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情感忽视”,你是受害者还是施害者?

“童年期情感忽视”,你是受害者还是施害者?,第1张

“我应该比现在更开心才对。”

“我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有时候我感觉自己是个围观者,观望着那些真正在生活的人。”

“我为什么总是照顾不好自己?”

“我到底是怎么了?”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能意识到,我们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对我们成年后的生活有着无法回避的影响。有些影响是正面的,比如父母和老师的奖励或者一次比赛的胜利。有些影响是负面的,比如被父母打骂、被老师当众羞辱。

这些真实发生了的事情,我们很多时候都能回忆的起,事件的影响也可以被真切的感受到。可是还有那么一些“事情”,我们虽然记不得,但它们仍然可能对我们产生持久的消极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的产生,并不是因为事情真的发生了,而是因为它们应该发生却没有发生。这就是童年期的情感忽视(Childhood Emotion Neglect, CEN)。

“童年期情感忽视“这一概念,是Jonice Webb博士基于自己二十多年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经验,正式提出并进行推广的。Jonice Webb博士认为:在一个家庭中,当孩子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父母足够的认可、接纳、和回应,孩子便学会了去隐藏或者压抑他们的真实感受,情感忽视的负面影响就发生了。

· 当孩子感到伤心难过,没人关心一下:“宝贝,你怎么了?”

· 当孩子需要得到安慰的时候,父母注意不到或者故意视而不见。

· 没人问询问一下孩子:“你想要什么?”

· 父母太忙,基本只管孩子吃饱穿暖,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

上面罗列的这些父母的行为,没有一个能被看成是虐待性质的,没有一个涉及到让孩子吃不饱穿不暖的,也没有一个能被看成是临床心理学所定义的“创伤性事件”。但是,如果一个年幼的孩子,在他们最需要被认可被关爱的年纪,经历了足够多这样的有意无意的情感忽视,那么他们在日后将会体验到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心理问题。

为什么在情绪上被接纳和认可,对一个孩子如此重要?作为人类,婴儿降生后的首要任务就是与其他人建立“关系”。这种关系,不但使婴儿在生理上得到满足而存活下去,而且还使婴儿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使婴儿的社会化能够正常健康的开展,帮助他们由自然人顺利过渡到社会人。

在这一过程中,“情绪”就如同胶水一般,把婴儿和母亲或者其他主要抚养者粘连在在一起。依恋理论认为,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里,母亲要即时的连贯的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这样孩子才能和母亲建立和发展一种安全健康的依恋关系。母亲的这种回应,包括帮助孩子知觉自己的情绪状态,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反应,继而帮助孩子来管理自己的情绪。

可是,如果孩子的情绪感受经常的被父母忽视或者误读,那么父母就无意中给孩子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号:“你的情绪不重要”,“你的感受是错的”,“你的情绪是不被接受的”。当孩子的情绪自我被否定了,这个信号就等同于:“你,不重要;你,不被接受!”。

“你的情绪不重要”

· 父母喜欢替孩子做主,小到穿衣吃饭,大到选学校交朋友,经常不顾孩子的喜好和心情。

· 孩子看似无缘无故的哭闹,在父母眼里就是无理取闹,认为孩子哭累了就不哭了,哭完就好了,所以置之不理。

· 孩子恳求爸爸陪着一起看**,爸爸总是推脱: 我很忙,以后再说吧。

“你的感受是错的”

· 孩子告诉妈妈自己害怕去幼儿园,妈妈却说:幼儿园一点儿也不可怕,好玩着呢。

· 孩子考试有了提高很高兴,爸爸却说:有啥高兴的,考满分才值得高兴!

· 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了很伤心,妈妈却说:小朋友那是和你玩呢,别伤心!

“你的情绪是不被接受的”

· 孩子害怕去看医生大哭,妈妈说:哭什么哭,胆子这么小?

· 爸爸接受不了孩子兴奋时的尖叫,报以白眼,让孩子停止尖叫。

· 家里的宠物死了,孩子非常悲伤,爸爸却说:有什么好伤心的,不就是只狗吗,别哭啦!

年幼的孩子,对父母的行为没有反抗和抵御的能力,但是他们有本能的生存策略。也就是说,孩子为了生存,会完全的接受父母对自己情绪的回应,从而作出相应的改变去迎合父母。一个孩子,如果经常体验到父母的上述行为反馈,便会逐渐的把自己的感受放下了并搁置一边,或者彻底隐藏了。只有这样,这些感受便不会再被父母发现,自己就能变相的取悦他们了。可是这样一来,时间长了,连他们自己最终都不能很好的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了。结果,外在的我和内在的我就割裂了。

在这样家庭环境长大的人,时常无法感知到自己真实的情绪,对自己的内心感受也时常表示怀疑。他们的情绪自我一直被否定被压抑,没能通过父母的肯定和接纳而真实的被体验过。他们的情绪没有根基,无法着陆,似乎总在一种飘渺的状态。他们的外表可能看似一个健全的人,但是内心深处却是彷徨、寂寞、空虚。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哪里有什么不对,但是又不知道具体少了什么哪里不对。

他们无法很好的知觉自己的感受,也不能很好的觉察和体会别人的情绪,因此他们很难和别人建立深刻的情感关系。总觉得有那么一堵墙横在自己和别人中间,因此内心时常没有归属感。他们总有种感觉,仿佛自己永远在别处,不知道这个世界哪里是属于自己的。

童年时期遭受过情感忽视的人,他们不能相信自己的内心感受,也就无法完全相信自己的决定。他们也因此经常对自己的决定十分纠结,常常发现自己做了不想做的事。对自己犯的过错,似乎又能很轻易的原谅自己。

临床心理学发现,遭受了童年情感忽视的人,他们似乎总是为别人着想,却很少为自己着想。他们或者因为意识不到自己的情感需求而无法表达,又或者体验到某种感受和需求却害怕表达出来。潜意识的声音一直在提醒他们:我的感受不重要,我的需求不重要。他们或许习惯了对别人报以微笑,但是对自己似乎额外的苛刻。当面对自己的时候,他们经常对自己感到失望,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

经历了童年情感忽视的成年人,他们的情感体验有盲点。他们不但无法很好的体会自己的内心状态,也很难准确的体会别人的感受。当他们自己做了父母之后,也自然比较难以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所以,他们的孩子也非常有可能与他们当年一样,在一个情感盲点里长大,遭受同样的情感忽视。

致你心中那个被忽视的小孩心理学中的情感忽视

经历了情感忽视的人,通常具有以下10种表现:1空虚感

2反依赖:认为自己不应该依赖他人3不符合现实的自我评价

4对自己毫无同情,对他人却满怀同情5负罪感和羞耻感6对自己生气,自责7感到自己有很大的缺陷

8述情障碍:对情绪的认知和理解不足9难以关爱自己和他人10自我约束能力差

情感忽视是什么?

临床心理学博士乔尼丝·韦布(Jonice Webb)在临床执业多年后,总结出了情感忽视的概念。许多成年来访者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认为自己的童年是健康快乐的,父母对自己也倾注了很多心血。然而,ta们长大后,却常认为自己的生活不完满、自己与周围缺乏连接、生活没有意义。于是,ta们认为是这都是因为自己有什么问题而导致的。

然而,韦布博士提出,导致这个现象的“无形之力”正是情感忽视。情感忽视指的是:孩子在被养育成人的过程中,照顾者(如父母)没有很好地识别并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导致孩子的情感被照顾者忽视,令孩子认为自己的感受是不重要、应该压抑的。这样长大的孩子成人后,也将忽视自己的情感需求。

许多经历了情感忽视的人成年后,表面看起来很正常,内心里却存在着很大的亏空。然而,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个亏空所在。

ta们倾向于把生活中的困难归咎于自己的问题:“为什么别人比我快乐?为什么我和亲人不亲近?我有什么问题?我是否不配获得快乐?”这是因为,情感忽视不是由某个存在的事件导致的,而正是因为有一些事件缺席了,这些缺席的事件本该教会我们如何去理解和处理情感。

从此,我们便能够释怀:原来我的问题不是因为我天生不好而导致的,而是因为我在童年时期经受了情感忽视。然而,学习情感忽视不是为了怪罪父母,毕竟情感教育的概念仅在近年才逐渐得到发展。学习情感忽视让我们理解父母为什么曾经会那样养育我们,更能让我们理解自己。下一期,我们一起来了解经历了情感忽视后该怎么做。

童年情感的欠缺是很难弥补,在童年经历的事情是一个人最深刻的印象,其实大部分的家庭都属于溺爱,因为现在这个社会,教育并不落后。因为童年就是一种成长,小时候怎么样,长大之后就是什么样的性格。每个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张白纸,都是经过环境的问题塑造孩子的性格。所以,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都特别的重要,若是一个孩子从小的生长环境不好,长大了在心理上是有阴影的。

孩子在小的时候是需要爱的,但是不能过分的溺爱。爱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个成长的基础。有爱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是幸福的,如果在小的时候在爱的环境下长大,那么长大之后,他也会懂得如何去爱别人。本身孩子性格的塑造环境是非常的重要,因为环境的问题就是孩子成长的根基。

现在的孩子都是精养,所以有很多家庭的孩子都属于溺爱的状态。其实溺爱的孩子比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更需要爱,从小就是被捧在手心里去爱,若是有一点点忽略她的地方,那么在性格上就会变得非常的暴躁。所以,很多家庭对孩子溺爱感受不到问题的严重性,那是因为家长想象不到孩子的未来是如何的。

家庭中的溺爱,就是对孩子不明显的伤害。对于孩子的爱,还是需要有一个度。本身孩子这个问题就是非常的重要,关乎她的未来如何。若是对孩子过于溺爱,反而会害他,这样的生活并不利于他的成长,教孩子,要讲究方法。

童年期的情感忽视长大后的影响就是,没有安全感,不自信

我的童年就是在姥姥家长大的。我两岁半的时候,我妈妈就把我送到姥姥家去了,直到初中毕业才回到父母身边。在童年时期没有在父母身边,和他们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错过了那段时期,后来的岁月无论怎样都是补不回来的。

虽然我姥姥家有很多人疼我,关心我,但是父母的爱对子女的爱是无人可替代的。我就这样在姥姥家度过了童年时光。虽然我跟我的父母也没有多大的疏离关系,我依然很爱他们,我们在一起也是无话不谈;但是成年后的我,走上社会后就是非常的不自信,没有安全感,总感觉自己不值得拥有更好的。

追根溯源,我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后来学过心理学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躲避型依恋。说简单一点,就是一旦跟某人关系很亲密之后,就会不自觉的跟对方拉开距离,然后逐渐慢慢走散。

特别是针对同事和朋友这个现象特别明显,我记得在公司的时候,我跟某些同事的同事关系曾经很好,走的很近,曾经也是无话不谈,但是不知不觉之后,我就开始疏远对方,后来渐渐的就成了点头之交。其实自己并不是刻意为之,就是不知不觉之中发生的事。

曾经这样的社交也困扰了我很久,但是后来我学习过心理学之后,我就明白了这与我童年时期长期被父母忽视的感情有关。

我记得小时候我很想妈妈去看我,很想在妈妈怀里撒娇,但是我妈妈总是很忙,很少去看我,偶尔去姥姥家看我的时候,姥姥就会跟妈妈告状,说我很多小毛病,不听话。然后妈妈就会训斥我,所以我就特别苦恼,我就想让妈妈来看,我又怕她不喜欢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躲避型依恋关系。

到现在这种情况虽然有所改善,但是这些问题依旧存在,只有对我非常熟悉的人了解我这一点;我还要继续加油,摆脱童年被忽视的桎梏。

每个人的童年可能都曾被父母忽视过,

或多或少或大或小,

而这些忽视将影响一个人的自尊、 情感 和对生活的热爱。

如果一个孩子被父母轻视过,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会表现出哪些症状呢?

一 空虚感

空虚感本身不是一种病,它不像焦虑症或者抑郁症,

大多数人也没有觉得这些不适是干扰他们生活的症状。

它是一种不适的感觉,一种时有时无,无法满足的缺失感,

只是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他更像是一种麻木情绪,你可能有种泛泛的感觉,

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的不愉快的感觉。

你是站在世界的外面往里看着的感觉,

却难以名状恐惧感,让你感觉到与这个世界的隔绝,

你好像本该更加享受生活,

但是你却做不到,你无法投入的享受生活。

二 反依赖

反依赖的典型特征就是恐惧依赖他人,换句话说就是遇事不求人。

他不需要 社会 支撑,做什么都是独来独往。

当你和周围的人进入到了一种亲密关系,

跟你冲称兄道弟的时候,你会觉得怪怪的。

不喜欢跟别人交流,没事就喜欢一个人呆着。

会有人会说你冷漠,也会有亲人抱怨说你 情感 上很疏远。

三 不切实际的自我批评

不切实际的自我批评的标志和信号,

是你很难确定自己的才能,你感觉到你可能倾向于过度强调你的弱点。

你不确定你的父母对你的看法。

你很难说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好不喜欢什么,

一起去吃饭的时候你怎么说无所谓了,都行了就这样。

当遇到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时候,你总是很快就放弃了。

尤其是很多女性特别喜欢贬低自己,对自己评价很低,明明很好,但是你却拼命需要减肥,拼命地觉得自己不好看。

四 同情他人,却不同情自己

这是一个特别典型的症状。

心里想的只是别人,然后别人有什么不容易,

他都愿意帮忙,但是自己的困难哪怕身体出了问题,

他都能不表现出来就不表现出来,

就是典型的童年的时候受过忽视的这种症状,

叫做不同情自己,只同情他人。

你无法容忍自己的错误。

你头脑中总有一个批评的声音,

指出你的错误和缺陷,你对自己比对别人更加严格,

你经常生自己的气。

五 有强烈的负罪感和羞耻感

你倾向于压抑 情感 或者避免重感情,

你试图隐藏你的情绪,

这样别人就不会觉察到你,

你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你觉得你没有理由活得这么开心。

有时候你会没有原因的,

感觉到沮丧和悲伤,有时候会感觉到麻木。

六 认为自己有致命缺陷,难以关爱他人

你有些事不能让别人知道,

老觉得你自己某一某一个方面是非常厌恶,

所以不能够被别人发现,不敢跟别人深交,

不敢跟别人敞开心扉地聊自己的事,

你可以听别人的故事,

但你不愿意讲自己的事情,

你觉得如果有人了解你,以后一定不会爱你。

如果你小的时候没有得到过足够的爱,

那你的 情感 是被忽视的状况下,

你是很难在长大以后恰如其分地去爱别人,

你哪里不好这个尺度就有可能过度的补偿或者过度的冷淡,

因为你不知道那个合适的点呢在哪里。

有时会毫无理由地发火,因为他分辨不清楚自己的情绪,

唯一能够识别的前提就是愤怒。

父母没有跟你做过很多的 情感 交流的时候,

你是不会跟别人表达 情感 的,

是不会用关心的口气担心的口气,或者稍稍有点着急的口气,

而是直接变成愤怒去表达关心。

情感忽视是一种来自童年的隐形力量,是我们在童年缺失的东西。它难以察觉,却对我们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

许多成年人看起来很正常,但由于他们在儿童时期,情感上没有得到足够的照料,缺乏与父母和他人的情感联结,因此他们的内心一直处于悲伤、焦虑,或是生命的虚无感中。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情感忽视,任何一个家长都有过让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误。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童年。但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视的父母对孩子成长中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情感忽视有代代相传的特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原生家庭的影响。

说起父母与孩子的情感问题,我们来通过 依恋理 论看一下健康的情感是怎样培养的。

父母至少要有三个关键的情感技能:

一,父母能感到与孩子有一种情感连接。

二,父母关注自己的孩子,把他看作是一个独特而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自己的延伸、附属品,甚至负担。

三,在前面两点的基础上,适当地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这些技巧听起来很简单,但组合起来,它们会成为非常强大的工具,能帮助孩子认识和管理自己的天性,建立起安全的情感纽带,使孩子拥有健康的情感来获得快乐的成年生活。

但没有人天生会当家长,父母都是在育儿路上摸索着前行。

作者列举出12种类型的父母,他们都会对孩子的童年造成情感忽视。这12种类型分别为:

自恋型父母、专制型父母、放纵型父母、离异/丧偶型父母、成瘾型父母、抑郁型父母、工作狂父母、成就/完美导向型父母、反社会型父母、把孩子当家长看待型父母、“都是为你好”型父母。

自恋型父母

他们希望子女尽可能完美,不让他们丢脸。最常见的是,有些父母一看到孩子的成绩不好就大发雷霆,不去分析孩子考不好的原因,更不考虑孩子的感受。

自恋的父母无法顾及孩子的感受,更没意识到子女是独立的个体,反而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延续,应当按照自己的需求去做。

如果孩子表达自己的愿望,他们会教训孩子这是自私的,不善解人意。

专制型父母

他们推崇规则、限制和惩罚,用一种强硬要求的方式抚养孩子。专制型父母经常会说这样的话:“孩子应当老老实实的,不要多嘴!”“孩子就得严格管教,玉不琢不成器!”

专制型的父母希望孩子事事顺从他们。如果孩子质疑父母的要求,父母会觉得不被尊重,也会因为被拒绝而产生受伤的感觉。

孩子穿哪身衣服、周末去哪里玩,都是父母做主。有的父母甚至要求儿女按照他们的意愿来选择结婚伴侣,如果儿女不遵从父母的意见,就会发生家庭大战。

放纵型父母

这类父母遵循“快乐”原则,不给孩子建立任何限制和规则。他们不喜欢说“不”,觉得与其教孩子做家务,还不如自己来做更轻松;当孩子惹了麻烦,他们会找理由为孩子开脱。

放纵型的父母不会和孩子发生任何冲突,也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

书中讲到的萨曼莎,她不想上学,和父母说了就可以休息一天;晚上想玩到几点就玩到几点,父母也不因为第二天上学而督促她早点睡觉。

她的父母认为孩子应当拥有绝对的自由,这样才能快乐地成长。萨曼莎为不需要遵守规则而快乐,但她在学校里,却成了一个聪明而不守纪律的问题学生,无法发挥她的潜能。

父母放纵的教育方式使她没做好面对外面世界的准备,成年后她也是一事无成。

虽然青少年渴望自由,但毫无约束对他们而言并不是好事情。

青少年需要一个可以与他们对抗的强大的父母。他们在与父母的规则和违反规则的后果的冲突中,学习怎样做出好的决定和管理他们的冲动,这样才能得以健康成长。

离异或丧偶型父母

书中有个案例,莎莉八岁时,爸爸生病去世了。妈妈在整个过程中,很少和她说起爸爸生病的事,之后也从不提起爸爸。妈妈不会应对悲伤,更没法和孩子一起来面对,只是每天辛苦地打工,尽力来维持生活。

这种环境中成长的莎莉学会了不麻烦妈妈,怕给妈妈增加负担。成年后,她工作很成功,却总是感觉自己的世界是灰色的,一直挣扎在无法摆脱的悲伤和空虚感中。

父亲去世对她造成的情感冲击,一直没有得到消化,被埋藏在心底,使她不会处理自己的情感。

工作狂型父母

这类父母长时间工作,痴迷于他们的工作,给予孩子的需求与感受的精力相对不足。他们忙于工作,给孩子提供了物质生活保障,却让孩子感觉自己的情感需要不重要。

这些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自我价值低、低自尊和自责的感受,并迅速累积起来变成抑郁。

“都是为你好”型父母

这是构成情感忽视父母的最大类群。前面讲到的几种类型的父母,他们的内心都是爱孩子的,都会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用自己的方式来爱孩子。

但他们只是重复自己在童年所经历的东西,没有给孩子提供一个快乐、有情感连接的生活所必需的养料,从而对孩子产生了情感忽视。

情感上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会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盲点。当他们自己成为父母后,他们不明白自己孩子的情绪,他们抚养的孩子又会有相同的盲点,继而重蹈覆辙,对下一代产生情感忽视。

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父母的关爱,还要求父母能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

实际上,我们多数的父母不会是单一型的,而是复合型的更多,只是在孩子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一个表现。

---来自《被忽视的情感》笔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02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