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萧红是一个怎样的人 萧红是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萧红的小说创作正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
萧红
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40年去香港。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 ,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运悲凉,1942年1月22日死在香港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
问题二:萧红是怎样的一个人? 萧红叫萧军“三郎”,“郎华”是萧军的另一个笔名。
她因为识文断字,所以移了性情,竟抗婚出走,一手砸碎旧婚姻的枷锁,然后一头撞进新情感的桎梏。她邂逅的如意郎君,我小时候看的报告文学,说正是她抗婚的对象,不知是否以鼎传讹。总之,在出走的路上,她被爱情的蜜汤灌昏了心,在哈尔滨的一家旅馆里同居了很久,以致怀着身孕,被以回家取钱为由的情郎抛弃在旅馆抵债,奄奄一息。
所幸,她是个文学女青年,文学救人的道路看来是行得通的。她写信给当地报馆求助。血气方刚的三郎受命“采访”。在三郎眼里,这个受难的姑娘是极其美丽的,像她的小诗一样清新动人:“那边清溪唱着,这边树叶绿了,姑娘啊!春天到了。”在洪水袭来的黑夜,旅馆倾颓的前一刻,三郎趁乱救出了悄吟。他们决定用一个相同的姓,她用火烧云的颜色做自己的名字,他原本有些武术功底,又有满腔报国的慷慨,以“军”为名。不过,这只是我的揣测。如果故事到此结束,倒可以用“他们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煞尾。
可惜那不是童话故事,也不能到此结束。死里逃生,不过是从一个旅馆逃到另一个旅馆。他们只能暂时栖身在欧罗巴旅馆。因为没有钱,店老板抽走了雪白的被褥床垫,他们躺在光秃秃的棕板上,睡眠还可以将就,可是咕咕作响的肚子不能将就,每天早晨挂在对面房门上的大列巴比情人的密语还诱人。不知道苦捱过了多久,他们终于可以吃饱饭了,不是靠萧军作武术家教来糊口,而是二萧联袂,执笔闯天下。
正是萧军,给了萧红以做人的尊严,生存下去的勇气,开创新生活的希望;而且,萧军身体力行,冒严寒,忍饥饿,外出四处打工授课,养活了产后在家待业的萧红;正是萧军最早看出了萧红潜在的才华(这也是他与萧红结合的前提),并且不断给萧红以鼓励和几近手把手地扶持,才得以使萧红的初作――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发表在《国际协报》上,从而使萧红迈入了文坛的门坎……正是萧军率先提议,并且亲自执笔写信给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将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呈到了鲁迅先生的案头上,使得萧红得以与萧军并驾齐驱蜚声国内外文坛。在这部被鲁迅赞誉为“力透纸背”的作品中,其中一些至关重要震撼人心、充满着强烈反满抗日情调的灵与肉、血与火搏击的活生生的场面,都是在萧军的提示下完成的。
她的命可以说是他拣回来的,他们一起外出的时候,总是一前一后的走着,萧军在前大踏步的走,萧红在后边跟着,很少见到他们并排走。这就是他们之间命定的姿态。他殴打她,也不是故意的虐待,也是因为爱她,当她是自己人,才不见外地动了手。他是个粗疏的男人,拳脚伺候的时候,压根想不起来她并不是顾大嫂和扈三娘。
这是萧红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这段蜜月在两年后不可避免地结束了。萧红和萧军之间发生了冲突,争吵日益激烈,性格暴躁的萧军甚至动手打了萧红。在萧红的身体和心灵深处遍布着难以医治的创伤。后来的人们这样对比萧红和萧军之间的差别:一个多愁善感,另一个坦荡豪爽;一个是长不大的女孩,另一个是血性汉子。萧军说: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萧红说:我爱萧军,今天还爱。他是个优秀的小说家,在思想上是个同志,又一同在患难中挣扎过来的,可是做他的妻子却太痛苦了。
经过一番犹豫和痛苦,萧红把自己的情感和命运从萧军那里收回,转交给了另外一个男人――作家端木蕻良。她赠给端木相思豆和小竹竿,这两件定情物包含了一个受伤女人的心愿。相思豆代表爱,而小竹竿则象征着坚韧与永恒。1938年4月,身怀六甲的萧红跟萧军分手后,与端木同去武汉,5月在武汉大同酒家举行了婚礼端木蕻良与萧红的结合是理智的结合,同时也是很突然的结合。新婚中>>
问题三:作家萧红是个什么样的人? 作家简介:萧红(1911-1942),原名张西(加走字)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运悲凉,1942年1月22日死在香港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宇慧)简历与书目:萧红(1911.6.2―1942.1.22),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l940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31岁。 著作书目: 《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 1933(自费出版) 《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 《淌薪帧散文集)1936,文生 《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 《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 《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 《萧红散文》 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 《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 《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 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 《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 《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 《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 《萧红选集》 1981,人文 《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黑龙江人民 《萧红短篇小说逊 1982,黑龙江人民 《萧红散文选集》 1982,百花 《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人文 《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人文 你可以去: white-collar/ng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
问题四:在萧红的眼中,鲁迅做为人之夫、友、主是怎么样的人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笑容可掬的鲁迅就是这样活血是个率性而笑得人。他“不大注意人的衣裳”,可是在会对女士的衣服搭配提出自己的看法。多么温馨的场面,慈父一样的关怀!鲁迅自己吃的有时候很简单,然而若有朋友登门总还是要好生款待的。对待进步的年轻人更是百般的呵护支持。每有客人拜访总是要陪人聊很长时间的话,甚至留人家吃饭接着品茗再续。为朋友也可信!先生就是在大病未愈的情况下仍然积极支持进步青年的上海木刻展,就在这之后可能是6天,先生就去世了!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的热心,在和自己的兄弟周建人一家看完**后,自己一家走的回,给兄弟全家租车回!所谓为兄弟也孝悌!这大致就是萧红笔下的鲁迅,一位笑容可掬、和蔼可亲、胸怀宽广的慈父一样的形象。在家即使一位慈爱的父亲,对兄弟一样是一位讲求孝悌的哥哥!这样的情感在自己周围的朋友,不管是年纪相仿的如瞿秋白、冯雪峰,还是年轻的萧红、萧军,体现的没太多的差别!
问题五:萧红有几个男人 谈到萧红的人生和情感经历,她和萧军关系是不能绕过的,正是二萧的相遇,才有后来的作为作家的萧红。也就是说,萧军在萧红的生命中是非常重要的人。 萧红十几岁的时候,家里给定的娃娃亲,后来祖父一死,父亲逼她成亲。她逃到北京,后来钱不够,又回去了,再逃,这一次未婚夫追出来了,萧红与他来到哈尔滨,竟然同居了。 未婚夫的兄长一怒之下解除了他们的婚约,萧红于是把夫家的哥哥告了。这一年,萧红19岁。 萧红的未婚夫叫汪恩甲,汪恩甲只是个小县城里的富家子弟,大约也知书达理,汪恩甲虽软弱,却也仁厚,萧红再次逃婚的时候,他追出来接济。及至萧红怀孕,他逃走了,他成为踩向萧红命运的第一只脚。 此后萧军出现了,他就如天神一般,在松花江决堤的那个夏天,满城的汪洋,萧红被困于东兴顺旅馆,饿,挺着大肚子,交不起旅馆费,老板急吼吼想把她卖去当 …… 这时萧军现身了,在合适的时候,合适的地点,扮演了他最喜欢、也最合适的角色英雄救美;可是萧军也没钱,因此,他像变戏法似的,也不知从哪儿弄来一叶小舟,搁于她的窗前,再系一根绳子把她从窗口吊下来……这一幕,简直像**里的桥段。 二萧的结合,用今天的话就是闪婚加裸婚。二人在非常状况下闪电结合,一无所有,有的只是两颗年轻流浪的心的契合。在二萧患难与共、相依为命的日子里,萧红开始了文学创作,并因《生死场》而成名。 (PS:萧红在哈尔滨妇女儿童医院产下一女,这就是她和汪恩甲的孩子,后来那孩子被医院送给看门的老头,再后来那老头搬家,萧红的这个孩子便不知所踪。) 1934年的冬天,萧红23岁了。二萧启程去上海正式拜见鲁迅,二萧在上海待了不到两年,这也是鲁迅生命的最后两年。对于二萧来说,鲁迅差不多是半人半神式的、父亲一样的存在,所不同的是,萧红还是个女人,况且又那么年轻……起先,他们住在法租界,离鲁迅家很远,为了方便见面,他们就把房子换到鲁迅家附近了。 二萧常结伴来看鲁迅,每天都来,后来,就是萧红一个人来了。每天萧红都要去鲁迅家,常常一待就是一天,萧军知道她去哪儿,又不能阻止。 后来,萧红便离开了,她去了日本,这是1936年夏天的事。她为什么要离开呢?据说是“养病”,又有说是“精神上的苦闷”,她走的时候,鲁迅正在生病,她走了三个月以后,鲁迅就去世了。 这三个月中间,她跟鲁迅没有任何联系。鲁迅死了两个月以后,萧红回到了上海,先去万国公墓祭拜;这是1937年1月,半年以后,中日战争爆发。
问题六:萧红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句话概括 被命运沉浮所累,又希冀飞翔的折翅之鸟
问题七:萧红的眼里外祖母是怎样的一个人 她的外祖母是一个比较死板,传统的人。详细你可以去看看萧红的《呼兰河传》
萧红在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民国三十一年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萧红病情加重,被送进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因庸医误诊为喉瘤而错动喉管,手术致使萧红不能饮食,身体衰弱。
次日,萧红精神渐复,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民国三十一年1月21日,玛丽医院由日军接管,萧红被送进红十字会在圣提士反女校设立的临时医院。1月22日上午10点,萧红病逝,享年31岁。
: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系列散文《商市街》在发表时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萧红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这样的写作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异常新颖,从文体上看,它更接近小说,不过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萧军《商市街·读后记》)。
萧红这篇文章对鲁迅的回忆中,我总觉得具有一种对原型意义上的“父亲”形象的追寻。萧红幼年丧母,后来不顾父亲的反对,外出求学,记忆中的父亲是冷漠的。“二十岁那年,我就逃出了父亲的家庭”,亲情的缺失,使他更强烈地渴望一种父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永远的憧憬和追求》)美国心理分析学家阿瑟•科尔曼说:“女儿获得父亲注意的幻想通常会转移到其他男人身上去。”④可是,自以为是的萧军和萎缩怯懦的端木蕻良这前后两任丈夫,都没有给予萧红以应有的情感上的慰藉。恰恰相反,从鲁迅先生那儿,萧红得到了合适的赞许、奖掖和关爱,获得了缺失已久的同时又是终生寻觅的父爱般的温暖。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写这篇文章的1939年,也是她创作《呼兰河传》的时候,是萧红生命中最为孤独和寂寞的时候。一个很有价值的现象是,前一篇回忆鲁迅先生,后一篇回忆了自己的祖父。在绝望中苦苦挣扎的作者,用近乎絮叨的低语式写作,呼唤着曾经给予过自己精神安慰的“父亲”和祖父。我们先来看一处《呼兰河传》中的著名片断: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已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这种近乎啰嗦的叙写,表达了作者在凄婉幻灭中对情感交流的伙伴——祖父深情的眷恋和不舍。
类似的写法,在《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里数见不鲜,比如写到先生陪客人的片段:
“ 鲁迅先生从下午二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
透过这样的描写,我们分明能够感到作者在苦苦追忆一位精神之父。和前述的对祖父的叙写有异曲同工之妙。事实上,整篇文章都是以一个女儿的声吻口气进行倾诉,比如自始至终不厌其烦地出现“鲁迅先生”这个称谓,在不违反语法规范的情况下,绝不用代词“他”来称呼,其中的钦敬是不言而喻的。再比如,鲁迅先生讲鬼故事刚刚开了头,作者马上转变叙事策略,用第三人称进行转述,借以维护全文的整体性的仰慕基调。所以,表面的师长身份蕴含着本质上的精神之父的诉求。
总之,这篇文章回忆鲁迅先生的字里行间,渗透着萧红式的独特情感体验,和萧红的小说创作一脉相承。
中国现代女作家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女神”。她是“第一个遭报应的女人”,智商极高,情商极低。萧红曾说她是《红楼梦》年的香菱。的确,萧红的人生经历坎坷,尤其是感情经历复杂。她渴望爱情,却一次次被抛弃。
她一生都在疲劳和动荡中挣扎。她的文学创作虽然部分实现了她,但并没有完全改变她的悲剧命运。最终死于仇恨,年仅三十。成为文学界的一首悲歌。
萧红,本名张,学名修桓,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富裕家庭。她从小就受到祖父张伟珍的宠爱,但她的父亲张廷举对她更加疼爱。9岁时,母亲蒋玉兰去世,留下小红和三个弟弟。张廷举死时还有第二任妻子。
14岁的萧红,父亲管事,已许配给王次子王恩嘉,省防军第一任头目兰亭。这个王恩加是小学老师,但是他有一些习惯。他是个瘾君子,喜欢抽鸦片,没有什么理想。他和萧红的理想情人相差甚远,萧红也不喜欢他。
初恋,表哥鲁振顺。
17岁的萧红认识了哈尔滨河西大学的学生卢振顺,也是和自己关系很久的表哥。那时候陆振顺已经结婚了,但是萧红就是爱他。为了坚定萧红抵制包办婚姻的决心,陆振顺从河西大学退学,到北平的中国大学读书。19岁的萧红离家出走,婚外与陆振顺同居。
然而,这种浪漫的爱情只持续到次年春节前夕。由于经济困难和家庭压力,陆振顺放弃了爱情誓言,回归家庭。希望小红的爱能上天。当心爱的人转身离去,爱情在现实面前成了浮云,小红被爱情深深地划伤。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萧红离家出走是令人震惊的举动。她成了饭后闲谈的对象。当她无奈回家时,父亲又气又恨,全家搬到了乡下。有一次,萧红出于同情,劝叔叔不要提高房客的房租。叔叔打了她,把她锁在一间空房子里,怂恿张廷菊把小红掐死埋了,以免危害家人。我嫂子和阿姨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撬开窗户,偷偷把小红放了出来。
王恩佳,那个去包办婚姻的老公
20岁的萧红逃到哈尔滨后,无奈找到了当时在哈工大读书的王恩佳。他们一起住在东兴顺宾馆。1932年春节,王恩加把小红一个人留在旅馆,回家过年。王恩佳的母亲知道儿子和小红在一起后,切断了经济资助,王恩佳只好向家人妥协。小红怀孕的时候被抛弃了。
萧军,才子,霸气。
小红肚子大,付不起房租,被王恩佳扣押在东兴顺酒店做人质。她向《哈尔滨国际协会报》的编辑裴新元求助,肖军、等文艺青年在宾馆里看望了萧红。21岁的萧红给26岁的肖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写了一首伤感而富有诗意的诗:“在那边的清溪里歌唱,这里的树叶绿了,姑娘,春天来了!去年在北平,正是吃青杏的时候。这一年,我的命运比青杏还酸?”
同年8月,松花江决堤,萧红抱着一丝希望去了每一朵云,从酒店逃到培新园避难。在被送到医院分娩后,肖俊因为没钱支付住院费,用刀子逼迫医生救命。孩子出生后不久就被送走了。
小红出院后,她和小军开始了新一轮的婚外同居。萧红称自己的人生“没有青春,只有贫穷”,那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1934年11月初,两个人去了上海。把鲁迅萧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不久,小说《生死场》在上海出版,受到茅盾、郑振铎、巴金等重要人物的好评。当时在文学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可惜,随着文学创作的初步成功,经济生活的初步改善,萧红和萧军濒临分手。毫无疑问,萧红最爱萧军,因为他给了萧红生存的勇气和创造新生活的希望。肖军吃苦耐劳,冒着严寒,忍饥挨饿,外出打工,到处教书,在家里养活了生完孩子失业的肖红。然而,两年后这段蜜月期不可避免地结束了。
萧红对萧军的感情很复杂,有爱,有感激,有依恋,有痛苦。萧红把萧军当成自己生命中最大的支持者。而自负的萧军,多愁善感,脾气暴躁,有着严重的大男子主义和淳朴的士大夫习气。她孤独、懦弱、优柔寡断、逆来顺受的心理和性格特征,让萧红一次又一次地忍受着。
这时,肖军和一个叫陈娟的女人有了暗罩,肖红和肖军发生了冲突,争吵越来越激烈。脾气暴躁的小军经常打架。萧红的身心充满了无法治愈的创伤。终于,他们在1938年4月初公开分手,一场爱情悲剧就此结束。
小河小军
温柔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
吓到了萧红,分手时怀了萧军的孩子,遇到了另一个东北作家端木红亮。端木蕻良优雅的性格比萧军温和,似乎更体贴,给她一种踏实感,给疲惫的萧红安定下来的想法。
和端木蕻良萧红合影。
1938年4月,主持婚礼的胡风提出,这对夫妇应该相亲相爱。萧红致辞:“说实话,我和端木宏亮没有浪漫的情史。当我决定永远离开三郎太时,我找到了端木蕻良。我对端木蕻良要求不高。我只想过普通情侣的生活。没有争吵,没有争斗,没有不忠,没有嘲笑,只有相互理解,爱和体谅。我深深的感觉到,像我现在这种情况的人,更需要名分。不过,我对端木弘亮的牺牲很满意。”
后来证明,在男女关系上屡犯错误的萧红,又一次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婚后不久,日军轰炸武汉,端木蕻良抛下小洪挺着大肚子,只身前往重庆。小红历尽艰辛来到重庆。1938年底,萧红在白朗家生下一个孩子,不久孩子夭折。
端木属于依赖性很强的人。小红在家什么都要带,但是身体不好。从那以后,她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禁让萧红厌烦。
失魂落魄,多么不甘心。
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于1940年飞往香港。香港沦陷,端木蕻良再次离开萧红,独自逃亡。女人最需要她的时候,男人不在身边。显然,他不再需要她了。她在贫穷和疾病中坚持写中篇小说《马伯乐》和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12月,她病重,被送往医院。她被庸医误诊了,所以不能说话。根据罗的《萧红传》,萧红死前在一张纸上写道:“我被冷落了半辈子我先死了,不甘心,不甘心。”1942年,小红在医院里再也没有醒来。
为什么一次次被抛弃?
萧红的天真、鲁莽、热情是她的优点,但也是她不幸的原因。萧红的一生被家庭、爱情、社会放逐。在她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她经历了太多的幻灭和悲伤。每次恋爱,她都伤痕累累,不知所措。所以,在他心里,总有一种无家无爱的感觉。
萧红追求爱和自由。她只想做自己,却永远做不了自己。每一段感情的开始,萧红似乎都是以自己的身体为资本来依赖男人。她的爱人陆振顺、王恩嘉、萧军、端木蕻良,以及她尊敬的鲁迅,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她永远的救星。
用萧红自己的话来说:“空女的时代很低,她们的翅膀很薄,身边的负担很重。”这就是为什么所谓的美丽是短暂的,爱情之路是坎坷的。
悲剧的根源可能是男权社会的男权主义和玩弄女性的心态。他们既软弱又自私。萧红渴望自由和平等,却把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最终导致了她的幻灭。
1941年(民国三十年)4月,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回国途经香港,特意到九龙看望病中的萧红。后来萧红听从史沫特莱的建议到玛丽医院做全面检查,发现患有肺结核。10月,萧红住院打空气针治疗。11月底,因受医院冷遇,萧红返回九龙家中养病。
萧红1941年(民国三十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九龙陷于炮火,柳亚子先生应萧红之约,到九龙乐道萧红住处去探望她。次日,端木蕻良和青年作家骆宾基护送萧红从九龙转移到香港,住进思豪酒店。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萧红病情加重,被送进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因庸医误诊为喉瘤而错动喉管,手术致使萧红不能饮食,身体衰弱。1月18日,端木蕻良和骆宾基将萧红转入玛丽医院。次日,萧红精神渐复,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1日,玛丽医院由日军接管,萧红被送进红十字会在圣提士反女校设立的临时医院。1月22日上午10点,萧红病逝,享年31岁。
扩展资料: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参考资料:-萧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