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5.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6.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7.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首先,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挖掘物理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以此来深入落实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学习品质。 马克思曾经讲过,社会的进步,属于人类对于美的结晶与追求。 居里夫人也曾说过,探讨科学知识的过程蕴含着美的因素,在工作中可以得到快乐。
其次,教师要把这些学者、伟人的思想渗透在物理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认真探究客观世界中的真实秩序,感知物理知识的美、善、真的一面。 教学中要展示出物理知识的简洁美、奇异美、和谐美。 苹果从苹果树上掉落的时候,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定不会注意到这件事情,但是牛顿却展开了深度的思考,并且得出了万有引力的定律。 在力和运动关系
再次,物理知识中,人们始终都觉得雅丽斯多得的想法是完全正确的,但是经过伽利略与牛顿的多次实验验证,从中得出规律与结论,彻底否决了亚里士多德的想法,设立了牛顿三定律。这些物理学家的好奇心、坚持真理、视苦为乐、实事求是、顽强不屈的美德都是很好的教育素材。 通过学习科学家身上的这些美德,让学生更加热爱学习、热爱生活。 再比如电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是十分抽象的。 人们又如何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呢?
最后,人们知道,电场自身具有两个十分明显的性质:一是它同地方,这种作用的强弱也不同,并且受力的方向也不同,科学家便引入电场强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电场的这个性质,其表达式为 E=F/q。 二是在电场中的电荷具有能量,在电场不同的地方,电荷的能量也不相同,科学家用电势来描述电场的这一性质,其表达式为 φ=E/q。 这样,电场这种抽象的物质,我们就形象的通过电场强度和电势这两个具体形式完全地表达出来。 简洁明了,和谐对称,给人以一种美的强烈感染。
观察自然界的自然规律,感受奥秘,然后您可以意识到人类相对较小。也许在物理定律方面,您就像我一样,就像您还是学生的时候,老师在讲台上大声讲话,但我不再感到头晕。然而,有一句话,我们以自然法则为生,我们的生活恰巧与自然法则相吻合,我们甚至无法摆脱自己的感受。很好奇两者之间的联系?然后,您可能还喜欢看**《The Laws ofThermodynamics》(爱的热力学),并且可能会得到一些答案。
物理定律是主题,分析了人类情感行为与热力学之间的关系。这个故事描述了一个使用热力学来定义恋爱关系的物理学家,但是当某些物理理论根据自己的感受而定时,就会出现一种不符合他的叙述的现象。人的情感应该在哪里建立基础,应该如何对待它们?说明您的情感?
**中提到了经典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这意味着在一个独立的系统中,它将从高阶状态演化为低阶状态。因此,只要分离出生物,就不会获取营养。有机体最终可能会腐烂成其组成元素。而且科学家还发明了“熵”的概念来确定状态的顺序。如果系统状态的熵值较高,则该状态的有序性较差;熵值越低则越有序。
熵”代表生活中的混乱。当“熵”的值越大,生活就越混乱。就像恋爱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激情逐渐减少,您可以更加理性地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问题。发现问题之后,这是测试夫妇的开始。如何应对这些“熵”并使情绪回到正轨,不要任其下降。这超出了物理定律。物理科学是发现问题的工具。为了解决问题,它仍然需要回归人性,并运用智慧解决混乱和不安。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具有全面性:教学中要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要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因此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在课程实施中三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通过相互渗透构成了生物课程总目标的完整结构体系。所以,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有机融合,不能将其单独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设计和实施。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的形成;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养成;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决策;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而这个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将这个目标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统揽全局,进行适当的规划,精心的布置,将其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下面阐述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方法。1紧密联系教材,依托教材开展情感教育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包括课内、课外运用多种活动形式和媒体等等。本人认为,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好手头的资源,即教材。如在讲解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节内容时,可以把辨正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的基本原理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在学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这章内容时,将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明确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树立辩证的科学自然观。结合自然环境及生物资源惨遭破坏的一面,唤起学生的责任感、危机感,增强他们的使命感。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首次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八倍体小黑麦的成功培育,水稻杂交育种在国际上具有领先地位等等事例,说明我们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利用教材,除了应用好显性的材料外,更需要充分挖掘出隐性材料,只有这样,生物教师才能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自觉、自然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2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活动中进行情感教育科学探究与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正确地把握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课堂教学的方向,切实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科学知识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目标。它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为此,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如:珍爱生命,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从自然中获得美,赞美自然美;保持与发展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尊重证据和他人的劳动成果,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善始善终,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并愿意与他们合作、交流等。在完成科学探究的同时,也随之造就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美好纯净的心灵。如在第一册教材中的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在提出探究的问题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深入分析,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小组交流,讨论问题的探究价值,最后才确定小组要探究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疑问、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环节,问题的提出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需要团队精神,需要良好的分工协作,这些都包含了大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是养成一个人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感性基础。3关注社会,联系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生活现状,创设多种活动情境,调动、唤起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分析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地探索,主动地发现,主动地评价,从而获得自我感知、自我陶冶、自我励行的效应,从而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育效果。在新课程的教材中,很多内容都讲述了生物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当然教师还可以收集一些生物技术应用的实例,来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身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当然还可以通过一些社会问题的分析,来用生物科学的知识和观念参与到社会事务的讨论,如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探讨;当然也可以通过将所学生物知识应用到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来树立珍爱生命,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如通过对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的讨论,来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激素类药物,通过各种化合物的代谢关系来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等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教师应通过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设置教学情景,设计教学活动,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高尚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