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麦穗》赏析
尽管流年似水,岁月的风风雨雨会抹去记忆中的许多往事,但有关儿时的回忆却往往清晰如昨天,因为长大了的人们,总是格外怀念人生中最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拣麦穗》便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一个生长在农村的小女孩,由于生活的贫困,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拣麦穗,要用麦穗换来的钱攒嫁妆。可女孩实在太小,根本不懂嫁人是怎么回事。于是,童心无邪、童言无忌,当别人问女孩要嫁给谁时,她竟然回答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因为这样就能天天吃灶糖。对于一位在贫困中生长的农村小女孩,产生这种天真、可笑却又着实可爱的念头是自然而然的。对她来说,能够天天吃灶糖是生活的最大享受、最高幸福。卖灶糖的老汉当然不会像小女孩那样天真,他是一位到处流浪、饱经生活风霜的老人,他明白女孩的话不过是逗人发笑的童言,然而,也只有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才能说出这样教他开心的话,使他在寂寞中感到一丝温情。于是,在这一老一少之间开始了一段纯洁、动人而又妙趣横生的交往。老汉真心疼爱小女孩,女孩对老人也越来越依恋。然而,寒来暑往,终于有一天,女孩没再等到卖灶糖的老汉,老汉离开了人世。女孩禁不住伤心地哭了,为生活中失去这样一位慈祥可爱的老人,为他们之间朴素而美好的交往无可奈何的中断而深感悲伤。在贫穷和寂寞中培养起来的友情最为可贵。
《拣麦穗》通过对小女孩和卖灶糖老汉之间感人至深的关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温情的渴望。她希望生活中能够多一些像卖灶糖老汉那样的慈爱之辈,懂得爱护关心别人,尤其关心“丑小鸭”式的孩子,而且这种关心爱护又该是没有任何希求的给予。这篇散文,是一首无私之爱的颂歌,也是期望人心沟通的一声真诚呼唤。因为只有在充满爱和温情的世界中,人才可能变得更加纯洁、更加善良,世界也才会变得更加光明和美好。 张洁是位风格独特的作家,她的作品总是浸润着诗情画意,又带有淡淡的感伤色彩。她表达情感从不采取浅显直露的方式,欢乐或忧伤,都透着温柔与优雅的气质。她往往通过温和细致的笔调、委婉动人的文字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受。读她的作品,常常令人联想到契诃夫的小说和俄国画家列维坦的风景画。仿佛在一个深秋的傍晚,在暮色薄雾的笼罩下,远方如一幅淡墨的山水画,面对这样的景色,心灵为之微微颤动,既感到生活温柔甜蜜的诗意,又会为生活的不尽如人意处而情不自禁地长叹。《拣麦穗》这篇散文,也体现了作者的这一风格。 文章的开头部分,就像是一幅娟秀的风景画,在月残星稀的清晨,满怀幻想的女孩挎着空篮去拣麦穗。田野上腾起薄雾、月亮偷偷地睡了一觉。诗意的画面突然掺进了一声轻轻的感叹,一旦想到现实生活的贫困和将来未知的命运,美丽的梦幻顿时变了味儿。在气氛的渲染中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状态,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特点。这篇散文在时间上有一定跨度,但作者衔接得自然流畅,行文的过渡扣住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详略得当,显示了作者艺术的“剪辑”水平。由于作者是小说家出身,她对人物外貌的塑造,神态举止和语言的刻画,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充分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年龄特征,具有至深的艺术感染力,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1 、作家作品 张洁,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1937年生于北京。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张洁早期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1、 文章主写的是回忆“我”拣麦穗的事,为什么要在开头部分讲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呢? 解析:本题是对作者写作背景的探讨。因为作者主要写的并不是童年趣事,而是农村妇女的命运。答案:它是作为铺垫和映衬出现的。一方面引出“我” 拣麦穗的事,另一方面映衬了“我” 拣 麦穗时所寄托的梦的天真单纯,那一份纯真美丽的感情。
2、作者在作品中,渴望用自己的笔帮助读者走向充满同情、友爱、关怀、信任的纯净世界。试说说本文的主旨。解析:作者以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叙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描绘了一副副北方农村的生活画面。作者写的是童年往事,却表达了对人性美,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感的礼赞,让读者沉浸在一个充满了爱与美的略带忧伤的童年世界之中。“我”因为丑陋而无人疼爱,而孤苦伶仃的“卖灶糖的老汉”也在“我”对他的纯真的情感中用行动来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感动着我。虽只是一个陌生的老头,但却是除母亲之外最疼爱我的人。这份简单却浓烈的爱影响了“我”一生,也感染了每一位读者。多年后流露出来的伤感来自于成年后主人公的态度,经历了人生的的酸甜苦辣,心里已经落上尘埃以后再来回顾这段情感,于是产生了深深的怀念,淡淡的忧伤溢于言表也流露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谊的呼唤。
1、当“我”长大后,卖灶糖的老汉对“我”的爱有没有改变?为什么?“我”的态度呢?答案:小女孩童真的感情慰藉了那个孤苦老汉,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了小女孩纯真的感情,每逢经过村子,他总是带一些小礼物给她。他是真的很疼爱她的。他对她的爱不仅表现在送给他小礼物,还表现在尊重小女孩的内心上,他保护他的感情,在他懂事知道害臊之后,不再称她是自己的小媳妇,但是仍带一些小礼物给“我”。他对她的爱是无私的,他疼爱她,还因为她是一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由此可看出他对她是充满了一丝同情的关怀与爱护,这一份真挚淳朴的情怀不正是在一种爱的光芒下产生的吗?而她也学着一个大姑娘的样子,绣了一个象猪肚子的烟荷包,准备等出嫁的时候送给自己的“男人”。虽然长大了,但对他的依恋却越来越浓,每次都会送他很远。
2、作者在最后为什么会常常想要找到那个早已不知被她丢到哪里去了的那个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呢?答案:她是为了找回记忆,找回那一份埋藏在心底的纯洁质朴纯真的感情。因为幼时的那一口无遮拦的“爱”时不遵从世俗的规则,是超越功利及世俗的。长大后常常怀念那个失落的美丽的梦,还因为长大后,感到除了母亲,再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企求,没有任何企望地。”
2017年8月7日讯,年近七旬的张先生,结婚三十多年,儿孙满堂,这样的家庭在别人的眼里都是羡慕的对象。但是就在三个月前,张先生毅然决然地与老伴离婚,原因竟然是……
张先生和老伴周女士结婚30多年,两人一直相敬如宾。几个月前,张先生参加初中同学聚会,遇到自己的初恋袁女士。“看到她的一瞬间,我的心怦怦跳个不停。”当得知袁女士现在是单身时,张先生很激动。“只有我离婚后,才有资格去追求她。”为了与袁女士相配,张先生铁下心。“生活得好好的,为啥要离婚?”老伴周女士、儿女都无法理解张先生的做法。但任凭家人各种劝说,都无法让张先生迷途知返。最终他与老伴办理了离婚,张先生净身出户。
“我真的爱你,以后的日子让我来照顾你……”真诚的言语并未打动袁女士的芳心,她拒绝了张先生的求爱。求爱的失败,让张先生非常沮丧,当他想到原来其乐融融的家因为自己的冲动支离破碎,便心生愧疚。“我是一时冲动,原谅我吧。”张先生找到周女士,坦露心声请求原谅。因为终究还是放不下,周女士答应复婚。破镜重圆的婚姻,本应更加珍惜。但周女士一想到老伴曾经移情别恋,就总是猜忌,这让婚姻再度出现危机。复婚一个多月,两人再度要离婚。
专家分析:执着曾经的“未完成”,结局并不都美好
张先生偏执完成当时爱情中的未完成事件,其实是一种不成熟、不理智的表现。对于过去的事情可以留作一个美好的回忆,而不一定要进行完结。如果未完成事件形成了一种情结,干扰到你现在的婚姻情感和生活,可以通过心理治疗的方式来解决。另外,面对复婚时,当事人也要慎重选择。一旦选择复婚,就要忘记过去的不快,全然放下。用真诚、接纳的态度和他在一起。而如果选择了复婚,但又不原谅对方的错,这对于婚姻来说是最严重的内耗,结局可想而知。
没有选择出轨,而是离婚再娶,虽然荒唐,但是合法。既然复婚了,两个人都放下过去吧。
网恋需谨慎,年近六旬的老汉冒充自己的儿子,在网络上和他人谈起了恋爱。相处之时更是编造生病、买房等理由向女方索要了人民币4万元。被警方抓获之后,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三个月。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各种网恋骗局层出不穷,一定要保持冷静、擦亮眼睛,尤其涉及到金钱往来之时,要提高警惕,切勿随意转账大金额给对方。
该诈骗事件是发生在河南濮阳,年近六旬的李某在2020年之时,央求媒人自己的儿子介绍对象。可惜因为介绍的女孩离过婚还养育有一个孩子,儿子强烈排斥不愿意与对方交往。本以为这段介绍不了了之,没想到李某却打着儿子的名义去代替儿子相亲。为了让这场戏演得更加全面,他一边喊着对方老婆,一边又用另外一个父亲名义的微信号喊对方女儿,等于一人分饰父子两角和儿子的相亲对象谈恋爱。
两人交往期间,可能李某给女方留下了不错的印象,所以在李某向女方索要钱财之时,女方也大方的转账过来。如果不是女方的儿子翻看李某的手机,可能至今女方还被李某玩弄于鼓掌之中。不得不说,李某都60多岁了,如此行为属实低劣,让人憎恨。
种种事件也提醒了广大网友们在互联网之上,千万不要轻易相信他人,哪怕对方是自己已经见过面的男友都不行。尽量做好防范措施,尤其是涉及到金钱知识,要谨慎考虑。现在网络上的骗子非常能掌握人心,通过各种甜言蜜语展开情感攻势,等到获取信任之时这些骗子就会露出真面目。可怜的是受害人在这段感情中不仅付出时间情感,还让财产蒙受损失。
近日,衢州市衢州区一对老夫妻,89岁的老大爷与84的老大妈相扶来到当地法院办理离婚,应办案法官要求二老去往调解室,当要跨过调解室门前那一道不高的门槛时,二老下意识同时去搀扶对方的举动,流露出了这对老夫妻之间深厚的情谊。
为什么要离婚?
明明二老间的感情非常融洽,这让办案法官心生疑惑,也成为了我观看这篇报道时的重要关注点。
这位84岁的老大妈早年离异,而这位89岁的老大爷中年丧偶,因为同处一个单位,彼此之间又有共同的爱好,在缘分促成下,二人各自带着子女走到了一起,组建成了全新的家庭。
二老对婚后生活十分满意,在来之不易的幸福与甜蜜中,二老共同将各自的子女养大成人,如今三个子女也已各自成家。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大半生的陪伴,对于二老来说对方早已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存在,随着时间对二老不断地侵袭,在余生不长的旅程中,二老走的愈加缓慢,当发现彼此已经无法照顾自己更无法照顾对方时,二老也曾一度住过养老院,但是在那里看着逐渐熟络的老人,相继去世,空气中弥漫的悲伤气氛,最终二老还是选择回到家中。
而之所以二老会在这般年纪,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推开,就源于回到家中后发生的事情。当二老再次回到家中,如何养老成为二老及各自子女不得不面对的事情时,二老的三个子女,不仅不接受同时照顾两位老人,还针对二老的财产继承发生了纠纷。
二老为了不让子女间的矛盾扩大,为了能让对方安心养老,二老还是选择了离婚。
在离婚判决当天,二老的子女相继离开,89的老大爷偷偷将一个黑色的钱包交给办案法官,希望法官可以瞒着子女交给曾经的爱人,钱包里的钱不多,3万元的存款是老人退休后接济子女外,抛去日常与看病后所有的积蓄,这笔钱承载的是老大爷对爱人浓郁的爱与最后的温柔。
最终,84岁老大妈当庭拒绝接受这笔钱,法官为了照顾两位老人的情绪,提出了折中的建议,二老一人一半……
当二老相扶走出法院,又各自黯然回到子女家中时,这一次的分别究竟会在二老的心中留下怎样长远又深刻的影响,很难确切的说清。或许,这一次分别成为了二老余生最美的回忆;或许,分别后对彼此的思念成为了余生的全部;也或许,这一次分别就是二老最后一次相见,在甜蜜又遗憾的情绪中,各自孤独的走到生命的尽头……
但有一点能够明确,报道中文字构成的悲伤深切的感染了我,让我在沉重的情绪中不得不去反思如今现存的一些事情。
一些子女自私的做法,泯灭了对老人的孝
基于这个报道,我相信这二老原本是可以拥有一个幸福晚年生活的,可是致使二老陷入悲伤之中的,不是偶然意外事件的降临,也非不可抗拒的命运安排,而是二老曾为之倾注一生付出的子女横加破坏。
三个子女对二老孝敬吗?
我想三个子女自认为是孝敬的,自己没责任照顾与自己没有血脉关系的继母继父,但也没有拒绝赡养自己的亲生父母,在这一点上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
只是,在那些年二老共同养育三位子女期间,我相信是没有这种区别对待的,而且我觉得,血脉之恩自然无上,但养育之恩也不可忘怀。
但是,这些对部分做子女的来说,应该远没有自己的利益重要。
对于一些子女,我很难相信赡养老人是心甘情愿的,大多都是当成一项任务,本着“尽职尽责”的态度去完成的。不会追求质量,更不会考虑当事人的情绪,在意的只是最终的结果,与周围旁观人的看法而已。
但我想一些子女这种“尽孝”的方式,与现实生活中一些不良的风气,又有何区别呢?
父母渴望的不仅仅是“尽孝”,父母渴望的是晚年有所依、有所伴,能处于幸福与喜悦的环绕之中, 他们从不希望他们的期待是子女的负担与任务,他们更愿意相信这一切是亲情的促成与情感的回馈。
而我们呢?
泯灭了老人对孝字的理解。至少,这一事件中三个子女的行为,看似也尽了孝,但是却与“孝”无关,甚至大相径庭。
一些子女自私的做法,混淆了对老人的爱
在这一事件中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二老进入养老院,又从养老院出来。进入养老院是二老觉得无法照顾自己与对方,不想给子女添麻烦,而从养老院出来,则是因为那种被死亡笼罩的氛围,对于老人来说更是一种恐惧与折磨。
不知从何时起,将老人送至养老院,是一种两全其美的方式,受人推崇。
我相信,一些老人与子女在此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老人怕给子女添乱,子女怕照顾老人不佳。
但这对于老人来说,真的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吗?
个人并不觉得,至少对于到达一定年纪的老人来说,这种做法无异于抛弃。
我相信一些人可能会对我的观点有所抵触,甚至还会拿生活的压力与国外的理念进行驳斥,但我想说的只有一点,将老人送至养老院与将孩子送到孤儿院,除了养老院需要缴费,一些养老院的照顾相对好一些外,还有多大的区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