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是一门优秀的历史非常悠久的一门艺术,它在世界的各个民族戏剧当中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大家都知道,很多民族都会有历史悠久的戏剧活动,戏剧应该说是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就开始出现的一种人类精神活动,到现在为止,我们可以知道的,比如古希腊戏剧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两千多年以前在希腊城邦就有非常重要的戏剧活动,他们的一些不朽的悲剧,一直流传到现在。
当然两千多年以前,在我们的印度次大陆那面也有很多戏剧活动,印度的古代的戏剧,也有非常多文献留到今天,但是应该说,无论是古希腊的戏剧还是印度的早期戏剧,他们都已经在很久以前失传了,也就是说,他们的戏剧文献,戏剧剧本流传到了今天,但是他们的戏剧演出并没有延续到今天。但是,中国的戏剧从一千多年前以前,就是宋元时期诞生以来,一直延续到现在,从宋元时期诞生的戏剧一直到现在,我们可以看见一个非常清晰的脉络,不是说我们现在还能够像宋元时期那样演戏,不是这样的,而是说从宋元时期演出的那些,演出样式、演出内容一直流传到今天,而我们现在的戏剧,就是宋元时期那种戏剧演出非常自然的一个延伸。但是在世界上其他的民族我们还看不见有类似的现象,比如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经诞生的戏剧样式,一直到现在还存在,还流传着。
那我们就提到宋元时期的南戏和杂剧,也就是在宋元时期,在两宋——北宋和南宋之交,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戏剧活动,这些文献都能看见。很多文献记载,而且当时的戏剧演出的许多剧目也是今天我们所能够看见的,比如我们看见的昆剧最近演出的《张协状元》这个戏。《张协状元》这个戏就是在宋代就已经演出的一个戏。我们现在所能够找到的最早的剧本最早的文学剧本就是《张协状元》。戏剧史家们经过考证认定它就是从宋代留下来的,《张协状元》讲的故事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它是说一个书生考状元,路上遇难,遇到一个贫困的女子救了他,救了他,供他读书,他考上状元以后就到相府招亲了,回来就不认他的前妻,于是出现一个很复杂的故事。除了这样一个故事本身令我们很感兴趣以外,这样一个故事本身在后来的戏剧活动中不断的重复,不断的演出,主人公的姓名不断变换,但是基本的格局还是不断在重现,除了这个以外,它的结局也不断重现,也就是典型的大团圆的结局,最后历经情感波折以后,男女主人公终成眷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非常令老百姓满意的结局。
宋元时期尤其是宋代留给我们现在的剧本,除了《张协状元》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些本子,比如说(我们在敦煌发现的永乐大殿,以及其他地方发现的永乐大殿剩下的一些剧本,删去)永乐大典记载了很多很多剧本,但是因为永乐大典在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被烧了,烧了以后就剩下很少的一些残篇,后来找到了其中的一些残篇,比如说包括三个剧本,这是一个著名的戏剧史家叶德均从英国买回来的,很偶然的找到三个剧本,其中有《张协状元》,其中有《小孙屠》,其中有《错立身》,有三个著名的剧本,这三个著名的剧本,也是我们现在看见的,基本上是宋或者是元初留下来的。
当然说到南戏的时候,更多人会想到后面几个更著名的戏,也就是“荆刘拜杀”,“荆”就是《荆钗记》,“刘”就是《刘知远白兔记》,“拜”就是《拜月亭》,“杀”就是《杀狗记》。“荆刘拜杀”都是中国早期戏剧,他们在宋代的演出已经有很多文献可以证明,这些戏剧都是当时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当时老百姓很爱看的一些剧目。在宋元时期,我们说除了南戏以外,更著名的,更为文学史家关注的是元杂剧,大家知道元杂剧的几个大家关王马白,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关汉卿有很著名的《窦娥冤》,以及《单刀会》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名的文学经典,元代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它的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因为戏剧,就是这些著名的元杂剧作品,包括像王实甫的《西厢记》一直到现在还在演出,马致远的《汉宫秋》我们到现在还在演出,白朴的《墙头马上》到现在还在演出,更不用说关汉卿了。像元杂剧一直以北曲为主,当然它也包括一些南方的音乐,但是它主要的音乐是以北方音乐为主。
以北曲,以相同宫调的北曲组成一个套曲,这样来演唱,用这样演唱的办法来表现它的戏剧内容,这是元杂剧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但是我们说北方的音乐比较适合北方人的情感特点,同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它也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戏剧音乐形式,但是渐渐元代结束以后,进入明代以后,南方各个地方的音乐开始出现,开始渐渐的蔓延开来,南方的音乐开始比较的人气旺盛起来,它在和北方音乐的并存中,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受,这就出现了一个新的时期,也就是说,除了元杂剧以外——当然杂剧在元代结束以后,人们还是在写杂剧作品,很多文人也在写杂剧作品,但是同时有相当一批文人开始尝试着写一些用南方音乐演唱的戏剧作品,在戏剧流传到各地的时候,各地戏剧慢慢成熟起来的时候,人们就开始自然而然的把戏剧音乐,把戏剧的内容跟自己的本地的地方语言相结合。更直接的说,因为积极的原因和消极的两种原因,中国的戏剧音乐开始发生一些变化,积极的原因是因为很多地方的人感觉到,如果用我这个地方的话来唱这个曲,来唱这段词,那唱起来会很别扭,音乐跟语言之间、乐和词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同样一个音乐如果用不同的话来演唱,用山西话来唱这段词,和用河南话唱这段词可能差距不是很大,如果你用四川话来唱这段词,可能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音乐跟语言的走向,语言的声调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因为同样的音乐在流传到各个不同地方的时候,人们就必然会对它做一些改造,使得它更加切合于这个地方语言的特点,地方声调的特点。除了受语言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以外,各个地方一些很多的从事戏剧活动的戏剧家们他们也会很积极主动地,把各地原有的那些音乐元素,加到戏剧活动中来,也就是把各地的音乐丰富到戏剧中来,于是,就产生了非常非常多的地方的音乐,以地方音乐来创造戏剧,这样就出现了各地的一些地方剧种。在整个明代到清代,明代有四大声腔,弋阳腔、海盐腔,有四大声腔,包括昆山腔,有四大声腔,到了清代,可以说各种各样的地方声腔就越来越多,地方戏就越来越多,也就是说,从明代开始一直到清代,除了我们说传奇也就是昆曲在不断发展,不断走向高峰以外,各个地方的戏剧,带有地方特点的戏剧样式也在蓬勃发展。也就是说,到了清中叶以后,各个地方的地方戏已经在中国戏剧中占据主导地位,清中叶以后,主要的戏剧样式就是我们现在所看见的各种各样的地方戏。其中大家都知道京剧,京剧是怎么来的?京剧就是地方戏时代的一种产物,京剧的前身,一个前身是安徽的徽戏,另一个前身就是湖北的汉调,“徽汉合流”以后,才有了京戏,而且其实京戏还受到梆子的影响,这样一些很复杂的音乐元素全部都糅合在一起,就成了京戏,当然京戏的演员,一些优秀的演员为了表示他们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他也会唱一些昆腔戏,那么京剧就成为一个很复杂的东西,有少部分的昆腔戏,但是大部分是由“徽汉合流”形成的西皮二黄来唱的,那么西皮二黄在清代人看起来,清末人看起来,这就是一个地方戏,你不是昆曲,你不是雅部,你是属于花部,清代人讲花雅之分,花就是通俗的,普通老百姓,下里巴人的,像雅部就是昆曲,阳春白雪,可是大家知道,阳春白雪的东西总是比较少,像更下里巴人的数量总是不可避免的多,无可抗拒的多,因此各个地方戏就非常的受欢迎,相对来说呢,昆曲在清代以后就开始走向没落,不像其他地方的音乐那么受欢迎。
有一个说法可以概括在清代以及民国期间的地方戏的状况,尤其是清代,它是说南昆北弋东柳西梆,这基本上可以用来表述清代地方戏的一个整体格局,南方的昆山腔,北方的弋阳腔这样的,南昆北弋,弋阳腔起源于江西,为什么算是北方的?当时弋阳腔大量流到北方,主要在北方地区流传,而南方地区大家还是喜欢更加优雅一点,更加细腻一点的音乐,那么还有东柳西梆,东边就是柳子戏,山东那一块,柳子戏传播的范围相对小一些,西面就是梆子,我们现在还知道有非常非常多路的梆子。除了这几个大的声腔以外,你像南昆北弋东柳西梆,都是属于传播范围比较广的,比较大的一些声腔,各地还出现了非常非常多的更具地方特点,传播范围更小的声腔,山西那么一个小的地方,它就包含了40多个剧种,(注意)其中你像那么多的秧歌,道情等等,这就足已看出在地方戏时代,每个地方不同的方言,不同的语言以及不同的地方音乐,已经开始蓬勃发展,很多地方原来的小调都发展成了音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音乐,通过这样一种完整的音乐,通过戏剧方式体现出来,这样一种完整的音乐结构通过戏剧方式体现出来,走向成熟。到目前为止,我们经过统计可以统计出来的剧种有三百多个,有一种说法是360多个,也有说370多个,这剧种,为什么剧种的数字不是特别的确定呢,那是因为剧种构成它有它的复杂性,有些时候我们很难分清楚什么是一个剧种,哪些是一个剧种,因为我们知道,如刚才我们所说,中国各地的方言差别很大,我们能够很明确地分辨出福建的方言和陕西的方言,这没有问题,但是福建的两个县,相邻两个县的方言也许在我们外人看听起来完全没有区别,但是他本地人觉得有区别,也许两个村庄之间,相邻两个村庄的方言会有区别,甚至一个村庄里面,这段和那段,这块和那块都有区别,但是这些在我们外人听起来,完全听不出来,这样细微的区别,包括各个地方音乐细微的区别,它区别大到什么样的程度,才可以算另一个剧种,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
我们刚才说山西有十几种秧歌(注意),秧歌也是一种声腔,但是秧歌它可能分成二三十个剧种,甚至更多,你看湖北湖南的花鼓戏,江西湖南的采茶戏,都分成很多。同样一种采茶戏分成很多剧种,花鼓戏分成很多剧种,秧歌分成很多剧种,梆子分成很多剧种,包括你像东北的二人转,最后也分成了好多的剧种,等等。因为有这样一些复杂的原因,有时候会有很多种声腔,被合并到一个剧种里面,有时候一个声腔又被分成很多个剧种,所以声腔和剧种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和微妙的。正因为声腔和剧种之间存在那么复杂的关系,所以我们说中国戏剧到底有多少剧种,我们只能大概言之,三百多个剧种吧,具体的数字有时候就很难确定。
那我们说剧种是什么?刚才我们说到剧种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我们很多戏剧艺人发掘了地方音乐,所以才渐渐渐渐的成型,渐渐成熟起来的,因此要说剧种特点,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的音乐,不同的音乐特点,每个地方的戏剧、每一个剧种都会有它自己的音乐特色,有时候呢,从大的方面说,这个音乐特色是表现在它的旋律上,表现在它的音乐结构上等等,以及包括表现在它的演唱技巧上,甚至在很多时候表现在它的发声的方法,和发声部位上。除了这一些声乐上的区别以外,在器乐上也有区别,在各个不同的地方,地方戏剧往往会发展出自己这个剧种特有的器乐,比如说伴奏音乐,比如说锣鼓等等。
如果要从大的角度上来说,这些剧种大致可以分为大戏和小戏这样两大类。比如说我们都觉得京剧是大戏,昆曲当然是大戏,各个地方戏,像秦腔等等当然都是大戏,那么除了这些大戏,大戏的概念不是指它传播范围广,一般是指它有比较长的历史,而且有比较完整的音乐手段,以及有比较完整的剧目积累,比如说我们现在大家都知道的黄梅戏,它就是一个歌舞小戏,以前有黄梅调,是歌舞小戏。当然,我们现在知道传播范围非常广的越剧,越剧也是从小戏出来的,但是越剧它不是歌舞小戏,它是说唱,从说唱发展过来的,说唱大家知道,原来音乐很简单,故事很简单,一般都是由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来表演,但是慢慢慢慢走向舞台以后,它的音乐开始逐渐丰富起来,它也开始吸收一些别的大戏的一些剧目,来丰富自己,渐渐成为一个剧种。但即使这样,它还是跟那些大戏不能比,我们说越剧的音乐,黄梅戏的音乐,秧歌的音乐,花鼓的音乐,采茶的音乐,等等,基本上都属于小戏系列,无论怎么说,这样一些戏它从音乐结构上,音乐完整性以及剧目积累等等这些方面,都比不上像徽戏,像汉剧,像秦腔等等,像这样一些大戏。这是历史形成的,不是说高低之分,而是说大戏和小戏确实有历史形成的差别。
。
是。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
戏剧的起源实不可考,目前有多种假说。比较主流的看法有二:一为原始宗教的巫术仪式,比如上古中文,“巫”、“舞”、“武”三字同源,可能是对一种乞求战斗胜利的巫术活动的合称,即戏剧的原始形态。另一为劳动或庆祝丰收时的即兴歌舞表演,这种说法主要依据是古希腊戏剧,它被认为是起源于酒神祭祀。
戏剧是由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戏剧有四个元素,包括了“演员”、“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场地)”和“观众”。“演员”是四者当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须具备扮演的能力,戏剧与其它艺术类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扮演了,通过演员的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才能得以伸张,如果抛弃了演员的扮演,那么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戏剧。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戏曲、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别,不同文化所产生戏剧形式往往拥有独特的传统和程式,比如西方戏剧、中国戏曲、印度梵剧、日本能乐、歌舞伎等。
现代的戏剧观念强调舞台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统一表现以实现综合的艺术效果。演出元素包括演员、舞台、道具、灯光、音效、服装、化妆,以及剧本、导演等的一切总称,也包括台上演出与台下互动的关系(一般称为“观演关系”)。
在中国台湾地区,戏剧是一个范围较广的词语,如舞台剧、电视剧、**等以剧本为核心进行表演的演剧形式都统称为戏剧。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或称之为剧本。
戏剧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这些形式包括:诗、乐、舞。诗指文学,乐指音乐伴奏,舞指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同时,戏曲以唱、念、做、打为基本手段,几乎将各类表演艺术成分集于一台。戏曲演员必须掌握“四功五法”(“四功”即唱、念、做、打,“五法”即手、眼、身、法步)。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尝。”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呀!今天的语文课上,当我珍惜仔细欣赏了中国别具一格的戏曲时,我真是为之震撼,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外国人又怎么能比得上?难怪呀,老一辈的人都是那么的热衷于这些戏曲,那么喜爱戏曲。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们的视野,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其实,当我们细心的欣赏我们的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
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论戏剧艺术》
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狄德罗重要的戏剧论文,发表于1758年,原为剧本《一家之主》的附录。在这篇论文中,狄德罗全面发挥了他的关于启蒙戏剧的思想,提出一系列关于戏剧创作的主张,是研究狄德罗文艺美学思想的重要文献。
第一,重视戏剧的教育作用,提出创作严肃喜剧的主张。对戏剧教育作用的强调,是服从于作家整个思想体系的,因此这一观点,在论文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十八世纪西方启蒙运动的根本目的,就是用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人们,为资产阶级革命作思想准备。作为这一运动的领袖者之一,狄德罗把戏剧视为启蒙的武器,因此他说: “假使 在准备修改某项法律或者取缔某项习俗的时候善于利用戏剧,那将是多么有效的移风易俗的手段。”因为戏剧可以通过对人们的情感、道德上的净化,引导人们“爱道德恨罪恶”,这样的方法要比那严厉而生硬的说教更有效得多。文中有一段为人熟知的话:“只有在戏院的池座里,好人和坏人的眼泪交溶在一起。在这里,坏人会对自己所犯过的恶行表示愤慨,会对自己给人造成的痛苦感到同情,会对一个正是具有他那样性格的人表示厌恶。”正是因为这样,狄德罗在总结以前戏剧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创作严肃喜剧的主张。他认为传统的喜剧是以人类德性上的缺点和可笑方面为主题的,传统的悲剧是以大众的灾难和大人物的不幸为主题的。这些传统的悲喜剧都无法承担启蒙运动的任务,只有严肃喜剧,它是以“人类的美德和本分”为主题的,它可以对人们进行思想上的陶冶,引导人们扬善惩恶。尽管在现实中好人是少的,但毕竟是有的,在这些好人身上,体现了人类的本性。狄德罗是性善论的信奉者。严肃喜剧的提出,为后来正剧的发展开了先声,在戏剧史上的贡献是不朽的。为了发现人类的美德,狄德罗主张作家、批评家要到生活实际中去,到自己熟悉的行业中去,首先是培养自己的优美德性,才能看到人类的本性。
第二,分析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认识到形象思维的某些特点。狄德罗把戏剧称作“历史的艺术”,然而历史和艺术不同。历史是实有其事,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因此是真实的。而戏剧要有所选择,要选择那些符合生活本质和规律的东西,作者把这种特性称为“逼真”。根据这条创作原则,戏剧要允许“惊奇”——事物的某种特殊形态,要摈弃“奇迹”——不可能发生的事。作家继承了欧洲古代唯物主义的文艺观,并在理论上有了新的发展,应该说这是对现实主义美学的重大贡献。
狄德罗还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对形象思维的规律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归纳起来:一是创作需要想象和幻想,但这种心理状态是从“生活经验”中产生的,是由“生活经验”决定的。二是艺术审美特性允许虚构,可以对历史添枝加叶,可以假想出一件事,可以杜撰一些言词,只要它是遵照自然程序的,就是逼真的。三是想象和幻想并不是不着边际,而是有一定的规范,也就是说形象思维也具有逻辑规律。论文中对形象思维的阐述尽管是初步的,但仍是从前所没有的,对以后文艺理论的发展很有启发作用。
第三,提出关于戏剧创作的一系列主张。 《论戏剧艺术》不仅是一篇理论著作,而且也是创作经验的总结。狄德罗不仅是一位思想家,也是一位创作家。他总结的许多创作经验,即使到今天也仍然不失其指导意义。在创作理论的建树上,论文中首先强调了对人物性格的描写。他提出了在对比中描写性格的方法,即通过性格与处境的对比,不同人物利益之间的对比,会使性格更为突出。这种理论为后来关于戏剧冲突的讨论具有引发的作用。其次是关于戏剧情节和结构的处理,狄德罗主张,情节的发展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不能一味追求偶然事件。戏剧的效果不在一时的惊讶,而是引起观众的长时间的焦虑。这种见解是很深刻的。在结构上,他主张要简化,这是符合启蒙主义宗旨的,因为它要表现“第三等级”平凡的生活,这种生活比起历史事件可能缺少惊心动魄的一面。当然,并非只有结构简单的戏剧才是成功的,狄德罗的这种主张有它历史的原因。
此外,在这篇论文中,作者还对演技、布景、场面、语言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这无疑丰富了戏剧表演、舞台设计的理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