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华传统美德中儒家仁爱理念和原则的基本内涵?

简述中华传统美德中儒家仁爱理念和原则的基本内涵?,第1张

摘要:孔子的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范畴。"仁"具有多重思想内涵,它是一种情感诉求,也是一种伦理原则,是一种治国之道,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孔子的仁爱思想流传千年,时至今日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深入理解和探究孔子仁爱思想,将其精髓发扬光大,既是学术使命更是时代的呼唤,特别是对今天我们的大学道德教育建设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仁 仁爱 道德教育 和谐社会 和谐世界

   引言

  中国文化即中华民族的文化,它是东方文化中最重要的一脉,其历史源远流长,其思想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精神血液;在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圈里,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之根本所在,然而在今天重新面对孔子思想,却再次引来"百家"争鸣的局面。有人说它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是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奴役人民的御用工具;是压抑自由、泯灭人性的精神桎梏……也有人说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液,是中国人民反抗压迫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祖先留给我们永不过时的文化财富。而在这里我想表明的是,诚然"儒家传统文化思想"一度曾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障碍,但是我们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它,客观地讲儒家思想主流上是积极优秀的,即使到了现代化的今天也仍然具有强大的生机和活力,认真探究和汲取其精华有助于充实我们的思想,滋润我们的人生,更重要的是促进社会的和谐和文明的进步。

  孔子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中具有卓越贡献和巨大影响的伟人。他开创的"仁"的思想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明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依,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价值。总体说来,以"仁"为核心的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础理论。孔子思想之所以经久不衰,影响深远,臻至世界名贤,全在一个"仁"字上;而"仁"的内涵之渊博、丰富又实在值得今人深入理解、探究。

   一、"仁"之探析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天下归仁"是孔子的社会理想。《论语》中提到"仁"的次数多达到109次。《论语》中曾这样记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在这里我看到孔子师徒强调要以行"仁"为已任,至于"死而后已";可见"仁"在他思想中的地位和意义。那么何谓"仁"?笔者以为其意蕴可从以下角度进行理解。

  1仁者"爱人"

  翻读《论语》,可以发现对"仁"的经典解释莫过于"爱人"二字,"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爱人"二字可以被看做是孔子的"仁"的基本含义。"爱人"即是说要有仁德之心,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因此,"爱人"是仁德的情感基础。

  关于"爱人",有人说孔子的"爱"只是"爱奴隶主贵族",也有人说"爱"是一种"不分亲疏远近的爱",更有人说,"爱人"的对象只是那些遵循周礼的人,对于无视周礼、违背周礼的人,是"恶"而不是"爱";因为孔子说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但通读《论语》之后,如果仔细对其辩证思考,我们发现孔子讲的"爱人"不是指特定的群体,而是指爱一切人;同时他的爱是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这表现为"爱人"的"起点"是爱亲,即孝悌之情--对父母兄弟的爱;而"爱人"的终点则是爱众,即天下之"民"。这样孔子就通过"爱人"将家国天下紧紧联系在一起,这对后世儒家仁政学说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如孟子强调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实行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2"克己复礼为仁"

  "仁"以人的情感为基础,但人的情感具有多层次性,若放而任之而不以礼为之约束规范则可能陷入邪恶,故孔子以礼释仁,把符合礼之规范的情感视作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300)(《论语•颜渊》)。那么对作为内在要求的"克己复礼",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呢?

  首先,"克己复礼"重在"克己"。"克己"即要学会自己约束、自我控制。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301)(《论语颜渊》)这就是讲每个人要有"为仁"的态度和愿望,何以成仁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非"由人",不是他人的推动和要求,而是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可见孔子在这里明确地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同时它也暗示虽然仁德作为一种理想人格很难实现,但并非遥不可及,通过个人自觉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其次,"克己复礼"之"礼",贵在中和。正所谓"礼之用,和为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矣。"[1](149)(《论语学而》);《中庸》也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1](62)(《中庸》第一章)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而是要以礼节制之。同时,人的情感无论喜怒哀乐都要适中而不过分,这才符合礼,"《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1](177)(《论语八佾》)

  最后,"克己复礼"还须以仁充实礼。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局面,孔子感慨万端,云:"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他认为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制度又何谈建起呢?因此,任何礼乐都只是流于外在的形式,要建立起真正的礼乐文明还必须以"仁"作为作为内在的情感基础,以仁充实礼,从而实现仁德。

  3"忠恕之道"

  孔子从"仁"的基本内涵出发,既提出了如何达到"仁"的境界的内在要求,又阐发了如何实行"仁"的外在行为原则即"忠恕之道"。"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188)(《论语里仁》)。那么"忠恕"二字何解?

  首先,何谓"忠", "忠"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1](221) (《论语雍也》);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要自立有成就也必须使他人也自立有成就,即所谓"尽己之谓忠",自己所希望的,别人也同样希望,故应尽己之力帮助别人、启发别人,让别人去实现希望。

  其次,何谓"恕","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361)(《论语卫灵公》)即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求他人去做,自己所不愿承受的(坏的状况)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要学会包容他人,可见这种"成人之美"的精神,不可谓不是一条处理人际关系、安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准则,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如故。

  总而言之, "忠"和"恕"都是推己及人的施仁方法。忠"是对自己的要求,表现为一种认真、虔诚的态度--真心诚意、积极为人。"恕"则是对他人的要求,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将心比心,宽恕待人。忠恕之道是仁爱精神的具体化,是行仁之方。正是通过这种"忠恕之道",才得以把"仁爱"思想从爱亲推广到"泛爱众"。

   二、孔子仁爱思想的基本内涵

   前面,笔者已经就孔子仁爱思想的核心"仁"作了简要的探析,下面我们将由此展开探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本内涵或四个层次。

  1"仁爱"是一种情感诉求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既是一种理性的动物,更是一种情感性的动物;仁爱之情是人类自然情感的生发,更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诉求。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仁"以孝悌为本,从孝悌出发,表明"仁"首先立足于亲亲之情。在这里,引出了"情"的范畴,那么在孔子那里,"情"指的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其"情"主要还是指"亲亲之情"和由亲情推开与放大的对社会他人的关爱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情"是善的。但是从郭店楚简《性自命出》里,我们发现"情"已经统摄喜怒哀悲之一切情感,其对象也越出亲亲、社会他人而不逮于"物"。因而,"情"也可能被指为恶的情欲并需要被加以引导与控制;那么该如何引导、控制情欲呢?《性自命出》称"道始于情,情生于性。"

  所谓"情生于性"就是说"情"是人生而有之,本性如此的。"情"作为人生而之的一种本性,当然也是内在于每个个人的、主体的,而孔子多讲"仁"、"为仁"

  实属主体内在之事,体现为主体内在的情感诉求;而所谓"道始于情"即指"道"是从引导、调适"情"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那么接着,"道"是什么呢?《性自命出》中这样说"长性者,道也";这就是说"道"生于对"情"的引导、调适,便具有"理"或"理性"的意义;而郭店楚简《语从一》中又云"仁生于人,义生于道",此处的"道"自然是人道;但从儒家看,"人道"本于"天道",故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虽主"仁爱"但并不否定利欲的作用。这是对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的尊重和遵循,这种强调仁的情感性的思想和取向在儒学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可谓一以贯之,它教会人们要重视人的情感追求,理解、同情、关心他人,要把理解人的情感,理解他人的需要作为"爱人"的重要内容。因此"仁爱"是维系整个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情感根基,是整个人类社会最显浅、也是最深沉的"爱"。

   2"仁爱"是一种伦理原则

   东汉古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仁"字为:"仁,亲也,从人二[2]"。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也曾注释:"亲者,密至也。从人二,相人偶也。人偶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偶,偶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3]" "从人二"说明了什么呢?这从字源上说明了"仁"是用以指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范畴。 那么"仁爱"也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原则。《论语》有云:"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在这里孔子强调要加强道德自律;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为人生志向,而"礼"的普及是以"仁"为前提的,他主张用"仁道"来控制自己,克制过度的物质欲望,甚至在有必要时要敢于为"仁道"而自我牺牲,这是"克己"的最高要求。正如他所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为了"仁道"的实现,君子要无所畏惧,必要时要勇敢献身,舍身成仁。这一道德要求千面年来不知激励和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为了道德理想的实现,他们无不敢于泣血人生,笑看风云;于是我们看到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壮,看到了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看到了林则徐"苟因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担当。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言词,不仅仅是慷慨激昂,更是"成仁"精神的真实写照。

  "仁爱"是一种伦理原则,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为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孔子重视亲亲之情,在他看来,子女对父母的"孝"不仅仅指孝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更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敬重,但并不是无原则的绝对服从,子女应该"事父母几谏[1]",要委婉规劝,使其改正。而"悌"也是不仅仅是兄长对胞弟的关爱之情,它也是双向的,弟妹兄长也应有敬爱之情,所谓"父慈子孝,兄弟友恭"就是这个道理。上面的主要是针对亲属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而对一般的人际关系的处理,孔子也有他独特的看法。"孔子提出了"恭、宽、信、敏、惠"等道德条目,"恭" 即恭敬,要以"恭敬"之心对待他人;"宽"即宽厚,做人宽厚,待人宽容自然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喜爱;"敏"即"敏捷",做事要勤恳干练,"天道酬勤",自然会取得成果。"惠"即"慈惠",要有恩惠之心,经常资助他人,就能使别人幸福,自己快乐[4]"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从而使用人。此外,孔子还说:"刚、毅、木、讷近仁";而"温、良、恭、俭、让"也是这一精神的传达。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除了具体的道德规范外,还有最高的道德要求与规范即如何把握"尺度"的问题,据此,孔子提出"中庸"的概念,作为最高的道德要求。所谓"中庸"即"不偏不倚,执两用中",指做人做事都要把握好"度",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传统的解释即程颐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5],他是把中庸看成固定的原则,而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种"中庸"精神的实质是寻求人际关系的高度和谐。"礼之用,和为贵[1]"。这里的"和"就是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同时这种和不是"一团和气",不是折中和无原则,而是在承认矛盾与差异的基础上使双方共生共荣,用今天的话来说即"和谐";"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生焉[6]",推行"中庸之道"实现人际和谐,天人和谐,万物和谐,从而实现最高境界。当然我们也要反观中国历史,认清"中庸之道"的两面性:"一方面它保证了民族文化发展的稳定性,反对过度的破坏活动,使文化发展不致中断;另一方面它对于根本性的变革又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7]"

  3"仁爱"是一种治国之道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教育弟子,希望把他们培养成有道德修养的"君子",然后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栋梁之材。然后凭借他们的管理和教化,使社会和国家道德理想化。在孔子看来,治国就是治民,治民之本在于把握民心,故他提出了赢得民心的实政方针"道之以德"即实行"德治"和"礼治",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就是说为政要以道德教化为根本,以内在化的道德教化为基本导向,同时还要以礼义规范为外在的调节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上下"同德"而"同心",国家自然会兴旺发达。孔子主张"为政以道",其终极目的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所谓"修己以敬"是指治国者要加强自我管理,严格要求自己;所谓"修己以安人"是指要加强各级官吏的管理,上司要给下属作榜样,带好头,这样才能提拔出优秀的人才;所谓"修己以安百姓"即是说对老百姓的管理,要"使民以时"让老百姓繁衍生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让老百姓"奔上小康";"教之"对富裕起来的老百姓要进行道德才华,让人民过上富足而文明的生活;做到做好这三样,就能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社会走上文明和谐。

  4"仁爱"是一种人生境界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诉求和伦理原则,更是一种道德的精神境界或称之为人生境界与理想人格。

  人格是一个近代才有的概念,在中国古代被称之为品性或品格,它包含了智慧、品质、道德、能力等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早构建人格观念的是孔子,他提出的"仁"就是最好的说明。在儒家的话语系统中,人格主要是从道德层面上讲的,虽然儒家不排斥功利,但他们反对完全以个人利益为生活目标的人,这些人被称为小人。因此君子与小人之分即人格与非人格之分,而孔子所说的人格即君子人格,它的人格包括三个层次:最基础的是"君子"的境界,紧接在上面的是"贤人"境界,而最高的境界则是"圣"即"圣人"的境界。从第一层到第三层境界的实现就是"完成人格",如胡适所说"成人即是尽仁道"《中国哲学史大纲》,即是仁。杜聿明也说过"作为一个个体道德的概念,仁被用来指那些道德上的修身而达到的最高的人生境界。[8]";这是对仁塑造的理想人格达到的一种人生境界的最好阐述。事实上,孔子倡导的人格理想是与他倡导和睦有序的礼乐社会的社会理想相一致的,在这种理想社会中,理想人格的境界就是成贤成圣,道德自足。现在,我们要具体理解这种理想人格,必须从君子与小人之辩说起。

1、爱国。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节气。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

2、利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

3、仁爱。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4、提倡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

5、“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这样的心态,即“仁爱之心”。关于“仁”,最早出自《尚书》。《尚书》中说:“克宽克仁,彰信兆民”,意思是说当年商汤用宽恕仁爱之德,明信于天下的百姓。

6、“义”,是指正当、正直和道义这样的气节,即“正义之气”。“义”的原义是指人的仪表,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亲密友谊、对美好善良的追求。

马果果,一个八岁女孩,遭受了养母那么多的责难,不但不离不弃,反而用她那颗善良纯真的心去抚慰养母,用她那超乎寻常的举动去唤醒郑师傅的大爱。她演绎了一曲大爱大善、大孝大美之歌。她的一言一行,传递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传递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正能量。

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历史上,历来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优良传统。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上,怎样弘扬这些传统美德,《水晶女孩》给了我们非常有益的启迪。

歌曲《爱的奉献》里有这样两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是的,尽管当前我们的社会还存在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不少人还在为司法腐败、分配不公、环境污染等现象所困扰,但是我们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正一步步走向美好的未来。让我们都振作起来,让我们都伸出热情的手,像《水晶女孩》里的马果果和众多好心人一样,为他人、为社会、为民族“献出一点爱”,因为“我们就是一家人”!

中华民族的主要四个传统美德为: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1、尊老爱幼:尊敬长辈,爱护幼小。尊老爱幼是人类敬重自己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儿童时代,每个人也都有老的一天。一代代人由小孩到老人,不管是处于盛唐还是当今社会,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2、勤俭节约:形容工作勤劳,生活节俭。出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一章:“因而形成了既敢山吃海喝,又能勤俭节约的双重生活方式。”历史上有许多名人都有关于勤俭节约的感人小故事。勤俭节约可以是,节约吃穿用度。

3、助人为乐:意思是以帮助他人为快乐。出自《咱们的五个孩子》。

4、见义勇为:是指个人不顾自身安危通过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或者抢险、救灾、救人等方式保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的一种行为。

中华民族的主要传统美德:

我国是一个文明大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就讲究“仁、义、礼、智、信”。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可以概括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品质、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等。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爱国、明志、自强、诚信、知耻厚仁、忠君、奉公、务实、勤俭、尚勇等。

尊师孝亲美德少年推荐词

 纵观古今,尊师孝亲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条纽带连接了我们的情感。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尊师孝亲美德少年推荐词,欢迎阅读借鉴!

尊师孝亲美德少年推荐词一

 ,现就读于市第小学三年级2班,是一名年仅9岁的小男孩。他家三世同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姐还有他。他的姐姐先天智障,善良的父母从来到新疆务工,就是想多挣点钱来治疗女儿的病。他们没有固定工作,靠帮人换煤气罐、跑车挣钱。艰辛的生活让从很小的时候就懂得照顾姐姐。

 小时候,每次出去玩,他都带上姐姐一起玩。因为害怕姐姐跑丢,他就时刻牵着姐姐的手。姐姐自己去玩滑滑梯时,他就悄悄地跟在后面保护姐姐。听到别人笑话姐姐,他就告诉别人姐姐生病的原因。其他小朋友听他说了后,也开始同情姐姐,不再追着嘲笑姐姐了。小就这样开始了照顾、保护姐姐的日子。

 浓浓的姐弟情,使本该无忧无虑玩耍的有了一份教姐姐学习的责任。上小学一年级了,小跟老师学习书写“三、人、山”这样简单的汉字,学会后他回到家就兴致勃勃地学老师的样子教姐姐写字。开始,姐姐不会写还胡乱写,就握着姐姐的手写。慢慢地,经他反复地手把手地教字,姐姐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汉字书写。

 的爸爸文化水平不高,工作又忙,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妈妈没有上过学,根本不识字,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他聪明好学,上课积极发言,随着上学识字量的增大,认识了很多字。他回到家,写完作业后就拿自己的语文书教姐姐一个一个认字。姐姐学完不久就忘记了,不放弃,经常一有空就教姐姐认字,姐姐可以记住一些简单的汉字了。后来,妈妈买来大大的字卡贴在墙上,就像老师一样用长长的细棍教姐姐一排排地认字。坚持到现在,姐姐都能认300个左右的简单汉字了。姐姐的进步也是的自豪!

 进入二年级了,开始带着姐姐看书了。姐姐喜欢看有插图的《喜羊羊故事书》,就给姐姐讲故事书的内容,还向姐姐提问呢。后来,家里订了一些科技类、动物类的杂志。在课余时间看书时,和姐姐一起看,还指着图给姐姐讲解动物的名字、生活习性,慢慢地,姐姐认识了蜘蛛、狮子、老虎等动物的名字,还能自己说出它们的一些生活习性,小就奖励姐姐她最喜欢吃的小面包,姐姐更喜欢跟他看书了。一个小孩子,竟有这样的耐心和爱心去不厌其烦地讲解,除了妈妈的教导外,还有慢慢浸润在他小小心灵里的亲情,让他愿意想办法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交给学东西很慢的姐姐,让姐姐不再愚昧。

 姐姐的语言发展很慢,她学会的第一支歌就是教会的。乐观的爱唱歌,他就教姐姐唱《小燕子》。他一句一句地教,可这支简单的儿歌对姐姐来说却是非常难,姐姐老是学不会。并不气馁,还是耐心地一遍一遍地教唱,一个词一个词地教唱,姐姐终于学会了,尽管她唱得并没有什么旋律,但弟弟教会了她一支美美的歌,只要一高兴,她就“唱”起《小燕子》。弟弟的努力,带给姐姐是无比的快乐。

 上二年级后,开始在生活上照顾姐姐。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妈妈打来电话说晚上回家晚一点,就想晚上吃什么呢姐姐打开冰箱指着饺子说“饺子”,他就模仿妈妈平时的做法,在锅里接上三分之一的水,烧开下饺子,想着妈妈说过“饺子漂起来就说明饺子熟了”,就这样给自己和姐姐煮饺子吃。姐姐边吃边夸饺子香。

 还有一次,姐姐生病了,可是爸爸妈妈都不在家,心里很着急,可光着急也没有用啊,他就照自己生病的时候妈妈照顾自己的做法去照顾姐姐。他用凉水把毛巾泡一下,拧干后搭到姐姐的额头上,再让姐姐吃感冒药。姐姐渐渐地不那么难受了,也松了一口气。

 在小的时候,就特别懂得心疼爷爷奶奶。一次,爷爷骑着电瓶车带着和他姐姐去广场玩。走到半路上,电瓶车没气了。就让姐姐坐在车上,爷爷掌握方向盘,自己下车推,一直推到修理店。这时候,是小小男子汉发挥了威力,因为小家伙的心里是爷爷老了,不想爷爷费力的。

 爷爷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一直吃预防脑梗的药,但爷爷常常忘记该什么时候吃药,上小学的就想了一个办法,自己用小闹钟定时间提醒爷爷按时吃药,于是爷爷每天就能按时吃上药了,爷爷笑了,也开心地笑了

 现在,已经三年级了,他已经俨然一个小大人,常常用压岁钱在父母不在家的时候自己买菜,做西红柿炒鸡蛋、土豆丝、紫甘蓝等菜,热上馍馍来解决吃饭问题,吃完饭就自己独立学习、睡觉。爸爸妈妈很晚回来,吃着儿子做的饭,心里热热的

尊师孝亲美德少年推荐词二

 尊师孝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爸爸、妈妈给了她们生命,并费尽心血把她们养育;而老师又像辛勤的园丁一样每天都会教给她们知识和本领。所以,尊师孝亲是她们作为一名小学生首先应该做到的。

 在学校,她尊敬老师,见到老师就会主动向老师问好。她还是老师的一名小助手。每个寒、暑假前她都会主动到学校帮老师抄写成绩单、打扫卫生。她经常在下雨天,放学回家取来雨衣和雨伞送到老师办公室。还经常在班级活动时,帮老师做一些拉花剪纸等来装饰美化教室。有一次,她们贾老师为了帮她们班的同学排练合唱比赛,嗓子累哑了,她就想到,每次她嗓子发炎时,妈妈会让她喝些淡盐水来消炎。于是,她就用小瓶带了一些食盐给贾老师也让她在学校喝点淡盐水,好让她快快好起来。

 从幼儿园的时候,她们就会背颂三字经里的“香九龄,能温习;孝与亲,所当执”。后来上了学,她又懂得了“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在平常生活中,爸爸、妈妈为了工作和照顾她会很辛苦。所以,她也经常帮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两岁时她就能帮爸爸买报纸,帮妈妈买馒头。在二年级的时候,妈妈因手指的关节疼不能沾凉水。她每天放学及之后就先来到厨房帮妈妈洗菜,然后再去完成作业。在这期间她还学会了煮面条、包饺子、炒鸡蛋、煮粥。。。现在她仍然经常帮妈妈到她家附近的馍店买馒头,到放心肉店买肉、买油盐酱醋等调味品。从五年级开始,她每天晚上都会为妈妈端洗脚水、拿擦脚布,把水温调试好后让妈妈洗脚。

 每到节假日,她都和爸爸、妈妈一起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向他们汇报她的学习情况,给他们看她的奖状和成绩单,跟他们聊天让他们享受难得的`天伦之乐。

 她想,无论她将来做什么,她一定不会忘记老师和爸爸妈妈在她成长的道路上所花费的心血。她会做到“饮水思源,常怀感恩”。

尊师孝亲美德少年推荐词三

 郭喆,女,涡阳城关中心学校二年级四班的学生。老师的言传身教,父母的悉心熏陶,她小小的心灵才能长期住在阳光下,长在春天里,一天天茁壮成长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古以来,尊师孝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奉行的传统美德,是祖宗先辈们遗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古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也有“为学莫重于尊师”之言。赞美父母之词也不乏唐诗《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及报答之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 也可以这样说,“赋予身者,父母也,赋予魂者,师也。”所以教师和父母一起构建了她们的身体和灵魂,这么伟大的创举使她们很难不做到尊重教师,孝敬父母,保护好他们神圣的“创作”并给予回赠。

 尊敬老师不是一句口号,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尊敬老师首先要尊重老师的劳动及劳动成果。郭喆在学校的每一天都能认真地听好每一节课,在老师需要进行课堂互动的时候能积极配合老师的课堂互动,积极思考,发言,认真回答老师的每个问题,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和探讨,达到老师的预期效果。她深深地知道每一节课都是老师花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认真备课和思考之后,才走上讲台传授给自己可爱的学生们,每一节课都是老师的劳动成果,认真听课就是对老师的人格魅力的充分肯定。此外,郭喆这个小同学特别能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正确对待老师的要求,并能真诚接收老师的批评。在老师的心目中,她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公认的好伙伴:她能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每门功课老师都非常满意,并能礼貌待人,为人宽厚,每次见到老师和同学们都能主动问好。她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系集体,时常参加集体活动,也热衷于报名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竞赛等并精心准备,为班级争光,老师为有这样的学生而自豪。在同学们眼中,她是一个活泼,开朗,乐于助人,从不和小伙伴们计较得失的一个小姑娘,也是同学们羡慕和崇拜的一颗小星星。

 自上学之后郭喆同学在各方便就大有进步,拿幼儿园来说,放学后从不要父母帮其买这购那,小书包自己背着,一路唱起儿歌为回馈接送她的亲人。有时帮亲人捶背捏肩,跳舞逗家人开心。值得一提的是上了小学,成了一名小学

 生后就更加懂事了,不仅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还能成为家里的小帮手:买早餐,刷碗,扫地,擦桌子,整理家务都能干的井井有条。最近居然学会了包饺子和做些简单的食物,这些都令人欣喜不已。帮老人洗脚,擦脸,穿衣也是她的乐趣。若家里来了客人,都会很热情的迎接欢迎,把自己好吃好喝好玩的会分享给他人,甚至很大方的拿出自己平时不舍得花的零花钱请客人吃饭。节约粮食,不浪费,生活不攀比。就连邻居们都常说孩子有礼貌、懂事。总之,她的勤劳、自信、热情、大方懂事无不发挥的淋漓尽致。小时候妈妈教的三字经“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现在还常挂在嘴边并赋予行动上。

 郭喆同学身上体现了一名莘莘学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一种至真至善的思想态度,体现了一名当代小学生的良好素养。在学生心目中,她无疑是一面道德示范的旗帜,一个众生学习的榜样,一名当之无愧的美德少年。

尊师孝亲美德少年推荐词四

 乔士源同学出生于2006年5月,今年10岁了,是西柳小学四年1班的班长。他是同学们的好伙伴、好朋友,他是老师的小帮手、小助手;他品学兼优、乐于助人;他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他尊敬师长,能时时感念老师的培育之恩;他孝敬父母,能处处体谅父母的养育之苦!乔士源一直要求自己"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少年。"并一直为之坚持,为之努力,在社会文明这个舞台上展翅飞翔绽放出自己夺目的光彩。

 一、孝敬长辈,关爱家人,自立自强。

 乔士源在家是一个好孩子。上学期间他每天都能按时作息从不让父母操心。在生活上也很勤俭节约,从不乱花零用钱。由于父母亲工作上比较繁忙,他能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能帮父母承担家务活。乔士源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自尊自强、正直善良、心存感恩的人。去年乔士源的妈妈生了一场大病,当时妈妈的病情比较危急,他虽然还小,不太了解情形,但他一直鼓励妈妈,支持妈妈,心疼妈妈,事无俱细节地照顾妈妈,喂妈妈吃饭、做简单的家务,陪妈妈聊天,他成为了妈妈最大的精神支柱,妈妈的病渐渐地好起来!在家中,乔士源就是父母的一个小暖男,时时用他的爱心温暖着家中的每一位亲人!

 二、严以律己,崇尚科学,全面发展。

 在学校里乔士源是一个好学生。从跨入学校的那天起,他便在老师的指导下立志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对社会有用的人。入学以来

 他一直担任班上的班长,带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主动地为班级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学习刻苦努力,积极主动,勤学好问,成绩优异,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为了多方面的锻炼自己,乔士源还能积极参加各项各类有意义的活动。从入学以来,他参加了各类大型文体活动有十多次,多次担任重要角色,使个人的才能得到了全面发展。

 三、奉行美德,乐于助人,富有爱心。

 在社会上乔士源是个好少年。他小便在父母的教育下做一个讲公德、有爱心的人,并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在公交车上他积极主动地为老人或带小孩的乘客让座,在街上看见有人随手丢弃的纸屑他会主动地拾进垃圾箱内,在路边看到乞讨的人他总是主动献出自己攒下的每元硬币。虽然只有十岁,虽然还很稚嫩,可助人为乐的精神却已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他时时告诫自己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平安幸福生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

 总之乔士源同学是一名乐观向上、崇尚科学、乐于奉献、热心公益、尊师守纪、奉行美德、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不愧是一位优秀的“小公民”。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638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