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怎么跟妈妈增进感情,很多职业女性在生完孩子之后不得已再入进入工作岗位中,但是母爱除了生理荷尔蒙促使产生一种自然的感情外,母子感情还需要后天培养。那么,婴儿怎么跟妈妈增进感情?
婴儿怎么跟妈妈增进感情1哄睡宝宝
对于半岁以下大部分宝宝需要妈妈哄睡。妈妈可以在哄睡宝宝的时候给宝宝唱唱歌,读点故事,虽然宝宝还听不懂,但是妈妈温柔的声音可以让宝宝安静下来,能增进跟宝宝感情并能帮助宝宝入睡。
妈妈跟宝宝的私人游戏时光
在宝宝吃完饭之后,给自己和宝宝留一段专门的游戏时光,可以玩玩球,垒垒积木,。我们成人的关系不就是在游戏跟活动中促进的吗?
妈妈跟宝宝的学习时光
宝宝的身体及智力发育需要妈妈的持续关注,在婴儿时期,正是他探索世界最好奇的阶段,妈妈可以在睡前给宝宝讲讲故事,学习识别等,帮助宝宝认识世界。
与宝宝进行户外散步
下班回家,气温合适的情况下,多带宝宝出去走走。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有益于孩子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孩子宽广的性格,并能避免孩子容易害怕事物。
给宝宝吃饭
上班的妈妈们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方面往往力不从心,长辈们在锻炼孩子吃饭方面又太过宠溺,往往造成孩子的不好好吃饭,需要追着吃。妈妈一定要在有时间的情况下陪伴孩子吃饭,训练孩子自己独立吃饭。
给宝宝洗澡
宝宝在比较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妈妈的抚摸,而洗澡是妈妈和宝宝情感沟通和身体接触的最佳方式。宝宝在舒服享受的同时又能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爱。
婴儿怎么跟妈妈增进感情2新生宝宝跟妈妈交流的四种方式
1、触觉交流
很多时候,妈妈和宝宝最频繁的触觉交流就是喂奶的这一件事情,而且在喂奶的时候,妈妈通过抱着宝宝,轻柔地拍拍宝宝等动作,都可对宝宝的智力产生一定的刺激,因为宝宝的大脑在接收到这种刺激之后,就会对这些刺激做出反应,而正是这种反应恰恰就有利于开发宝宝的智力。
而且这种说法也是有科学依据的,很多实验表明了,女性通过给宝宝喂奶这一行为,除了可以给宝宝提供他们所需的营养之外,还会为宝宝之后的触觉发展奠定基础。如果妈妈和宝宝接触的越频繁的话,交流的越多的话,宝宝也会变得越聪明,性格也会很好。但是相反那些没有进行这些交流的宝宝,性格大多孤僻,很难和人和睦相处。
2、视觉交流
一般情况下,当宝宝出生满月的前后,他们的视网膜就会形成,但是这个时候,宝宝眼睛发育的还不是很成熟,几乎是只能看见自己的正前方,但是与此同时,宝宝对于人脸识别已经开始了,如果妈妈在给宝宝喂奶的时候细心观察的话就可以发现,宝宝在喝奶的时候会努力地寻找自己的眼睛,他想看着自己。宝宝的这种行为就是尝试着想要和妈妈进行视觉交流。
如果在妈妈看着宝宝的时候,宝宝只要吃饱了就不会再吃了,因为他们拥有满满的安全感,但是如果宝宝发现妈妈不看着自己的时候,可能就会很烦躁,也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吃多少,而且可能还会闹出动静来吸引妈妈的注意力。但是妈妈要知道:除了喂奶,妈妈还要把和宝宝对视作为日常活动,因为这对宝宝的身心健康是很有益的。
3、嗅觉交流
妈妈们不知道吧?刚出生的宝宝嗅觉是十分灵敏的。有一些生物学上的研究表明,宝宝能够记住母乳的味道。如果不相信的话,妈妈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小测试:在宝宝闹的时候,可以把浸过自己奶水的试纸给宝宝闻,宝宝就会乖乖不哭,并且开始四处寻找奶水。
除此之外,宝宝还能够很机智地闻出到底是不是妈妈的味道,如果经常陪伴着宝宝的人陪着宝宝睡觉的话,宝宝就会睡得很安心很踏实,但是如果宝宝发现这个人身上的味道不对,宝宝就会表现出紧张、烦躁的`情绪。
所以,妈妈们如果可以陪着宝宝睡觉的话 就尽量不要缺席,如果频繁换人陪伴宝宝睡觉的话,对他们的成长发育是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的,甚至可能还会使宝宝患上心理疾病。
4、听觉交流
其实一般来说,在宝宝离开妈妈肚子的一刻,就已经可以对一些声音做出反应,在一周左右就可以分辨人声了。在宝宝出生之后,宝宝其实就已经可以分辨出来妈妈是不是在和自己说话,而且在妈妈和宝宝进行言语交流的时候,宝宝是很开心的。
与此同时,和宝宝多进行言语交流的话,还可以促进宝宝学会说话的速度,可以让宝宝更早地学会说话,反之,如果不经常和宝宝说话的话,宝宝的发音就会有一些迟缓,语言能力发展缓慢。
婴儿怎么跟妈妈增进感情3孩子跟谁亲近取决妈妈
不是取决妈妈,孩子会跟谁更亲近,取决于生命早期在谁那里得到了足够的爱与安全感,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前提。
不是所有的妈妈都会辞职照顾孩子,更多的时候是一边上班,在下班之余陪伴孩子,那么陪伴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个24小时陪伴孩子的妈妈,如果只是身陪心不陪,还不如每天1小时高效陪伴孩子的妈妈。
1、提高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可以选择一些亲子游戏。
这些游戏不需要多复杂,孩子喜欢的就可以,比如读绘本、唱歌、画画、吹泡泡、玩积木、躲猫猫等等,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角,陪他玩,这才是真正触及到孩子的内心,让孩子记住快乐的时光都有妈妈的陪伴。
2、经常给孩子一个爱的抱抱,有仪式感的抱抱,建立联结。
这种拥抱不是随便想抱就抱,而是需要征求孩子的同意,当我们回到家之后,可以先给孩子一个微笑,“妈妈回来了”,先打个招呼,然后告诉孩子,妈妈洗完手后就过来陪他,需要他耐心等几分钟。
然后再用愉快的语气对孩子说:“妈妈需要你的一个拥抱”,看看孩子是否有前倾的动作,如果孩子不愿意拥抱的话那就下一次再试试。
其实这并不是简单的拥抱,而是在跟孩子建立信任,也是尊重孩子的表现,孩子并不是大人的私有物品,像拥抱这种亲密的行为,也是需要建立在双方都愉悦的状态下,感受彼此爱的流动。
如果孩子不愿意跟父母亲近,说明父母还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也是提醒父母需要改进方法。
婴儿早期的同伴往---205页
婴儿在头三年里虽然主要与父母同交往,但事实上也已开始了同伴间的交往,并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表现出自己与同伴在社交方式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差异。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后的后半年起,即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社交行为。婴儿早期同伴交往包括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以客体为中心的阶段,婴儿的交往更多的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而不是对方。以客体为中心的阶段,因而通常互不理睬,只有短暂的接触,如看一看,笑一笑或抓抓同伴。在第一年婴儿大部分社交行为都是单方面发起的,一个婴儿的社交行为往往不能引发另一个婴儿的反应。----然而,单方面的社交是社会交往的第一步。当一个婴儿的社交行为成功的引发了另一个婴儿的反应时,婴儿之间的简单的相互影响就产生了。
2简单交往阶段,婴儿已能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婴儿的行为。
在简单交往阶段,婴儿的行为有了应答的性质。研究者们针对这个阶段的婴儿的交往行为提出了社交指向行为的概念。社交指向行为指婴儿意在指向同伴的各种具体行为。婴儿在发出这些行为时,总是伴随着对同伴的注意,也总能得到同伴的反应。社交指向行为有微笑和大笑,发生和说话。给货拿玩具,身体接触以及较大的运动完与同伴相同或类似的玩具等。这些行为的目的都在于引起同伴的注意,与同伴取得联系,因而在这个阶段就是通过这种社交指向行为而积极的寻找自己的同伴的。同时也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
3互补性交往阶段,婴儿同伴间的行为趋于互补,出现了更多更复杂的社交行为,相互间模仿已较普遍。婴儿不仅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行动,而且还可以与同伴开展需要合作的游戏。
在互补性交往阶段,婴儿之间相互影响的持续时间更长,其内容和形式也更为复杂,出现的婴儿之间合作的游戏互补或互惠的行为。比如你需要有办事,我和你一起玩,你跑我追,你躲我找,两个人在一起共搭一个东西。这个阶段婴儿交往最主要的特征是同伴之间社会性游戏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
香农等人通过研究说明,我们应该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提高婴儿的同伴交往能力。
心理学家缪勒和范德综合他人及自己对婴儿同伴交往的观察和实验研究,从社会技能发展的角度,把婴儿早期同伴交往划分为简单社交行为,社会性相互影响,同伴游戏和早期友谊四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所有的社交行为都已出现,但是许多行为的表现是单方面的,一个婴儿可能根本得不到另一个婴儿的回应。但从本质上来说,那些早期的社会行为是建立在社会性相互影响的基础。当这种行为引起另一个婴儿的反馈时,社会性相互影响就产生了。通过这样的观察,我们也发现能引起同伴反应的行为要比仅是单方面的表现更具技巧性。比如婴儿A不仅要把发出的行为指向B,同时要使它能引起B的反应。而对B来说,他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做出判断反应。随着婴儿月龄的增加,其相互影响的持续时间也在不断的增长。
缪勒等人认为一岁十个月左右的婴儿游戏存在四个显著特征,即主动加入,轮流替换,重复和灵活性。通过广泛的游戏,婴儿的社交能力发展到第四级水平,出现最初的友谊。最初友谊的出现是婴儿社交能力发展的顶点,它表现为同伴之间出现亲近共享,积极情感交流和共同游戏玩耍等,并且婴儿之间开始出现偏爱,有些同伴在交往中具有明显的候选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