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明确:用“蕙纕”、“揽茝”比喻自己的美德,反衬奸佞小人的嫉恨,揭示自己高尚道德。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明确:用“绳墨”比喻准则、准绳。整句诗在于揭露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比喻的运用使这种表达更形象生动。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明确:全句诗均在暗喻诗人自己在刻意追求完美的外形。这种用“服饰”与“佩饰”的描写,暗示自己品行、道德的追求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地展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 茝 ,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忠贞不移
表达了要使楚国强大就必须推行美政的治国思想。表达了推行美政失败被贬后的不满不悔情绪及继续推行美政的坚定信念。表达了无机会再行美政则宁死不叛楚王的忠诚。
离骚是一首“屈原的政治生涯传记”诗。以浪漫抒情的形式来叙事是其主要的风格。赋、比、兴三种修辞手法灵活穿插转换是其语言运用上的最大特点。
开篇,作者先交代了自己的出身、志向,以及为了自己的志向而做出的努力。
因为屈原一生都旨在推行美政,所以接下来讲述了要推行美政的必要性。但虽然美政如此重要,但最终仍然是以失败告终,所以他讲述了他改法失败的原因以及经过。
但伟人之所以能够称之为伟人,就因为他不会轻易地就向现实低头。
虽然失败,但他仍然不改初衷,一直坚定不移地要推行美政,表达了他的坚持、决心和勇气。
这就是到目前为止,《离骚》所讲述的内容。
02
学习到目前,我特别喜欢这些诗句: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我天生就有很多美好的品质,我还不断地加强自己后天的修养。
天赋异禀的人,还知道后天要不懈努力,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一件事。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的德行美好,为政公正廉明,从谏如流,所以他们的身边都汇聚了很多的贤良之臣。
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大抵也是这个意思吧。
这之后的唐太宗李世民,那贞观之治,不也正是因为君王贤德,群臣贤良才成就的嘛。
古往今来,一向如此。
联想到《琅琊榜》中的一句话:君者,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这真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句话。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为了名利而急于奔走,那不是我内心所追求的东西。
正是因为诗人有自己的坚守,不为世俗所左右,不因形式而改变初衷,所以他才是那个大写的人。
想到苏轼的那首《行香子·述怀》中有一句: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人生数十年,可谓之长,可谓之短。何必为了那些身外之物而虚苦劳神,反正大江东去,浪会淘尽,千古英雄。
在后人眼里,古今多少事,也都付于笑谈中。
不如归去,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当然,那并不代表要抛弃自己心中的坚守,只是不去追名逐利,蝇营狗苟而已。
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实现理想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关于《离骚》的创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据此则当作于屈原放逐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楚怀王时屈原被疏远后,还是作于楚顷襄王时屈原被流放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写作时间当在秋天。
《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描述了诗人和当朝统治者的矛盾,即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二是描述了诗人心灵的痛苦和纠结,进取和退隐的矛盾。
全诗的主题思想,即通过诗人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的描写,强烈地抒发了他遭谗被害的苦闷和矛盾的心情,表达了他为国献身的精神,以及与国家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和同情人民的感情,表现了他勇于追求真理和光明、坚持正义和理想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同时深刻地揭露了以楚君为首的楚国贵族集团腐朽黑暗的本质,抨击他们颠倒是非、结党营私、谗害贤能、邪恶误国的罪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