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精致的情感~崇高与优美

人类最精致的情感~崇高与优美,第1张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

这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诗句,也是我们对崇高的理解。

优美是一批较古老的概念,崇高则是近代美学研究的产物;优美的哲学基础是朴素的辩证法,崇高的哲学基础是机械的形而上学:优美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审美主体借助审美客体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积极肯定与实现。崇高偏于审美主客体的冲突对立,是客体对主体的实践和人的本质力量的辨证否定以及主体精神的充分高扬:优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崇高则是内容压倒形式;优美偏于感官的快适和情感的愉悦和谐。崇高是一种矛盾的混合情感,在痛感之中有快感。不自由中蕴含着自由。

一座顶峰积雪、高耸入云的崇山景象,对于一场狂风暴雨的描写或者是弥尔敦对地狱国土的叙述,都激发人们的欢愉,但又充满着畏惧;相反地,一片鲜花怒放的原野景色,一座溪水蜿蜒、布满着牧群的山谷,对伊里修姆的描写或者是荷马对维纳斯的腰束的描绘,也给人一种愉悦的感受,但那却是欢乐的和微笑的。

为了使前者对我们能产生一种应有的强烈力量,我们就必须有一种崇高的感情;而为了正确地享受后者,我们就必须有一种优美的感情。高大的橡树、神圣丛林中孤儿的阴影是崇高的,花坛、低矮的篱笆和修剪得很整齐的树木则是优美的;黑夜是崇高的,白昼则是优美的。

对崇高的事物具有感性的那种心灵方式,在夏日夜晚的寂静之中,当闪烁的星光划破了夜色昏暗的阴影而孤独的皓月注入眼帘时,便会慢慢地被引到对友谊、对鄙夷世俗、对永恒性的种种高级的感受之中。

光辉夺目的白昼促进了我们孜孜不息的渴望和欢乐的感情。崇高使人感动,优美则使人迷恋。一个经受了充分崇高感的人,他那神态是诚恳的,有时候还是刚强可怕的。

反之,对于优美之活泼泼的感受,则通过眼中光辉的快乐,通过笑靥的神情并且往往是通过高声欢乐而表现出来。

崇高也有各种不同的方式。这种感性本身有时候带有某种恐惧,或者也有忧郁,在某些情况仅只伴有宁静的惊奇,而在另一些情况则伴有弥漫着一种崇高计划的优美性。

第一种就称之为令人畏惧的崇高,第二种就称之为高贵的崇高,第三种称之为华丽的崇高。

深沉的孤独是崇高的,但却是出之以一种令人畏惧的方式。因此广阔无垠的荒原,像是鞑靼地区的荒芜可怕的“沙漠”(Schamo),就总会让我们把可怕的鬼怪、精灵和妖魔都放到那里边去。

崇高必定总是伟大的,而优美却也可以是渺小的。崇高必定是纯朴的,而优美则可以是着意打扮和装饰的。伟大的高度和伟大的深度是同样地崇高,只不过后者伴有一咱战栗的感受,而前者则伴有一种惊愕的感受。

因此后一种感受可以是令人畏惧的崇高,而前一种则是高贵的崇高。埃及金字塔的景象,正像哈赛尔奎斯特所报导的那样,要远比人们根据一切描写所能形成的东西都更加感动人,然而它那建筑却是纯朴和高贵的。

罗马的圣彼得教堂则是华丽的,因为在它那伟大而单纯的规划上,优美(例如金工和镶嵌等等)是这样地展开的,从而使崇高感因之最能起作用,于是这种对象就叫做华丽。

所有这些人都有一种感觉,使他们「能以各自的方式去享受满意」,而无需羡慕别人或者甚至于无需对别人的满意形成一个概念。

对于这些,我们目前并不加以任何评论。

然而却还有另一种美好的感情,之所以这样称它,或则是因为人们可以长久地享受它而不会餍足和疲倦;或则是因为,「它预先假定灵魂有一种敏感性」,那同时就把它驱向了道德的冲动;或则是因为它表现了才智与理解力的优异,而与那种全然没有思想的才智与理解力是截然相反的。这种感情就是我所要考察的其中的一个方面。

我们还要把附着在高度悟性洞见之上的那种倾向以及所可能有的那种魅力都排除在外,这种感受是太精致了,而不能列入目前的规划之中,因为我们目前的规则将只涉及普通人的灵魂所可能有的那种心灵感受。

我们目前所要考虑的那种较精致的感情,主要是如下两种:崇高的感情和优美的感情。

这两种情操都是令人愉悦的,但却是以非常不同的方式。

优美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优美的审美形态是一种让人感到轻松愉快、超然物外的情绪状态,优美是人在现实存在中对自身实践的肯定,在人生存在的和谐圆融状态中,体悟到人生和谐优雅的境界。因此,在审美主体的感受中,人的存在得以自我观照,从而呈现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和谐状态。这是优美最基本的意向内涵。其次,是秀雅协调的外在性是特征。在外在形式上,优美表现出清秀、典雅、柔和、协调的特点,具有宁静、平和、淡远的性质。山明水秀,风和日丽,清雅脱俗都是典型意向。“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所描绘的诗情画意就是优美。再次,是和谐化一的内容。在审美意象所蕴含的内容上,优美的各个审美要素处于一种和谐化一的状态,它们相互融合,浑然一体。

王国维以西方美学崇高的理论糅合中国古代美学阴阳柔刚说而提出。 “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若吾人与审美对象无利害关系,又毫无生活之欲存在,则“此时吾心宁静之状态,名之曰优美之情,而谓此物曰优美。若此物大不利于吾我人,而吾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因之意志遁去,而知力得独立之作用,以深观其物,吾人谓此物曰壮美,而谓其感情曰壮美之情”(《红楼梦》评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优美有着多角度的描述。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之美。作为审美基本范畴之一,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在矛盾冲突与对立中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优美的对象通常呈现出雅致、秀丽、委婉、宁静、柔媚等特征。

优美作为审美基本范畴之一,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活动的产物,它是人类在自身的童年时期最早发现和领悟到的审美属性,也是显示世界中最普遍存在,最容易被接受的审美形态。优美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容、共生共存的关系以及人类对于这种和谐关系的肯定性情感。在审美效果上,它给人以轻松愉悦、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它以单纯、平易、和谐统一的方式体现了人类对于自身实践活动的肯定,表现了人类社会历史时间活动与客观必然规律之间的和谐与默契,意味着人类时间活动对客体的把握已经进入了轻松自如的自由王国。中国古典诗词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中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境界,敦煌壁画中衣带飘飘的飞天女神都可称得上是优美这一审美范畴的典型范例。

王维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柔和的光晕,静谧地洒在林间,清泉潺潺,在碎石间流淌。这是一幅优美的画面,明月,松林、清泉、细石、动静有致,协调化一,浑然一体。最后,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美好的生活大都从优美的环境开始。人们常说:大自然能陶冶人的情操,而高尚的情操对人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想拥有美好的生活。首先要拥有高尚的情操。使自己的生活环境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必然为我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和无限的乐趣。明亮的月光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我们感受清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们触摸壮丽;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让我们聆听喧闹;春水。人间最崇高的优美就是天人合一,中国“天人合一”美学终极指向是“和谐”,尤其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王阳明将道、儒、佛三家美学融为一体,以仁爱与良知作为人与天地万物的共同基础,概括出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 “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是由人的社会性需要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行为准则,是否满足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状态。道德感包括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正义感、是非感、同情感、友谊感等等。

理智感:指在智力活动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包括惊奇感、坚信感和怀疑感等等。

美感:指人对美的事物的体验,是人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肯定、愉悦、爱慕的情感状态。

喜、怒,道德感、理智感等。基础情感是指人类本能而自然产生的情感体验,如喜、怒、哀、乐等,这些情感体验一般都与人类的生理和生存需求有关。高级情感主要是指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以及母爱等。基础性情感和高级情感都充满热情,无限忠诚,且高级情感是在基础性情感上的升华。

(1)道德感:小班道德感主要指向个别行为,中班比较明显掌握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感,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而且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大班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

(2)美感逐渐发展,能体验到美,对美的评价标准也日渐提高。

(3)理智感逐渐发展起来,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

主要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属于自尊这一高级情感。自尊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能力、地位和尊严的一种认知和评价,它是人们自我价值感和满足感的重要来源。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的自尊感通常会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成人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037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