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三国人性格上有什么不同点?

中日韩三国人性格上有什么不同点?,第1张

中日韩三国虽然都地处东亚,文化根基亦是一脉相承,但由于三国在历史潮流中面对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冲击,以及原本就存在的地理、历史、人文风俗习惯等差异,使得三国形成同源不同流的文化和国民性格。

首先,可以对比一下日常生活中三国国民的行为:

中,日,韩三国人坐地铁,日本人一声不吭,只订着一个地方目不转睛;中国人眼睛乱转,一刻也闲不住地东张西望;韩国人则吵吵闹闹,喋喋不休。

关于吵架,韩国人光吵不动手,是儒教式的;日本人只动手不吵,是武士式的;中国人则是又叫又动手,是充满谋虑的立体战。

对于性,日本人往往认为,性不是一种禁忌,而是一种日常艺术,是一种美。韩国的性文化保守性强,说现代韩国的性文化只是李朝时代男尊女卑思想的延续也不为过。直到今天,结婚的女友一定是处女,这是先决条件。而古代中国在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性文化的发展也比较早,渐渐的形成了独特的以性心理,性生理,和性医学为中心的性学。到宋代,程朱理学对性以及性学的发展有所抑制。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对正常的性观念和性表现的压制都是前所未有的。今天中国人终于从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中走出来,性观念和性表现现在都比较自由和开放。对于性,日本人闭口不说,文字大胆,身体开放;韩国人满嘴荤话,思想保守,中国人是中庸之道,介于二者之间。

韩国的妻子们重感情,对丈夫强势而热情;日本的妻子们对丈夫百依百顺,温柔体贴,很难了解其内心;中国的妻子们既重感情,又有城府,将丈夫们训练的服服帖帖。

中国人喜欢牡丹,国色天香,象征荣华富贵;日本人喜欢樱花,刹那盛开,瞬间凋零,象征残酷之美;韩国人喜欢木槿,质朴无华,小家碧玉,却不屈不挠顽强生存。

中国人喜欢看[三国演义],讲国家大事,规模宏大,象百科全书,将文治武功溶于一炉;日本人喜欢[忠臣藏],讲武士搏杀,刀光剑影,残忍冷酷;韩国人喜欢[春香传],讲才子佳人,对诗传情,和美优雅。

日本人最诚实,一般不说谎;而中国人的谎话是一大特产;韩国人不说谎却有说大话的可能。

当我们将三国的国民行为与其地理位置相对应的时候,不难发现:中国是大陆德行,圆滑世故,雍容大度;日本是岛国德行,心胸狭窄,细致认真;韩国是半岛德行,自尊心强,心怀怨恨。

中国有种说法,“千古中国,万种民性”。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既有共性,又有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国民性。统一和多样正是中国民族性的两个方面。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以“五千年文明古国”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然而,中国人往往不大深究自身是什么样子,不大想自己究竟是什么。在中国,很少有人像日本人那样去研究和理解自身的民族性,但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掀起了三场反省和改造自身民族性的热潮。第一次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学者对中国民族性弱点的解剖;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对中国民族性的批判;第三次是80年代文化反思热对中国人自身的全面反省。

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的孙中山在1890年到1924年通过各种论文和演讲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了如下概括:

(1)没有排外意识

(2)勤劳、和平、守法

(3)守旧法,无变通

(4)崇拜鬼神

(5)犹豫不决

(6)知识水平低

(7)缺乏主人翁意识

(8)像一盘散沙

(9)夜郎自大

(10)停滞不前

(11)不崇尚自由

(12)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智慧

(13)家族主义和宗教主义

(14)世界主义

(15)重视道德

(16)民权主义

(17)极端主义

20世纪最有名的文豪鲁迅从8个角度概括了民族性:

(1)自高自大

(2)看重面子

(3)懒惰

(4)协调

(5)破坏欲

(6)目光短浅

(7)奴性

(8)胆小、自私

在这个地球上,大概再没有像日本人那样喜欢讨论自己民族性的民族。明治维新以来,有关日本人国民性的著述、论文、报道、随笔不计其数,直到现在,从各个层面加以论述的日本人论仍然层出不穷。在日本,最早对日本人民族性进行具体论述的是明治维新时期的权威国文学家芳贺矢一。他在1907年写的名著《 国民性十论 》中,把日本人的国民性特征分析为以下10条:

(1)忠君爱国

(2)崇尚祖先,珍惜家族名誉

(3)现实主义

(4)爱护草木,喜欢大自然

(5)乐观主义

(6)淡薄,潇洒

(7)清丽纤巧

(8)清净纯洁

(9)恪守礼法

(10)温和宽恕

正当日本人在中日、日俄战争中胜利而自诩为“世界一等国民”时,为使国民好好反省一下,1916年大町桂月编辑出版了论文集《剖析日本人民族性 》(共收录了35个人的76篇文章)一书,其中他就如下方面做了指责:

(1)日本人的谎言

(2)贬毁本国的恶习

(3)没有同情心的民族

(4)岛国的根性

(5)小国式人物

(6)产业的缺点

日本作家坂口安吾于1935年发表了《 日本文化私观 》一文,其中他剖析了日本人憎恶心太弱的旁观者性格,并指责日本人即使本土的传统被欧美风潮破坏也毫不关心这一共性。另外《世界国民性读本 》一书对日本人的国民性做过如下概括:

(1)忠孝义勇

(2)清廉洁白

(3)高雅优美

(4)崇尚祖先

(5)外来文化的同化

(6)热爱自然

(7)喜欢海洋

(8)纯洁

(9)灵活

此书指出的日本人民族性的缺点是:

(1)缺乏公德,注重表面

(2)缺乏雄心壮志、冒险精神和创造精神

(3)没有创造出举世瞩目的辉煌文化

外国人写的批判日本人的代表著作首先要数留日中国学者戴季陶的《 日本论 》(1928年)。国民党上层人士戴季陶,作为孙中山的翻译兼秘书曾多次访问日本。他批评日本的国体只不过是对“万事一系,天壤无穷”的神权的迷信和实为奴隶思想的武士道精神。他还指出,日本国民性的优点是在吸收世界文明的同时,兼备自我保存、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作为缺点,日本人仍然具有卑微的岛国根性和崇拜欧美、藐视中国的倾向。在艺术上,好战精神与优美宁静的心境、精巧细致的形式相结合。其审美意识虽然优雅精致,但并不崇高伟大。在公共道德上,虽然有和平互助的习性,但被功利的商人根性所支配。对于明治维新以来一直藐视中国和韩国的日本人来说,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民族性的指责,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战后的1948年,美国人类文化学者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 》在日本翻译出版,一时间成为风靡日本的畅销书。因为《 菊与刀 》是历史上首次由外国人编写的正式的综合性日本人论,受其影响,不久出现了各色各样的日本人论著作。《菊与刀 》突出强调了日本人的双重性格:一方面喜欢菊的高洁,另一方面又有刀一般的残忍。

值得注意的是,与韩国人和中国人相比,日本人更爱用“与外国人相比,我们日本人怎么怎么样”之类的话,从这一惯用语不难看出日本人的国际文化比较意识,这源于日本人对外来文化的强烈好奇。比较才是日本人改变自己以求得发展的动力吧。

解放后的1965年,文化人类学者崔宰硕在《 韩国人的社会性格 》中把韩国人的性格总结归纳为五大特征:

(1)家庭主义

(2)官本位主义

(3)上下序列主义

(4)亲疏差别主义

(5)共同体意识

在此之前,虽然不是正式的研究论文,但1963年韩国的代表文人李御宁曾以随笔的形式写过《土地与狂风——这就是韩国人 》。该书于1978年在日本被译为《 恨的文化论 》出版发行,并成为热门话题。这可以说是解放后最早的韩国人论。迄今这本书仍作为畅销书给韩国人以深刻的影响,因此把它称做“20世纪的韩国人论”也不夸张。

1971年,心理学家尹泰林在《 从意识结构上看韩国人 》中,以韩国文化、韩民族的起源、风土人情为出发点,对韩国人的国民性进行了论述:

(1)过分忍耐和以感情为主的思考行为模式

(2)过分执着,保守性强

(3)自卑于权威

(4)注重体面,易陷入形式主义

(5)功利性强,追求现世的思考方式

韩国国文学者全烈圭曾在《 韩国人的心 》中对韩国人的心理性格做了如下评述:

(1)家庭主义

(2)女性观:要求传统女性的顺从

(3)夫妻观:在儒教式家庭中的婆媳关系和婆婆的权威

(4)祖先观:崇尚祖先,对自己姓氏的绝对骄傲

(5)教育观:优先孩子的教育

(6)社交观:yes/no分明,社交能力比日本人强

(7)团体观:比起日本人来过于强调个人的主张

(8)劳动观:儒教伦理是劳动欲望的源泉,忠于国家

(9)出世观:官本位主义

(10)饮食意识:喜欢味美的食物,能吃得大汗淋漓

(11)娱乐意识:比起日本人来,喜欢有个性的娱乐

(12)幽默观:性格幽默。幽默的内容以对权威的攻击为主

(13)审美意识:喜欢曲线美和未经雕琢的自然美

就东方文化或者说是中华文化的影响而言,中国是最深的,其次是日本,再其次是韩国。中国拥有最本源的文化根基和传统;日本虽然没有根但在继承和接受之后有了自己的理解,算是一个嫁接比较成功的样本;韩国的移植算是比较失败的,因为,他们终于没能发展出自己具有竞争性的文化分支。这并不是说,韩国没有自己的文化,而是说,韩国人没有一种有竞争力的文化。看一国文化是否有竞争力,我认为,并不是看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而是看该民族自身对其文化的信仰程度和文化自信。韩国比起日本来,显然缺乏这种自信,更不要说与中国相比。

文化自信是一种很怪异的东西;首先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必然造成一种固执的坚持和保守,对外来文化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和蔑视;其次,这种自信又会有豁达雍容的一面,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接纳和同化。这种矛盾性体现最明显的是日本。日本人拥有一定的文化自信,这体现在其学习能力上,也体现在其矛盾心理上。正是因为这种矛盾心理,使日本人成为三国中最早跨出向西方学习这一步的国家。自信,使他们敢于去学习;不够自信,使他们需要而且愿意去学习;所以,日本人必然会而且很容易迈出那一步。因此,日本不仅能积极地在数千年前谦虚地学习了中国文化,也在18世纪放眼看世界,开展了意义深远的明治维新,并且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并没有放弃在当时看来相对落后的日本传统文化而是聪明地将两者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其民族的文化进步。

韩国处于朝鲜半岛。早在秦汉之际就有明确的史书记载有朝鲜半岛与中原大陆的交往。可以说朝鲜半岛国家是世界上受中华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国家。同时朝鲜半岛长期以属国的地位同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朝鲜半岛国家或多或少曾有一种身为先进文化享有者的骄傲。同时,这种与日俱增的骄傲又时时刻刻地提醒着他们没有源文化的的尴尬现实。但是由于长期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及缺乏其他强势文化的冲击使得半岛国家既想摆脱中原文化的巨大影响以形成具有其自身特色的文化但又无法像岛国日本那样从外来强势文化中获得发展契机。现今韩国作为一个经济发展强国,由于缺乏具有强竞争力的文化,韩国在某些方面总是会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以表达其内心的强烈情感。。随着韩国在国际地位上的不断提高,韩国人迫切地希望其文化也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重要席位。此时的韩国很像处于青春期的少年,急于表现出其不凡的一面,韩国的国民性格也带有类似色彩:暴躁、激动、热情、易怒、倔强、敏感、追求物质享受。当然,由于长久地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韩国人往往又具有谦和、温顺、彬彬有礼、传统、保守的特质。

  摘 要韩国家庭剧迅速占领中国电视剧市场,对中国家庭伦理剧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本文通过对比中韩家庭伦理剧的特点,总结了韩剧值得借鉴的优点,提出如何对大陆伦理剧进行本土化改造,为中国家庭伦理剧开辟更广阔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影视剧;电视传媒;传统媒体;本土化;伦理剧

 1993年中央电视台引进第一部韩国电视剧《嫉妒》,从此叩开韩剧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大门,几乎每一部韩剧都得到中国观众一致认可。在中国风靡的韩剧主要以家庭剧最为突出。韩国家庭剧迅速占领中国电视剧市场,对中国家庭伦理剧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通过对比中韩家庭伦理剧的特点,我们可以总结韩剧值得借鉴的优点,进行本土化改造,为中国家庭伦理剧开辟更广阔的发展道路。

 一、基调:沉重与轻松的氛围

 中国家庭伦理剧过于凝重,剧中有较多忧郁、悲伤、伤感的情节,比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些情节让观众深深地受到触动,但是观众往往在电视剧结束后仍不能走出情境,停留在沉重的氛围中不能自拔。进入剧情的观众容易承受这与人物同样沉重的压力,面对相同的困境。相比起来,韩剧的手法更高明一些。韩国家庭伦理剧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轻松、诙谐、幽默的轻喜剧特点,让观众在欢的笑声中忘却生活的烦恼。

 这种悲喜的差异与中韩两国电视剧的关注点不同有关,中国注重从家庭问题折射出社会问题,通过对小人物日常活动的描绘展现生活的本质规律。曾经风靡一时的《渴望》便是通过表现善恶交锋、良心冲撞来引发社会大众对于真假、美丑、善恶的反思。韩国电视剧注重轻松活泼的氛围,寓教于乐。在爱情、友情、亲情的相互关系中营造戏剧冲突,家庭冲突的产生与解决构成了主要的戏剧冲突。韩剧往往不会触及社会深层次的问题,尤其是社会、国家、民族矛盾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对社会很少进行批判。

 中国家庭剧往往要把家庭和人物放置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对其生活的社会环境进行预设。比如《金婚》,从到改革开放,每个特定的阶段都有非常明显的社会特征,它们深深地影响了佟志一家的生活。在特定背景之下,许多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但没有了这些“外力”因素的作用,脱离社会背景的故事情节就显得情理不合。而韩国家庭伦理剧在社会大背景方面涉及的非常少,故事的矛盾冲突基本都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观念冲突。主要内容都围绕爱情、亲情、友情开展,脱离了社会大背景,这些故事是可以互换和移植的。相比于中国家庭剧的波澜壮阔,韩剧更多的围绕日常生活琐事,除了家庭成员很少有其他社会关系介入,社会背景的衬托比较少。

 看过国产家庭伦理剧的观众都有一种普遍感受:人物故事生动感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主人公这样的经历,思考归思考,生活归生活。这就增加了真实生活和银屏的距离。韩剧以日常的节奏,平实讲述平淡的日子。琐碎的家务、微妙的人情和其间的烦恼快乐都让人觉得剧中的生活可触摸,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经历者,让观众与局中人角色置换,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观众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对生活的反省和感悟,带来的效果更显著。

 二、观念:牺牲与兼顾的伦理观念

 在中国家庭伦理剧中,主人公往往陷入生活的窘境,不仅自己危机重重,亲人的困难也叠加到主人公的身上,主人公面临的总是“大困境”,整个家庭也属于“贫贱夫妻百事哀”,诸事不顺。主人公一向都是高大全式的牺牲奉献型人物,为了家人牺牲自己,用个人的牺牲与忍让成就家庭的和谐。在《亲兄热弟》中,张国立扮演的大哥要把家里所有的事都自己扛着,离婚、下岗,兄弟患绝症……即使艰难,他也要撑起这个家。这些忍辱负重的角色,善良、宽容、牺牲、忍让,在道德伦理上没有缺陷,是理想状态的完美人物。观众虽然对这些英雄式人物给予认同,但是也充分地感受到了做一个完人的艰辛,他们在理智上认同这些角色,但在生活中难以向他们靠拢。韩国电视剧则更追求真实的质感,剧中人物往往是并不完美,多少带有瑕疵的平凡人。编剧和导演在塑造这些人物的时候,不会把他们“逼上绝路”,而是通过他们的智慧和努力成功改造自己的生活环境。这些人物可能是《我的女孩》中贪图小便宜的导游周幼琳,也可能是《看了又看》中势利眼的母亲,他们都真实可触得他们就像我们身边的家人一样。

 韩国家庭剧注重对伦理美德、爱情婚姻、家庭亲情的细腻刻画,通过展示幽默朴实的生活细节让人倍感温馨。韩国人并不认为家庭和谐需要牺牲某个个体,而是每个人都是促成家庭和谐的因子,个人与家庭同样地重要。韩剧中的人物性格是饱满立体的,可能不完美,但都真实可爱。电视剧讲述的是普通人的故事,在生活中他们尽量服从道德,却并非毫无缺点。韩剧正是抓住了生活的这个本质特点,情节没有大悲大喜,没有超脱的精神也没有扭曲的灵魂,人人都照生活应有的方式活着,透着东方的中庸,情感来的比较简洁和宁静,更接近普通人的生活体验,因此感情也就流露得更为自然。

 在借鉴韩国家庭剧的经验后,大陆推出了一系列重磅新剧,如《金婚》《媳妇的美好时代》等。《媳妇的美好时代》在第十届中日韩电视剧制作论坛上获得优秀电视剧一等奖,继而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四届东京国际电视节上荣获“最佳海外电视剧”奖。塑造了毛豆豆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既不是高大全式的理想完人,也不是道德沦丧的卑鄙小人,是为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充满美好愿望却脚踏实地的平凡小人物。

 三、启示:以小见大,增加底蕴

 我们应该从韩国家庭伦理剧中吸取好的经验来丰富中国家庭伦理剧的内容和形式。

 第一,以小见大,在细节中品味生活质感。韩国家庭伦理剧都是围绕着日常生活中繁琐的小细节、小矛盾展开的,观众可以品味出生活的真实味道。近些年大陆家庭剧在这方面已经有较大的突破。比如《媳妇的美好时代》里的余味,有些懦弱,但为了家庭和谐,充当妻子和母亲之间的调解人,听从妻子的教训,也不违背母亲的唆使。

 第二,增加底蕴,营造文化氛围。家庭伦理剧展现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引发观众对生活的反省和感悟。我们不能只把题材局限在婚外情等畸形的社会风气中,视野要开阔,多展现生活美好的一面,对亲情和美好爱情的展现应该多一些。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深厚,而且中国电视剧本身就非常注重“教化”功能,应该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多地体现在电视剧中,增强其在大众传播中的教育功效。

✎作者 | 殷九洲

✎编辑 | 程迟

2019年,Netflix与韩国制作团队共同出品的《王国》( Kingdom )上线后,在全球掀起了一阵“韩国古装剧”热潮。这也成为了《大长今》之后,在国内讨论度最高的韩国古装剧。

剧中的时代背景设定参考了朝鲜王朝的 历史 ,融合了后来的壬辰之乱与丁酉之乱——而这些都与日本人,也就是“倭寇”紧密相关。在第二季的结尾,全智贤饰演的神秘人物惊艳出场,将东亚三国的 历史 联系了起来。

在朝鲜半岛失去了军事、政治立足之地的日本,转而专注于内部的建设和巩固,并积极派遣唐使引进唐朝先进文化。

日本在吸收唐朝文化的过程中同样接纳了中国的“华夷观念”, 试图建立以自身为“中华”的“小帝国体系”。 白江口一战并未改变日本视朝鲜半岛政权为其附属国的认知,反而在“华夷观念”的作用下,进一步加深了日本对朝鲜半岛的蔑视态度。

8世纪初,日本在致新罗的国书中称“天皇敬问新罗王”以彰显高人一等,753年,在唐朝含元殿朝贺礼上,日本与新罗争抢席位时,日本使者称:“自古而今,新罗之朝贡日本国久矣。”

据《日本书纪》的记载,日本称朝鲜半岛诸国为“蕃”、“蕃国”、“诸蕃”、“西蕃”在9世纪时极为稀疏平常。

《日本书纪》于日本奈良时代早期成书,是日本神话和早期 历史 的结合。

公元918年,高丽政权统一朝鲜半岛,日本在双方交往过程中自称“上邦”,将高丽贬低为“遐陬”的边境国家,称高丽王为“蕃王”。 可见,对朝鲜的蔑视和轻视始终隐藏在日本国家的精神深处。

值得一提的是,天智系王朝开创者恒武天皇的生母是出身百济的高野新笠,日本皇室在某种程度上拥有朝鲜半岛血统是不争的事实。

牛尾日秀所著关于高野新笠的 历史 小说

矛盾的情绪

——蔑视、敬慕、优越感的共存

“第六天魔王”织田信长创业大半,受部将明智光秀反叛而中道奔殂。经多方战争,信长部将 丰臣秀吉由底层足轻一跃而为“天下人”,从而终结了战国乱世,重新统一日本列岛。

日本长兴寺所藏织田信长像

1578年,丰臣秀吉奉织田信长命令征伐播磨国时曾说过: “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素志”。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为满足国内部分大名扩展贸易的意图及缓解诸多丧失领土武士的不满,其征服和统治朝鲜的意识愈发强烈。

1587年,日本假意与朝鲜修好邦交以图借道伐明,在被朝鲜拒绝后,丰臣秀吉以朝鲜不肯借道为由于1592年开启了侵朝战争。

战争初期,日军连战连捷,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攻陷朝鲜三都,八道尽失的朝鲜国王李昖北逃义州,几近灭国。

在明朝军队的援助下,中间虽有议和、反复,历时七年最终击败日本。丰臣秀吉假道伐虢进而侵略朝鲜的事件,是日本“蔑视朝鲜、对等中华”国家意识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的一次总爆发。

日本侵朝战争将中、日、朝东亚三国全部卷入在内,对此后东亚三国及东亚国际秩序的走势有着深远影响。 朝鲜元气大伤实力严重削弱,日本权势转移迎来了德川治世,明朝国力耗损为女真入主中原提供了时机。

江户城天守阁。图/维基百科

德川家康在江户开幕后,多次主动同朝鲜接触,试图恢复两国的邦交和贸易。1609年,日本对马藩与朝鲜王朝签订《己酉条约》,恢复了因战争而中断的贸易往来。

在明廷的默许下,双方交往渐为频繁。日本在釜山设置倭馆,每年派遣20艘“岁遣船”前往朝鲜贸易。朝鲜则派遣通信使前往日本进行政治外交与人文交流。

18世纪的釜山浦草梁倭馆。图/维基百科

从名义上看,朝鲜是与日本具有通信关系的“对等”国家,但德川幕府却在事实上将通信使视为朝贡使节团。1610年德川家康命令林罗山起草致明皇帝的信函中写道:

“其化之所及,朝鲜入贡,琉球称臣,安南、交趾、占城、暹罗、吕宋、西洋、柬埔寨等蛮夷之君长囚帅,各无不上书输宝。”

在“日本型华夷秩序观”下,朝鲜与琉球、安南、暹罗等地一样处于附属国之列。

由于朝鲜儒学尤其是朱子学等文化的发达,使部分日本儒学者、大名对朝鲜学者所拥有的学识相当崇信。

通信使所到之处,都有通晓汉诗文的学者专程前来拜访,相互笔谈论学,唱和诗文,沿途民众则争先向使团成员求其书画,以此为荣。

韩国朱子学大家李退溪,韩国学中央研究所藏。

但此种对先进文化的尊敬和崇拜,进而在文化层面上产生的连带、共鸣的 情感 似乎仅限于个人领域的敬慕。在日本的对朝外交态度及主要认知层面, 对朝鲜的优越感甚至蔑视感才是主流 情感 。

在政治、 情感 上蔑视朝鲜的同时热衷于朝鲜文化的矛盾心态是江户时期日本对朝鲜认知的显著特征。

此外,明清鼎革之际,朝鲜王朝自认为继承了明朝儒学正统衣钵,形成了以朝鲜为中心的“小中华意识”,视满清为夷狄,日本为文化低劣的国家,朝鲜文人在儒学文化教养层面拥有优越感。

互相蔑视的态度贯穿着江户幕府时期日朝双方的人文交流和政治往来。

屈辱的七十年

——从江华条约到日本战败

明治维新初期,西乡隆盛的“征韩论”唤醒了隐藏在日本国家战略目标深处的“朝鲜征略”,自此日本通过暴力、恫吓、谋略、战争等帝国主义手段最终一步一步将朝鲜吞并。

早在幕末时期,“西势东来”的外部压力所引发的国家危机感促发了以林子平、佐藤信渊、吉田松阴等为代表的思想家 将朝鲜从蔑视对象转为一个可从国防角度加以利用并进行侵略的对象。

林子平在《三国通览图说》和《海国兵谈》中盛赞神功皇后与丰臣秀吉对朝鲜的侵略,并试图以日本为中心,将朝鲜、琉球和虾夷等地域连接起来,从现实层面思考对上述地区的侵略。

三国通览图说中的日朝邻接区域。图/维基百科

佐藤信渊在《宇内混同秘策》中则提出,若日本欲经略他国,应先取满洲,而后鞑靼(满洲)、朝鲜、中国这一由弱至强的顺序,佐藤信渊的霸权构想可以说是近代日本对外扩张的预见。

被誉为明治维新的精神领袖及理论奠基者的吉田松阴更是对朝优越论和侵朝论的集大成者。他在《幽囚录》中认为日本:

“宜开垦虾夷,分封诸侯,间或夺取勘察加,晓谕琉球,如同国内诸侯朝觐会同,责朝鲜纳质奉贡,如古之盛时; 北割满洲之地,南取台湾、吕宋诸岛, 渐示进去之势。”

作为吉田松阴门徒的西乡隆盛、木户孝允、伊藤博文等人正是继承了其衣钵,成为之后对朝侵略的积极倡导者和实际执行者。

明治政府创设初始,西乡隆盛的“征韩论”因大久保利通等人优先国内发展的国策而未能成行。1875年,日本军舰云杨号闯入朝鲜海领域, 在武力优势下逼迫朝鲜签订《日朝修好条规》,以暴力手段强迫朝鲜开放门户。

江华岛事件想象图。图/日文维基百科

1882年,日本强迫朝鲜签署《济物浦条约》,据此日本不仅取得了在朝鲜的驻军权,且以巨额赔款牵制朝鲜的经济命脉。

经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两役,日本几乎得以独占朝鲜半岛的全部利益,但日本并不满足于此, 1910年,日本逼迫大韩帝国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朝鲜半岛被纳入日本帝国版图,日本自古以来梦寐以求的“朝鲜征略”在“铁与血”的手段下得以实现。

日韩合并后,虽然名义上朝鲜已然灭国、朝鲜人属于日本帝国统治下的臣民,但日本始终奉行“内外有别”的政策,将朝鲜半岛视为半开化的、急需近代化的蛮荒之地,开启了日本对朝鲜半岛的“野蛮改造”之路。

日本在朝鲜半岛的所作所为彻底激怒了韩国民众,1919年3月1日,以高宗国葬为契机,将近200万民众参与了声势浩大的独立游行运动,日本政府逮捕的人数一时间竟超过了全朝鲜监狱所能容纳的最大值。

三一运动。图/维基百科

此后日本不得不改变统治策略,采取所谓“文化统治”,但民族主义风潮空前高涨的韩国民众始终或明或暗的抵制日本的殖民统治。

1930年代后,日本为抹杀朝鲜民族的自我意识,实行思想控制,采取所谓“同化政治”,宣扬“内鲜一体”、“日鲜同祖”,并颁布“创氏改名”令,允许朝鲜人使用日式姓名。

创氏改名的法院公告,图/维基百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朝鲜半岛强征“慰安妇”、劳工、士兵等惨无人道的行为以及掠夺战争资源等竭泽而渔的行径可谓罄竹难书。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投降,历经七十年屈辱 历史 的朝鲜半岛得以脱离日本统治而光复。

强扭的瓜不甜

——二战后日韩关系的发展

光复不久的朝鲜半岛,就因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分裂为韩朝两个主权独立国家。

日本与韩国直至1965年才在美国的撮合下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但邦交正常化并没有真正解决两国间的领土争端和 历史 问题,更无法从根本上弥合两国人民之间的 情感 裂缝。 这为日韩两国交往过程埋下了多层不确定因素,而日本朝鲜两国至今仍未建交。

日韩基本条约签订仪式,图/NHK for School

日韩早于1951年10月就在美国的调解下开始了邦交正常化的预备性会谈,但双方在多方面尤其是日本殖民时期 历史 问题上分歧过大,在历经13年零8个月的谈判后才得以最终建交。

20世纪70年代, “政冷经热”的日韩双边贸易不平等现象日益严重, 日本始终处于有利地位,在对韩贸易中赚得盆满钵满。

而韩国中央情报局特工在日本东京饭店绑架金大中事件以及韩裔日本人文世光赴韩刺杀朴正熙未遂事件使两国关系跌入低谷。经美国调解后,双方达成外交妥协。

朴正熙、陆英修夫妇与子女们。图/维基百科

20世纪8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导致美苏关系紧张。为强化对抗苏联的体制,1981年上台的里根极力唆使日韩改善关系。

1982年中曾根康弘出任日本首相后,以“战后政治总决算”为目标,提出“日韩新时代”的口号,日韩关系开始升温。

1983年1月,中曾根在访美前夕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日本首相第一次对韩国的正式访问。 1984年9月,全斗焕不顾韩国民众的强烈反对对日本进行回访,这也是韩国总统对日本的首次访问。

虽然民间反对声音强烈,但双方***的互访使日韩关系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84年首次访问日本的韩国总统全斗焕(图左),/时事通信社

随着国际冷战秩序的解体,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韩双方***互访频繁,虽然双边关系时进时退,但总体而言,仍是朝着较好的势头发展。

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韩国媒体和民众要求反思过去的对日外交,鲜有地认为 “金泳三政权在 历史 认识和领土等问题上过分地刺激日本人的 情感 ” ,希望进一步改善日韩关系。

金大中执政时期,日韩在政治、经济、外交、安全保障、文化等五个领域的交流合作都有了实质性的进展,2002年双方联合举办了世界杯足球赛,双边关系得到较大改善。

2002年日韩世界杯纪念币。图/维基百科

但好景不长,进入21世纪后,两国因领土争端问题、日本 历史 教科书问题、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殖民统治期间受害者赔偿等问题导致关系急剧恶化,使得日韩关系陷入建交40年以来的最低点。

2005年3月23日,韩国总统卢武铉发表《有关韩日关系告全国国民书》,呼吁国民要不惜经济代价准备同日本打一场“持久战”。

李明博执政后,大幅调整卢武铉政府的对日外交方针,两国关系再度升温。虽然双方围绕 历史 、领土问题进行过激烈的较量, 但都采取“冻而不僵”、“斗而不破”的现实主义外交策略。 该时期,“天安舰事件”、“延坪岛事件”导致朝鲜半岛局势持续紧张,美日、美韩间频频举行各种形式的军演,以此为契机,日韩间的军事交流合作日益密切。

朴槿惠执政前期,以日本战败70周年、日韩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为契机,2015年12月,日韩两国就持续半个世纪的“慰安妇”问题达成协议。朴槿惠执政后期,趁中韩就萨德部署问题龃龉之际,日韩关系急剧升温。

二战后,日韩两国在政、经、军领域等国家层面的交往可谓波动起伏。在民众 情感 上,韩国民间对日本的态度始终持较为强烈的批判态度。

日本在侵略问题上的暧昧态度、国内教科书修改问题、***参拜靖国神社、政治人物关于 历史 问题的不当发言、领土(独岛)归属问题等问题始终是横亘在日韩之间最大的障碍。

当下日韩关系的破裂从二战后双方交往的 历史 来看,可谓正常的反复,但由于复杂的国际关系变动给当下的日韩矛盾增添了一丝不安的阴霾。

若从长远角度来看,“和则双赢、斗则两败”的现实主义外交理念必会让脱轨的日韩关系重回正轨。

参考文献:

1郭锐,王箫轲:《近代以前日本的朝鲜观》,《史学月刊》,2014年第9期。

2穆彪:《壬辰倭乱背后的明朝日外交》,《安徽文学》,2017年第7期。

3范业红:《日本江户时期思想家的朝鲜观》,《黑河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4姜龙范:《二战后日韩关系的演变》,《东亚评论》,2018年第1辑。

5[韩]赵景达著,李濯凡译:《近代朝鲜与日本》,新星出版社,2019年。

6罗丽馨:《十九世纪前的日韩关系与相互认识》,华艺学术出版社,2020

✎本期坐馆 | 殷九洲(复旦大学日本史在读博士)

✎本期编辑 | 程迟

林志炫 - 如果不是因为你

作词:楼南蔚 作曲:Lee Kynug Seob/Kang Eun Kyung

如果从来不曾遇见你 如果从来不曾爱上你

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 不会如此美丽

爱情曾经怎样带领我的心

撇开世界只有你是唯一

狠狠爱过一回 却换来一句

傻哪

不问你会在哪里 身边什么伴侣

对我来说最难熬的已过去

如果不是因为你

我不会见识爱可以从天堂置人于地狱

拥抱它 这代价有几个人付得起

你的名 你的身影

有天会忘记 回忆 无形却挥不去

爱情曾经怎样带领我的心

如今猜想原因还是一个谜

狠狠爱过一回 却换来一句

傻哪

不问你会在哪里 身边什么伴侣

对我来说最难熬的已过去

如果不是因为你

我不会见识爱可以从天堂置人于地狱

拥抱它 这代价用一辈子还不清

怪我太痴心 恨你太绝情

这不堪的感情 虽然 我已不再爱你

因为爱上你 因为失去你

这伤痛如此刻骨铭心

爱情 多残酷的美丽

如果不是因为你

我不会见识爱可以从天堂置人于地狱

拥抱它 这代价用一辈子还不清

怪我太痴心 恨你太绝情

这不堪的感情 虽然 我已不再爱你

爱情 多残酷的美丽

我不知道你是否记得那出戏《回家的诱惑》。林品如由秋瓷炫饰演。当年,这部都市情感剧在韩国演员的帮助下风靡全国虽然它是从韩剧《气质的诱惑》改过来的,但还是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好评别说《回家的诱惑》林品如,也许大家都不知道她的真名。她叫秋瓷炫她是韩国演员。

似乎近几年也没有关于秋瓷炫的新闻,但就在7月3日早上,秋瓷炫在婚礼现场向于晓光求婚的视频在微博上曝光,瞬间登上微博热搜榜首。秋瓷炫瞒着于晓光准备了特别环节,现场读出了自己为老公写的告白信。开口第一句话后,便已哽咽流泪,几乎是流着泪读完这封告白信。夫妻两人在台上相望落泪,最后,秋瓷炫拿出戒指跪地向于晓光求婚:“如果下辈子还能见到我,还要跟我在一起吗?”说完这句话,众人落泪。

以下为秋瓷炫信全文: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吗我不知道如何表达我的爱,总是对你很好。回想起来,你不知道我有多谢你。没有家人和朋友,我一个人离家很远。对我来说,只有独自忙于工作,你才是给我力量的人。于晓光,感谢你来到我身边,感谢你是我的亲人,感谢你一直支持我,感谢你一直让我不孤单,总是让我发笑。我想这辈子我想和你一起走真的很短暂,如果我可以,我一定要在下辈子遇见你。我现在就向你求婚你想下辈子也嫁给我吗?

婚礼上的告白也是秋瓷炫发自内心的声音。她童年的经历很坎坷。幸运的是,今生有爱她的丈夫余晓光和她可爱的儿子小啪嗒。她的公公婆婆把邱瓷炫当亲生女儿一样对待,过去的痛苦也渐渐留给了她。她可以幸福一辈子,现在她的婚姻已经幸福了他们也是韩国《同床异梦2》节目的嘉宾。让我们一起祝福他们!

其实在娱乐圈里面的夫妻,每一对都是很高的高颜值,也非常的让人羡慕。像这么一对夫妇,在参加过《同床异梦》之后似乎更火了,他们就是于晓光和秋瓷炫,于晓光是秋瓷炫的中国老公,也是一名中国艺人,以前也拍过不少作品,但是认识他的人还是很少,知名度不高。

很多人看了这对夫妻的生活都忍不住说“这才是生活。”于晓光非常的撒娇,知道示弱,有人说,写下的可能是于晓光,读出的却是于可爱,非常的有意思!两个人的性格也非常的贴近。于晓光是一个大男子主义,但是和韩国男子不同。秋瓷炫也是一个温柔可爱,会撒娇卖萌的女人,她每样都占了。两个人性格非常的相似,喜欢生活和玩闹,秋瓷炫在闹,于晓光也跟着她一块儿闹。就像于晓光说的一句话,“你死,我也死”,两个人如胶似漆,已经离不开对方。美好而纯真的爱情,大家是非常的向往得,所以这种状态下的的秋瓷炫夫妇是很让人羡慕的。

于晓光是一个非常逗的人,很幽默,会哄秋瓷炫开心,让他们的相处变得更加有趣,非常的真实,不会让你觉得浮夸,或者不自然。

其实于晓光和秋瓷炫参加《同床异梦》这档节目时,在韩国是非常的有热潮的,于晓光可爱又认真,对秋瓷炫也是百分百的爱恋,让很多的嘉宾频频感慨“这就是来自大陆的男人嘛”,所以他们才会这么幸福。

中韩电视剧文化传播比较研究

文化的多元共生和跨文化电视传播

对中外电视剧做一个全面、系统的比较,是一个庞大的课题,需要有跨文化跨语境的视野和学识,本文只能萃取某个片断,以管窥豹,蜻蜓点水的方式从几个小角度来进行尝试性探讨。笔者以文化为切入点,在全球化背景下从文化的多元共生性出发阐明跨文化是如何在多样性的互动中建立和谐与统一,以及通过对比中韩两国电视剧文化传播的特征范例,运用心理学及传播学的视角,对中韩两国影视文化、受众心理、背后的产业政策等进行了深入的学理性的探讨,力图总结近年来韩剧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成功经验,并与国产剧的生存现状进行对比,以给中国大众文化特别中国电视的对外传播提供启示性的思考。

文化的多元共生和跨文化电视传播

在一个多种文化的星球上,不同文化的人们彼此间的交流既是不可避免的,又是古已有之的。但是,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在工业革命之前、甚至在20世纪之前,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不论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毕竟因时间与空间的阻隔与交往和信息传递手段的落后而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人们不仅对这个星球上文化的多样性缺少足够的认识与了解,而且缺少接触异文化并在异文化中生存的切身感受与体验。文化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人类创造的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定时代和一定民族的人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模式之中。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每一个行业和每一个领域也都在培植创造着自己特有的文化。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广播电视不仅改变了全球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体验,而且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公共事务等各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充实的媒介环境。”。 正由于电视强有力的传播渗透方式,使得不同文化间的人员、政治、经济、教育、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习俗等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接触、对话、碰撞乃至冲突,使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成为现代社会、现代人必须面对的挑战。从学理上讲,所谓跨文化(Intercultural或Cross-cultural)是指在交往中“参与者不只依赖自己的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而是同时也经历和了解对方的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所有关系。而后者被认为是陌生新异的。因此,跨文化包括所有的自我特征和陌生新异性、认同感和奇特感、亲密随和性和危险性、正常事物和新事物一起对参与者的中心行为、观念、感情和理解力起作用的关系。跨文化是指通过越过体系界限来经历文化的归属性的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说得通俗些,跨文化就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参与和进行的交流。

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将加速各种文化的传播交流和相互融合,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文化间彼此借鉴、认同、吸收并相互交融。电视传媒则透过自身平台促进了这种沟通交流的发生,使不同文化的融合,从各自身上吸收具有生命力的成分,融合成一种富有影响力的文化。这种世界文化融合走向只是体现文化共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并保持民族文化的个性。文化融合与多元民族文化应该是统一的,我们应当承认变动性和稳定性、差异性和共同性的统一。在走向文化共融的时候,必须尊重和发扬民族文化的特色,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应该的和必要的。未来的世界文化,应该是趋向世界一体化的共同性和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的多元辩证统一的文化。实现世界文化的融合,决不会是以现代的某一种褒贬作为样板向其它地区强制推行,也不是现有几种主要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世界所有多种文化主体的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和共同升华,共同为实现一种既是异彩纷呈,各有特色,多种多样的,又是体现出人类发展的共同需要的,为世界普遍认同的,一体新型文化。

显然,文化的多样性是从事跨文化交流与研究的客观基础,也是我们研究电视跨文化传播现象的出发点落脚点。人类失去电视,文化将会怎样?“从文化发展的意义上说,电视传播是文化传播的革命性变革,电视文化对人类的影响在当今已经远远超过了任何其他文化形态,电视成为改造会的一种全新的社会力量。”

即便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现实中存在着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区别,存在着文化霸权主义全球性的扩张,而这种扩张一定程度的表现形式上就是借助于声像一体的影视媒介传播的。冷战结束以来,文化认同问题上升到空前引人注目的地位。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奥连战略研究所所长亨迁顿在发表了在题为《文明的冲突》的报告预言:“我认为新世界的冲突根源,将不再侧重意识形态或经济,而文化将是将截然分隔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亨迁顿以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偏见,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两大部分,带有明显的冷战思维。当然文化冲突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在意识形态分裂仍然十分深重的当今世界,文明间的冲突远远还没有取代意识形态的冲突。不过我们仍然看不出文化的多样性会被某种单一文化所取代的可能;尽管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在文化的整合中一定会出现某种人类必须遵守的普世性的(universalism)文化观念或准则,但是国家、地域、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也仍然会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F·马约尔教授对文化及其前景就曾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他认为文化像物种一样,有着在隔绝中发生变异的倾向;然而,它却像物种一样能够在与外界相互影响的接触中得到丰富和加强。“文化将在孤独中消亡”。“不向世界开放,不经常与其他文化联系,就不可能有积极或产生好结果的认同感。”

由此看来,我们应当理性看待电视跨文化传播中的不平衡现象。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多元主义,恰恰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正是这种文化的多样性才使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如此丰富多彩,并使我们这个星球的居民得以在更广泛的参照系统中寻求可资借鉴和吸纳和各种资源,分享不同的思想、文化、观念中的优秀成果,从而摆脱文化的自我中心主义与文化的霸权主义,克服地域、文化和种族等方面的歧视、傲慢与偏见。中国文化要在世界获得身份,而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面前奋起“抵制和反抗”,这是交融与抗争的文化较量。

我国目前正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中国入世以来将陆续加速对异文化全方位接触与了解的进程,而随着跨文化交流频率的加快,它所带来的影响力、冲击力,肯定会超出我们今天的想象(同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与语言文化样式各异、文化群体众多,因此在国内地域与民族间所面对着的跨文化交流问题,同样不可小视)。这既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使我们面临着全方位的、空前激烈的挑战。不过应当看到今天的中国已经基本超越了20世纪80年代初与异文化全民性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所带来的那种冲击与震荡;在对异文化的适应与认同中,已经不再有那种强烈的好奇心与新鲜感。但是,当人们心态逐步走向平和与成熟的同时,也应当认真反思一下我们对自身文化以及对异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反思一下我们在跨文化交往中的得失经验,以及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的民族及文化的创新能力与文化影响力究竟有多大;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现代社会中一个成功的沟通者,结论大概仍然会令我们深深的不安,感到在文化面前自身的肤浅与无知。我们只有面对挑战,努力前行,不断地超越自我,才能学会在一个多种文化的星球上更好地生存。

电视无疑提供了展示不同文化肌体的平台,电视剧似乎历史地被推到了潮头,它以当下传播最广泛、受众最多、渗透最深的优势成为文化交流互动中最为直接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作用物,它既提供了反映文化变迁的丰富素材;同时,社会文化又对电视产生作用,影响电视本身的文化品格,进而影响受众的文化人格。电视作为特定文化的载体,被人戏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私生活”,正如在爱情中可以表现一个人全部的道德风范,在反映“私生活”的电视文化中也最能表现一个国家、民族的大众行为与思维模式、审美趣味及欣赏习惯等等。作为特定民族的社会生活和特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在电视作品中确实充满着特定的社会文化因子。**符号学家麦茨指出:“**与生活的形似性,不是建立在影像与原物之间,观众对**的感知本身便包含着文化的符码,观众衡量作品的好与坏、真实与否的标准,实际是一个文化的标准。”

“韩流”涌动的文化现象

1993年中国首次引进并播放韩剧《嫉妒》。1997年,讲述保守家庭和开放家庭之间联姻故事的韩剧《爱情是什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极大反响,打响了韩剧进军中国市场的第一枪。98年5月HOT的专辑发行掀起了韩国大众文化的热潮。1999年11月“酷龙”组合的成功演出后就出现了所谓“韩流”的名词。翌年2月HOT的演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韩流”这个词开始被广泛使用。此后,《蓝色生死恋》、《玻璃鞋》、《爱上女主播》、《澡堂老板家的男人》等剧在全国相继热播,而几乎每一部播出后都得到了各阶层中国观众的一致认可。长达158集的韩国电视剧《看了又看》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播放期间,曾经成为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话题。韩国电视剧至今已经在亚洲国家流行了十余年,其势头非但没有减弱的征兆,反而大有愈演愈烈的迹象。韩剧真正高速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其时也正是日剧热播的年代。在亚洲的很多国家,电视荧屏上连续播放日本电视剧,韩国国内也是这样。但在这个阶段,韩国电视剧已经开始积蓄力量,寻找突破的时机。当年轻一代韩国艺术工作者从国外学成归来,并带着先进的制作理念投入到韩国的电视剧制作当中的时候,韩剧终于崭露头角,开始在亚洲国家大放异彩。以中国为例,今年仅中央电视台一家就要引进至少三部韩剧,其中只一部《人鱼**》就长达246集。以一天播放两集计算,也要连续播放3个多月。中央电视台之所以肯这样大力度地播放韩国电视剧,其实也是看中了韩剧的收视率,而收视率反映了观众的收视热情。韩国电视剧在亚洲的流行是以其国内的人气为前提的。韩国电视剧工作者是以韩国为立足点进而再把其作品推向国外来进行的。韩国国内观众对电视剧的响应程度是让人震惊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电视剧的收视率有时甚至可以达到60%以上。如在我国播出过的电视剧《爱情是什么》,在韩国国内收视率曾高达649%。韩国每年都会有收视率超过50%的电视剧出现,这就使得韩剧的流行势头多年不衰。这些电视剧可谓名利双收,在赚到大把金钱的同时,把韩国的文化输送到了更多的地方。据韩国文化观光部表示韩国电视节目出口额自1999的7615万美元,提高至2001的12356万美元,其中2001韩剧出口达9515集, 额约达790万美元;2002 韩剧外销收入达到1639万美元,出口集为12363集;2003 韩国电视台节目进出口情形为,出口比2002 增长46%,达4300万美元,进口则约2800万美元,在节目出口产品中, 韩剧就占 86%(亦即约3698万美元), 因此韩剧成为韩国电视最大的输出品。 出口市场以中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为主,一些经典剧目还出口到俄罗斯、埃及和阿拉伯半岛。

中韩电视剧文化的传播范式

1、“使用与满足”的受众观——韩剧对社会心理的认同

“使用与满足”研究(uses and gratification approach)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这种新型的受众理论,虽然过分强调了受众的主观选择的随意性,有矫枉过正的一面。但它为传播学的受众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即“受者中心论”,挑战了传统的“传者中心论”的主导地位。体现了新型受众研究理论中“受众本位”和“人文关怀”的人本主义思想。韩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必须要满足各国观众的“心理需求”。对受众的满足程度越高,其市场消费使用量也就越大。

(一)对纯真唯美的修饰

从较早接触到的《爱情是什么》,到青春偶像剧《蓝色生死恋》、《泡沫爱情》,轻喜剧《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再到历史剧《大长今》、生活剧《看了又看》,每一部韩剧都在东亚文化圈获得了成功。爱情、亲情、友情和信义是韩剧的表现主题,也是最打动观众情感的核心内容。韩剧大多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和小事件,表现手法朴素平实,没有很多刻意设置的离奇情节,故事看似老套,然而剧中的人物就在爱情、责任和良心之间备受煎熬,同样也考验着观众内心的情感尺度。韩剧为亚洲的观众所普遍喜爱,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它充分考虑到亚洲文化圈集体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审美趋向,并以传统的手法进行了真实的表现。作为韩剧中的重头戏,恋爱场景的处理一般都比较含蓄,点到为止,很少有让人肉麻的激情戏表演,这反而产生出了比较纯粹的唯美效果。《冬日恋歌》郑惟珍和姜俊尚二人互探心曲那场戏中,惟珍教俊尚练钢琴,她弹的练习曲《梦幻曲》转到俊尚的指间就变成了境由心生的《第一次》。通过乐曲的自然衔接,少男少女初涉爱河时的悸动、羞涩、勇敢和憧憬,都十分真实流畅地表现了出来。惟其纯真,才更显得感人。

(二)对温情和欢娱的期待与满足

没有哪个时代像我们这个时代这样,拥有这么多的选择,却又无从选择。或许选择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但选择增多也使我们容易迷茫和困惑。现代人是充满困惑和压力的,每天在工作中承受着压力和挑战使现代人疲惫和无奈。正是这种心态电视剧成为人们消遣娱乐的宝地。在有人被问及为什么喜欢看日韩剧时,如此作答:“因为它本身没有寄托什么,所以避免了艰难的自醒和思考,轻松呀!”确实这反映了同龄人的心声。但并不是说港台韩日如今的创作倾向全是单纯的消闲和娱乐,没有任何的底蕴。恰恰相反,在一些优秀的电视剧中,生活化的气息,人物的对白,以及对这些人物生活状态或方式的转变,都留有给人思考的余地。尤其是这些剧目往往反映生活的原生态,有令人感触的对白,人物在探求某个问题的时候,都会在对白中有一些精彩的表述和理解,看似浅显其实很有启迪。这些经历和场景与我们相识相织感同身受,这些电视剧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场所,我们在这里与剧中人物一起体会生活的浪漫或温馨、淡淡的忧伤和无奈,获得了一次寻求温情的机会,也找到了一个对生活可能产生共鸣的伙伴。实际上,艺术就是来源生活,正是生活的平淡无奇,才造就了这些剧作者的灵感,把生活比较真实的一面展示给观众,并试图在这些简单和平淡的故事中讲述各种观念和生活方式,同时也迎合了今日观众对温情的期待。

韩剧的通常情节发展缓慢,人物关系较简单,三五个中心人物,主题通常是爱情,场景变换也极少,多是公司、家庭和洒吧,整个故事也十分简单。尽管有着单一的主题和雷同的剧情发展模式,韩剧仍很受欢迎,究其原因,或许电能吸引人的就是亮点就是温情。比如韩剧的强点就是就是返璞归真,剧情简单,着重的是人物最基本、最发自内心的情感。比如《蓝色生死恋》就是以动人质朴的感情、经典的人物对白、简单却凄美的故事席卷了东南亚。这些电视剧大多有着温情的发展脉落,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发展由一些细腻的点滴组成,这些点滴时常是浪漫温馨或充满内心涌动的回忆或片段,加之简单却触动人的人物对话,使看来平淡中有着动人的温情,吸引着向往温情看重温情的年青人。

社会学家赖特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观点》一书中,对拉斯韦尔的“媒介三大社会功能说”做出了重要的补充,增加了一项新的功能—“提供娱乐”。电视媒介特有的“声画一体”的特点,使人们的听觉和视觉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延伸,成为人们寻求娱乐的最主要大众传播媒介。电视剧作为一种依靠电视媒介传播的大众文化产品,其社会功能也与电视媒介本身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提供娱乐”。传播学者D麦奎尔等人通过对电视节目的调查,分析了各类节目提供“满足”的不同特点,认为电视节目,特别是电视剧,可以提供消遣和娱乐,能够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这种效用被称为“心绪转换效用”。

韩剧大多数走人情、爱情、友情和亲情为主的情感路线。被日常生活和工作所累的观众,在电视剧演绎“拟态生活空间”中,可以寻找到一丝情感上的慰藉。韩剧还大量使用喜剧和悲剧元素,最大限度地调动观众的情感,使观众在“悲与喜”的情感波动过程中,达到“心绪转换效果”。此外,韩剧追求一种“世俗的美”,这种美真诚的描摹世态人情的庸常与无奈,充满人类质朴的爱、质朴的同情与关怀。“世俗之美”来源于现实的生活之中,所以易于被普通大众所感触和理解。频繁使用“白马王子和灰姑娘”这种世俗化的爱情叙事模式,满足了观众最朴素的期待视野和最原始的审美欲望,因此也更容易引起共鸣,达到“娱乐大众”的目的。2005年的春天,韩剧也一改冬日里的悲凄,在忧伤冷酷的《对不起,我爱你》后,18集的爱情喜剧《豪杰春香》接档,尽展阳光般的明媚,说尽恋爱的美好。由于《豪杰春香》改编自古典名著,在韩国开播之初受到不少舆论的苛责,不过轻快搞笑的剧情和原著正好相反的角色设定,让本剧的收视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大结局更达到了322%的超高收视率,成为今年初韩国最具人气的电视剧之一。

(三)对中国电视剧创作方向的再思考

诚然,综上分析韩剧的风行还有时代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明星阵营,画面的精致,或者时尚元素。但是,我们在这些获得广泛观众的电视剧中应该可以获得一些值得思考的触点,共同来分析和借鉴。我们最应该受到启发的或许就是这些电视剧的创作对现代人心理走向的良好把握上。创作者反映的是都市人的生活,他们没有试图给电视剧贴上什么标签,他们并不想便电视剧变得沉重或有太强的教化意义,也不想对社会问题做深入探讨,他们只是想换取某个角度,把生活轻松化、温情化,本身就给观众带来了另一种心理感受,这些轻松但不低俗温情并不滥情的电视剧给年轻受众打开了另一个天窗。可以说这些电视剧创作是成功的,他们有着与国内许多电视剧不一样的面孔,于是给自己迎来了大量的口味多元化的观众。这也应证了“使用与满足”理论中以受众为本位的思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创作不是一个想当然的过程,需要对观众有分析和理解,从韩剧的创作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些经验。国产剧近几年来一直以涉案为主流。《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2003-2004)》中指出,根据2002年对33个城市156个频道17时至24时电视剧收视的统计数据,中央级频道和省级卫视频道播出的涉案剧和都市生活剧在现代剧中并列第一,而观众收看涉案剧的时间最多,占收视份额的17%。《重案六组》、《玉观音》、《荣誉》、《绝对控制》、《至高利益》等涉案剧成为荧屏“霸主”。紧随其后的都市剧,也多以婚外恋和第三者为主要题材。题材的单一化极易使观众产生收视上的疲劳。所以韩剧这种主打家庭伦理和坚贞爱情的电视剧,弥补了国内电视剧市场的空缺,满足了大众对真、善、美最基本社会道德的心理渴望,自然也就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眼球。尤其是言情剧的制作,内地的制作越来越同质化,整个人物的爱恨情仇全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而且渲染婚外情的创作实在太多。反映现实不等于重复描写现实中的某些现象,这样所起的不良导向作用也是难以预料的。韩剧的成功说明对于温馨和平实的东西观众还是认可的。此外电视剧创作也不该走向瓶颈状态,国内一窝风现象尤其严重,古装秘史、清宫戏说泛滥不说,都到了要扫皇打妃辫子满天飞的地步。电视观众本是个大群体,电视创作也该有自己的市场定位,面对中国如此巨大的市场,题材选择的丰富与现实创作的贫发窘境不能不让人忧心。为什么不能真正把脉观众喜欢的,真正了解与观众心理走向呢,创作出不同分格的电视剧来丰富观众的视野。

黑格尔认为,在艺术作品中形成内容核心的,不是这些题材本身,而且是艺术家主体方面的构思和创作加工所灌注的生气和灵魂,是反映在作品里艺术家的心里。实际上在电视剧创作中,心灵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对观众的心理渴求的理解和感知,对整个作品可能对观众产生的心灵的感受,创作者应该有宏观的了解和分析,只有懂得了观众才能创作好的作品,给人以享受。

2、“社会文化心理”的满足: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普列汉诺曾经说过:“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在一定时期的艺术作品和文学趣味中都表现着社会文化心理。”社会文化心理是经过遗传积淀下来的传统的思维模式、生活经验、审美心理等原始心理印迹的集合,在人们的审美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审美客体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审美主体的社会文化心理需求,就能成功地达成了审美活动关系。

韩剧成功打入中国市场,是一次跨文化传播行为的胜利。跨文化传播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它找到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契合点,实现了社会文化心理的接近。韩国和中国同处亚洲,共同拥有亚洲文化的共同情感。韩剧文本中所蕴藏的韩国社会文化,就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源的东方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像《看了又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这样的家庭伦理剧,提倡的是大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爱、孝敬父母、夫妻恩爱等最基本的儒家道德思想,十分迎合中国观众的家庭伦理观念。《天堂的阶梯》、《青春》、《冬日恋歌》等爱情悲剧,演绎的是男女主人不离不弃、坚贞不渝的爱情,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经典的“海枯石烂不变心”的爱情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处。中韩两国社会文化心理的共通性,使中国观众对韩剧文本的解读变的更容易,对韩剧思想内涵的理解更深刻。

立足民族传统,依托东亚文化,面向世界性主题,在不断开放中走向成熟。从民族性,到东亚性,再到世界性,是韩剧发展的几个阶段。韩剧最初模仿日剧和港剧,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以情感为主线的电视剧继承了日剧温馨浪漫的风格,但又比日剧更唯美,也显得更日常化、平民化。韩剧中处处渗透着本民族的观念,观众可以通过作品进入到普通韩国家庭的真实生活,感受到传统的儒家文化、家庭观念和协作意识与新生活观念的冲撞,这不仅使韩剧的故事内容充满了民族色彩,而且也触及到东亚传统文化步入现代社会进程中的精神重建问题,因而受到了亚洲观众的欢迎。

立足民族,洋为韩用,是韩剧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原则。韩剧拿捏民族性和世界性元素的分寸非常适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的情感体验恰恰是包孕在世界文化的关怀之中。韩剧所表现出的世界性气质不仅仅是借鉴了现代意识和影像表现手法,也在于通过民族文化的表达,容纳并且丰富了我们对共同面临着的世界性文化命题的审美理解。爱情、道德、忠诚、伦理和人性,这些都是古往今来所有艺术样式反复咏唱、孜孜以求的主题。浪漫唯美的情感故事,积极多元的产业运营,再加上对于普通人群、普遍情感的关注与表现,“韩流”从东亚社会到国际世界的文化震荡,再次证明了各民族的文化精神是共通的。韩剧的成功提示我们,只有保持不断开放的文化姿态,相互吸纳,相互融合,才能够推陈出新,在民族形式、当代生活和世界情感之间搭建起通向艺术美的桥梁。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韩国电视人深谙此道。 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很多时尚因素,打动人心的剧情、时尚的服饰以及烘托剧情的音乐。近来CCTV-8热播的韩剧无一例外关注的是生活,在关注主角的同时,不会赋予主角太过完美的个性,都是普通人的的欢喜悲伤。韩剧还关注更多人的内心世界,父辈和奶奶辈的对话也时有出现,人人性格各异却有十足个性。演员表演细腻而轻松,对白幽默,感情含蓄深沉。

这样的韩剧也比较适合一家三代同乐的家庭化观赏特征,我们知道中国社会结构是由漫长的农耕经济决定的,是延续了最长历史时期的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和细胞的社会构造方式。它一直没有生长出西方那种大工业生产方式为主、以纯粹个体直接参与社会的构造关系,既使在当今已经起步的市场经济时代真正的个体意识还是十分薄弱的,家庭关系和家族观念在中国文化观念的发展中一直具有核心性的地位和决定性作用。中国人包括儒家文化历来注重家的稳定与和谐。中国人对于人生最高幸福的理解也首先是家庭的完整与美满。就如同全家收看春节联欢晚会,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应景式的欢度春节的电视节目,它实际上已经在人们的潜意识被生长和固定成一种仪式。电视剧家庭化的“小众”观赏特征也非常符合中国人的这种文化特质。这种特质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的电视剧必须考虑到“家庭立场和家庭视角”。具体说就是在思想文化观念上要与传统相吻合,或者相契合;艺术形式上体现大众化、通俗化与艺术风格上符合民族化特征的中合、平和、温和。总之,就是强调艺术整体上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相比韩剧近乎全民皆兵似的热潮,国产电视的受众面就显得窄小了许多。

当然韩剧并非十全十美,还有很多硬伤,如剧情太过模式化,许多韩剧也十分催泪,剧中女主角和男主角经过千辛万苦在一起后,编剧再费尽心机地让祸从天降,赚取人们眼泪。还有,不少韩剧的台词也十分“琼瑶化”,此外,韩剧过分拖沓,动辄200多集,让人长吁短叹,往往一集已经结束了,剧情还丝毫未见长进,说韩剧的配乐不错也是相对的,与日剧相比,韩剧的配乐算不上经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049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