庭已经提出了“被遗忘的权利”,但现实是,你通过电子设备交流的所有信息都可以永久存在。

不要以为社交媒体对我们的影响还很远。近年来,经常出国的人可能要为社交媒体烦恼了:去某些不太友好的大国,竟然要交出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接受检查,有些人已经因此被拒签。

了解到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无可逃避的沟通工具,了解到社交媒体既有其便利也暗藏着陷阱,那么我们该怎样在享受现代科技便利的同时,保护好自己呢?作者提出了一下五个原则。

1 、平衡社交媒体沟通和面对面沟通的时间分配 

要注意线上线下沟通时间的比例分布。作者指出,时刻在线会偷走你进行面对面沟通的时间。研究证实,线下会面时间仍然很重要。

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会降低夫妻关系的满意度(现实中确实有很多人因此而走向关系破裂)。过度依赖线上沟通而不进行面对面交流,可能会导致孤独和其他不良后果。即使前面说的微信促进大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也不等于说光在微信沟通就可以了。

2 、互联网不会遗忘,任何时候都要先思考后发布

任何时候都要牢记:互联网不会遗忘。你在今天发布的信息,会一直跟着你。互联网记录了整个社会,把我们过去所有的言行永远保存下来。你在网上发布的个人信息,对你事业的损害可能尤其严重。

一些调查显示,在美国70%的雇主都曾因为应聘者在网上发布的信息而拒绝聘用他们。这些信息包括应聘者的照片,他们发表的或别人关于他们的评论,他们所加入的团体,等等。因此,任何时候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信息,都要先思考一下后果。

3 、核实你在网上看到的信息:“评估保障价值”

网上存在着海量信息,我们很难去辨别哪些信息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以Facebook个人主页为例,几乎上面的所有信息都是经过选择的自我呈现,而且都处于账号拥有者的控制下。

那么这些信息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谎言呢?某人的个人博客、微博、朋友圈上的信息呢?

作者教给大家一个辨别信息真实程度的方法:评估其保障价值,即被描述的人对描述他的信息的控制程度。如果被描述的人能够控制描述他的信息,那么信息的保障价值就低;如果被描述的人无法控制信息,则保障价值就高。比如,同样是表现你获得的成就,记者所写的新闻报道就比你自己发到Facebook主页上的信息具备更高的保障价值。

4 、以“见字如面”为标准,控制自己的言论文明

如果你曾在博客上发布过恶毒的评论,对某条微博或状态做出过不文明的回复,或者是转发过一封令人尴尬的电子邮件,你就更能知道,当消息的接收者不在你面前的时候,你更容易做出这些恶劣的行为。

在异步沟通的背景下,要想让自己表现得更好,你只需在发邮件、发微博,或者发状态之前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信息的接收者就在你的面前,你还发吗?如果你的回答是不会,那你最好在敲下“回车”键之前再仔细考虑一下。

5 、不要影响局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每个人都经历过技术滥用的烦恼:爱看**的人将枪版资源发布到网上,影响了其他想要观看的人;饭店的老主顾肆无忌惮打电话,影响你正在进行的交谈;行人将更多的注意力花在他们手中的移动设备上,而不是注意避让路上的其他行人;在收银台排队等待付款的人,还在大声地讲着电话。

如果你没有经历过这些烦恼,你很难与那些真正经历过的人感同身受。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有一个“白金法则”可以帮助你,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沟通的艺术》这本书关于社交媒体的论述,并没有涉及我们常用的微信、QQ、陌陌、微博等软件,这可能是因为作者是美国人的原因。但是他所讲的关于沟通的原则与技巧,却是具有普适性价值的。本文所述,只是极小的一个方面,希望提升沟通技巧的朋友,不妨找到原书认真研究一下。

       

        众所周知,团队是由基层和管理层人员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小到一个部门,大到一个公司,都可以称之为团队。

        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一滴水只有溶入大海才不会被阳光蒸发,一棵树只有长在森林才能够抵挡风沙。在团队协作中,沟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创造和提升团队精神与企业文化,完成共同愿景的主要途径和工具。

        沟通,是通过讯息和情感的传达,促使双方达成共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最宝贵的是真诚、信任和尊重,而这一切的桥梁就是沟通。

        在公司里面,同事之间的沟通,可以促进信息业务和工作方法的共享;部门之间的沟通,可以传递信息,增进配合,提高默契;公司领导与员工的沟通,可以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促进和提高其工作效率与成绩。

        沟通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关于沟通方面的技巧,外面有很多相关的书籍资料或者培训课程,本人自我感觉在这一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曾经也去听过有关沟通方面的课程。其中有几个关于沟通技巧的关键词语给人印象很深,让我产生了几点心得体会,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微笑。我们在与他人进行语言沟通时,要始终保持微笑的神情,它会传递出乐观,积极,友善的讯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曾经有人问国际功夫巨星李连杰:“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功是什么”李连杰答道:“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功是微笑!”的确如此,真诚自然的微笑让人如沐春风,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化解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再急,也要注意语气;再烦,也请保持微笑。

        二、赞美。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口头沟通时,要多说一些正面赞美别人的口头禅,避免说一些负面伤害别人的话语。赞美之语如同太阳,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生长在我们内心的花朵,如果没有赞美之语的阳光照耀,就无法迎风绽放。沟通的最终目的是说服他人采取正面积极的行动,口头沟通想要表达得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开口之前先把话想好。有个成语叫做覆水难收,我们说过的话就如同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想要批评人时,咬住舌头;想要赞美人时,高声表达。

        三、倾听。说服是成功的左手,倾听是成功的右手。沟通重要的原则之一是平等,尊重上司,是一种礼遇;尊重同级,是一种谦逊;尊重下属,是一种风度。切忌以自我为中心,要平等待人,善于倾听。倾听别人说话既可给予别人高度的尊重,又可获取信息,增进了解。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在沟通中不仅能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大大改善人际关系。正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所说:“倾听,用你的双耳以说服他人。”

        以上三点在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沟通技巧里的三大法宝。古语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类最伟大的成就来自沟通,沟通是不可或缺的领导和管理才能,使人拥有迈向卓越成功的力量。一个人沟通能力的好坏,决定了其在工作,社交和个人生活中的品质和效益。

        有效沟通,从心开始,它更多的是一种态度。在团队协作中,让我们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多一点沟通,少一点抱怨;多一点理解,少一点争执。只有这样,我们的团队才能形成更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工作之中从而不惧任何挑战。

 导语:教书育人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是一门需要深思的艺术,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构建起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起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师生沟通的语言艺术

 一、与学生沟通时,言语间透露对学生的信任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这是“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信任如和煦的阳光,照在学生心灵上,会产生巨大的动力,有时足以改变他们的一生。

 一名学生没有交作业,他告诉老师,他把作业忘在家里。对此我们该怎么说是说:“真的吗那回去拿来。”或说:“怎么又忘了明天一定带来。”还是说“我相信你!为了写好作业,你一定花了不少心血,可惜今天不能看到。”第一种说法透出对学生的不信任,还包含了教师的怀疑。第二种说法,虽然没有讥讽的成分,但传达的信息是教师对学生的不耐烦,学生听后的感觉是遭疏远与排斥。第三种说法,教师传达的信息是信任、体谅学生,并暗示学生,老师非常希望看到他“花了心血”的作业。不同的语言艺术,传递不同信息,对学生有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

 二、与学生沟通时,言语间多点商榷,少点专制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初中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不喜欢老师高高在上的架势和盛气凌人的说教,期望和老师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展开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如果老师居高临下,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相反,如果以探讨者的身份平等参与,学生很容易接受。因此,老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尽可能多运用启发的'方式和商量的口吻,让学生理解、接受我们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运用亲切平和的语言教育学生,避免了权威式肯定或否定,把教师和学生摆在平等对话的位置上,从而创设了一种民主和谐的教育气氛,沟通了师生情感,达到了交流教育的目的。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其教育效果甚佳。

 三、与学生沟通时,言语间透露出宽容和理解

 在学校、班级这个家庭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相貌、性格,出生在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要想这个家庭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缺少不了同学间、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而同学间、师生间的交流、沟通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在理解和宽容的基础上。

 有位哲人说过:“社会生活不能没有宽容,有宽容才能共处,有宽容才有创造,有宽容才能成就事业。”对于稚气未脱的中学生来说,我们暂且不说“成就事业”,可以说成就学业。看下面真实的例子:一年教师节,我收到一张贺卡,上面有一行清秀的字迹:“老师,谢谢您那次对我的宽容,让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诚实,我会加倍努力的。”这是李雯写的,她是班上的佼佼者,成绩优异、上进心强。一次英语考试后,她没有拿到班上第一,因为虚荣心,她带着试卷悄悄来到办公室,“老师,这个单词我写对,你批改错了。”我接过试卷一看。不对!她改过了。

 我清楚记得批阅试卷时,还为她这个小小失误未能获满分而遗憾呢。我这么信任的学生居然跟我撒谎!当时,我很生气,想狠狠地数落她一番。但抬头看到她那微红的笑脸,我忍下了。顿了顿,我意味深长地说:“现在——你真正写对了!你本来就会写的,以后可别粗心了!”说着,我划去了原来的“×”,画上了大大的“√”。我隐约感觉到李雯同学有些悔意,匆匆走了。时过半年,因为我的宽容和理解促使她自我认识、反省,换来的是终身受益的优良品德。

 四、与学生沟通时,用幽默的语言可化解紧张的气氛,达到教育的目的

 美国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说:“幽默是化解尴尬的润滑剂。”幽默的批评能避免严厉的批评带来的逆反心理,使学生获得一种感情的滋润,能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教育气氛,争取一次教育的主动权。

 一位身高 155米的男教师,第一次刚到教室门口,便听到教室里怪笑声中夹杂着“炊饼——炊饼——”的叫卖声,还真有点武大郎的味道。他走进教室,不紧不慢地说:“如果我小时候有炊饼吃,一定长得比武大郎高。大家知道让我们富裕起来的邓小平并不高;叱咤风云的法国将军拿破仑也不高。矮人有三大‘优势’,你们知道吗”同学们回答:“不知道。”“那我告诉你们,一是最聪明的,因为浓缩的才是精华;二是最安全的,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砸不着咱;三是最节省能源的,做衣服,省布又省钱……”话音未落,教室里已是掌声如雷。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听到“武大郎”叫卖声了。幽默中的智慧使老师得到更高的威信,赢得尊重。这样变冷脸为笑脸,寓斥责于幽默中,不失为一种极好的教育方式。

 五、教育学生时,言语间流露对学生的关爱

 白居易描写弹琴女子的琴声感人时说:“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的道理与此相同,所谓“情深方能意切,感人全在真情”。师生感情的沟通,是教育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次为四川灾区人民“献爱心”活动,随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活动开始了,同学们拿着要捐赠的钱、文具等纷纷走向讲台,在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听到班长喊到:“梁伟 10元,陈可耀 20元……”同学们非常踊跃。此时,我发现贫困生陈汉洪一直低着头。是为自己仅捐了一本书而觉得没面子吗表扬会上,我表扬了他:“陈汉洪家境不好,父亲久病不愈,没有经济来源。这次活动,他带来了一本书。你们看,书有书皮,干干净净,一定是陈汉洪最心爱的,虽然不值钱,但爱心无价啊!”他脸红了,头埋得更低,但我看出他很高兴。这无形中也教育了全班学生,使他们明白“爱心”的真正涵义。

 温馨的话语,关爱的交谈,学生会被老师的爱所包围,为这份真挚的温情而感动。老师发挥语言的魅力,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取得学生信任,树立了自己的威信,教育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可见,与学生沟通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共同探讨和研究师生沟通的语言艺术,使每一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都润物细无声,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良好的人际沟通是相互依存的。就像跳舞,取决于同伴的参与,而不是仅仅取决于主导的那个人。一个舞者的成功,在于彼此的配合。那么,在人际沟通中,如何使别人乐意配合你,而接受你这个人及你的思想呢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沟通的艺术的 读书心得 5篇汇总,希望大家喜欢!

沟通的艺术的读书心得汇总1

在认真拜读了卡耐基的书《沟通的艺术》之后,从中受到了很多的启发与 教育 。结合自己工作和生活谈点学习体会。

一、与人相处的原则

不要随意的批评别人,要尽量去理解别人,设身处地去为别人去想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比起批评责怪更有益处。如欲采蜜,勿蹴蜂房,你的努力要让人生同情、忍耐和仁慈。

从精神上帮助一个人要比给别人物质要好上多少倍。比如:成长、幸福、成功的人际关系在于我们要真诚的学会赞美别人和捕捉他人观点的能力;看一件事须兼顾对方的角度,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样就不会担心形成内耗,只会形成合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保持稳健快乐的习惯

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自我本色,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并在身心中保持自我,一个人最糟的是不能成为自己而无效的模仿他人。要改变不良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因为不良的'工作和生活习惯都会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凡事要分轻重缓急,形成稳健从容处事的方式,并掌握科学的合理的工作 方法 ,才能完成好工作。同时,把工作做的更出色,更完美。

要学会放松自己,解除疲劳,不要对事情感到倦怠,要有持之以恒的工作热情,对待工作,尤其是工作跨度较长的工作,要有一个对工作充满乐趣,并有长期奋斗、不知疲倦的态度,千万不能有前紧后松,并逐步放松工作热情和责任心的态度出现。

不要对自己认为不对的人进行议论,那样伤害最大的往往是自己,要做到对事不对人,同样不要指望任何人对你的善举心存感激,因为付出是一种享受施与的快乐。每天要尽力带给他人快乐,一个人要想得到快乐,就要时刻想着他人。

不要把别人的看法看的过重,对的接受,不正确的要心中有数就行了……不要以批评他人为荣,批评别人往往是一种自我满足,做事情要尽力而为,在工作、生活中要撑起一把希望之伞,避开责难之雨,走下去,便会迎来一片蓝天。

要学会反省自己,因为生活中最大的对手往往是自己。卡耐基的书是一贴工作和生活上自我清醒剂,学习他人的长处,即使不能全部做到,但其中确实能够吸收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愿通过学习,能够为自己的现实工作和生活带来良好的指导作用。

沟通的艺术的读书心得汇总2

想看这本书,已经有好几年了。当年想看的时候,这本书是第12版,而现在这本则已经是第14版了。我这个人习惯在一本书之前,猜一猜书的大致内容。开始读的时候,看看目录,看看自己猜的是不是跟作者想的一致。在拿到这本书之前,只是猜想,这本书应该是讲"如何说话""如何写信""察言观色"之类的,然而拿到书后,才知道我的猜测有多么不靠谱。

我的不靠谱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想到这本书所涉及的范围是这样的大,二是没有想到作者研究是如此深入。范围大体现在,这本书不是单纯地讲沟通问题,而是涉及了不同人群之间,不同团体之间,家庭成员,朋友之间的沟通与交往问题等等众多的沟通现象。而深入则体现在,每种沟通现象都不是那种浅尝即止的介绍,而是从多角度多层面来展开的,这面有心理上的刻板印象,有在沟通过程中如何倾听的技巧,有如何摆脱沟通陷阱的方法……

虽然这本书是以美国 文化 为背景而写成的,然而因为其研究的全面与深入,所以在多处能给人以启迪。比如在自我认知方面,书中提出了更正面的构建原则是:

1、对自己有真实的认知。

2、有切合实际的期望。

3、要有改变的意愿。

4、要有改变的技巧。

这四点无疑对每一个期望改变自己的人能起到明确的指导作用。

在思考问题方面,枕头法则中的五种立场("我对你错""你对我错""双方都对,双方都错""这个立场不重要""所有的观点皆有真理")。我们如果把这个法则贯彻在平时的讨论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时候,通过不同位置的思考,一定可以大大加强对问题的认知程度,而不致于犯下偏听偏信,一叶障目的错误。

有时候,我们不了解别人性格特征,会以为不积极参加讨论的人是对自己不满或是有所保留。但是这样的认识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不同的人所以采取的情绪表达方式是不同的,我们单方面的认知是不足以断定他人情绪的。

沟通意味着倾听,而倾听有五个元素……当我们被别人抱怨独断独行时,我们不妨看一看这本书。沟通决定着人际关系的变化,"我为什么和朋友疏远了"我们不妨来看看这本书。沟通影响着自己与亲人之间的关系,当我们感到和家人渐渐疏远的时候,不妨来看看这本书。虽然这本书不一定会给出我们所需要的标准答案,但是它却能给我们以正确的思考方向。

这本书整体上所采用了一种社会学的构架,来分析 人际交往 中的沟通问题。这就使得沟通这个行为,有广阔的适用性,而新版所采用的众多媒体的例证,无疑更增强了具体内容的可信度和趣味性。在编排上,适时插入的情景链接和具体案例,又大大地增加了书的可读性。虽然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不会遭遇到这本书中的所涉及的所有内容,但是这本书使曹雪芹所提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亦 文章 "不再是一句空话。

沟通的艺术的读书心得汇总3

想想自己在学生时代,也希望老师能理解我,关心我,希望老师能做我的朋友。但今天我成为了教师,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平时一味地看重学生的学习,为了成绩、分数,甚至侮辱学生。为了让班级成为优秀班级体,为了所谓的常规,我不允许孩子犯一点错误,有的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却一再的埋怨是家长管教不严,而我却忘了,孩子是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想我们所不能想,做我们所不能做的。我为什么要一再的约束他们呢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同理心”,它让我知道了今后自己应该怎样做。同理心是师生之间沟通的一个基本条件,它的意思是说要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要懂得换位思考,只有教师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并有效地把这些感受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理解和尊重,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样才能唤起师生之间的相互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沟通氛围。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还要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尊重接纳学生,不会因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就讨厌他们, 教师必须承认学生是一个有潜力,有价值的人,不管这种潜力与价值的体现需要多长时间,教师都必须始终无条件地相信学生自己有着朝向好的方向去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其实这是教师对学生爱的表现。 反思 自己的教育教学,对待后进生,对待班级上个性突出,调皮捣蛋的学生,开始时充满激情,信誓旦旦要改变他们,但在与他们对招的过程中,我的耐心磨尽,激情消退,剩下的就只有冷漠和粗暴的话语,根本谈不上尊重。我想今后应该以一颗宽大的心去接纳他们,把他们当成我的朋友,尊重他们,学着去爱他们,给他们树立信心,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多多沟通,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即使有缺点和不足,但是老师仍然喜欢我,仍然接纳我”。 只有这样,我才可以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才能创造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看来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不断的积累 经验 ,不断完善教育方法,不断向他人求教,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努力改善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教育是一门艺术,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明白的道理。我们经常会看到,同是一位学生犯了错误,有的老师批评他接受批评的态度很好,有的老师批评他却顶牛,为什么呢

这就是批评的艺术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沟通的艺术问题。中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的本领,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才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哪里找到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是教师的教育工作如同有了源头活水,常做常新。的确如此,学生之所以犯某种错误,一定有他的内心的想法或根源,不是平白无故就犯错误的,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犯错误的根源,才能批评道点子上,你批评的语言学生才能接受,否则,一阵暴风骤雨、劈头盖脸的训斥,学生从心灵上接受不了,不顶牛才怪呢!

尤其是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更需要沟通的艺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产生教育效能的首要条件。只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师生情感才能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尤其是后进生,他们在老师面前往往存在一种自卑心理,本来就不能与老师心心相印,心灵相通,如果没有细致入微的心灵沟通,只凭简单粗暴的批评甚至打骂绝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的。

即使他表面上屈服了,但好景不会长久的。另外,师生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会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感情,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必然僵化,那么,老师的用心再怎么良苦,学生也不会领情的,并有可能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如果一个后进生对你的抵触情绪产生一种定势,那么,你将害了这个学生,因为他有可能在后进生的行列中越滑越远,同时你也将被宣判教育的彻失败。

我想,成功的教育当然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能否恰如其分的与学生沟通,或者说是否能高质量地与学生沟通。通常情况下,教师和家长没有耐心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或者会不自觉地使用沟通的杀手锏—-命令、警训诫、讽刺、责难等语言,其结果,学生进行激烈的反抗,或表面的顺从、沉默。我们教育的目的修正学生,转化学生,启发学生激发他们固有的创造力和 想象力 ,使他们成为健康、自信、自立的人而非单纯的服从的应声虫、小绵羊。

沟通的艺术的读书心得汇总4

读了《一份特别的教案》中的《沟通的艺术》感受颇深。

教育是一门艺术,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明白的道理。我们经常会看到,同是一位学生犯了错误,有的老师批评他接受批评的态度很好,有的老师批评他却顶牛,为什么呢这就是批评的艺术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沟通的艺术问题。中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的本领,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才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哪里找到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是教师的教育工作如同有了源头活水,常做常新。的确如此,学生之所以犯某种错误,一定有他的内心的想法或根源,不是平白无故就犯错误的,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犯错误的根源,才能批评道点子上,你批评的语言学生才能接受,否则,一阵暴风骤雨、劈头盖脸的训斥,学生从心灵上接受不了,不顶牛才怪呢!

尤其是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更需要沟通的艺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产生教育效能的首要条件。只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师生情感才能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尤其是后进生,他们在老师面前往往存在一种自卑心理,本来就不能与老师心心相印,心灵相通,如果没有细致入微的心灵沟通,只凭简单粗暴的批评甚至打骂绝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即使他表面上屈服了,但好景不会长久的。另外,师生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会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感情,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必然僵化,那么,老师的用心再怎么良苦,学生也不会领情的,并有可能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如果一个后进生对你的抵触情绪产生一种定势,那么,你将害了这个学生,因为他有可能在后进生的行列中越滑越远,同时你也将被宣判教育的彻失败。

我想,成功的教育当然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能否恰如其分的与学生沟通,或者说是否能高质量地与学生沟通。通常情况下,教师和家长没有耐心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或者会不自觉地使用沟通的杀手锏—-命令、警训诫、讽刺、责难等语言,其结果,学生进行激烈的反抗,或表面的顺从、沉默。我们教育的目的修正学生,转化学生,启发学生激发他们固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成为健康、自信、自立的人而非单纯的服从的应声虫、小绵羊。

沟通的艺术的读书心得汇总5

在职工书屋里拜读了《沟通的艺术》这本书,从中受益匪浅。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说话,但语言是带有情绪的,你所说的每个字串联起来有可能给别人带去温暖,也可能带来伤害。“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而且也得关心别人,才能表现出良好的状态与个人修养,知道该怎么合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诉求,如何去洞察别人的内心世界,善于沟通,精于表达,有着不错的口碑与良好的人脉关系。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很多时候都在试图展现自己,希望树立良好个人形象,所以体现了说话的重要性,语言表达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能力,许多时候,他们不需要和别人比拼技能、资历、学识,只要一开口,就占了先机,就赢在了起跑线。

在阅读《沟通与艺术》这本书后,深感欣喜,整本书里章节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全书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动之以情,容之以理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同事、朋友、亲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能力,如果我们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控制自己的情感表露方式及程度,就容易了解别人的需求。建立正面的形象以及提高互交能力。用情商去思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我 总结 了几点如下:

一、高情商的人生,从会说话开始

尊重所有人的人权和人格尊严,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能承受压力,自信而不满,人际关系良好和朋友或同事能够友好相处,善于处理生活中所遇到的`各方面问题,从而认真对待每一件事。

二、别输在说话上,表达要让人觉得舒服

身体是一张不会说谎的嘴。实验证明,一个人内外传递信息时,只有23%通过语言传递的,另外的77%是通过声调,语气这些来表达的。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往往是在人群中轻松赢得别人的信任与好感。

三、以幽默开头,到哪都是主场

一个具有幽默感的人,能时时发掘事情有趣的一面,并欣赏生活中轻松的一面,建立起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幽默的生活态度。更能丰富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使工作生活更具魅力,更能丰富艺术。

说话不只是一种“感觉”,还是门“技术”,正如书中所说:“想掌握技巧,就得先懂得方法,然后实践。”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通过反复看、反复总结、反复练习不断的运用这些技巧,相信一定能保持独立之人格的同时融入社会。

沟通的艺术的读书心得5篇汇总相关文章:

★ 有效沟通读书心得体会

★ 沟通技巧心得3篇

★ 关于人性的弱点读书心得范文

★ 幼儿园校本研修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 教师职业规划总结5篇精选

★ 组织行为学读书心得总结

★ 组织行为学读书心得体会

★ 关于《人性的弱点》读后感800字6篇

★ 2020幼儿园校本研修工作总结模板

★ 2019教师岗前培训学习心得范文5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38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