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和国家的关系是怎样的?

阶级和国家的关系是怎样的?,第1张

阶级社会中,国家、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和斗争的权力平衡体系。

首先,国家自主性将受到来自统治阶级的极大制约。(国家虽然垄断了暴力的合法使用,但是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在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可以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方式去约束国家的活动,使之服务于自己的特殊利益,无法完全自行其是)

其次,国家作为一种统制力量,使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控制在合法的范围之内。(一般而言,如果阶级之间的斗争停留于经济利益的纷争,国家将以“第三方”的身份去加以调节,避免经济利益纠纷上升为社会与政治斗争。一旦经济冲突演变为社会冲突和政治斗争,就相当于突破了国家的合法框架,那就是一场革命,国家就必须动用国家机器来进行镇压)

最后,统治阶级也不能通过直接操纵国家来控制整个社会。(国家毕竟是一个“虚幻的共同体形式”,在形式上代表公共利益,一旦国家彻底沦为统治阶级的工具,那国家也就不复其存在之意义了,因此国家总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它的自主性,去实现一些公共目标)

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最高标准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

主要意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

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使我们的人民懂得,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

教育方法: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引导广大人们充分认识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致性,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关系;

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也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既要反对崇洋媚外,也要反对盲目排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同国际主义教育结合起来。

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

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这一问题作了精辟的、详细和科学的论证;对于国家起源的研究主要阐二个观点:(历史现象)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二:国家的产生,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以上二者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

1.国家产生以前的社会形态是人类历第一个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是原始公社制度和氏族社会组织,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受到两种生产的制约:

一方面受到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注:“家庭的发展阶段”是指人们婚姻关系发展变化的形式,即人种的蕃衍变化形式。

2.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

群婚的第一个阶段的家庭形式是“血缘家庭”

发展为普那路亚家庭,即禁止兄妹结婚的一种形式。

所谓氏族,是具有血缘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是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美国“摩尔根”写了《古代社会》一书]

3.以氏族为核心,原始公社制度有三种形式:

A:氏族 B:部落 C:部落联盟

4.原始氏族制度的主要特点:

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管理组织。

在氏族组织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是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注:氏族制度的组织机构及权力机关是“议事会”

二、国家的产生及与氏族组织的区别

(一)原始社会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内容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

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分裂

给社会带来了四种结果和变化:(1)剩余产品;(2)私有制出现;(3)父权制代替母权制;(4)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

给社会带来了三种结果和变化(1)奴隶制的巩固与发展;(2)耕地成为私有财产(3)部落联盟出现。

部落联盟机关的组成:(1)军事首长;(2)议事会;(3)人民大会。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手工业与农业分工,产生了直接以商品交换为主。分工的2个结果(1)金属货币;(2)人们的流动比较大,原有氏族与其他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

(二)恩格斯对国家理解:

1.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2.恩格斯这个论断说明了三点:(1)国家是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3)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3.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揭示了国家在氏族制度废墟上产生的三种主要形式:

雅典国家(内部产生,是国家产生的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

罗马国家(外来与内部)德意志国家(战争产生)

4.国家根本区别于氏族组织的主要特征:

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公共权力(是指武装的人,如军队、警察和物质的附属物——监狱和强制机关)的设立,即暴力机关。

三、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1.神权论又称君权神授论。这种理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即上天或上帝。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阿奎那、中国汉代的董仲舒。

2.契约论的基本观点,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社会契约论的提出者是卢梭(主张主权在民),代表人物有:霍布斯(主张实行君主专制)、洛克(主张实现君主立宪制)、格老秀斯和斯宾若纱;这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有影响的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

注:洛克认为,人们主要有三种自然权利:

A:生存 B:自由 C:财产私有

3.暴力论者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代表人物有:德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杜林、19世纪至20世纪资产阶级法学家兼社会学家巩普络维赤及无产阶级的叛徒考茨基。暴力论的错误在于:首先,它认为政治暴力先于经济的发展的过程,即先有暴力,后有私有财产,这是违背历史发展事实的。

其次,暴力论的要害在于否认了国家是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把国家看成是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第二节 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国家的本质问题,是国家学说的核心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所谓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阶级的机器。(这个定义是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国家观点的全面的概括),具体含义包括3个方面:

1.国家是阶级社会的组织,核心是说明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2.国家是阶级统治,表明国家的本质,从国家的本质,还是从国家的外观形式还认识国家,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与非马克思国家观的基本区别。马克思认为政治统治的力量特点是: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共同的集体的意志和力量的表现。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有组织的力量。

判断:政治统治(阶级统治)和阶级专政是同一含义,都表明国家本质。P57

3.国家是个机器。

二、国家权力

1.又称政治权力、公共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力。

2.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

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形成了国家机关。

职业性的常备军的建立;

赋税制度的确立,成为保持公共权力存在与运作的经济基础。

3.国家权力特性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强制力的垄断性;

普遍的约束力;

主权性,所谓主权是国家权力的主要属性,也是一个独立国家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1)在国家内部:主权是指至高无上的权力,即是国家权力的效用;

(2)在国际关系中:主权是指一个国家权力的独立性,即一个国家具有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外事务的权力。

(3)国家主权,是统治阶级专政的全权在政治、法律上的表现。

4.国家的三要素国家主权;领土;居民。P61

5.国家与国度区别在于:国家是按历史发展阶段,按阶级性质划分的;国度是按政治地理位置划分的。※

三、国家的基本职能

1.含义: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国家职能的主要类型包括:

内部职能,包括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外部职能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体现在社会主义国家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的总体要求,社会职能表现为组织经济与文化建设;政治职能表现为民主法制建设。

第三节 国家的消亡

一、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1.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揭示了国家是人类社会一个历史现象,它有发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2.恩格斯认为国家的消亡的前提是阶级的消亡,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3.国家消亡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应有命题,是社会革命的结果,但“自行消亡”的国家只能是社会主义国家。

二、国家消亡的条件和途径

国家消亡的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概括地说,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政治条件:

1.旧社会分工和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差别的消除,是国家消亡的社会条件;

2.全体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国家消亡的精神条件;

3.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全人类获得解放,是国家消亡的国际条件;

4.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消亡的最根本条件。

一、真情都是记忆,人间还有没有烟火真情

有人一直在问我,什么是心事?我毫不犹豫地告诉他说,当你有了一种这样的感觉,埋在心底里不愿意说出来的话,亦或者是有千言万语想说,却又无从说起,或者是堵在了心里又说不出来的事情,或者是欲言又止的甜蜜或苦痛的事,这样的事情应该就算是心事。

他紧接着又问我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有故事的人?我谨慎而慢慢地边思考边回答:故事,首先是一个人的一种特殊的经历;其次是一段值得回忆的甜蜜或者痛苦的、又是刻骨铭心的经历。这故事里的事,一般都是指爱情方面的事情经历,而且还是一段没有结果的爱情。

他随口跟着又问了一句,您有过吗?面对如此直接的问题,我沉默了一刻,便低声地引用了一句话,也算是一种回答了: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埋在心底里的心事,总是让我不断地回忆起那段曾经在远方的经历……

二、人心早已不古、世风日落东山能起否

现在的这个时期,似乎出现了点什么状况。人们似乎是缺失了本能的血性,而却是把本能的惰性当成了一种个性,并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把当一个“奴才”,看作是自己的本事,当作是一种荣耀。这那里还有做人的应有的颜面和尊严,这是什么呢?这是一种出卖自己灵魂和卑贱躯体的一种妓女不如的行为。更有甚者不知廉耻地说道,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也还有人羡慕的说:这是少奋斗了多少年!这话怎么竟是如此的刺耳呢?原来是有人在吠嚣着:宁做狗,不当人。

做人不但要有人性,而且还要有人格。人是有尊严的,如果一个人宁愿不要自己的尊严,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只不过就是又多了一条哈巴狗而已。现在的人们,心里羡慕那些有钱、有权的人,而且许多的人是由心的羡慕,却又伪装的要多正经就有多正经的样子,用极其鄙俗恶意的话语恨恨地、狠狠地吐着这些人的槽,却又把心底里的谄媚,在他们丑陋的嘴脸上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令人不齿的恶心。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诱惑和享受的心理,就是一种腐蚀剂,无时无刻不在引诱着人们自私而又脆弱的本能,这是享乐的本能,从阶级的层面说,这是腐朽的腐败;从政治方面的角度来说,这就是和平演变的糖衣炮弹,是一切腐朽之源。这种事情让曾经经历过的人、被解放出来了的人,痛心疾首的惋惜,然后也是又在心底里妥协,或者也跟着随波逐流去了。这又让人忆起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但随着现实矛盾的出现,人们认真思考后,才发现阶级斗争一直就存在着,估计永远也不会消失。

三、不要幼稚,阶级不会因和平而消失

世界永远是对立的矛盾着,而矛盾也是永远存在着的对立,阶级就是如此。自从有了人类而产生了社会以来,就有了斗争和阶级。因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有阶级的地方,斗争就不会消失。人的感情和觉悟也是一样的,都是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就是存在着阶级性和觉悟性。斗争形势的变化,并不能说明斗争的消失,反而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斗争反而越来越激烈了。忘记了阶级,就是背叛。

现在已经不再是扩大化了的、极端的斗争的方式了,但并不意味着阶级斗争不存在了,只不过已经不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了。那样极端的方式确实也已不妥,更不利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国际上的斗争仍然是尖锐的,我们善良的和平发展的主张,没有换来他们对等的待遇,他们仍然是亡我之心不死。远的如前苏和东欧的和平演变,以及世界各地的颜色革命等等,近的如对华为等企业的打压,以及疫情期间对我们的抹黑。等等这些无耻的行径,就是他们赤裸裸的颠覆活动。

在和平时期里,斗争很残酷,这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这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当前我们主要的头等大事和任务,就是要尽快的实现伟大民族的复兴,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在我党的坚强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战的精神,加强我们个人意识形态的学习和进步,毫不松懈,持续努力,坚决夺取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全面胜利,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

序言:我相信在我们日常生活上,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有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在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一直在贯穿着。不仅仅是我们的老师或者是家长,他们从小在教育我们的时候,时刻教育我们从小就有爱国主义,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做有利国家的事情

因为爱国主义思想对于我们作为一个公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拥有了爱国主义思想,那么我们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或者是学习中,就会向着中国的发展而靠拢。我相信很多人也会对爱国主义有一定的理解和概念。那么作为我的理解,我认为爱国主义是指自己个人或者集体对于我们国家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同时会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利于我们国家。

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个爱国主义则表现了我们对于我们国家的肯定认同和归属感。我们在初中的时候便学习了关于爱国主义思想有哪些。并且国家对于初中生和高中生进行严苛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中共十九大报告上就已经指出,我们国家中人民要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一思想。加强了我国国人对于爱国主义思想的思想道德建设。

完成伟大复兴

我相信在我们很小的时候,便知道中国的历史发展悠久,并且在几百年前遭受到了外国的侵略。所以作为新青年的我们,如果拥有了爱国主义,我们所做的一言一行都与我们的国家有关,所以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正确的目标,来达到为我们的祖国作出贡献。我们应该一起共同努力,完成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任务。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的我们,应该紧随着党的步伐,跟着国家的脚步一起发展。

1、家庭文化熏陶。家庭尤其是父母对国家的感情会直接影响国民的爱国意识。

2、学校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包括学校的主题教育和校园文化等,会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3、学校的语文、历史和政治课程,会对国民爱国情感,如热爱国家的文化文明、语言文字、久远或光荣的的历史等有间接的增进作用。

4、日常的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参观活动也能增进国民的爱国情感。

5、在国内的旅行和对国家文化的热爱也能增进国民的爱国和自豪感。

6、在日常的和国际友人交往中,通过对其他国家和本国的对比等也会增强爱国情感。(当然前面几个爱国主义熏陶和培养的不够,到了这一步,也有些人会变得崇洋媚外。)

7、遇到国际事件,诸如国家间的战争、国家间的纠纷等都能影响国民的爱国情感。

国家地区和民族而言,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是维系民族情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还受到来自西方世界文化观念的强烈冲击,本土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因政治经济的弱势局面受到严峻的质疑和挑战。西方世界依凭强大的经济实力、丰富的物质财富、政治关系上的强势地位,带着强烈的自信以拯救者的面貌出现在第三世界的国家和地区面前,一方面输入资本、拓展市场、扶植代理人等,将第三世界绑缚到西方世界的经济政治秩序上,另一方面大肆灌输西方世界的文化观、价值观,甚至将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描述权也牢牢掌握住。

对于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而言,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是维系民族情感、区别他国其他民族、激励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的根基,第三世界由于政治经济弱势而产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怀疑,在全球化的交流与对话中只能处于聆听和接受的地位,无法参与到对话中,本民族文化观念在被质疑、歪曲、变形中渐渐被洗刷了,这样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强制输入和干预统治的传播交流方式就是文化殖民。

霍米·巴巴指出,要在一种偶然的但又是历史性的关系中,通过重新安置和调整他者,建立起一种民族秩序的信仰,对文化差异从"外围"进行表述;在这里,"艺术和政治的焦虑汇集于民族之爱与恨那扭曲的边境地带;文化的断裂性差异使得对现在的修复和在将来的褶页内对过去的修订成为可能"。对民族过去的发明就是从现代社会的差异性的、断裂的文化现在和在场的一种转离。

但在其后顾之中,民族身份的现在变得矛盾而充满焦虑。巴巴于是提出文化的"少数族化"概念作为走出当前焦虑的困境的一种策略。文化的"少数族化"是在一个满是跨民族的、移民的社会力量的世界上,表达文化差异的民主可能性的一种激进方法。巴巴进而推崇产生一种新世界主义的可能性:它会依照伟大的后殖民和世界主义的中心模式,通过文化疆界的混杂而被发现被产生。

首先要谈及的是充满时尚气息的拥有爱情、家庭、歌舞等元素的印度影片《有时快乐有时悲伤》。有很多人认为这部影片只是宝莱坞大众题材中,男女主人公追求爱情并且反对印度种姓制的影片,但是该部影片中的大量细节,反映出的殖民与印度本土文化的对比,并且对印度本身高度赞扬,使得影片与印度文化的优越性有着很大的联系。

卡伦·乔哈尔导演的印度**《有时快乐有时悲伤》是以Rahul与Anjali的爱情故事发展为主线。在两人的爱情故事发展过程中,影片多处或者说是无时无刻不在宣扬印度传统文化相比殖民文化的优越性。在Rahul与Anjali爱情的产生、发展、结婚以及婚后生活中,都体现出了这一点。影片表现了印度传统文化的典雅与魅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然后殖民文化给印度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

在这部**中,Rahul的父亲这个角色有着西方文明与印度文明的二元性。当Rahul的父亲要将家族产业托付给他的时候,他的父亲着重强调了家族名望的重要。他要求Rahul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把家族的名望放在首位,Rahul的父亲说:人人都会赚钱,但不是人人都会赢得别人的尊敬。

在金钱与名望的对比中,Rahul的父亲更看重的是名望。当Rahul将自己与Anjali相爱的事情告诉父亲时,父亲所坚持的是印度传统的种姓制,他在儿子的婚姻问题上是传统的、封建的态度,也就是父母提亲包办婚姻的方式。Rahul的父亲对于这两点的看重,使得他的形象只能定位为:一个接受了殖民文化并坚守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所以虽然Rahul的父亲反对Rahul与Anjali在一起,但是不能说他就是殖民文化的代表。

后殖民文化在影片中的体现多数是由对比得来的。在建筑风格上,影片一共有3个镜头是Rahul住宅的正面全貌,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那种西方建筑风格。在服饰上,Rahul的家庭与Anjali的家庭,充满现代气息的西装、衬衫、领带与印度传统服饰对比鲜明。

在教育上,Rahul的家族中的男人都要去英国受高等教育,Rahul是从英国学成归来,Rahul的儿子也是在英国的学校读书的,这个家族的三代人都接受着英国文化。影片的这些接受英国教育的情节展现了后殖民文化在印度的渗透。在庆祝方式上,Rahul的父亲的生日宴会所有人西装革履,穿着燕尾服和晚宴装,Naina唱的歌曲也是明显的西方生日歌曲,并且在舞蹈上,Rahul的父亲跳的也是充满西方文化色彩的舞蹈。在同样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中,Anjali的妹妹出嫁时,参加宴会的人的服饰是传统的印度服饰,唱的歌曲跳的舞蹈都是充满印度传统色彩的舞蹈与歌曲。

影片中,印度传统文化在Rahul的父亲身上就有着很好的体现,种姓制是印度传统文化的糟粕,种姓制文化也是Rahul的父亲反对Rahul与Anjali在一起的理由。Anjali的生活环境中,印度传统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旧德里街上所有人的服饰都是印度传统服饰,在歌舞中展现的也都是印度传统歌舞。在语言上,Rahul的家庭中英语会掺杂在多数对话里,但是在旧德里街,人们的对话是毫无英语成分的。语言在影片中并不完全是两种文化对抗的点,却充分反映了印度平民与上层阶级的文化对立。

在影片开始Rahul与Rohan回家的时候是印度的传统节日排灯节,在这个节日里可以看出所有人对这个节日的重视,Rohan曾说过他希望能在排灯节的时候回家与家人团聚。在这样一个世代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家族中,印度传统文化的影响依旧是无比深刻,人们对其的重视程度也丝毫没有减弱。在Anjali的身上,Anjali在与Rahul离开印度后,她一直耿耿于怀的便是自己的婚姻没有得到Rahul父亲的祝福,Anjali这样看重父母对婚姻的祝福,其实也是印度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一种表现。

殖民文化与印度文化的对抗,这部**中多数以喜剧的方式展现出来。当Anjali与Rahul第一次相见后,Anjali知道自己造成乌龙,在与妹妹的未婚夫的对话中,Anjali叫嚷自己就是占西女王。在对待充满西方文化气息的Rahul时,Anjali自称占西女王表现了Anjali这个印度传统文化的载体对曾经作为殖民者的西方的不满。与此相对,小Rohan在第一次来到旧德里街时,说这里充满了臭味,并称生活在这里的小孩是流氓,是坏人,在与自己优越环境的比较下,充满香水味道的家庭,充满西方礼数的环境使得小Rohan对旧德里街产生了严重的不满。

Anjali与Rahul在旧德里街散步时,Anjali说只有西装革履的人才能称之为一个人,Anjali在用这种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她对于殖民文化对人的渲染的不满。在Anjali的思维里,Rahul接近她的目的是要占有她家的甜品店,她对于Rahul初期的不信任也表现了Anjali对于殖民文化的怀疑。在影片的喜剧情节中,有这样一个部分,当Anjali参加Rahul父亲的生日宴会上,她打碎了两个花瓶,但是在道歉时,Anjali却称呼花瓶为大壶,Anjali之所以用搞笑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歉意,包括她对Rahul的不满使得Rahul的父亲造成的误解,其实都是在展现Anjali对于那个充满西方气息的地方的不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632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