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大二女,对于人际关系总是很烦恼,怎么办?

20岁大二女,对于人际关系总是很烦恼,怎么办?,第1张

我曾经也是一个不善人际交往的人,现在虽然好很多,但也还是不太行。怎么说,人际关系是一场上不完的课,因为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形形色色不同的人,每个人都不同,就需要你有千千万万的交流方式去与他人相处,可能这就是我们一直所说的处事圆滑吧。

提起人际交往,有些人就会立即感到似是窒息的感觉。这不光光是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才会有,只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不过是程度不同,人们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难道活在世上,就无法真正轻松的活着吗?答案是,没有办法。除非,你已经知道社交界的规则。

当你被各种人际关系弄得焦头烂额时,你有没有想过,所有这些问题都源自哪里呢?你又要怎么做,才能够处理好它们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90%的人际关系问题,都是个体心理边界不清导致的。而这个“心理边界”,决定了你对自己与他人互动距离的分寸掌握。你不但要清楚知道自己的心理边界,同时也要摸清楚别人的心理边界。只要这样,你才能够和他人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可以试试看看心理学一些书,比如《透视心理的巧妙技术:心理测量/图解现代人心理新话题》 这本书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精选了数百道生动活泼的心理测试题,配以生动有趣的,对人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智力、人格、人际交往、恋爱婚姻和职业兴趣等七大方面进行测试,帮助读者洞见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

由此可以看出,人际关系实属人一生中的重中之重,它会直接反应你的整个状态。人际关系是我们人生中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当代大学生走进社会的敲门砖,但是大家不用着急,也不用刻意去逼自己交流,顺其自然就好。欢迎大家评论留言,说说你的困惑。

这是我前任亲口说过的。挺现实的,男人刚分手一般什么都不会想,不会像女人那么多思多虑拼命复盘,不管是怎么分手的,男人刚分都会突然间放松下来,先享受自己,恢复一种不被情感关系束缚的状态。

他是在逃避分手这件事儿。

习惯性的冷处理会加快遗忘的进程。甚至会逃避到一直把前任忘干净为止。

至于他为什么非要逃避呢?

从男女思维差异性可以看出,男性是线性思维,如果负面情绪拉到顶峰,人的目的是怎么舒服就怎么来的话,那么逃避是最直接的达到目的的方式。 逃避就像一条直线,从不爽到眼不见为净,一键到达自由巅峰。

女人比男人想的更多,因为女人的情感丰沛细腻,喜欢反复地咀嚼,对于事物的思考过程是一个思维发散的过程,但是男人正好相反,他的思维方式是收紧的,男性会尽快的看到事情对自己有利的那一面,抓住自己想要的重点。

而分手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更多的选择。

逃避一件事儿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另一个选择来取代当下的选择。让事业、父母家庭、人际关系,新的恋情等等,迅速占领自己分手后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他就不会想起分手的伤痛了。

我说下大部分女生这时候的想法,分手后很多女生把男生的逃避行为进行了错误的归因

一种是:他现在很讨厌我,他不可能跟我在一起了

另一种是:他肯定会找新欢,新欢比我好

这两种想法都不对。

A

第一种想法当中, 你把男生的情绪当成了情感男生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绝情,而且他也没有理由对你恨的那么深沉。你们俩之间的问题只是感情问题,他在感情当中有负面情绪,有怨气,并不是有深仇大恨,他的情绪是糟糕的,但是情感呢?你回想一下,他对你生气不代表不爱你。

男生选择逃避,追寻自己的自由生活去了,因为他目前需要的是放松下来的状态,负面情绪是让人紧绷的。他确实对你很排斥,这是因为你给的压力会让他更紧绷啊,不符合他目前的情绪和情感需求。男生的排斥并不是讨厌,如果处理得当,帮他纾解情绪,解决矛盾,男生当然有可能选择复合。

B

第二种想法就更没道理了。就像是女生怀疑男生出轨,总觉得对方会找一个在某方面比自己优秀的女生瞎搞,比如更性感或者更可爱的女孩,其实这都是对自己短板的不自信,对自己的不认同。

女生内在自我不够强大的时候,才会时刻担心自己被取代 ,“他找的新女朋友一定比我漂亮吧”,仿佛漂亮是一个决定性因素似的。

有过情感经历的人一定知道,漂亮并不是决定性因素,个人魅力更看重性格和情绪稳定性,女生的自卑来源于内心的匮乏感,亟需通过被一个人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不被人爱的时候就会不断进行自我否定。

这样还会带来一个什么问题呢?

你觉得自己配不上对方的时候,就会拼命增加付出,放大自己的付出,企图用别的方式弥补对方,付出的多了,就会觉得“我对你那么好,你为什么还是不爱我,还是因为我不如别人优秀吗”

“我对你那么好”,成了新的道德绑架和你逃避自卑感的一种一叶障目的想法。 你对他确实很好,但是你放大了自己的付出,却忽视了对方的感受。

如果你把自己能付出的都付出了,但是对方的感受并不好,他也不会想跟你在一起的,他只是会感激你对他那么好而已。男生的逃避里也不乏愧疚感的。

有点当代普信男典型想法的意思。

女生呢总觉得前任会很快忘了自己,男生却总觉得前任永远也忘不了自己。

我见过很多失恋男女,自卑的女生多,自大的男生更多。当然我也不是打性别标签,只是阐述事实。我接触的大部分失恋男生很多都喜欢向外归因,明明自己想挽回,结果说的全是对方的问题,什么“她有点拜金,总喜欢拿我跟别人比”或者“她家里条件一般,却有一身公主病”之类的。

不管挽回不挽回,都盲目自信,认为自己跟对方的感情独一无二,认为女生肯定找不到对她更好的人了。

这时候我一般会反问:既然她啥也不是,你干嘛想挽回她呢?

男生就会说:因为我很喜欢她,虽然她不够好,但是我喜欢。

你喜欢她她就忘不了你吗?

这种想法说明 男生对自我的反思根本不到位,分手了他很难相信自己做错的更多。

其实男生在感情方面本来就笨,真的,这是我自己的生活经验。

男生从幼儿时期开始就表现出比女性低的情商,青春期的时候遇到喜欢的女孩完全手足无措,谈了恋爱遇到矛盾也只会冷暴力逃避问题(大部分男生),结婚以后就更破罐子破摔了,只知道埋头苦干挣钱养家,什么时候后院失火了都不知道。

跑到我这里来求助的时候,我说你得学学怎么经营亲密关系,结果他们对我说,锦鲤,我这不是找你帮忙了么,你帮我不就行了么。

我想帮你也得你配合啊。

总之是一种碰到感情就抓瞎,而且完全不愿意花时间去提升自己情商的生物,所以总在感情方面碰壁。

所以我更喜欢跟女生讲说:你要多迁就一下你们的男朋友,因为他本来就笨啊,控制不住情绪,还喜欢大男子主义,他们改变自己的想法要费九牛二虎之力,但是你要是想挽回的话,你能比男生轻松的多,这是大部分女生的与生俱来的情感天赋。

共情力强,情感细腻而且乐意去满足别人的需求。

女生更温柔,男生思维一根筋,这种搭配很常见。

很多女生问过我,锦鲤,为什么我男朋友总是冷暴力?就是因为一根筋啊,思维面就是狭窄,不能改,不会改,也不愿意改,如果有一个内心强大的女生来引导他,带领他,一个自大的普信男未必不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伴侣和丈夫。

这也不单单是男生的问题,现在很多女汉子男性化思维严重,“他一定会想起我的好”,自己也懒得反思和改变自己,总以为别人的问题更大,自己的问题很小。或者呢,是觉得总有一天会碰到一个能适应自己的恋人。

到头来就是因为自己的一根筋,错过一个又一个机会,一直孤独又倔强地坚持自己的错误想法。

为什么不学着变通一下呢?遇到挫折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是成长,不是妥协。如果你总是做着“无条件被爱”的美梦,这辈子还不如不找对象。

好的感情关系不会天天计较谁错的多谁错的少,而是连对方的缺点也能包容。对方做错了,想错了,自私了,封闭自我了,你都愿意想办法帮他一把,他脑袋一根筋的时候,你懂得迁就对方,给对方台阶下,这样矛盾不就有机会缓和了么。

分手后无论是谁最常想的一件事就是复合。

我和她还有没有可能?如果当时没有做xx事,现在我们还会分手吗?她如果提复合,我要不要答应?

这一趴才是男生真正的情感复盘。

理性一点的男生对待这些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就是她还值不值得。不理性的男生也有可能会头脑一热就做决定。但不可否认女生的价值还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标准。

价值高低有两个判断标准

A、女生自身价值高低

价值高的必然是赢面大,不过不是绝对的。除了外在价值物质价值,一个女生最重要的是自身软价值的高低。

你是一个怎样性格的人,你的情绪带领能力强不强,以及你的社交圈子人际交往能力,和你能带给人的新鲜感,都可以影响前男友对你的选择。

情绪价值高的,能给伴侣带来快乐的女生,整体加分最大。

B、主要矛盾能不能被解决

在吵架分手这件事上,挽回的那个人大家都以为会很卑微吧,但也有另一个极端,就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对方做的不对,导致矛盾被激化。

不管是低姿态乞求,还是高自尊的指责,最后肯定是不欢而散,因为男生一不喜欢被逼迫,二不喜欢承担错误的压力,所以就跑了。

错误的沟通方式上面,男生根本看不到这件事的解决希望,这段感情就会被定性为“不值得了”,接下来他说更多狠话也不过为了摆脱这段不值得的感情。

但是如果女生的情感认知更高,沟通的时候能选择对方更喜欢的沟通方式,那么无论这个矛盾多么难以解决,中间有多少难以突破的困难,这个男生都会认为这样的感情还值得一试。

男生在分手后的放纵期过去之后,冷静下来了,肯定会再判断一下离开前任到底是不是好的选择。前任是不是一个值得复合的人,以及这段感情是不是一段值得挽回的感情。

所以如果想挽回这样的人,关键就是让对方看到你是值得的。我之前也说过了,男生谈恋爱笨,而且也像小孩,依赖别人去引导自己。

作为恋人或妻子,其实你本来也有义务引导对方,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激情浪漫退却后的责任就是认真了解对方,理解对方,包容对方的一些缺点,以及遇事的时候好好地去沟通。

不管他是怎么想的,他是想要被认同,还是想要价值感,真的喜欢对方,就需要抽丝剥茧地看清对方的需求,喜欢上那个可能不那么完美的他本人,满足他的那些私心。

女生的大度就在于包容性强,能主动去了解对方想法,唤醒自己内在的智慧。真正的爱,都是在唤醒自己内在的不堪也好强大也好的东西,之后产生的。内在的力量向外释放,与外部的人和事产生联系,才能真的去理解和接纳外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人。

你的真正自我先接纳了对方,对方才有可能会接纳你,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爱与被爱永远是相辅相成的。理解了这一点,你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对方的所有想法。

心理测试:测试前任最想对你说的一句话

1 在一起时你们是否会因为一些小事争吵?

是的,经常觉得很累 —2

很少为了小事争吵 —2

偶尔会,但很快就能和好 —3

2你认为你是一个喜欢自我反思并愿意改正错误的人吗?

是 —3

不是 —4

3TA是否会把自己的烦恼主动告诉你?

经常说—5

不怎么说 —4

4你会把你们恋爱的过程跟你的父母说吗?

事无巨细,经常跟我爸妈吐槽 —6

偶尔他们问起来就说一下 —5

几乎不说,没啥好说的 —5

5面对你想要的东西,你愿意花费多少精力去获取?

一切随缘,是我的终归是我的 —7

努力一下,说不定能成功—6

拼尽全力,我想要的都要得到—B

6你们分手是因为出现了第三者吗?

是—A

否 —7

7分手后对方是否主动联系过你?

是— D

否 —C

完整版测试题及答案可私信获取

我是雨宸,一枚情感咨询师,知道的比你想到得多。有情感困惑可私信或评论咨询。

6月7日 13:26 我读人生

每个人都有高兴或失落的时候,但有很多事情是必须要经历的,如儿时的无知、儿时的快乐、儿时的困惑、年轻时的无奈、年轻时的自傲与疯狂等等,回首往事,其实人生也就是苦、辣、酸、甜等各种人生味道的组合当我痛苦时,我会感到我的人生实在太不幸了,很想马上发泄那种痛苦;但是当我高兴时,我会感到我的人生其实很幸福,有时还会有种 “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感觉回首从前种种,其实人生就是要经历苦难,必须要经历苦难!提前到来的“苦”可能会让人提前衰老,但它会让人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少吃很多的 “苦” 说到“痛苦”其实不过是自己心情的一种感受而已, 在国外有个少数民族,女人在怀孕生孩子时,女人并不感到痛苦,反而是她们的男人在家“坐月子”,尤其是在生孩子时,男人在床上又哭又叫的喊痛,而此时的女人生了孩子,不但不感觉痛反而还可以外出干活,这与我们的孕妇在家生孩子的疼痛观完全不同其实人生中所有的痛苦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认识自己、自己对自己丧失信心!金庸笔下的杨过、郭靖等主人公没有一个不是如此成长起来的,也正如此,他的小说才让人回味,才经久不衰,这可能就是“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的道理 所以痛苦、失落、焦虑、抑郁等等都是在人生中必然要经历的,但它们也都是暂时的现在我不会刻意去寻找快乐或痛苦,因为那会增添我更多的烦恼,就让一切都顺其自然吧!按自己的人生原则做事、按自己的原有计划行事,不一定会成功,但也问心无愧其实人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很快乐的,无论是在何种情况都要保持愉悦的身心,相信您也会有不一样的好心情 那“人生”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是一个过程,一个由无知到已知、由不懂事到懂事、 由自我到无我的“与人协同”、“与境协同”的过程,就算是走到人生的终点也不会后悔当初的选择!当然,看不懂、悟不通人生的人,他肯定不会有正真的快乐感和幸福感,或许很短暂

“有时候,我不会去寻找麻烦但麻烦会主动找上我的”这种情况是很多,不过大多数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精神压力或者自己给自己找借口所以我平时也会给自己减压,或反思别人为什么这么对我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在不注意的时候伤害了对方或没有顾及到对方的感受所以我们要在人际关系中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就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原则:即不影响自己太多又不能伤害对方,这就是人际关系中的“互相理解”或“互相妥协”无数事实也证明它的正确性,它还是很多事情能办成功的必备条件有些人很善于交朋友,平时他们就是善于抓住了这点,所以才有那么多好朋友,商人的聪明其实也是在此中国传统文化讲“天人合一”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实人人也“合一”的,古代不是也有学者提出“同人”一说嘛!不过 “天人合一”更有意境,意思更为深远些,自然就更加地深入人心“天人合一” 不仅从外显看,是讲人与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而且从内省看,它更为体现了“人性善”的一面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难道不是 “人性善”最好的体现吗我想谁都会赞同的!中国传统文化在 “人性”上主要讲“人性善” ,当然也有讲“人性恶”的,不过都讲的是人的天性,但他们都承认:决定一个人是“善”或“恶”的标准是主要靠后天的培养 “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证明,而后天的影响主要与环境有关当然“善”与“恶”的标准是有其特定的时代特征的,它同美与丑是一样的,一般的理解为:符合当时、当地的社会道德规范为善恶标准当代中国的善恶标准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比如好学生的标准由“高分教育”到“素质教育”、“成绩第一”到“完善人格”;又如男子由以“便便大肚”为美变为“肌肉凸凸”为美;由“无奸不商”到“儒商”或 “诚商”;社会制度的善恶标准由“人治”到“法治”;社会舆论由反对 “同性恋”到理解“同性恋”等等社会现象无不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总之, 它随着文明程度的变化,我们的善恶标准也会更佳越来越人性化

既然人生是一个过程,我们就要让它变得不同寻常、变得有意义如何才让我们的人生不寻常又有意义呢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的观点是:在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同时,要让更多的人受益!这里我指的 “人”是必须以 “人性善”为始为终,如果以 “人性恶”为始或为终,不但不会害己,也会害他人你或许会问: “太神圣了吧!那么,这样的职业是不是太少了呢 ”其实不然,我认为只要是符合国家法律、社会道德的职业都是有益于多数人的教师、律师、法官、警察、记者、合法的商人、医生、心理医生、护士、环卫工人等等,就是皮鞋美容师、皮鞋修补师我也很是赞赏,在我的心里他们更比法官、警察的职业更伟大,因为他们不仅仅是美化了我们的生活,而且还要忍受不理解他们的人的鄙视和嘲笑,这种勇气可不是人人都有的他们大多数是来自农村或城市下岗工人,心理有无数的无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比普通人群都要强,开始必须要与自己的内心做斗争,然后在现实生活中与普通人群的言行做斗争,如果心理承受能力不好的人,主动去实习一周,我想肯定能治好他的心病职业的分工是一种自然法则,只要心存善心,为己为他人服务,何惧他人言总之,人生是一个过程,以“人性善”(符合所处的时代特征)为标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去增添不一样的色彩!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做更多有益于更多人的事情,让每个心存 “善心”的人的精神都无限地风采!

希望可以对你有帮助

我认为如果一个人终生未婚,且无儿无女,老了以后生活也是可以过得非常的愉快的。无儿无女,终生未婚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被迫的,但也有可能是自愿的,对于不同情况的人,如何好老年生活的方法也应该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可能是因为条件不够导致没有找到对象,也有的人是因为没有遇到心理的对象,而选择一个人过。我觉得想要过好老年生活,哪怕是孤独的老年生活,也要充实自己。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像这种终身未婚且无儿无女的人,老年生活可能会非常的不顺。因为你身边没有人照顾你。有一句老话是这么说的,养儿防老养儿。养儿不一定能防老,因为也有可能子女不孝。但是还有人说子女是父母在养老院的保障,就如果你有亲戚或者子女在经常来看你的话,那么护工也不敢对你做什么,因为知道你是有家人的。当然没有子女的话也不是说就一定过不好,也可以非常的逍遥自在。我们都知道子女是有赡养父母的义务的,因此老人每年可以从孩子那得到一笔养老费,这主要和孩子的能力与孝心有关系。没有子女的老人就没有这一笔费用,如果年轻的时候存了一笔款的话,那么老年生活也还是有保障的,或者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退休金。但如果啥也没有的话,就得想办法开源节流。就像我记忆中的一个老人,她肯定是有子女的,但是长时间一个人住,老伴也不在,虽然看着非常的孤苦,但也没有我们外人看着那么苦。一个人也有一个人的过法,没有孩子,可以变得友善一点,这样子可以变成一个受孩子欢迎的老人。长期呆在孩子堆中人的心态也会年轻很多。这样老年生活也会更加的愉快。

我家附近就有一个敬老院,后来经过一番大修之后从公立的养老院变成了收费的养老院,原来的老人已经安置到其他的养老院了,因为收费比较高的和一些的原因导致现在都还没有开张。我印象中还记得原来那些老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的生活就比较规律,饮食方面是有专人照顾的。如果还没有老的走不动道的话,也是可以出去走走,甚至是做点小工干点活的。像那一类身体比较健康,老人会过得比较幸福,就自由度也挺高的,但是像那种生了比较严重的病,或者太过衰老的老人就过着比较不幸了,因为整个敬老院好像也就只有一个护工,那肯定不会照顾得太全面的。

想要过好老年生活,无论是否结婚和养育子女,首先在年轻的时候不要把所有的钱都花光了,要记得存钱。最好能投一份养老保险或者一份有养老金的工作。有了生活的保障之后呢,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既然没有牵挂的话,就可以走得更远,去看看世界。或者加入一些社会小团体,参加活动让自己的老年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

感情,我认为既是美好的,是生命在世界上存在的支撑点,同时真挚的情感是最美丽的。当然,对待感情当然是需要付出的,我不会一个人沉溺在其中,还是会保有自己的理智。 一个人有真挚淳厚的爱,不管是对谁,都是我的权利,我有权利选择爱与不爱,也有权利选择爱谁与不爱谁。 有人说过:“动什么也别动感情”,看来的确如此,作为女人当我的心为情而动、为情而痴、为情而困惑时,那就证明这个时候把情看的太重了。 当我在陷入感情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盲目相信自己所爱的人是世上最好的男人,并盲目的相信这种爱伟大到可以经受一切考验,盲目的相信自己拥有了世上独一无二的爱。所以,我也会提醒自己,不要过多的依赖于感情。 我认为“爱不仅仅是占有,更多的是付出”,爱与痛是并生的,是一对。获得时不要过于沉迷,出现动荡时也不能过于自责。为爱而承受痛苦是必然的,但再痛苦都不能成为丧失自己的理由。 “爱”是个内涵丰富的字词,异性之间不是不能拥有“爱”,除了情爱之外,还有着广泛的空间,异性友谊如美酒般淳厚,比爱情、婚姻更芬芳,比同性友谊更醇香。何以生动和醇香?那就是彼此的尊重和自律,不要把这种情仅仅当成是获取,更大程度上那是一种无私的付出。 异性友谊的空间是大空间,异性友谊的志趣是大志趣。创造并强化这样的友谊,并使之提高品位,异性之间的友情将更加温馨、更加精彩。 “一个人快乐不是他拥有的多,而是他计较的少,多则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种有余,舍弃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广阔的拥有。” 两个人的感情是讲究缘分的,对待它,我们是要真诚以待,但是也不要强求,让它顺其自然。 我对感情的看法2  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对感情的观点区别  1、男人是痴情和长情的 男人和一个爱的人在一起的那时候,在他的内心或许还有一个或是大量的“她”存有。由于他痴情。男人在许多年以后,心里还要掂记着他的女友如今过得是不是无恙,由于他长情。 男人,先天性就是说痴情的。仅仅,他会对某一个人最是长情。可是这一人变成他老婆的概率基本上为零。女性,先天性就是说专情的,仅仅她会对某一个人无情,可是这一人变成她的仇敌的概率基本上是零。  2、女性是专情与无情 当她和一个爱的人在一起的那时候,她能够想起的就是说他,她所做的也就是说为他。这时候,即便有一个比如今的更强的男人出现,她也不容易舍弃,由于她的专情。而当她决策舍弃他的那时候,那就是说一切也没有空间,由于她无情。  3、男人和男人中间爱搭肩部以表友善,而女性跟女性中间则爱手拉下手以表友善 相对而言,男人在高兴跟不高兴的那时候都喜爱哈哈大笑。而女性,在高兴的那时候会开怀而笑,在难过的那时候会难过的痛哭流涕。小男子汉,出血不落泪。女性呢?假如她在难过时还满面笑容得话,那他人毫无疑问认为她不太好了。  4、女性要信心与你提出分手,就不必空想能够把她的人和心留有 一个女人是不容易随便的把提出分手说出口处,但一个男人说要与你分后面,你可以勤奋一把,或许大家还会还有机会。非常简单,就是说痴情与长情,专情跟无情之分。 我对感情的看法3 从古至今,爱情都是人们最向往、最不愿意失去的东西。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真正的爱情,希望自己在爱情中获得幸福,但真正的爱情到底是什么呢? 或许,真正的爱情就是在遇到对方的时候从来不会奢求什么,只要能静静地陪在他的身边就很满足,也并不想要什么报答,只是无私地想要对那个人好。或许我们并不富有,可是却愿意为他付出所有。 当你遇到真正的爱情的时候,你一定会把自己最温柔的一面留给那个人。真爱,很多时候是用言语表达不出来的,行动和很多的小细节更容易体现出一段真挚的爱。 或许,你从来没有想象过自己会那么在意一个人,会把他当作全部,当作世界,但在遇到那个人的那一刻他就成了你最在意的人,是你的世界、你的全部。你想和他共度一生,相守白头。真正的爱,或许在遇见时便是一生,眼里再也没有其他人。 很多爱情的并不是都会有结果,但真正的爱情就是不管结局好坏,我依旧会奋不顾身的去爱你。不害怕结果,或许是好的结局,或许是坏的结局,可是不管怎样,我都选择爱你。 爱情很美,每个人对爱情都有自己的想象。在爱情里也有个悲剧,但在浩瀚的`甜美爱情故事中,不值得一提。或许你也曾在爱情里受过伤,逐渐不相信爱情,但请你记住,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里,你也终将会遇上真正的爱情,让你抛掉恐惧,奋不顾身。  爱情是什么感觉呢? 1、总以为水是山的故事,海是帆的故事,天是云的故事,你是我的故事,却不知我是不是!今天我做了两件事:呼吸和想你! 2、天空刚下了一场雨,空气也变得清晰,我站在窗前静静的想着你,想着你的美丽,想着你的调皮,就这样想着想着,希望你能打个喷嚏,明白我在想你! 3、爱情,不要追寻漂亮的外表,它只会欺骗你的眼睛;不要只追求财富,那也不过是过眼云烟;爱情,要追寻那个让你内心快乐的人。 4、心中有个你,走到哪里都想你,心已属于你,都被爱填满,想你很甜蜜,嘴上挂着笑,一心一意的爱你,你我一生相伴行。 5 当你不能得到你所爱的对象时,你不要悲伤。应该好好地祝福她的将来,好好爱惜自己的前途。这样虽然你们没有在一起,但彼此仍会以对方为荣,仍会永远敬爱并记得对方的。 6、风雨兼程,岁月同行,品味多彩人生,牵挂相随,甜蜜相拥,赏不尽好风情,一路欢歌笑相迎,一句誓言,一生承诺,关爱从始至终。今生爱你就是永恒! 7、拥有你,心情每天都亮亮堂堂,阳光灿烂,我们彼此走进了对方的心间,开始有了深深的思念,爱你是一件幸福甜蜜的事,嫁给我吧,让我们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8、多少次我在梦里呼唤,多少次我在梦里寻找你的身影,多少次我在梦里与你重逢,亲爱的,嫁给我吧,让我们好梦成真,好事成双,好景常在。 9、想你,一分一秒,如痴如醉;念你,不停不歇,倾心倾肺;懂你,每毫每分,入木三分;爱你,倾注身心,如火如荼。爱你永远,永不分离! 10、生命诚可贵,恋爱价更高,若为求婚故,需要低下头。亲爱的,我没有资格对你说:嫁给我吧,因为我一无所有。但我要对你说:做我的新娘吧,我已为你准备好婚纱。

  摘 要:苏童的长篇力作《河岸》虽然强化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但是并没有因此放弃对人自身的关注。相反,他在这部作品中更加集中地表现出对人生某些困惑的关注和追问,这加强了小说主题意蕴的纵深感。

关键词:困惑;逃亡;我是谁;宿命

作者简介:张小璐(1988-),女,河北省保定市人,硕士研究生,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6-00-01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苏童是一位持久地保持着旺盛创作力的作家。从早年的追求形而上图示的先锋小说到注重经验化叙事的新写实小说,虽然“文学史对苏童的命名应该说是最复杂的,似乎他很难在当代文学史上‘认祖归宗’”,[1]但是有一点是确认的,即苏童总是能够给文坛带来别样的惊喜,给受众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

《河岸》是他发表于2009年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获得了包括第三届亚洲文学奖在内的多项大奖,并被王德威认为是苏童近年来最好的作品。“最近十年来,他(苏童)屡屡寻求突破……然而这些作品刻意求变,反而事半功倍,不能让读者满意。《河岸》的出现因此代表苏童创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2]那么这部依然融合了苏童惯用元素的小说,是如何在放弃了“刻意求变”之后让“读者满意”的呢?我们认为,这部小说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作者有在这部作品中集中体现了对人生某些困惑的关注和追问,这加深了小说在主题内蕴方面的纵深感。

一、当人面临命运突如其来地挤压时,该向哪里逃亡?

小说中的库文轩本是油坊镇的书记。此外,他还有一个光荣而神圣的身份——烈士邓少香的儿子。但是,随着烈士遗孤鉴定工作小组的到来,这一切都变了。他成了“阶级异己分子”。在澎湃着革命激情的油坊镇里,库文轩显然是无法生存的。他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来到金雀河上的向阳船队。至此,河与岸形成了一组鲜明的对立,或者说是两个迥然有别的系统。

乔纳森·卡勒在《结构主义诗学》中说过“结构主义首先建立在这样一种认识基础之上:即如果人的行为或产物具有某种意义,那么,其中必有一套使这一意义成为可能的区别特征和程式的系统。”[3]库文轩作为一个符号被“岸”这个只适合历史清白的人家居住的系统排挤了出来,“河”是接纳来历不明的人家的系统,由此观之,库文轩的生存空间应该由宽敞的陆地变成狭窄的驳船。

“河”不仅为库文轩提供了生存空间,而且多少拓展了他倍受挤压的心灵空间。库文轩的这次逃亡可以说是成功的。“河”这个与“岸”相对立的系统给库文轩这个失落的符号提供了强有力的庇护。但是,直到他发现纪念碑的浮雕上没有了代表他的“小脑袋”时,他的精神世界彻底坍塌了。此时,他还能往哪里逃呢?答案:驮碑投河。库文轩沿着陆地——河面——河底的路线在人生的困境里逃亡,最终无路可逃。这样的情节安排体现着苏童小说中惯有的浓烈的死亡意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库文轩的死是死得其所,他用这种极端的方式维护着自已神圣的身份,我们甚至可以将他的死看做是在生命困境中的另类突围。

二、当人丧失了社会对自身的身份认同时,该如何确定我是谁?

认同(identity)本身有两层含义,一是“本身、身份”,这层含义侧重于对“我是谁”进行追问;二是“相同性、一致性”,是对与自已有相同性质的事物的认知。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社会群体就是建立在对这种对相同性的认知的基础上的。在此,我们不妨引用社会认同理论的创始人泰弗尔的观点,他认为,社会认同的界定是与个体对从属于某一特定社会群体的认知以及这一群体认同所带来的情感和价值意义相关联的。正是由于从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个体才需要一个社会身份以确定自己在社会上的特殊位置。

我们用这样的观点来审视库文轩父子,会发现他们在烈士遗孤鉴定工作组到来之后变成了一种尴尬的存在。库文轩从根红苗正的烈士后代变成了“阶级异己分子”。“异己”一词充分表明了岸上的社会群体已经排除了库文轩与他们自己在政治身份上的相似性。所以,库文轩瞬间就变成了油坊镇的“他者”,他不得不选择自我放逐。随之产生变化的还有儿子库东亮的身份,他变成了“空屁”,成了丧失了社会认同的个体。于是,他走向了虚无主义,消解生活的价值,甚至怀疑自身的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人如何确定我是谁呢?面对这样的困惑,库文轩怀着神圣的宗教情怀开始了对母亲——邓少香的顶礼膜拜。这种做法与其说是在追忆先人,不如说是在对自己的身份进行固执地自我认同。尽管如此,他依然是社会群体眼中不能被认同的怪胎异己。当自我身份的认知丧失了社会意义之后,对“我是谁”的追问、回答、甚至坚守是否还有意义呢?即便有,人在群体的否定声中执拗地确定着“我是谁”,多少显得有些悲壮和无奈。

三、当人遭遇了宿命般的厄运时,是该反抗还是该妥协?

“……假设都是空屁。就像水跟着水流逝,草连着草生长,其实不是选择,是命运……”[4]少年库东亮的这句感悟多少带有宿命的色彩。相信宿命论的人认为,人世间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注定的、必然的。在某种情况下,人是可以预测自己的命运的,但无法改变。

库东亮父亲的屁股上有一个酷似鱼形的胎记,这与他后来从外形乃至气味上变得越来越像鱼和最终自沉于金雀河底有着某种无法言说的神秘关系。这样的命运似乎在库文轩作为一个婴孩出场的时候便有了暗示。这种颇具先锋文学特色的象征手法帮助我们感受到了在宿命面前人无处遁形的无奈。

面对没有理由到来的厄运,库文轩试图改变过,但是一切都无济于事。叙述者站在“上帝”的位置上,处处提醒着人们:河水发出“下来、下来”的声音就是对库文轩最终归宿做出的预告。而库东亮对于命运的这样安排,显然比父亲坦然。他很快地就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空屁”了,他慢慢地练就了一种能够在宿命中浑然自足地存在的本领,这很难说是反抗还是妥协。

具有说不尽的魅力是一切优秀文本所共同具有的特点,苏童的小说《河岸》很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这部小说中蕴含着大量的人生困惑,这些困惑的答案如整篇小说诡谲的语言风格一样,令人难以捉摸。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小说学家既非历史学家,又非预言家:他是存在的探究者。”[5]作家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执著地探寻着生活并提出问题,如何解答是读者的事情。答案的不确定性足以引发众多没有定论的探讨,从而将对本部小说主题意蕴地挖掘引向深处。

参考文献:

[1]、刘洪霞文学史对苏童的不同命名[J]文艺争鸣 2007,(4): 76—80

[2]、王德威《河与岸——苏童的〈河岸〉》[J]当代作家评论 2010(1):50

[3]、[美]乔纳森·凯勒结构主义诗学[M]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第24—25页

[4]、苏童《河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第45页

[5]、[捷克]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董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第56页

No1现代青年与“极简主义”高速现代化的今天,当代青年处在一个单向度的指令社会中,即以机械式地完成工作任务作为唯一的生活方式,这就导致在现实生活中丧失了“有效的”社会关系,人被割裂为独立的原子化个体,是一种多重分离的个体化社会表现。然而,被割裂的个体只有通过自我认同才可抵御现代性裹挟的巨大危险,而那些无法形成连续、统一、完整的自我认知以及无法做出积极的自我评价的现象,是当代青年所面临的“自我认同危机”。

极简主义的盛行与当下青年人这种生活处境有着密切联系,近些年来,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和消费意识的变化,极简主义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其核心即遵循“做减法”、去除繁芜、“断舍离”的原则生活。“极简主义”“断舍离”等词语在媒体上不断被提及,极简的生活方式帮助人们在混沌中重拾掌控感,这种简单且有效的生活管理方式使其获得一大批“信徒”。极简主义生活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批判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从宏观角度来看,“极简主义”始终根植于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态度;从微观角度和具体操作方法来看,它集中表现了“极简主义”崇尚理性、规则、秩序、高效的现代主义风格,希望能“化繁为简”,减轻人们的压力和负担。极简主义生活包括欲望极简、精神极简、物质极简、表达极简、工作极简和生活极简。

从青年亚文化角度来看,对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拥护是全球消费和网络社交语境下后亚文化兴起的表征。在网络虚拟社交中,以一种虚拟的身份“网名”出现,摆脱了真实身份的约束,增加了交往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在网络虚拟空间,这些青年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倾诉的困惑与秘密暴露给陌生人,希望引起别人的关注,背后隐藏的是对未来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为了摆脱这种孤独感,他们通过自诉内心等自我暴露的方式,以求在虚拟空间中获得亲密感,通过与他人交往形成新的人际关系网络,以此来来建立自我认同。

豆瓣网于2012年创建的“极简生活”小组,现已有小组成员33万余人,组内成员活跃,每天新增大量内容。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生活方式的青年相互吸引,在社交实践中表达自我、建立以共同追求为目的的兴趣部落。本文基于后亚文化的理论视角,通过对相关文本与用户的研究,讨论“极简主义者”在虚拟部落中的社交行为,试图梳理出这种基于兴趣的网络社交实践与用户自我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

No2作为后亚文化社群的极简主义者

1 后亚文化群体的出现

亚文化研究经历了从芝加哥学派时期到伯明翰学派时期再到后伯明翰时期的转向。芝加哥学派作为最早展开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学术流派,他们重点关注特殊群体并将其放置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冲突情境之中,“越轨与矫正”“冲突与融合”成为这一时期的关键词。到了伯明翰学派时期,亚文化是一种“从母文化中衍生出来的边缘性的小众文化”,“抵抗性”“风格化”“边缘性”是这一时期青年亚文化研究的主要特征,此时的亚文化处于一种从属地位。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时代的变化,当代青年亚文化也随之产生了新的变化。一批文化研究学者如安迪·班尼特、米歇尔·马菲索利等认为不再适合用“抵抗”“风格”“收编”等来描述新的文化现象,而主张用“后亚文化”一词取代“亚文化”。与早期亚文化具有可视性不同,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后亚文化的文化实践空间是难以辩识的,既没有相对固定的文化群体,也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他们的聚集是短暂的、空间是流动的、人群是混杂的。后亚文化理论家用新部落、场景、生活方式等术语对后亚文化群体活动场所进行描述。

在新的环境下,青年人拥有了更为多元化也更具有流动性的新空间和新场景,后亚文化青年因共同的兴趣聚集,部落成员之间的交往更加注重自我认同与个性发展,共享在交流中的体验感,并不刻意地强调对团体的“效忠意识”。

2 社交媒体中的极简主义群体出现与集合

当代青年群体对“极简主义生活”的推崇是一种典型的后亚文化。在物质获得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比起为生活“留白”,堆积更易实现,绝大多数人流连于各个购物网站,在直播间、购物节里血拼,在物品的围绕下才能获得自身的安全感。在全球消费社会的语境下,奉行“极简生活”的人们从自身出发,试图摆脱消费过程中受到的各种欲望的摆布,找寻生活的掌控感。他们并非杜绝消费以对抗社会主流,而是寻找一种更加轻松愉悦的生活方式。

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发展,现实社会中小众的、弱小的个人在网络社会汇聚成特定的集群,奉行“极简生活”的人群在豆瓣小组、微信群、微博超话等社交平台形成多个圈子,其中,豆瓣网上名为“极简生活”的讨论小组聚集了33万名成员,是同类型平台中成员数量最多的,故选其为研究样本,进行参与式观察。“极简生活”小组简介上展示了“小组使命、小组价值观和小组原则”,认同、践行或向往这一生活理念的人群聚集在此展开讨论。组内每天产生大量原创性讨论内容,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个案资料,与此同时,豆瓣网上与“极简生活”理念相关的小组有“极简生活”“豆瓣极简组”“无痕生活|可持续·极简主义”“数字极简主义者”等多个讨论小组,他们的讨论不只集中在某一特定小组,组员之间的关系是松散而多样化的,比起结成一个坚固的联盟,他们更注重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No3“极简”部落的建构路径

1 部落建构:情感聚合的边界空间

米歇尔·马菲索里认为“新部落”是一种群体识别的空间,个体在寻求身份认同与社会连接时更多地是通过“一种气氛,一种意识形态”并且“通过促进外貌和形式的生活方式来完美呈现”。

“极简生活”小组所讨论的话题始终围绕“什么是极简”以及“如何达到极简”展开,是“极简生活”践行者表达自我价值的“新部落”。通过互联网,使在不同地区,没有任何联系的人也可以聚在一起进行交流,在这里,通过发帖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回帖参与讨论,具有同一倾向的人在特定话题上感受到他人的存在,即使他们在生活中互不相识,也会因志趣相投而产生慰藉。例如组内名为“小悬念”的网友历时四年在组内发帖记录自己的“极简变化”,而促使她发帖的原因则是受组内另一位长期发帖的组员的启发,她在记录中写道“今天看到露麦注销了豆瓣号,有点伤心,毕竟很喜欢她的帖子。”

与无门槛的加入方式相比,进入该小组需要填写100字以内的申请理由,组长或管理员审核通过才可加入,而没有加入小组的路人无法发帖和评论。这种方式像一堵无形的墙,将组内生态和外界隔绝,初步筛选出符合小组调性的用户。而那些愿意突破门槛进组的人,则会发现里面的居民与自己有着相同的关注点,他们用兴趣消弭了物理的距离,建构起彼此之间的身份认同和互动关系的领地。

极简小组内设三个分区,分别是“经验分享区”“求助区”“盖楼打卡区”,组内成员发帖时,会在标题中对所发内容予以标明,以此增强讨论的清晰度。然而,即使存在不同的分区,组内讨论仍然围绕“极简生活”这一话题展开,组员在其中分享自己的极简经验、展示自己所遇到的困惑、辩论“极简”的概念,以此来进行互动交流。这些“极简主义者”不断在实践中反思自身,提出自己的困惑并寻求他人的肯定或否定,组内“求助区”充斥着“极简儿会买黄金首饰吗”“极简的UU们,大家都发展了什么兴趣爱好”“极简后的时间和精力大家都用来做什么了呢”等疑问。他们常用“家人们”这一称呼来组内发问或分享个人经验,组内成员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获得满足感和归属感,以此来寻求身份认同。

豆瓣小组奉行“自治”即平台本身的管理较少,而把权力下放给组务及用户,这就造就了小组“易聚又易散”的特点。2021年3月12日,“极简生活”组内因有男组员在回帖中无缘由用污言秽语辱骂女性组员,之后有女组员发帖提出质疑,要求管理员秉着公平原则把人身攻击的男性组员踢出小组,但管理员并没有做出回应,因此,异议帖逐渐增多,最终,产生一个新的由纯女性组员构成的极简小组,名为“豆瓣极简组”,现组内已有15000余名组员。正如其他“新部落”一般,小组的聚合是松散流动的,他们之间关系的维系依靠的是观念的认同和情感的共鸣,一旦失去这些东西,彼此的关系也会随之消散。

2 主体建构:部落空间中重拾自我

生活的无意义感与享乐主义的盛行相伴,个体被各种内在欲望与外在诱惑所支配,失去了对生活的控制权。人们不仅仅在劳动过程中被异化的力量所支配,在消费和闲暇中也被各种自身之外的力量所摆布。列斐伏尔认为在现代社会中,闲暇时间其实是“补偿性”的。人们在劳动中受到资本的压榨,为了弥补工作带来的痛苦而在闲暇中疯狂消费,许多组员在发帖时讲道“工作压力越大的时候越想买买买”,这种白天给老板打工,夜晚给商家打工的异化的劳动,使个人逐渐陷入生活的“无意义感”与“失控感”。青年在无穷的欲望和有限的消费力之间反复拉扯,被分裂为流动、不确定的原子,难以建构自我同一性,身份认同异质多变。

一是“极简”部落帮助人们实现“主体性”的建构,在混沌中重拾自我,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重新审视被物欲控制的生活的契机。在接触极简概念之前,物所带来的压力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当衣柜里挂着一件不喜欢但又完好的衣服时,你在内心中不断对其的去留进行斗争,当你的储物柜里堆满了食物、日常生活用品,为了消耗它们你开始有些浪费,角落里散落的或许是一瓶用了很久但是仍然没有用完的化妆品,或是为了凑单买的连标签都没拆的杂物,它们都在向你发出噪音。当周围环境中充斥着各种带给自己心理压力的物品时,也就在不断地进行“内耗”。网友“Rock”写道:“我的个人物品就好像**的女主角一样的多,一样的杂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工作和生活让我感觉特别压抑、丧,甚至是抑郁。”网友“皮皮力”也表示:“我发现那些纠结了很久的物品即使被丢掉了,短时间内仍然占据着我们的心理空间。我甚至以为自己并没有丢弃,可见如果物品很多,内心的牵绊也会更多,这样怎么会轻松呢。”

组员们在小组中记录自己“极简”后的变化,网友“张三不知”表示:“极简主义帮我卸下了重担,现在的我可以轻装上阵,面临任何可能到来的痛苦和不测。”网友“梅兰妮”写道:“我对自己的看法逐渐从‘being’转向‘becoming’,不再去定义自己是什么,我也不再执着于把自己定义为某个群体。”当生活的混乱状态被少而精取代,充满秩序感和控制感,整个生活得以重塑,帮助人们实现一种“主体性”的转变。

二是与现实中缺少知音的无奈相反,极简者们在部落空间中获得了宝贵的共鸣与情感支持,完成了“身份的认同和共同体的重建”,凭借共同的价值取向,他们缔结了“一种以身份认同为基础的亚文化体系”。网友“木木”发帖询问自己在极简路上是否走入抠的误区,她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在消耗旧衣与不自信之间的纠结,其他组员纷纷加入讨论,有人认为“只要内心强大就不会在意他人看法”,有人认为“极简但是可以选择有品质的物品”,也有人表示自己也有相同的困扰。最后,在其他组员的讨论与鼓励下,她找到了答案,她在原帖中写道:“很庆幸自己发起了这个求助,朋友们的许多讨论都是我迷失路上的明灯。既然我现阶段的目标是建立自信,当节约与自信冲突,应当优先坚持目标反应,而不是刺激反应。”在“极简生活”小组这个亚文化部落中,汇聚的是一群在现实生活中格格不入的“怪人”,他们在实践中也会困惑,产生动摇,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会像“木木”一样选择在求助区发帖。经过现实交流的无奈、独自前行的迷茫后,他们格外珍重宝贵的情感支持,极简部落进而成为实在的共同体。

3 关系建构:现实生活的情感支撑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地理空间的迁徙,现实的社会关系会随着这种位移而断裂。媒介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恢复中断的人际和社会关系,对多年杳无音信的熟人可以借助媒介来搜寻。凡·迪克将互联网视为“人类社会的神经系统”,认为个体在互联网中的行为活动可以起到链接作用。米歇尔·马菲索里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建立社会连接,不断寻找同类或者兴趣群体,以此来获得来自外部世界的认同和支持。互联网上的虚拟社区逐渐承担了身份认同、进行群体识别的功能。极简部落成员或许是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主流消费文化排斥的群体,他们的品味、行为、生活方式不被周围的人理解和接受,很难找到自己的同类;又或许他们身处物欲横流的时代,在大环境的裹挟下无法自拔。总之,在“极简生活”小组里,他们获得了足以支撑现实行动的情感支持。在部落空间中,成员通常会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观望,进组前期,他们会耗费大量时间沉浸在组里浏览帖子,并且只浏览,不发言,通过阅读其他组员的故事和心路历程,个体能够了解同伴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不再视自己为“异类”,部落空间使处于孤立状态的青年跨越个体异质性,团结起来形成积极的群体认同以对抗主流消费文化。比如网友“星晴”说道:“潜水组里蛮久了,经常看各位豆友发的文章看的津津有味。”网友“桃桃乌龙”也表示:“在这个组里潜水了很久,学到了好多干货。”网友“猪因主人”说:“现在想买东西之前就来逛这个组,可以很好的抑制购物欲。”在这期间,他们通过浏览学习到什么是极简以及如何可操作化的应用到自身,这一时期是极简小白阶段。

二是交流,在这一阶段他们会发帖输出自身观点、介绍自身经验以及打卡实践,积极地参与到其他楼主的帖子中热烈讨论,这一时期,他们不再人云亦云,而是有了自己的看法,他们会对自己不认可的观点加以批判,处于这一时期的组员是组内讨论的中坚力量,产生大量内容,优质内容会被加精,获得更高的浏览量和讨论热度。比如网友“阿拉蕾”表示:“不要把什么都说是极简好嘛”她认为不应该把穷、抠、少的一切都叫做极简,批评组内某些帖子对极简的概念理解不清。网友“四块五”则发帖讲述了自己经历一场火灾之后的感悟,表示“东西最少的人损失也最少”,大量组员在评论区回复“有用,点赞”类似的评论,该帖获得超过一千收藏,被设置为精华帖。通过分享个人经验、心路历程和观点看法,扮演帮助者的角色,为他人提供帮助支持的同时自身社会价值也得到肯定,自我效能感得到增强,这一时期是极简进阶阶段。

三是舍弃,处于这一阶段的“极简者”已经成功将极简的理念运用到自身生活,他们会选择退组或是减少浏览小组的频率,对于他们而言,极简的目的就是“将生活集中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极简只是工具,获取一种免除物欲干扰的平静状态才是最终结果。这一时期是极简大成阶段。网友“Rock”在他的帖子中写道:“极简生活就是摒弃其他一切,找到自己生命里真正重要的人和事,并把时间精力花在这上面,对我来说,心灵和身体的极简比物品的极简更为重要。”网友“小小万”则表示“极简后才认识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就两方面,一是赚钱,二是提升自己,其他的任何事物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花上任何一点精力。”虽然“更重要的事情”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内涵,但又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对于个人来说,选择极简生活,既是心灵上的出世,又是生活上的入世。“极简生活”小组内一直遵循“管好自己,不苛求他人”的理念,当个人的生活方式与家人、朋友发生冲突时,不擅自干涉他人的生活方式。网友“警车Andrea”认为:“希望别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本身就是边界感不清、控制欲过剩的表现,极简也应该简掉这种欲念。”网友“miki-Z”分享了自己身边一个极简儿却可以和“极繁”的男朋友相处融洽的故事,她认为“极简是由内向外的,不受外界影响的”。这种虚拟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交关系网络,能够移植、拓展,甚至独立培育新的现实社会关系,补充原有缺失的社会关系。“极简生活”小组作为一个新的亚文化部落,具有典型的后亚文化特征。他们因共同的兴趣目标而聚集,反对囤积和无节制的消费欲望,但并非以激烈的方式与之直接对抗,仅仅只是从自身出发的“微弱的抵抗”,最终的落脚点在于以一种更人性化的、经济的、环保的、轻松愉悦的方式存活于世。

为了摆脱异化、消费主义等带来的失控感,“极简主义者”通过“断舍离”的方式实现了生活的重塑。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他们因有共同的生活方式的追求而聚集在一起,相互吸引并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他们在交往互动中进行自我认同建构,并形成维系现实社会关系的情感支撑。

恋爱的夏天结局夏天和许则豪在一起了

夏天酒醉后住在了前任许则豪家,关辛一早感到夏天家想要帮她庆祝生日,却发现她不在家,给她打电话,夏天支支吾吾闪烁其词。夏天喝酒断片之后不记得在许则豪家发生了什么,只好再回到许则豪家回忆当晚发生的事情。

许则豪假装无所谓,其实一晚上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而并没有发生什么。为了缓和跟关辛的关系,夏天来到关辛家里,给他一个很大的惊喜,二人终于重归于好。  

恋爱的夏天夏天最后也是很幸福的,这个是一定的的,只不过就是结局是选择了前任罢了,剧情确实是有点狗血了。

《恋爱的夏天》打破常规设定,用非传统甜宠剧的反套路,直击社会情感痛点。剧中夏天在一段失败的感情过后积极调整自我心态,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探索爱与被爱的智慧,不断成长和成熟,因此在面对前任的重新追求时理智又清醒。

以夏天的“爱商”成长为当代青年情感困惑提供解题思路,不仅能让观众切身感受到“爱商”的重要性,更对当代爱情关系中双方如何自洽发出了灵魂的拷问,引发观众思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126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