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多宝宝十分依恋妈妈怎么办

一岁多宝宝十分依恋妈妈怎么办,第1张

孩子依恋感是孩子与其抚养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它是发展孩子个性必须的,所以,宝宝依恋妈妈或其他抚养人,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只要不是过分的依恋,妈妈无需担心。

2

孩子的依恋感有四个发展的阶段:

1普遍依恋阶段(0-3M):此时的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对成人的微笑和怀抱有所感知,但未形成具体的依恋。

2差别依恋阶段(3-6M):此时的婴儿开始区分抚养者和陌生人。但与抚养着分离时还不会有抗议。

3具体依恋阶段(6M-2Y):此时的孩子对抚养人表现出强烈的依恋,会产生分离焦虑和对陌生人的恐惧。

4交互依恋阶段(>2Y):此时的孩子开始理解抚养人的需求,知道其离开是暂时。

3

依恋可以减少孩子的不安和恐惧,有适度依恋的孩子能容忍与成人分离,孩子的独立性也随之而得到发展。

END

孩子过分依恋妈妈的原因

1

父母忙碌,没有时间亲自照顾宝宝,早期依恋关系不稳定,让宝宝没有安全感,从而容易黏妈妈。

2

妈妈对宝宝发出的信号不敏感,觉得宝宝吃饱穿暖了,就置之不理了,导致宝宝情绪不稳定。在这样的情绪下,宝宝也会依恋妈妈。

3

当宝宝受到惊吓,妈妈没有陪在身边或没有及时给予安慰,宝宝会因紧张而依恋妈妈。

END

建立安全依恋,培养独立

亲自抚养宝宝,给予宝宝足够的安全感。需要他人单独照顾宝宝时,要让这个人提前和宝宝共处一段时间。同时,妈妈也要给宝宝更多的关爱。

培养宝宝的独立性。当宝宝想要自己做事的时候,妈妈要教宝宝怎样做或者协助宝宝完成,而不是完全替宝宝做。即使宝宝做得不好,也不要责备宝宝。宝宝习惯了独自做事,就不会太黏人。

      “依恋”一词是1969年由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提出来的,是指婴儿和照看者之间一种互惠、持续、强烈而深刻的情感联结,双方对这种关系的质量都有贡献。母亲是孩子生命里第一位重要他人,在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0-3岁),母亲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依恋是婴儿心理发育的基础,是决定孩子未来是否在心理人格障碍甚至发生精神疾病的关键,换句话说,孩子跟妈妈之间的关系是怎么建的,这个孩子长大后,就会和别人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拥有怎样的社会生活,或者说,拥有怎样的人生。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18个月大的婴儿处于人格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妈妈或其他照料者的敏感、回应性和照料的一致性,是成功化解该冲突的关键。

    安思沃斯和同事运用陌生情境法的来研究婴儿的依恋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母亲两次把婴儿留在陌生的房间里,第一次把婴的儿和陌生人单独留在房间里,第二次把婴儿单独留在房间里,并且陌生人要先于母亲回来,然后母亲要鼓励婴儿探索和玩耍,如果婴儿需要,就给予安慰,实验者特别关注母亲每次回来时婴儿的反应,通过研究发现婴儿存在四种依恋模式:

  ——安全型

    在这种关系里,孩子跟妈妈之间,是非常舒服和自在的一种状态。当妈妈在身边时,孩子自由地玩耍和探索,妈妈即使暂时离开,孩子可能会有片刻的焦虑,但是很快就能够去适应新的环境,当妈妈回来时,她热情地回应母亲。

    这种关系下妈妈的教养模式是:妈妈往往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很敏感,态度积极,会尊重孩子的发展需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探索空间,并允许孩子犯错;会与孩子有更多互动,与孩子一起做相同的事,一起笑、一起做动作,为孩子的活动提供情绪支持,并经常激励孩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是最好的一种依恋关系。在这种关系里,孩子跟妈妈之间,是非常舒服和自在的一种状态。

    这是最好的一种依恋关系,在这样的依恋模式下,因为妈妈稳定、持续地接纳孩子,孩子早已将之内化到心中,确信自己是可爱的,不会被抛弃的,这个世界是安全的。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适应能力更强,容易与人建立信任的、亲密的关系。同时又能够在亲密关系中保有灵活舒适的界限。

  ——回避型

    在这种关系里,孩子对妈妈在不在场都无所谓。妈妈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而是直接忽略,不予理会,自己玩自己的,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妈妈返回时,孩子不接妈妈的眼神,也不迎接妈妈,就好像他没有注意到妈妈返回一样,即使有时也会欢迎妈妈的回来,但时间非常短暂。

  这种关系下妈妈的教养模式是:父母特别是妈妈对宝宝不敏感,表现消极,很少满足宝宝的需求;很少从与孩子的亲密接触中获得乐趣。或者,对待宝宝过分热情,刺激过度,经常对宝宝喋喋不休,强行给宝宝制造某些需要,让宝宝不堪其扰。

    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依恋关系,在这样的依恋模式下让孩子的人生完全变了样。孩子很容易跟陌生人亲近——这相当危险。如果陌生人有好的东西,比如他感兴趣的玩具,好吃的东西,他一定会被陌生人带走。这样的孩子成人后,性格通常是冷漠甚至冷酷的,缺乏对生活兴趣和追求。通过各种方法来回避家庭生活,参加各种应酬,出差,在家里就埋头看书,电视,不与家人交往。配偶的亲密行为使他们感到难受,感到被控制,希望有自己的空间。他们有时会正面显示自己对于亲密的需要,但是当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面对亲密,就会立即退缩,甚至感到生气。总之,他们感到会失去对方时,便会去讨好,取悦;一旦有了安全感,就表现出退缩,回避。

  ——矛盾型(抗拒型)

    在这种关系里,在陌生情境的大部分时间,孩子都在妈妈身边徘徊,在妈妈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妈妈离开时会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当妈妈返回时,对妈妈的态度又很矛盾,心里既想与妈妈接触,又有些反抗。如果妈妈想抱他,他会生气地拒绝、推开。这时他已不能再重新回到游戏,而是不时地朝妈妈这里看。

    这种关系下妈妈的教养模式是:父母教养方式通常不一致。他们对宝宝时而热情时而冷淡。宝宝对父母这样的态度和方式会感到绝望,为了获得关注,他们要么黏住父母,要么哭闹,如果一切努力都无效的话,他们就会变得愤怒、怨恨。而且更常见的状态是,妈妈平时可能很少陪伴和关注孩子,或者是人在心不在的低质量陪伴,孩子一旦犯了错误,才会吸引到妈妈的注意。这样的妈妈其实挺多的,尤其存在于事业型妈妈当中。

    这也是非常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在这样的依恋模式下,孩子内心往往是既焦虑,又愤怒。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链接,就由这份持续的焦虑、愤怒维系。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焦虑。严重的分离焦虑还可能会使得这些孩子要么过于依赖他人,要么干脆摆出“遗世独立”的姿态,拒绝与他人有长期的、更亲密的关系。

  ——无组织—无目标型(混乱型)

  在这种关系里,孩子对陌生情境的反应不一,表现出矛盾的行为,面对情境压力她似乎崩溃了,孩子反应是困惑矛盾的。妈妈回来时,宝宝的表现比较无所适从。妈妈拥抱他们,他们的表情会比较茫然,情绪会稍显忧伤,会躲开妈妈的目光。一些宝宝在得到妈妈的安抚后会大哭,或者表现出一些奇怪的、冷漠的姿势。

  这种关系下妈妈的教养模式是:孩子通常受过父母的严重忽视,或者受到过父母对其身体上的虐待。孩子对于妈妈的情绪完全没有预见性,也不会预见自己今天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孩子也许今天表现得很乖,但是因为妈妈不高兴,所以他就会被揍一顿;孩子也许今天表现得非常不好,可能抢了别人的东西,但是因为今天妈妈的状态挺好,妈妈竟然原谅了他。这些孩子的妈妈通常都患有较重的抑郁症。这些妈妈自己也会经常出现恐惧的、矛盾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

    这种类型的依恋是最不安全的,在这样的依恋模式下,宝宝是最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也会随着妈妈的变化,会变得非常的不一致。他会变成一个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人。在这样的养育过程中,他也会慢慢的变成一种非常情绪化的状态。在这种混合型依恋关系中,既有抗拒,又有回避,还有矛盾的冲突。绝大多数这样的孩子,在成长到成年以后,精神病发病概率会更高。

    总之,婴儿与父母和照顾者之间健康的关系,不仅影响着婴儿的健康顺利的成长,对婴儿未来的心理健全和精神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还是孩子一生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据了解,明尼苏达大学少儿发育研究所的专家进行了一项最全面的长期研究,来考察早期婴幼儿与其照顾者形成的依恋形式,以及这种依恋与其后来的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结果得出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在孩子智商一定的情况下,婴儿对父母依恋的模式与程度是孩子日后学术成就最明显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同样与孩子日后的学业成就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决定了孩子一生的成功和幸福。

    所以年轻的父母一定要学会如何爱孩子,对婴儿的科学照料、高质量的陪伴作为重要的家庭责任做好做到,让自己和孩子的一生无悔。

宝宝依恋爸爸妈妈,你知道为什么吗?

我们通常把婴幼儿对父母寻求接近、并在父母身边感到安全的现象称为依恋。据观察,所有婴儿到1岁时都依恋母亲,依恋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安全依恋型:婴儿只要母亲在身旁,便能自在地玩玩具,友善地对待陌生人;而当母亲离开时,他们表现出明显的不安和苦恼,以目光寻找母亲,并大哭大闹。当母亲返回后,婴儿立即趋向母亲,被母亲抱起后,他们就能平静下来,并继续玩。大约有65%的婴儿属于这一类型的依恋。

第二类是不安全依恋型:这类婴儿当母亲在身旁时,很少注意母亲,而当母亲离开时,似乎也不哭吵,即使有哭吵,也很容易被陌生人安慰,就像对待母亲的安慰一样。当母亲返回后,婴儿不予理睬,或者犹犹豫豫地去靠近母亲,但扭着身体或眼睛看着别处。大约25%的婴儿是这一类型的依恋。

第三类是反抗依恋型:婴儿对陌生环境感到不适,总是紧紧地依偎在母亲身边,母亲一离开就显得焦虑,非常不安。而当母亲返回时,婴儿的表现又似乎很矛盾,既寻求又反抗与母亲身体的接触,例如他们可能哭着要母亲抱,接着又生气地挣扎着要下来;他们不再玩玩具,只是两眼盯着母亲。约10%的婴儿是这一类型的依恋。

不同的育儿方式会使婴儿产生不同的依恋类型。母亲对婴儿的需求感觉敏锐,积极应答,给予温暖的爱抚和周到的照顾,大多数婴儿就会形成第一类安全的依恋。如果婴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年,母亲对孩子的感觉迟钝或反应迟缓,照顾和关爱不够,则会使孩子产生第二类或第三类的不良依恋。这些母亲往往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情绪对待孩子,想抱抱孩子时,便会对孩子要求关注的哭声有所应答,但在其他时候,都置之不理。不安全依恋型的母亲对孩子往往不太关心,甚至忽视孩子;而那些反抗依恋型的母亲既对孩子的应答迟缓,又缺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依恋不仅是发生在孩子与母亲之间,而且也发生在孩子与父亲之间,这种与父亲的依恋常在孩子15个月左右时才出现,这就是为什么小婴儿通常当母亲离开时比父亲离开时表现出更强烈反应的缘故。不过,这种差异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变小。一般来说,父亲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大多是做游戏和玩乐,能给予孩子快乐和兴奋。比起母亲,父亲更易与孩子进行活泼而激烈的身体游戏。如果让孩子选择家庭中的游戏伙伴,18个月的孩子选择父亲的多于选择母亲。但是,当孩子受到挫折时,通常寻求母亲的帮助。这就是孩子对父母依恋的不同表现。

文|安羽心理咨询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 (常常是母亲)最初的社会性联结,由于婴儿的依恋对象通常是母亲,所以婴儿的依恋又称之为母婴依恋。

婴儿依恋的主要表现为:

1、婴儿把积极的情感和行为都指向母亲,比如对妈妈微笑和牙牙学语。

2、婴儿最喜欢跟母亲在一起,与母亲的接近会使婴儿感到舒适、愉快。

3、在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的环境而产生恐惧时,母亲的出现能使婴儿感到最大的安全。

4、当婴儿感到饥饿、寒冷、疲倦的时候,首先寻找母亲。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0-3个月,无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

(1)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是不加区别、无差别的反应。

(2)婴儿还没有对任何人产生明显的偏爱,喜欢所有的人。

(3)所有人对婴儿的影响也是一样的,与婴儿各种形式的接触都能够引起婴儿的愉快、满足。

第二阶段:3-6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1)这个年龄阶段的婴儿还不怯生,但已经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

(2)对母亲很偏爱,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依偎和接近,在熟悉的人面前就更少一点,对陌生人的反应就更少。

第三阶段:6个月到3岁: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1)从6、7个月开始,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切,特别喜欢跟母亲在一起。

(2)当母亲离开时会哭喊,不让离开,别人不能替代母亲使婴儿快乐。

(3)母亲是婴儿的安全基地,只要母亲在身边,婴儿就能够安心地玩,探索周围的环境。

(4)婴儿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5)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不再微笑,而是紧张,恐惧和哭泣,产生了怯生。

婴儿依恋的类型:

不能绝对的对每个孩子都定性,认为这个孩子属于这个类型,那个孩子属于那一种类型,事实上,每个孩子可能三种类型皆有,在不同的时期或者生养环境的改变依恋的类型也是有可能改变的。

只是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婴儿会更多的表现为某一种类型,这一类型又相对平稳,属于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中的一种。

安全型依恋

这类的婴儿跟母亲在一起时,能很安逸地玩玩具,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母亲,更多地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母亲进行有距离的交谈。母亲的在场使孩子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情境下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

当母亲离开时,婴儿的操作、探索行为受到了影响,会表现出明显的苦恼,不安。

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也很容易被安慰,继续去玩。

这类婴儿占到65%-70%。

回避型依恋

这类的婴儿对母亲是否在场均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也很少有紧张或者不安的表现。

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睬,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有时候也会欢迎母亲的回来,但时间非常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了。这类婴儿实际上并未与母亲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

这类婴儿占到20%左右。

反抗型依恋(矛盾型依恋)

这类的婴儿每当母亲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的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分离都会引起孩子大喊大叫。

母亲回来时,婴儿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

这类婴儿占到10%-15%。

依恋是婴儿在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情感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性交往过程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对婴儿是否关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母亲非常关心婴儿所处的状态,注意婴儿发出的信号,并能正确地理解,做出及时、恰当的反应,婴儿就能产生和发展对母亲的信任感和亲近感,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则不能。

资料整理来源《发展心理学》

幼儿园早就已经开学,每天早上都能在校园门口看到孩子和家长恋恋不舍的场景。有的孩子在接近一岁之后,对家长的依恋却越来越严重,早晨不让父母上班,晚上一回家,孩子就变成了“大腿挂件”恨不得时刻都挂在父母的身上。只要一离开就会哭闹不停。

帮忙带娃的老人会和父母说“白天在家的时候表现的挺正常的,为什么父母一回来反而变得寸步不离了呢?”

其实这样黏着父母,就说明孩子对父母有了分离焦虑,但也正是这样才说明了孩子正在朝着 社会 化行为模式转变。孩子在婴儿时期还不懂得依恋,随着他们年龄增加,逐渐才会表现出对母亲的依恋,然后是对父母亲双方的依恋。

一旦孩子与父母分开就会哭闹或者是表现的焦虑不安,直到父母回到自己的身旁他们才能停止,这表明孩子已经有了 情感 和自我的意识发展,是一种心理发展 健康 的标准。

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的那段时间,孩子的依恋会越来越严重,只要父母远离自己一会或者是不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孩子就会惊慌,严重的则是会大声哭泣。

这个时候也是孩子最粘人的时候,不过父母不能任由孩子的依恋无限度的发展,因为再过一段时间他们会去幼儿园,无法适应长时间离开父母的生活。而且孩子将注意力都放在父母身上的话,就不能发展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也失去了对周围环境 探索 的兴趣,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都没有好处。

孩子依恋父母除了生理需求,想要父母喂奶,换尿布之外,还有一种是因为 情感 需求导致的,他们需要父母对自己拥抱来产生安全感。

依恋大部分源自于对生存的需求,但是会逐渐演变成心理需求,如果孩子有自己的个性或者是喜欢玩耍的话,他们对大人的依恋就会比较弱。

所以说,儿童依赖妈妈或者TA的抚养人,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孩子的依恋情节。

有的孩子从出生就是家里的焦点,父母长辈对孩子时刻都是关注的,这样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依恋心理,因为他们做任何事情早就被安排好,随时需要大人的照看和帮忙,这样孩子就习惯性的依赖大人,喜欢撒娇和胡闹。

还有的孩子从出生就经常和父母分离,家长需要外出工作,没有办法一整天都陪孩子在一起,这样的孩子从婴儿时期就很没有安全感,他们独立性其实很强但是心理无法忍受长时间与父母分离。或者是父母感情不好,经常吵架,搬家,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一样也会造成内心不安全感增多,对父母的依恋心也比较强。

孩子经常遭受冷漠的对待,比如父母总是忽视孩子的需求,经常延迟对孩子的满足时间,放任孩子自己在一旁玩耍哭闹,自己玩手机。孩子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中就会形成对家长很强的依赖感。

面对孩子依恋感很强的情况,父母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孩子这种离开父母就哭闹的现象,不能单纯的理解为孩子不懂事,不听话,要找到他们哭闹原因的源头。

要理解孩子的 情感 需求,尤其是上幼儿园之前的孩子,他们需要的是长时间父母的陪伴,所以尽管父母白天需要上班,但是晚上回家之后还是要多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进行互动,在休假的时候尽可能多的带着孩子出去玩,这样能够增加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性,父母带着孩子出去玩还能帮助孩子适应社交和其他人交流,让孩子多增长一些见识。

最重要的是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要专心, 不能一边刷手机一边和孩子玩,这样孩子会认为自己没有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他们内心的不安会增加。

每一次与孩子分离之前都要让孩子知道,如果他们总是缠着父母也要多抱抱和亲亲孩子,让他们知道父母的爱,平时和以多做一些 游戏 来模拟父母上班活着离开的场景。

让孩子知道父母有自己要做的事情,不能总是一直陪伴着孩子,但是爱从不减少, 如果孩子是因为要达到一些目的而缠着父母的话,家长可以考虑适当的满足他们,并且与孩子约定好,满足了要求之后要乖乖的不哭闹。

不要给孩子造成一个误区,认为父母就是应该围着自己转的,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品格,多带他们 探索 世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很多孩子之所以喜欢缠着父母是因为自己没有感兴趣的事,一旦孩子能够沉迷某样东西的话,他们就不会总是缠着父母了。

如果孩子总是靠依赖他人来建立属于自己的安全感的话,那么他们将来在学校,社交和控制情绪上都会出问题,而且对智力开发也有一定的阻碍。

因此家长从一开始就要有意识的戒除孩子对自己的依恋,不要让他们对父母的粘人程度超出限制,家长不能事事都满足孩子甚至是包办他们的一切。

很多家长很享受孩子对自己的依赖,喜欢孩子在做任何决定的时候都要询问父母,有的孩子胆小到对不熟悉的人说话之前也要先看看父母,家长点头他们才说话。

其实这就是一种过分依恋的心理状态了,这样的孩子独立性很差而且不自信,家长要学会让孩子有主动权和话语权,多放手让孩子勇敢去尝试,自己和小伙伴玩耍,还有的孩子从小是由祖辈看顾长大的。

这样的孩子更容易产生依恋情绪,因为祖辈往往都比较溺爱孩子,父母如果有精力有时间最好还是多将孩子带在自己身边,这样能够控制溺爱孩子的程度。

只有建立好早期的依恋关系,才能够让孩子能够在未来获取足够的安全感走出依恋的时期。

 心理引言:在人际关系中表现的依恋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情感的情绪状态,在这种关系中建立起来的起中介作用的行为,称为依恋行为。这种依恋行为贯穿人的终生,只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依恋的对象和方式不同

 在婴幼儿时期,宝宝的依恋对象主要为家人,特别是母亲。家人应当十分珍惜这种关系,尤其是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且接触频繁的亲人更重视。因为这种依恋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发展。心理学家们还专门研究了人类婴儿的早期行为,发现如果家人(特别是母亲)对婴儿的态度十分冷淡,缺少交往,使孩子不能产生对父母的依恋,则孩子会变得呆板,不信任父母,以后也不会信任他人。

  宝宝依恋的利与弊

  宝宝依恋的利:

 宝宝在早期形成的依恋关系会稳定地延续下去,并影响他之后与人交往的能力。当宝宝与妈妈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时,他会认为人与人是能够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的。当孩子长大后,他们同样会与其他人建立这种良好健康的关系,会用父母对待他的方式来对待其他人,会显示出更友好的合作,受到更多人的欢迎。所以,一个看似简单的依恋,其实对孩子将来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宝宝依恋的弊: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中过度的宠爱自然少不了,衣食住行样样都由家长包办,宝宝容易形成过度依赖的坏习惯。这样不仅使孩子丧失自主的权利,长大以后生活的自理能力也会极差。

  宝宝过分依恋的表现

 1紧张

 一到陌生的环境,宝宝就会出现莫名的紧张,不知所措,一定要和爸爸妈妈有肢体接触才能稍稍解缓。

  2脆弱

 宝贝受不得任何的批评,一旦有人对他说了重话,宝宝就会以大哭大闹来表示反抗,没有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

  3易怒

 当有人想靠近宝宝时,他会表现出特别的抗拒,如果抗拒不成,很容易转化成愤怒的情绪,对试图接近的人进行攻击。

  宝宝过分依恋的原因

 1过分宠爱。在爸爸妈妈的眼里,宝宝的事情甚于一切,只要宝宝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很多父母都认为,现在条件好了,要尽量给宝宝提供舒适宽松的环境,何必过于苛刻呢因此,只要宝宝开心,父母哪怕是上天摘星,入海擒鱼都在所不惜。而宝宝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明白父母是自己最大的依靠,只要有爸爸妈妈在,任何事情都能迎刃而解。

  2身体接触 。从出生开始,宝宝和妈妈的接触就是最频繁的,妈妈也乐于用拥抱、亲吻等小动作来表示自己对宝宝的爱意。久而久之,宝宝就习惯了妈妈的这种感情表达方式,这些不经意的动作也让宝宝慢慢有了安全感与依赖感。而宝宝在这个过程中,更学会了礼尚往来,懂得用同样的方式来回报妈妈,因此,对妈妈的依恋感也进一步加深。

  3过度保护 。因为家长怕宝宝发生危险,拼命扼制宝宝爱动爱玩的天性,学走、学坐的基本愿望都得不到满足,更不用说主动去寻找、探索什么未知的世界了。在心理方面,家长为了让宝宝保持快乐的情绪,从不在宝宝面前表露自己的不满、不快与忧愁。时间长了,宝宝得不到充分的精神意志锻炼,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对父母的依恋度只增不减。

  宝宝过分依恋的解决方法

 1全家参与育儿。在育儿过程中,父母不要大包大揽,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是其他的亲戚朋友都参与进来,让宝宝从小享受和谐自然的大家庭氛围,让他在和别人的接触过程中得到快乐,从而也相对弱化对父母的过度关注。

  2锻炼交往能力 。利用节假日,带宝宝多到户外活动,特别是儿童聚集较多的公园、游乐场等,通过带宝宝观察其他孩子的活动情况,鼓励宝宝尝试和别人交往,让宝宝在和其他儿童的接触与交流过程中,体会到与平时不同的快乐感受。

  3发挥榜样力量 。利用宝宝爱听故事的天性,在选择故事时多找一些类似的内容,用书中的人物作为榜样,来让宝贝理解他在长大,很多事情需要勇敢面对。通过诵读对宝宝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他在榜样的力量下逐渐改变。

  4独立游戏空间 。给宝宝开辟一个相对独立的游戏空间,在排除不安全因素后,让宝宝在自己的领土内自由地玩耍。这种情况下父母尽量不要参与,给宝宝一个机会,让他学会自己寻找乐趣,同时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孩子是母亲怀胎十月,孕育而出的,因此胎儿已经熟悉了母亲心跳、呼吸和声音,所以出生后自然与母亲的关系最为亲密,从而就建立国依恋关系。

但是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离开孩子,那这依恋关系就很难维持,长大之后的安全感就会出现问题,对以后亲密关系的形成会有负面影响。

依恋理论的精神分析学家鲍尔默曾经提出: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式,无论对于成人,还是孩子来说,早期的依恋关系会形成一种“内在工作模式”。

而这种模式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认知和习惯,也就是他以后和别人相处的方式会遵循现在的“工作模式”。

而婴儿的依恋关系,是在3岁之前与母亲建立的,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会感受到爱、温暖以及喜悦,而这种情感羁绊就被称之为“依恋关系”。

1、第一类是安全依恋型:婴儿只要母亲在身旁,便能自在地玩玩具,友善地对待陌生人;而当母亲离开时,他们表现出明显的不安和苦恼,以目光寻找母亲,并大哭大闹。

2、第二类是不安全依恋型:这类婴儿当母亲在身旁时,很少注意母亲,而当母亲离开时,似乎也不哭吵,即使有哭吵,也很容易被陌生人安慰,就像对待母亲的安慰一样。

3、第三类是反抗依恋型:婴儿对陌生环境感到不适,总是紧紧地依偎在母亲身边,母亲一离开就显得焦虑,非常不安。

扩展资料:

在婴儿同主要抚养者的最多、最广泛的相互接触中,在同母亲的最亲近、最密切的感情交流中,婴儿与母亲之间逐渐建立起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依恋。

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的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依恋不是突然发生的,依恋的性质也是有所不同的。

-婴儿依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110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