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绣》是李宇春演唱的一首中国风歌曲,由郭敬明填词,刘佳、严艺丹谱曲,收录在天娱传媒专辑《红星闪闪》中,是第二届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主题曲。
这首歌曲获得了2009年百度娱乐沸点十大最热门金曲 和2009中国原创音乐流行榜内地金曲奖。
《蜀绣》用词唯美、古典,引起网友开展了在歌词中寻找郭敬明化用的古典诗词原形活动。“看铁马踏冰河”化用陆游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万物为谁春”应该是引自纳兰性德的词《画堂春》“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而“红尘千帐灯,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是从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词里裁出来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雨纷纷……行人欲断魂”是源自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
《蜀绣》的用词颇有点宋词小令和元人散曲的味道,富有诗意,比一般的口水歌要好很多,但这首歌的“巴蜀”味不够浓厚。歌词中没有把蜀绣的特点表现出来,未充分表现出蜀绣深厚的文化,很多细节都经不起推敲。一些词也有些语焉不详,让人有些看不明白。(魏明伦评)
《蜀绣》用词优雅,并将一位对为国征战的情郎情深意重的绣娘形象勾勒得情真意切,但整体风格却与周杰伦的《青花瓷》十分雷同。(重庆晚报评)蜀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虽与湘绣、苏绣、粤绣齐名,但其现状并不容乐观,不得不转换观念,在具有悠久历史的蜀绣上加入流行文化,由两个均是四川人、具有代表性的流行明星进行推广,借助蜀绣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了文化素质方面形象的塑造。
“羽毛扇遥指千军阵 锦缎裁几寸”。这一句可说已道尽整首《蜀绣》的精髓所在。“羽毛扇”三字道出蜀地,“锦缎”则是绣布,以“遥指千军阵”呼应“裁几寸”,似乎看到绣娘以柔荑素腕绣出万马奔腾,又似乎暗喻蜀绣丝线细密,用针如用兵。
“明月照不尽离别人”句不禁让人联想到绣娘绣中起身望窗外明月,叹征人仍未归,离别之苦浓郁,但歌词又写成“照不尽离别人”,既然连这洒向大地各处的月光都无法照尽离别人,那绣娘也可宽慰些许。如此一来,使得情绪哀而不伤。
君可见两句意味浓厚。“疼”的是征人辛苦服役作战,疼的是这锦缎经过万千针,疼的更是自己守孤灯,然而下句将绣娘比作牡丹,道出这疼是甘愿的,因为征人不“疼”,国无安定,锦缎不疼,无华作成,而对于绣娘,“来世与君暮暮与朝朝,多逍遥”以及“浓情蜜意/此话当真”足以使得这种为征人守望的“疼”成为“享受”。
“绕指柔破锦千万针 杜鹃啼血声” 刺绣原是无声的,但这句写来,隐隐有“听雪落”的感觉。一针针破锦似有声,针针都是漏夜无眠子规啼血声。整首词说的是绣娘等征人的故事,而这句既有刺绣之劳,亦有等人之苦,可谓一语双关。
“芙蓉花蜀国尽缤纷 转眼尘归尘” 有种道尽人间是沧桑的味道,配合李宇春柔和的嗓音唱出,尤其有一种淡淡愁绪,但又不是绝望,只是举首凝望,浅吟轻唱。让我想到以前和人戏作的一副对联:“沧桑世间应无恙 聚散浮云不问情”。
整首词主要以“ㄣ(en)”“ㄥ(eng)”为韵脚(纷、针、村、分、春等韵脚是en,灯、疼、声、等、成等韵脚是eng),这个韵脚特别适合李宇春这种中音且清糯的嗓音。咬在齿间,在口中鼻间绕个圈,再轻轻吐出,别有一种挠人心底的韵味。这种发音,唯有此等中音才能唱出最别致的滋味,若是高音,则高亢有余,以这种韵脚收尾,怕是发散了出去收不回来了;或是声音再厚重点,怕是鼻音有余,余韵不足。唯有李宇春这等清糯淡雅的中音,才能把这种韵脚诠释得恰到好处,有点小性感的滋味十足。
蜀绣歌词里提到的诗词有:
1、“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出自杜牧《清明雨》的“清明时节雨纷纷”
2、“羽毛扇遥指千军阵, 锦缎裁几寸”出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看铁马踏冰河”出自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铁马冰河入梦来”
4、“红尘千帐灯,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出自纳兰性德《长相思》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5、“六月杏花村”出自杜牧《清明》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6、“红酥手青丝万千根,姻缘多一分”出自陆游《钗头凤》的“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7、“等残阳照孤影”里的“残阳”出自白居易《暮江吟》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8、“牡丹染铜尊出自李白《将进酒》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9、“江河入海流”出自王之涣《登鹳雀楼》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万物为谁春”出自纳兰容容《画堂春》的“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想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11、“明月照不尽离别人”出自晏殊《蝶恋花》的“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12、“翠竹泣墨痕 锦书画不成” 出自陆游《钗头凤》的“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13、“此生笑傲风月瘦如刀,催人老,来世与君暮暮又朝朝 多逍遥”出自秦观《鹊桥仙》的“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4、“绕指柔破锦千万针”出自刘琨《重赠卢谌》的“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15、“杜鹃啼血声”出自白居易《琵琶行》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16、“战歌送离人 行人欲断魂 浓情蜜意此话当真”出自王实甫《西厢记》的“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和杜牧《清明》的“路上行人欲断魂”
歌曲:蜀绣
演唱:李宇春
作词:郭敬明
作曲:刘佳、严艺丹
歌词: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 四月绣花针
羽毛扇遥指千军阵 锦缎裁几寸
看铁马踏冰河 丝线缝韶华 红尘千帐灯
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
红烛枕五月花叶深 六月杏花村
红酥手青丝万千根 姻缘多一分
等残阳照孤影 牡丹染铜樽 满城牧笛声
伊人倚门望君踏归程
君可见刺绣每一针 有人为你疼
君可见牡丹开一生 有人为你等
江河入海奔 万物为谁春
明月照不尽离别人
君可见刺绣又一针 有人为你疼
君可见夏雨秋风 有人为你等
翠竹泣墨痕 锦书画不成
情针意线绣不尽 鸳鸯枕
此生笑傲风月瘦如刀 催人老
来世与君暮暮又朝朝 多逍遥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 四月绣花针
羽毛扇遥指千军阵 锦缎裁几寸
看铁马踏冰河 丝线缝韶华 红尘千帐灯
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
红烛枕五月花叶深 六月杏花村
红酥手青丝万千根 姻缘多一分
等残阳照孤影 牡丹染铜樽 满城牧笛声
伊人倚门望君踏归程
君可见刺绣每一针 有人为你疼
君可见牡丹开一生 有人为你等
江河入海奔 万物为谁春
明月照不尽离别人
君可见刺绣又一针 有人为你疼
君可见夏雨秋风 有人为你等
翠竹泣墨痕 锦书画不成
情针意线绣不尽 鸳鸯枕
绕指柔破锦千万针 杜鹃啼血声
芙蓉花蜀国尽缤纷 转眼尘归尘
战歌送离人 行人欲断魂
浓情蜜意此话当真
君可见刺绣每一针 有人为你疼
君可见牡丹开一生 有人为你等
江河入海奔 万物为谁春
明月照不尽离别人
君可见刺绣又一针 有人为你疼
君可见夏雨秋风有人 为你等
翠竹泣墨痕 锦书画不成
情针意线绣不尽 鸳鸯枕
《蜀绣》是李宇春为推广家乡四川的蜀绣文化特意演唱。歌词“唯美”,有着浓郁的“中国情成都风”,歌词通过一个成都绣娘的视角,巧妙地将蜀绣作为成都历史上的城市品牌,在唐代曾发展到巅峰,绣制的大唐牡丹图作 为国粹上贡。同时将绣娘个人对刺绣、丈夫和家国的深情融入其中,歌词大气又感人至深。歌曲的曲调婉转悠扬,与李宇春时尚的唱腔形成呼应。
《蜀绣》中的典故和化用
1、芙蓉城三月雨纷纷
“芙蓉城”我国古代对四川成都的美称,又称“锦官城”。五代后蜀王孟昶时,在城墙上遍杆芙蓉,使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故成都还有“芙蓉城”、“蓉城”之称。
“三月雨纷纷”暗合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杜甫还有诗《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指成都的锦里,蜀锦是成都的一大特产,历史悠久。东汉时期朝廷就在成都设置了专门管理机构“锦官”,其官署就在成都东南的“流江”岸边,后世称成都为“锦官城”即源于此。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我的理解:成都地处西南,湿润多雨,从三月下到四月,细密的雨丝如同手中的针线,映衬绣娘哀婉细腻的心思。
2、羽毛扇遥指千军阵 锦缎裁几寸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里暗指的是诸葛亮。成都有WU HOU CI,是纪念中国古代三国时期蜀汉皇帝刘备和丞相诸葛亮的君臣合祀祠宇。它旁边的锦里就有展示蜀绣的工场。
“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我的理解:这句点明词中情境:前方战事吃紧,后方绣娘绣锦。
3、看铁马冰河
化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红尘千帐灯,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
化用纳兰性德《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看铁马踏冰河 丝线缝韶华 红尘千帐灯 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我的理解:此句将战场、绣房、送夫出征的情景交织在一起,点明在绣娘无数次怀念丈夫的时候,青春悄然逝去。其中,“红尘千帐灯”是指千万个绣娘的闺中孤灯还是指千万个征夫的营中残灯呢?其实不重要,它表达得都是了千万个分离的有情人在夜幕下相思的情景。
5、红烛枕五月花叶深 六月杏花村
“杏花村”是古时诗人常会用到的地点指代。一千多年来,伴随着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广泛传播,关于杏花村的具体地点,也被人们争论了一千多年。
这句我的理解:意象的堆砌,表现从5月到6月绣娘翘首等待的情景:家中的红烛、枕头好像洞房那天,但人却不在;庭院里花开了叶茂了,但仍不知郎君归期。
6、红酥手青丝万千根 姻缘多一分
出自陆游《钗头凤》。此词是一篇“风流千古”的佳作,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据《历代诗馀》载,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婉为妻,感情深厚。但因陆母不喜唐琬,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十年之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琬不期而遇。此情此景,陆游怅然久之,赋《钗头凤》一词。据说唐婉获知这词后,亦是感慨丛生,对赋一词《钗头凤 世薄情》。这两阕词虽然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前一首为南宋著名词人陆游所作,后一首为其前妻唐琬所作,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下附两词:
陆游《钗头凤》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1关于巴蜀文化的七言绝句有哪些
1、《绝句四首》是杜甫的组诗作品。
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诗人经过一段较长时的东川漂流,因严武再次镇蜀而重返成都草堂,此时他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的春景,不禁欣然命笔,将所见所感,随意收入诗篇,四首绝句一挥而就,描写的是巴蜀的风景,是杜诗中寓情于景的佳作。 绝句四首——杜甫其一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其二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其四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2、巴蜀的养蚕文化蚕妇吟——南宋谢枋得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3、巴蜀农耕文化《蜀冈》——王安石城郭千家一弹丸,蜀冈拥肿作蛇蟠。
眼前不道无苍翠,偷得钟山隔水看。 4、巴蜀的生活《蜀国偶题》——唐代 钱珝忽忆明皇西幸时,暗伤潜恨竟谁知。
佩兰应语宫臣道,莫向金盘进荔枝。 望采纳!以上都是七言绝句。
但是对于巴蜀文化来说,还有很多经典的名作。地理文化首推李太白的《蜀道难》,传世经典。
望采纳。
2有关巴蜀的诗句《寄行简》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郁郁眉多敛,默默口寡言。
岂是愿如此,举目谁与欢。
去春尔西征,从事巴蜀间。
今春我南谪,抱疾江海壖。
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
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
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
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
《一室》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一室他乡远,空林暮景悬。正愁闻塞笛,独立见江船。
巴蜀来多病,荆蛮去几年。应同王粲宅,留井岘山前。
《天边行》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3描写巴蜀的诗句1、明·史鉴《送人游巴蜀》
原文选段:
雪消巴蜀水初生,此日逢君买棹行 。
释义:
巴蜀的大雪融化了导致水面开始上升,这个时候刚好赶上你要买船出行。
2、唐·李商隐 《夜雨寄北》
原文选段: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释义:
您问什么时候回来,这个真的很难说得准。巴山连夜下着暴雨,涨满了秋池。什么时候回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告诉你,巴山夜雨况味。
3、唐·杜甫 《天边行》
原文选段: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释义:
流落天边的老人回不了家,黄昏时分向东来到大江边失声痛哭。陇右和河源的地再也不能耕种了,吐蕃的骑兵已侵人了巴蜀。
4、唐·杜甫 《上兜率寺》
原文选段:
兜率知名寺,真如会法堂。
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
释义:
兜率知名的寺庙,真理都汇聚在这个法堂之中。江山里有巴蜀地,栋梁之才自然很多。
5、唐·杜甫 《天边行》
原文选段: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释义:
流落天边的老人回不了家,黄昏时分向东来到大江边失声痛哭。陇右和河源的地再也不能种了,吐蕃的骑兵已侵人了巴蜀。洪水滔天啊大风拔起了树木,前面飞着秃骛后面飞着鸿鹊。多少次捎信给故乡洛阳,十年间骨肉亲朋音讯杳无。
4七言律诗要四句,的1、闺怨
唐代:王昌龄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
闺中**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2、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代: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3、嫦娥
唐代: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4、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译文
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5、桃花溪
唐代: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译文
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5猜一首杜甫的七律诗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客 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离呼取尽余杯。 译诗: 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这柴门今天才为您打开。 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肴菜,家底大薄只有陈酒招待。 若肯邀请邻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 评析: 这首诗是在成都草堂落成后写的。全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诗好在自大然浑成,一线相接,如话家常。
6古代所有的七言律诗七言律诗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 [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律诗首句多为压韵) ·例词参考· 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长 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说明:此七言律诗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七言律诗 [仄起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 (律诗首句多为压韵) ·例词参考· 书 愤 [宋]陆游 昌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说明:此七言律诗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七言律诗如: 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 寥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这是柳宗元被贬到蛮荒的柳州,送别堂弟柳宗一去江陵时写的诗,情绪极度感伤悲愤。全诗八句,56个字,用的是“一先”韵,平仄合规则,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
七言律诗第一句多用韵,也可不用韵,这首用韵。[编辑本段]押韵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
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第一种格式: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说明:〇表示平;◎表示平可做仄;●表示仄;⊙表示仄可做平。 第二种格式:首句平起仄收式,为第一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三种格式: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四种格式:首句仄起仄收式,为第三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7著名的七言律诗1、《登高》
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2、《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3、《秋兴八首·其一》
唐代: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4、《锦瑟》
唐代: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
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只有在彼时彼地的蓝田才能生成犹如生烟似的良玉。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
5、《西塞山怀古》
唐代: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译文: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蒙蒙巴蜀雨·长江三峡之旅·秋风亭·“豪杰何心后世名”
秋风亭在巴东县城。巴东旧名峡谷县,古属夔子国,秦始属巫山县;梁武帝时单独置县,名归乡、乐乡;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名巴东至今。巴东在巫峡与西陵峡之间“香溪宽谷中”。城据江南岸,为一整体滨江大街。所有建筑底层悬空,高柱擎举,人谓之“吊楼”。正东背依大山,居高临江,别具风情。
秋风亭原为宋代名相寇准所建,亭高20余米,背倚金字山,面朝长江水,亭内外四根二人合围的红柱撑起双层飞檐阁亭,飞檐四翅角上雄踞的金龙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亭顶琉璃瓦色彩斑斓,熠熠生辉,为游览观景佳处。
相传寇准在巴东任职期间,努力减赋劝农,使有名的贫脊山区出现了“无旷土、无游民”的兴旺景象。他还带头美化环境,亲植柏树,并修了白云亭和秋风亭。勤政之余,他常到秋风亭赏景赋诗,写下了百余首诗歌,编为《巴东集》,流传民间。后寇准升任宰相,秋风亭便成为人们追念其德政之地,吸引了历代不少名人学士。陆游于孝宗乾道六年(1170)十月赴职夔州(今奉节县)通判,路过巴东,登秋风亭,在寇准遗像前留下了“豪杰何心后世名,材高瑜事即峥嵘;巴东诗句澶洲策,信手拈来尽可惊”的诗句。其中“巴东诗句”指寇准在巴东写下的“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等诗句;“澶洲策”则指景德元年冬,寇准在澶洲大败契丹的策略。诗中表达了对寇准深深的仰慕,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空怀爱国之心而不能一展抱负的情感。
以后,秋风亭虽经明、清多次修葺,仍保持了宋代风格,一直为三峡胜景中著名的古迹。
巴东县城附近的江边,曾有寇准修的“叱神庙”。庙侧有叱溪。寇准赴任将抵巴东时,船被卷入漩涡,有一神挽舟出险,自言“黄魔神”,对着寇准咂巴两下嘴辞去。后人便有了“叱神接风”的掌故。为谢恩,寇准修了此庙。
叱溪也称赤溪。溪北不远有老龙洞,住着护峡老龙王。龙王因获罪玉皇娘娘,被张天师贬职为仆。新都举子杨升庵中状元拜天师时,代为求赦。后来杨升庵乘船过三峡,为老龙洞题词“护峡佑民”。据说每到杨升庵题字的钟点,洞中都有红潮涌出,经赤溪入江,至今不断。
古时候,巴东县城本在江北,后来年年造屋,耕地日少,寇准来后决定迁县衙到南岸金字山下。富豪们说:“自古衙门八字朝南开,搬过去一开门不就要撞大山吗”寇准哈哈大笑:“我就造个八字朝北开的衙门!”
迁过江后,城隍爷嫌他的庙不气派,甩手不干了。山妖乘机作怪。寇准索性拆了城隍庙,用朱笔在金字山上画了许多圆圈,连成一道锁链,锁住了山妖。至今,金字山上还有许多链形岩纹,当地人称之为“朱笔锁山”。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关于青城山的诗句如下:
1、八声甘州·登青城山叹巴蜀胜地多名山,青城似瑶台。拥翠峰北起,岷乳哺,紫气东来。七八亭廊初见,箫管俱徘徊。直上凌宵,雾破天开。端的清明世界,瞰锦官历历,燕赵尘埃。数陈仓暗度,赤壁扫灰。祭崔嵬清茶三盏,百谷王、碧洞自流回。云间鹤、仙乡何处正好同归。
2、祷青城山回)徐太妃翠驿红亭近玉京,梦魂犹是在青城。比来出看山景,却被山看出行。
3、阆中东楼筵奉送十一舅往青城杜甫曾城有高楼,制古丹存。迢迢百馀尺,豁达开四门。虽有车马客,而无人世喧。游目俯大,列筵慰别魂。是时秋冬交,节往颜昏。天寒鸟兽休,霜露在草根。今我送舅氏,万感集清尊,岂伊山川间,回首盗贼繁。高贤意不暇,王命久崩奔。临风欲恸哭,声出已复
蒙蒙巴蜀雨·剑门蜀道之旅·剑门蜀道·文人流芳
在四川通往西安的剑门蜀道上,许多著名文人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汉代著名文学家扬雄赴京途中在此停留,留下子云亭、读书台等遗迹。《三国志》作者陈寿,曾在南充的万卷楼读书。唐代才子陈子昂生于射洪县,不幸为人所诬,冤死狱中,其读书台杜甫曾来瞻仰。李白故里的遗迹名胜则更多。
“西蜀子云亭”
唐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名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使绵阳子云亭享誉古今。子云亭历经多次兴废,1978年得以重建,无论规模、知名度,都堪称“西蜀第一亭”。该亭建在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读书台的遗址上。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以文章名世,著有《甘泉赋》、《方言》、《太玄》、《法言》。早年赴京游学途中在绵阳停留,教授学业,同时攻读辞章。其读书台遗址在绵阳市郊约35公里的西山。扬雄在此读书时,一位名叫玉女的村姑常为他送茶,暗生爱慕之情。扬雄被汉成帝召入宫廷,终身未返,而从未表白的玉女也终身不嫁。如今“玉女泉”依然叮咚传情。
绵阳子云亭亭基石壁上,有扬雄浮雕像。这幅造于宋代、保存完好的浮雕像仪态安祥,扬雄作道者装束。亭的左侧岩下有泉水汇成的池,相传扬雄曾在此洗砚,故得洗砚池之名。附近的玉女泉唐代石刻道教造像也负盛名。
“秉笔直书”《三国志》
陈寿读过书的万卷楼,在南充市郊西山甘露寺岩上,原为三层,依岩势叠建,飞檐斗拱,金碧辉煌。第一层石壁上刻有历代文人咏赞陈寿及其名著《三国志》的诗文。第二层珍藏其手迹。第三层塑其凝神屏息、铺简举笔像。楼下为唐代所建甘露寺。四周修竹花卉,奔泉溅珠,景致幽静。惜解放后楼毁物佚,唯一大黄桷树幸存。1992年, 又重修万卷楼。
陈寿,字承祚,蜀汉后主建兴十一年(233)生于安汉(今四川南充北),卒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少即聪警敏识,属文富艳,立志为史,后果然以撰史成名。陈寿之父为马谡帐下参军,受失街亭牵连,被诸葛亮剃光头以示惩罚,为当时大辱,诸葛亮之子又极度鄙视陈寿。但陈寿著诸葛亮传时,仍书马谡过错,力赞诸葛亮执法公正的品德,颇得“秉笔直书”遗风。陈寿一生著述甚丰,所著《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齐名,并称《四史》。他也被誉为可与司马迁、班固比肩的良史之才。
“亭台不落匡山后”
陈子昂读书台在射洪县西北的金华山上。金华山汉名“烟墩岭”,南朝梁建“金华山观”,清末因“县北半里(旧县城金华镇),其山贵重而华美,故名”(《舆地志》)。
金华山分前后,前山为道教玉京观,有山门、百尺桥及二十多个殿观。后山为陈子昂“专精坟典”的古读书台。初为唐建,后因屋基塌坏,迁建梧冈岭上,由拜厅、拾遗亭、留云仙馆、明远亭、船房五部分组成。前门书“古读书台”,左刻“亭台不落匡山后”,右刻“杖策曾经工部来”。李白读书处在匡山,与金华山同傍涪江,相距不过百里;杜甫流寓四川期间,曾专程到此造访,故有此联。门内游廊环绕的纪念亭塑有陈子昂坐像,壁刻《感遇诗》三十八首,外壁有介绍诗人生平事迹的《陈伯玉先生别传》。留云仙馆后有感遇亭,立于金华山顶。当年陈子昂最喜来此诵读。明代王玑曾题诗称赞曰:“涪江绕绝壁,金华拥书台,顾此山中色,昔代有英才,拾遗陈氏子,来登此崔嵬。”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人,出身富豪,少年任侠,十七、八岁时尚未知书,继而感于民间疾苦,立志匡时济世,在此苦读三年,后为武后赏识,擢右拾遗。因深感仕途坎坷,辞官还里,为县令段简害死狱中。陈子昂在诗歌理论和创作上开一代诗风。他的诗句,一扫六朝浮华颓靡之气,指斥时弊,风格高昂清峻,那首脍炙人口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被誉为千古绝唱。杜甫推崇他“有才继骚雅,哲近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
不逊南昌滕王阁
南昌滕王阁以江南名楼之盛名著称于世,可以说主要是藉王勃《滕王阁序》之名,而另一处当年曾几乎与之齐名的阆中滕王阁却渐渐被人冷落了。
唐永徽四年(653),李元婴在洪州(南昌)都督任上修建了南昌滕王阁。其后,他接任隆州刺史,龙朔二年(662),又在隆州治所——阆中建造了作为“宴饮歌舞,狎昵厮养,田猎游玩”之所的行宫,时人亦称滕王阁。
阆中滕王阁掩映在古城阆中北部三点五公里处玉台山的茂林修竹之中。杜甫两访阆中,数次登上滕王阁。他曾这样歌吟:“君王台树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滕王亭子》)
滕王阁后侧的青石崖上有颐神洞和慈氏洞。明人邵元善将杜甫《滕王亭子》诗用苍劲秀丽的行书刻于洞壁。洞外崖壁亦刻满历代文人对阆中滕王阁的题咏诗文。
今阆中滕王阁为1989年于原遗址重建。主阁建在高三点六米的石基上,坐北朝南,为歇山式双垂檐屋顶仿古建筑。西边临嘉陵江的悬崖上建有一座随山就势的长廊,夺锦亭则在悬崖之巅。亭前石碑上镌刻着陆游面对“田连阡陌、阆苑城廓、嘉陵舟楫”之类的美景时生出的慨叹:“夺锦轩中醉倚栏,锦屏苍翠插云端。生平不喜言争竞,付与游人自在看。”
此外,阁前的一座三层鱼瓶状舍利塔也是一绝。该塔的历史比滕王阁早200年。游人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看此塔,都有一种塔身倾斜的奇妙视觉效果。
苍溪古渡声名著
苍溪临江渡又名临江洞,位于县城西郊二里的嘉陵江畔。渡口有古寺,内奉佛像,旁有楼阁亭榭,修竹翠柏,为游览佳处。
此地古渡本为平常渡口,因后来文人名士过此,屡有题赋而名声鹊起。唐代大诗人杜甫,一次送朋友到这里,然后放船回阆中,曾作《放船》诗“送客苍溪县,山岑雨不开;直愁骑马滑,故作放船回……”后人为纪念杜甫此行,曾建“送客亭”、“放船台”。陆游北上途经此地,在其“怀旧”诗中亦有“最忆苍溪县,送客一亭绿”句。明成化年间,四川督学吴智乘舟过此,有诗“秋老荒城气倍凉,巉崖云树郁苍苍;居民依麓茅为舍,古寺栖岩石作床”。
1935年3月18日,徐向前、 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在此设浮桥过江,并据临江寺,打退敌人追击,胜利渡过了嘉陵江,北上抗日。
颜公离堆留墨迹
颜公离堆在仪陇县嘉陵江中游东岸江心岛,因景致秀美如“蓬莱仙岛”而与灌县、乐山离堆齐名;更因留下过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摩崖石刻《鲜于氏离堆记》而著称于世。离堆所在的新镇乡,唐、五代及宋均曾设县制。唐时,新镇县住着鲜于仲通、鲜于书明兄弟,二人官居剑南节度使、京兆尹等职,在朝中与颜真卿交往友善。肃宗上元元年(760),54岁的颜真卿从贬所离任,途经此地访鲜于氏故居,题《鲜于氏离堆记》。文中描述离堆“斗入嘉陵江,直上数百尺,形势缩宿,韵山发肃,上峥嵘而下洄洑,不与众山相连属……东面有石堂马,即古京兆尹鲜于君之所开凿也。堂北磐石之上,有九曲流杯焉……”原记四百余言,字径三寸,正书,充分显示了颜氏书法创作中期刚健浑雄、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为后代书法家推为“颜书第一”。惜经千年风雨剥蚀,皆已漫灭,至解放后,仅存一“之”字。唯南部县有清光绪年间拓本残壁,使今人能一睹颜氏书法丰采。
宋代以降,后人在此修忠贤祠,纪念颜真卿。今仅遗址处存明正德年间监察御史卢雍撰《颜鲁公祠之碑》和清道光时保宁府教授李义德撰《重修离堆山忠贤祠记》尚完好。二碑简述了颜真卿反对安史之乱、惨遭缢杀的悲壮史实。一为楷书,一为汉隶,书、刻技法高妙,为珍贵艺术品。后人曾有《离堆怀古》诗:“名胜传留此,空余草木黄;颜公遗迹在,凭吊倍凄凉。”
“阆苑千葩映玉寰”
锦屏山因其隔江与古城阆中相望、“花木绵朵似锦,两峰连列如屏”而得名。同时,又以临江而立、状若马鞍而享“天鞍山”之名。
锦屏山近年修葺了观星楼、少陵祠、张宪祠、放翁祠、八仙楼等名胜,使阆中城南成为游人乐游之地。
观星楼内立有阆中土生土长的西汉著名天文学家落下闳观天象的大型青铜塑像。他曾在阆中蟠龙山建立了我国最早的观星台,发明并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书——《太初历》,曾受汉武帝征聘,官居太史御诏。其后,阆中天文学家辈出,成为我国汉代天文研究中心。唐代著名星象学家袁天纲在锦屏山顶题刻叹曰:“此山磨灭,英灵乃绝。”
杜甫曾两度来阆中,历半年,写下《阆山歌》、《阆水歌》等七十多篇诗文。他曾在《阆山歌》中以“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之句赞美锦屏山。现山上的少陵祠庭堂双层错叠,绿竹掩映,借山为景。
八仙楼在锦屏山顶,其后为穹形洞窟,塑有个性鲜明的八仙群像。从八仙楼纵目眺望被嘉陵江环绕的古城,可以体味到明代杨瞻诗中的意境:“云辞老树飞扬去,江抱巉崖环水来”,“古阆城南别有天,山奇不类在人间”。
苏东坡曾游历锦屏山,慨然叹曰:“阆苑千葩映玉寰,人间只有此花新。”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十个字浓缩了韩信的一生。它堪称世界上最短的名人传。 “生死一知己”指的是伯乐兼刽子手萧何;“存亡两妇人”指的是施食救命的漂母和杀害韩信的吕雉。韩信的生存、显赫和毁灭,确实和这三人有极大的关系。韩信是淮阴人,因为家贫,加上他自己浪荡而无行,所以既不能被人推举为官吏,又不会经商谋生,因而流落成一个街头混混,常跑到别人家里吃白食,邻居们都很讨厌他。
韩信曾到南昌亭长家寄食数月,也难得这位亭长好脾气。亭长虽然容忍韩信在他家里白吃,但亭长的妻子却实在受不了了,又不愿公开得罪韩信,便一大早就吃饭,等到了开饭的时间韩信赶到时,人家家里已经没有饭了。韩信也知道人家不愿白养活他,一气之下竟掉头而去。离开亭长家,韩信实在找不到可以白吃饭的地方了,便学姜太公垂钓的样子,在淮阴城边的河中钓鱼。有个常到河边洗衣服的老太太见韩信没饭吃,挺可怜,便每天给他带点饭来。就这样,老太太连续给韩信送了几十天的饭,韩信很感动,表示将来如果发迹,一定会报答老人。
不想老太太却生气了,教训韩信道:“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可怜你才给你点饭吃,谁指望你将来报答!” 好在韩信被人瞧不起已经习惯了,听了老太太的话,并不放在心上,依然不想干点什么营生之事以糊口。 淮阴市有个无赖,见韩信整天无所事事,还煞有介事地在腰间挂着一柄剑,便嘲笑韩信,说韩信虽然个头不小,又好带刀带剑,其实很胆小。众人皆以为然,跟着他嘲笑韩信。 那个无赖见韩信仍旧不恼不怒,更是变本加厉,对韩信说:“你要是有胆量不怕死,就用剑刺我;若是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仔细端详着这个无赖,没吭声。过了一会儿,韩信趴倒在地,乖乖地从无赖的两腿之间钻了过去。 周围的人见状,皆乐得前仰后合,认为韩信不仅胆小无能,还不知羞耻。
这就是一时成为韩信两大污点的“乞食漂母”和“胯下之辱”。 而就因韩信有这两大污点,一直被人瞧不起,差点耽误了韩大将军的功名前程。 韩信最初并不在刘邦的麾下。 秦末天下大乱,陈胜振臂一呼,应者云集。项羽的叔叔项梁也起兵反秦,渡过淮河来到了淮阴。韩信见建立功名的时机已到,遂仗剑投奔项梁。 但是,直到项梁战死,韩信也没引起项梁的注意,仍是普通一兵。 项梁死后,韩信成了项羽的部下,这一次的状况稍好了点,项羽提拔他做郎中,相当于项羽的警卫员。如果算是个官的话,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军队中的基层干部。
好在因为在项羽身边工作,韩信面见项羽比较容易,因此屡次去向项羽献策,也活该项羽命该绝于韩信之手,竟对韩信的屡次献策置之不理。在项羽看来,一个“胯下之夫”算什么东西!你也配来为俺出谋划策? 韩信很失望,一气之下投奔了刘邦。而刘邦也没把韩信的到来当回事,只是任命他做了个名为连敖的小官,也算是个军队的基层干部。
韩信在任汉连敖期间,因违犯军规差点送了性命。当时犯法当斩的共十四人,韩信是其中之一。行刑时,前面十三人均已被斩首,轮到韩信了,韩信对监斩的夏侯婴叹道:“汉王不是要夺取天下吗?为什么要斩壮士?” 也是韩信命不该绝。这位夏侯婴是刘邦的老乡兼老朋友,对刘邦有大恩。他听了韩信的长叹,“奇其言,壮其貌”,竟将韩信松绑,将韩信从刀口下救下。及与韩信详谈,竟谈得极为投机。 夏侯婴性格直率,敢说敢做。他发现了韩信这个人才,自然去说给刘邦听,刘邦此时犹未引起重视,只是碍于夏侯婴的面子,提拔韩信为治粟都尉。 刘邦的丞相萧何求贤若渴,听说夏侯婴从刀下救下了一个人才,忙去与韩信谈心,一谈,顿觉韩信见解不凡,对天下大事分析得头头是道,遂视韩信为奇才。
萧何与刘邦有同乡之谊,与夏侯婴一样,也是刘邦未发迹时的老朋友。他出于对刘邦帝业的负责,急忙向刘邦举荐韩信。但刘邦仍未引起重视,认为韩信不过是个出身微贱、没有出息的无能之辈。 韩信得知萧相国数次举荐自己,而汉王仍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非常失望,觉得在汉营也没有多大的发展前途,于是开小差跑了。 在韩信逃离汉营之前,群雄逐鹿的局面就已经明朗了,在刘邦、项羽的合力进攻下,秦王朝土崩瓦解,刘邦率先入关,刚做上秦朝皇帝的子婴领着文武大臣们投降。不久,项羽也率军入关,在秦朝都城咸阳大封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巴蜀、汉中一带。项羽则自封为西楚霸王,将家乡彭城定为都城。
当时的巴蜀一带尚未开发好,属于贫穷落后地区。刘邦先攻入秦朝都城,其功最大,却被封到偏远贫困之地,当然不高兴。更令刘邦忍无可忍的是,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也被封王,而且封地在巴蜀、汉中的东北一带,对刘邦形成了包围之势,堵塞了刘邦进军中原的道路。 刘邦气归气,却也不敢不服从。因为项羽的部队多达四十万,而刘邦才十万人,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刘邦强压怒火,率军西进。他的部下们都觉得太窝囊,极不情愿随刘邦到蜀地。而且,汉军多数都是东部地区的人,不愿远离家乡。所以,在汉军西行过程中,就有不少将领和士兵在路上开了小差。韩信就是在这个时候跑的。由于跑的人太多,所以刘邦干脆听之任之,对区区一个韩信,当然更是无所谓了。
忽然有人向刘邦报告,说萧相国也跑了。别人跑了无所谓,刘邦的股肱之臣萧何跑了,这可非同小可。刘邦急了,“如失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自己又回来了。刘邦一见萧何,且怒且喜,张口便骂。萧何道:“臣不敢逃跑,臣是去追逃跑的人。”刘邦不信,萧何解释说,他追的是韩信。刘邦道:“诸将逃跑的有数十个,你别人不追,为何偏偏去追韩信?一定是在骗我!”萧何道:“诸将易得,至如韩信,国士无双。大王若只想在汉中称王,用不着韩信;若是想争夺天下,非用韩信不可!就看大王怎么决策了。”
刘邦这才稍稍重视萧何的举荐,他说:“看在相国的面子上,就用韩信为将军吧。”萧何却不同意,说:“虽用韩信为将,韩信还是要跑。”言下之意是,任命韩信为将军,官太小了。 刘邦一咬牙道:“拜他为大将!” 萧何这一下高兴了,说:“幸甚!”当时的大将,相当于执掌军权的大元帅。刘邦在萧何的劝说下,敢于将军权交给还是一个无名之辈的韩信,既是韩信的幸事,也是刘邦的幸事! 对刘邦来说,此举可能是他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冒险的决定。
而且,在萧何的劝说下,刘邦还为韩信主持了隆重的拜将仪式。 诸将听说汉王要拜大将,都很高兴,以为说不准拜的就是自己。及至韩信登坛,“一军皆惊”。 肯定有许多人窃窃私语:这不是那个懦弱无能的“胯下之夫”吗?他凭什么能做大将?汉王是不是吃错药了?难道我们是在做梦? 诸将不是在做梦,刘邦也没有吃错药。韩信的的确确成了刘邦的大将。 这也应了一句话:“英雄不怕出身低。” 汉王重用韩信,筑坛拜将,韩信得以施展抱负,辅佐刘邦取得天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