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画的特点

儿童画的特点,第1张

儿童画的特点:

1、从整体的作品造型上看,能够使用较为流畅的线条来表现整个作品整体形象,并且开始关注细节来表现事物特点,部分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已经能够通过描绘来表达明确。

2、在色彩应用上,这个时期的儿童以色彩表达情感的能力逐渐变高。在一些色彩情感调研过程中,80%以上的孩子会通过暖色来表达快乐的情绪,而黑色等冷色调来表达神秘、伤心等情绪。另外小朋友们会喜欢使用圆形、弧形等图形来表达高兴等积极的情绪,而一些三角形、长方形等带尖锐角的图形会被用来表现悲伤等情绪。

3、在构图上已经开始注意所画物体的大小比例,只不过大多数小朋友依然无法在这个阶段很好的掌握比例分寸。儿童画特点之一就是会把感知印象较深的部分夸张化,不过基本上能够反映整幅作品的主题,以及能让观赏者知晓作者赋予画作的心思。

儿童画的分类及其特点:

儿童画一般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美术家和民间艺人以儿童所熟悉,所喜爱的内容为题材创作或绘制的美术作品。它包括插图,故事画册和单幅图画等。这些作品,不仅有优美、生动的造型,绚丽的色彩,而且有诗一般的意境,丰富、美妙的形象。它既可作为培养儿童美好的思想情操,气质和品格的手段,又可作为儿童接触人生的生动、形象的直观教材。其主要特点表现为:

(1)图画的内容是儿童所熟悉的生活。画中的形象同孩子比较接近,因此更能为孩子所感知和理解,如可爱的小动物,童话故事以及儿童自己的生活等。

(2)图画的色彩单纯、明快、鲜艳。因为孩子对色彩明快,鲜艳的图画比较喜爱,而对色彩淡雅的图画表现冷漠。对色彩复杂、明暗对比强烈的绘画不喜欢,甚至对人物面上画出明暗冷暖关系,孩子会误认为脸没有洗干净。

(3)图画中的形象简单明了。形象鲜明、特征突出、单纯写实,或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夸张变形,而这种夸张变形的形象,却没有脱离孩子的知识范围和理解水平。特别是一些形象鲜明,特征突出、生动有趣的人物,动物(包括拟人化的动物)更使孩子们感到亲切,为他们理解和接受。

(4)在构思构图方面,富于孩子的生活情趣,没有含蓄、隐喻的构思和复杂的构图,使孩子看了一目了然。

(5)图画中物象完整。因为儿童欣赏绘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求全性,特别喜欢看到所描绘的物象的全貌,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无论是人,是树,是房舍,还是交通工具等都描绘得很完整。

(6)线条简洁、明快、轮廓清晰,这样更有助于孩子确认形象的外部特征。

(7)图画背景的运用。要考虑到孩子年龄特点,孩子越小越容易感知无背景的绘画,因为无背景的干扰孩子看了一目了然,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无背景的绘画会产生疑问,常会提出“这是什么地方呀”因此,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征添加一些简单明了、形象突出的背景。

第二类是由儿童自己描绘和制作的图画及手工作品。因此,我们称它为“儿童的美术作品”。如“儿童的画”,便是专指儿童自己的绘画。这些作品,尽管在表现技能方面还十分粗糙,幼稚或不甚完整,但它充满着天真烂漫、稚拙、单纯的情趣。因为它是孩子认识生活的反映,单纯质朴的情感的抒发。由于儿童是用好奇的眼光注意这陌生的世界,所以从自身现象到人类社会,从过去到未来,他们都想知道,这就决定了儿童美术的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其具有明显的稚拙性,游戏性,求全性,摹仿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由儿童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过程所决定的。

(1)游戏性。从生理发育来看,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完善,大脑电图质抑制能力差,小肌肉运动的暂时联系虽日趋协调,但还不够发达,手的动作还不够灵活,手的运动不能服从他自己的意愿,所以儿童的美术作品表现出明显的稚拙性的特点,而又带有游戏的性质。

(2)稚拙性。从心理发展来看,儿童画所表现的对象首先是他自身感知过的事物以及自已感兴趣的事物。如吃过的水果,玩过的玩具,用过的生活用品以及看过的动、植物及人物等,对动的、有声音的、亮的、色彩鲜艳的事物优先反映,而它们又都是具体的(如我的小汽车、电灯、太阳、我的爸爸妈妈等)。这是因为儿童的注意常被新奇的事物所转移,带有明显的“无意注意”的特点,即稚拙性。

(3)求全性。从构图来看,只有平面的空间。由于儿童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是粗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才能日益走向较深入的认识),这是因为儿童观察事物的能力较差,次序较紊乱而他们又常常用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来代替视觉,他们缺乏一定的空间知觉,对构图和空间的处理,往往把画面当成地面和立面,把近的事物画在纸的下边;而后再把其他东西一行一行地向上画,而且每个形象都互不遮掩。因此,幼儿的绘画又带有明显的求全性。

(4)模仿性。因为孩子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什么都想知道,反映出他们盼望长大的心理,所以在生活中,他们常常模仿大人,爱穿大人的衣服,抱着布娃娃学着妈妈的声调哄它睡觉。反映在美术活动中,孩子们总想像老师一样能把事物表现出来,但又缺乏表现技能,所以在他们的美术作品中常常带有模仿的性质,在手工(尤其是折纸)作品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儿童喜欢画画,这是出自儿童自身生理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需要。

 儿童绘画心理1

 摘要: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任何行为都有其身心发展的依据,只有把握幼儿绘画心理,才能给予适时、适当的有效指导。

 儿童绘画,首先应注意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掌握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心理变化,训练他们的认知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觉自发性,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 儿童 绘画心理 认知

 儿童喜欢画画,这是出自儿童自身生理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需要。

 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必须研究儿童绘画的心理与特点,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评价儿童画,也就难以辅导儿童绘画。

 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绘画应按儿童的年龄分为三个时期来研究:图式期6―8岁、写实倾向期9―11岁、写实期12岁以后(相对而言,有的会提前或退后)。

 因此,美术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绘画的心理与特点,训练他们的认知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觉自发性,才能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一、绘画是儿童的一种认知方式

 艺术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苏珊・朗格在强调艺术的价值时说,人了解世界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逻辑的推理方式,另一种就是艺术感知方式。

 儿童面对的是一个充满陌生感的世界,所以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强。

 但是由于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简单,经验少,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而绘画能给他们更广阔和自由的想象和表现空间,因此,他们喜欢通过这种方式来认识和反映他的世界。

 约翰・杜威在谈到美术的本质时说,艺术是一个生动而实在的例子,证明人能有意识,有意义地再现感觉、需求和冲动的统一以及生命活动的特征。

 意识的介入带来了规律、选择能力以及对素材的重新处理。

 所以它们永无止境地改变着艺术。

 但是,意识的介入及时地将艺术的思想变为意识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知识成就。

 在杜威的眼里,艺术是一种赋予生命以活力的体验,它帮助一个成长中的机体表现自己的生命力;它使一个人上升到一定的情感高度,使他能够认识到艺术的体验是他生命中一件特别的事。

 二、未知世界是儿童想象的空间

 儿童比成人更喜欢画画,这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事实。

 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算得上是天才的艺术家,难怪成人们常常为儿童们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涂抹惊讶不已。

 经常有孩子的父母对我说,他们的孩子多么喜欢画画,画的画多么好看,因此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具备极高的艺术天赋。

 我相信这一定是真的。

 因为在教学中,我也常常被孩子们作品中的绚丽的色彩、大胆的线条和奇妙的构思所陶醉,我总是毫不吝啬地给他们以赞美之辞。

 然而,我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会逐渐减弱。

 原因是,他们对原本陌生的世界开始熟悉,当他们对眼前事物有了重新的认识之后,想象力就受到了约束。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将一滴墨汁滴在一张白纸上,拿给幼儿园小朋友看。

 小朋友们有的说是蝌蚪,有的说是天上的星星,……再拿给大学生看,都说那是一滴墨汁。

 这个实验正说明,人的客观认识往往限制思维的自由想象。

 远古人类想象天上有上帝和神灵,于是产生了那么多美妙的神话传说,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再靠想象去描绘宇宙万物,而是用科技手段。

 课堂上,我的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民间搞剪纸艺术的老太太,以剪虎闻名,她剪的老虎形象夸张,生动可爱,被邀去一所大学讲学。

 校方出于好心带老人家去动物园参观老虎,因老人从未见过真老虎。

 结果观虎归来,老人再也剪不出来原来的那种生动可爱的虎了。

 可见,想象是建立在对未知事物的探求之上的,已知事物往往成为一种外在的干扰因素,阻碍人们的想象力。

 就像希腊人说的那样:知识始于惊奇,如果我们不再惊奇,也许就有知识停止进展的危险。

 三、求知欲是儿童艺术兴趣产生的基础

 儿童的认知欲望中存在着艺术兴趣产生的基础。

 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在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上。

 儿童没有见过的东西太多了,第一次见到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感到非常的新鲜。

 由于儿童的言语能力还不够完善,没有识字以前,形象思维和直观的形象感受是他们认识外界事物、形成概念的主要认知途径。

 我们发现,所有的儿童绘画都有一定的情节性。

 分析其中的原因可知:儿童的绘画带有一定的儿童语言的特征。

 儿童在没有获得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技能之前,只好用他们仅有的一点简陋的形象语言来表达他们天真的思想活动。

 儿童可能只会画一些简单的圆形或方形,但它能代表很多东西。

 它可以是太阳、苹果、房子、书等等。

 儿童画中的形象艺术语言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有了这样的艺术语言,他们就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形象模仿活动了。

 儿童在他们自己的艺术活动中,使游戏增加了无穷的乐趣,他们从自己创造的形象中获得了最初的快感体验。

 儿童的这种幼稚的“艺术活动”,使他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并成为对造型艺术产生兴趣的基础,这种基础在儿童中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四、儿童艺术创造活动的自发性心理

 儿童艺术看起来很幼稚,然而却具有成人艺术难以具有的独特性的形式、风格、想象力和创造性。

 正如康定斯基所说的那样:“儿童们直接从他们的情绪深入所创造的形式,岂不要比那些希腊的模仿者的作品更富于创造性吗”那么,儿童为何能够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根据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儿童的这种艺术心理是先天就有的,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儿童身上,在儿童身上组成一个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

 它来自于遗传的大脑结构本身。

 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型。

 所谓原型,是指先天的固有的直觉形式,它具有经遗传而带来的多知觉与领悟的性质。

 那么,儿童之所以有那种独特而又共同的艺术心理,是因为他们都有独特而共同的原型。

 而原型的外显为原始意象,荣格认为,真正的艺术家是“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

 那么,儿童也可以说是真正的艺术家,因为他们是“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

 儿童绘画时激动和快乐是成功的保证。

 儿童一旦迷上画画,根本用不着大人去督促,如果没有画完,谁喊他都喊不动,画到得意之处时,自己还会笑出声来,完全进入了角色,全身心沉浸在创作的激情里。

 当他完成大作以后,他会拿给大家看,希望大家和他同享成功的快乐。

 这时,别人的称赞对他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于儿童的原始性绘画更接近艺术的本质,深受艺术家们的喜爱,也曾给许多艺术大师以艺术上的灵感启示。

 如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就曾从儿童艺术中汲取营养。

 但人们往往看到,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增多,他们身上的原始性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社会性、现实性和普遍性。

 追逐现代潮流渐渐成了他们现实的价值取向,他们离艺术的本质也就越来越远。

 著名美术教育理论家维克多・罗恩菲德说过: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受任何外界干扰,那么就没有必要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

 任何一个儿童都会不受束缚地运用他根深蒂固的创造冲动,对他自己的表达方式充满信心。

 但是,艺术最终只为极少数人所掌握,而不是所有的人,尽管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因为我们在儿时都曾经是艺术家。

 总之,把握儿童的绘画心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观察、解读儿童行为的水平。

 教师要运用实践性、客观性、科学性、教育性与群众性原则实地观察每一个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表现,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将观察到的儿童真实的、情境性的行为进行细腻的叙述。

 教师要把儿童作为观察记录的对象和主体,通过语言、行为、作品三种观察途径,了解幼儿情绪情感在绘画中的表现,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美]爱略特W艾斯纳著张单等译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美]H加登纳著李泽厚主编兰金人译艺术与人的发展1988

 [3][英]EH贡布里希著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艺术与错觉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

 探析儿童绘画心理2

 摘 要早在18世纪中期,卢梭认为:“儿童有他特殊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绘画是表达人们潜意识的直接工具。

 而往往未经修饰、纯粹的儿童画,是人类稚嫩阶段的一种天性流露,是儿童思想情感倾诉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情感 心理 绘画

 一 提出问题

 1背景与意义

 在儿童成长的道路研究和进行日常教学的时候,人们往往把重点放在知识的教授或游戏活动上。

 但随着研究范围的推广及深入,发现绘画活动在儿童的成长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儿童绘画是儿童纯真心态的自然流露,是他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视觉语言,它是人的生命早期阶段的行为产物,是儿童心理、情感、个性、创造能力的反映。

 只有正确认识儿童绘画,了解儿童绘画的形式与表现特征,给予孩子热情鼓励与正确恰当的引导,才能使儿童的潜能得以开发,天性得以发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些研究学者通过儿童的绘画作品,能分析出儿童在某一年龄阶段中绘画与发展的关系,甚至从中了解到儿童的心理以及情绪状况。

 2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两种学说

 第一种是20世纪中期美国儿童美术心理学家罗恩菲德提出的“直线型”发展模式。

 他提出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1)涂鸦期(自我表现最初阶段2~4岁),涂鸦是视觉经验和身体、手指肌肉动作协调的一种产物,反映其身心状态。

 (2)样式化前期(再现的最初阶段4~7岁),儿童尝试用绘画语言与外界沟通;在对外界的探索中不断寻求新的观念,所以使用的象征符号经常改变。

 (3)样式化期(形态概念的成立阶段7~9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终于发展出种种令自己满意的符号象征,这些符号会反复出现2~3年,称之为“样式”。

 (4)写实倾向的萌芽诞生期(9~12岁),这一时期的儿童力图发现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

 在绘画中,他们开始打破惯用模式,并注意到周围事物的细微变化。

 第二种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艺术教育家、心理学家加登纳提出的“U型曲线”发展模式。

 他认为儿童早期的绘画表现处于“U”型的左高峰,之后跌到“U”型的谷底,这时若持续努力,就有可能达到“U”型的右高峰,成就完整的“U”型发展,但是一般人都只是“L”型的发展。

 二 研究内容

 1绘画包含幼儿情感倾诉的语言

 想要正确了解幼儿的绘画作品中的内涵,需要了解他们绘画的动机和他们所要表现的内容。

 每个孩子的语言发育过程不同,早讲话的不到一周就会牙牙学语,晚的孩子要快两岁才开始表达。

 但是当儿童还不会说话时,儿童执起画笔的时段早于语言发育的时间。

 当儿童能手执画笔后,也就意味着他们能记录自己生活中影响情绪、表达情感的事件了。

 让儿童在自由放松和谐的环境下,保持愉快的心情,拿起画笔,在空白的纸上画下所想所悟。

 绘画是幼儿最重要的自我表达方式,通过美术活动幼儿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及思想,每个幼儿绘画的表达方式、水平也不尽相同。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能外化人的内心素乱,倾听内心痛苦,从而使人获得解脱。

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畅想和渴望的思想感情。

《童年的水墨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百六单元第2课,这首儿童诗通过“街头”、“溪边”、“江上”三个小标题,表现了儿童极富情趣的生活,似一幅幅水源墨画般美丽, 展现了儿童俏皮的生活场景,静、动交织,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

溪边,江上,林中都是美好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和怀念。

《溪边》──钓鱼的孩子,那样的快乐,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

《江上》──戏水的孩子,那样的调皮,一群孩子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里互相你泼我溅地嬉戏,就在这嬉戏中,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对小虎牙。一群孩子的嬉戏和一个孩子的特写,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扩展资料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如水墨画般勾勒了三个典型的儿童生活剪影,展现了快乐的童年生活,课文语言灵动鲜活,体现了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中将采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来展开学习,同时诗中有的句子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的句子运用比喻、借代等手法,比较难懂,需要用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这也是课后习题的体现,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

诗中对童年生活的描述有很多,比如:“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孩子们发现蘑菇时惊喜的样子,通过这些描写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

参考资料

—童年的水墨画

儿童画特点是:

图画的内容是儿童所熟悉的生活;图画色彩鲜艳、明快、单纯;图画中的形象简单明了,没有含蓄、隐喻的构思和复杂的构图;图画中的物象完整,线条简洁、明快、轮廓清晰。

1、线条不流畅,能画出流畅线条的说明控制笔的能力强;

2、构图不一定,能相对构图平衡的说明社会意识能力强;

3、形象不具体,每次画一种东西都能画得差不多一样形状;

4、突发思维,有时一个2-3岁幼儿绘画能构图,立意,形象都相对完整,但是在就再也画不出来了,作为老师和家长要重点培养孩子记忆,控制,审美的意识,第一课就是涂牙。

现在因为竞争激烈,很多家长会将孩子送到辅导班去学习各种技能,这是很正常的,但家长需要注意一点,孩子在报名辅导班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与孩子多沟通,有些孩子可能性格比较内向,不愿意什么事情都跟家长分享,那么,家长就需要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引导孩子。

以孩子画画为例,特别是小孩子表现出来画画的天资,家长很多时候会选择报班让孩子去学习绘画, 家长需要知道是,孩子的画可不是随意乱画的,它不仅能够展现孩子不成熟世界观的认知能力,也能通过画画反映出来孩子当下的心思,在心思学上也被称为“儿童绘画心思学”。

5岁的女孩玲玲特别喜欢画画,妈妈也给孩子报了绘画辅导班,在上兴趣班的时间里,孩子画画也参加了各种绘画比赛,还获得不错的成绩获奖了,妈妈也觉得特别的自豪,毕竟有这样一个画画好的孩子,得到很多的表扬,家长脸上也觉得有光, 特别是女儿迷上了画蛇,画了很多的蛇,蛇画得很棒,当妈妈将画拿给闺蜜看时,作为心理学家的闺蜜皱眉头了,她说了这样一句话:"赶快报警吧!"

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通过一幅画,闺蜜就让报警?

心理学家的闺蜜是这样解释的:

小孩子的画,很多时候因为他们对事情还没有全面的认知,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内心,或者不敢表达 ,那么,孩子就会通过画画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孩子的画画和我们成人所理解的画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他们并不是要画一幅完整的画,而是要表达小小的自我。

孩子在画面上呈现出来的东西,可能只是一些线条。家长可能看不懂孩子画的是什么,但只要家长用孩子的语言进行沟通,就会发现,孩子的每一幅画中都是有故事的,都是在述说自己的内心世界。

孩子画的是一条凶猛的蛇,还有凶猛的火等图案,家长就需要与孩子进行沟通了。画的这条凶猛的蛇在普通人看来,肯定是没有什么的,可是在心理学上来分析,生气会画熊熊燃烧的大火,恐惧则会画猛兽毒蛇……而孩子频繁画蛇,形象还很可怕,色彩阴暗,可能内心受到了“恐吓”或“欺压”。

当然,家长也不用过于的紧张,这种情况下,需要做的就是重视起来,与孩子进行仔细的沟通,具体做法:看完孩子的画,可以先听孩子说说自己的作品,然后从画面的色彩、内容和布局去揣摩孩子的想法,去发现孩子没有解开的心结。

对于家长而言,孩子的画里真实反映出内心状态

一、美术作品是折射幼儿心理的一面镜子

很多年幼的孩子,还不能用具体的语言来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表达出自己低落的情绪。如果孩子总是处于沉闷与消极中,那么很明显,时间长了,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发展。

举个例子,孩子在纸上,用黑色的笔画了好多凌乱的毛线,一层一层的覆盖,不断的重复在画。

那么家长或老师,就需要问问孩子画的是什么,为什么用黑色的笔一直在画,孩子偏用深重的颜色,如黑色、深蓝色等,需要考虑是否因为家长太忙,导致孩子的安全感受到了影响,他想表达的是需要爸爸妈妈的关注。

所以,对于幼儿画画,家长一定要多关注,通过孩子的绘画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性格特征,培养孩子的自信力和创造力。

还有一点,孩子运用色彩和颜色偏好是没有好坏的,分析孩子的画,关注色彩和内容,还需要结合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一起来理解孩子的内心,这样会更全面。

二、从孩子绘画中关注孩子的情绪

美国学者斯蒂尔曾经说过:心理医生在绘画过程中的作用是鼓励儿童画出自己的经验,讲出自己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感到他从自己的恐惧中走了出来。

幼儿在画画中,不仅仅会画出自己看到和联想到的内容,还能通过线条和色彩来表达出内心的紧张和焦虑,这种表达常常是无意识地自然流露,是幼儿情感强烈程度的早期表现。

比如:如果妈妈朝宝宝发火了,宝宝心里难受,可能就在画画表现出凌乱、粗重的线条,整个图画版面也是特别的杂乱,家长或老师,就可以从孩子的画中,来了解孩子的情绪,及时接纳和理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加以关注和疏导,让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长。

三、从画画中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孩子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会接触更多的小伙伴,孩子与小伙伴的交往形成良好的互动,那么有助于儿童人格的发展,也是幼儿获得健康心理的必要条件。

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很多不同形式的美术活动来促进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我们常见的在节日给爸爸妈妈画一幅画,从画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孩子传递过来的爱和依恋;通过给好朋友画一幅画,来通过画画让孩子交到更多的朋友,增加小伙伴之间的友谊。

可以说,画画是一件可以有趣的事情,可以让孩子在创作的过程中,与小伙伴和家长进行内心的交流,可以得知他们的心得体会,为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策略。

结语

孩子用画笔描绘的世界,或许在大人的眼里显得天马行空,令人捉摸不透看不懂,但家长一定要有耐心,与孩子多沟通和交流,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要知道,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颗美丽的种子。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陪伴孩子身边,看孩子如何用画笔进行内心世界的诉说,通过画来读懂孩子,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797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