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与杨贵妃传奇性的爱情故事,在我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中国历史文人墨客以此为题材写了不少成名之作,白居易的《长恨歌》便是一例。确实,唐玄宗“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与杨贵妃相互依恋、执著专注的恩爱之情,在中国历史帝后之间是绝无仅有的。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死了以后,玄宗整天郁郁寡欢,十分颓丧。后宫数千人中,又没有一个中意的。最为贴心的高力士深知主上的心意,遂到外宫寻觅,在寿王府见王妃杨玉环花容月貌,盖世无双,立即禀报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十月,玄宗派人把杨玉环接到临潼温泉宫。一见果然姿质丰艳,而且能歌善舞,聪颖过人,尤善逢迎。玄宗愁怀顿开。他已不顾什么老公公娶儿媳妇了,礼义廉耻已不复存在,先将杨玉环度为女道士,赐号“太真”,收入后宫受用。其时唐玄宗56岁,杨玉环刚22岁。 唐玄宗娶寿王妃杨玉环,在今人看来无疑是父夺子媳的丑闻。然而一位君临天下的帝王想占有自己所爱的一切,本是易如反掌的事。只是由于帝王也要标榜“仁义道德”,多少得避些嫌疑。所以一直过了5年,在天宝四年(745年)的8月,才册封杨太真为贵妃。 从此,玄宗把后宫其他妃嫔统统丢在一边,天天守着杨贵妃,形影不离,百官宴会,朝廷大典,无不把贵妃带在身边。为了讨好杨贵妃,玄宗专为贵妃制造锦绣的工匠,竟达七百人,还在骊山的华清池专为她开辟了温泉浴场。贵妃生于四川,爱吃荔枝,为取悦贵妃,每年夏天玄宗不惜兴师动众派人从千里之外的四川涪州以驿马昼夜不停地传递,运到长安时色味不变。总之,自从得了杨贵妃,玄宗心中之爱,皆被贵妃占尽,正如《长恨歌》所云:“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如春。” 玄宗对贵妃之所以如此痴迷,贵妃的倾城姿色固然是一原因。但更主要的,恐怕还有志趣上的情投意合。玄宗是迷恋音乐的才子,他精通音律,造诣极高。而贵妃不但能歌善舞,而且对音乐的理解也有特殊的天赋。这显然是她成为唐玄宗晚年知音的重要因素。玄宗在温泉宫初次召见贵妃时,曾奏起他的得意作品《霓裳羽衣曲》,杨贵妃似乎有先天的感受,当即起舞,如仙女飘逸,极尽其美,使唐玄宗大为高兴。之后,玄宗常令贵妃跳《霓裳羽衣曲》,自己还亲手操鼓,在一旁伴奏。可以说,玄宗与贵妃在一起尽欢,最经常的形式,莫过于歌舞音乐了。 不过,唐玄宗毕竟是个帝王,他可以独占杨贵妃,但不会让杨贵妃独占自己。而贵妃涉世未深,一时妒起,难免要产生龃龉。有两次曾惹得老皇帝发起火来,以忤逆之罪,立即把她赶回娘家。但玄宗心中所爱,已非贵妃莫属,所以每次又都是他授意把贵妃召回。当贵妃第二次被谴出宫后,哭得犹如泪人,而玄宗也是茶不思,饭不想,整日愁眉不展。高力士看透了玄宗的心思,遂请赐御膳与贵妃以示道歉。贵妃见高力士来,即伤心地剪下一绺青丝,托高力士奉上以表“忠诚”。玄宗见物思情,于是两人又一次破镜重圆。从此,玄宗与贵妃情爱弥笃,更加难分难舍。相传,有一年在华清宫的长生殿,正值七月七日乞巧节,唐玄宗和杨贵妃避开众人在这里仰望牛郎织女二星,双双跪拜,发下誓言:“人寿难朝,但愿我们世世生生,永为夫妻!过了今生,还有来世!”诗人白居易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长生殿之约,写下了永恒不朽的诗篇:“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确,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这种感情,在历代帝后间是罕见的。 封建帝王的任何婚姻,都要带上封建政治的烙印。随着杨玉环的受宠,杨妃的兄弟封侯拜相,三个姐妹也都封为国夫人,权势显赫,甲于天子。特别是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竟升为宰相,身兼四十余职,总揽朝政,无恶不作。大唐天下,成了杨家的乐园。这就造成了唐朝政治腐败的局面,从而导致外戚祸国,也导致了杨贵妃的悲剧结局。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边镇节度使安禄山和步将史思明率领15万人马,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直捣长安,“安史之乱”终于爆发了。消息传来,唐玄宗惊恐万分,遂与杨国忠带着贵妃姐妹及一部分皇子皇孙和近侍、大臣悄悄打开北宫门,往西直奔蜀郡(今四川)而去。行至陕西兴平之西马嵬驿时,随从护驾的禁军忽然哗变。他们首先杀死了杨国忠,又团团围住唐玄宗所在的驿舍,要玄宗交出贵妃。此时,六神无主的唐玄宗,想起了他与贵妃之间十几年的恩爱,又立过生死不离的山誓海盟,哪里舍得交出贵妃!然而,面对这帮刀枪出鞘的军士,玄宗深知大势已去,已救不了自己的爱妃了。不过,他不忍让贵妃惨遭士众的屠虐。在与贵妃泣不成声地抱头痛哭一场后,他赐给贵妃三尺白绫,让高力士把她带走,缢死在一间佛堂前的梨树上。其时,贵妃年仅38岁。 对于贵妃的死,唐玄宗伤心至极,“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如流”。此后,唐玄宗无论在逃跑途中还是在成都的一年多时间里,终日郁郁寡欢,情意绵绵地思念着贵妃杨玉环。长安光复后,玄宗回到京城。他处处触景生情,依然深深地思念着贵妃,还特地叫人画了一幅贵妃肖像挂于殿中,朝夕视之。岂知,这场“至死不渝”的爱情,完全是葬送在他所酿成的政治悲剧之中。此时的唐玄宗,悔恨交加,终于在宝应元年(762年)的四月五日,怀着对贵妃的缠绵情意,郁闷而死。正如《长恨歌》中所言:“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玄宗后期由于宠爱杨贵妃造成腐败的政治局面,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外戚祸国,应予以鞭挞。但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真挚而专一的爱情故事却成了千古佳话,得到后来人们的普遍同情,这又是无可厚非的。凄美
上官婉儿的出生颇具传奇色彩,据说当初郑氏在怀婉儿的时候,梦见别人给了自己一杆秤,于是占卜的人告诉她:“当生贵子,而秉国权衡。”结果郑氏生的却是个女儿,闻言者无不嗤之以鼻,觉得这个占卜的人根本是在胡说八道。而上官婉儿出生后没多久,她的祖父上官仪便因麟德元年的废后一事被杀,婉儿的父亲上官庭芝一并被诛,尚在襁褓中的婉儿和母亲郑氏则按律被没入了掖庭。
尽管掖庭生活并不好过,但再阴霾的天空仍遮挡不住上官婉儿文学才华的崭露头角,何况婉儿继承了上官家的文学天赋,又有母亲郑氏的悉心教导,所以当她被武则天召见并要求当场依题作文时,文不加点须臾而成,不仅文意通畅,而且词藻华丽语言优美,武则天看后当即免除了她的奴婢身份,并命其掌管宫中诏命。于是从这一刻起,上官婉儿这场华美绚烂的宫廷人生就此拉开了帷幕。
唐中宗复辟后,将上官婉儿册封为了三品的婕妤,后来又将她进封为正二品九嫔中的第二级昭容,婉儿的母亲郑氏也因此被册封为沛国夫人——按照唐制,“(内命妇)二品之母,为从四品郡君”,原本上官婉儿身为正二品的昭容,其母按例只能封为从四品郡君,但如今却被封为了正一品的国夫人,就连婉儿的祖父上官仪也被追赠了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父亲上官庭芝被追赠为黄门侍郎、岐州刺史、天水郡公,由此可见唐中宗和韦后对上官婉儿之重视。
当然,上官婉儿与其说是皇帝的嫔妃,不如说是皇家女秘书更恰当些,这一点在武则天时是如此,在中宗时亦然。史书中就有记载,上官婉儿除了帮助皇帝处理百司奏表,起草诏令外,还经常组织宫廷贵族的文学沙龙。又因为她才思敏捷,所以常常代替中宗、韦后以及长宁、安乐两位公主赋诗,不仅数篇同作,而且“采丽益新”,而上官婉儿之所以能够有如此令世人惊艳的文采,和上官氏的文学传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是唐初文坛的重要风雅人士之一,早在唐太宗时,上官仪就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文学才华,“时太宗雅好属文,每遣仪视草,又多令继和,凡有宴集,仪尝预焉。”后来唐高宗龙朔年间,上官仪又写成了《笔札华梁》,并形成了对当时影响极大的上官体。婉儿的父亲上官庭芝同样富有才学,工于诗文,有着这样的血脉传承,上官婉儿的文学修养自然远非寻常文人可比。
而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文学评论家们都给予了上官婉儿的文学创作极高的评价,事实上只要看看武则天能够强忍下被忤逆的怒气而不杀婉儿,唐玄宗对女子弄权厌恶至极却仍为婉儿编文集,上官婉儿之才已可见一斑。
那么上官婉儿究竟有着怎样的文学地位呢?
张说曾在《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中毫不吝啬溢美之词:“每豫游宫观,行幸河山,白云起而帝歌,翠华飞而臣赋,雅颂之盛,与三代同风,岂惟圣后之好文,亦云奥主之协赞者也。……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嫔,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言辞间,处处可见对上官婉儿的推崇备至,不过上官婉儿的确担当得起这样的赞誉。
唐初的文坛依旧盛行着柔靡轻艳的南朝齐梁遗风,而上官婉儿接连武后、中宗两朝主持着宫廷文学沙龙,使得诗坛成功由绮错婉媚的初唐之风逐渐迈向波澜壮阔的盛唐之音。就连一向难逃徒有歌功颂德、浮华辞藻的奉和之作,上官婉儿也能诠释出截然不同的自然生气与恢弘气势。比如《驾幸新丰温泉宫献诗三首》之一:
鸾旗掣曳拂空回,羽骑骖驔蹑景来。隐隐骊山云外耸,迢迢御帐日边开。
其中的“隐隐骊山云外耸,迢迢御帐日边开”二句,景象之阔大,词气之雄浑,直开盛唐气象。虽然是奉和应制诗,上官婉儿却写出了皇家气派与盛世气象,以及身为诗人那种春风得意的感受。是以谢无量曾在《中国妇女文学史》中称赞道:“当时属词者,虽皆浮靡,然皆有可观,婉儿之力也。”
而上官婉儿的抒怀之作《彩书怨》亦分量十足,诗中情感的表达,绵长的思念,被认为是初唐宫廷诗在将近百年的情感沉寂后,终于开始了绵长、深情,而又精彩的情感表达。
不过上官婉儿最喜爱的其实是山水诗。上官婉儿描山写水清新自然,别具一格,再加上唐中宗时最喜游乐,行幸公主大臣宅邸数十次,更是给了婉儿充分发挥才学的空间。比如有一次唐中宗和韦后驾幸长宁公主的府邸,自然少不了群臣前呼后拥,而长宁公主的这处宅邸原本是唐太宗时魏王李泰的旧宅,占地之大,东西方向尽占一坊之地,并有池塘三百亩,长宁公主又在其间修建了各种亭台楼榭,建造所用的木石竟然价值二十亿万钱。
面对如此奢华盛景,上官婉儿一时文思泉涌,摇笔云飞,于是一组《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一气呵成,且每首诗字数不等形式不一,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从各角度描绘了流杯池周遭景色,一幅绚丽多彩的园林山水长卷便由这二十五首诗徐徐织构而成。所以也难怪陆昶会在《历代名媛诗词》中大力称赞上官婉儿的诗作“才思鲜艳,笔气疏爽,有名士之风”,美国的汉学家斯蒂芬·欧文甚至将婉儿为视为“假日隐士”。
以上官婉儿的这般文采,以及在文坛上的这等影响,唐朝第一才女的桂冠非她莫属,甚至不禁让人想象,如果上官婉儿没有弄权朝堂,如果上官婉儿在李唐复辟后能够谨守本分,那么后来的一切是否就完全不一样了。然而,上官婉儿深陷朝堂斗争的泥淖中难以自拔,又执着于权争迟迟不愿放手,最终为唐玄宗所诛,这样的结局,这样香消玉殒的方式,又是令人何等的遗憾与伤感。
上官婉儿死后,唐睿宗将上官婉儿追封为昭容,并谥曰惠文——这是目前唐朝已知的唯二有谥号的妃嫔之一,另一位有谥号的则是赵丽妃,即唐玄宗废太子李瑛的生母。唐玄宗命人收集她的诗文,并撰成文集二十卷,又让宰相张说为之作序,上官婉儿的地位也由此可以略窥一二。
而上官婉儿之一生,或许正可以用吕温的《上官昭容书楼歌》作为写照:
汉家婕妤唐昭容,工诗能赋千载同。
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妇人。
歌阑舞罢闲无事,纵恣优游弄文字。
玉楼宝架中天居,缄奇秘异万卷馀。
水精编帙绿钿轴,云母捣纸黄金书。
风吹花露清旭时,绮窗高挂红绡帷。
香囊盛烟绣结络,翠羽拂案青琉璃。
吟披啸卷终无已,皎皎渊机破研理。
词萦彩翰紫鸾回,思耿寥天碧云起。
碧云起,心悠哉,境深转苦坐自摧。
金梯珠履声一断,瑶阶日夜生青苔。
青苔秘空关,曾比群玉山。
神仙杳何许,遗逸满人间。
君不见洛阳南市卖书肆,有人买得研神记。
纸上香多蠹不成,昭容题处犹分明,令人惆怅难为情。
应该说,起初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的关系是很好的,他们曾经是一根绳索上的两个蚂蚱,命运相连,并没有什么利害冲突,并在诛杀韦后一党的六月政变过程中,
彼此支持,互相配合。但是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英勇的李隆基如果成为皇帝,太平公主又如何背后操纵权柄?当两人共同的敌人消失后,姑侄间的争斗就不可避免
了。
太子隆基 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嫡孙。不过,他出生时,高宗已经谢世,大唐王室正处
于皇位争夺最激烈的时期。李隆基出生的前一年(684),父亲李旦被皇太后武则天立为皇帝,是为唐睿宗。6年之后,武则天亲自君临天下,宣布将睿宗李旦降
为皇嗣,改唐为周,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从此,李旦一家虽身居皇宫,但作为废帝,时刻都有性命之忧。因此,李隆基最初所经历的,并不是与生俱来、恩宠皆重的
王子生活,相反却时时要为父亲一族的生死存亡和自身的命运担忧。李隆基自幼似乎比其他的同龄人更为成熟,自我保护的意识也更强
据史书记
载,李隆基7岁那年,有一次在官属拥扶下,到朝堂拜见祖母武则天,车骑“严整”,十分威风。当时担任宫中禁卫的金吾将军(掌管京城守卫的将军)武懿宗,是
武则天的伯父武士逸之孙。武懿宗“忌上(玄宗)严整,诃排仪仗,因欲折之”,大声训斥李隆基的骑士护卫,以此来羞辱李隆基。李隆基马上怒目而视,喝道:
“这里是我家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训斥我的骑士护卫!”弄得武懿宗看着这个小孩儿目瞪口呆。武则天得知后,不但没有责怪李隆基,反而对这个年小志高的
小孙子备加喜爱。到了第二年,李隆基就被封为临淄郡王。
李隆基小时候就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宫廷变故,这也许促使他形成了意志坚定的性格。
他小时候就很有大志,自比于曹操,在宫里自称为“阿瞒”,虽然不被掌权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见。“阿瞒”二字多少也可以反映出他忍辱负
重、力避是非的心态。他在身处逆境时善于韬光养晦,躲过了武则天对李唐宗室的严酷迫害,即使在中宗在位时,他也十分谨慎。其实,他自幼饱读诗书,聪慧过
人,又兼性格英武,胸怀大志。平时,他显得好像迷恋于声色犬马,实际上处处留心朝廷的动静。
李隆基17岁时,跟随祖母来到长安,耳闻目睹西京的风物,更加培植了他对李唐祖宗功业的感情。初涉政坛,耳濡目染宫廷政治斗争的残酷与复杂,使他增长了政治斗争的见识,丰富了对国家政务的阅历。
李隆基从武则天身上,无论从正面还是从反面,都学到了许多东西,使得他后来调整统治政策时,吸取了其祖母的统治经验和教训,这也为“开元盛世”奠定了一
个重要条件。武则天对自己的政敌斩尽杀绝的做法,坚定了李隆基对自己的政敌除恶务尽、斩草除根的指导思想,这些都在以后他铲除韦后集团,消灭太平公主奸党
的斗争中表现出来。
如果说,在少年时期,李隆基介入政治主要是由于受父亲地位的影响,那么,到青年时期,政治的影响就不再限于父亲地位
的变化了,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应当是“五王政变”(即逼武则天退位的神龙政变,因政变发起者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崔玄喡、袁恕己五人后被封为玉,所以
又称为“五王政变”)。
长安三年(703),李隆基跟随祖母武则天又回到了东都洛阳。就在次年,李隆基21岁,“五王政变”爆发。在
“五王政变”时,相王府肯定介入其中,李隆基作为相王府的重要成员,即使没有确凿的史料证明李隆基也“从相王统率南衙兵仗”,但他也肯定目睹了政变过程。
应当说,“五王政变”形成了他以后处理类似问题的基本准则
早在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时,李隆基被升为卫尉少卿之职,主要掌管武库
兵器及守卫宫门的官属,这也是个有权支配禁军的要职。于是李隆基利用职务之便,与禁军“万骑”中的一些人有了频繁的往来。李隆基从唐朝宫廷的三次政变中吸
取到一个最根本的经验,那就是必须有禁军的支持,才有胜利的希望。
在中宗景龙四年(710)以前,唐朝宫廷共发生三次政变,两次成功,
一次失败。第一次是武德九年(626),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他事先收买了北门军中郎将常何,先发制人,得到北门军的全力支持才取得胜利。
第二次是神龙元年(705)正月,宰相张柬之等五人发动的诛灭二张,逼迫武则天退位的政变,这次政变因为有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亲自参与行动,从而取得胜
利。第三次政变是神龙三年(707),太子李重俊的政变,虽然得到羽林将领的合作,但对羽林军内部工作做得少,而且准备仓促,给了中宗煽动的机会,致使羽
林军下层人士倒戈。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李隆基了解到争取羽林军“万骑”支持的重要性。
“万骑”是唐代皇帝的侍卫亲军,初创于太宗初
年,从太宗率领的直系军队中选出一批骁勇善战之士,开始只有百人左右,谓之“百骑”,“百骑”的兵士穿着画有兽纹的衣衫,使用绘有豹形斑纹的马鞍;到武则
天时,逐渐加人,谓之“千骑”,分别隶属于左右羽林营;中宗时,又称为“万骑”,人数更加众多。设置了果毅,由葛福顺、陈玄礼等人担任,以统率这支亲军。
李隆基虽为郡王,却懂得礼贤纳士,他从不以王爷身份压人,得到了万骑果毅葛福顺、陈玄礼等人的认可。这些人经常接受邀请到王府参加宴会,也得到许多赠送的
财物。
李隆基在做了三年的卫尉少卿之后,于景龙二年(708)四月,受太子李重俊叛乱的牵连,被降职任命为潞州别驾。别驾即是州的副长官,主管一州的兵马事。
景龙三年(709)中宗冬至祭天,是中宗复位之后三年来的第一次,因此十分隆重。朝廷中的文武百官、皇室成员以及分封在外地的诸王都要回京参加,李隆基
兄弟也被召回京师。大典之后,李隆基留在了长安,居于隆庆坊。这一年他25岁。李隆基住在长安之后,对朝廷的形势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他看出一场政治变乱
将是不可避免的。
于是,他加强活动,进一步搜罗有用的人才,加强自己的力量。李隆基首先找到了前朝邑县尉刘幽求,此人极富谋略,在张柬
之等人发动神龙兵变时,他就建议除掉武三思,但桓彦范不听,结果都被武党害死。李隆基结识刘幽求之后,便积极与他商讨大计。另外,李隆基还争取到了尚衣奉
御王崇晔、西京苑总监钟绍京等人,这些人均是皇宫中下层但有实权的人物。王崇晔掌管皇室的服装和车马,清楚皇宫内的动静;钟绍京是皇宫内苑的总监,对宫内
门庭道路十分熟悉,具有出人禁宫的方便条件,而其手下的亲信丁匠百余人,则成为临淄王私自招募的武装
李隆基在做卫尉少卿时,就已开始
与“万骑”中的中下层官员结识相交。此次回住长安,更是诚心接纳,积极拉拢。这时候,韦后的失误给临淄王创造了机会。韦后早已意识到禁军地位重要,在中宗
时已加强了对禁军“万骑”的控制,将羽林军的领导权交给了亲信韦播等人,并且还把持了长安城的警卫防务。韦后的措施引起了“万骑”的不满,韦播等人为了树
威,更是冷酷严峻,兵士常遭痛责处罚,从而激化了矛盾。李隆基乘机劝诱万骑果毅葛福顺、陈玄礼等人参加谋划,以图消灭韦党。这些人的支持和参与,为李隆基
的政变成功提供了保证。
当中宗突然去世、韦后临朝称制的消息传来时,李隆基感到自己的机会到了。他发动兵变诛杀了韦后,这是他第一次以主角的身份参与政变,做得相当成功。
真实关系
在一些传闻中,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关系很微妙,他们之间的情感好像不只是姑侄这么简单,还掺杂了一些爱情。
但传闻并不是真正的历史,在历史上,由于唐朝风气开放的缘故,又因为武则天的家族的确比较特殊——不太在乎伦理,**之爱比比皆是。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可
以和外孙子贺兰敏之私通;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在丈夫死后和妹夫(即唐高宗)私通,并把自己的女儿也送进宫,侍奉舅舅(即唐高宗);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与
表嫂(或表弟妹)韦皇后私通。但从史料中还没有寻到太平公主和侄儿李隆基之间情感纠葛的一丝痕迹,不过,他们围着权力而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斗争却是真实的。
从唐睿宗立李隆基为皇太子后,争斗就开始了。唐睿宗重新称帝后,首先遇到的是如何确定太子的问题。李隆基在兄弟排行中是第三,所以小名“三郎”,睿宗李
且的长子乃是宋王李成器,后来他改名为李宪。睿宗即位后,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太子应该是李宪,而不是三子李隆基。但李隆基作为政变的主谋者,他的功劳
是其他人无法相比的。当时,诸王和公卿大臣们“亦言平王(隆基)有社稷大功,合居储位”。李宪的性格颇肖其父,厌薄权位,不以万乘为贵,他认为父亲得天下
都是弟弟李隆基的功劳,便坚决让出皇太子的位子,而且一生小心谨慎,没有可指摘的过失,李隆基对哥哥既敬重,又感激。李隆基的父亲唐睿宗于是立李隆基为太
子。后来李宪死后,李隆基对群臣说:“我的天下是哥哥让给我的,一般的谥号不足以说明我对哥哥的感情。”便给李宪加谥号为“让皇帝”。
唐睿宗没有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以功业为首,选择三子作为皇太子,得到大臣包括宗室和太平公主的一致赞同。当时政局形势,只能是睿宗当皇帝、隆基当太子,太
平公主绝对不可能萌发当皇帝的意愿,哪怕是一时的闪念。但她自恃功高,以为自已支持过隆基,而太子年仅26岁,没有多少从政经验,总会依照她的意图办事。
但是,过了几个月,她就觉得不对了。皇太子是很精明的,自有一套政治主张,绝不会屈居于姑母之下。拥护太子的一批大臣如姚祟、宋璟等,纷纷以革除“弊政”
的姿态活动在政治舞台上。他们认为过去的朝政被外戚和诸公主干预得太厉害,强烈要求革除这种弊政,这样就不得不触犯太平公主的私利。从此,太平公主就把太
子李隆基看成了自己政治上的对手,很想利用自己的权势换一个容易控制的人取代他
李隆基当太子不到4个月,“太子非长,不当立”的流言蜚语就传播起来了。制造这种舆论的不是李隆基的长兄李成器,而是姑母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私下挑动李成器说:“废太子,以尔代之。”李成器并没有个人的政治野心,他立刻把公主的原话向李隆基说了。太平公主又召集宰相要求将太子换掉,
甚至亲自拦住上朝的宰相,要求他们废立太子。据史书记载,景云二年(711)正月,“公主又尝乘辇邀宰相于光范门内,讽以易置东宫,众皆失色”。光范门是
宰相们到中书省的通道,公主于此露骨地宣称废黜太子,不能不令人吃惊。当时,宰相有姚祟、宋璟、郭元振、张说等,都是太子的支持者。被邀的是哪几位,不得
而知。但宋璟肯定在场,他当面抗争说:东宫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主,公主奈何忽有此议!”这番严正的驳斥,使太平公主无言对答。
在大造舆论声势的同时,太平公主也在不断扩充势力,她的支持者窦怀贞、萧至忠、崔湜等都担任要职。史称:“公主所欲,上无不听,目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余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数,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有人甚至说:“在外只闻有太平公主,不闻有太子。”
面对太平公主咄咄逼人的结党营私活动,李隆基深感不安,姑侄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李隆基的支持者,后来玄宗朝著名的贤相——宋璟和姚崇为巩固太子地位,秘密地向睿宗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请出宋王李成器和豳王李守礼(高宗长孙)为刺史,使之离开京师。第二,以隆基两个弟弟,即歧王李隆范和薛王李隆业“为左右率以事太子”。第三,将
太平公主及其丈夫武攸暨安置于东都洛阳。把李成器等外任刺史,又将公主等安置东都,这样就从组织上拆散他们的联系。至于歧王和薛王,当然没有争太子的资
格,但是,他们身为左、右羽林大将军,执掌禁军,如果一旦为公主集团所利用,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宋璟和姚祟提出让歧王与薛王分别为东宫左、右卫
率,掌管东宫兵仗羽卫之政令,“以事太子”,目的是为了把太子和两个弟弟的势力集结一起,巩固东宫的实力地位。
睿宗基本上采纳了二人的建议,宣布以李成器为同州刺史、李守礼为豳州刺史,以李隆范和李隆业为左、右卫率。不过,睿宗认为:“肤更无兄弟,唯太平一妹,岂可远置东都!”所以宣布公主就近于蒲州安置。蒲州即今山西永济,比东都洛阳近便些
太平公主得知把她安置在蒲州是姚祟和宋璟出的主意,非常愤怒,便去东宫责备李隆基。李隆基很恐惧,于是以退为进,主动奏请加罪于姚、宋,说他们“离间骨
肉”,并表白自己并没有“离间骨肉”之心。后来,姚崇、宋璟被贬。不过,公主仍被安置于蒲州,离开了京师。而歧王和薛王按原计划任命为东宫左、右卫率,
“以事太子”,这对于后来消灭公主势力起了重要的作用。
“太极”睿宗 有人说:“唐睿宗时政治的焦点,是唐睿宗联合太平公主要保皇位,而太子李隆基要争皇位。唐睿宗、太平公主要保皇位,必须抑制太子李隆基的势力。”此话有一定的道理。
太平公主因参与诛韦党、拥立睿宗有功,食封共计一万户,其子祟简、祟敏和崇行三人,加封为异姓王,祟行被封为国子监祭酒,四人九卿三品。于是,便出现了
太平公主权倾朝野的局面,公主每次面陈奏事,皆被睿宗应允。无论是荐人任官,还是调动将相大臣,睿宗皆以太平公主之言为准,即使她不在朝堂听事,也要求宰
相去公主府奏事。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均言公主“权移人主”。
睿宗李旦主观上并不想做一个听命于人的皇帝,但是,他没有公开参与李隆基
的兵变的事实,使他自登基之日起便处于被动的境地。睿宗李旦的这次复位,主要得力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是他们共同策划,一起发动的兵变才诛灭了韦后集团。
整个过程睿宗没有参与,至少他没有公开站出来支持这次政变。这使得李旦从开始做皇帝时便挺不直腰杆,说话行事无法理直气壮。由于兵变是由李隆基和太平公主
两支力量联合发动的,所以兵变之后,这两支政治势力便占据了朝廷官员的绝大部分。两派力量各为其主,势力均衡,只剩睿宗李旦孤家寡人一个,没有属于自己的
亲信力量。不得已,李且只有凡事仰仗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妹妹,听从他们的意见行事,力图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搞势力平衡。唐容宗在公主和皇太子之间,看
似耍太极功夫,遇事迁就,采取不偏不倚、摆平两方的平衡政策,其实刚开始是倾向于公主的。
由于公主的特殊功勋与地位,加上她“沉断有
谋”,善弄权略,议政处事能力超过哥哥睿宗,所以睿宗即位后,经常与太平公主商议国事据记载,每当宰相奏事,睿宗总是问:“与太平(公主)议否?”又问:
“与三郎(太子)议否?”这里,一先一后,固然是照顾到辈分高低,但实质上反映了公主议政权力是在太子之上,睿宗听取意见时,相比较而言,不是偏向太子,
而是偏向公主,这就为宫廷内争煽了一把火。
睿宗的太极功夫是希望能够在儿子和妹妹之间找到政治合作的共同点,希望彼此能够平和相处,他
在这年五月把“太极”年号改为“延和”,其实已经隐隐约约表达了这样的期盼。然而,政治斗争的法则使他的这一追求化为泡影。由于睿宗对太平公主的支持,使
皇太子在当时的政局中处境不安
随着宫延内争的激化,唐睿宗夹在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两大政治势力之间也比较难受,终于萌发了不愿
意当皇帝的念头。景云二年(711)二月初二,睿宗命太子监国,多少包含有要传位的意思。仅仅过了两个月,趁太平公主在蒲州,睿宗欲传位于皇太子。他召集
三品以上大臣商量,说:“朕生性淡泊,并不以至尊皇位为贵。从前为皇嗣时,让位于中宗。今欲传位太子,卿等以为如何?”所谓“生性淡泊”,实际上反映了睿
宗面对矛盾而束手无策的心情。既然无法调解,也就想传位太子,以免引起新的争斗。
消息一经传出,无论是公主集团还是太子集闭郁惊讶不
已,谁都料不到即位仅10个月的睿宗就公开声称要传位了。太平公主远在蒲州,属于公主集团的殿中侍御史和逢尧立即对睿宗说:“陛下春秋未高,方为四海所依
仰,岂得遽尔?”睿宗时年半百,不算高寿,照正常的情况,传位确实早了一些。李隆基为了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立刻叫自己的老师李景伯上疏推辞,甚至连监国
也要让掉。他还奏请召太平公主还京,得到睿宗的同意。彼此对立的两个集团,出于各自利害关系的考虑,竟在传位问题上都持否定的态度。睿宗只好打消自己的主
意,暂时不提“传位”的事了。
一年半后,即延和元年(712)七月,天象出现了异常。作为太子对头的太平公主一党借术士之口向睿宗报
告:“根据天象,彗星出现预示除旧布新。帝座及前星有灾,这显示皇太子合做天子,不合更居东宫。”太平公主及其党人这样做是真的想太子李隆基当皇帝吗?当
然不是,显然是在制造李隆基要抢先夺位的流言蜚语,挑拨睿宗与太子之间的关系。谁知,太平公主弄巧成拙,睿宗竟然决心“传位避灾”。任凭太平公主苦苦劝
谏,睿宗就是不为所动。碍于嫡长子的舆论,李隆基心中总有本不该立为嗣的隐痛,又迫于公主集团的压力,他总是诚惶诚恐的。李隆基不懂父亲此次为什么如此坚
决,入宫觐见,连连叩头,请求父亲睿宗皇帝给他个说法。睿宗说:“你诛凶定乱,能安我宗庙社稷。现天意人事,都已成熟了,不必疑虑!”甚至把话都说绝了:
“你若能尽孝心,现在机会来了,何必一定要等到柩前即位呢!”睿宗向太子表达了自己坚决传位的意愿,李隆基无可奈何,流涕而出。睿宗为了求得政治的稳定,
便以让位终结了自己这次短暂的帝王生涯。
太平公主既然阻止不了传位,又另出计策,提出让睿宗“自总大政”,希望架空28岁的新皇帝。唐
睿宗的让位实际上是抛弃了太平公主,现在他当然就不能不考虑太平公主的意见。于是,睿宗又一次搞他的政治平衡。他说自己传位以后要不忘国家,表示仍然过问
军国大政,尤其是三品以上高官的任命和重大的刑狱,要与李隆基共同兼理。到这年的八月初三日庚子,睿宗举行了正式传位的大典,他被尊称为太上皇,自称曰
朕,发布政令日诰、令。新君李隆基即位,就是历史上的唐玄宗。李隆基自称曰予,处理政事的文件格式叫做制、敕。父子不同的是,睿宗每五天一次在太极殿接受
群臣的朝贺,而玄宗李隆基则每天在武德殿上朝,处理政事。
世上无绝对的平衡。唐睿宗的平衡政策和太极功夫并没有让双方矛盾缓和下来,反而愈演愈烈,睿宗的这次传位给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的政局埋了了隐患。
1 怎样看待杨贵妃,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故事
杨玉环:倾城之貌玉环的一生,用四个字概括:悲喜交集。
喜的是,她有倾城之貌:她美,美得“天生丽质难自弃”;她媚,媚得“回眸一笑百媚生”。悲的是,她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命运让她嫁给寿王,她无法反抗;命运让她嫁给明皇,她只能臣服。
喜的是,她的丈夫都宠着她爱着她:木讷的寿王会跟着她一起狂欢,英明的明皇会随着她一道微笑。悲的是,她不懂权术却是政治的祭品:她是懦弱的寿王躲避灾祸的屏障,她是狡狯的杨钊平步青云的筹码,她甚至是自身难保的明皇的替罪羊。
来生,如果可以选择,她也许只想做一个普通的农妇,与心爱的人白头偕老。三、李隆基:倾城之才明皇的一生,用四个字概括:自相矛盾。
他英明,任姚崇、用宋璟、拜张说,一手缔造了辉煌灿烂的开元盛世;他昏聩,宠信安禄山、重用杨国忠,一手毁灭了繁荣昌盛的大唐王朝。他风流,他的后妃、他的子嗣数不胜数;他专情,他始终信守着对玉环许下“不再纳妾”的承诺。
他心机深沉,诛韦后、伐太平、清功臣,他不着痕迹。他憨厚迂直,对着玉环的冷漠和嘲讽,他气急败坏;拿着玉环剪下的青丝,他手足无措。
他不再是被神化了的唐太宗、被丑化了的慈禧太后似的政治家,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血肉丰满的寻常人。来生,如果他不再是肩负天下、心系社稷的帝王,也许能与心爱的人相伴到老。
后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在那本因被太多尘土掩埋而愈发冰凉的史籍上,依稀还在述说着一个叫做“杨玉环”的女人,一个爱慕富贵、恃宠而娇的妃子;一个叫“李隆基”的男人,一个贪图美色、不务政事的皇帝,他们之间只有“欲”而没有“情”。但又有何干?因为她不是“玉环”,他也不是“三郎”。
“玉环”与“三郎”在长生殿里上演的爱情,却让我相信:世上总有一种情感,可以超脱年龄,可以僭越身份,可以战胜权力。美人会迟暮,朝代会更迭,历史的云烟可以掩埋所有的是非曲直,却无法将这样的爱情抹灭。
我想,当玉环走向佛堂的那一刻,她的心中只有不舍而没有怨恨,她要用她的生命来报答他一生的爱。 用这当素材吧。
2 读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有感500字作文唐明皇在宰相姚崇和宋璟的帮助下,20多年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一天,唐玄宗最宠爱的惠王妃死去了,他十分伤心。他后宫佳丽三千人,可他没一个看得上眼的。
唐玄宗的寿辰到来了。这一天,又称“万寿节”,他后宫的所有佳丽全都送来了许多珍宝,大臣们也为了讨好唐玄宗,买来大量上等的丝绸来孝敬他。
后来,唐玄宗突然想到了他的儿子李瑁的妃子,李瑁的妃子美若天仙,唐玄宗把宋璟喊了来:“那李瑁的妃子是不是寿王妃?”宋璟连连点点头:“是的,她叫杨玉环,当年是惠王妃和您为李瑁选妃子的,入宫时才几岁,现在算来也应该22岁了吧!”虽然杨玉环是他的儿媳妇,可唐玄宗一心想把她选为自己的王妃,但直接把杨玉环抢过手,他有点担心朝廷大臣议论。于是,宋璟为唐玄宗出了一个主意,让杨玉环“出家”。
既然是皇上的旨意,杨玉环也不敢违抗,只好在皇宫的太真宫“出家”了,她的道号叫“太真”。皇帝派来了一辆轿子,可这轿子可不是去太真宫的,直奔骊山,又叫华清池。
因为皇帝也在那里,因皇宫中的皇后这个位置一直没人接管,所以皇帝便在华清池册封杨玉环为皇后,然后,打道回府。自从唐玄宗拥有了杨贵妃,整个皇宫上上下下鸡犬不宁,皇帝整天以酒作乐,不管朝政,大臣有奏折递上去又不看。
杨贵妃想吃什么,想得到什么东西,他都叫人立刻去办。当时的荔枝也很出名,酸酸甜甜的,要是想吃新荔枝的话,唐玄宗就立刻去派骑马最好的骑士,去采摘荔枝,带回来后唐玄宗立刻拨给杨贵妃吃。
唐玄宗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他精通各种乐器,他一生中还创作了大量的乐章,如《还京乐》,《夜半乐》是李隆基为了纪念他所主持氏集团而创作的。天宝末年,李隆基整天与杨贵妃沉湎于歌舞之中,权落奸臣之手,终于在天宝十四年爆发了安史之乱。
读了这个小故事,我知道了唐玄宗很有才华。也十分霸道,他竟然把自己儿子李瑁的妃子抢来当皇后,变成自己的宠爱妃子。
3 以唐玄宗和杨玉环爱情为话题的作文400字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至少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他们原本是翁媳关系,是不伦之恋,站在今天的立场是不可想像的。 唐玄宗是皇帝,天下是他说了算,当然也包括对待异性的支配问题。
杨玉环接受他的爱情原本是半被迫的,毕竟也不符合家庭伦理。 唐玄宗通过高力士安排杨玉环和自己儿子离婚出家道观半年,再把她纳进宫封为贵妃,这才使杨玉环心理的道德上的疑虑得到缓解。
才真正地接受了唐玄宗的爱。他们之间的爱情基本上是纯洁的,很象今天的男女一样,使得唐玄宗只爱她一人,正所谓“三千宠爱集一身”,甚至到了“后宫佳丽皆失色,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地步。
可见唐玄宗对她的倾心程度。 当安史之乱,长安失陷,在马嵬坡,将士哗变 要杀杨氏一族时,他还极力维护杨玉环,但这次挽救失败了。
从此唐玄宗正式步入暮年,心灰意懒,顺水推舟地把帝位让给儿子,并至死都没能忘怀杨玉环。 杨玉环作为当时条件下的女人,其实是很无奈的,但是她没有别的选择,无论生死。
唐玄宗作为一位皇帝,为了爱情没有错,但是他沉迷于爱情,忘记了一个君王背负的万筠重担,所以他是这场悲剧产生的主要责任人。杨玉环却是当时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正所谓“色”字头上一把刀,“饱暖思*欲”,试问古今又有几个男人真正对自己严格要求,引以为戒呢。
4 求一篇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作文 800字一、小引:倾城之恋不去想,上阳宫三千宫女如花的容颜在岁月中枯萎;不去想,咸阳桥数万征夫的眼泪裹挟着尘土在寒风中飞扬。
只需要闭上眼,想象那一枝盛开在那个最绚烂的季节里的华美爱情,连看一眼也觉奢侈。夕阳将班驳的暗影透向大明宫的角落,几声鸦鸣划破渐渐浓重的暮霭,一个苍凉的身影徘徊于幽深的宫殿。
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创造了一个最繁荣的时代,他骄傲却不快乐,权力的锋芒永远无法割破寂寞的喉头——他后宫佳丽三千,却不能互诉衷肠;他子孙济济一堂,却不能共享天伦。这时,她出现了。
她活泼好动,如一阵清风掀过死气沉沉的湖面,让他青春重现。她直率纯真,似一湾清水洗涤浊气逼人的沟渠,让他安心释然。
有时,她亦不乏兰质慧心,她会在他棋局僵持的时候故意放出小狗捣乱,她为他新制的曲谱细细斟酌。亦不乏温柔体贴,她会静静地为他添上一件冬衣,她会轻轻地唤他去午休。
有时,她却任性而胡闹,看到他宠幸别的嫔妃,她头也不回、拂袖而去,气得他大发雷霆、气血翻腾。在这个心中只有爱情和歌舞的女子面前,他抛弃了阴谋与杀戮,卸下了狡诈与伪装,他不再是高高在上、冷酷无情的君王,他只是玉环的“三郎”,他只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是,他在沉香亭畔种满了她喜爱的牡丹花,与她一道在融融的春光里赏花、饮酒。在梨园中收编了全天下最出色的艺人,她跳舞,他击鼓相和;他吹箫,她抚琴相随。
为了她,一向热爱繁华的他主动取消了生日庆典;为了她,他要好好保重自己活到91岁。…………不去想,渔阳响彻天际的鼙鼓;不去想,马嵬坡下的三尺白绫;不去想,蜀道上萦绕耳际的雨霖铃。
就让那一个盛世坍塌的烟尘来祭奠这一场永不凋零的爱情吧!二、杨玉环:倾城之貌玉环的一生,用四个字概括:悲喜交集。喜的是,她有倾城之貌:她美,美得“天生丽质难自弃”;她媚,媚得“回眸一笑百媚生”。
悲的是,她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命运让她嫁给寿王,她无法反抗;命运让她嫁给明皇,她只能臣服。喜的是,她的丈夫都宠着她爱着她:木讷的寿王会跟着她一起狂欢,英明的明皇会随着她一道微笑。
悲的是,她不懂权术却是政治的祭品:她是懦弱的寿王躲避灾祸的屏障,她是狡狯的杨钊平步青云的筹码,她甚至是自身难保的明皇的替罪羊。来生,如果可以选择,她也许只想做一个普通的农妇,与心爱的人白头偕老。
三、李隆基:倾城之才明皇的一生,用四个字概括:自相矛盾。他英明,任姚崇、用宋璟、拜张说,一手缔造了辉煌灿烂的开元盛世;他昏聩,宠信安禄山、重用杨国忠,一手毁灭了繁荣昌盛的大唐王朝。
他风流,他的后妃、他的子嗣数不胜数;他专情,他始终信守着对玉环许下“不再纳妾”的承诺。他心机深沉,诛韦后、伐太平、清功臣,他不着痕迹。
他憨厚迂直,对着玉环的冷漠和嘲讽,他气急败坏;拿着玉环剪下的青丝,他手足无措。他不再是被神化了的唐太宗、被丑化了的慈禧太后似的政治家,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血肉丰满的寻常人。
来生,如果他不再是肩负天下、心系社稷的帝王,也许能与心爱的人相伴到老。后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在那本因被太多尘土掩埋而愈发冰凉的史籍上,依稀还在述说着一个叫做“杨玉环”的女人,一个爱慕富贵、恃宠而娇的妃子;一个叫“李隆基”的男人,一个贪图美色、不务政事的皇帝,他们之间只有“欲”而没有“情”。
但又有何干?因为她不是“玉环”,他也不是“三郎”。“玉环”与“三郎”在长生殿里上演的爱情,却让我相信:世上总有一种情感,可以超脱年龄,可以僭越身份,可以战胜权力。
美人会迟暮,朝代会更迭,历史的云烟可以掩埋所有的是非曲直,却无法将这样的爱情抹灭。我想,当玉环走向佛堂的那一刻,她的心中只有不舍而没有怨恨,她要用她的生命来报答他一生的爱。
5 读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有感500字作文唐明皇在宰相姚崇和宋璟的帮助下,20多年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天,唐玄宗最宠爱的惠王妃死去了,他十分伤心。他后宫佳丽三千人,可他没一个看得上眼的。唐玄宗的寿辰到来了。这一天,又称“万寿节”,他后宫的所有佳丽全都送来了许多珍宝,大臣们也为了讨好唐玄宗,买来大量上等的丝绸来孝敬他。
后来,唐玄宗突然想到了他的儿子李瑁的妃子,李瑁的妃子美若天仙,唐玄宗把宋璟喊了来:“那李瑁的妃子是不是寿王妃?”宋璟连连点点头:“是的,她叫杨玉环,当年是惠王妃和您为李瑁选妃子的,入宫时才几岁,现在算来也应该22岁了吧!”虽然杨玉环是他的儿媳妇,可唐玄宗一心想把她选为自己的王妃,但直接把杨玉环抢过手,他有点担心朝廷大臣议论。于是,宋璟为唐玄宗出了一个主意,让杨玉环“出家”。既然是皇上的旨意,杨玉环也不敢违抗,只好在皇宫的太真宫“出家”了,她的道号叫“太真”。皇帝派来了一辆轿子,可这轿子可不是去太真宫的,直奔骊山,又叫华清池。因为皇帝也在那里,因皇宫中的皇后这个位置一直没人接管,所以皇帝便在华清池册封杨玉环为皇后,然后,打道回府。
自从唐玄宗拥有了杨贵妃,整个皇宫上上下下鸡犬不宁,皇帝整天以酒作乐,不管朝政,大臣有奏折递上去又不看。杨贵妃想吃什么,想得到什么东西,他都叫人立刻去办。当时的荔枝也很出名,酸酸甜甜的,要是想吃新荔枝的话,唐玄宗就立刻去派骑马最好的骑士,去采摘荔枝,带回来后唐玄宗立刻拨给杨贵妃吃。
唐玄宗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他精通各种乐器,他一生中还创作了大量的乐章,如《还京乐》,《夜半乐》是李隆基为了纪念他所主持氏集团而创作的。
天宝末年,李隆基整天与杨贵妃沉湎于歌舞之中,权落奸臣之手,终于在天宝十四年爆发了安史之乱。
读了这个小故事,我知道了唐玄宗很有才华。也十分霸道,他竟然把自己儿子李瑁的妃子抢来当皇后,变成自己的宠爱妃子。
6 求“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的作文据史书记载,玄宗生性风流,在位时虽然嫔妃众多,但大多数只是博取他一时之欢的玩物,能够博得他的真情并长久地在他心中占有位置的女人很少。
他只对极少数情投意合的女人保持着一种比较专一和持久的感情。仅以这点就可看出他虽纵欲而不滥情。
但作为一代帝王能做到这一点,感情还是比较专一的。 纵观玄宗的一生,除了与之患难多年的王皇后外,使他长久忠情的女性仅有武惠妃和杨贵妃。
自王皇后爱衰之后,武惠妃一人专宠近二十年。然而史书并未记载武惠妃有多么美丽,她死时已40多岁,用现在时髦的一句话来说“女人四十豆腐渣”。
但玄宗仍伤感不已,长久的郁郁寡欢,后宫三千佳丽竟无一人能让他摆脱心中的寂寞惆怅。在武惠妃死后的第三年,他认识了杨玉环。
也许是杨玉环与武惠妃有某些相似之处,让他一见钟情。在此后的十几年,与杨贵妃形影相随,直至杨贵妃死后,还始终占据着玄宗生活的全部。
可见,玄宗并非只求美色,而是一个非常重情的人。 开元二十八年,杨玉环被诏进宫,天宝四年正式册封为贵妃,从此开始了与玄宗食则同席、寝则同榻的专宠生活。
“三千宠爱在一身”就是高度概括。有人说玄宗之所以爱杨贵妃,那是因贵妃的貌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说玄宗看重的是色、是欲,对他们刚开始认识的那一段生活可以这样认为。
事实上,在杨贵妃与玄宗一同生活的十五年间(开元二十八年至天宝十四年),玄宗虽偶有拈花惹草,但对杨贵妃一直是比较专一的,可以说将其全部的感情、爱心都寄托在杨贵妃身上。如果仅从其美貌并不能说明问题,杨贵妃虽姿色出众,但后宫中的绝色佳人并非没有,何况玄宗已年过花甲,情欲的追求已非昔日可比,他之所以对杨贵妃如此醉心,应该说,主要的原因是两人在感情上、志趣上的情投意合。
《新唐书》记载杨贵妃“善歌舞,通晓音律,且智算警颖”。这正是颇有音乐造诣的玄宗所求的知音,据说玄宗非常喜欢《霓裳羽衣曲》,贵妃对此曲似乎心有灵犀,表演的非常出色。
每当贵妃舞起《霓裳羽衣曲》,玄宗就兴致勃勃地击鼓伴奏,两人配合的非常默契。两人还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此曲。
可以说是音乐这根红线将两个有着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人牢牢的拴在一起,才使两人有了坚实的爱情基础。 据史书记载,杨贵妃曾两次被遣回娘家。
第一次是天宝5年,即杨贵妃被册封的第二年,贵妃因嫉妒触怒了玄宗,被遣回娘家。贵妃被赶出宫后,玄宗忽然感到人去楼空,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孤独感和空虚感。
玄宗茶饭不思,还动不动就对左右侍从乱发脾气。随即就令人将御膳送去,当夜将贵妃接回宫中,从此对贵妃更加恩爱。
第二次是天宝9年,贵妃因违背玄宗旨意,被遣送娘家。后来贵妃认为自己骄悍不逊,有些过分,便剪下一绺头发,让人带给玄宗并说:“有罪当死,身上的一切都是皇上恩赐,只有头发可以献上报答皇恩。”
玄宗大为感动。通过这两次,两人之间那种难分难舍的感情又更深一层。
按照皇家惯例,后妃触怒圣上,只能在宫中处治,重则斩杀,轻则囚禁或被打入冷宫,从不见有送回娘家的。玄宗却开了这个特例,如同寻常夫妻吵架一样,留下了回旋和好的余地。
由此可见,玄宗并非视贵妃为玩物,他们能象普通夫妇一样互相迁就。两人之间的感情超越了帝王与妃子的关系,可以说,玄宗是将贵妃当作伴侣、妻子看待的。
7 《长生殿》中描写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时作者的矛盾心理《长生殿》写的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的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 关于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历史上曾出过许多作品,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元杂剧白朴的《梧桐雨》、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明代传奇《惊鸿纪》等等每个作品都有不同的立意,不同的角度我们现在要排演洪升的《长生殿》,就需要理解洪升,解读洪升对李隆基与杨玉环的这段情史的处理 洪升 – 清代杰出的戏曲作家生于1645年,浙江钱塘人洪升出身于士大夫家庭,养尊处优,世代书香,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师友都是当代知名的文人、学者和文学界的优秀人物但是他一生坎坷他出生在明朝灭亡的第二年,正是兵慌马乱的时期,家庭曾遭危难,他从二十几岁到四十几岁,一直做了二十几年太学生,不曾有过一官半职;后又因国丧期内演唱《长生殿》受到迫害,被革去国学生籍;六十岁时在乌镇不慎落水而死,结束了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洪升写《长生殿》直接脱胎于白居易的《长恨歌》,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前后三易其稿初稿名为《沉香亭》,写于1673年,是以李白为主角;二稿名为《舞霓裳》,写于1679年,主角由李白变成了唐明皇和杨贵妃;三稿即为《长生殿》,写于1688年,此时,作品中的兴亡之感和对社会政治的暴露比前稿更加深刻了 洪升在《长生殿》自序和例言中写道:“史载杨妃多污乱事予撰此剧,止按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为之”“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这是他的创作方式 自序中又说到“然而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这是洪升写作长生殿的宗旨“且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未有不悔者也” 洪升以审慎的态度结构《长生殿》,把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李、杨二人生死不渝的恋情既给予了高度的赞颂,又对这段恋情带来的后果表达了深深的遗憾与批判 《长生殿》是一部鸿篇巨制,内涵十分丰富对《长生殿》的主题与思想内涵历来众说纷纭,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一直在进行探讨和争论有关《长生殿》的主题有“政治主题”说;“爱情主题”说;“双重主题”说具体地说,有说是“抒写亡国之痛”,有说是“垂戒来世”,有说是“歌颂李杨的真挚爱情”,有说是“表达了进步的爱情理想”,有说是“政治与爱情统一”等等 《长生殿》的主题是复杂的、多义的。
8 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秋天的八月,太液池上有数千叶白莲花盛开,玄宗与贵戚在一边饮宴观赏。左右都叹羡不已。玄宗指着杨贵妃对左右说:“怎么比得上我的解语花?”
到了冬至日下大雪,天地之间白茫茫一片。中午纷纷扬扬的大雪停了,因天气寒冷所结的冰溜都形成条状。杨贵妃命侍儿敲下两条冰溜看着玩。玄宗晚朝视政回来问贵妃说:“你玩的是什么东西?”妃子笑而答曰:“所玩的是冰筷子。”玄宗对左右侍从说:“妃子天性聪慧,这个比喻得好。”
杨贵妃能够得到唐玄宗的宠爱绝不仅仅是容貌长得美丽,关键是有效地揣摩了玄宗的心理,而这也是后宫许多姿色艳丽的女子做不到的地方。一天唐玄宗与亲王下棋,并令贺怀智独奏琵琶,杨贵妃站在棋局前观看。唐玄宗眼看就要输棋了,杨贵妃将怀里的猫扔在棋盘上,扰乱了棋局以乱其输赢,唐玄宗因此十分高兴。
华清宫中除了供奉专门的温泉用以供玄宗和贵妃沐浴以外,还有温泉十六处供其它嫔妃沐浴。玄宗与贵妃沐浴的那个浴池铺着文瑶密石,池中央有玉莲温泉涌出来。杨贵妃用锦绣缝成鸳鸯浮在水中。玄宗与贵妃驾着小舟戏玩于其间。宫中沐浴完毕以后退水顺金沟流出宫外,其中漂浮的珠缨宝络流出街渠,守候在那里的贫民每天都有所收获。
玄宗在八月十五日夜与杨贵妃临大液池,凭栏望月而不尽意,玄宗敕令左右说:“在池的西岸另筑一座百尺高台,朕与妃子来年再来望月。”后来经过安禄山反叛,这座百尺高台也不再建造了,只剩下基址而已。
唐玄宗爱好音乐,杨贵妃恰恰对音律十分在行。对此曾有这样两个玄乎的故事。其一是玄宗曾梦见十位仙子驾着云从天上下来,她们手中各执乐器悬空而奏。曲度清越不是人间的
凡音,其中有一个仙人说:“这是神仙《紫云回》,现在传授给陛下,可为正始之音。”玄宗醒来后余响仿佛还在。第二天命杨贵妃用玉笛演奏,一丝也不差。还有一次玄宗在东都白天梦见一个容貌艳异的女子,梳着交心髻,大袖宽衣拜倒在床前。玄宗问:“你是谁?”那个女子说:“妾是陛下凌波池中的龙女,卫宫护驾妾也有功,玄宗陛下洞晓钧天之音,请赐给小女子一支曲。”于是玄宗在梦中为龙女鼓胡琴,名字叫做《凌波曲》。等到玄宗醒来后还记得曲子,于是在凌波宫临池弹奏这首《凌波曲》,一瞬间池中的波涛涌起,接着有神女出现在池水中,正是梦中所见的龙女。
新丰初进一个叫谢阿蛮的歌女,她善于跳舞。在清元小殿,宁王吹玉笛,玄宗打羯鼓,杨贵妃弹琵琶,李龟年吹篥,张野狐弹箜篌,贺怀智打拍子。从早晨到中午欢洽异常。当时只有秦国夫人端坐在一边观看。吹完了曲子玄宗戏弄秦国夫人:“今日幸得伺候夫人,请赐一幅缠头。”秦国夫人说:“岂有大唐天子的阿姨没钱可用呢?”接着取出三百万钱“赏赐”给了玄宗。
开元年间宦官白秀贞从蜀地回来,献给玄宗一把琵琶。琵琶槽是些逻檀木制成,温润如玉,光亮可鉴,有金丝红纹形成的两只凤凰,弦是未呵弥罗国永泰元年所进贡的渌水蚕丝制成,光莹如串起来的珠子瑟瑟作响。杨贵妃抱着这柄琵琶在梨园弹奏,凄清的音韵飘向云外。而诸王公主自虢国夫人以下都自称为贵妃琵琶弟子,每次听完曲子便进献给杨贵妃许多珍奇的礼物。妃子是日问阿蛮曰:“你贫穷没有可以献给师长的东西,还是我给你礼物吧。”说着命侍儿红桃娘取红粟玉臂环赐给谢阿蛮。
还是在天宝年间,玄宗命宫女数百人为梨园弟子,都住在宜春北院,玄宗一向精通音律,当时著名的乐师有马仙期、李龟年、贺怀智等。安禄山自范阳来朝入觐,献了几百支白玉箫,都陈列在梨园。从里面传出来的音响凡间是没有听过的。
杨贵妃擅长曲艺,曲艺中最善于击磬,泠泠然多有新声。太常梨园的乐师也不能做到。玄宗命人采蓝田美玉雕琢为磬,上面装饰着流苏之类,以金钿珠翠珍怪的东西杂饰。又铸了两座金狮子,各重二百余斤。其它彩绘绮丽,制作精妙的东西一时无比。等到安史之乱平息后回到长安,只有玉磬还在。玄宗看着玉磬心里十分凄然,不忍放置在床前,令载送到大常寺收藏。
李白的诗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朝廷任职期间,他身居官职,但无实权。他经常和李隆基、杨贵妃一起旅行,吟诗作赋。这一时期,李白的诗充满了深情,这与杨贵妃的密切交往密切相关。那么,李白爱过杨贵妃吗,他们有过怎样的感情纠葛?
第一,名花有主,年龄不是问题。
李白生于公元701年,杨贵妃生于公元719年。两人年龄相差18岁。年龄差这么大,只能说是互相佩服了。虽然关系暧昧,但是根本没有爱。杨玉环原本是李隆基的儿媳妇。她爱李隆基,但是她对她的前夫有什么感觉呢?其实,杨贵妃能坐上贵妃的宝座,恐怕她早已忘了李茂,权力和欲望战胜了爱情。至于我灵魂破碎的那一刻,我对李隆基的爱也被否定了,这是后话。杨灿贵妃如何爱上一无所有的李白?没有实权,没有钱,没有社会地位。李白只有名气,但这怎么能满足杨贵妃对繁华的享受呢?李白心里喜欢杨贵妃,感情无处可说。他只能用诗句来表达。天宝元年八月,李隆基召李白入京。此时,李白41岁,杨玉环23岁。此时的李白心中充满抱负,一心报效国家。杨贵妃风华正茂,如花似玉。遇到有才华的人和美女,彼此相爱,彼此喜欢,都是很正常的。李白要贵妃近距离磨墨,贵妃也要李白为她写诗。但最终因为身份的悬殊,只能隔岸观火。如果你站在李白的立场,设身处地为他想想,李白的心情会有多复杂。
李白喜饮酒,善作诗,其中多有抒写男女相思之情的诗句,可见李白的感情是丰富而执着的。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首先是个男人,被美女诱惑很正常。更何况他是个能歌善舞,诗文俱佳的贵妃?他赞美杨贵妃的诗写得很含蓄:“云如衣如花,春风流光溢彩。要不是群玉山遇见他,他早就遇见月下瑶台了。”这里用彩云、百花、露牡丹来形容贵妃的清丽与美丽。李白确实有利用诗歌向贵妃传达自己爱她的信息的嫌疑。再看这首:“一枝红花显其香,巫山云雨废其肠。谁好像问汉宫?可怜的闫飞依靠新的化妆。”李白称赞杨贵妃比赵好,但可以和杨贵妃发生关系。他怎么会像楚王一样心碎呢?再者,很明显李白自己的相思是痛苦的,爱情是需要回应的。就算他在梦里遇到贵妃,也不过是空欢喜一场。且看:“名花涌入国,相濡以沫。他们笑起来就像国王一样。说明春风无限可恨,陈香亭北倚栏。”李白敢恨却不敢言。他陪着李隆基和杨贵妃去玩。当他看到他们的亲密关系时,李白嫉妒,恼火和无助,希望春风能消除他的嫉妒。
第二,可怜的小燕子靠新妆,三角恋是个大障碍。
很适合李白和杨玉环,可谓倾城之恋,却无法走到一起,因为中间隔着一个李隆基。抢皇帝老婆是什么罪?当然,李白是知道的,所以自始至终没有向杨贵妃表白。但他的诗句明显影射杨贵妃《清平调》年的“可怜飞燕引新妆”,“名花爱江山”,“以色待人几时?”《妾薄命》杨贵妃其实知道李白的心,只是她放不下自己的富贵,更何况世界那么大,不就是王者的土吗?如果她跟着李白到处走,李灿会放过他们隆基吗?此外,李隆基还深深地爱着杨贵妃,“我们希望在天上飞,两只鸟用一只翅膀,在地球上一起生长,一棵树的两个分枝。”,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于公元年的一首著名的诗。它描绘了李隆基和杨贵妃之间凄美的爱情。在这漫长的仇恨背后,李隆基的情感悲伤无处不在,他的媳妇是他自己的。他一直被人津津乐道,现在李白来已经半路杀出来了。当然,李隆基必须想出一个解决办法,他的心里充满了波折。
李隆基因为喜欢李白的才华,曾安排把他请到翰林,可以陪自己和杨贵妃弹琴、吟诗。想想去历山泡温泉。李白后来用敕令写了《长恨歌》,《侍从游宿温泉宫作》,《宫中行乐词十首》。最难忘的是李白和杨贵妃赏牡丹荷花时所作的《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和《清平调词三首》。还有《白莲花开序》,《春日行》之类的诗。李白的诗超越世俗,李隆基真的很喜欢。不就是让他去北京陪他吗?没想到,李白爱上了杨贵妃,杨贵妃心动了。我们必须想出解决这件事的办法!他也想杀李白,但是他太喜欢人才了,于是李隆基采用了“还钱”的方法,把李白赶出了皇宫。
第三,我辈是蒿人,看破红尘不弯腰。
“笑起来出去,我辈不是蒿!”这首诗很自负,很热情,堪称经典,可见李白刚出道时的远大志向。但经过感情的磨难,他连做女婿都不在乎了,尤其是离开杨贵妃后,他更加放荡。此外,他在长安任翰林期间,目睹了唐朝政治的日益腐败。统治者只追求享乐,奸臣当道,圣贤受委屈。李白非常生气和绝望,“路是广阔的,就像蓝天,但没有出路在我眼前!”这和我刚出道的时候一样,“我这一代是蒿!”完全是两种心态。但是这位伟大的诗人的心是不屈的,“哦,我怎么能对那些地位高、身居高位的人卑躬屈膝呢,他们永远不会忍受被展示一张真诚的脸!”李白的诗充满了跌宕起伏,他能抒发真情实感,他的精神形象生动散漫。他的诗至今无法超越,也许是因为我们没有李白那么多的经历和感受,也没有李白那么真挚生动。
李白离开长安后,又过上了流浪生活,长期漫游于江淮一带。一首歌《阳春歌》最能道出我内心的苦闷,“长相思,在长安。单一的花,从云中心,长相思,摧毁了心脏。我不相信心碎,在我明亮的镜子里回来看看我!“和李白、杨贵妃的感情纠葛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几千年过去了,没有人能完全解释李白不作为当事人的感受。但一想起长安,就是这样揪心的痛。可想而知李白经历了怎样的情感颠覆!但他最终还是放弃了,为了一个更幸福的美人,为了一个更稳定的大唐,隐藏了自己的感情。在这里,我们还要表扬一下李隆基,他妥善处理了三角关系,不仅没有伤及李白的性命,还间接切断了李白与杨贵妃的关系。李隆基的确是一个好皇帝。后来,当安史之乱爆发时,人们抗议反叛,这与李隆基的声望有很大关系。
李白的爱情没落了,但报国之志从未没落。杨贵妃死于安史之乱,李隆基被迫退位。此时,李白55岁。他希望自己能为平叛建功立业,就去了北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