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五日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向西门觅骑。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雨止,骑去。二里,入山,峰索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一溪从东阳来,势甚急,大若曹娥。四顾无筏,负奴背而涉。深过于膝,移渡一涧,几一时。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隐身地,两山回曲,《志》所谓八寸关也。入关,则四周峭壁如城。最后,洞深数丈,广容数百人。洞外,左有两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笋突耸,上齐石壁,相去一线,青松紫蕊,翁苁(wēngcōng草木茂盛)于上,恰与左岩相对,可称奇绝。出八寸关,复上一岩,亦左向。来时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数百人。岩中一井。曰仙人井,浅而不可竭。岩外一特石,高数丈,上岐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云。入寺。饭后云阴溃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岩顶上,对之清光溢壁。
初六日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视空中,洞穴甚多。岩半有一洞,阔八十步,深百余步,平展明朗。循岩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还饭僧舍,觅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巉崖,草木盘垂其上,内多海棠紫荆,映荫溪色,香风来处,玉兰芳草,处处不绝。已至一山嘴,石壁直竖涧底,涧深流驶,旁无余地。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脚,逼身而过,神魄为动,自寒岩十五里至步头,从小路向桃源。桃源在护国寺旁,寺已废,土人茫无知者。随云峰莽行曲路中,日已堕,竟无宿处,乃复问至坪头潭。潭去步头仅二十里,今从小路,返迂回三十余里。宿。信桃源误人也。
初七日自坪头潭行曲路中三十余里,渡溪入山。又四五里山口渐夹(狭窄),有馆曰桃花坞。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为鸣玉涧。涧随山转,人随涧行。两旁山皆石骨,攒(簇拥)峦夹翠,涉目成赏,大抵胜在寒、明两岩间。涧穷路绝,一瀑从山坳泻下,势甚纵横。出饭馆中,循坞(山洼)东南行,越两岭,寻所谓"琼台"、"双阙",竟无知者。去数里,访知在山顶。与云峰循路攀援,始达其巅。下视峭削环转,一如桃源,而翠壁万丈过之。峰头中断,即为双阙;双阙所夹而环者,即为琼台。台三面绝壁,后转即连双阙。余在对阙,日暮不及复登,然胜风景已一日尽矣。遂下山,从赤城后还国清,凡三十里。
初八日离国清,从山后五里登赤城。赤城山顶圆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岩穴为僧舍凌杂,尽掩天趣。所谓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俱无甚奇。
由早8:00开始登山,中间只零星休息,晚上8:20下中岩山,整整12个小时。爬山10个小时,休息2小时,行程24公里,由中岩山起经烧香台、老子玄关、白马关、杨家滩至天台山山门。距离莲花峰和天柱峰只有一步之遥,因体力未去,甚是遗憾。其间景致幽深清净,邈远深邃,空谷足音,沁人肺腑;奇险怪峻,山鸣谷应,人文遗迹,令人沉沦。
玄关相传为老子骑牛所经之处,从地理位置上看,玄关高高凸起在天台山,冥坐在其峰顶,雾霭罩其下,云海笼其身,正符合老子悟道环境。更何况老子西出关,关令尹喜留老子,老子不得已写《道德经》传于世,而尹喜此人就是当时的散关令,散关就应该是现在的大散关,由此来看,老子骑牛过玄关极有可能不是传说而是历史事实。玄关上有老子庙,孤立山顶。几乎由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经千年风蚀雨蛀依然矗立,不得不说是难得的人文遗迹。至于老子西出关,为什么要经过玄关,我个人猜测与莲花山有关,这就不得不引出天台山庙。
天台山庙距离老子骑青牛所经过的玄关7公里,要经过白马关、杨家滩,庙今已无存,但留遗迹。在如此偏远的地方修建工程量浩大的古庙,一定有什么事情是后代人们无法释怀的,从现存的零星遗迹来看,古庙分上中下三层,依山势而建,想想当年应是规模宏大,器宇轩昂。我个人猜测这座古庙最初应该是为了炎帝而建,原因有二:一古庙所在地位于莲花山脚,相传炎帝尝百草死于莲花山,炎帝死后就葬在莲花山,所以莲花山是华夏始祖炎帝的安葬之所,后人立祠建庙就可以解释了;二古庙遗迹现存有莲花亭,莲花二字与莲花山相合,莲花亭建筑屋顶石刻有许多像向日葵一样的图案,起初不解,后来想到炎帝是第一个会用火的原始人,炎帝又称火神、太阳神,那么屋顶石刻向日葵应该是太阳,象征着炎帝。
这样一来,所有的想法就成立了,天台山每年的农历7月7日至16日有庙会,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炎帝因为误食断肠草而死,那些受炎帝恩泽的部落成员会有多么的伤心,人们悲痛自己的首领,也悲痛那个为百姓造福的神,炎帝死后,部落成员们聚集在莲花山脚举行重大的祭奠活动,一直持续了10天,这个极有可能就是现在依然每年存在的天台山庙会。如果这个猜测无误,那么莲花亭就应供奉的是炎帝而不是现在的玉帝和王母,天台山山门上的图案八仙也就是后人填画的,没有历史史实。
在天台山庙主殿后面的山石上凿有一洞,上书玄玉洞,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挹以玄玉之膏,嗽以华池之泉。」玄玉是一种通体黑色的玉石,相传在炎帝庙旁有泉清冽名华阳,那么这首诗就可以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会给一种石头建洞,实属让人费解,我个人猜测,是不是炎帝尝百草的过程与这种黑色而少见的石头有关?原始人无法解释,就认为这块通体黑色而少见的石头是神石,故而建洞供奉。也未可知。
回到老子玄关处,依理推断老子当年过陈仓,应该也是想去祭奠一下这位人们口中的神,老子当年心中所想,今天已不可知。但从地理位置上看这应该是历史事实。 还有一块残碑上的字我才疏学浅无法辨认和理解,请大家一起研究。总之天台山值得一游。
1神仙居里逍遥游
“神仙居”因所在地浙江台州市仙居县而得名。
“仙居县”原叫永安县,传说一乐善好施者全家饮酒飞升为仙,故事打动了当朝佛性皇帝宋真宗,于是赐改县名“仙居”。
“神仙居”离大诗人李白曾经到过的“天姥山”不远(也有人说这里就是“天姥山”,还据此勒石“太白梦游处”),李白被称为“谪仙人”,写过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所以,皇帝赐改县名是不是与李白有关也很难说,毕竟 历史 上皇帝附庸风雅的故事也是有过的。
讲真, “神仙居”里的景观,奇山、奇峰、奇石、奇洞、气云、奇光等,与李白诗里的许多描写也确实貌神皆合。
这些扑朔迷离的传说与推测,或许反倒为“神仙居”增添了更大的魅力。
2天台山上好风光
天台山在台州市天台县,自古享有“风光这边独好”的美名。
山上景点众多且各有特色,前人概括为古、 清、奇、幽;东晋文学家孙绰在《游天台山赋序》中写道:“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尽人神之壮丽矣。”
这里著名景点有国清寺、济公故里、石梁飞瀑、琼台仙谷、赤城栖霞、华顶秀色、双涧回澜等。
据考证,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三上天台山,写下二篇游记,并将《游天台山日记》标注于《徐霞客游记》篇首,天台山在其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3千年古刹国清寺
天台山佛、道文化源远流长, 据说佛教的“天台宗”和道教的“南宗”都始创于这里。
国清寺始建于隋代(内有“隋梅”一株,后人为其建有“梅亭”一座)重修于清雍正年间,是佛教天台宗的祖庭所在。
大凡佛统、道统,几乎都是在山川秀丽、民风淳朴、生活也相对富裕的地区得到传承,天台山正是这样的地方。
或许,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心境才会静下来,忘记生活中的种种浮华烦躁,修身养性,笑对世俗纷扰与琐事吧?
佛门大咖“济公”和尚当是一个典型例证。
4石梁飞瀑源流长
著名的“石梁飞瀑”风景区是一条数公里长的山涧河谷,核心景点在最上游一禅院下面。
这里兼具“浙西大峡谷”的巨石“磅礴”与“浙东小九寨”的清幽秀丽,徜徉其间,奇石、幽洞、飞瀑、清泉、桥栈逐一展现,仿佛行走在绵延的艺术画廊。
据说,两边山崖,还有被称为“长生不老药”的乌药和“救命仙草”的铁皮石斛。
“石梁飞瀑”下的溪水岸边,有徐霞客雕像,表明这位旅行家曾驻足于此。
“石梁飞瀑”上边,古老的禅院里一片静穆、不见僧人,仿佛世外遗存。
5琼台仙谷聚菁华
现在的“琼台仙谷”中间是拦截清澈溪水而成的颀长水库,两边山崖对峙,峥嵘峻峭,奇峰纷呈,怪石错列,被誉为“人间仙境”,沿途多名人石刻,甚至还竖有皇帝昭文碑刻,是天台山风景菁华所在。
李白到此曾题诗曰:“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但见瀑泉落,如跺云汉来。”
百丈龙潭是这里的核心景点,百丈上游坑边两岸崖壁如斧斫刀劈,栈道陡峭、幽险、回环,体力不济者很难攀援升顶。
到此一游后才发现,擅长夸张的李白对这里的描写竟没有丝毫的夸张。
6赤城栖霞美如画
赤城山,又称烧山,因山呈赤色,大石列布如城而得名,是天台山中唯一的丹霞地貌景观。
登赤城需适宜的天气,或见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其云雾缭绕,霞光笼罩,光彩夺目,故有“赤城栖霞”之美称。
相传明朝某皇帝两次游天台山都曾在此驻足。
赤城山建有济公院、醉僧亭、葫芦斋等,因为济公少时曾在此读书。
山顶建有梁妃塔(纪念梁朝岳阳王王妃),与国清寺古老的隋塔遥相呼应。
登临赤城山顶,极目远眺,天台县城可一览无余。
7济公故里佛缘家
“鞋儿破, 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哪里有不平哪有我”。
相信,凡看过电视连续剧《济公》的国人,对这歌的曲调都耳熟能详,但对真实的济公,估计了解的人就很少了。
济公名李修缘,出生于故居旁边的永宁村,弱冠(20岁)即皈依佛门。
这位有抱负的青年才俊不走常人路,最终却能修成世人皆知的“活佛”,正是佛禅道宗底蕴深厚的天台山文化孕育的结果。
国民党前主席吴伯雄到此一游后,题字“天下济公,祖在天台”,这是对地杰人灵天台山特殊的礼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