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性体验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性体验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第1张

  随着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关注生活、关爱学生、关爱生命等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理念呼唤着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作为语文这一独具强烈人文性的学科,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已成为当下教学理论和实践领域聚焦的话题。

一、语文教学中情感性体验缺失的反思

长期以来,传统语文教学理论把教学看作是纯粹的认识活动,过于强调课程的功利性、工具性,忽视了课程的人文性、生命性,忽略了学生个体生命的需求,“人的丰富的精神世界被简约为计算的智能—客观的‘知识、规律、规则’”。教师成了教学的机器,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课程中大量的情感资源被荒废了。学生对知识敬畏而不亲近,理智而无激情,使得原本极具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趣的语文教学活动不知不觉变成了机械的、无聊的文字游戏。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 教学设计 中目标的偏差。教学设计向来只固守知识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教学检查与评价中很少涉及情感因素,缺乏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操作性不强。第二,教师普遍轻视情感素质的培养。一些教师或把情感视为一种生理现象,是能够自发、自然地生成,或把情感视为认识活动的“副产品”,无须培养。第三,教师自己情商品不高,一部分教师不善于挖掘、提炼、展示课程的情感内容,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第四,教师的角色的错位,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充当“居高临下”的主导者,缺乏师生之间“对话”,导致师生之间难以进行心灵的交流,因此,无法达到情感相通。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性体验的策略

1创设情境,以情激情

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可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运用导语、实物、图像、音响等方式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之中,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激起相应的直觉情感,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

2解读文本,披文入情

我们知道,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绝大部分文章文质皆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学前,教师必先受其感染、熏陶,找出文章的情感最深之外,然后,根据教学中的情感目标,精心安排好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中的情感世界,在解读文本的同时获得新的情感体验。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记得早几年前一位教师在教学田晓菲写的《十三岁际遇》一文时,打破了以往简单提问,机械回答的方式,而是根据文中主人公田晓菲的情感线索,巧妙地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走近北大,谈感受,融入情感。让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材料,交流感受。(2)走进北大,体悟情感。由两年后田晓菲的“茫然若失”设疑,跟随作者感受对北大似师长、朋友、母亲的情感。(3)朗读结尾,释疑悟情。结合作者的抒情话语,理解作者“茫然若失”的真正情感—对北大的依恋。(4)再谈北大,升华情感。让学生谈与作者一起走进北大的感受,激励学生奋发进取的精神。这样,在课堂学习中,师生的情感始终随着文中主人公的情感脉搏跳动,获得深入的情感体验。

3品味语言,以情育情

(1)设疑法。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发挥语言训练和形象感染的双重功能,看准时机,就某些容易被学生忽视而又蕴含强烈情感的词句,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感悟教材的“情”与“理”。例如《藤野先生》中“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一句,教师发问为什么要用“酒醉似的”来形容“喝采”的情态?这样,让学生真切体验到作者对那些愚昧民众的批判之情,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想象法。情感体验往往离不开想象,因为它可以使语言情感得以活化,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情感体验。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钻”字,“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的“闹”字,这些富有情感色彩的词语都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体验到春天万物充满的活力与生机,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4组织活动,以情冶情

一般来说,初中生接受情感较容易,但很难持久,因为感受到的东西不一定全部理解,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外,还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积极开展语文课外综合性实践活动,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让学生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获得创造性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获得创造性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情感升华。实践证明,只有创造性的情感体验,才是一种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记得,在八年级下学期的一次语言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献给母亲的歌》当中,一位女生噙着泪水满怀深情的哽咽着给大家讲述了母亲历经许多困难不辞辛苦为她冶病的真实经历,当时全班所有同学包括教师都被她的故事所打动,许多同学流下了泪水,她的发言也激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表述自己对母亲的爱戴、感激,有的为自己不能理解母亲而感到自责,我也向学生讲述了母亲生前的往事,那一节课上了足有一个小时,全班师生的情感得到了一次从未有过的洗礼,大家对亲情,生命的认识得到了一次升华,而这种情感体验远不是教材中几篇课文就能达到的。我想,它可能会在学生的生命成长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

总之,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奉献社会的活动,也是建立自己生命家园、实现自我的一片乐土。让我们全体师生携起手来,面对丰富的语文学习,敞开心扉,体验生命的激情,共同构建师生生命成长的家园。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百家湖中学)

为了在幼儿园中更好的培养幼儿的关爱情感,笔者针对自身经验决定从“趣”、“助”以及“家园共育”三方面入手,让幼儿懂得关爱应该从身边人做起,从自己做起。

 关键词幼儿园;关爱  随着目前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的增加,他们受到的宠溺也越来越多,逐渐的养成了不关心他人、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习惯。所以,作为第一任教师的父母以及幼儿园的教师应该抓准时机,对幼儿进行一系列的关爱行为的培养,从而将幼儿的不良习惯加以改进,为幼儿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趣”——爱的火花  在幼儿的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在兴趣的引导下,孩子也会受到感染,从而投入到活动中来。

  

(一)树立爱心榜样,推出“好宝宝”  幼儿班级文化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当将幼儿班级营造成为关爱的氛围。这里,我们可以举行一个“爱心宝宝”的活动,让每一位孩子的家长记录下孩子在家里面的孝行事迹,将幼儿的照片以及记录张贴在教室门口,作为榜样。活动开展后,很多家长都感觉到孩子在家里面喜欢帮助人、也学会了主动去关心人。对于表现优异的孩子,也可以让其作为“爱心小天使”来迎接同学、老师以及家长。然后每一周做一次评比,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孩子关心他人的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而且关爱也逐渐的扎进了孩子的心间。

  

(二)提升关爱意识,创设“情境域”

  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游戏,我们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孩子自己来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乐园。在这一个情景域当中,孩子可以当医生、当老师、也可以模仿父母。在游戏中,不断的选择角色,慢慢的体会不同的情感,

幼儿在扮演中也在逐渐的调节自身的行为,学会如何的表达自己的关爱。在幼儿的学习教材当中,有很多例如看图描述、儿歌等等关于关爱的故事,然后在通过教师的引导,共同的参与,让幼儿对关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且接受关爱教育。例如《爸爸妈妈本领大》这一类型的教材,就能够让幼儿以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形象为榜样,去体会到关爱带来的乐趣,也让幼儿明白父母对自己的爱心与抚养的来之不易以及工作的辛苦,教育孩子逐渐的懂得体谅父母,为父母分担一些日常的家务活。  二、“助”——爱的愉悦

  

(一)在节日里送去爱的祝福

  在九九重阳节的时候,我们组织了幼儿园的孩子们带上食物、图书、水果等等去敬老院,和爷爷奶奶们一起过节,为他们演出精彩的节目。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让老人们也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爱心。其中,一位叫小雨的小朋友看到一位卧床不能自由行动的老爷爷,就挑选了一个大橘子,然后剥出一瓣,慢慢的喂到老爷爷的嘴巴里,说道:“老爷爷,请你吃橘子。”而另一位叫小龙的小朋友则将收集到的图书分给爷爷奶奶们看(大家围着爷爷奶奶唱歌跳舞做游戏)。孩子与爷爷奶奶们一起欢笑,孩子也逐渐的懂得了关爱带给自己的乐趣。

  

(二)在困难时送去爱的力量

  当困难到来的时候,总有那么一种力量让人感动,这就叫做无私的奉献——爱。例如教师带领孩子们去医院看望生病的幼儿

。看到他们因为治疗而承受的痛苦。孩子们第一时间捐出了自己的压岁钱、零花钱,为小朋友献上一份爱心,并且为他们加油打气,希望他们能够尽快好过来。另外,在“城乡手牵手,共度乐中秋”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亲手将自己准备的礼物(例如漫画书、铅笔、文具盒、玩具等等。)送给我们结对帮扶幼儿园——槐南幼儿园的孩子们的手中。在城乡手牵手的活动中,孩子们也为自己的举措而感到自豪。冬天来了,捐献一点衣服、床被;新年来了,捐献点书籍,都能够带给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惊喜。

  三、“家园共育”——爱的合力

  如果说,我们把孩子比作一辆汽车,那么幼儿园与家庭就是车的轮胎,只有同向的转动,才能够让车子平稳、快速的前进。所以,在这里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密切地与父母的联系,达成思想上的共识,协调好幼儿的教育方法,这才是巩固与培养孩子们的爱的保障。

  

(一)节日——让孩子学会感恩

  当我们在欢庆节日到来的时候,也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关爱教育活动。例如:在“三八”节日的时候,开展爱妈妈、爱奶奶的教育活动。在节日前一段时间,教师就给孩子们介绍了节日的来源、日期等,并且让孩子在家庭中了解妈妈、奶奶们的辛劳,从中萌发出爱妈妈、尊敬奶奶的情感。然后,亲自动手为妈妈、奶奶制作一份小礼物。在节日期间,邀请各位小朋友的妈妈与他们一起参加幼儿园的庆祝活动,并且在节目的最后齐声说一句“妈妈,您辛苦了”。让幼儿在节日中明白了尊敬长辈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感情需要实际的行动。选择节假日是训练关爱的很好的机会。我们也要求了孩子们在休息时间为父母做出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例如:叠叠被子、擦下桌子、凳子等等。家庭中,老人、父母、孩子的生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论是对家长而言,还是对本人而言,以生日为依托,让孩子懂得回报,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机会。

  

(二)生活——孩子懂得礼仪

  在学校之外的生活圈中,父母的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子女、工作地方的同事等等都会成为孩子交往的对象。因此,家长在接待亲戚、朋友的时候所表现出来言行举止就成为了孩子们模仿的目标。家长要起到带头作用并积极的鼓励孩子有礼貌地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对于给予了自己帮助的要表示出内心的感谢;对于为别人带来了一定的麻烦,要表示自己深深的歉意。另外,在面对警察叔叔、护士阿姨这些人的时候,也应该让孩子们了解到他们的工作辛苦以及对于自己的重要性,让孩子懂得尊重他们,并且在交谈的时候注意文明用语。

  总之,关爱就隐藏在孩子周边的生活当中,任何的育人、心灵方面的教育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持之以恒进行熏陶、教育的自然结果,关爱教育也不例外。

通过活动、游戏培养幼儿积极情绪的同时,我在日常生活中还注意观察幼儿的动作与表情,倾听幼儿的声音,及时发现幼儿的情绪变化,对幼儿进行引导与帮助,使幼儿能够保持积极的情绪。有一段时间,班上的一位小朋友总不愿意上幼儿园,即使来到了幼儿园情绪也不稳定。特别是到了吃饭的时间,他更是没精打采,一副很苦恼的样子。我发现了他的这一表现,便主动地向他询问原因。原来,他进餐速度比较慢,而老师每次给他盛的饭比较多,他吃不了,可又不敢说,这让他很焦虑,也影响了他上幼儿园的情绪。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我便为他重新盛了一碗少一点的饭,并适当地延长了他的进餐的时间。当他把饭吃完后,我表扬了他的进步,他的表情轻松了许多,得到了表扬后产生了愉快的情绪。几天下来,他的情绪稳定了,也愿意上幼儿园了。 积极的情绪情感在幼儿的身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了解幼儿的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是教育好幼儿的重要前提,而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更一项艰巨的任务。作为幼教工作者,在全面开发幼儿智能的同时,要注重幼儿非智力因素的提高,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直以来,管理界有着情感管理与制度管理孰优孰劣的争论,学者和实践家提出诸多观点,但莫衷一是。有人主张以情感管理为主,认为当今社会提倡以人为本,要用情感来感化人,才能使制度更加完善地落实下去,以情说话,以情说理,以情制约,才能使一个集体有生气、有生命力、有远景。有人主张以制度管理为主,因为制度等同法律,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不存在偏颇,更具公正性。也就是管理界提到的应该以人为中心还是以工作为中心,最后权变观点予以回答,即那种管理方式都无所谓好坏,关键要在特定的情境下采用适当的管理方式。但权变理论似乎有点模糊,不太易于把握,能不能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为人所普遍接受呢?本文将对情感管理和制度管理进行研究,以期将两种管理方式有效整合起来,对管理活动提供理论上的帮助。 二、情感管理和制度管理的比较研究

1、情感管理是以情感为导向,从人之常情出发,关心员工生活,努力为其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增强企业亲和力,通过情感的沟通产生独特的激励力量,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并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情感管理是人本管理思想的具体化,也是理性管理与人性管理有机整合的结果。管理者通过交往和联系不仅可以了解员工动态和企业经营状况,而且可以与员工建立深厚的友谊;同时,这种深厚的友谊和感情也能够使员工将自身和企业的命运紧紧相连,使管理者和员工的关系更为融洽,增强集体凝聚力。

然而,单纯依靠情感管理有时显得苍白无力,毕竟情感不同于制度,不同于法律,因而不具备法定性和强制性。当下级没有心悦诚服接受领导或怀有抵触情绪时,而又没有足够的强制力时,则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导致效率低下。

2、制度管理是以监督和制约为基础,强调以任务为中心,健全规章制度,照章办事。制度管理是企业管理系统的基础,旨在为企业建立简洁、高效的运行秩序。其要点在于一严二合理:所谓严,体现在制度的拟定过程中要以严谨的态度深入调查,不同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要严密顺畅;体现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有力,无高低内外之别。所谓合理,体现为

制度管理要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竞争的规律,要遵循天理人性。严与合理是制度管理中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严,才能体现合理;只有合理,才可能做到严[1]。

无疑,制度是一切工作走向规范化的必要规章。正如俗话所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然而,单纯依赖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对于具有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的人来说是有缺陷的。制度是刚性和僵化的,让人感觉缺乏人情味,尤其当被管理者感觉到管理者以权压人时,会产生抵触情绪,容易把自己同管理者对立起来。

事实上,情感管理与制度管理互为补充,前者为柔,重在“布恩”,后者为刚,重在“立威”,恩威并举,方可使员工心悦诚服。因此,能否构建一个有序、开放、完整的管理系统,如何做到制度管理和情感管理有效融合,刚柔相济,已经成为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如何实现情感管理和制度管理的有效融合

1、注重人性思考,两种管理方式应能满足人的不同需要

制度管理着眼于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竞争的规律,把单个员工组成工作流程科学合理、严谨有序的整体,大大增加个人、企业的效率与产出,从而使员工获得较高的报酬,满足了员工的生存需要。情感管理着眼于对员工人性的尊重,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营建友爱、祥和、快乐的家庭式氛围,从而满足员工的相互关系需要。这也给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顺利完成组织目标,保证工作高效和有秩序进行,制度管理发挥很大的作用;但如果在制度管理的同时,能够适当实行人本化的情感管理,满足下属工作之外的需求,则管理效果会更好。

2、在制度前提下,尽可能尊重人、激励人

人与人的分工不同,但没有人格上的高低贵贱之分。管理者必须学会尊重、理解和信任下级,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形成团结、合作的群体关系,使被管理者以乐观积极、平和的态度对待工作。另外,管理者必须清楚,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在适当的激励下,人可以发挥出无限的潜力。因此,管理者要关注下属的个性和特长,为每位被管理者构筑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下属享受成功,实现价值。制度不仅仅是实现组织目标和维护组织结构稳定、组织工作有序的保障,其还是组织文化的一种载体。好的制度有着激励的效果,科学的职位岗位设计、人员选拔以及薪酬制度等等,对下属工作积极性的提高都有着重要意义,对于组织和下属科学设计人生规划,实现自身价值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制度的制定不要总是显得冷冰冰,而要体现出一定的人文关怀,制度制定时要考虑到下级在为组织目标奋斗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其个人目标。

3、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保证管理透明化

首先,要保证决策的民主化。决策民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增强凝聚力的重要途径。管理者必须明确下属既是管理的对象,更是管理者,必须尊重他们参与管理、参与决

策的权利。全员参与会使工作计划和目标更加趋于合理,组织和人员的发展目标更趋于一致,从而增强工作的积极性。

其次,要采用公开制度。凡是应公开的内容须向下级公开,并加强对公开公示结果的管理,避免不必要的猜疑,影响组织内人员的团结。

再次,实行全方位沟通。要建立通畅的渠道,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信息及时传递。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素养,豁达大度的气量,宽仁待人的心胸,念人之功,容人之过,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2]。

事实上,完全意义上的民主、公开和全方位沟通并不容易实现,因为那样的结果人人平等,处于同一层次,没有等级差别。因此,究竟民主、公开、和全方位到什么程度,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难题,这需要管理者在制度管理和情感管理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4、创建和谐、团结、进取的文化氛围。

人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在群体的影响下进行的。管理者应引导创建一种宽松、和谐、团结、进取的文化氛围,使得人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和自由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心情舒畅,互相协作、共同进步,彼此产生积极的影响。管理者应该做一个好的学习者、带头人和倡导者,向员工传递终身学习的理念,营造有助于组织和员工终身学习和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3]。文化本身是一种看不见的软件,它对人的激励是潜移默化的、是有持久影响李的,因此,通过推动员工建立个人愿景和共同愿景,培养充满自信、勇于竞争、好学不倦的精神,使各层次人员都能全身心投入,使组织更加精干和高效。 四、小结

情感管理与制度管理是互为补充的关系,管理者一味以权压人会给人以压迫感,导致下属逆反心理的产生,或失去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而单纯以德服人有时也会显得没有力度,导致执行力不够。最有效的管理者应该是有权威的管理者,既能够发挥权力和制度的功能,有效组织员工高效实现组织目标,又能够关心员工的需要,真正的“托起”,引导、影响员工发自内心地积极投入工作。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给组织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在使用组织赋予的权力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人格魅力,恩威并举,实现制度管理和情感管理的平衡,成为真正适应时代的高效管理者。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性格的培养,初中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承担着祖国未来的发展和希望。而初中美术教学是学生接触高层次艺术、形成优良思想的通道,为使学生在美术教学课堂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在课堂内加入情感教育,并高效且全面的实施情感教育。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能更贴近学生的内心,走入学生的情感世界,并真正了解到学生的想法及需求。[1]所以,对初中生进行情感教育这一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以美术教育作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巨大进步。下文将对如何在美术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提出三点建议,仅供参考。

1 加强师生互动

在常规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较少,并且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美术课堂不被重视,多数学生对美术作品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参与鉴赏与绘画。[2]导致这样的情况出现是因为没有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一个完整的课堂由教师和学生组成,若全程只由教师在讲述,学生没能得到发挥,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并且师生若缺乏交流那教师便不知道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学生也不会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情感教育的最基本以及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交流,只有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才能够使得学生通过互动提升情感,让学生的性格更为开朗。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互动,也可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进行互动,在提问时问题的难度不要大,也不要太脱离学生的认知范围,若太难的问题学生回答不上来也会失去学习的热情或者养成不动脑只想听答案的不良习惯。

在美术鉴赏课上,学生需要对一些著名的画作进行鉴赏,教师可在上一节课提前告知学生将要鉴赏的画作是哪幅,让学生课后先自行进行鉴赏。用《蒙娜丽莎》这幅画作为例子,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名叫达·芬奇的画家创作的,这幅画在现在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在鉴赏此幅画作时需打破传统的师讲生听模式,教师可与学生进行互动,使课堂氛围活跃,以便使情感教育渗透到每一位学生当中。因上一节课教师已告知学生鉴赏的画作是什么,本节课就可以先用“《蒙娜丽莎》的作者是谁?这幅画是在哪个时期诞生的?画上的蒙娜丽莎漂亮吗?”等轻松愉悦的问题先把课堂活跃起来,再顺势进入正式的课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认可并鼓励,学生回答完毕再进行适当的点拨,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与勇气。这样简单的互动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精力更为集中了,学习的效率更高。课后教师也可向学生推荐较好的画册书籍,将这种互动延续至课后,情感的教育也能更深一步的渗透到美术教学中。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在课堂上均已引进了高端的新媒体技术,为了符合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心,并能在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式中加强情感教学,教师应该学会利用多媒体设备。[3]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眼界,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不仅仅拘束于课本内的知识,对于平常生活中所见不到或者没有留意到的美都能进行直观的欣赏,这对于情感教育的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设备教学时,也可询问调查学生感兴趣的美术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学生接受的能力更强,特别是在鉴赏课上时,教师可通过播放诗歌、音乐等与画作相结合,一同进行鉴赏,使学生更能体会画家在创作时的心境,在鉴赏风景画时也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审美水平的提高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用《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作为例子,此画是由傅抱石和关山目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画的一幅画,教师在用多媒体设备对此画进行鉴赏时可播放人民大会堂的,因学生无法去到人民大会堂感受此画的宏伟,所以在鉴赏时,教师还可配以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来进行辅助鉴赏。在以及诗词的辅助下,学生能更好地对画作进行鉴赏,一种骄傲的爱国热情油然而生,学生的情感能得到较大的波动。所以使用故事、游戏、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进行美术教学,情感教育能得到更多的发挥空间。在此种氛围活跃的课堂之中学生的想象力也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对于美术学习的乐趣,更能使学生打消厌学的思想,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在学生理解文章情感时结合实际进行归类总结,使学生丰富思想。

3 进行户外写生

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渗透情感教育,学生在脱离课本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野外活动,学生在大自然之中能够释放心中的压力,获得新的体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很好的释放,情感教育的目的本就是进一步的为学生减压,户外写生就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绘画活动的进行,也需要进行写生,才能实现下一步的绘画。所以教师要注意开展一定的户外写生活动,来促进情感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良好渗透。在开展写生之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安全与纪律等问题,到了写生地点,可对学生进行命题作画,也可让学生自由作画,并告知学生有和任何情况都需要立即告知教师。

常去的写生地点为郊外,空气清新且风景宜人,学生在户外自由度更高,也更能表达真实的自己,因此更不会吝啬于情感的释放,在写生活动中,师生间的距离也会更加贴切,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介入学生的情感,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教师可命题作画,如《荷叶》等有关风景的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可画出你眼里所看到的荷叶荷花,也可画出你内心的荷叶荷花,具象的也行抽象的也行,总之可在此基础上自由发挥,教师可通过学生的画作了解到学生的内心和情感,以便对每位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写生也是释放内心压力的一个方式,它能使你拥有更平静的内心,使你的思维更清晰,这就是写生的力量。在此类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对于美术教学的情感得到升华,情感教学也得到了更全面的渗透。

4 结语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从加强互动、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户外写生三个方面将情感教学育全面渗透于课堂之中。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良好渗透,是现代教育对初中美术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这需要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来实现,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感情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情观,形成良好的品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提升学生个人素质,实现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涯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同时促进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在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情感教学的意义与现状,应用与策略之后,相信在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情感教学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个体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但初中阶段(11、12岁--14、15岁,属少年期)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一方面身体外形发生了巨变,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另一方面性生理达到了成熟水平,使他们产生了性驱力(俗成性冲动)。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理性发展未臻成熟水平,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就失去了平衡,从而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和冲突。初中生这些心理发展特点给我们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初中生思维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思维是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可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三种形式。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人的思维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2—15岁)

初中生正处于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可以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理,属于典型的抽象逻辑思维。[1]

根据朱智贤、林崇德的观点,初中生思维发展有两个主要特点。这两个特点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同时要采用直观教学和启发式教学。

(一)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有主导地位,但是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这说明初中生能够通过假设进行思维,从而使他们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途径,经过一系列的抽象思维过程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应的,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自主学习方式,它可分为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两种形式。接受式探究就是学习者从现成观点或结论中自主获取信息的学习方式(如学生直接从现有资料或现有资源搜集或直接向有关人士询问等);发现式探究就是学习者在观察、实验、调查、解读或研讨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分析而自主获得信息的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的过程大概有这几步:

第一步,提出问题

第二步,明确问题

第三步,提出假设

第四步,验证假设

第五步,解决问题

对一些具体的问题,一般由第一、二步、第五步就可以解决了,而对于抽象的问题的解决则往往要经过这五步。

在认知心理学上,所谓问题是指个人在有目的的追求而尚未找到适当手段时所感到的心理苦境。而西蒙则通俗地指出,当一个人接受一项任务,但又不知道如何去完成它时,他所面临的就是一个问题。一般来说,问题可分为:结构性问题(指按定程思维即可求得答案的问题)、非结构性问题(指情境不明因素不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和争论问题(指带有情绪色彩的问题)三大类。

能够发现、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爱因斯坦说:“提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尔 G 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因此,肯尼思 吕 胡拂明确指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环境和条件,使学生愿(提)问、知(提)问、好(提)问、乐(提)问,甚至可以采用问答法进行课堂教学。所谓回答法就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回答的形式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上成相对独立的“自问自答课”、“自问他答课”、“他问自答课”、“他问他答课”等。

在课堂教学中,要是探究的问题完全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那当然很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等到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好的探究问题之后才能组织探究式学习活动。相反地,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果这样的程度也不容易达到,就完全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探究的问题,根据别人提出的问题,学生也完全可以进行有高度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而且只要学生真正深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他们就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实际上,真正的学生探究活动整个地就是由问题引导的,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可以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自然地进行,而不必刻意追求一开始问题就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

虽然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偏重于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理论思维还不成熟,他们的抽象思维经常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不然就会出现理解、判断、推理上的困难。

所以,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同时,还要注意进行直观教学。所谓直观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实物、模具、、投影及教具进行直观演示与组织学生运用学具动手操作等形象生动的教与学的活动。让学生的多种感官直接参与学习,从而引导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动手操作等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具体鲜明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比较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并使能力得到较好发展。

直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四大要素,即“情境”、“协商”、“会话”和“意义建构”。“情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做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直观教学,正是通过从实际生活或能直观感知的、文字、声音、图示等多种信息来创设学习情景,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另外,针对初中生“归纳推理水平高于演绎推理水平”的特点,我们应更多的采用归纳法进行课堂教学。所谓归纳教学法就是通过对个别的、特殊的情况加以观察、分析,从而导出一个一般性结论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二)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发展,但他们看问题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2]

初中生由于逐步掌握了系统知识,开始能理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的一些复杂的因果关系,同时由于自我意识的自觉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常常不满足于教师、父母或书本中关于事物现象的解释,喜欢独立地寻求或与人争论各种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这样,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达到了一个新的、前所未有的水平。有人说,从少年期开始,孩子进入了一个喜欢怀疑、辩论的时期,不再轻信成人,如教师、家长及书本上的“权威”意见,而且经常要独立地、批判地对待一切。

当然,初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是很不成熟的,主要表现在他们看问题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其思维片面性主要表现为思想偏激与极端,不能全面、辩证地分析回题、解决问题,而是抓住一点而不计其余,往往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在日常学业活动中,表现在他们在显示出很高的创造力的同时,又暴露出缺乏严谨的逻辑性及全面性,对问题的最后处理结果常常是虽很有新意,但并不准确;表面性主要表现为在分析问题时,经常被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外部特征所困扰,难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表现在他们往往把已经掌握的规则或原理,不恰当地运用到新的条件中去,以致产生公式主义和死守教条的毛病。

针对初中生上述特点,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但同时要适时启发、引导,以克服他们看问题容易片面性和表面化。具体说,就是在教学中要发扬教学民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复射思维,属于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它指向于多种答案。其操作特征是大胆假设,思路广阔,灵活多样。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必须以发扬教学民主为前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营造“标新立异、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氛围;同时,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

二、初中生情感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初中生的情绪情感有三大特点:

1、情绪活动两极化

初中生阶段,学生的情绪情感比较强烈,具有明显的两极性,主要表现在: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初中生的情绪表现有时是强烈而狂暴的,有人曾用'疾风暴雨'一词来形容这时期个体情绪强烈的特点。同样一个刺激,在他们那里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强度相对大得多,甚至达到震撼人心的程度。但初中生的情绪有时也表现出温和、细腻的特点。他们的情绪表达已不很开放和充分,并能适当控制某些消极情绪,或对某种情绪予以文饰,以相对缓和的形式表现。同时,情绪表现也变得越发丰富和细致。

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初中生们尽管在表面上情绪表现的强度很大,但情绪的体验不够稳定,就是说他们的情绪反应来得快,平息得也快,维持的时间相对较短。同时,由于初中生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因而带来了情绪上的固执性。

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初中生在情绪表现上已逐渐失去了那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在某些场合,可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隐藏于心中不予表现。但有时为了从众或其他一些想法,将某种原本的情绪加上一层表演的色彩,失去童年时那种自然性,带有了造作痕迹。

2、反抗情绪强烈

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大约存在两个反抗期。第一反抗期出现于2岁到4岁之间,这时期儿童的反抗主要是指向身体方面的,即反对父母对他们身体活动的约束。第二反抗期则出现于初中阶段,这时的反抗主要是针对某些心理方面的。

这种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其反抗方式是多样化的,有时表现得很强烈,有时则以内隐的方式相对抗。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个,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是导致初中生反抗情绪出现的第一个原因,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高涨,他们更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他们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屡遭挫折,于是就产生一种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其行动的障碍来自成人,便产生了反抗心理。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是导致初中生反抗性出现的第二个原因。生理学的调查表明,在青春期刚刚起步时,个体有关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性明显增强,但性腺的机能尚未成熟,两者尚不协调。其结果表现为,个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分活跃状态,使初中生对于周围的各种刺激,包括别人对他们的态度等表现得过于敏感,反应过于强烈。

独立意识是初中生产生反抗情绪的第三个原因。初中生迫切地要求享有独立的权利,将父母曾给予的生活上的关照及情感上的爱抚视为获得独立的障碍,将教师及社会其他成员的指导和教诲也看成是对自身发展的束缚。为了获得心理上独立的感觉,他们对任何一种外在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倾向。

3.心态不平衡

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反抗性与依赖性:由于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

但是,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他们还是需要成人帮助的,尤其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

闭锁性与开放性: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地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因此,初中生在闭锁的同时,又表现出很明显的开放性。

勇敢和怯懦:在某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也常常表现得比较怯懦。例如,他们在公众场合,常羞羞答答,不够坦然和从容,未说话先脸红的情况在少男少女中都是常见的。

高傲和自卑:由于初中生尚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估价,而是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这样就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几次甚至一次偶然的成功,就可以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材而沾沾自喜;几次偶然的失利,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无能透顶而极度自卑。这两种情绪往往交替地出现于同一个初中生身上。

针对初中生的情绪情感特点,我们在实践中要坚持以生为本、情感教学。

“以生为本”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是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客观实际和主观愿望,做到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著名人本主义思想家罗杰斯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其主要职责是①创造一种真诚、接受、理解的学习氛围;②提供一些供学生随意支配的学习资源;③鼓励和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帮助澄清学生所考虑的问题和希望做的事情,以及帮助组织已被学生认可的经验。[3]所以,“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要允许学生学习,满足他们自己的好奇心”(rogers,1983)。换言之,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这是行为主义所强调的),也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这是认知学派所关注的),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简言之,罗杰斯主张,废除教师中心,提倡学生中心。[4]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基本原理概要如下:①先决条件是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教学观,置学生于教学主体的地位;②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担学习的责任;③教师提供学习的资料;④学生独自或与他人合作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⑤教师创造促进学习的气氛或情境;⑥把注意力放在促进连续的学习过程上,学习的内容屈居第二;⑦在学习纪律上,用学生自律代替他律;⑧采用学生自我评价的办法,以代替外来评价;⑨在这种促进生长的教学中,使学生的经验、个性、创造力不断得到发展。[5]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转变观念,变“教室”为“学室”,变“教案”为“学案”,努力培养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的能力、灵活运用学习方法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策略的迁移能力,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需要说明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不需要老师讲授了,而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所讲有所不讲”,具体应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点;“三不讲”即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会的不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习。

“以生为本”是情感教学前提和基础,是根本,“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学”。[6]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坚持三条原则:一是乐情原则,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怀着快乐-兴趣的情绪进行学习;二是冶情原则,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的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陶冶;三是融情原则,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师生人际情感在学教过程中积极交融。

三、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国外有人将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我中心期(出生八个月—3岁),第二个阶段是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第三个阶段是主观化时期(青春期—成年)。显然,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属于客观化时期,或者说客观化向主观化过渡时期。这一阶段,初中生能比较客观地对自己和别人作出评价,同时随着个性的逐渐形成,开始能够以他自己的倾向和价值观、世界观去对待社会,处理问题。

自我意识的基本心理成分有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其中,自我评价水平是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它直接影响着自我体验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力度,带有主导和先决的性质。

自我评价是指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人格特点的判断和评价。最初,儿童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进行模仿,依从别人的评价,他们一般是先评价别人后评价自己,先对外部后对内部进行评价。到了初中阶段,学生逐渐摆脱成人评价的影响,而产生独立评价的倾向。上初中之前,学生的道德判断中往往着眼于行为效果,到了初中则转向注重内部动机的判断。同时,随着道德观念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初中生开始能够较全面的评价自己的行为,能将自己的行为和行为动机联系起来,比较深入地分析自己的个性品质并能初步分析这些个性品质优掠的基本原因。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初中生还能做出效果和动机的辨证判断。

另外,初中生评价能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同龄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关于这一点在其他年级的学生中是少见的。他们开始时将同龄人的评价和成年人的评价同等对待,慢慢地就表现出更重视同龄人的意见而忽视成年人的意见。

针对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自评互判、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

所谓自评互判(简称评判法)就是在学习目标指引或老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途径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行为。

罗杰斯认为,当学生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把他人评价放在次要地位时,独立性、创造性和就会得到促进。就是说,只有学习者自己决定评价的标准、学习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程度等负起责任时,他才是在真正地学习,才会对自己学习的方向真正地负责。[7]。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有意识的上成“自评课”,就是让学生自学(阅读)课文后谈谈或写出自己收获、感受等。这是一种自主学习。

同时,根据初中生“十分重视同龄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的特点,我们也可有意识的上成“互评课”,就是让学生先读书后互相考问。这既是一种自主学习,又是一种合作学习。

当然,我们也完全可以上成“自评互评课”,就是让学生看书后自命试题,然后交换考评。这既是一种自主学习,又是一种合作学习,更是一种探究学习。

在这里,人本主义心理学所提倡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的教学。它的理念仍然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自由为基础的。其目的不仅以此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从而养成其团体精神。

另外,根据“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自我控制的动力由主要来自外部的力量变为以内部自立控制力量为主的转折期;是中学生道德发展的关键期或转折期”的特点,我们要特别重视初中二年级的教学和管理。

希望你可以想明白确

快过年了 。过年好哈。

  一个挚爱学生的班主任,能处处关心爱护学生,当学生犯了错误时,不是一味严厉地责怪和批评,而是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根源,找出问题症结,然后对症下药,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的班主任,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倾注于学生,与学生息息相关,心心相印。学生会将班主任视为良师益友、慈母严父的统一体,从而才能建立和发展合作型集体,形成融洽的师生、同学关系和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那么,如何对学生实施情感诱导,营造合作型班级体呢?下面浅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注重日记中的情感诱导

日记从来就是反映心灵的窗口,日记和日记批阅就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重要渠道。要对学生进行情感诱导首先要从学生的心灵入手。利用文字语言与学生“谈心”,教师容易摈弃“板起脸孔”的态度,就能与学生畅谈交流,为学生排忧解难,分担忧愁,共想欢乐,共度时光;学生就容易消除警戒心,在宽松的心态中,畅所欲言,乐意与班主任恩交流感情,接受规劝和教育。

在上学期写周记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练写日记,写出自己的心思,写出自己的情感。如学生陈某在一篇《孤独的我》日记中,诉说她跟班里的同学不大合得来,把自己比作《野百合也有春天》中的野百合,那么孤独、寂寞。这样的心思、这样的情感,在平时面对面的交流中是难以发觉。如果不及时处理好,会给集体带来消极的影响。对此,我给她的批语有:“展开双翅,你将发现自己的价值,敞开心扉,你将发觉太阳的光彩。”“集体就像一个太阳。”“只要你开心去对待,真心地付出,相信你能跟美丽可爱的‘大草原’共同生长。”之后,我又找她谈话,进行家访,通过开导,终于使她重新露出可爱的笑容。

二、注重课余时间的情感诱导

不要小看课间十分钟,这可是班主任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大好时机。利用这短暂的十分钟,与学生在一起游戏、闲谈,观察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是进行情感诱导的好途径。课间的交流,师生心情愉悦,气氛活跃;而学生常视师者为长者,也就乐于、吐露心中的小秘密。只有了解了他们的家庭,了解他们的心态,教师才能对症下药,解开他们的心结,引导他们走出种种误区,健康地成长。

我班曾有一个学生自觉守纪的习惯很差,老师在,他很规矩,老师一旦不在,他就无拘无束,置班规班纪于不顾。针对这件事情,我常利用课间十分钟有意接近该学生。由于该生喜欢听故事,一次,我给他讲了这样一个真实故事:有个中国人和一个日本人,在同一个餐厅给老板洗盘,老板规定每个盘子必须洗六遍,如果违反规定,立即开除。刚开始,这个中国人老老实实地洗六遍,后来,他洗五遍,老板检查时他过关了,再后来,他干脆只洗三遍,老板也没发现他的问题。过了一段时间,他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他的那个日本朋友,那个日本人听了之后,非常惊讶地说:“你居然敢违反规定?我对你感到很失望!”之后,那个日本人仍然坚持洗六遍。讲完之后,我趁兴要他联系自己的情况,谈一下感想。他红着脸,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就跟那个中国人一样,存在这样的想法:只要不被发现,违反纪律也没事。”现在这个学生已担任班里的监督员,还经常自觉负责校外的监督工作,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可见,课间十分钟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多么重要!

三、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诱导

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直接向老师求教的活动,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诱导的最佳时机。如果教师身在讲台上,而在情感上将自己置于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相处,使学生感到没有那种咄咄逼人的气势,那么,学生就会轻松地与教师交流感情,在教师的引导下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整个课堂教学也就自然活跃起来。

一次,我在教学中曾处理过这么一件事情。在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先要求学生用“假如我是……”的句式说一段话。一个学生说:“假如我是市长,我将为我的邻居王奶奶建造一幢楼房,让她在宽敞、舒适的房间里看电视、听录音,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因为她孤独一个人无依无靠,很可怜。”我问:“这个想象恰当吗?”问题一提出,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他们各人谈各人的见解。由于我是以平等的、商量的口吻提出问题,学生滔滔不绝,各抒己见,讨论非常激烈。不时我还插上一两句“好,有意见的,继续说下去。”有的说:“老师,我以为这个想象不恰当,因为市长每天有很多事要处理,不可能想到为一个孤寡老人建房。”一个学生激动的说:“老师,我认为这个想象恰当,市长那么忙还想到为孤寡老人建房,不更说明市长关心群众吗?”听了他的话,我微笑地说:“嗯,有一定道理,那么,除了把自己想象成市长外,还能想象成什么?”这样一问,学生的思路开阔,大家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越辩越明,这节作文课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不光是师者、长者,还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与他们一同探索求知,并时时注意运用温和的态度、鼓励的眼光、肯定的语气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到一下子与老师缩短了距离,课堂上想说、敢说、敢争论。他们就能渐渐忘却了横隔在师生间的那种界限,主动求知。这样,既融洽了师生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

四、注重日常小事中的情感诱导

师生间的接触是一种持续、永久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心灵的火花,点燃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之火,使他们得到愉快体验,激发其内在积极性、上进心。这就需要教师从日常小事中,持之以恒地去诱导学生。如教育学生要讲究卫生,仪表要整洁时,我常常在踏进教室时会说:“看见大家穿着整洁,面带笑容,老师也感到很开心。”学生必然会互相大量、检查。钮扣忘了扣的,红领巾、校章稍有戴歪的,都会急忙整理整齐。在批评学生乱丢纸屑时,我故意说:“今天同学们很注意卫生,整个教师地面都很干净。”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往下看。是干净的,大家会彼此会心一笑,地面有纸的,会不好意思的把纸片捡起来。

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事,却能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因为老师的一言一行包含着对学生的宽容与期待的真挚感情,学生容易也乐于接受;同时又为班集体带来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师生、同学之间也彼此变的更为融洽、更为团结。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音乐是最富感情的艺术,它最容易激发和调动人的情感,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托尔斯泰曾说:“我喜欢音乐胜过其他一切艺术。”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籍,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这说明,音乐欣赏中的投入、想象、联想、思考的范围是广阔的,同时音乐还是一门可造型的艺术。中学音乐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及教学过程中分别提出了“丰富情感体验”和“注重情感体验”的要求,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也指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情感体验。由此,可以看出情感体验之重要。本文试就普通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谈些体会以求教于同仁。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获得情感体验音乐欣赏是心理反映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外部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音乐欣赏教学必须循着由表及里的反映过程,这个过程即是学生从喜欢听音乐,到用心用情去聆听音乐,再到评价、分析的由浅入深的认同过程。然而,音乐不是一门单一的、独立的学科,在本质上,它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并需要同文学、绘画、舞蹈等艺术结合在一起才能表达丰富情感的综合艺术。这一特点,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更要用自己丰富的学识驾御好教学过程,把学生引进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意境之中,以更好地实现音乐教学的目标。基于这一认识,我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古筝协奏曲《孔雀东南飞》时,我首先布置学生在课前阅读原诗并体验其主旨,便于学生在听此乐曲时能更好地把握音乐与原诗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在课堂上,我反复放了两遍乐曲,第一遍让学生跟随我的讲解,来体会音乐的意境。我发现,随着音乐的起伏变化,学生的情绪也随之波动起来。在播放第二遍时,我循着音乐节律朗读了原诗,学生更是听的如痴如醉。当乐曲声和我的朗读声同时停下来时,教室里格外安静,过了好长时间,学生还沉浸在那深远的意境里。后来一位男学生在他的听后感里这样写到:读了原诗我了解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听完乐曲我似乎成了故事中的焦仲卿,经历了一场荡气回肠的凄美爱情,尤其是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更让我思潮起伏。不经意间,我的眼里噙满了泪水。看了学生的这一叙述,更增添了我的信心。我相信,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延伸至学生今后对人生,对社会的体验,认识,理解。二、运用音乐自身的要素来进行情感体验音乐艺术自身就是美的化身。因此,柏拉图说:“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的和善的。”这一观点揭示了音乐的本质以及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然而,音乐对真、善、美的表现是由构成音乐的特定要素形成的。这些要素主要有:旋律、节奏、节拍、速度、音色、调式、和声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恰当地运用这些要素让学生感知音乐的美,进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所表现的凄美爱情,就是通过起伏跌宕的旋律来实现的。即使根本不知道梁祝故事的人听到这样的乐曲,也会有美的感受。但是他未必能感知这一协奏曲所表现的特定主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构成音乐的若干要素引导学生感知具体乐曲的特定内容,就成了音乐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很注重对学生进行音乐要素的训练,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节奏、速度等要素所表现的不同内涵。这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通过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丰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普通高中学生属于青年初期14,15-17,18岁,生理发育趋向成熟,在心理发展方面走向独立,是一个人开始独立决定自己生活道路的时期。在他们的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点就是情绪,情感的日益丰富,表现为充满活力,有热情,重感情的特点。这些普遍的特征在音乐欣赏课中都能得到体现。中学音乐教学课为学生提供了一方情感体验的热土。例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有伤感的叹息,苦痛的倾诉和难以排解的愁绪,也有抑制不住的激愤,还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加之用我国民族乐器二胡进行演奏,更是把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展现的淋漓尽致。我在教《二泉映月》时,首先从帮助学生捕捉音乐形象出发,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让学生自己融进音乐的意境之中,感受音乐的寓意,从而产生共鸣,激发美的情感。通过对此曲的教学与欣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阿丙凄凉悲切的人生,而且更赞叹阿丙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对阿丙的同情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样,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不仅种植了“阿丙” 凄凉悲切的人生,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热爱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民间音乐的热情和增强学生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为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而努力的信心。四、结合时代特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获得情感体验情感的表现可体现在严肃音乐之中,也可表现在通俗、流行音乐之中。学生平日所接触的是大量的通俗音乐,如在课堂上禁止,那就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会有意识地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听一些他们喜爱的流行音乐,并适时帮助他们感受这些流行音乐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如《红旗飘飘》,《祝你平安》这些歌曲,学生又很喜欢,而内容又很健康,让这样的音乐大量进入音乐课堂,将会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充满勃勃生机。情感体验是普通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环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033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