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缺失类型:缺陷

情感缺失类型:缺陷,第1张

情感缺失症是一种隐蔽的精神障碍,通常是童年过分满足,没等要求就已经满足,不懂得顾及别人感受和换位思考。还有就是没有家庭温暖,导致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密切关系,看待世界也是冰冷的。幸福感特别低。

给大家举两个例子就明白了。

1对感情和周围环境淡漠。

这种症状很明显,在我们身边仔细观察肯定有。说的好听是小龙女一般的存在,但实际上他们特别冷漠,对别人的感受毫无察觉甚至是残忍以待。再严重点就是行尸走肉一般的活着。

我们初中的时候就有个同学,大家做什么游戏他也不参加,任何群体活动都不参加。谁想跟他好他也不大理会。他同桌上课突然呕吐了都是别的同学帮忙照顾的,他一点反应也没有。

大家都觉得他格格不入。后来才知道他家里爸爸妈妈吵架分手都抛弃了他,就剩个脾气暴躁的奶奶成天骂他。有几分可怜也有几分可气。  

2自以为很爱。

闺蜜的男朋友就是个这样的人。好不容易确定关系之后,早晚接送是必不可少的,周末闺蜜去上课他也会陪,别人都说这是二十四孝的好男友。

但只有她自己知道,这种感觉有时很压抑,因为她已经没办法和班上的同学有空间去交往。而且这个男的对我们这些好朋友也比较冷淡,我们出来吃饭他不参加,宁可再外面等。后来他们总吵架,男的在楼下跟我闺蜜大喊:我都对你这么好了,你竟然还不领情。

其实他不知道这种表现就是情感缺失。爱一个人是有度的,而不是充满控制欲的。这不是爱,而是出于自私,要满足自己内心情感缺失的的安全感。

了解了以上特征和症状,就可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情感缺失。如果你周围也有这样的人,是你的朋友请多关怀,因为他们活的很不开心。如果是你的爱人,请多包容,用爱去滋养他贫瘠的精神世界。

情感缺失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疾病,这样的人天生缺乏共情心理,没有办法产生比较大的情绪变化。比如说在朋友很伤心的时候,情感缺失的人是没有办法安慰自己的朋友的,因为并不明白朋友为什么会伤心。情感缺失的人是比较平静的,拥有自己的感情是比较难的。

情感缺失是什么呢?

虽然说情感缺失是一种精神类的疾病,有一点不好听,但确实是这样的,这种人的感情是比较冷漠的,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是很冷清的,基本上不会产生很大的波动。这种情感缺失一般来说不会经常性的发生,但是一些文学故事中是比较常见的,比如说某某人天生是一个冷情的人,不知道如何和别人相处。也有一些人天生就患有情感缺失症,没有办法回应母亲或者父亲的爱意,是非常冷漠的。即使身边的人发生了一些重大的事情,根本没有办法感受到同样的情绪,既可怜又可悲。

情感缺失的人会拥有自己的感情吗?

情感只是有一点缺失,并不是完全的,没有可能会拥有自己的感情,但是比较的艰难。毕竟情绪波动非常的小,如果不是发生很严重的事情,是不可能引起其回应的。如果你喜欢上了一个情感缺失的人,就需要付出双倍的努力,还有可能让对方感受不到你的爱意,会认为你在做一些无所谓的事情。这样的追求是非常累的,因为你是单独付出,对方不喜欢你,也没有办法感知这种情绪。

总结

如果你患有类似的疾病,就要去心理医生那里看一看,慢慢的也能理解类似的感觉 会表现的和正常人没有太大的区别,也能融入人类的社会。因为人毕竟是集体性的动物,如果经常性的一个人,也是很孤单寂寞的。

人从生下来到成长为成人,当中所经历的过程每一个人都是不大相同的。而有些人成长的环境可能是家庭美满,有人疼爱的,充满着爱的世界。而有些人成长的环境可能是黑暗的压抑的世界。成长经历的不同就导致长大之后他们的人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情感缺失就在当中体现出来。情感缺失的人特点主要有经常搬家、处于焦虑状态或者抑郁状态、与大众不长交流、缺乏安全感等等。这些特点都是从日常的人际交往当中可以看见,情感缺失的人的人际交往几乎为零。

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家庭,看上去和别的家庭或者说和别的家庭中的教育方式没有什么不同,可是这些家庭的孩子会有一种莫名的空虚感和无法归属的感受,这种感受会延续整个人生历程,当我们想办法去探索的时候却又想不到曾经在家庭中发生过什么创伤性的事件。

进一步的探索我们会发现原因不在于曾经发生过什么,而是该发生的一些事情没有发生,因为没有发生,所以没办法想起。

那是孩子和父母的一部分情感链接的缺失,而这些情感链接没有发生往往来自于父母的忽视。当读到《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仿佛在里面看到了我们中很多人的内心。书中为我们列举了12种情况,这也许不是全部,甚至这不是父母的错。但是借由此也许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端倪,也许可以理解些什么,或者做点什么。

这些父母很多是多种情况并存的,当我们仔细观察和体会的时候,会发现一些父母(也许就是我们自己或者我们自己的父母)兼具其中不仅一个类型的特点。

童年的情感忽视的孩子长大了,他们乐于付出,却很难接受,他们不能依赖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自我评价他们的自我评价不切实际,自我约束能力不好,难以关爱自己和他人,紧紧的守护内心空虚的秘密。以至于周围的人很难注意到他们缺少了什么,只有他们最亲近的人才能感受到最细小的一点迹象。

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童年经历带来的根基缺陷,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他们往往更倾向于责备自己。他们会疑问:为什么其他人看起来比我快乐?为什么付出比接受更容易?为什么我和亲人感觉不亲近?我缺少了什么?

自恋型父母时常感觉充满自信和魅力,自认为高人一等。虽然他们偶尔会意识到这种优越感不过是镜花水月般的假象,但他们还是去追求印证自身这种优越的感觉,尽力忽视与此相反的证据。尽管他们自视甚高,实际上却非常脆弱,易受伤。只要事情不如所愿,他们就怒火中烧。他们会记仇,推卸责任,冷落使他们受伤的人。他们不接受自己也会犯错。

当他们成为父母后,会希冀自己的子女成为完美的化身,最低要求是不能让身为父母的他们丢脸。当孩子在大赛中错失了一个重要的球,普通的父母只会略感难堪,而自恋的父母会觉得颜面尽失,愤慨异常。

家庭中孩子的需求实际上是由父母自己的需求定义的,如果孩子想要表达自己的愿望,他们会教训孩子这是自私,不善解人意。他们无法理解或顾及他们孩子的感受。

如果家里有两个以上孩子,他们很难和每个孩子有良好的关系。他们会在孩子们中偏心,至少会有一个孩子会让他们非常失望。但是也会有一个很像自己的孩子会成为受惠者,不管他是因为漂亮、有运动天赋还是非常聪明,自恋型的父母会对这个孩子特别优待。直至这个孩子成人以后才有可能意识到这份爱始终都是带有条件的。

专制型父母推崇规则、限制和惩罚,用一种既不灵活又强硬要求的方式抚养他们的孩子。他们经常会和这样一些语言联系在一起:

“孩子应该老老实实的,不要多嘴。”

“玉不琢不成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多。孩子被要求服从父母的规矩,还不能质疑这些规矩背后的原因。他们只要求孩子执行,当孩子不遵守规矩的时候,就对他们进行粗暴的管教。他们按照他们自己头脑中小孩该有的行为模板来要求孩子,不考虑孩子的特别需要,不考虑这个孩子的气质和感受。

许多专制型父母倾向于将孩子的顺从等同于爱。换句话说,如果孩子静静地、彻底的服从父母,他们才感受到被爱。如果孩子质疑父母的要求,父母不仅会觉得不被尊重,也会感觉到被拒绝。如果孩子是在公共场合表现出不服从,父母会感觉更糟糕,也会觉得自己完全不被爱。

孩子会学到的是有自己的需求和愿望是自私的表现,他只能把这些愿望、需求和感受埋藏在自己心底。他也知道了自己并不重要。

放纵型父母在很多方面和专制型父母是正相反的。他们的座右铭是“不要担忧,开心点”。放纵型父母的教育方式可以被看做采取最不容易遭到抵抗的方式。往好里说,他们只是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快乐。往坏了想,他们根本不想做教育子女的工作。他们没有给孩子建立任何限制、规则,或在孩子青春期时可供叛逆的强有力成年人形象。

放纵型的父母觉得与其教孩子做家务还不如自己做来的轻松。当孩子惹麻烦的时候,他们也经常给孩子找别的理由来当借口。

放纵型的父母看起来都是很受孩子喜爱的。因为他们几乎不会和孩子有冲突。父母放纵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没有准备好去面对外面真正的世界。他成长在雾里看花般美好的童年里,根本学不会理解自己或他面临的困难。他们得不到父母足够的反馈,得为自己负责,找到对自己的期待:擅长什么?弱点是什么?应该争取什么?

这些家长经常只是拼命地应付生活。和一个悲伤的家长一起生活可不容易。孩子失去了一个亲人,不管是离异还是生死两隔,他们自己也在经历悲伤。

父母们可能自己应对悲伤的办法都没有,更不用说与孩子一起面对这些了。他们进入了求生模式,只能采取“埋头苦干”的办法。用自己能想到的仅有的办法尽了全力做到最好。

孩子成年以后经常会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灰色的世界里,感受着无法摆脱的悲伤和逃不掉的空虚感。他们疑问“别人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他们能看得到颜色,感受得到事物,彼此相爱并为之感动。我什么都没有,我好像旁观者”。

(待续)

情感缺失症是一种隐蔽的精神障碍,通常是童年过分满足,没等要求就已经满足,不懂得顾及别人感受和换位思考。还有就是没有家庭温暖,导致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密切关系,看待世界也是冰冷的。幸福感特别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69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