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董彩玉,任教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第三中学。
学习语文,学生最怕的是写作文。教师布置作文后,许多学生愁眉苦脸,硬着头皮东拼西凑,敷衍完成。如何变“苦写”为“乐写”,“害怕写”为“喜欢写”,使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笔者认为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任何一件事,如果愿意做,有兴趣做,才可能积极去做和认真去做。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先要从培养作文兴趣,激发写作动机入手,我们可以采用这样一些方法:
一、观察感受生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只有平时经常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的甜、酸、苦、辣,丰富个人情感,积累写作素材,写起作文来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事情,事情不论大小、好坏,只要学生注意观察搜集、体验,就会获得很多生活素材。在写作时,将这些素材信手拈来,组织起来,加工再创造,就会成为一篇篇有意义,新颖活泼的作品。例如:学生升入初中,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会用好奇的目光观察周围的一切。笔者降低作文难度,要求他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记录下来。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作文。因为有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写起作文来得心应手。笔者乘机告诉学生,作文就是用自己的眼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这样从身边的事写起,充分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二、努力创设情景,激发写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活泼流不息。”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为什么不充分利用这丰盛的资源来为学生创设作文情境,使他们自主地投入到写作当中去呢?根据学生喜爱活动的特点,笔者将课文中的作文训练项目作全方位的考虑,分类列入各种活动中去,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获得写作素材,给学生创造写作“大环境”。如:组织学生参观书画展览、历史博物馆活动,开展诗歌朗诵、篮球比赛、敬老慰问、清除小广告、清明祭扫烈士墓等活动,将这些活动作为课堂的延续与补充,这些饶有趣味的活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文时既能唤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写作兴趣,又能使学生思路畅达,缘事而发,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合语文教材,激发写作兴趣
中学生具有模仿性。模仿是中学生学习的需要,是学习的必要途径。无论从穿衣吃饭、唱歌跳舞到写字作画,无不如此。所以学生在学习写作及训练时,也需要例子和范文。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确实,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集崇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写作技巧、流畅的语言风格于一体的优秀之作,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把教材中适合学生模仿的文章挑选出来作为学生写作的例子,学生就像画画有了模本,练书法有了字帖,自然会得心应手。如把这些文章学通学透,既理解它的思想内容,又明白它的写作技巧和写作特色,就会对写好作文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应把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与指导学生写作结合起来。《藤野先生》一文,写了“我”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个典型事例:为“我”修改讲义,为“我”纠正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的裹脚,体现了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品质。结合本文的写作特色,笔者进行了课堂小练笔。要求: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用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安排材料时要详略得当;事例之间要过渡自然;叙事时注意刻画人物神态。学以致用,这样的训练有章可循,降低了作文的难度,先“扶”后“放”,排除了部分同学的畏难心理。
四、改革评价方法,激发作文兴趣
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的评判功能会影响学生写作的兴趣。为了能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提高写作兴趣与能力,应对传统作文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我们在教学中,对那些暂时不能得到高分的作文,应先指出文中的成功之处,帮学生树立信心,再把需要修改的地方告诉学生,教师根据学生修改后的作文再行评价打分。对一篇作文不但要延时评价,还要多次评价。一篇作文一个分数,这就把学生每次的习作水平看成了一个不变的“常数”,客观上也就抹杀了他们进步的可能,我们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实行一篇多练,每练一次进步一点,就加一次分。这样将传统的“孤立、静态”习作行为转变成过程性、动态作文。既给学生机会,又能调动兴趣。评价作文不仅是教师的事,学生也应参与进来。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失误,养成自我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我们让学生参与作文评价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大体了解并逐步掌握作文评价的标准,如文章的详略、主题、开头、结尾等一般要求,其次,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评价选出优秀作品。总之,“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改革作文评价方法势在必行。
五、赏识成功,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的习作,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赏识和同学的赞美。无人喝彩,无人赏识,就无法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相信人具有自发学习的天然倾向,但他只对能够大有影响于个人行为的知识才感兴趣。”根据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对其行为大有影响的不仅在于知识本身,更重要在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赏识性的评价,是促使他们迈向成功写作的第一步。赏识的核心是:“你不会写,教会你写,你不喜欢写,让你喜欢写。”特点是让学生在学习作文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评改是习作教学的重要过程,也是学习语言、认识作文规律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抓好这个环节,做好作文评改工作,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激发创作热情。如何做好评改工作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充分发现每篇作文的优秀之处,特别要根据学生原有的习作水平,发现其进步。比如说用好了一个词,写了一个优美的句子,有了一个新颖的开头,独特的构思或者精彩的段落,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用欣赏的目光指导学生评改,用赞美的语言进行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满足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创作热情。俗话说:“乐此不疲”,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鼓励是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对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教师要赞赏学生作文过程中的每一次小小的进步,注意批出学生用词造句中的每一个优点;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又要指出其不足。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第三中学
“从学生时代就着魔似的热爱文学的人,最有希望成为作家。”但是真正从少年时代就显示文学才华的人却微乎其微。现在大多数小学生在提笔作文时都发愁,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这已是一种普遍现象了,即“愁笔”。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非常形象地道出了学生们发愁作文的主要“症结“所在。怎样才能让愁笔不愁呢?方法很简单,就是拿出自己的心爱之笔,对准自己身边的人、事、物、景及时记下自己的真实感悟,蓄足写作之水。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有情感的流露,或喜怒哀乐,或悲欢离合,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百句十句哪怕只有一句,及时地记下来,这对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一、拓展素材积累,激发创作兴趣
新《课标》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丰富的积累”阅读是作文的根,根深才能叶茂。这就需要学生平时多阅读、善观察、勤实践。
小学语文课文有不少出自名家之手,堪称小学生习作的楷模。如果我们每天都指导学生去鉴赏品位,让他们畅所欲言,说说哪些词语句子用的好,好在哪里,并且做好摘抄笔记自制书签等,如一句名言、一段描写、一段论述,哪怕一段歌词甚至一个公式、读书心得等,这样日积月累日久天长,写作之“水”就会越蓄越多。另外,提倡学生阅读课外书,学了《草船借箭》推荐学生看《三国演义》,学了《武松打虎》推荐学生看《水浒传》,就这样每学完一篇课文,就让学生去阅读相关的书籍,即使是古诗,也提示学生去搜集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扩大了学生视野。通过大量的阅读,接触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学生再主动摘记收集整理,为写作构建起一座资料库,长此以往,就会潜移默化地运用到写作中去,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活动课的升级,校外时间的增多,学生的生活有了更多的内容。教师如果多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再坚持要求学生常写日记和周记,并及时批改与评价,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会慢慢培养起来。写日记和周记比较自由,题材立足于小,求真求实,范围不受控制,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学校家庭等自己身边的小事,一段偶想、一种情绪、一点火花、一则幻想甚至一段牢骚,都可以成为记叙的对象,教师通过对学生习作的批改与评价不断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动向,沟通感情,进一步激励学生积累材料的好习惯,其书面表达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在布置作文时,我们还可以做一些大胆的尝试,如重大节假日或假期布置劳技作业和体育作业,做小制作、小实验、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或学会一种运动等,然后找好朋友合作办一份手抄报。手抄报既要有在广泛阅读中摘取的精悍文章,又要有反映各自假期生活的文章。到学校后进行优秀小制作与小发明展评活动,举办手抄报展览,这样一来就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在动手的过程中,他们要思索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教训,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们的生活阅历还丰富了写作素材。
二、展开想象翅膀,享受成功体验
新《课标》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运用追想,再现过去。通过引导追忆,让学生把过去的人、事、物、景再现出来,以此来阐明现在的思想意识,如让学生写童年趣事、烦事等,由于所涉及的事都是自己熟悉、亲身经历的,学生叙写起来兴致就会很高。
运用假想,展现未来。如布置《50年后的我们》《我在月球上》《假如我是一只小鸟》等作文既让学生异想天开,又可以让学生学会合理想象,写出成功作品。
运用推想,呈现过程。许多课文言虽毕而意味未尽,留有无穷的余味,而学生对这些内容兴趣浓厚,心驰神往。如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续写,再通过评比评论等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运用幻想,表现理想。幻想是想象力的升华,是创造发明的先导。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鼓励孩子们写童话和科幻文章,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不同程度地享受到成功的体验。
三、营造宽松氛围,鼓励真情表达
新《课标》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能够真正“自由表达”时,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在学生习作前教师不要用一个模式限制他们,而是以亲切的态度引导他们大胆地说出生活中观察的景象,自己想象到的情景。当学生说的有新意时要大力表扬,当学生说得不够流畅时,允许他们坐下来想一想再说,即使学生说出一些别出心裁的想法或提出古怪的问题也同样肯定他们这种敢想敢做的精神,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观点是有价值的。如果发现学生思路有偏差,绝不要简单地指责而是在建议性氛围中帮助他认识错误,在集体评议时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认真听别人的发言,以拓展思维。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水足而文丰。激发写作热情,培养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有了写作的热情和兴趣,写作也就不再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了。多积累多习作甚至多投稿将大大提高写作水平,挥笔成篇,将不只是羡慕别人的话题,人才就在我们学生中间。
1 怎样写出情感真挚的作文
一、用心去生活
我手写我心,作文本是学生发表见解、宣泄感情的一个途径,那种一吐为快的感受应该让作文成为一种快乐的活动。可实际情形是,许多学生并不喜欢写作文,他们觉得在作文中无话可说,无情可抒。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长期生活在家庭和校园这狭小的空间内,视野狭窄,阅历有限,生活积累不够;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生活的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中的无米下锅,必须引导学生用心去体察生活,关注生活,感悟生活,积累对生活的经验和认知,从习以为常中发现令人感动的东西,从熟视无睹中发现生活的潜流。鲁迅的杂文名篇《灯下漫笔》,就是从换钱的小事中,看到了中国人从来就没争到人的价格这个大问题。只要用心去生活,对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多份考究的目光,就不会没啥写,也就不会看见作文题就挠头,不知何处下笔了。另外,还要养成记录的习惯,可以采用读书摘记、日记、每日一诗文、手抄报交流等形式和做法积累作文的材料,在读写中,训练我们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二、多角度思考
文章是作者思想的载体,是思维的产物,独到的见解和深邃的思想自有其特殊的魅力。人云亦云,最容易落入俗套,因而也就无新意可言,更无动人之理。文章最忌随人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变换思维角度,调整思维方向,即多维立意,在写作中也会收到标新立异之效。俗话说,一树梅花万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同一事物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给人不同的美感。朱光潜先生说过:对于一棵古松,商人有商人的审美态度,科学家有科学家的审美态度,艺术家有艺术家的审美态度。在写作中,多维思维比起逆向思维要么A、要么非A的思路来,也显得要稳妥得多。比如:写煤,可以写它的一身漆黑朴实无华,可以写它的发光发热无私奉献,也可以以物喻人,写其虽其貌不扬,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作文要想出新意,最好能摒弃一般人的思维角度,找到新的视角,见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思,道人所未道。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才会流光溢彩,动人心弦。
三、形式上精雕细琢
一个平常的故事,让人编得波澜起伏;一个平常的道理,让人讲得入木三分;一处平常的景致,让人写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一封平常的书信,让人抒写得有情有韵,感人至深这种叙写的成功,除了要具备深厚的生活积累,独特的思维角度之外,还需要具备谋篇布局上的巧妙构思以及锤炼语句之功力。一篇文章层次混乱、辞不达意、语言干枯,即使有再好的立意,也是很难打动人的。要把人或物表现得具体生动、形象逼真,首先就要构思巧妙,注意布局谋篇:或以时间为序,或以空间为序,或以事物间的逻辑关系为序;或先叙再议,或先议再叙,或边叙边议其次要注意用词精当,巧用修辞。词语选择精当,修辞用得贴切,会使文章文彩出众。如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中对诚信的论述:要让我们的作文精彩动人,就必须在真和新上下功夫。真就是真情实感,新就是别出心裁、独树一帜。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感情真挚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 实的自我,抒真切的感情,这是作文的灵魂。自话题作文诞生以来,题目中往往有这样的导语: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吗、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和看法等等。这些提示,其内涵都是指在作文中要表达真情实意,从自我角度去认识生活、感悟生活。
2 作文怎样表达真挚情感前人读《古文观止》,有“三哭”的说法:“读诸葛亮的《出师表》而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的《陈情表》而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而不落泪者,其人必不仁。”
为什么这三篇文章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呢?根本原因就是这三篇文章写的是作者最亲近的人和曾经引起他感情冲动的事,因此言辞恳切,字字发自肺腑,句句情深意切。能打动读者的文章,就是好文章,就能广为流传。
打动读者的关键是文章表达的情感能引起读者共鸣。这就要求在文章中蕴含和流露真情。
我国明代思想家和批评家李贽就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童心”就是真情实感。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什么是艺术》中明确强调:“艺术家内心要有一个要求,要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并指出:“艺术感染力的大小取决于下列三个条件:(1)所传达的感情具有多大的独特性,(2)这种感情的传达有多么清晰,(3)艺术家的深挚程度如何……”。可见,带着真情实感去写作,把自己独特的感情传达给读者,是文章成功的根本。
2001年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就对“好”和“较好”的作文分别提出了“感情真挚”和“感情真实”的要求。
3 作文怎样表达真挚情感前人读《古文观止》,有“三哭”的说法:“读诸葛亮的《出师表》而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的《陈情表》而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而不落泪者,其人必不仁。”
为什么这三篇文章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呢?根本原因就是这三篇文章写的是作者最亲近的人和曾经引起他感情冲动的事,因此言辞恳切,字字发自肺腑,句句情深意切。能打动读者的文章,就是好文章,就能广为流传。
打动读者的关键是文章表达的情感能引起读者共鸣。这就要求在文章中蕴含和流露真情。
我国明代思想家和批评家李贽就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童心”就是真情实感。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什么是艺术》中明确强调:“艺术家内心要有一个要求,要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并指出:“艺术感染力的大小取决于下列三个条件:(1)所传达的感情具有多大的独特性,(2)这种感情的传达有多么清晰,(3)艺术家的深挚程度如何……”。可见,带着真情实感去写作,把自己独特的感情传达给读者,是文章成功的根本。
2001年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就对“好”和“较好”的作文分别提出了“感情真挚”和“感情真实”的要求。
4 考场作文如何做到“感情真挚”,作文怎样做到感情真挚什么样的作文才体现出“感情真挚”呢? 一要富有生活气息,二要富于时代特色,三要充满青春朝气,四要独具个性色彩。
要做到以上四点,考生在按照作文题目要求确定“要我写什么”和“我可以写什么”之后,就须“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去精选素材,用合适的手法抒 挚的感情。 一、善于捕捉生活的“闪光点”。
从生活中取材,是我们写作时的第一选择。考生首先要善于观察、勤于留意周围生活的动情点、闪光点,即能用心体验自身成长过程中所承受的真诚的关爱和呵护。
写作时选择那些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或者最熟悉的情感素材来写,如父子情、母女情、手足情、同学情等等。现实的生活和身边的世界,才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高考作文正是考查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的能力,所以中学生千万别忘了关注生活和重视人生体验,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的可贵之处即“闪光点”,用自己的笔去抒写自我的真实感受。 近年来,考场作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63373139文远离生活,“寻找古典”,编造情节的现象比较普遍。
一些考生误以为生活本身平淡无奇,家庭变故之类的才是生活“闪光点”“动情点”,于是不惜编造如父母“离婚”、“死亡”、“遭遇车祸”之类的假情节;有些考生动辄编造一些离奇荒诞的故事,如时空交错,星球大战、未来世界等……庸俗的虚构,明显的虚假,其情感自然令人质疑。另外那些老掉牙的人们熟悉的材料虽然真实,但不宜入文。
只有那些充满新鲜的生活气息,富于时代特色,蕴藏作者情感的题材才容易为人所认可。 回避生活、凭空杜撰,都不足取。
要做到“感情真挚”,首先就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生活,用心品味生活。如05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青春从40岁开始》,作者写平实人生写家事琐事,情趣盎然,意味无穷。
南师大郁炳隆教授说:“高中生写记叙文,应当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关注日常生活中迸发出来的微妙的人情火花。不要一下笔就是古人如何如何,大人物如何如何。
自己亲身感受过的,写起来最真切;自己动过情感的,写起来最美好。” 二、精心描画典型细节。
好的记叙文都是通过细腻真切的描写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把自己的感情准确、细致、充分、生动的抒发出来。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够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艺术境界。
描写细节一定要逼真,这样,人物形象才能描画得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上面提及的《青春从40岁开始》,文中这位老妈的音容笑貌,所思所想,被女儿用传神的细节描写,浓淡相宜地点染出来,煞是好看。
有关谁该唱“新”歌的描写,相当机智,真“亏她想得出来”。一个好的细节,顶得上千言万语。
小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饱满真实可信,极富时代特色。高中生写记叙文,务必在描画典型细节方面下功夫。
三、巧妙运用“点染”手法。 叙述描写要融情于事,融情于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描写的对象之中,渗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
生活中有一些在常人看来不起眼的寻常小事,因缺乏“新”意,缺少“典型”意义,似乎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对这些小事、琐事进行情感化的处理,在叙事时,就借助描写景物,酿造意境,渲染出浓郁的情感气氛,完全有可能收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这就是“点染”手法。
如《项脊轩志》中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一段以枇杷树之繁茂写出妻死室坏的寂寥黯淡,因其巧妙点染,情真意切,富有感染力。试想如果考生也来饱蘸深情的一两句“点染”,将阅卷老师带入有情之境,自然能博得高分。
四、力求抒写独到感悟。 虽然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阅历不太丰富,但考生只要把自己的真实体验和丰富情感充分地坦露出来,把自己独有的才情和个性完美地凸显出来,把高中生应有的蓬勃向上的活力和朝气尽情地展现出来,就有可能与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撞击。
尤其要选择了那些自己融入其中的、自己被深深感动了的题材,因为只有自己先感动了,才能感动别人。大凡伟大的作品,都是作者熔铸了个人切身体验和强烈情感。
推及到高考,大凡高分作文,都是考生最深切的感情的流露和个人思想智慧的结晶。
5 如何是小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抒发真挚的感情《如何是小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抒发真挚的感情》正所谓言为心声,文章的灵魂就是感情,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无感情的、空洞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
然而对于小学生而言,要写出有感情的文章何尝不是一件难事呢?1 小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小学生,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他们没有太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缺乏对生活的深切体悟,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他们很难流露出自己的深情所感。所以我们在学生的作文中,经常见到抄袭的、仿作的,或是千篇一律的话语和事件,或是不痛不痒的平铺直叙,虽然也看到一些华丽辞藻的堆砌、创新的写作手法,却很难看到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真实流露,学生习作大多是无病 ,毫无感情可言。
2 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我们语文教师的生活阅历要远远多于小学生,我们的写作技巧也比学生多出很多,所以我们可以站在一个高度上去指导学生,告诉他们如何做才能真正地抒发内心情感,写出有生命力的文章。21引导学生多阅读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为什么作文教学中会有“范文”这种教学方式呢?有时候,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或者学生局限于一个思维定势中无法摆脱,那么给学生一些优秀的范文,会对他们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让学生豁然开朗。
因此,要想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我们就拿一些打动人心灵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在阅读中感悟,产生共鸣,有一种呼之欲出的情感在内心中激荡,便会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这样他们会有一个动力,促使他们去表达,去抒发内心情感。这些文章可以是一些富有感情的名篇名作,也可以是同龄小学生的文章,还可以是班级内写得比较好的文章,抑或是教师的下水作文,总之,只要富有真情实感,可以引发学生共鸣,就可以拿来让学生阅读、体验。
22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新课程标准提出:“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生活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宝库,语文源自于生活,作文更是生活中点滴积累的事件、情感、认知的集体表达。
学生欠缺的往往就是生活的经历、经验,和对生活的感悟与体验。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敞开心扉热爱生活,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尽情地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的人和事出发,丰富写作的素材。
比如,涉及到写一次活动的文章,笔者会让学生观察这次活动有多少人参加,每个人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在活动中谁有什么样的表现,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涉及到写家乡的文章,笔者会让学生观察家乡的风土人情,观察家乡的标志性建筑,体验家乡的风景美,感悟家乡的亲情,在写作时把自己对家乡的感想如实地抒发出来……只有细心地观察、体验,才能对生活中的事物有更深刻地认知和体会,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23引导学生从小事入手,杜绝“假大空”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在写作时他们会觉得没什么素材,所以,新闻上看来的、作文书上学来的各种事件就成了学生编造、虚构的对象,他们把这些事件虚构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
由于不是亲生经历的,没有真实的体验,所以学生写起来十分虚假,千篇一律,毫无真情实感。其实,小事未必不值得写。
很多情感和真理都是通过小事表现出来的,只要抓好了一件件的小事,从小事入手,以小见大,也可以写出优秀的文章。比如,父爱、母爱是小学生都经历过的作文题材,而要想把自己的父母对自己深厚的爱表现出来,又入情入理,感人肺腑,却很难。
有一位学生却通过一件小事真实地写出了父母对自己的爱。他写道,自己的父亲是一位农民工,在一次家长会上,他的父亲穿了一件很不合身的泛黄的西服,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
他回家以后很生气地问父亲为什么穿这样一件衣服。父亲惭愧地说,他想在家长会上穿得体面一些,正式一些,母亲接着说了一句,“你爸只有这一件西服,是像样的衣服。”
这篇文章仅仅通过父亲的一次家长会上的着装这件小事,便体现出了两个信息:父亲舍不得给自己买衣服;父亲怕给儿子丢脸。父亲朴素的爱被小作者描写得入木三分,感人肺腑。
3 结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才能打动人,如果没有真情实感,即使文辞优美,题材新颖,结构严谨,也难以让人感动。
从字面意义讲,“真情”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抒发的真挚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实感”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以及真切体验。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生命。
季羡林先生说:“不管是抒情,还是叙事,文章的精神在于真实。”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
小学阶段是学生初学写作的时候,我们要让学生忠于内心,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给予学生写作心灵的自由,肯定他们在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提倡有创意的表达,强调写作习惯、写作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热爱写作,忠于内心,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
6 怎么写作文才能有感情得分点概述
感情是文章的生命。《周易》上说“修辞立其诚”,刘勰主张“为情而造文”,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精辟的论述告诉我们,写文章一定要有真情实感。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应“表达真情实感”,并把“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作为作文创意加分的重要依据。
上述要求及规定,在各地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2得分点策略
(1) 实的情感。“真实”,主要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要符合生活实际,不违背生活规律。鲁迅先生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水管里流出来的只能是水。”只有写作者倾注了真情,文章才具有实感。
(2) 切的感受。“真切”,是指感情的表达要具体、深切而自然。真切的感受,来自人与自然、社会生活的交流互动。只有对生活的种种感受了然于胸,动人的真情才能在我们的笔端涌动。
(3)抒真挚的感情。“真挚”,是指感情的表达力求深刻、诚挚而又妥帖,不肤浅,更不夸饰、不矫情。感情的抒发要注意尺度和形式,既符合生活的真,更符合人性的善,进而显现感情的美。
(4)求感人的效果。“感人”,是指感情的抒发浓烈而又富有感染力,能有效激起读者的共鸣,为读者营造一个动人的艺术境界。要获得感人的效果,就必然采用有效的抒情手段。既可直抒胸臆,也可间接抒情(即寄情于人,附情于事,融情于景,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
3失分会诊
(1)感情平淡乏味。这种作文主要是表现手法单一。如很多人常常是一叙到底,缺少生动形象的描写、深刻精辟的议论、真挚热切的抒情,读来味同嚼蜡。
(2)感情虚假失真。由于阅历少,对所经之事又感受不深,所以考场上很多同学都难以写出真情。不管话题多么宽泛,都必须在规定的情境中作文,于是他们只好“为文造情”,致使虚情假意泛滥成灾。
(3)感情夸饰失度。有的同学对某事有着深刻强烈的情感体验,但由于没有掌握一定的抒情技巧,而出现小题大做、大词小用、感情夸饰失度、抒情矫揉造作等情况,从而削弱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4)感情消极低沉。近年来,有的同学受一些“新事物、新概念”的影响,对反面事物大唱赞歌,或者以偏概全,一味揭露社会的阴暗面,这些情感写进作文中,即使再真挚、再强烈,它违背了积极健康的原则,又怎能获得理想的分数呢?
4提升要诀
(1)突出词语的感 彩。我们的诸种情感,都可以借助情感色彩鲜明的词语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来,用褒义词来表达赞赏喜爱之情,用贬义词表达厌烦憎恶之意。此外,还可以褒词贬用或者贬词褒用,以赋予文静种独特的谐趣。
(2)发挥表达的传情功能。议论、抒情可以帮助我们直接抒发思想感情;采用描写,特别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对抒发感情无疑也有直接的功效;而记叙则常常是抒情燃的基础。要表达真挚的感情,就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3)凸显句式的表情特性。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功效显著。从语气语调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句式各有所长,能够充分展示不同的情感。再加上长句与短句交替使用,倒装句和特殊句时时点缀,关键语句反复咏叹,可以使感情表达逐层加深,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这样一来,我们在生活中的各种各样情感体验都能精妙的再现。
(4)突出修辞的寓情特色。在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夸张、设问、反问等常用的修辞手法,不仅能使文章生动形象,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尤其能有效地帮助我们表达情意,抒写感受。
7 如何是小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抒发真挚的感情《如何是小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抒发真挚的感情》正所谓言为心声,文章的灵魂就是感情,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无感情的、空洞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
然而对于小学生而言,要写出有感情的文章何尝不是一件难事呢?1 小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小学生,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他们没有太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缺乏对生活的深切体悟,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他们很难流露出自己的深情所感。所以我们在学生的作文中,经常见到抄袭的、仿作的,或是千篇一律的话语和事件,或是不痛不痒的平铺直叙,虽然也看到一些华丽辞藻的堆砌、创新的写作手法,却很难看到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真实流露,学生习作大多是无病 ,毫无感情可言。
2 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我们语文教师的生活阅历要远远多于小学生,我们的写作技巧也比学生多出很多,所以我们可以站在一个高度上去指导学生,告诉他们如何做才能真正地抒发内心情感,写出有生命力的文章。21引导学生多阅读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为什么作文教学中会有“范文”这种教学方式呢?有时候,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或者学生局限于一个思维定势中无法摆脱,那么给学生一些优秀的范文,会对他们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让学生豁然开朗。
因此,要想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我们就拿一些打动人心灵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在阅读中感悟,产生共鸣,有一种呼之欲出的情感在内心中激荡,便会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这样他们会有一个动力,促使他们去表达,去抒发内心情感。这些文章可以是一些富有感情的名篇名作,也可以是同龄小学生的文章,还可以是班级内写得比较好的文章,抑或是教师的下水作文,总之,只要富有真情实感,可以引发学生共鸣,就可以拿来让学生阅读、体验。
22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新课程标准提出:“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生活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宝库,语文源自于生活,作文更是生活中点滴积累的事件、情感、认知的集体表达。
学生欠缺的往往就是生活的经历、经验,和对生活的感悟与体验。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敞开心扉热爱生活,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尽情地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的人和事出发,丰富写作的素材。
比如,涉及到写一次活动的文章,笔者会让学生观察这次活动有多少人参加,每个人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在活动中谁有什么样的表现,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涉及到写家乡的文章,笔者会让学生观察家乡的风土人情,观察家乡的标志性建筑,体验家乡的风景美,感悟家乡的亲情,在写作时把自己对家乡的感想如实地抒发出来……只有细心地观察、体验,才能对生活中的事物有更深刻地认知和体会,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23引导学生从小事入手,杜绝“假大空”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在写作时他们会觉得没什么素材,所以,新闻上看来的、作文书上学来的各种事件就成了学生编造、虚构的对象,他们把这些事件虚构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
由于不是亲生经历的,没有真实的体验,所以学生写起来十分虚假,千篇一律,毫无真情实感。其实,小事未必不值得写。
很多情感和真理都是通过小事表现出来的,只要抓好了一件件的小事,从小事入手,以小见大,也可以写出优秀的文章。比如,父爱、母爱是小学生都经历过的作文题材,而要想把自己的父母对自己深厚的爱表现出来,又入情入理,感人肺腑,却很难。
有一位学生却通过一件小事真实地写出了父母对自己的爱。他写道,自己的父亲是一位农民工,在一次家长会上,他的父亲穿了一件很不合身的泛黄的西服,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
他回家以后很生气地问父亲为什么穿这样一件衣服。父亲惭愧地说,他想在家长会上穿得体面一些,正式一些,母亲接着说了一句,“你爸只有这一件西服,是像样的衣服。”
这篇文章仅仅通过父亲的一次家长会上的着装这件小事,便体现出了两个信息:父亲舍不得给自己买衣服;父亲怕给儿子丢脸。父亲朴素的爱被小作者描写得入木三分,感人肺腑。
3 结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才能打动人,如果没有真情实感,即使文辞优美,题材新颖,结构严谨,也难以让人感动。
从字面意义讲,“真情”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抒发的真挚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实感”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以及真切体验。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生命。
季羡林先生说:“不管是抒情,还是叙事,文章的精神在于真实。”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
小学阶段是学生初学写作的时候,我们要让学生忠于内心,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给予学生写作心灵的自由,肯定他们在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提倡有创意的表达,强调写作习惯、写作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热爱写作,忠于内心,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
摘 要作文水平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尺,更是检测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但也是令学生很头疼的事情。因此,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他们体验生活,使之克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激发起乐学乐写的情绪,让他们在快乐的情感中写作,不失为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诱导 激发兴趣 快乐作文 快乐评改
作文教学历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对于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笔者在教学中经过细心总结,认真研讨,摸清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教学实际,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以与同行交流: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对学生的作文采取肯定中加以诱导的方式。对学生的写作,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给予积极的、向上的、富有激励评价的诱导。学生的作文,口头表达的也好,书面表达的也好,教师评改时,当面评改也好,书面批改也好,都要找到它的长处,从中发现闪光点,加以肯定,给予鼓励,进行激发,使学生通过教师的一个甜蜜微笑、一句温馨话语、一段舒心 评语 ,看到自己写作的曙光、写作的前程、写作的希望,从而增强信心。
2让学生体验生活并加以诱导。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感悟道理,从而得到诱导。可以说,体验生活是兴趣的需要,是写作兴趣的源泉。在写作前,让学生做一些亲身体验活动,如要求他们捡个石子带来学校,并仔细观察它的形状、颜色;敲敲它,听听它的声音,粉碎它,分析它的质地;再通过看、摸、听、敲加以联想,挖掘其更深层的含意。学生自己亲身体验的东西,印象一定是深刻的,自然而然就可以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作文也就充实而不空洞。
3通过参观来诱导学生。引导学生实地观察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从而加以诱导。带领学生到附近的一些风景区参观访问。古老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我们以深思和遐想,是知识的源泉,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成为学生创作的原动力。
4采用辩论形成加以诱导。组织学生就某一个事物或问题发表正反两方面的见解进行争论。激烈的辩论,将最大限度地吸引辩论者的注意力,使辩论者密切关注对方说的每一句话,积极调动思维,用最恰当的、最强有力的语言压倒对方。在这种紧张情形下,学生自然会思考,边用笔写好发言,神情也会格外专注。学生对同一事物有了不同的认识,扩大了思维的范围,作文也就不落入俗套。
二、让学生在快乐的心情中写作文
要想让学生快乐的写作就要首先做好几点工作:
1要克服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在意识上要改变学生的写作观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写作的信心。此时,笔者把作文改为“表达能力作业”,使学生在心理上减轻压力。再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向他们讲述中国历史上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等故事,让学生明白今后的社会也要求我们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要让学生对生活有所感知。叶圣淘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可利用这些特点,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引导学生通过看展览、听报告、参观访问等形式拓展视野;让学生读报、剪报,留心社会,观察生活,积累知识和素材。
3要利用教材来激发学生乐学乐写的情绪。教学中,准确而充分地理解教材的内涵,把握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了课文的美,把课文当作例子,当作优美的范文,从而在一种美的、愉悦的情绪当中感受优秀作品的魔力,激发起创作的欲望,写出优美的文章。
4要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思维定势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固定不变的方式限制了学生大脑思维的活跃性。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突破了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时产生富有创意的观点,从而写出有新意的作文来。
5要培养学生喜欢、享受写作的情感。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快感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的不断成功。学生创作的兴趣、热情和喜悦,是成就小作者创造性的内驱力。教师要培养学生喜欢、享受写作的情感其实就是诱发学生“我要写”的愿望,使他们不怕写作文。
三、让学生在快乐的情感中来写作文
1改变刻板的作文课开头形式。作文课的开始就给学生营造一个不是刻意写作文的氛围,而是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让学生接受话题。不妨以谈话式,把社会“聚焦”、家庭的人物或事物的变化、学校的新风,作为一个话题拿出来,让学生自己去谈论:这件事怎样讲才能使人信服;对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有怎样的看法;对这样的情景,有什么感受……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学生自觉进入角色,产生不吐不快的激情。老师在适当的时候拟定话题,自然引入,学生也容易接受。
2改变单一的作文形式和作文内容。作文形式、内容要避免单一化,应走向多元化。因为单一的形式和内容,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单向性,表现在习惯于一个方面思维,不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并且往往成为定势,严重影响了创造性思维。这是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中学生的想象力由于受知识、阅历水平限制较少,反而显得十分广阔而瑰丽。具有这种想象力的语言本身所具有的无穷魅力往往是逻辑缜密的“成人语言”所无可比拟的。走进孩子的心灵,和孩子真诚对话,从学生的视角进行作文教学,将使师生共同感受写作的乐趣。
四、让学生在快乐中评作文、改作文
批改要具体,不能空泛。作文批改要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作文水平有所提高,就不仅要在字、词、句、修辞等问题上指出不足、进行修改,更要在文章的布局谋篇、材料选择、详略安排等较抽象的问题上进行具体、细致的修改,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进行把握,提到确实的提高;并通过和以前批改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其进步,从而使其作文兴趣有所提高。
在批改时注意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多给鼓励,少给批评。快速批阅,及时反馈。批改具体,不能空泛。
在评改作文时,要改变单一的老师评改作文的形式,以提高评讲质量。把修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读,让大家共同议,适当的时候进行点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也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潜在思维能力,使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有了共识,思想认识水平会有提高。还可以在班上成立优秀作文展评小组,用张贴、出版文集、校园广播、配乐录音甚至制作网页的形式,让大家分享作文成功的喜悦,有效地促进学生乐学乐写的情绪。
总之,作文教学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整体优化和和谐发展。追求人人爱作文,人人能作文,人人好作文。实现叶老概括的“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教;自能改文,不待教师改”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1994
[2]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思路:用回忆的方式写难以忘记的事情,这件事情留在了心灵深处。在此基础上才能将故事讲完整、讲通透,接下来再进行情感抒发,使得文章一气呵成,令读者产生共鸣。
在我心灵深处,有那么一个景象:历史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已给贵州、湖南等20个省市造成重大灾害,受灾人口超过一亿多人……
这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是因为这2008年的一场大雪。这场大雪使多少来上海打工却又急着想乘火车回家过年的人们不能及时回家;使多少贫困的人们不能吃饱喝足;使多少无辜的人们死于冰雪之中……
也许,这场大雪让人们感到无比得快乐,因为,这是40多年来的第一场那么大的雪,就连现在作父母的也是第一次看到。他们可以尽情地堆雪人,打雪仗;他们可以尽情得乱踩、乱踢;他们也可以在洁白的雪上留下他们的脚印。
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就在那另一个角落,供电公司水东供电所员工正冒着大雪抢修线路。就在2月2日当天,一位员工就当场捧起一把雪放入口中解渴,你说说,那洁白的冰雪居然可以像水一样起到解渴作用,而我们呢?却在不断地用雪在玩耍,在嬉戏,却不知道那些受灾的人们正蜷缩在一起互相依偎着取暖!
在新闻上,我看见现在全世界都面临着灾难。但是有谁想过为什么会导致这所有的一切?其实,这都是人类一手造成的,都是人们在不断地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这只是上天给的一个小小的惩罚罢了。
但是人们却总是忘记教训,总是忘记那些灾难的降临,使世界的天气越来越糟糕,越来越反常。那些无辜的人们只能忍受煎熬,在痛苦和饥饿中死去……
在我心灵深处,有一个心声在呐喊:醒醒吧,人们!不要再去破坏资源了,动物和植物都在与我们分享这同一个世界!
摘 要目前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方法落后,学生选材落后。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农村学生由于知识面狭窄,视野幅面有限,学生作文感觉“无米下锅”,有些同学“谈文变色”,无话可说,学生称写作文为“狼来了”。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作了阐述。
关键词兴趣 作文 激发
一、塑造个性,丰富学生内涵
作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良好品格、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是作文教学的途径和目标。要为文,先做人。人格意识培养,是提高作文思想内容、思想感情的前提。对中学生而言,学作文的过程更应该是学做人的过程。
1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有对真善美的爱,才有对假丑恶的憎;只有爱憎分明,文章才会有热情,才会有动人魂魄的力量,作文思想内容的深度才会有所提高。引导和教育学生懂得爱憎和敢于爱憎,是作文教学的责任。情动于衷,才能发于外,感人至深的文章,必是先感动了自己的文章。
2通过作文教学,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读好书、看好画、听好音乐,欣赏优秀影视片,交好朋友 通过作文引导他们认清清浊,辨识良莠,使他们具有高雅的情趣,更会显出人格的光彩。
3个性是创造的源泉 学生有个性,表达才有个性。俗话说:“文如其人”,习惯于有个性地表达的学生,其创造力的培养前景是无限的。使学生为未来人生道路打下创造的基础,应该是作文教学的最高目标。
二、教法创新,培养写作热情
1亲自“下水”,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写好“下水文”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无论教师的写作水平如何,与学生一同投入写作的“海洋”游上几个来回,都会使同行的学生兴奋不已。其好处有几方面:一是教师从自身的体验出发,给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行文等等,均由于“现身说法”的缘故,而使学生倍感亲切;二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教师尽情交流的快乐。同一个题目,同一种要求,同一个时间,教师与学生登上同一个“舞台”,这本身就体现出语文教学迷人的人性色彩,学生渴望交流的愿望得以实现,必然会给写作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三是教师敢于把自己的“下水文”拿进讲评课堂,与学生作文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挑刺,并尝试着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的一个评判过程,必然会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增,并始终保持战胜老师的“欲望”。这样的写作课,怎会不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呢?
2试让学生参与作文命题 叶圣陶老先生认为作文“最好是令学生自己出题目,教师命题的首要条件便是要能引起学生的兴味”。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内心思考,触动他们感情的琴弦,使他们的感情一触不可收拾,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觉。同时还要找准学生生活的热点、焦点问题。比如,那些辛苦地上着家教的同学,对家教的教学时间、地点、形式、方法、内容、收费等都有强烈感触,其中不乏对“家教”的无奈。于是《我看家教》的命题就产生了。它迎合了这些学生情感宣泄的需要,文章自然是“实话实说”。还有,考试前后,学生们焦虑、紧张、后悔、欣喜,于是《关于考试……》的命题,学生很感兴趣,思维和情感便自然化成语言喷薄而出。
3立意新颖,抒发自己的真性情,真见解 要求学生面对同样的材料,挖掘出常人所漠视的感受或见解。不重复前人的老路,脱俗而有新意。比如《中学生该怎样打扮》《检查团要来,学校该不该突击卫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摄取材料,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获得构思作文的方法,说真话,诉真情,写“放胆文”,才能引起共鸣,从而给人以深邃的思考和美的享受。
三、亲近生活,拓宽作文视野
多年来,我们的作文课一般为两课时。教师当堂出作文题,先做些简单指导后,学生再构思作文,把学生“封闭”在教室中苦思冥想,最终写出的文章枯燥无味,内容雷同,人人都觉得写作文难,使作文成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1为了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我带领学生登云梯关、龙王庙、参观灌河美景、革命英雄纪念碑、欣赏黄圩的风筝节——边联想,边体验生活,并注意充分利用本地的德育资源,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陶冶情操。还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搞社会调查。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长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了作文素材。学生在实践中如饥似渴的捕捉着作文素材,缩小习作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消除学生厌倦作文的心理负担。
2重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进入生活领域去寻找作文材料,努力让学生回忆生活的情境,还原生活的细节。例如,一位同学写班主任的关心:“一天,我胃痛的老毛病又发作了。赵老师看到我痛苦的表情,和蔼而又急切地问我,‘你不舒服吗’然后她把手贴在我的额头上试了试,慈祥的目光里带着几分忧虑——像一位慈爱的母亲对待自己深爱着的女儿。”这的确是一篇不落俗套,亲切感人的文章。
所以,中学作文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并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作者单位:江苏响水县双港中学。
写景抒情,是中学生写作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情景相生、情文并茂的优秀作文;但是,就总的情况来看,这类文体写作训练的状况不能令人满意。原因何在呢?改善这种状况的途径在哪里呢?
做任何事都要明确目的,写作训练也是如此。优秀的写景抒情文章,一般说来,总是用美的语言,描绘美的图画,表现美的感情。写好写景抒情文章,需要具备美好的情操,较强的审美能力。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写景抒情的写作训练,应当以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较强的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
写景抒情文的写作,包括立意、谋篇、结构、语言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让读者在阅读中看到一幅美的图画。要能够用语言描绘出一幅美的图画,首先要在脑子里形成一幅美的图画,这就要借助于观察。(当然也可以借助于想象,但归根到底,想象还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
观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科学的观察,一种是审美的观察(观照)。前者的目的,主要是在把握事物表面特征的基础上探求事物的本质,因而在观察中往往伴随着名理的思考,同时须尽可能地排斥主观感情的干扰;而审美的观察,则是为了“发现”适合于表达主观感情的事物的美的形式,因而在观察中往往渗透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同时会暂时中断抽象的名理思考。写景抒情文章,要求我们能够准确地把握景物的特征,主要是其形状、色彩、运动状态、空间位置方面的特征,因此需要我们借助于科学的观察,这样才能使景物描写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才能改变学生作文中内容空泛、套话连篇等毛病。但是在为描写景物所进行的观察训练中,我们决不能停留在科学观察之中。因为科学的观察往往带有较强的分析性、解释性,这在科学研究中是必要的。但在景物描写中,则可能使景物描写失之琐碎,缺乏统一的鲜明的意象。
按照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观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不仅具有不同的形态、色彩、运动状态和空间位置关系,而且具有各不相同的“力的模式”(这个“力的模式”是以上各种因素作用产生的“综合效应”)。“象上升和下降,统治和服从,软弱和坚强,和谐和混乱,前进和退让等基调,实际上是一切存在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比如崇山峻岭、危岩劲松、闪电雷鸣、大漠长风这些具有“阳刚之美”的景物和清风明月、幽林曲涧、弱柳柔丝、杏花春雨这些具有“阴柔之美”的景物,实际上就具有截然不同的“力的模式”,因而具有截然不同的表现性。在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中,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自然景物所具有的不同的“力的模式”,不同的表现性,培养他们对形式的敏锐的感受能力,是培养审美观察力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可能形成审美的构成意识和构成能力,也就是在感性形式上统一为一个有联系、有意义的整体的意识和能力。这样,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景观,他们才会发现由那些具有相同的“力的模式”的景物构成的具有鲜明总体特征的完整、统一的画面。人们的视知觉具有要求简化的倾向,当知觉对象符合这一要求时,才可能产生美感。因此在审美观察的基础上描绘出来的画面,才是既真实,又美好的画面。
以上说的是在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训练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力。审美观察,是一个“物我交流”的双向过程,人们又称之为“审美观照”,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渗透着情感的活动。首先,情感在审美观照中发挥着动力功能。学生如果缺乏观察、审美的兴趣,就不可能开展任何审美活动。事实上,热爱大自然是学生的天性,这是我们组织学生观照自然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介绍与某处景物有关的往事、历史传说、故事,引发他们特定的情绪记忆,以积极的情感状态投入审美观照。其次情感在审美观照中发挥着定向和创造功能。当我们带着特定的情感进入观照时,这种情感对外界景物就会产生一种选择作用,甚至变形作用:那些具有相同的“力的模式”的景物才得以进入知觉范围;一些不具有相同的“力的模式”的景物,由于知觉的完形作用,在经过变形作用后(变得具有相同的“力的模式”),也得以进入知觉范围。而且,由于情感的激发、启动,以往生活中积累的一些景物的意象,也可能加入其中,从而使得由这些意象组成的知觉形成具有鲜明的总体特征,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成为主观感情的象征物。这样的画面,便是由情感定向、一创造如来的富有生机的完美的画面。比如同一处荒园,用科学的眼光看,它确实是杂草丛生,断瓦残垣,不堪人目;但是如果它和学生们的童年趣事联系在一起,他们就可能有意无意地不提那些不堪入目的景象,而大写特写蟋蟀在弹琴,小鸟在歌唱,甚至把某处公园中的一些景物的形象移花接木地加到了他们心爱的荒园上,那破败的老屋会显得古色古香,那杂草丛中会散发出泥土的芬芳。这样写从科学的眼光看是不真实的,但是在他们的眼睛里,记忆中却是真实的;它所表现的孩子们的那股热爱童年生活的感情却是真实的。
当然,激发起学生的特定的情感进入审美观照,这情感首先就应当是积极的健康的。诚然,积极美好的情感决不是单纯在写作中能够培养起来的,它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但是指导学生写好写景抒情文章,把它作为发现美、创造美的一个过程,也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除了上面所说的在进入观照之前,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而外,学生的心灵、情感在观照过程中也能够得到净化和升华。当我们引导学生面对大自然的美景,在观照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时,当我们沉浸在自己所创造的美妙境界之中,浮想联翩、流连忘返时,“我们不再生活在事物的直接的实在之中,而是生活在纯粹的感性形式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所有的感情在其本质和特征上都经历了某种质变过程。情感本身解除了它们的物质重负。”培养这种脱俗的情感,超越精神,达到人生的审美化,如上文所说,是审美教育的又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
以上说的是,在对自然景物的审美观照中,可以发现、创造出一幅富有生机的完美图画,这图画,用美的语言描述出来,就可以构成较为理想的写景抒情文章。这个过程,同时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过程。如何运用语言准确地描绘形象,表达感情,这里面也包含着美育,这里就不多说了。下面简单地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和艺术鉴赏中汲取有益的营养的问题。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有大量的写景抒情散文。对于这些艺术精品单纯作理性分 析,讲清它们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哪些词语用得恰到好处,显然是不够的;一味地让学生诵读,或者笼而统之地称赞它们是如何美妙,学生也听得有限。我们觉得比较好的方法,是先要求学生体味作者所描绘的境界,给我们怎样一个总体印象。优秀的写景文章或片断,用笔可能有繁简之分,但是都能给人以鲜明的总体印象。比如老舍先生《在烈日和暴雨下》中对烈日和暴雨景象的描写和鲁迅先生《故乡》中关于月下西瓜的景物描写,前者有如繁笔画,后者有如简笔画,但是给我们留下的印象都是鲜明、深刻的。在把握总体印象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多角度描写以突出这一印象的,这样似乎更符合观察、感受的顺序,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写景作文的正确途径。然后,我们可以通过表情朗读,最好借助于电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描绘的境界,从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我们还可以要求学生展开创造性想象,补充画面中所没有描绘的部分。比如在《小石潭记》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想象出作者描绘的清冷幽静的境界,并且体会到这样的境界,恰当地表现了作者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郁郁不平的心情。那么试想我们有朝一日前往小石潭,寻访古人遗踪,当会是怎样的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去观赏今日小石潭,又该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样便把阅读和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绘画、摄影等艺术都极讲究构图之美,讲究通过经营构造更好地表现作者的 主观感情。比如同样是为树人堂拍照,站在它的脚上,采用仰视角度,让它处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之下,让它沐浴在灿烂的霞光之中,它将显得更加宏伟壮丽;而站在远处,采用平视角度,那就取决于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最好还得“亲临现场”,和学生一同“下水观察”。中国古代绘画,很讲究所谓“以实带虚”、“以虚补实”,以收到以少胜多,深化意境的作用。南宋画家马远,人称“马一角”,他的绘画总喜欢在画幅上留下大片空白。但是在观赏者眼里,这一片空白却不是一无所有,它可能是云雾环绕的远山,也可能是烟波浩淼的湖水。高明的剪纸艺人几剪刀便可完成一幅神奇的人物剪影,但是让我们看到的,却不是一个简单的轮廊,而是一个神态毕现的人。所以能够如此,就是因为作者以有限的笔墨,描绘出了对象的主要特征。“关于事物特征的记忆表象,是与整个事物的记忆表象相结合,并且作为这一结合的突出部分保留在头脑之中的。因此当人们有机会被唤起这特征的记忆时,也就必然联想起整个事物的表象”。所以作者所描绘的有限的“实景”,才可能引起观赏者丰富的联想,补充作品中留下的空白和没有表现出的部分。而这样的作品,更易于引发观赏者的审美创造欲望,因而也更具有美感。课文中的写景抒情散文,也不乏这方面的例子。比如《小石潭记》中作者无一字写水,但是我们在阅读、想象中却能够感受到那游鱼、细石,无一不是处在清澈见底的潭水之中。当然,阅读教学和艺术鉴赏的艺术精品,出自名家之手,不是学生们一朝一夕的功夫便能模仿到的,但是在阅读欣赏中可以培养起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激发出审美创造的欲望,这已经不是仅仅有利于写作的事了。总而言之,美的事物要美的心灵去发现、创造,而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又将创造美的心灵。我们认真地指导学生写好写景抒情文章,便是在实践着这一真理。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课堂上单纯的依靠教师的语言描述,要求学生进行思维创作,学生感到很困难或无从下笔,这样学生就怕写作文把写作文当做一种痛苦,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写作文没有兴趣。因此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就成了学生写作的激情,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兴趣
英国诗人雪莱说过:“想象是创造力”。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想象越是广阔越有助于思维的发展。作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教师应积极在课堂上创造想象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1 强化思维,训练想象。课堂上除了激发学生想象,在进行思维训练时更重要注重培养想象力。给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描绘快乐的场景和美好的生活。
2 想象作文,扩宽思路。作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倡导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把自己见到的,听到的用各种方法表达出来,充分体现课堂上的民主氛围,充分展示学生的自我,激发学生求新求异的写作兴趣。
3 积累语句,丰富内容。课堂是学生的主要阵地,活动天地狭小,他们的见闻和情感体验有限,因而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就是教师的一大任务。教师要多组织一些活动如参观、浏览、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劳动等,指导学生组成各类兴趣小组,如科技制作、摄影、美术绘画、民俗等让学生去观察季节的变化、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善恶美丑,让他们写自己的家庭、我们的学校和社会。这样就会使学生不再无从下手写文章了。况且我们的古人就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水流无以成江河”。可见积累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平时在说话时、写日记时、看课外书籍时、都要把一些好的词句积累下来。正所谓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写作文的好题材。因此,作文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储备量,教会学生积累词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创设作文成功的环境,激发写作
1教师不要用审视的眼光去挑剔学生在作文中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使学生在写作文时怀疑自己的写作能力,不敢写自己的普通生活和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学生会撇开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验,一味的去编造生活。所以教师首先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在作文批改时,不要用范文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不要把批改作文总是放在挑毛病上。批改作文当然应该指出毛病,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去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去发现学生作文中所表现的语言思维发展的优势和特长,并帮助其进一步发展。
2要学会欣赏。在以往的作文评价中,教师缺乏欣赏的意识和心情,即使学生写出的是一片在教师看来是比较糟的作文我们也不要去指责,应该多表扬他有进步了努力。表扬是馈赠,而欣赏才是平等交流,情感的共鸣。欣赏更易于通达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享受到尊重和理解的快乐。要看到学生作文中的闪亮点,值得其他同学学习的地方,发自教师内心的表扬。教师的一句表扬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文态度,他会觉得自己真的进步了,写作就有了信心。
3扩大学生的写作范围。教师要打破陈旧的作文观念,不能给写作文太多的局限性,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应用性强的文字,如消息新闻、小说故事、文章欣赏、总之让学生有话可说写一些自己身边的故事和熟悉的身边生活;教师要根据现实的生活需求,及时寻找让学生写作的机会,一定要拓宽学生的写作渠道,不能把作文限制在规定的时间和场景中,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要让学生把当天和近一周的感受较深的事件写下来,并且做到长期坚持。
三、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1作文展览。班内的板报开辟优秀的作文专栏,将学生好的作文及时展览,让本班的学生阅读欣赏。经常组织关于作文题材的演讲比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锻炼自己的演讲才能。每周板报都要选几篇较好的作文展览,扩大学生的作文影响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文兴趣。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位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尊重学生的自由,发挥学生的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充实。课外,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积累写作素材,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写作的兴趣。
2学会展示自己的作文。在作文课上让学生朗读自己较好的作品其他同学都欣赏自己的作文并参与讨论,然后老师发言,对有创新的句子有个性的妙语给予肯定。让其它同学说说自己的不同意见,还有那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来充实自己的作文。
积极组织学生编写稿件参加各种作文竞赛活动,学生只有在大赛的活动中才会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利用参加竞赛刺激学生的写作热情。同时注意把优秀的学生作品推荐给报刊杂志。
3与家长沟通必不可少。学生的每一次进步都应该让家长知道,家长的表扬和老师一样重要,这是双方面的肯定。让家长也享受到自己孩子成功的快了,家长对孩子的写作给予鼓励和支持,更加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享受到自己写作成功时的喜悦,感受到写作的成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展,并且及时给予写作指导,这样学生不仅不会害怕写作文,还会大胆的去尝试并且不断创新,提高写作水平,从而为今后的作文水平打下扎实的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