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史上的悲惨故事

抗战史上的悲惨故事,第1张

1941年5月, 第一战区军队在晋南对日作战。

若是提起中国抗战历史上最为耻辱的一场战役,无疑是史上称之为的中条山战役,也称作晋南会战。

这场战役,国军被俘三点五万人,遗弃尸体四点二万具,而日军仅被打死六百七十三人,负伤二千二百九十二人。

连蒋介石这个国军的总司令也不得不承认,晋南会战是“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

中条山战役,又称晋南会战,日方称之为中原会战,这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 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唯一大规模对日作战。

百团大战之后,遭到重创的日军更加认定深入其后方的八路军是华北治安肃正的最大癌症,必须集中全力予以剿灭。

但是中条山地区近二十万 军队的存在,牵制着日军三个师团,如果首先将其消灭,日军即可自由行动,那时候就可以全力对付 的八路军,因而决定发动中条山战役。

中条山位于山西省南部,紧靠晋、豫、陕三省边界地区和黄河大转弯处北岸,东西约一百七十公里,南北约五十公里,是华北沦陷后中国正面战场在黄河以北所保有的唯一较大而突出的阵地,东至太行山、太岳山、西接吕梁山,向西屏障潼关,西安、向南护洛阳,向北接同蒲路,是华北、中原和西北的战略枢纽地带。

中方守军十六师,约十五万人。

日军六个师团,近四个混成旅,三个飞机飞行团,总兵力约十万人。

中国守军有利条件还是很多。

中条山附近一直是双方自内战爆发之后的前沿地区,在战役爆发前的三年之中,互相对峙。

但是国军一直没有修筑较好的防御工事,到战役爆发时,才仓促应战。

1941年5月7日,中条山外围的日军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东、北、西三个方向开始全面进攻。

从整个战役来看,“中国守军处处被动挨打,毫无积极主动精神可言,有利条件荡然无存,甚至没有还手之力”。

道路崎岖,交通困难,兵力机动和补给运输均感不便,各部队均无粮食储备,正式开战仅四天,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刘茂恩就致电蒋介石,说“大军已绝食三日,四周皆有强敌,官兵空腹血战,状至可悯,若不急筹办法,恐有溃散之虞。”

武器装备落后,炮兵极度缺乏,日军拥有七十五毫米以上口径火炮五百门,而中国守军平均每师只有一门,根本无力封锁山口道路,更别谈打破日军封锁。

日军空军威胁极大,交通线、通讯联络经常被切断,作战第一天,师以上司令部多数被袭击。

日军进攻中大量使用毒气弹,使中国守军无法坚守,难以长时间与敌周旋。

另外,守军各部队待遇不一致,严重影响了部队团结合作。

还有一条兵家大忌,晋南中条山因为屡挫进犯之敌,每谓中条山有金汤之固,有恃无恐,思想松散,警戒疏忽。

鉴于上述双方兵力士气、武器装备等种种因素,这场战役的结果可想而知。

在日军叫嚣“达到了消灭敌军主力的目的,收到事变以来罕见的战果”的同时,蒋介石却在哀叹说,中条山战役是“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

然而,这场战役无疑又是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

国军参战的十五万军人竟有四万二千人战死于日军的枪炮之下,而其中死伤的将校军官也不下好几百人,涌现出像王竣、唐淮源、寸性奇等一批杀身成仁、以身殉国的国军著名将领。

1941年5月9日,国军第八十军新编第二十七师师长王竣,在晋南中条山与日军作战时牺牲。

王竣,1902年生,陕西蒲城人,1924年冬考入黄埔军校。

1929年,在十七路军任营长。

1932年,参加“围剿”刘志丹的红军陕甘游击队。

1935年升为旅长。

1937年11月,太原沦陷后,率部担任黄河防务,同日军作战。

1939年,所部改编为第一战区陆军第八十军新编第二十七师,先任副师长,后升任师长。

1940年春,王竣奉命率部进驻晋南中条山地区。

5月13日,第三军军长唐淮源在中条山战役中率部与日军浴血厮杀,战至弹尽援绝,自杀殉国,时年五十七岁。

唐淮源,云南省江川县人。

云南讲武堂毕业。

1911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

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

1930年,任陆军第十二师副师长兼第三十五旅旅长。

后率部多次同红军作战。

1932年,升任第十二师师长。

1936年,任陆军第三军副军长兼师长。

卢沟桥事变后,参加高碑店、易水、涞源、保定等地作战,并在娘子关战役中与日军鏖战,战功卓著。

1939年,晋升为第三军军长。

5月13日,第三军第十二师师长寸性奇在中条山战役中率部与日军激战,身中八弹,英勇牺牲,寸性奇,云南腾冲县人。

1909年考入云南讲武堂。

1910年加入同盟会。

1915年底参加护国战争,与北洋军作战。

1917年参加护法战争。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升任陆军第三十四旅副旅长。

后曾任陆军第三军参谋长,湘赣闽三拾剿匪”总指挥部参谋处长等职,参加“围剿”红军的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十二师第三十四旅旅长。

不久,升任第三军第十二师师长,奉命调守晋南中条山,坚持四年之久。

梁希贤,陆军第二十二师少将副师长,陕西同官人。

1941年5月7日梁希贤率部在夏县泗交至望原一线节节抵抗,出生入死十余次。

9日,退到台寨村继续抗击日军。

最后,梁希贤见全师伤亡殆尽,遂投黄河殉国。

陆军第二十四师少将参谋长陈文杞,福建莆田人。

7日,日军向守军阵地施放毒气。

9日下午,该师余部转移至台寨村附近,继续与日军展开激战。

在最危急的时刻,陈文杞振臂大呼:“有我无敌,有敌无我”,率领余部与日军厮杀,不幸壮烈殉国。

南风窗记者 张立勤 发自沈阳

一个关于现代都市穷人的悲惨故事曾经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过了很多年平淡和珍贵的日子。1994年前后,夫妻先后遭遇下岗。妻子耐不住清贫的日子和没有亮色的未来,跟着一个有钱男人走了,留下一双儿女尚未成人。失意的男人在激烈的就业市场屡屡碰壁后,精神越发脆弱,生存的艰难压迫得他抬不起头来。

偏偏不谙世事的孩子嘴馋邻居家的肉香,缠着爸爸要吃肉。男人掏出家中仅剩的5块钱,咬牙买下了一斤猪肉。当久违的肉香让孩子们欢呼雀跃时,绝望的父亲在里面撒下了耗子药……

下岗、失业,这些伴随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而来的特有现象,如骤然降临的寒流,突袭城市最庞大的平民阶层。贫困,象一只猝不及防的黑手,撕裂了涂抹在城市表层的繁荣。

在沈阳,这座曾经是中国最大最辉煌的工业城市,就流传着类似的民间文本。它是如此尖锐、鲜明地切入这座城市繁荣下的内核,让人直视其无法躲闪的现实。城市贫困,这个沉重得让人无法呼吸的命题,这个关乎一个群体命运和生存出路的命题,让我在洞察一座城市历史性的转型阵痛之余,对于那些沦为弱势的底层人群怀有强烈的人文忧思:他们现在怎样生存?他们又将怎样生存?

工人村:颓败的城中之城

到过沈阳的人会经常感觉自己生活在一座由两张皮硬堆在一起的城市。在市中心的和平和沈河区,林立着所有的高档住宅、豪华酒店和购物中心,在这里看见奔驰、宝马的机会要比在北京长安街上多得多。而在大厂云集的铁西区,你很难找到一座五层以上的象样饭店,出租车也懒得光顾这儿——因为拉不上活儿。沈阳70万下岗职工的大部分就居住在这个39平方公里、75万人口的传统重工业区。

工人村是铁西最大的住宅小区,聚居着一家几代的产业工人。老人们至今回忆起50年代的工人村,总也掩不住难抑的豪情。今天天安门城楼上巨大的共和国国徽还记载着铁西人昔日的荣光;那时,158栋典型的苏式三层居民楼,在全国率先引领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现代住宅潮流。然而今天,宽阔的工业区已变得沉寂,这儿早成了有名的“亏损一条街”。该市统计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沈阳现有工业企业数1188家,其中有501家属亏损企业;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数590家,其中超过一半面临亏损的命运。而这些国有大中型企业中,80%以上集中在铁西工业区。

“厂子都黄了,全叫贪官给整的!”在工人村里,人们守着年久失修的老房子纷纷向我诉说。那些房子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日显破败,宛若风烛残年的老人。厂子不行了,房屋、管道维修和取暖费一时成了问题。“没人管我们了。”人们感到惶恐、无助、失重。

黄昏的劳动公园。老人们向我谈起瘫痪的公用服务系统,从今年开始暖气开始分户,不交暖气费的不送气,按每平米19元计算,每家每年至少要交800到1000多元暖气费。刘大爷一家为了省掉这份开支,去年冬天硬是生生地挨了冻。“屋外零下4度,屋里是零下3度。”

凋敝,大面积的国企凋敝,使得偌大的工业区几成了一座空城;与此同时,在居民区,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还有众多名曰“放长假”实际却被永远抛离岗位的人们,越来越多地奔波、游荡在工人村的角角落落。到处可见攒动的人头,在菜场、街边、公园和夜市,人们已经淡忘工作日和双休日的界限——“工人村”彻底成了“度假村”。

在工人村整齐的大道两旁,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摊:卖菜的、卖水果、日用品的,永远用饥渴、殷勤的表情招徕着稀落的光顾者。类似的小本买卖勉强维持一个下岗工人家庭一个月的生活费,这种脆弱的家庭经济支撑体系往往不堪一击。专家们指出:目前在城市中,大多数除工资以外没有其他额外收入的家庭只能维持低标准的生活水平,他们经受不起任何社会经济风险,一旦遭遇风险,马上跌到贫困线以下。国际上常用“贫困边缘(Near Poor)”一词来描述这种状况。而工人村的家庭早就习惯了没有固定工资的生活,有的10年前就失去了领工资的机会,在辗转变更的短工中换取基本生活费。

贫病,铁西的忧郁

“铁西这地方,贼穷!”51岁的王亚君扯着嗓子,涨红着脸说。她患有严重的甲亢,拖了好几年不治,因为没有钱。

“治一次得花4000块,妈呀,上哪弄这么多钱?”她一说话就激动,将脖子上突起的肿物指给我看,“医生说过,弄不好会发生癌变,管它呢,活一天算一天,死了拉倒……”

她对自己的病有种听天由命的坦然。

儿子的死是王亚君生命中最大的一个恸。四年前,21岁的大儿子患上了白血病,使原本经济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那时,她和丈夫的单位都苟延残喘地开不出工资,职工的医药费自然是朝不保夕。她只好向街道办求助,最后大伙儿献爱心,好不容易凑了500元,可儿子输一次血就要600元。

两年后,儿子病逝。留下了10多万元的外债。

“那时儿子没了,钱也没了,活着干啥?心想干脆跟他去了……”王亚君满眼是泪。

正午的阳光照着她的自行车摊。她从早晨7点摆到现在都没有开张。自行车是一位好心的老板赊给她卖的,卖完了再返还货款。一个月挣个三、四百元算是万幸。老伴身体不好,靠200元退休金过活。

有人来看车了。王亚君圾拉着拖鞋,迎上前去。那双拖鞋花了3块5毛钱,“可以管一夏天呢。”她伸出脚,这是她夏天唯一的一双鞋。好几年她没买过新衣服,身上肥大的衣服是条件稍好的邻居给的。现在她最大的愿望是给小儿子娶上媳妇。

邻摊的老姐们给她送来一块西瓜,看颜色还没熟透。她很稀罕似地拿在手里,先是小心地咬了几小口,接着就大口大口同时又很仔细地将瓜瓤扫荡干净。她太渴了,下午2点半,还没吃午饭。“这瓜真甜呢。”她咂着嘴。

“香瓜、西瓜2毛钱1斤,说便宜真便宜,舍得买吗?谁不爱吃、爱穿呢,有那条件吗?要是有钱,谁还愿意穿别人的?人一穷,哎——”她的叹息和唠叨在午后的日光里游丝一样飘浮,空气里莫名地浸染了一袭落寞和悲凉。

“想得开是天堂,想不开是地狱。”王亚君从沈阳经济电台《清风夜话》节目里听到了这句话,靠它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她说今后也要多想想这句话,活下去就是胜利。这让我想到在沈阳,至少在目前,贫穷的下岗职工还在忍耐。这个在变革潮流中的利益受损集团,象石头一样,沉默而坚韧地活着。

46岁的卢凌敏看上去身量只有十二、三岁孩子那么高,5岁时得胸椎软骨病时落下的。他以前是沈阳铝材厂的机械维修工,97年病退下岗后,单位特殊照顾他每月237元的生活费。媳妇患有严重的肺气肿,常年吃药,无工作。两个孩子正在念书,按政策可以减免学杂费,但平时学校要求交纳的其他费用,他一样也不能拉。“穷是穷了点,但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念书。”卢凌敏态度很坚决。

从1998年4月开始,卢家享受特困待遇,每月可拿到131元保证金。他坦言,98年以前一个月工资半个月就花没了,吃了上顿愁下顿。现在有了保证金,每月的生活好歹有保障。每天他在菜场摆电池卖,从早晨6点候到晚上12点,一个月下来也能挣个三、四百元。平时肉类很少吃,每月生活费支出两、三百元。

“老不吃肉也不行哪,孩子要补营养。去年家里养了10只小鸡,上次被人打死了一只。就给孩子熬了汤,看他们吃得那个香……”他脸上闪出慈爱、怜惜和愧疚的复杂表情。

清贫的日子并不可怕,但媳妇的医药费几欲将这个刚强的汉子压垮。“她那个病,一直没断根,上次住院就花了800元。现在又查出肚子里有瘤,成天吃药,打一次点滴就花200元,没法子,向亲戚朋友借了1000元,动手术?想都不敢想,最少也得5000元。我是真愁!逼急了,我对媳妇说,不行的话,我去死!”

我站在卢家那间不足15平米的小屋里。晦暗、拥挤是那个栖息四个人的空间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孩子大了,屋子更显仄逼,用木板支起的阁楼成了他们夫妻俩的卧床。一台坏的、没钱修理的黑白电视机是屋里唯一能够见证时代的现代家用电器。

残破的天花板上吊着一支日光灯和一盏15瓦灯泡。通常日光灯不开,只开小灯,为了省电。昏黄的灯光下,几本小学生用书散乱地卧在炕沿上。孩子是这个家庭可以仰望未来星空的唯一亮光。

贫、病,是我在铁西采访时听到的高频语汇。下岗后只能自费看病,自己交纳医疗保险。但调查中发现,几乎95%的下岗职工家庭没法按时交纳医疗保险。当我向许多人提到这个词时,引来的是一阵苦笑:“日子能维持就不错了,哪有钱交?将来能咋办?!死了拉倒。”高昂的医疗费和窘迫的经济条件使人们谈病色变。在无大病情况下,这些家庭的年药费支出在100元左右,最多不超过200元,生病后在药店买点最便宜的药,不会去医院,因为怕挨“宰”。孩子有病才去买药或去医院,大人往往能抗就抗。一些家庭有重病人,住一次院就会花掉几千元的全部积蓄,年平均300元的医药费就足以将一个下岗工人家庭击垮。

社会学家曾用国际上通行的“生活形态法”来考察中国城市贫困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结果表明,现阶段城市贫困家庭基本上是在为糊口果腹而奔忙,当然还不至于忍饥挨饿,但也不能吃得很饱,至于吃得好、讲营养就更谈不上了。其他方面的开销则是非常之紧张,一角一分地抠,只要能不花钱就不花钱。铁西作为下岗失业问题的重灾之重,大部分家庭的生活费用在500元左右,有的只能保持在200到300元。接受调查的80%以上家庭反映,平时很少吃肉,每月能吃两次肉就不错了,蔬菜买最便宜的大白菜、萝卜、土豆等。女人们对于从前上班时周末逛街买新衣的记忆感到陌生而渺远,因为多年不添新衣已经习以为常,很多衣服来自亲朋好友的接济。

75%以上的贫困户都因为怕送礼与亲友很少来往,过年过节也不走动;全家人也极少花钱去娱乐场所。“干活干活,干着才能活着”,抬头找活埋头干活成了人们生活的最大要义,打零工是很多人的再就业方式,没有节假日、休息日,身心的劳累和生活空间的窘迫使这个群体对于未来产生难以把握的无力感。“我们这种人,就像是社会要淘汰的人,活着没盼头,把孩子养大了事。”一位下岗后好不容易找到清洁活儿的40多岁女工这样对我说。她从早晨5点干到晚上5点的报酬是每月200元,家里有一位患脑血管堵塞的丈夫,和一个上初中的儿子。灯光下,她憔悴的脸上挂着几分宿命的苦笑。

社保,脆弱的支撑

都说铁西有“三多”:下岗的多,残疾人多,老年人多。目前,全市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人员约有14万人,还有大批“待岗”或“放长假”的职工,他们来自大量停产、半停产企业,其境遇与下岗工人并无二致。据估计,这批人是进了中心的下岗职工的数倍以上。

李玉良开出租车前是沈阳轧钢总厂连续多年的先进工作者、劳模,经历过下乡、下放的他在不惑之年又遭遇下岗。5年前的春节,单位放假,这一放就是五年。从此没有任何说法。“劳保什么的,啥也没有,你说冤不冤?”李师傅给别人开出租,每月挣个千把块。但心里总是不踏实。危机感如影随形地纠缠着他。

沈阳市再就业服务中心对下岗职工的托管期限为2年,基本生活费发放第一年为192元,第二年为156元,2年期满即解除劳动关系。对于两年后失去国家职工身份,和随之而来的社会保障的缺乏,许多下岗职工普遍怀有恐惧心理,甚至拒领下岗证。但即使是进入了再就业中心,基本生活费也难以做到按时足额发放。调查中发现,经费缺口太大成为沈阳在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再就业工作中的最大难点。按政策规定的“三三制”经费筹措原则,企业是最薄弱环节,下岗职工集中的企业大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资金早就捉襟见肘。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是维持城市贫困家庭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1998年4月,沈阳市居民的低保标准为月人均150元,现在已提高到205元。今年沈阳加快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保障人数由去年底的39万人提高到156万人。但就我走访的工人村来说,现有居民2万多人,其中能拿到特困证的不足百人。实际覆盖范围有限是低保存在的最大问题。另外,传统救济思想仍很强大,造成事实上有不少失业和下岗人员,以及大批的“待岗”、“放长假”的企业职工的基本生活权利受到了不应有的漠视,因为这些并没有收入或收入很少的群体在政策实施中被“视同为”已经领取了最低工资或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

尽管官方公布该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8%,但几天来深入铁西的采访让人对其状况无法乐观。至今,沈阳人对两年前发生的大规模堵马路事件还记忆犹新。这些花白头发的老人,在“保命钱”屡屡拖欠和没有着落的情况下,终于走上了街头,打出了标语“青春献给党,老了没人养;本想靠儿女,儿女全下岗;上访没有用,只好堵马路。”引来了无数围观者。尽管近年来市政府采取养老金借款办法使得拖欠退休金的状况有所改善,但从长远来看,还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据介绍,沈阳养老保险费的收缴一直很不理想,主要是保源问题。突出矛盾是离退休人员越来越多,在职职工不断减少,企业效益未见起色,如此陷入恶性循环。经有关部门测算,仅1999年该市在养老保险资金的缺口就达137亿元!

在铁西,我不止一次地听说过类似的故事:一老太太偷吃咸鸭蛋,被年轻的店主追打。她跪下来哭诉:我是没法子呀,儿子下岗,老头子好几月没拿到退休金了……今天,坐在劳动公园里,面对马恒章、王凤恩这些整整鼓舞了一代产业工人成长的五十年代劳模塑像,工人村的老人们追忆着曾经火红的青春,强烈的失落感油然而生。我想起在他们中流传的一首民谣:“三十撒欢,四十接班,五十打蔫,六十收摊,七十冒烟”,无法不感到忧虑和沉重。

在沈阳采访期间,正是辽宁省启动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展开之际,这是中国构建新型的世界最大社会保障网的开端,有着非同寻常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因为辽宁的今天,就是中国其他省市的明天。试点中最核心的两项内容,也是这次试点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是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

对于沈阳70万下岗工人和60万离退休职工来说,这或许是个不同寻常的福音?

失业,沈阳的伤口

我没有想到会在鲁迅儿童公园门口碰到李素萍。那儿是外来民工劳务市场,从远处一望黑压压的约有百八十人。据说每天都是如此。这些在炎夏的烈日下蹲着坐着、光着膀子走来走去的外来民工,张着觅食的眼睛,期待着明天的饭碗。他们大都来自周边和辽东农村,当耕耘土地的收获不过是永远坚硬的债务时,他们来到了城里。这是个黑市。当局曾很下力气地清理、取缔过几次,结果事过不久就会卷土重来。它就好比这个城市无法消弥的苍疤,在光彩繁华之后隐隐作痛。

李素萍就站在这一群人中间,坦然自若。她来这里候了两天,没有满意的结果。她微胖的体态和站立的姿势很容易让人以为她是来招工的。一些胸前挂着“厨师”、“泥瓦工”纸牌的人在她周围晃来晃去,知道底细后就失望而去。

她已经有两年没活儿干了,在家干呆着。下岗前她和丈夫都是沈阳轧辊厂职工,她做党务工作,丈夫在车队,年年先进工作者。四年前双双下岗,丈夫在外打零工,儿子在读大专。她说这个市场的好处就是供求见面,谈好了就成,不行就撒手。下岗后她也做过酒店管理,后来身体不好辞了。现在出来年纪又大了,45岁,谁还要呢?

她住的还是单位的福利房,最近有新政策要求住房货币化。她家的居住面积只要12平米,但要交6000元。节衣缩食的她犯了愁,于是就到了这儿。你看你看,这身衣服还是好多年前的。她拎起衣角给我看,脸上有些局促和拭不去的落寞。

“大姐,你招人不?”“只要给钱,啥都干。”那些人围住我,象看到了希望的火种。我凝视着这些渴望的眼睛暗想,李素萍们真的开始将自己置于就业市场的大舞台,抹去从前不肯轻易卸下的面子。在贫困面前,她们无法后退,别无选择。

一份当地政府报告显示,到2000年底,全市累计下岗职工达到65万人,其中国有企业3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245%。截止到同年末,全市失业下岗人员中已有45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安置就业率为70%。但在这些乐观的数字背后,我看到的是失业给家庭带来的致命打击和寻找安全饭碗的艰难。在接受采访的下岗失业人员中,重新找到较稳定工作的很少,最多的是打零工,10-20%能找到半年时间左右、且能开工资的工作,20-30%的做小生意。人们对在在私企找工作心存疑虑,因为一是要扣押金,二是经常不给工资。对于下岗后当老板迅速脱贫致富的幸运者,许多人报之一笑,认为那是只有亲戚在政府任职的人能办得到。

40岁的王小兰下岗后靠卖汽水度日,5毛钱1瓶。低物价低消费已经成了铁西特有的经济生活现象。她愁家里每天开支、孩子的学费,更愁的是丈夫找不到工作。“去年单位给了1万多块钱一次性买断后,他就在家歇着。40岁男人,体力还挺好,干啥呢?这不,成天就这么游荡,再下去人就要废了。”

走在工人村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三五成群闲着唠嗑的人们,街边、公园里麻将、扑克擂台摆了一桌又一桌,除了一部分老年人,相当多的是些三、四十岁的中年人。这些无所事事的游荡者似乎淡忘了生计的艰难,在麻将和叹息中打发惨淡的光阴。“找不到事做,能咋办?”他们空荡荡的眼神里竟有种安守贫困的屈服。

在庞大的下岗失业队伍中,35岁到45岁成为其中的主力,其中75%的人文化程度仅在初中及初中以下、劳动技能单一,因而成为再就业中的难点。尽管近年来沈阳市在加强就业技能培训上很下了些力气,从1998年起市政府每年出资2000万元,用于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工作,但不可忽视的是,得过且过的惰性和传统的择业观念尚占领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头脑。与此同时,蜂拥而至的外来务工者客观上造成了就业市场的白热化竞争。或许对于突遭强气流袭击的都市新贫一族而言,自救,不再仅仅代表着官方的一种政策性呼声,而更是一种触及观念内核和国民性的精神力量。

这个群体就这样自觉不自觉地行走在被挤压的生存空间中,沦为越来越边缘化的城市新贫民。

在沈阳采访的日子里,听到最多的是人们对于失业的忧虑和对腐败的诅咒。两极分化所造成的社会失范表明,这座城市正处于现代化蜕变的非常时期。有人说,以一个现代化主义者的眼光看,沈阳的蜕变是成功的,它成功地实现了从一个老工业基地到商贸中心城市的转型。颇具规模的批发市场已经成为沈阳经济发展的亮点,从这些垄断全国乃至全世界商品在东北的销售的批发市场里,也派生出一批沈阳最为典型的新富阶层。他们乘坐奔驰、宝马,在繁华的太原街、中街一掷千金。与此同时,尽管随着慕绥新时代的结束,沈阳已告别了不堪回首的劣政,但权力腐败的阴影仍笼罩着人们心绪难平的梦境。当他们看到看到在电视上风度翩翩的副市长昨天拉着下岗职工的手问寒问暖,今天飞到澳门一掷万金,民众强烈的被剥夺感油然而生。因为,就在这个城市的西南角,从前光荣的铁西正承受着蜕变的另一种阵痛,失业的伤口正在这座城市五分之一人的睡梦中发出悠长的叹息。

灰色女性的别样生存

我在沈阳的暮色中逡巡。

在太原街行色匆匆的人流中,奔走着一些形迹可疑的女人身影,她们过于大胆、开放的装扮和修饰过的蛊惑眼神成为这个城市夜晚最暧昧的表情。在繁华的商业街背后,有许多灯光稀冷的小巷,通向众多灯红酒绿的所在。她们是那儿的常客,被称为“**”。

“这哪里是**?!分明是大嫂嘛!”在东北饭店的舞厅门口,一位跃跃欲试的中年看客失望地嗤笑道。

她们确乎不再年轻,厚厚的脂粉也无法掩盖困顿生活带来的局促和怨怼。她们穿行在人们轻薄、嘲弄和同情的目光中,表情冷漠,内心挣扎。

候在舞厅门外的的士司机告诉我,这些“**”大都是本城的下岗女工。几年前这座城市夜生活的主角还是来自农村的妙龄少女,转眼间这些被汹涌的失业大潮抛到贫困边缘的女人们,开始走进晦暗的夜色,走进从前她们所不齿的生活里。

晚7点半。舞厅里的乐声开始响起,灯光也扑朔迷离起来。男人女人们仍在鱼贯而入,票价5元,许多女人出示的是月票。男人们嘻嘻哈哈,露出沉迷于声色的惯常嘴脸;女人们脸上挂着屈辱的风尘气,逢场作戏地穿梭在久久低回的音乐与光影中。

10块钱3支曲子,全沈阳都知道她们的价格。陪舞成了她们在匮乏的就业机会之外唯一的选择。然而,一位好心的的士司机劝说我不要单独走进这样的舞厅,“里边简直不能看!”他带着鄙夷同时又是沉重的叹息说,“没法子,现在工作太难找,她们总得活下去,何况还有孩子、丈夫!干这行不需什么本钱,钱还来得快!”

我怀着复杂的心绪注视着这些沉默、来去匆匆的女人们。她们戒备、逃避的眼神让我看到了在被贫困剥去贞节的同时她们迟迟不肯放弃的尊严。许多年前,她们曾是浩浩荡荡的产业大军中之一员,被传统的贤妻良母生活锻造成最具道德纯洁感的群体,在家里克勤克俭地过着寻常的平民日子。是社会、经济转型的旋涡将她们抛离从前的生活轨道,融入城市浑浑噩噩的生活。

沈阳市《当代工人》杂志曾刊登一名下岗工人的来信,这封信写道:”我和丈夫以前都是工人,现在他给一家商店打杂,每月挣300元钱,大女儿离婚后带着孩子回到我这儿,自己开了个小买卖也不景气,三女儿还在读幼师。这一大家子人,每月几百块钱,哪够吃的?多亏了二女儿,她漂亮,身边总围着男人,她不在家住,但总回来,带些钱,还有彩电、空调什么的,我这个当妈的,知道这些东西是哪来的,但我没法不收下,也没法让女儿不那么做。穷怕了,那点儿道德和自尊,能顶日子过、能顶钱花吗?”

伴随失业而来的家庭破裂在沈阳日趋增多,以至于有个顺口溜在民间流传甚广:“企业不开支,工人都放假,男的踏板爷,女的当破鞋”。据说一个男人只要保证有800元/月的收入,就有女人为他当情妇。当失去饭碗的男人们在酒精和麻将中寻求麻醉时,身体成为无助的女人们最后的生存资源。陪舞所得其实也只够维持孩子每天的早餐,在日趋严峻的生存夹缝里,许多人收拾起良家女子的脸面,把被岁月风蚀过的身体交给陌生的男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底层女人”。她们每次30到50元,一些35到45岁之间的女性以此为职业,都有孩子,有的丈夫甚至也知情。

这个生活在半明半暗状态中的灰色群体到底有多大?当地官方对此保持缄默。我想起在南方,“东北**”一度成为城市里屡屡“扫黄”的主要对象。在大大小小的酒席餐桌上,关于下岗女工的种种黄段子,成为男人们酒足饭饱后的精神娱乐和必备的消费项目;而我所了解的是,这些惯常被指斥为“懒惰、梦想不劳而获的女人们”身后往往有一个分崩离析的家,在风雨飘摇的世界里支撑起后代的成长,成为她们行将崩溃的精神世界里唯一温暖的慰藉。

我怜惜她们,这些被凌辱和被损害的女人们!http://wwwxicinet/d7986613htm

望采纳O(∩_∩)O哈哈~

曾经,有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男孩是一个有点文字功底的“文艺青年,”女孩是幼儿园的一名老师,他们两个是初中同学。

男孩喜欢每天在业余时间写写文章,但男孩发现现在很多人都在拍摄真人出镜的视频,为了能够更好的跟上时代的发展,男孩决定突破一下自己,开始拍摄真人出镜的视频。

当男孩在某平台发表了第一个真人出镜的视频时,刚好在同一天刷到了女孩发表的第一个真人出镜的短视频。

是的,他们两个在同一天发表了自己的第一个真人出镜的短视频。男孩有些惊讶“怎么会这么巧?多年不见的同学,竟然在这里遇到了!”

于是,男孩把看到的视频截屏发给了女孩。

男孩儿问:“这是你吗?”

女孩儿回复:“是的!”

虽然他们两个都在彼此的通讯录里,但是他们也有好久没有联系过了。相信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一位好友——“我们都有彼此的****,但我们真的很少联系。”

男孩是一名单身人士,回想起他们在学校时的相处时光,也是很和谐友好的两位朋友。这次短视频唤起的回忆,让男孩有了跟女孩进一步发展的想法。

聊天的过程中,男孩问女孩:“你现在是单身吗?别误会,我是单身,主要是担心跟你走得太近了,影响你。”

女孩回答:“没事儿,你还是跟以前一样好。”

男孩说:“你也是呀!我印象中的你可好,可温柔了。”

男孩天真的以为女孩现在还是单身,但心里还存有一丝的疑虑。所以,在聊天的过程中,男孩一直保持着应有的尺度。

更为凑巧的是,相隔百里的两个人竟然同时吃完了饭。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小小的缘分吧!

在之后的聊天过程中,男孩经常分享一些自己的日常给女孩,女孩也会不厌其烦地回复男孩。

直到有一天,男孩发给女孩消息时,女孩回复说:“今天太忙了!”

一番畅聊之下,男孩得知女孩跟她的对象订婚了,这时男孩才幡然醒悟。

女孩又回了一句:“婚期还没定呢!”

男孩说:“既然订婚了,婚期那不是迟早的事吗?”

女孩回复了一个字:“唉!”

男孩问:“咋还叹上气了!”

女孩说:“没事,只是有点累”

男孩安慰女孩说:“终身大事,也就累这么一次”

接着男孩给女孩发了个信息:“其实,我是想要追求你来着,但既然知道了你现在的情感状态,我之后就能更好的把握跟你相处的尺度。”

在这次的聊天过程中,女孩儿回复男孩比之前回复得更及时。但收到男孩儿发送的这个信息后,女孩儿沉默了!

•感情中,很多的不得已,我们不得不学会接受。

仔细观察他们整个的聊天过程,我们会发现,女孩认可男孩的善良,男孩欣赏女孩的温柔善良。

是啊!这不正是夫妻关系的核心吗?彼此欣赏而又相互理解。

但又不全然,我们谁都不会确定这种相互欣赏在走进婚姻之后会不会变质。

而我们能看到的事实是——女孩已经订婚了。虽然言语间可以看得出女孩对男孩还有那么一丝的向往,但也不得不接受这个已经订婚的事实。

或许有人会说:订婚算啥,又没有结婚,还有机会。

但是我们也要想到:“倘若女孩真的跟男孩在一起了,他们婚后的生活就一定会幸福吗?”

这一点我们谁都不敢确定。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即使最后女孩放弃了当下结婚的念头,选择跟男孩在一起,她也不会说立刻就跟男孩儿结婚。

他们还会试着再相处一段时间,如果相处过后他们感觉不合适,那么女孩就会走进一种前没有结婚,后结局不太完美的状态。

您可能会说:“那女孩结婚后就一定会幸福吗?”

是啊!我们谁不敢确定的说女孩结婚后会幸福,我们也不敢确定的说女孩跟男孩在一起后就一定会幸福。

感情是一件充满变数的事。我们都不敢确定谁的感情能够百分百的幸福,也不能确定的说谁的感情就一定会无疾而终。

我们唯一要学会的就是接受,接受当下,接受事实,接受自己的选择,并用心经营好自己的选择。

感情中,我们真的会遇到很多的不得已,而学会接受未尝不是我们更好的一个选择。

•感情中,永远不要欲盖弥彰,坦诚相待会更好。

试想,如果女孩刚开始就跟男孩表明说自己已经有对象了,男孩也不会陷入对女孩的一种半痴迷状态。

他们的界限会更清晰,他们可能会成为更好的朋友。

当然,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要明白一点的是“一个欣然接受你的好,却不言明自己情感状态的人,肯定是有问题的,我们要谨慎与之相处。”

感情中,良好的状态是彼此坦诚相待,有时候难以做到的也是彼此坦诚相待。

因为我们不想错过任何一个好人,所以我们才会欲盖弥彰。这不是不舍得,而是在耽误彼此的时间。

所以,为了我们感情良好的发展,请尽力做到“彼此坦诚相待。”

昌言昌语:

感情的世界里,是充满很多的变数的。有时候,我们很难判断别人的情感状态,但我们能够看清自己的情感状态。

所以,在我们没有走进婚姻之前,请守护好我们那颗赤子之心,把它留给值得的人,不要让图谋不轨者伤害了它。

-END-

博文 | 通识 | 知古 | 鉴今 | 有品有趣

01

班羚飞渡

我曾见过一场异常悲壮的死亡,正是那次死亡深深的震撼了我,我从此不愿再伤害哪怕再微小的生命……

那是在一次围猎班羚的过程中。班羚又名青羊,形似家养山羊,善於跳跃,每头成年班羚重约30多公斤,性情温驯,是猎人最喜欢的动物。

那次,我们狩猎队严密堵截,把一群60多只羚羊逼到布朗山的断命岩上,想把它们逼下岩去摔死,以免浪费子弹。

约莫相持了30分钟後, 一头大公班羚突然吼叫一声,整个班羚群迅速分成两群;老年班羚为一群,年轻的为一群。 我看得清楚,但弄不明白它们为什么要按年龄分出两群?

这时,从老班羚群里走出一只公班羚来。这只班羚颈上的毛长及胸部,脸上褶皱纵横,两支羊角已残缺不全,一看就知道它已非常苍老。它走出队列,朝那群年轻的班羚「咩」了一声,一只半大的班羚应声而出。

一老一少两只班羚走到断命岩边,又後退了几步。突然,半大的班羚朝前飞奔起来,差不多同时,老公班羚也扬蹄快速助跑。半大的班羚跑到悬崖边缘,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

老公班羚紧跟在后,头一勾,也从悬崖上跳跃出去。这一老一少,跳跃的时间稍分先后,跳跃的幅度也略有差异,老公班羚角度稍偏低些,是一前一后,一高一低。

我吃惊地想,难道自杀也要结成对子,一对一对去死吗?这两只班羚,除非插上翅膀,是绝对不可能跳到对面那座山岩上去的。

果然, 半大班羚只跳到四五米左右的距离,身体就开始下坠,空中划出了一道可怕的弧线。 我想,顶多再有几秒钟,它就不可避免地要坠进深渊。

突然,奇迹出现了, 老公班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术,在半大班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班羚的蹄下。

老公班羚的时机把握得很准,当它的身体出现在半大班羚蹄下时,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

就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对接一样, 半大班羚的四只蹄子在老公班羚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如同借助一块跳板一样,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地又一次升高。

而老公班羚就像燃料已输送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它甚至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班羚的猛力踢蹬下,像只被突然折断了翅膀的鸟笔直坠落下去。

可是,那半大班羚的第二次跳跃力度虽然远不如第一次,高度也只有从地面跳跃的一半,但足够跨越剩下的最后两米距离了。瞬间,只见半大班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一声,转到磐石後面不见了。

试跳成功! 紧接着,一对一对班羚凌空跃起,山涧上空划出一道道令人眼花撩乱的弧线,一只只老年班羚全摔得粉身碎骨。

我没有想到,在面临家族灭绝的关健时刻,班羚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一半的办法来赢得家族的生存机会。

我更没想到,老班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心甘情愿地用生命为下一代开通一条生存的道路。

我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戮。

02

老牛索水

昨天晚上,当我从湖南卫视看到这感天动地的一幕时,我忍不住恸哭流涕。

青海省有一个沙漠地区特别缺水。据介绍,每人每天只有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3斤定额的水量。3斤水,不光饮用、淘米、洗菜……最后还要喂牲口。牲口缺水不行,渴啊!

终于有一天,一头一向被人们认为憨厚、忠诚的老牛渴极了,挣脱缰绳,强行闯入沙漠中一条运水车必经的公路。 老牛以惊世骇俗的识别力,等了半天,等来了运水的军车。

老牛迅速顶上去,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这样的情形,但那些动物不像老牛这样倔强。 部队有规定,运水车在中途不能出现“跑冒滴漏”,更不能随便给水。

这些规定,看似无情,实则不得已,这每一滴水都是一个人的“口粮”啊。

沙漠中,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持续了好半天,最后甚至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有些性急的司机用汽油点火试图驱走老牛。

可老牛没有动,泰山一样,不放松。直到牛的主人寻来。 牛主人愧疚极了,扬起长鞭狠狠打在瘦弱的老牛身上,老牛被打得浑身青筋直冒,可还是没有动, 最后顺着鞭痕沥出的血迹染红了鞭子,染红了牛身,染红了黄沙,染红了夕阳。

老牛的凄惨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那么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被堵车的司机也哭了。

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队规吧,我愿接受处分。”他拿出自己随身的水盆,从水车上放了3斤左右的水,放在老牛面前。

老牛没有喝面前以死抗争得到的水,面对夕阳,仰天长啸,似乎在呼唤。 晚霞中,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 受伤的老牛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爱子的眼睛,孩子也舔了舔母亲的眼睛,沉寂中的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

天边燃起最后一丝余辉,母子俩没等主人吆喝,在人们的一片静寂无语中,踏上了回家的路。

二十世纪的一个晚上,当我从电视里看到这让人揪心的一幕时,我想起了劳作的苦难的母亲,我和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一样,流下了滚滚热泪。

03

海獭喂奶

这是一则真实的故事,这是一位出家僧人的亲自口述。

他讲到:他在未出家前是个猎人,专门捕捉海獭。有一次,他一出门就抓到一只大海獭。 等剖下珍贵的毛皮后,就把尚未断气的海獭藏在草丛里

傍晚时,猎人回到原来的地方,却遍寻不着这只海獭。再仔细察看,才发现草地上依稀沾著血迹,一直延伸到附近小洞穴。

猎人探头往洞里瞧,不禁大吃一惊:原来这只海獭忍着脱皮之痛,挣扎回到自己的窝。为什么这么做呢?

等猎人拖出这只早已气绝的海獭时,才发觉有两只尚未睁眼的小海獭,正紧紧吸吮着死去母亲干瘪的乳头。

当这位猎人看到这一幕时,身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他从来没有想到动物会有这种与人类完全一样的母子人伦之情,临死还想着给自己的孩子喂奶,怕自己的孩子饿了,想到这里,这位猎人不由得悲从中来,痛不欲生,惭愧、自责、悔恨、让他感到无地自容。

于是,他放下了屠刀,不再当猎户,出家修行去了。许多年以后,每当这位已经出家的僧人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眼中依然会泛起泪光。

End

精选好物

喜欢的朋友一定要 赞 哦 !

宇文氏取代西魏并于公元557年建立北周政权,与北齐为争夺黄河流域的统治权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在这样战乱的国情下千金公主出生了,她是北周武帝的侄女,赵王宇文招的女儿。幼时的千金公主生活是富贵安逸的,宇文招喜欢写诗作文,公主自小聪明机敏,受父亲的影响,也博览群书,写得一手好诗和好字,是当时名副其实的才女

北周武帝在南北朝众多的君主中算是较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他即位不久,就集中精力攘外安内,打算平定江南,一统华夏

经过一系列战争,北周终于在公元577年灭掉北齐,统一了北方。公元578年,武帝出兵攻打突厥,但是因为劳累过度,不幸病死。武帝的死,使北周由盛转衰,千金公主的命运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而且直接导致了她悲惨的一生

公元579年,突厥他钵可汗派使节向北周求婚,宣帝是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他根本不懂带兵打仗,当然求之不得,于是很快就选中堂妹千金公主,让她下嫁突厥。千金公主没有想到她一个弱女子,居然要承受这么大的苦难,真是祸从天降,她十万分的不情愿,但是君命难违,她只得含泪接受

但是,谁也没想到,不久后,一个好消息传来:他钵可汗病死了。这样千金公主下嫁的事也就暂时被搁置起来,然而没等公主一家高兴多长时间。公元580年,新即位的沙钵略可汗派使节前来迎亲,这一次千金公主只能离开自己的父母和家乡,泪流满面地踏上了北去的茫茫之路,由此她的悲剧也开始正式上演

幸运的是,沙钵略可汗很宠爱这位娇弱美丽的小妻子,于是在丈夫的帮助下,公主的心情平静下来,并慢慢适应了新环境。与可汗的生活也算幸福美满。但是,就在千金公主下嫁的第二年,宣帝病死,辅政大臣、国丈杨坚以禅让的形式废掉并毒死了年仅七岁的北周静帝,于公元581年建立隋朝,史称隋文帝。北周的宗室诸王被斩杀殆尽,千金公主的父亲赵王宇文招起兵反对杨坚,被诛灭九族。而这对于远在他乡的千金公主将是一个怎样的打击谁也不得而知

这一天也如期而至,噩耗传到千金公主的耳朵里,她为此悲痛欲绝,并发誓要为父母报仇。而此时的杨坚因忙于内战,忽略了与突厥的往来,双方关系也开始日益紧张,沙钵略可汗还为此愤恨地对隋朝使节说:我本是北周家的亲戚,如今杨坚灭了北周,自己当上皇帝,如果我袖手旁观,不是太无能了么?让我以后有何脸面再见我的王后?于是,在公元582年,突厥正式向隋朝宣战,四十万大军势如破竹,先后攻下延安、天水等六个城市,长安也由此被震动。杨坚积极迎战,他还采取长孙晟的建议,以离间计挑动突厥各部落。隋朝的离间计取得了圆满成功,沙钵略可汗的叔侄纷纷反叛,沙钵略腹背受敌,陷入重重困境之中,无法解脱

作为沙钵略可汗王后的千金公主此时还不到二十岁,然而自身的悲惨经历早已经使她认识到命运的残酷与无奈,她也就过早地成熟了。她明白杨坚最希望看到突厥内部自相残杀,万般无奈下,千金公主决定暂时将自己的国恨家仇放在一边,先把帮助丈夫走出绝境作为当务之急

于是,她以公主的身份,给杨坚写去亲笔信,表示自己虽是北周公主,却十分钦佩杨坚的圣明,请求做大隋皇帝的女儿。杨坚此时也没有足够精力打败突厥,于是顺水推舟,赐公主杨姓,收为养女,改封千金公主为大义公主,希望她深明大义,为隋和突厥安定作出贡献。由此,沙钵略可汗也从困境中解脱了出来,两国开始来往不断,取得暂时的安宁与稳定

暂时的含义也就是无法长久,只能艰难地维持一段时间,虽然杨坚表面上对千金公主恩宠有加,但是他心中对她却无法信任。尽管千金公主忍辱负重,为两国的友好交往也确实做了一些事,但对杨坚灭其宗族的仇恨始终无法忘记,双方都只是利用对方,各藏心机,只要有机会必将对方一口咬死。这一点,他们双方其实也是心知肚明的

不幸再次降临到了这个年轻的公主头上,公元587年,沙钵略病死,他的儿子即位。大义公主按照突厥的风俗,又嫁给沙钵略的儿子都蓝可汗。公元589年,杨坚灭掉南朝陈国,为表示恩宠,将后主陈叔宝的一面华贵屏风赐给大义公主。公主久居塞外,许久没有见过如此华丽的东西了,睹物思人,国恨家仇一起涌上大义公主的心头,激愤之余,她没有忍下自己的悲愤,挥笔在屏风上题诗一首:盛衰等朝露,世道若浮萍

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

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

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

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虏廷

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

唯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由于千金公主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所以她不仅吟得一手好诗,而且还写得一手好字,所以这首诗笔力不俗,也就流传了下来。诗中有一句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虏廷,不知道公主诗中的虏廷指的是突厥还是隋朝,或者两个都指,但杨坚却认为指的是隋朝。大义公主居然敢把隋朝形容得如此不堪,她的国恨家仇是如此强烈。杨坚为此义愤填膺,他怀疑千金公主随时都有可能挑动都蓝可汗与隋朝宣战,于是他决定除掉这个隐患,以得安心

公元593年,有个流浪到突厥的汉人杨钦张扬地说自己是千金公主的姑母西河公主派来的心腹,西河公主与丈夫打算与突厥联合发兵,灭隋复国。报仇心切的千金公主信以为真,并说服都蓝可汗同意发兵。其实杨钦很可能是隋朝派出的间谍,因为杨坚不久便得知此事,并派长孙晟前往突厥捉拿杨钦,虽然都蓝可汗拒不承认,千金公主也怒骂隋使,但杨坚还是借机下诏废除了千金公主的公主封号。失去了封号的千金公主犹如断了线的风筝陷入困境,然而她万万没有想到,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

与此同时,统治突厥北方的突利可汗为争取隋朝的支持,偷偷向隋求婚。隋文帝派人告诉来使说:如果你们能够杀死千金公主。隋朝就立即许婚

但是,千金公主毕竟在突厥生活了很多年,即使没了公主的身份,却依然是都蓝可汗的王后。她既然有能力挑动都蓝可汗与隋朝开战,说明她和都蓝可汗关系还是很好的,在突厥军国大事中也是一个非同小可的人物,所以,要让都蓝可汗杀掉她,也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

但是,所谓的事在人为,一个弱女子怎么也无法抗拒命运对她的安排。千金公主在突厥虽然贵为王后又先后有两位丈夫,但都是利益关系,很难说有爱情与幸福,在极度的苦闷与寂寞中,她与一个叫安遂家的小官慢慢有了很深厚的感情。突利可汗买通千金公主手下的人,知道此事后,他非常高兴,因为他终于抓到了千金公主的把柄。于是,他派人四处散布千金公主与安遂家私通的谣言,国人得知后非常地惊讶,因为突厥一向禁止通奸,公主所为已经构成了死罪。之后,都蓝可汗知道了,他为此大为恼怒,也得到安遂家的供词,再加上突利可汗等人的挑唆和鼓噪,他就变得几近疯狂,于是他冲入牙帐,一剑将公主刺死。千金公主这时也只有三十三岁

在历史上,被送去和亲的公主有很多个,但是千金公主是命运最为悲惨者之一。其他的公主,虽然有离开家乡与父母的不幸,但背后至少还有个国家在支撑着,保证了她们在域外的地位,但是千金公主不仅国破而且家亡,一桩桩的遭遇都降临到了她柔弱的肩膀上。虽然她聪明机智,性格坚毅,还颇有谋略,她的个人能力在浩浩荡荡的和亲公主队伍中,也是非常出色的,但是她仍然逃脱不了凄惨的命运。后世人一提起她,就会不断地惋惜和叹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720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