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现在的学生沉溺于动画片,电脑游戏之中,知道爱国的英雄人物的没有几个。而让他们说起歌星,明星来却头头是道,爱国歌曲唱不来,流行歌曲一大堆。这是这回的问题,更是教育的问题,也是我们教师的问题。没有培养起学生们的爱国情感。 我们知道,爱祖国是指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和荣辱兴衰,并随时准备为祖国的事业而献身的一种崇高而炽烈的道德情感。爱祖国是指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和荣辱兴衰,并随时准备为祖国的事业而献身的一种崇高而炽烈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是爱国主义的基础。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做: 一、了解祖国 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我们可以利用晨会课,班队课向学生介绍有关祖国的一些知识,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伟大的国家,让他们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再用唱、读、看、讲等多种形式,多层次、多方位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 二.强化爱国情感 1.重视升国旗仪式 国旗是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象征,人人都要养成对国旗的崇敬和热爱,而学校每周一所进行的升旗仪式正是养成这种心理的重要方式。在升国旗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满怀着热爱祖国心情,庄严站立,敬好队礼,唱好国歌,并庄严肃立地面向国旗宣誓。 2.抓住有利时机激发爱国热情 利用好上课的时机: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歌颂祖国的优秀文章和许多爱国的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小学数学课本里也有一些人文数学知识,我们要让学生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数学专著和数学家,我们要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而自豪,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利用好班队课。 班队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时机,通过班队课的讲解和学生自己的消化,将自己的爱国行为由理论化的听听,想想,说说转化到自己的行动上来,也可以利用班队课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有意义的爱国行动。 三、深化爱国情操 通过一系列的教育,逐渐让学生养成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了解国家大事的习惯。使大家经常了解国家所处的环境,国家的发展变化,把自己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做一个有理想的人。 爱国情怀,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古老而又常青的永恒主题。虽然在不同的时代,爱国情怀的时代特性不尽相同,但作为一种正义、极具凝聚的力量,它却是一脉相承、亘古不变的
家国情怀的养成应当是居于基础教育首要位置的重要使命。“人”是家的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组成了“家”,再由无数个“家”组成“国”。人是家的基因,家是社会的细胞。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国存则家存,家存则国立。
家国情怀,发端于家庭,形成于学校、家乡和社会。所以爱国情感培养的路径是:爱家庭、爱父母、爱家人、爱学校、爱师友、爱家乡、爱社会、爱祖国、爱同胞、爱大自然。这种情感的源头是爱父母,爱家人,爱家庭。所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根基。父母爱、师友情是奠定爱国主义情感初始价值观的根基。
当代大学生应对自己的国家怀有热爱的感情。
当代大学生要明辨是非,不被外国的东西影响了自己对祖国的认识与情感,应当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就如中国护照背面的那段话所说:“无论你在海外遇到了怎样的危险,请你记住,你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大学生要以历史名人的家国情怀为熏陶,努力学习古往今来无数为民族崛起而不懈奋斗的中华儿女、先贤伟人,学习他们那种高尚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品格。
大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比如走访农村、企业、社区、机关等,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体会民生,了解民意,倾听百姓诉求,加深群众百姓的民族感情,确立民生为先和国家为重的行为准则。
无德不立:
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家国情怀是德之根本,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决定着今后的人生走向。
加强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激发学生承担民族复兴大任,不辱时代使命,争做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奋斗者。
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
在中国,说不完道不尽的,正是家国情怀。史书万卷,字里行间都是“家国”二字。无论社会变迁沧海桑田,不管乡野小农高官巨贾,人皆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规则,都遵循“敬天法祖重社稷”的古训。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有一个情感是共同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深爱着脚下的土地。”中华民族同样属于一个伟大的、不可替代的族群。凝聚我们这个历久弥新的伟大国度的精神资源之一,同样是那永不衰竭的家国情怀。
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处世之道、人生哲理。在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社会,我们有必要放慢脚步,翻翻古诗词,吟诵几句,咀嚼古人留下的思想与智慧,一同感受那亘古不变的家国情怀,一同感受“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精神愉悦。
我们知道有一句常用于祝福的爱情用语,叫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实际上这句诗歌出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
经·邶风·击鼓》篇:“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的意思是战友们在战场上相互约定“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相互立下誓言,手牵手,同赴战场共生死”!只是由于这句
诗中“手牵手、共生死”的美好意思,后来才转用到祝福爱情。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中原进入大一统的时代,但是边塞之患、卫国之心却一直牵动着志士仁人。汉高祖刘邦在平定英布叛乱后,写下了《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在这首诗当中抒发了期待着猛士守卫疆土的忧思。
《汉书》当中记载了大将霍去病在斩杀10余万匈奴部队后,汉武帝刘彻要给他建造府第,霍去病却拒绝了。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洋溢着爱国的名言,世世代代激励着后人。
东汉《后汉书·马援传》中记载名将马援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后汉书·窦宪》中记载了另一位大将窦宪,他率精兵一万多,与北单于在稽落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作战,大破敌军。敌众溃散,单于逃走。此役,共斩杀名王以下将士一万三千多人,俘获马、牛、羊、驼百余万头,来降者八十一部,前后二十多万人。窦宪、耿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勒功”,就是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
《后汉书·窦宪》中记载了另一位大将窦宪,他率精兵一万多,与北单于在稽落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作战,大破敌军。敌众溃散,单于逃走。此役,共斩杀名王以下将士一万三千多人,俘获马、牛、羊、驼百余万头,来降者八十一部,前后二十多万人。窦宪、耿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勒功”,就是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唐诗中的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其中体现出的保家卫国情怀更是让人为之动容,优秀诗作不胜枚举,有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气干云;
有李白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英迈之气;
有杜甫的“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的慷慨誓言;有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血战勇气;
也有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决绝之心!
这一切,不仅是诗人,也是中华儿女血性报国家国情怀的高度体现。
强大如唐有士子发出如此卫国誓言,积弱有宋亦有扩疆复国之丹心。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同时也是军事家的范仲淹为后人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渔家傲》,他在词中写道:“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
泪军白。发征夫”
这首词慷慨雄放,诗人把边关将士虽具思乡之情,更渴望为国建功立业之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把有关家、国、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从宋词的历史上说,这首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南宋由于北方故土尽失,涌现了一大批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留下了“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的悲痛;写下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悲壮;抒发了“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忧国忧民情怀。
南宋的主战派将领辛弃疾,在《破阵子》中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用“布被秋宵梦觉,眼前
山万里江”
抒发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可贵精神。
我们熟悉的另一位主战派将领岳飞,在《满江红》中更是用“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
阙!”
这首词以雷贯火燃之笔一气旋折,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因而一向广为传诵,不断激发起人们的爱国心与报国情。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无数中华儿女。 南宋末年,组织抗元义军队伍的文臣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样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明清两朝来寇渐繁,民族之血性亦见浓稠坚定。明朝大败瓦剌之军,迎回明英宗的于谦,在他的《石灰吟》中写道“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何等的磊落情怀!
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他的《马上作》一诗中写道“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这首诗不仅写出了诗人紧张激烈的戎马生涯,更描绘出了一个心怀天下,为了国家的安宁,不惜万里奔波的英雄形象。
到了清朝末年,爱国诗人丘逢甲,清政府割台湾给日本时,他曾领导义军抗日,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失败后退到大陆,他心怀故土,想起家乡被侵略者占领,家愁国恨交织在一起,留下了“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无限遗憾!
清末邹容出身于富裕家庭,他本来可以继传祖业,然后幸福、快乐地度过他的整个人生。可是他为了让祖国能冲破封建桎梏,摆脱列强控制,建立新秩序,走上富强之路,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尽管困难重重,历尽艰险,但他仍然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冲在革命的前沿,牺牲时年仅20岁。难怪毛泽东称邹容为“革命军中马前卒”。
清朝末年,被誉为“绍兴三杰”的秋瑾、鲁迅和周恩来中的鉴湖女侠秋瑾,在她的《对酒》一诗中写道“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表达了诗人愿意将一腔革命的热血献于祖国,即使是牺牲,这热血洒出去也会如苌弘那样化作碧绿的波涛。全诗充溢着革命的豪情,闪烁着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辉。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两千多年前,这段论述在《大学》里的文字,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串连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种被称“家国情怀”的情感,奠定了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
数千年来,无数英雄志士就是在这种情怀的熏陶和指引下,怀抱着保家卫国、济世安民的理想上下求索,慷慨以赴,从容适变。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
家国情怀的文学体现 摘 要:自古以来,有关家国情怀的文学现象在中国不仅如此,同时在国外也有所体现,这是一种跨文化的文学现象。本文主要从女性的责任、难遣的乡愁、对月的寄托三方面描写家国情怀在中外的具体体现,以表现那些远离故土的人对家国的眷恋之情。
关键词:家国情怀;跨文化;文学现象
近年来,跨文化的文学现象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复旦大学著名教授陈思和说:“跨文化的文学现象指不受文化差异限制的文学共通现象,即文化的存在从来就不是孤立的、隔绝的,反而时不时地发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中所产生的文学作品具有某种相似性和共通性。”它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不同的民族之间进行文化的交流而形成的结果;二是由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致性和规律性。
本文主要从女性的责任、难遣的乡愁、对月的寄托三方面来阐述家国情怀在我国和国外的具体表现。
一、女性的情怀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总是被排除在公共事务之外,被限制在家庭之内。而这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却都同时担当了保家卫国的责任和义务。一是在中国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作为“乐府双壁”之一的《木兰诗》。一千多年以来,木兰的形象在众口相传和文艺改编中不断推陈出新,得到扩展和充实。《木兰诗》全诗62句,352个字,向世人生动的展示了一个毅然抉择“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巾帼英雄。通过对花木兰12年的女扮男装,在沙场出生入死的描写,宣扬了中国妇女勇于牺牲个人幸福,承担国家社稷责任的献身精神。二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作家高乃依的《熙德》,描写男女主人公在义务与爱情的冲突中所作出的选择。剧本写出了男女主人公面对履行为父报仇的义务而产生的内心冲突,罗狄克为父复仇,杀了施曼娜的父亲,施曼娜别无兄长,要为父复仇,就必须置自己的恋人罗狄克于死地。关键时刻罗狄克为国立功,击退摩尔人的入侵。最后,施曼娜听从国王的调解,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两部作品中女性都是作品的中心人物形象,都处于矛盾冲突的漩涡中。《木兰诗》中的花木兰最初出现于读者视域的是一个安分于传统女性位置的形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然而一场即将到来的大战改写了木兰闺阁女儿的身份与经历:“昨日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无兄的严峻现实迫使木兰铤而走险决定代父从军,随后便开始了她“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军旅生活。作品淡化了诸多矛盾冲突,而把笔墨放在木兰从军生活的描写上,衬托出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女英雄的光辉形象。而17世纪古典主义戏剧推崇理性和意志的力量,强调以理性去引导、规范个人情感,《熙德》的故事框架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及行动正体现了这一思想。义务与情感这一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化解过程,体现了古典主义文艺思想:只有遵从理性的引导,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君权神圣的国家利益,女性方能获得真正的荣誉和幸福。正因为如此,《熙德》成为古典主义的第一部典范作品。
花木兰形象的塑造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也成为了中国女性的理想追求。而施曼娜之所以成为古典主义英雄,是因为她满足了古典主义的期望。两部作品都彰显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思想,使得传统的女性美德增添了新的内涵。
二、难遣的乡愁
古往今来,由于战争或其他原因,背井离乡的人比比皆是。于是,乡愁成为文学写作的常见主题。“乡愁”主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移民,谁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崔颢《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询问、李白《静夜思》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沉思、宋之问《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胆怯以及《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的悲凉都成了描写乡愁的经典。但中国文学史上,只有一位作家被称之为“乡愁诗人”,他就是余光中。世人享誉最盛、传唱最广的作品就是《乡愁》。《乡愁》作于1972年,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民族感。同时,大陆和台湾人为的长期隔绝、漂流到孤岛上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的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与此同时,俄国也有一位善于描写乡愁的作家——蒲宁。于一九一八年七月十四日,在异国漂泊流浪的日子里,无国无家的蒲宁充满着对祖国的怀想与思念,在他出去的第二年(1912年)他曾写下了一首名叫《无题》的诗,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离别祖国之痛苦以及初到异乡的彷徨。余光中《乡愁》的结构跟许多古代诗词很相似,采用不同时空的对照手法,
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演讲稿800字
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演讲稿800字,演讲稿可以起到为演讲者整理思路,提示演讲的作用,我们写演讲稿的时候也要根据实际出发。为大家分享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演讲稿800字。
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演讲稿800字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处在安史之乱中的杜甫,忧虑着处在山东、河南这两个沦陷区的几个弟弟,他们是生还是死呀!颠沛流离中的他,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望着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之情。山河破碎,没有“国”哪有“家”啊!
杜甫心中有“家”,更有“国”。他漂泊四川成都,尽管自己处境艰难,茅屋为秋风所破,他仍向苍天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懂得推己及人,希望温暖能普照天下。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能将温暖与幸福惠及芸芸众生,这是一种大胸怀,这是一种大境界。
小家温暖幸福只能是小家,全民温暖幸福才是大家。有首歌唱得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生活在“家”与“国”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家国情怀”首先表现为爱国之情。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就在于他心中有汉,心中有国。卫律的威逼利诱,没能让他叛“汉”;李陵的软话攻心,没能让他仇“汉”;单于的漫长折磨,没有让他忘“汉”。朔风凛冽,无法冻硬他的爱国热肠;胡茄幽怨,无法软化他的爱国衷心。饮雪吞毡,就等归汉之日。就要回汉了,新娶的胡女的眼泪留不住他;小儿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是他的心中没有妻儿吗不是,只不过,在他心中,“国”远比“家”重要。
“家国情怀”又表现为爱民之情。“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下乡看望一位生病的老大娘,虽素昧平生,却满含热泪地呼之为“娘”,视百姓为父母。
“家国情怀”还表现为恪尽兴国之责。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任”,范仲淹也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作为社会中的每一员,都应该为国家的发展献计出力,将个人之梦融入到中国的复兴之梦。
“家国情怀”不是要我们抛却小家,忘却亲人,而是要我们推己及人,由“家”到“国”,都捧出一颗爱心来。
“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家国情怀”!
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演讲稿800字2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致远学院xx级物理方向的xx,很荣幸能够站在这个讲台,与大家分享我大学四年的青春足迹和心路历程。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一个致远人的家国情怀。
心怀大爱,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这是父母一直以来对我的教育。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从小热爱自然科学的`我在收到交大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就决定了加入致远学院,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为国家的基础科研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致远逐梦的四年,我在奇妙的物理世界中畅游,领略了诺奖得主的风采,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先后在物理系刘荧老师的超导实验室、张洁老师的颗粒物质实验室和制冷所巨永林老师的低温工程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
毕业设计期间,在巨永林教授的指导下,我独立完成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805所的火箭氧箱增压模拟工作,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最终,我决定跟随巨永林教授继续攻读低温工程方向的博士学位。
故事说到这里,似乎可以画上句号了,然而,这几乎是每一个致远人共同的故事,与我的演讲主题"家国情怀"也只擦了一点边。与大多数致远人不同,对我的心路历程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担任致远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的经历。
刚进入致远学院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中,将来能用所学的知识回馈社会与国家。心中这份最原始的家国情怀一直伴随我走过了两年大学时光,也帮助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直到竞选致远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的机会摆在我面前时,我的想法开始发生了转变:作为学生党员,我有责任把这份家国情怀传递给身边的同学,用我的正能量去感染更多的人,而学生党支部书记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平台。
当然,困难是不可避免的,我也曾经因为支部工作与科研学习的冲突而感到焦虑和不知所措,因为同学们对党建工作的不理解而感到失落与彷徨。但最终,这一切都成为了我成长的动力:我从14级计算机科学方向的预备党员徐世超同学身上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我在15级新生入学时邀请老党员为新生写信,让同学们对入党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在我和支部党员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优秀的致远学子加入了党支部这个大家庭。党支部成员同时也是我的好朋友袁家兴同学,曾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他在大四时决定跟随物理系邢向军教授攻读理论物理的博士学位。
当我问起为什么做出这一选择时,他告诉我,祖国是他尽责的最好阵地,他愿意在中国实现自己的科学梦想,为国家的基础科研事业奉献自我,实现人生价值。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两个拥有同样理想信念的灵魂产生的共鸣。
出于对致远学院以及学生党建工作的热爱,我在大四下半学期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研究生阶段以学生党建工作辅导员的身份继续留在致远,为学院的学生党建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辅导员面试过程中,一位评委老师问我为什么要担任辅导员,我的回答是:
我希望把这份家国情怀传递给更多的人;我希望,在党支部的引领下,能有更多的致远学子留在国内,或在出国深造后回到祖国,投身国家的基础科研事业;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更多属于中国的学术大师活跃在全球基础科研领域的前沿,让世界为之瞩目!
谢谢大家!
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演讲稿800字3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从身边小事做起,书写爱国主义情怀。
一提到爱国主义,往往会联想到“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有多少仁人志士,有多少科学伟人,有多少文学巨匠为它而拼搏,为它而奋斗不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他牢记母训“精忠报国”,带领岳家军,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壮志,驰骋疆场,击退敌人的一次次进攻。
南宋末年,文天祥奋起卫国,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他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诗句,表达了他的强烈爱国之情和誓死不屈的决心。再让我们看一看周围,无数清洁工人用自己的汗水清洗着环境卫生;无数的白衣天使用自己的爱心呵护着每一位病人;无数甘为人梯的教师用生命哺育着祖国的未来。
我曾在一篇文章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条人来人往的大街上,有一团纸屑就沃在了那垃圾桶旁边,过往的人群们纷纷从它身上跨过。
就这样,它在那里呆了好久好久,直到有一个乡下的少年来到了这条街,看到了着团纸,第一眼就把它捡了起来那只是一个简单而又朴实的一个动作,却饱含了深刻无比的爱国之情,难道我们这些所谓的现代人就不如一个乡下少年吗 这么多人为我们树立了爱国主义的榜样。
现在,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呢我们作为在校学生又应该怎样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呢我认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做大事是爱国,做小事同样也是爱国,因为我们现在只能做小事,事情虽小,但只要有意义那就是爱国的一种体现。
故人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只有一件件小事做好,将来才能做好大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