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常考概念

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常考概念,第1张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3、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4、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歪曲的知觉。

7、绝对感受性: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8、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9、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量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10、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11、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预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有自觉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2)注意的广度: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注意的对象的数量的多少。

(3)注意的稳定性:我们的注意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所持续时间的长短。

(4)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5)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和要求,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去。

12、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3)保持:是实际过的食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4)遗忘:对实际过的事物不能回忆或是错误的回忆。

(5)再认: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1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1)辐合思维/集中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或是最好答案的思维。

(2)辐射思维/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多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3)创造性思维:以新意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4)思维定势:指过去思维活动的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

(5)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6)原型启发: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14、迁移: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新问题产生的影响。

(1)正迁移: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

(2)负迁移: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干扰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

15、想象:是对头脑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描述或图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创造想象:根据创造目的,不依据现成描述,而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3)幻想: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16、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

(1)心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2)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的反应。

17、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是情绪的感受方面)

(1)道德感: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

(2)理智感: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包括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欣赏和体验。

18、意志: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1)双趋冲突: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形成强度相同的二个动机。由于条件限制,只能选其中的一个目标,此时个体往往会表现出难于取舍的矛盾心理,这就是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威胁性的目标同时出现,使个体对这两个目标均产生逃避动机,但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也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这种选择时的心理冲突称之为双避冲突。“前遇大河,后有追兵”正是这种处境的表现。

(3)趋避冲突:指某一事物对个体具有利与弊的双重意义时,会使人产生二种动机态度: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则恶而远之。所谓“想吃鱼又怕鱼刺”就是这种冲突的表现。

19、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1)认知策略: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

①复述策略: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是短时记忆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②精加工策略: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③组织策略: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2)元认知策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20、心理效应

(1)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例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2)首因效应: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3)近因效应:因某件事影响对某人的印象。

(4)自我中心效应/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5)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以上就是环球青藤小编关于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常考概念的分享,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及时关注环球青藤网校,小编将为大家做及时的资讯整理与发布!

 2022年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即将在一个月后开始笔试考试,教育学和心理学这两门考试内容在考试中的难度虽然不大,但在复习阶段的知识点内容可是相当庞大,下面就快和我一起来本文中看看202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常见考试名词内容解析吧!

 21、认知发展论: 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同化和顺应。

(1)同化:指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图式只发生量变,并没有产生质变。。

 (2)顺应:是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为了适应新的信息,改变或调整自己原有的图式。

  22、认知风格: 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1)场独立型:习惯性地或偏爱地侧重从外部环境中搜索信息,由于这种搜索过程往往是不自觉的,所以就表现为“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的行为方式。

 (2)场依存型:习惯性地侧重根据认知目标本身的结构来搜索必要的信息,因此就表现为“不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的行为方式。

2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一反应的联结中,个体习得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24、认知学习理论: 认为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而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25、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26、学习策略: 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1)认知策略: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

 ①复述策略: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是短时记忆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②精加工策略: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③组织策略: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2)元认知策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27、知识的学习: 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1)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2)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后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3)符号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词汇学习)

 (4)概念学习: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5)命题学习: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符合意义,实际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命题是知识的最小单元,是陈述性知识掌握的高级形式。

28、品德: 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道德认识:核心成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如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好坏。

 (2)道德情感: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如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自尊感和差耻感。

 (3)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

 (4)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29、德育: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30、心理效应

(1)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例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2)首因效应: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3)近因效应:因某件事影响对某人的印象。

 (4)自我中心效应/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5)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教师资格考试内容

笔试主要考查申请人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理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知识、科学文化素养、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教育教学、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拟任教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知识和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申请幼儿园教师资格的,笔试还应考查幼儿教育基本理论、原理,保教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按学段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通常涉及以下几种类型: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2个科目 :科目一为《综合素质》(幼儿园),科目二为《保教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2个科目 :科目一为《综合素质》(小学),科目二为《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3个科目:

 科目一均为《综合素质》(中学);科目二均为《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三为《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历史与社会、科学等15个学科。

 普通高级中学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14个学科。

应该是BCD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自我认识在自我意识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属于自我意识中“知”的范畴,其内容广泛,涉及到自身的方方面面。对我们进行自我认识训练,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第一,让我们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第二,认识到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三,认识到内心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由于我们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往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大多属于过高型。因此,要提高我们的自我评价能力,你就应学会与同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做出评价。你还应学会借助别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由于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的核心成份,它直接制约着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所以,对我们进行自我意识训练,核心应放在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上。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对我们进行自我体验训练,就是让你有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满,随着年龄增长让我们懂得做错事感到内疚,做坏事感到羞耻。

(3)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为提高我们自我监控能力,重点应放在促使一个转变上,即由外控制向内控制转变。我们自我约束能力较低,常常在外界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实践活动,比如只有教师要求做完作业后检查,你才会进行检查。针对这种现象,你应学会如何借助于外部压力,发展自我监控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447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