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弗朗索瓦·米勒是谁?他有着怎样的生平?

让·弗朗索瓦·米勒是谁?他有着怎样的生平?,第1张

可能我们大家对米勒这个人不是特别的熟悉,但是我们一定知道他的一部作品,那就是《拾穗者》,小编记得小编小学时候的美术课本上就有着这一幅画,其实米勒它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因为他画都是比较的贴近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劳动者的日常生活,经常都会出现在他的画中。那么简单的对他进行了一下介绍,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具体的说一说,他生平有哪些经历。

首先,米勒他出生于一个农民世家,所以他小时候的生活并不是特别的好,但是他年少的时候就非常的喜欢绘画,然后23岁的时候他到巴黎学习画画,师从画家德拉罗什,虽然在画室里面经常有很多的同学都瞧不起他,嫌弃他是来自农村来自山里,甚至连老师也会看不惯他,但他依旧坚强的忍受着这一切。后来他在巴黎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因为他的妻子去世了,并且他本身。就比较的贫困,所以为了生活,为了赚钱,他就开始给人画素描,去用他的素描去换东西。

然后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他从小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因此他每天早早的就起来,要等很晚才回家他通过不透光的小物子来画画,虽然他没有钱买颜料,也没有钱买其他的绘画工具,但是这些现实的条件并没有让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有一丝丝的减弱,反而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更爱画画。

然后他的许多作品都具有非常高的成就,比如说《播种者》,被收藏在美国的波士顿美术馆;《牧羊少女》,被收藏在巴黎奥赛美术馆;《晚钟》,是一幅布画,被收藏在巴黎卢浮宫。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画家。

作者:Jean-Francois Millet让-弗朗西斯科·米勒

《祈祷》或《晚祷》Angelus, 1859

尺寸:55 x 66 cm 

现存法国巴黎奥塞美术馆

《晚祷》表现了一对农民夫妇在暮色中谛听远处教堂钟声时正在祈祷的情景。米勒本人曾强调,此画的意境主要是表现钟声。因为他画《晚祷》时,曾回想到童年时代在田间劳动时,每当晚钟响起,祖母总要一家人停止工作,为可怜的死者祈祷。宗教就其本质来说是“精神的鸦片”,不过在诚实劳动者身上,信仰就是“追求道德”,就是“向善”,他们真正相信“人不单是靠面包活着”,更是靠首先理想的支持。他们认为统治阶级的贪婪无耻,违背“上帝的本意”。他们看不到宗教在劝导人们安贫乐道的时候,实际上是维护了剥削者的利益。但从劳动者自身的笃言信行和苛求于已方面,反映了他们品格中的优良素质。

《晚祷》正是由于深刻地反映了这样一种复杂的矛盾,因而具有长久的魅力。画面上,夕阳西下,劳动了一天的农民夫妇,听到远方教堂钟响,丢下手中的活计,俯首默默祷告。画家着力描绘出他们的虔诚,我们为他们的纯朴和诚实所感动。可是画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又形象地告诉人们,他们虔诚的结果是什么--简陋的工具,破旧的衣衫,两小袋马铃薯,在无垠的大地的映衬下,他们是那样地孤立无援。《晚祷》的主题不单是对命运的谦恭和柔顺,而更重要的是人们缅怀在那大地上辛勤劳动,流尽汗水以养育众生的农民。米勒在法国绘画中确立了真实地反映农民日常生活和艰苦劳动的新型风俗画,《晚祷》即是这一主题的佳作。

分类: 文化/艺术 >> 书画美术

问题描述:

全一点啊!越多越好,不要太长。

解析:

让-弗朗索瓦·米勒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1814年10月4日-1875年1月20日)法国巴比松派画家。以乡村风俗画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国画坛闻名。习惯被称作米勒,实际按照法语发音应翻作“米叶”。

生平

1814年-出生于法国诺曼底半岛格鲁什村(Gruchy),富裕的耕农家庭之子;童年时曾帮助父亲在田间劳动。

1831年-17岁,创作了《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显示出极高的绘画天赋。

1832年-18岁起,到瑟堡市(en:Cherbourg)向两位当地画家学习绘画。

1837年-23岁,获得瑟堡市议会的奖学金,到巴黎美术学院向浪漫主义派画家德拉克罗瓦学习。米勒也常常去卢浮宫,从米开朗基罗、普桑、林布兰特的画中临摹学习到不少表现技巧。

1939年-离开德拉克罗瓦的画室。

1840年-米勒“肖像画”入选沙龙,正式跻身巴黎画坛

1847年-米勒开始将他的兴趣专注在乡村题材的作品。

1848年-在巴黎的「自由沙龙」展出古典主义风格的《巴比伦被俘的犹太人》和乡村风俗画《筛谷的人》。

1849年-《拾枯草的人》获得1000法郎的奖金,夏天时,由于巴黎动乱,米勒偕同妻儿搬到巴黎近郊,邻近枫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村定居。这是他最贫苦潦倒的时期,一边在画室创作,一边又必须为了生计在田里耕作。

1850年-米勒画出了《播种者》。并以此画获得许多重要人物的赞赏与肯定。如作家雨果、印象派画家梵高等。

1857年-《拾穗者》,可说是米勒最著名的画作。此画描绘三名农妇在一片金**的麦田中捡拾收割过后的麦穗。在画面中充满的感伤与人性尊严的宁静,奠定了米勒在法国自然派画家中的重要地位。

1858年-《晚钟》(米勒死后,法国以80多万法郎购回此画)。

1867年-在巴黎博览会与柯洛一起展出田园自然风格的画作,人们逐渐认可米勒的绘画。

1875年-61岁时咯血病逝于巴比松。

米勒与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写过一篇短篇小说,据说是以米勒当做书中主角的灵感来源,讽刺画家死后画作才被炒作至高价的艺术界惯例。这本小说的名字是:他是否还在人间?Is He Living or Is He Dead

他的绘画和他的个人生活不是矛盾体,他在创作《拾穗者》的时候,还处在连自己的孩子都喂不饱的困境,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劳动者的表现转而向讨好的卖得好的题材献媚,他接受着并在绘画中融化着他的痛苦。在生活的痛苦和创作过程的痛苦中他找到了严肃的宗教的喜悦心情。他笔下那些劳动着的人是以痛苦为自然的,因为它内含着道德,所以是善;而因为是善,所以才是美的。这是米勒一生的信仰,绝非他居高临下的一时冲动。

米勒赋予劳动一种古典的庄严,那是人类所必需的生活义务的一部分。而他的可贵不在于为后代画家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形式和方法,而在于他完整、诚实地实现了他的人生信仰、艺术理想、绘画实践以及个人生活态度的和谐统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841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