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常见的情绪情感问题:
焦虑和抑郁 。
(一)焦虑
一般称焦虑状态或焦虑反应,是面临威胁是表现出的一种情绪反应。
焦虑的表现?
1、心理方面的症状:
(1)心烦意乱,坐卧不宁,看书及备课时无法专注,效率很低;
(2)丢三拉四,记忆减退;
(3)思维迟滞,大脑麻木;
(4)容易激怒,爱发无名火。
(5)情绪方面,包含紧张、不安、压力感等主观的不适感受。
2、生理方面的症状:
(1)入眠困难,醒得很早,恶梦连连,醒后觉得身体疲倦,四肢沉重;
(2)头晕、头疼、耳鸣,在不熬夜的情况下,眼睛有酸痛肿胀的感觉;
(3)缺少食欲;
(4)心慌气短,血压升高,尿频尿急,总有便感。
焦虑的自我调适:
1、充分认识自我,了解并接纳自我;
2、能很好的面对现实;
3、学会自我放松,可以采用深呼吸、肌肉放松法、意念法等;
4、为自己分散压力,工作尽量有计划性。 5、在有效率的教学中,得到成就感。
(二)抑郁
是一种悲哀、沮丧、郁闷的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表
情苦闷、行动迟缓,常感到力不从心、思维迟钝、联想缓慢,因而语言减少、语速缓慢、语音低沉或是整日沉默不语。
抑郁的具体表现:感到情绪沮丧、郁闷,经常想哭,夜间睡眠不好,感到体重减轻,无辜感到疲劳,坐卧不安、难以保持平静,比平时更容易激怒,觉得生活没有意义,觉得自己死了别人会过得更好。 抑郁的自我调适
1、遵守生活秩序,从稳定规律的生活中领会自身的情趣。 2、主动吸收新知识,学会主动接受矛盾。
3、即使是小事,也要采取合乎情理的行动;即使你心情烦闷,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让自己合乎生活情理。 4、将日常生活中美好的事记录下来,并反复欣赏。
一)焦虑 焦虑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或是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时产生担忧的反应倾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的不安感,是紧张、害怕、担忧混合的情绪体验。人们在面临威胁或预料到某种不良后果时,都有可能产生这种体验。
焦虑不仅存在于大多数人的生活中,而且也是其他心理障碍共有的因素,如抑郁症与恐惧。焦虑是作为一种情绪感受,可以通过身体特征体现出来,如肌肉紧张、出汗、嘴唇干裂和眩晕等,焦虑也伴随认知成分,通过由多种成分构成,主要是以为将来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由于焦虑与恐惧、担心、惊慌等相关,也有人将担心看作焦虑的认知成分。
焦虑是大学生常见的情绪状态,当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遭遇挫折或担心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事情来临时,便会产生这种体验。焦虑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复杂的,既可以成为大学生成才的内驱力,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实验证明,中等焦虑能使学生维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促进学习。但过度焦虑则会对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如有的大学生在临考前夜的失眠或考试时“怯场”,在竞赛中不能发挥正常水平等,多是高度焦虑所致。被过高的焦虑困扰的大学生,常常会感到内心极度紧张不安,惶恐害怕、心神不定、思维混乱、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记忆力下降,同时还容易产生头痛、失眠、食欲不振、胃肠不适等不良生理反应。焦虑的大学生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无法解脱、不愿正视的心理问题,焦虑只是矛盾、冲突的外显,借此作为防御机制以避免那更深层次的困扰。
大学生常见的焦虑有自我形象焦虑、学习焦虑与情感焦虑。自我形象焦虑是担心自己不够漂亮、没有吸引力,体貌过胖或矮小等,也有的因为粉刺、学生雀斑等影响自我形象而引起的焦虑;这类焦虑主要与自我认知有关,需要通过调整自我认知重新接纳自我,建立新的自我形象;二是与学习有关的焦虑如学习焦虑、考试焦虑,在学生情绪反映中最为强烈,我们在大学生学习心理中专门谈及考试焦虑,需要引起重视。情感焦虑多数由于恋爱受挫而引发的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具备爱人与被爱的能力,因而过度担心引起焦虑。
克服焦虑的方法主要有:首先了解大学生焦虑后面深层次的潜在冲突,在此基础上给予支持性的专业心理辅导。
(二)抑郁
抑郁症状不单指各种感觉,还指情绪、认知与行为特征。抑郁最明显的症状是压抑的心情,表现为仿佛掉入了一个无底洞或黑洞之中,正被淹没或窒息。其他感觉包括容易发火,感到愤怒或负罪感。抑郁常常伴随着焦虑,对所有活动失去信心趣,渴望一个人独居。抑郁也伴随着个体思维方式的转变,这些认知改变可以是一般性的,比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或者很难做出决定。在思考中可能有更多的心境转变,消极地看待世界、自我和未来。因此,抑郁的人很难回忆起美好的记忆,不适当地责备自己,认为他人更消极地看待自己,对未来感到悲观。与此同时,还伴随身体症状,如常常乏力,起床变得困难,更严重时睡眠方式都将改变,睡得太多或者早晨醒得太早,并且不能再次入睡。也可能出现饮食紊乱,吃得过多或过少,随之而来的体重激增或剧减。抑郁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低落、消沉的情绪体验,它常常与苦闷、不满、烦恼、困惑等情绪交织在一起。
一般来说,这种情绪多发生在性格内向,好孤僻、敏感多疑、依赖性强、不爱交际,生活遭遇挫折,长期努力得不到报偿的大学生身上。那些不喜欢所学专业,或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失恋等问题的大学生也会产生抑郁情绪。
(三)愤怒
愤怒是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愿望相违背,或因愿望无法实现时,人们内心产生的一种激烈的情绪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愤怒发生时,可能导致人体心跳加快、心律失常、高血压等躯体性疾病,同时还会使人的自制力减弱甚至丧失,思维受阻、行为冲动,甚或干出一些事后后悔不迭的蠢事或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大学生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精力充沛、血气方刚的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在情绪情感发展上往往容易产生好激动、易动怒的特点。如有的大学生因一句刺耳的话或一件不顺心的小事而暴跳如雷;有的因人际协调受阻而怒不可遏、恶语伤人;有的因别人的观点或意见与自己相左而恼羞成怒;有的因一时的成功、得意而忘乎所以;有的因暂时的挫折或失败而悲观失望,痛不欲生。如此种种遇事缺乏冷静的分析与思考,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勇的好激动、易动怒的不良情绪特点,在一些大学生身上时有体现。这种情绪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有害的,因而有人说:“愤怒是以愚蠢开始,以后悔结束”。
(四)嫉妒
嫉妒是指他人在某些方面胜过自己引起的不快甚至是痛苦的情绪体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说“嫉妒是万恶的根源,美德的蟊贼”。
嫉妒是自尊心的一种异常表现,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当看到他人学识能力、品行荣誉甚至穿着打扮超过自己时内心产生的不平、痛苦、愤怒等感觉;当别人身陷不幸或处于困境时则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在人后恶语中伤、诽谤。嫉妒是一种情绪障碍,它扭曲人的心灵,妨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真诚地交往。
嫉妒是由于别人胜过自己而引起抵触的消极的情绪体验。黑格尔曾说,嫉妒是“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在日常生活中,嫉妒的存在是很普遍的。英国科学家培根说:“在人类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情恐怕要算作最顽强、最持久了。”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时,心里就酸溜溜的不是滋味,于是就产生一种包含着憎恶与羡慕、愤怒与怨恨、猜嫌与失望、屈辱与虚荣以及伤心与悲痛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嫉妒。嫉妒者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害怕别人得到自己无法得到的名誉、地位等,在他看来,自己办不到的事别人也不要办成,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不要得到。
嫉妒是人本质上的疵点,嫉妒心强的人容易得心身疾病。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中,产生压抑感,容易引起忧愁、消沉、怀疑、痛苦、自卑等消极情绪,会严重损害身心健康。其次,嫉妒心强影响大学生自我发展。不良情绪会大大降低学习的效率。另外,嫉妒心强可能使我们结交不到知心朋友。嫉妒心强的人往往事事好胜,常想方设法阻止别人的发展,总想压倒别人。这可能使同学们想躲开你,不愿与你交往。从而给自己造成一个不良的人际关系氛围,你会感到孤独、寂寞。
嫉妒对人的心理健康不利。一是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当一个人嫉妒另一个人的时候,就不会对那个人友善、热情,两个人的关系必然冷淡。嫉妒的对象越多,关系冷淡的对象越多,这就给人际交往带来极大的妨害。甚者,还会破坏集体的团结和良好的心理氛围。二是造成个人的内心痛苦。一个嫉妒心强的人,常常陷入苦恼之中不能自拔。时间长了会产生自卑,甚至可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伤害别人,使自己陷入更恶劣的处境。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嫉妒者比任何不幸的人更为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和他自己的不幸,都将使他痛苦万分。”
克服嫉妒首先要开阔视野,开阔心胸,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自有强中手”的客观规律。真正做到豁达开朗并非易事,如果正处在愤怒、兴奋或消极的情态下,能较平静、客观地面对现实,是能达到克服嫉妒的目标的。其次要学会转移注意力,需要积极进取,使生活充实起来,以期取得成功,并不亚于竞争对手。培根说过:“每一个埋头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工夫去嫉妒别人的。”因此,积极参与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使大学生活真正充实起来,嫉妒的毒素就不会孳生、蔓延。为了缓解自己的失败带来的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可以找一些理由,使自己不再嫉妒别人。三是学习并欣赏别人的长处,化嫉妒为动力。一个人在嫉妒别人时,总是关注别人的优点,忽视自己的优点。一般而言,嫉妒心理较多地产生于周围熟悉的年龄相仿、生活背景大致相同的人群中。因此,只有采取正确的比较方法,将人之长比己之短,而不是以己之长比人之短。有意识地想一想自己比对方强的地方,这样就会使自己失衡的心理天平重新恢复到平衡的状态。四是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嫉妒是一种突出自我的表现。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待人处事常常以我为中心,无论什么事,首先考虑到的是自身的得失,因而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若出现嫉妒苗头时,即行自我约束,摆正自身位置,努力驱除嫉妒心,会感到“心底无私天地宽”。
我遇到最烦恼的情感问题就是,在恋爱中,双方付出和获得的爱不平衡。说实在的,感情这东西,是需要通过付出来维持的。但是,一方过度的付出,另一方只知道享受获得的爱,而不懂得去为对方付出。如此一来,爱情天平倾向了另一方,这就导致了爱情的失衡,两个人无法共同享受对方付出的爱,这样的爱情是不公平的。
不公平的爱情最容易引起恋爱中付出较多一方的不满,感情中出现了不满,就潜在地隐藏了危机,时间长了,人渐渐地失去了耐心,爱情也就不攻自破了。古代的夫妻生活也讲究个男耕女织,那么爱情更是要双方共同付出,没有什么东西是你应得的,要想得到对方的爱,首先自己要学会付出,自己都不愿付出,有什么资格要求别人去付出?
和初恋分手,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是真的喜欢她,希望给她所有最好的东西,让她开心,让她幸福。经常送她礼物,有买的,也有自己做的,花了不少心思,也下了不少功夫。我们俩是异地,每次都是我主动去找她聊天,关心她,了解她的生活。放长假也是我去她所在的城市,所有的事情我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就是为了让她开心。意见分歧的时候,我先做出让步;生气的时候,我主动去哄她。爱她,所以不希望她生气,也不希望她难过,竭尽全力给她最好的生活。
可是,这样一味地付出终究是没有回报。长期的单方面的付出,逐渐消磨了我的意志和立场,以前总是觉得对她好就够了,她就会反过来对我好,就不会离开我了。可是,何曾有人为我着想过?难过时没有鼓励我,失落时没有人支持我,我仿佛就像是世界的弃儿,被人遗忘在角落里。慢慢地,我累了,付出得不到回报,让我也渐渐地懈怠下来。尽管彼此有过相关问题的探讨,但最终还是分手了,不只是因为异地,更因为这不平等的爱情。
这是我最烦恼的问题,也是恋爱中最后的挣扎。心累了,没精力,也没有爱再给对方了,因为自己心知肚明,在怎么付出,也得不到相同的回报。可能很多人会说,男生就应该对女生好,女生是弱势的一方,男生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我想说的是,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理所当然的,你想得到对方的爱,首先自己要学会付出。有人又会说,付出不一定会有结果,的确,可是,你自己的付出又在哪里?看看别人的付出,再对比一下自己的付出,你会发现自己的眼光是多么地狭隘,自己没有付出,当然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最后,我想说的是,谈恋爱一定要找一个和你一样愿意付出的人,不要把恋爱关系发展成主人和仆从关系,那样的“爱情”并不是真正的爱情。只有真正懂得互相付出的人,才配拥有真正的爱情。
我们的情感世界相关理论如下:
1、情感“基本情感理论”:由保罗·艾克曼和菲利普·费博斯提出的理论,将情感分为六种基本情感,即愤怒、害怕、悲伤、厌恶、惊奇和快乐。
2、情感“心理演化论”:认为情感是由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心理特征,能够帮助人类应对生存挑战。
3、情感“情感智能理论”:由丹尼尔·戈尔曼提出的理论,认为情感智能是指个体能够自我感知、理解、管理和利用情感的能力,对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4、情感“自我决定理论”:认为情感和动机与人的自我决定有密切关系,人们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动机受到自我决定的程度和方式的影响。
你好,我是全职自媒体人,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情感领域包括爱情,亲情,友情!垂直的话,这3方面都可以算。不过建议垂直细分,比如亲情可细分为婆媳,父子,夫妻等等,友情可以是兄弟情,闺蜜等。爱情可以是谈恋爱,找男女朋友,可以婚姻的经营等等。
记住垂直细分,与读者有关,对读者有利,或者情感共鸣,抓住任何一点都可以!
教师最常见的情绪情感应该是:无奈。为什么会无奈?因为学生年龄多数比教师小,所见过的世面也没有老师广,在同样的问题上,教师和学生缺乏对事物的共同认知背景,老师想要言简意赅地把事情讲完,但是学生听的云里雾里,老师会认为学生好白菜,为什么那么简单都不明白,而学生会觉得,你应该细说此事的来龙去脉,偶尔一个新兴的知识点,学生理解非常快,而老师总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觉得应该详细说,学生不耐烦听觉得老奶奶的裹脚带,而老师会认为好心当作驴肝肺,分歧就在于,学生对时下兴欣知识点理解是毫无难度,对于老师那代人却会觉得高深。他们忘记了师生成长环境是有差异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