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情遭弃,伤痛透彻:《诗经》最美弃妇诗《氓》解读

耽情遭弃,伤痛透彻:《诗经》最美弃妇诗《氓》解读,第1张

耽情遭弃,伤痛透彻:《诗经》最美弃妇诗《氓》解读

@铁山青士(笑独行)[编注]

@[春秋·卫]无名氏[诗]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铁山青士注:氓,外来平民男子,音蒙。蚩蚩,通“嗤嗤”,憨笑貌。抱布贸丝,布,有学者以为实乃“布币”,即有货币功能之布帛,可信;贸,即易,交易也。匪,通“非”,音仍为绯。即,近也。谋,图也,音眉。淇,淇水也,源出河南林县,东经淇县流入卫河。顿丘,今河南濮阳清丰,丘上古音欺。愆,失也,耽误也,音谦。将,愿也,望也,音腔。无,通“毋”,犹今言不要。)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铁山青士注:乘,登也。垝垣:颓墙也;垝,毁也,音诡;垣,矮墙也。复关,古今学者一向释为关口地名,或谓乃“氓”之居处地,今有学者以为实乃返回通告即回话之媒人,我意颇可信。载笑载言,即且笑且言;载为语助词,如“载歌载舞”之用,音在。尔卜尔筮,即乃卜乃筮;古今学者多训“尔”为“你”,我意当为语助词;卜筮即占卜,筮音释。体无咎言,谓卦象无灾祸之征兆(无灾祸不等于无不吉);咎,灾也。以尔车来,以,用也,犹遣也;来,还也,还归也。以我贿迁,以,犹使;贿,财也,指嫁妆;迁,移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铁山青士注:落,凋零枯落也。沃若,沃然,润泽貌。于,吁也,音如之。鸠,即斑鸠,女主人公自喻,上古以为斑鸠多食桑葚可醉而致伤其性。无,莫也,别也。耽,沉迷也,音丹。说,脱也,音如之。)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铁山青士注:陨,落也。徂尔,徂,往也,读作粗之阳平声;尔,我意不可训作“你”,当通“迩”,近也。三岁,非实指,犹言多年。贫,乏也。汤汤,水势浩大貌;汤,音伤。渐,渍也,湿也,音兼。帷裳,车旁帷幔。也,语助词。爽,差也,过失也。贰,古今学者多释为不一;或有学者以为乃“貣”字之误,“貣”即“忒”,音特,我意颇可取;清王引之《经义述闻》谓:“贰当为黄之讹。黄音他得反,即‘忒’之借字也。”堪称殊途同归;《广雅·释诂四》云:“忒,差也。”罔,无也,音仍为惘。行,或借读作航。极,常也,定也。)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铁山青士注:靡室劳,犹言尽室劳;靡,披靡,使动用法。夙兴夜寐,犹言起早贪黑;夙,早也,音诉;兴,起也。靡有朝,犹言非一日如此;靡,非也。言,语助词。既遂,心愿既遂也。咥,哂笑貌,音细。躬,身也。悼,哀也,伤也。静言思之,犹静以思之;言,语助词。)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铁山青士注:及尔偕老,拟女主人公丈夫婚前所誓之语。隰,湿地也,音习。泮,畔也,音如之。总角,孩童时代也,古时未成年人束发以成两髻,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聚束也。宴,欢乐也。晏晏,温融貌。不思其反,反,返也,回归也。反是,反此也,背此也。亦已焉哉,犹言“那就算了吧”,因为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哉,上古音滋;除了“已”字为实词外,其余三字皆为虚词)

铁山青士解题

该诗出自《诗经·国风·卫风》,乃是《诗经》弃妇诗中最富特色、最具魅力的代表作,同时也是《诗经》中篇幅第二大的长篇叙事诗(篇幅最大的是《国风·豳风·七月》)。全诗分六个段落,每段十句,合计二百四十字。

而六个段落又大致分三个部分:第一、二段记婚嫁过程,多铺叙之辞,埋伏笔;第三、四段述婚变苦痛(耽情遭弃),皆悔伤之辞,饶意趣;第五、六段抒遣返情怀,皆怨叹之辞,掀高潮。

该诗在修辞方面的特色主要集中在第五、六段。第五段整段五个联句极尽铺张之能事,末字皆以“矣”为语助词而毫无累赘拖沓之感,反而使得诉说更显激越无尽,倍增伤痛透彻之感;而第六段末句四字之中除了“已”字为实词外,其余三字皆为虚词,用法也堪称奇特出彩。

作为以婚恋为主题的长篇叙事诗,或有学者评议该诗称,就婚恋故事而言,其叙述还不够完备细密。我意该诗之所以以弃妇诗著称,即因为全诗皆为女主人公自述耽情遭弃之辞。虽然就婚恋叙事之完备细密而言,该诗或稍逊于后来的汉乐府同类诗代表作《古诗·上山采蘼芜》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但该诗在情感抒发上的激越透彻和淋漓尽致也是后二者无法比拟的。

孔子谓“郑声吟”,而《礼记·乐记》则将郑卫并举,称“郑卫之音”,以卫音之吟靡亦如郑声也。故自汉至清,道学家对该诗内容都是不谩骂痛扁不痛快,朱熹甚至直接诬斥女主人公为“吟妇”,直到清方玉润才将该诗主题标注为“为弃妇而作”,并将它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作比较(见《诗经原始》卷四)。

更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该诗中因“氓”之“始乱终弃”而受害的女主人公,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的评议也堪称客观且到位:“女殆痴情者,未免一误再误,至于不可说,转欲援情自戒,则其情愈可知矣。”

铁山青士诗解

古诗·《氓》主体凑韵会意

@铁山青士(笑独行)[改编]

桑其叶盛颜滋润,

嗟叹斑鸠食桑葚。

何昧女兮因士耽,

士其情脱女遭嫌。

桑其叶败黄将陨,

我嫁三年生且困。

淇水浩兮车幔渐,

士其行差女将淹。

三年为妇尽劬劳,

早起迟眠非一朝。

暴以遂心亲见讥,

我唯躬悼默深思。

誓言偕老终成怨,

隰畔回头望淇岸。

忽忆温融总角情,

人无信义我何争?

铁山青士附注:该古诗系根据《氓》原诗第三至六段改编而成,用近体句式,每二句一韵,凡十六句八韵。(2019年4月1日)

该诗学人评议二则

《氓》将个人意识、修辞手法、叙事结构等方面结合得很好,并且都做到很突出。

《氓》从未婚到遭受抛弃的整个过程叙述层次非常分明,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很强,而在同类题材的《谷风》中,我们就很难找到这样类似的逻辑关系。

《谷风》中一会“及尔同死”一会“遑恤我后”,一会回想起“行道迟迟”一会又念及“宴尔新昏,不我屑矣”,章节之间的叙述层次远不及《氓》清晰(篇章结构之繁乱正如弃妇内心之烦乱)。

可以说,在整部《诗经》当中,能做到如《氓》这样有明晰的叙事结构的寥寥无几。

同时,《氓》的情感抒发也非常强烈,无论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的痴情还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绝,都非常有力度。而“桑之未落”、“桑之落矣”的比兴也体现出了《诗经》最大的艺术特点,整体文学性非常高。

——铁山青士摘编自知乎问答《<氓>在<诗经>中有何独特之处?》之张不达(浮生所欠只一死)的回答(发布于 2017-02-24 22:40)

在《氓》短短六节240字的诗中,女子对男子的称呼几易其名,这种变化与女子情感的跌宕有着微妙的联系,非常值得玩味。

本诗中称谓的变化笔触细腻,不能不让人感叹先民观察的细致、体验的入微。称呼的转换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女子情感跌宕的脉络,也是我们解读这段起承转合的感情的线索。

——铁山青士摘自河南信阳市第二高级中学语文教师赵琳霞所撰《<诗经·氓>中称谓变化的情感蕴涵》一文(原载《中学语文》2017年第9期)

(2015年7月简注第三至六段,2019年3月详注全诗并解题)

      按写这篇当时可是费了劲儿了。因为诗歌本身篇幅长,我是一般性的分析一下好呢,还是要结合字、词、句的训解更能坐实地进行分析好?最终还是选择了把二者结合起来写。有点儿长,也不一定好。只要诸位能够在本文的帮助之下读明白诗歌的内涵我就满足了。

        《诗经》是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册定。先秦叫“诗”或“诗三百”,战国时荀子始称为“经”,汉代奉为儒家经典。内容少分风、雅、颂,全面反映了周初至战国中叶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手法和章法上采用赋、比、兴,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反复咏唱,音韵优美。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就是以《诗经》为其滥觞的,《诗经》也正是以其现实主义手法和成就彪炳千秋光照万代的。

      《氓》是《诗经·卫风》中的一篇。《卫风》是“十五国风”中的风诗。所谓“国风”,朱熹《诗经集注》说:“国者诸侯所封之城,而风者民俗歌谣之词也。”可见《卫风》是卫国的风诗,属于地方民歌土乐。卫国,旧说在殷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一带,相传为康叔所建。《氓》是《卫风》中较为著名的诗篇。它通篇是弃妇的独白。通过对恋爱、结婚、遭虐待、被遗弃过程的叙述表现出妇女在奴隶社会末期恋爱婚姻问题上的不幸遭遇,挞伐了男尊女卑的罪恶。它虽然和《邶风》中的《谷风》都是弃妇之诗,但它与《谷风》不同,《氓》更表现出妇女独立人格和反抗意识。

      《氓》是一首优美的叙事诗。它以弃妇“我”的口吻展开叙述。第一章,求恋,定情。“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弃妇本市一位遭欺骗、被损害、身心受到严重创伤的妇女,按说叙述应当是饱含痛恨之情的,但诗篇却以回忆往昔的方式,从当初“氓”来求婚的“蚩蚩”之态和殷殷之情着笔,这样看似顺序写来,平淡自然,实则颇具匠心,饱含深意。“氓”当初笑嘻嘻地借购买蚕丝来求婚,说明他对女子早就打上了主意,因而态度殷勤主动。这就为后文写“氓”的负心提供了对比,不言痛恨,却能够让读者产生厌恶之情,用意颇妙。这是订婚前的情形,故称男子为“氓”。订婚之后男女间的称呼也变了。“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可见“氓”以他的甜言蜜语和献殷勤取得了女子的同意,双方结识定情了。“子”是对约为婚姻的男子的称呼。女子真是天真善良单纯热情,被“氓”的假意热情欺骗了,她接待了“氓”不说,还要送过淇水,到达顿丘。她希望对方请个好媒人,并约定秋天作为婚期。然而,从春天收获蚕丝到秋天要经过漫长酷热的夏天,这对热情善良情感单纯的女子来说是一个考验。第二章便极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及其结婚。如果说第一章是开端,那么这一章则是感情的发展。单纯热情的女子轻信别人的言行,容易上当受骗,人家在骗他,他却对人家笃情厚意。送“氓”走后,她便陷入了情网:“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殊不知,女子此时殷切的盼望和真挚的相思,正为后文的遭遇巧设了铺垫和衬托,也许此时的热望与思念正预示着他的悲剧。女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以我贿迁”的。

        第三章写女子的痛苦悔恨。果然男子是个“负心郎”,结婚之后他不再像初恋时那样殷勤,而是三心二意,粗暴无礼,致使女子心里非常痛苦。诗中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作比,象征男女新婚后的浓情蜜意说明刚刚结婚之后由于年轻女子的体态与美貌,使得他们曾一起度过了一段“沃若”甜蜜的日子。然而几年之后,女子所得到的是什么呢?“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传说斑鸠鸟贪吃桑葚而导致昏醉。诗篇以此作比由物及人带出了女子痛苦的直白:“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是女子出嫁后对男子的称呼。哎呀,女子呀,你千万不要沉迷在爱情里面,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岂止是痛苦的悔恨,简直就是血泪的呐喊。情节上又紧扣第2章,有切盼的喜悦而痛苦悔恨,感情大起大落,跌宕奔突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当然女子的痛苦悔恨正是忙始恋终弃,虚伪无情面目的折射。由此以下诗篇转入悲愤的控诉。“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再次用商业做比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子变得衰老,男子也情意衰竭,尤其愤恨的是,这位当年笑嘻嘻的男子,现在却一反当初的虔诚之态,“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这与当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的迎亲场面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照。然而女子并没有什么过错,“女也不爽,士二其行”。丈夫在婚后,尤其在女子色衰之后,三心二意,喜新厌旧,行为前后矛盾,反复无常,这才是根源所在。言语之中既包含愤恨之情,又说透了是非,指斥了丈夫的罪责。而他一个痴情的女子,结婚之后却一心不二,忠于爱情,勤于家务,但这最终却使他无法逃脱被人遗弃,遭受嘲笑的厄运。这是多么不公平的现实啊!第五章,弃妇历述自己操持家务的事实和悲惨的遭遇。“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短短几句,从时空两个方面表现了弃妇的任劳任怨和勤劳不怠:一方面是结婚以后没有一天不起早贪黑,一方面是室家之事无所不为,并不以为苦。这又是我们看到了弃妇的勤劳和刚强。即便如此,也难逃无端的暴虐:“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以至于被休回娘家。在夫家遭受暴虐,回到娘家该得到同情了吧?“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连自己的亲兄弟也不但不理解她,同情他,反而取笑他,戏弄他,这不能不使他感到孤独与悲伤。

        第六章是指斥与决裂。这一章是全诗情节的高潮,弃妇心理活动最为激烈。先是当初“及尔偕老”的誓愿与如今“老使我愿”的事实的对比,指斥丈夫的背信弃义,口是心非。再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的比喻,控诉丈夫行为放荡,没有规矩。然后回忆“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欢乐情景,谴责丈夫的忘恩负义,翻脸无情。最后抓住丈夫口是心非的本质,说道:既然你连当初诚恳发誓的言辞都不顾念,我还跟你有什么爱情?怨愤之中不无反抗意识。

        诗中塑造了一个鲜明生动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自始至终表达了一个热情善良、纯真幼稚、勤劳刚强的女子在遭受厄运,被无端遗弃之后的内心独白,性格突出,感情真挚。然而,弃妇不是一个孤零零的人物一方面从他身上可以折射出礼教社会的不平等现实——女人处于被动地位,任人宰割,如诗中恋爱时,他是被动的,结婚后他只有被驱使的权力,也是被压迫的,以至于被休出夫家,那更是他悲惨的命运。另一方面可以折射出当时冷酷的社会现实——弃妇遭遇悲惨,连亲兄弟也不同情。这多么令人寒心。当然与此相反的人物“氓”,则是一个应该鞭笞的形象。然而,几千年封建社会却颠倒是非,美化“氓”而责备弃妇,这正说明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而被吞噬最多的当是妇女。

        除了在性格刻画和心理描写方面特点突出外,在结构上通篇是弃妇的回忆,回忆之末又间以插叙,同时在感情线索上,随着事情的发展而从恋爱的喜悦、思念的热望到遭受遗弃后的爆发控诉,以至于最后的果断决绝,波澜起伏,变化多姿。加以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优美形象的语言,更增强了表达效果,从而表现出我国幼年诗歌成熟的艺术特征。

#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课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教学目标: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

 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设问:

 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

 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

 不可。此处用了“比兴”手法

 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

 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

 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

 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第二次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回忆嫁时的情景,也以打湿车上的帷幔来喻自己的择婿不慎。

 (这里也可以说是女子回娘家又路过淇水。淇水汤汤来衬托渲染女子孤独无助,内心悲愤极不平静。)

 第三次写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就是一个比喻的用法,就是说,做什么都要有个限度的意思。

 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绪的轨迹。

 三、概述诗歌中男女主角的性格特点。

 氓:乖僻、虚伪、薄情、暴虐、始乱终弃、言行反复

 女子:纯真、热烈、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四、有人称《氓》是“中国第一弃妇诗”,也有人认为这不是弃妇诗。请说说你的看法。

 1、这是弃妇诗。氓之前渴求和女子结婚,后来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氓从内心里背叛女子,抛弃女子,从肉体上摧残女子,所以这是一首弃妇诗。

 2、这不是弃妇诗。《氓》中的女子并没有被赶出夫家,而是主动与男子决绝。面对氓感情上的冷淡,女子没有哀求乞怜,主动修好,她的内心经历了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伤痛悔恨——深刻反思——总结教训——毅然决绝。

 《氓》中的女子是不满丈夫对她感情的冷淡、变心和家庭暴力而主动离开夫家的,既然是主动离开,那么何来“弃妇”之说呢?如果把她定性为弃妇,那是对女性反抗男权社会、追求女性独立的可贵精神的一种否定,也在无形当中削弱了对氓的批判力量,因此,不能将《氓》定性为弃妇诗。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诗歌知识

 1、诗歌起源: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的起点。

 2、简介《诗经》

 (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

 按音乐内容分:

 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风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

 B、雅:宫廷乐曲,

 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

 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4)诗经的表现手法: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陈其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赋比兴:六义)

 (5)形式特点:

 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

 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

 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

 三、朗读诗歌

 四、疏通字词

 1、正音

 氓愆垣载筮咎陨隰

 2、多音字

 渐jian(1)浸湿(渐染)流入(东渐于海)

 将qiang(1)愿,请(将进酒)

 靡mi(3)倒下(望旗旗靡)mi(2)奢侈(奢靡)

 载zai(4)一边一边(载歌载舞)装载充满(怨声载道)

 zai(3)一年半载记载刊载登载

 3、通假字

 匪:非于:吁说:脱泮:畔

 五、理顺思路

 1、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用了什么手法?

 叙事诗第一人称对比

 用第一人称“我”回忆追述婚恋生活。

 2、讨论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

 恋爱(第一二章)婚变(三至五章)决绝(六章)

 六、学习“恋爱”部分

 1、重点字词

 2、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

 氓:求--怒--卜--娶

 我:送--劝--盼--嫁

 3、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真诚热烈

 氓:急躁任性(没有男子汉的胸怀,不大度)热情向往

 明确:第二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可见其用情之深,思念之诚。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尔卜”句,神灵显示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4、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热情、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七、学习“婚变”部分(三四五章)

 ⑴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3)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4)结合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集体朗读这部分。

 八、学习“决绝”部分(六章)

 ⑴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⑵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刚烈的性格特征。

 九、从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十、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观点二:男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板书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篇三

一、指导思想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本课指导学生了解《诗经》,使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的节奏。

 二、说教材

 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从《诗经》中选了三首诗歌:《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其中《氓》是一首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b、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c、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b、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德育目标

 a、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三、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对比教学亦能使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说学法

 本文是诗歌,重在反复吟咏自我体会。因而,教授时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同时也要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诗经》的“赋、比、兴”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就是《诗经》的名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2、学习《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a、“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b、“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c、“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a、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b、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c、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d、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诗经》中的《国风》和《离》并称“风”,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3、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4、具体研习教师提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实则性情暴躁易怒。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答: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答: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5、课文重点:(1)、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2)、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3)、整体看是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6、思考问题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7、作业:1、翻译诗歌第六章2、以书面表达形式完成思考题3

 五、板书设计

 在板书的设计方面,主要突出了重点内容,概括诗歌每段的内容,展现人物形象。体现了概括性、简洁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怎么写下面由我为您整理的“《氓》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氓》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掌握“比兴”手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古代诗歌鉴赏能力。

 3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对《氓》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的同情。

 2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3体悟比兴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好处,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创作的兴趣。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氓》

 一、温故知新

 1集体朗诵全文,思考:

 ⑴男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明确:男:急躁 无信义 自私自利

 女:善良 热情 任劳任怨 不畏贫苦 坚强

 ⑵“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叶和斑鸠这是什么手法

 明确:以桑树的繁茂,比喻男女未成婚时情意浓厚,或女子容颜润泽。

 以桑树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感情单薄或女子容颜衰老。

 以斑鸠贪食桑葚比喻自己自陷情网,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

 比兴: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兴者,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辞”

 比:比喻拟人 兴:借物抒情

 活动2活动《氓》

 二、拓展延伸

 1、听音乐,**《刘三姐》藤缠树。思考,作者为何写藤、树等意象

 山中只见藤缠树

 世上哪见树缠藤

 青藤若是不缠树

 枉过一春又一春

 竹子当收你不收

 笋子当留你不留

 绣球当捡你不捡

 空留两手捡忧愁

 连就连

 我俩结交订百年

 哪个九十七岁死

 奈何桥上等三年

 连就连

 我俩结交订百年

 哪个九十七岁死

 奈何桥上等三年

 明确:⑴所咏之物与欲咏之物必须具有相关性。

           ⑵所咏之物必须符合一定的情境。

 2、练一练

 合作探究:找出下列诗歌或歌词中哪些句子用到了比兴手法,作者为何从这些意象说起并说说比兴手法的好处。

 关雎(节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成双成对的雎鸠就象恩爱的情侣,它们河中小岛上相依相和,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种种复杂的情感油仍而生。

 陕北民歌 蓝花花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①,蓝格英英的彩②,生下一个蓝花花③,实实的爱死人。

 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就数蓝花花好。

 青线线蓝线线:绣花线②蓝格英英彩:蓝得发亮耀眼。 ③蓝花花:心爱的女孩子

 附:青线蓝线是如何发端,引出可爱的蓝花花的呢这要从几个方面分析:首先是地点语境,这首信天游流传在陕北黄土高原上,那里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黄土,山连山,坡连坡,蜿蜒流过的黄河也是混黄的泥浆,在这样漫天漫地的**世界里,清澈的水是让人渴望的,是给人美感的,能让人想到水的那些颜色也都是美好的,歌词中的“青”和“蓝”就是能给人这样美好联想的颜色,而且还泛着动人的“莹莹”的光泽,所以是“爱死人”的。那么“线”在这里又充当了什么角色呢这又要从民族文化传统语境来分析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女子的应具备的美德其中有一条是:“妇功”,也就是过去女子在家做的家务还有纺织、刺绣、缝纫一类的工作。线,就是做这类工作必不可少的材料,所以,“线”这个意象是和女子联系在一起的。于是,以美丽的线起兴,引出动人可爱的女子蓝花花,就顺理成章了。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①牖:窗户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②荡子:浪游不归的男子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将①进酒(节选)

 李白 ①将(qiāng):请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诗文解释

 你难道没有看见,汹涌奔腾的黄河之水,有如从天上倾泻而来它滚滚东去,奔向东海,永远不会回还。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因此,人生在世每逢得意之时,理应尽情欢乐,切莫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既然老天造就了我这栋梁之材,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即使散尽了千两黄金,也会重新得到。烹羊宰牛姑且尽情享乐,今日相逢,我们真要干杯三百。

 这是古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古人常以流水比年华易逝,一去不返,又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兴起对生命渺小短暂的喟叹,抒发 “巨人式的感伤”。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源远流长,自高原奔泻而下,似从九天而落,其浩大的声势,令古今文人震撼激动。李白写黄河的诗句还有:“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这其中尤以“黄河之水天上来”最为脍炙人口,成为赞美黄河的千古名句。

 3教师总结:比兴的作用。

 结构作用:

 1、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

 2、暗示内容

 3、起过渡作用

 内容内容:

 1、唤起读者丰富联想。

 2、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活动3练习《氓》

 三、创作时间

 1运用比兴手法,写一首小诗。

 活动4作业《氓》

 四、家庭作业

 1研究性学习题目:《方文山歌词比兴手法之研究》。

《氓》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难点]

 1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设想]

 首先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悉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点,以便让同学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用具]

 教师备课系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痴情女子负心郎,是诗人创作的母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诗人对之进行过阐释,我们今天阅读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感受作品的震没和恒久的生命力。体会、品味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 雅 、颂”三部分。《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风”“雅”“颂”

 “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2、“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整体把握

 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字词梳理

 匪:fēi 汤:shāng

 愆:qiān 徂:cú

 将:qiāng 裳:cháng

 载:zài 靡:mǐ

 于:xū 隰:xí

 说:tuō 角:jiǎo

 五、具体分析

 《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 :写女子的定情。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我们可以从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 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

 六、主题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布置作业

 1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氓》这首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诗的写作手法等。

 二、字词归类

 1、通假字(叫学生在听同学读时找出通假字)

 “说”通“脱”,摆脱,脱身。例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泮”通“畔”,边岸。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于”通“吁”,叹息。“无”通“毋”,不要。例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2、古今异义词:

 氓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涕 古义:眼泪,例如:泣涕涟涟;

 今义:鼻涕宴 古义:欢聚,例如:总角之宴;

 今义:宴会三岁 古义:多年,例如:三岁食贫;

 今义:三岁的年龄

 三、写作特点

 1《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诗经》中开创了比兴的手法,如: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四、体验拓展:

 《氓》一诗中这位如此温柔、多情、勤劳、淳朴的女子为何遭弃同学各自发言后师评: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勤劳、淳朴,具有多种美德,最后被丈夫虐待以至抛弃。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谈谈对男女主人公爱情观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五、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的另一样生活。

 3预习下节课。

       

爱情作为人类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一直被吟咏、传诵,但也有些文学作品却反其道而行之,对爱情持怀疑态度,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的《氓》就是如此。《氓》是对天下女子的爱情告诫,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她从恋爱到婚后遭遇男子虐待和背叛的痛苦。我们在教学时大多从高考情景默写的目的出发,去理解本诗的内容,分析女主人公的婚变,情感以及比兴手法的运用,却没有去挖掘诗歌本身对高中生爱情审美的影响。而我恰恰认为,《氓》对高中生爱情审美的影响应该是我们最重要的教学目的。

     

高一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和生活,渐渐熟悉起来,男女生之间的交往也频繁了,彼此的好感也慢慢建立了。在这个时候,语文课本的《氓》及时给同学们上了一堂关于爱情审美的课,让他们警醒、反思,为未来的幸福生活上了生动的一课。2017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关于必修课程学习有这样的要求:多读多想,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学生学业质量水平的标准也做了如下要求:在文学鉴赏和语言表达中,能对作品的艺术形象及价值有独到的感情理解,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基于这两个要求,我认为《氓》对于高中生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对高中生爱情审美的影响。

      本诗是以女子的口吻来叙事的,因此对高中女同学的告诫最为诚恳。那么,女生可以从中受到哪些爱情审美影响呢?

        首先,不要被男子的外表所迷惑。“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将来要认清和你交往的对象的真实人格,不要像女主人公一样,没有擦亮眼睛,未发现“蚩蚩”的男子的真实意图并不是来“贸丝”,而是来和我商量婚事的虚伪行为;也未看清貌似忠厚的男子其实是易怒的,凶恶的,对爱情极其不忠的。

        其次,要坚持自己交异性朋友的原则。不要为了讨好一个人而失去了自己做人的原则,既然“子无良媒”,婚期就不能草率决定。婚姻中的“良媒”合情合理,合乎当时社会的礼仪规范,为什么不坚持,而要做出退让——“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为后来的幸福生活埋下祸根呢?“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先是变心;“三岁为妇,靡有朝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再是凶恶;“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在婚姻里女主人公并没有过错,却遭遇不幸。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正是女子没有坚持自己的原则,才会使男子变本加厉,肆无忌惮,不懂珍惜,弃爱情如草芥!

        再次,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和主导,不要全身心无条件地投入。诗中女子用血泪的教训告诫天下女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男子沉溺于爱情能很快脱身,而女子沉溺于爱情却不易脱身。大家熟知的文学作品中,从《孔雀东南飞》里为爱而先行殉情的刘兰芝,到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跳江身亡,再到《红楼梦》中林黛玉泣血而亡,哪一个不是因一味沉溺爱情不能脱身而殉情?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沉溺于爱情不能自拔的女子比比皆是,很多人也重蹈殉情的旧辙!而以身殉情的爱情审美观是扭曲的、变态的!因此,女孩子不要等到沉下去不能自拔了再去后悔,而要从现在起,提升我们的爱情审美品位和人生境界,完善自我的人格。

      再有,我们永远不要自夸自己的青春和容颜,要提升内在的气质和品位。所有的青春之美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一去不复返,附着在青春和容颜上的一切也会随时变质、消逝。“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的青春之美,终究会“其黄而陨”;女子的爱情和婚姻也随之变色、陨落。因此女孩子要提升审美品味,“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且,用内在不变的美赢得的爱情也会伴随我们一生。

        最后,当我们认清了事实,清醒了头脑时,一定要当机立断,毅然决然地抽身而退。当女子清醒认识到“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时,宁愿忍受至亲之人“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的不理解,也要断然回头,不去委屈自己,丧失尊严地苟活。“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在怕人笑话的背叛婚姻里,无尊严的苟活连她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决绝地一刀两断,是因为男子无原则的背叛。“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对女子来说,不忠诚的爱情,无原则的爱情,不被体谅的爱情,不被珍惜的爱情,是不值得我们去维护和留恋的。女子的这种刚烈和决绝是最难能可贵的,是最值得我们去体会和学习的。

        当然,这篇课文对于高中男生来说,也足以影响其爱情审美。在爱情里,男孩永远不要虚伪,要坦诚以对;更不要以外在的美去评判爱情,而是要内修品质,忠贞不渝,否则我们没有资格拥有真正高贵的爱情。爱情是纯洁的、神圣的,我们要用正确的爱情价值观去衡量,用成熟的修养去赢得;而不要轻易伸手,随便亵渎。只有这样,作为青年的高中生才能在不久的将来收获幸福的生活!

   

《氓》教学设计

 《氓》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下面是我整理的《氓》教学设计,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内涵以及表现手法,因为它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都为唐朝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通过诵读,掌握《诗经》这样的“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通过有选择地诵读诗句,了解先秦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而今人──我们该从中获得对爱情怎样的理解。

 4、朗读成诵,获得积累。

 教学重点

 1、掌握必要的、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归纳人物形象。

 3、了解《诗经》的“六义”以及“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4、背诵这首诗,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思索自己即将迎来的或已经到来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归纳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请同学们谈谈对《诗经》的了解:

 学生可能回答:是第一部诗歌总集也叫“诗三百”(305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等。

 师及时引导:大家对《诗经》里关于爱情的诗句记得很清楚。其实《诗经》里关于“爱情”的诗歌特别多,因为,爱情生活从来都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先秦的人们把自己的生活咏叹成了歌谣。孔子赞叹《诗经》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极大影响的一首民歌──《氓》。

 二、认识《诗经》和《氓》

 《诗经》有“风、雅、颂”三个部分,也是三种体制。“风”,有十五国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我们现在还说“采风”即源于此,指的就是到民间搜集写作素材。“雅”分“大雅”、“小雅”,“大雅”用于诸侯朝会,“小雅”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氓》选自“卫风”,这指的是它是“卫”地的民歌。

 三、明白《诗经》诵读的节拍

 让学生跟读,然后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二二拍”。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四、解读课文

 1、第一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请同学们就着课下注释,将它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学生可能用字字对应的方式翻译出来,就让他翻译完,因为一来可能学生不知道意译在这里表达得更恰切,二来也许他们不好意思翻译得太有情感,不强求,也借此教习常见的文言字词。)

 教师示范:在这里用意译也许能更好地表达我们对诗歌的理解──记得那时,你一脸憨笑地向我走来,怀抱着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是来与我谈论婚事,这让我猝不及防,可我还真的喜欢上了你。送你一程又一程,直到涉过了滔滔的淇水,一直到了顿丘,我们是那样的依依不舍。但我不能立即嫁给你,婚姻毕竟是人生大事,你请个好媒人来把我的父母说动吧,不要失了礼仪。希望你不要再生气了,要不,秋天到了你就来迎娶我吧。

 评说:这一章写的是女子定情。可以概括为“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在这一章里,女子的纯洁、善良且温婉、体贴,她爱上男子憨厚、直率的品质,面对男子的怒气,她安慰他,不惜许下婚期,好让男子安心。而男子似乎不像女子所认为的那样“蚩蚩”憨厚老实,你看他有“无良媒”、失了礼仪的缺失,却还有理由发火(“将子无怒”),显得急躁、任性。但在对幸福有无限憧憬中的女子,已经散失了判断力,对他们的婚姻现在就可以猜想一二。

 2、第二章:“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翻译:“复关”大约是男子的居住地。我常常爬上那破土墙,遥向复关凝望出神。复关远在那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好容易盼来了情郎从复关来,我有说有笑喜洋洋。这才深深体会到相思之苦,体会到你对我有多重要。我不能再矜持了,不能再等待了,既然你说你占的卜没有凶兆,那么,赶着你的车来接我吧,我带上嫁妆嫁给你。感情热烈、满怀幸福。

 评说:这一章写了两人成婚。其中还写到了恋爱中的一个小插曲──别后对男子的朝思暮想,每日痴痴地遥望复关,复关与她所住的地方隔着一条淇水,想必即使望见也只是模模糊糊的影子,但她已经十分满足“既见复关,载笑载言。”那儿是她的寄托所在,住在复关的那个人的身上维系着她那幸福的未来。就在“既见”和“不见”中女子的神态和心情跃然纸上。她爱得那样热烈而痴迷。最后这种想见而不得见的痛苦都化作了对男子的无限信任和对婚姻的急切盼望──“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既然你占卜过了,那我们就结婚吧。

 这两章使用的艺术手法使“赋”──直陈其事,依照事情的发展,自然地书写这一对男女从初识到成婚的经过。

 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章,读出比较恰当的语气和语调。

 3、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翻译:你看,那桑叶未落时,润泽有光缀满枝头。唉,斑鸠呀,千万不要贪恋桑椹的甜蜜而迷醉不省。唉,年轻的女子呀,千万不要贪饮爱情的美酒而耽溺于与男子的感情中。男子若是恋上了你,想丢开便丢开太容易,女子若是恋上男子,要想解脱却难挣脱。

 评析:这一段里,诗人流露出的感情沉痛且深情。先用比兴的手法以葱茏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以诱人的桑椹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谆谆告诫鸟儿不要贪食甜蜜的桑椹,因为那可怕的迷醉能导致鸟儿生命的终结。而爱情之于女子就好比桑椹之于小鸟,同是一种致命的诱惑。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在男子占支配地位的社会里,男子即使感情上失意,也能在社会的其他角色中成就自己,而女子处于依附地位,在感情生活中寄托着自己全部的生命,假若遇人不淑,那么终生的幸福就会因此而断送。但是,甜美的爱情自然吸引人,爱情不是罂su花,不会因为曾经的告诫而被抛开,如果逝去的青春能够重来,女子一样沉溺于爱情,之所以痛心地劝诫,实在是因为被伤害得太深。

 既然不是爱情的过错,那到底谁的过错我们一起来看第四、五章。

 4、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五章:“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这两章写的是婚后生活以及婚变被弃的经过,因此,我们将他们合着解读。

 翻译: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流逝,桑叶转眼落下了,枯黄憔悴片片陨落。流年带走了我的青春,终至于体衰色减。自从嫁到你家来,多年穷苦受煎熬。浩浩荡荡的淇水打湿了车帘,郁积在心里的泪水也一下打湿了我的心。我反覆地想,作为妻子,我实在没有甚么差错,是你的行为前后不一致了,你的感情没有定准,反复无常,一变再变。

 多年为妇,繁重家务不辞劳,起早贪黑不嫌苦,没有一天不这样。谁知,日子好过了些后,你却变得暴戾而残酷。兄弟不了解我,嘲笑我自作自受。我静下心来细细思量,只能自己伤心泪暗抛。

 评析:第四章用比兴的手法,写女主人公被弃回娘家的路上,经过淇水,往日熟悉的景色,爱情的见证──浩浩荡荡的'淇水勾起了她对自己感情生活的回忆。当年“送子涉淇”的时候,陪送上了自己的真情,而今孑然一身再渡淇水,只是再也没有了那份钟情。心里有无限的委屈,却反复反省,实在想不出自己的错处,只能说声“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接着,用赋的手法补叙了婚后生活的苦楚,多年的辛勤换来的却是丈夫日益狰狞的面目,“暴”字使人很容易想见男子的暴虐和女主人公越来越深重的苦难。雪上加霜的是兄弟不理解的嘲笑,更使她内心孤苦无依,只能自己替自己哀伤“躬自悼矣”。这一章,一连用了六个“矣”,读起来让人感觉凄苦哀怨又无可奈何。

 5、第六章:“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翻译:你当时说过,要和我一起白头偕老,但现在,一想起这个誓言就让我怨恨。想那浩浩荡荡的淇水再宽总也有个岸,广阔连绵的沼泽再大也总有个边,小孩子的玩笑话,自然不能当真。只是不曾想,一个堂堂男子汉的海誓山盟却也能这样轻易地反悔。不,我不再想了,既然你违背了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这一章,有两个比喻:浩浩荡荡的淇水再宽总也有个岸,广阔连绵的沼泽再大也总有个边,言下之意,为什么我的苦难就没有一个尽头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此以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算了,算了,不想了。她果真能不想了吗“口纵言已,心岂能忘”从她一贯的钟情上看,从她在被休弃回来的路上还不断地想起当年美好幸福的日子来看,她是不可能这么“绝情”,她一定总是不能忘怀。想忘记,却又总是想起,这首《氓》一定是她心里一遍又一遍唱响的心曲。

 五、进一步解读

 1、淇水:

 卫国的淇水,是青年男女游乐的地方。悠悠的淇水水波,秀丽的两岸风景,伴随着这些青年度过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代。在这首诗中,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的爱情来了又去了,在“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时,淇水默默地流淌。在女主人公被弃回家时,淇水“渐车帷裳”,在丈夫遗弃,兄弟咥笑的冷漠世界里,只有淇水悲其所悲。从小伴随她长大的淇水成了她的知己,因此也兴起了她内心的感情“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一条“淇水”,在诗中不停地出现,一则说明淇水给她的印象太深,承载着她许多的欢乐和悲伤的记忆;二则我们也可以料想,从今往后,她生活在淇水边上,想要忘记与“氓”的种种,怕是永不能够了。

 2、对氓的称呼:

 第一章里,先是称“氓”,不知哪儿来的一个野小子,说明女子对他毫无认识。接着称“子”,“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这时,女子已经把男子当作朋友了看待而尊重他了。

 第二章就称“尔”了,这是两人感情很好以后的亲昵的称呼。

 第三、四章而称之为“士”,视其为一般的路人,感情上已经淡漠了。

 最后两章连“士”也不称呼了,心里积攒的怨气使她连提也不想再提这个人了。

 这是女子沉浸在自我的叙述中,由于感情的变化,不自觉地选择、转换指称,从她对男子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感情的发展,很有意思,耐人寻味。

 3、氓和女子:

 导致这场婚姻的悲剧主要责任人是氓。

 我们不能说“蚩蚩”一脸憨笑是他的伪装,或别有用心、带着某种卑劣的目的。“哪个少年不钟情”,我们更愿意相信,氓也是带着美好的愿望与少女交往的。在集市上,一位天真纯洁的少女让他怦然心动是真实的,也许“蚩蚩”背后带着一丝的狡猾,但在这一场自由恋爱中,谁也不会一开始就把爱情当作一场阴谋。

 但氓的确一开始就表现出他的性格缺陷,他急躁、暴虐“将子无怒”,最后在对女子不满了以后施以暴行是可以预见的,只是天真的女子沉醉在甜美的爱情里,丧失了判断力。(从“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里,我们可以想见这是一个相当有思考能力的女子。)而且他自私自利,在家境渐渐好起来的时候首先遗弃了在辛苦的劳作中渐渐容颜老去的妻子。

 女主人公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天真痴情、温婉顺从。从恋爱时的请求“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到热切地盼望,顺从地听从氓的话──“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接着马上讨好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即使在埋怨氓的无情、背誓时,也不是怒气冲天,而是一连用了六个“矣”,表示深深的哀叹。

 因此,谁该为这场悲剧负责他们的性格是这场悲剧的根源。

 六、朗诵诗歌:

 经过刚才的解读,带着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再一次诵读《氓》,读出语气、语调。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氓》。

 2、选作一道:

 ⑴ 阅读与《氓》相类似的《邶风·谷风》。思考:为什么明媒正娶,一切符合礼仪的婚姻也不幸福呢(社会风气、女子依附的地位使然)

 ⑵ 《诗经》中的许多书写爱情的诗歌与“河流”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一些这样的诗歌,以“河边的爱情”为题,写一篇小短文,字数在600字左右。

 (《蒹葭》、《关雎》等,情与水有一种本质上的呼应,河流那从容而恒常的流逝乃是时间的赋形,时间无情地离去似河流,人可以战胜一切却不能战胜时间,因而河流昭示着人们最关心也最恐惧的真理,对河流的惶恐定是人类代代相传的一种原始记忆:日常的生活中你可以逃遁于有意无意的麻木,而面对河流你却无法回避那痛苦的觉悟。面对河流你会想起你已经失去和必将失去的一切,想起在永恒的消逝中生命的短暂与渺小,会有一种无法安慰的绝望攫住你的心,你感到一种无限凄凉的脆弱与感伤。──也正是这个时候爱情产生了。在这种冰冷的空虚中你想抓住点甚么,你想靠住点什么,你的心渴望着慰藉。爱情是人类无望人生中唯一的救赎,也是人在无边的沉沦中本能的呼号。除了爱情人类还能依凭甚么呢长生与飞升的痴想是一种幻影,人世间再大的功业也终会烟消云散。这时候爱情这种同样短暂的东西却获得了一种神秘的永恒的力量,人们就凭借这力量与残酷的世界抗衡。情人们在河边大声地喧哗,情人们的喧哗声就盖住了河流的咒语。人们面对河流就是面对命运,河边的爱情即是人类面对命运的反抗。)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59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